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松桃县特色
松桃花鼓作为松桃苗族文化艺术的象征之一, 在各种重大的活动以及各个节日里,都是必不 可少的一项内容。
花鼓舞,苗语叫“保诺”
四面花鼓舞是瓦窑花鼓“鼓中之王”
苗家花鼓舞表演
所谓上刀山,就是用20多把锋利的刀子与一根粗壮的圆木 柱制作而成的“丰”字形的梯子,刀刃朝上刀背朝下,表演的 技师裸掌赤脚附梯而上,每一脚每一步都实实在在的踏在锋利 的刀刃上,而且整个表演过程当中还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惊险动 作。如:单手悬空、倒挂金钩和大鹏展翅等等,无不让观众为 其捏一把汗。而下火海则是把10来块烧得通红的钢板搁置在一 块平放于地面的木板上,由于钢板的超高温,使得木板很快的 升起青烟甚至串出火苗,此时技师们便光着脚丫,从容的从钢 板上踏过。那种超人的气魄无不令人感到震撼和拍手叫绝。
四面花鼓舞是由双面花鼓舞衍变而来的, 又被称之为八音协奏,不但是松桃苗族花鼓的 鼓中之王,同时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 象征。与双面花鼓相比,四面花鼓的表演动作 更为繁杂,难度也更大,场面恢弘热烈、气势 博大、彩绸交织、色彩缤纷、激情澎湃。
自1989年起,随着贵州省和国家的有 关艺术团成功出访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 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了中外 观赏者的高度赞誉,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 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千里苗疆第一门)
虽然阅世千古、 物换 星移, 但生活在这里 的苗族同胞仍 旧保留着古朴 迥异的风俗习 惯、独立完整 的民族语言和 奇异独特的民 族绝技等等。 这些另类而奇 特的文化奇葩 宣扬了这片土 地的诡异与绚 丽,而那些随 处可以见的苗 族妇女,穿戴 着独具风韵的 苗族服装,更 是展现了一个 多才彩的松桃。
我的家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松桃苗族自治县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
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历史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湘西苗族鼓舞又名“花鼓”“猴儿鼓”苗语叫“报农”“读农”“秋农”,汉译都叫“打鼓”。
根据鼓舞活动的时间,叫法又有所异,如“椎牛祭祖”时打鼓叫“读农义”,“赶秋节”叫“读农秋”,“迎亲”叫“报农巧”,“过年”叫“报尖秋”等。
此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苗族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每逢春节前后,“四月八”“赶秋”,“椎牛”盛会或者其他民族节日时,是苗族鼓舞最为活跃的时期。
苗鼓的节奏特色与表演形式•在同一种鼓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和音色,即打鼓和打边,是一种鼓点和鼓边相配合的二特点重奏技法,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
打边是一种固定的节奏,他的速度决定着鼓点的速度,起到指挥整个鼓舞套路的作用。
表演形式•1,单人鼓舞•2,双人鼓舞•3,凤凰花鼓•4,猴儿鼓舞•5,四人鼓舞•6,团圆鼓舞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凤凰花鼓猴儿鼓舞四人鼓舞团圆鼓舞•苗鼓诞生于苗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在苗鼓文化中,所伴随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拟生产、生活的。
有的也直接表现了苗族历史上的战争行为。
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行为叙事,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爱情等的真实态度,也表现出苗族群众的内在精神。
就其社会功能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战争辅助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全民欢庆功能社会功能战争辅助功能•据历史记载,苗鼓最初是用于战场的。
瓦窑花鼓天下扬
城 一梵净 山黄金旅游 线的重 要风景 点 , 切相关 , 现 了苗族百 姓对和 平 、 体 幸福 、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瓦窑 , 于腊尔 山脉的来 龙坡 山舞 位 也 是 黔 东 乡 村 旅 游 开 发 示 范 村 寨 之 一 。 富裕 生活的 向往和对艺 术美 的追求 。四 据统计 , 在全 乡的 2 自然寨 、 0 2个 60 0余 面花鼓舞是瓦窑花鼓 的 “ 中之王 ”表 松 桃 苗 族 自治 县 东 南 角 , 、 、 三 鼓 , 东 南 北
的身上是 最适合不过的 了。综观 苗族 民 “ 中华 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 蜚声海 内外 。 舞。 瓦窑 花鼓舞起源于何 时何 事有诸 ,
间舞 蹈 的 形 式 , 要 有 芦 笙 舞 、 鼓 舞 、 现在 , 主 铜 瓦窑 乡每年都要举办 “ 苗族 花鼓艺 传说 ,如今有 两则传说在 当地 百姓 中
× l 关 注 l
瓦窑 花鼓天 下扬
◆文 ・ / 图 牧 童
盛 客体 验 苗 族 风 土 人情 的 天 堂 。 瓦窑 花 松 桃 苗 族 自治 县 瓦 窑 乡是 贵 州 省 著 而 在 苗疆 松 桃 , 行 的 主要 是 花 鼓 舞 。 瓦窑花鼓舞 同苗族 的历史和生活 密 于 19 年被国家列入了贵 州省首批非 90 名的“ 花鼓艺术之 乡”是张家界 一凤凰古 ,
其他时 间打 花鼓 , 到京城 , 传 影响皇 帝执 习武练棍等 。 这些套路 既有表现 男子 阳刚 人 表 演 的 形 式 则是 在 鼓 的 4面 各 有 两 人 , 政的话 , 击鼓的人是要被治罪 的。 因此 , 一 之美的 , 也有表现 女性 细腻秀柔之美 的。 年 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打 花鼓 , 苗族百姓
人 中 ,会 打 花 鼓 的 人数 就 占 9名 5 以上 , 共 演人数 最少 3 0人 , 面气 势磅礴 , 场 蔚为 与湖 南 省 凤 凰 县 接 壤 ,美 丽 的 乌 巢 河 有鼓 师 20 0 人 , 手 30 0 人 。谈 壮 观 。据 了解 , 窑花 鼓 在 2 世 纪 5 年 北至南纵贯全 乡。这里地势平缓 , 0 余 鼓 0 余 瓦 0 0 青山 起 花 鼓 , 乡 无 人 不 知 , 人 不 晓 。 所 谓 代 就 打 进 省 城 ,0年 代 进 入 北 京 ,0年 水 ,土质肥沃 ,满坡满岭 的油茶四季 全 无 6 9 踏 歌 起 舞 、 舞 相 伴 , 在松 桃 苗 族 同胞 代打进 亚运会 ,并多次 出国演出 ,堪称 春 ,这里 的苗族同胞勤劳聪颖 ,能歌 歌 用
苗族舞蹈简介
苗族的舞蹈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
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
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
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
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
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
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
《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
松桃苗族花鼓舞的风格特征研究
松桃 苗族 花鼓舞 的风格特 征研 究
■ 黄 汨 贵 阳 学 院 音 乐 学 院 摘要 : 松 桃 苗 族 花 鼓 与 苗族 历 史 和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 是 苗 族 人 民在 长 期 的 生 活和 生 产 过 程 中征 服 自然 、 改造 自然 、 驱 邪 护
今仍 保 留着 祖 灵 祭 祀 的 内容 . 具 有 浓 郁 的
活跃精神 、 促进健 康 。 而 有 裨 益 于 人 身 者 的 娱 乐 方式 . 苗 族 花鼓 舞 就 是 其 中 之 一 苗族 花 鼓 舞 为 什 么 能 久 盛 不 衰 、 永 葆 魅力呢7 究其原 因 . 一 是 民 间 花 鼓 舞 能 抓
苗族 起源 于 5 0 0 0 多 年 前 居 住 于 黄
河 中下 游 的“ 九黎 ” 部落 . 后 迁 徙 至 长 江 中
节 日中, 以及 结 婚 嫁 女 、 丰收喜庆、 迎 客 送
客 等 场 合 .都 是他 们 展 示 鼓 技 的时 候 . 不 论是 村头寨尾 . 还 是 山头 崖 角 . 只 要 鼓 声
住 机 遇在 其 基 础 上 自我 完 善 . 自我 更 新 :
承 和 发 扬祖 先艰 苦 创 业精 神 。繁 衍 子 孙 .
发展生产 , 创 造 美好 生活 的作 用 可 见 苗
巫 鬼祭 祀 之 风 从 文 献记 载 看 . 苗 族 击 鼓 歌舞 。 主 要 是 在 丧 葬 和 祭 祀 中举 行 . 具 有 明 显 的 乐舞 娱 神 的 性质 。 据《 松 桃 厅 志》 以 及《 苗防备览》 等 有 关 地 方 志记 载 , 苗 家 击 鼓最 早 活动 在 明 清 以 前就 已十 分 盛 行 清 康 熙年 间《 红 苗 归流 图 》 有《 农 毕 鼓脏 》 图, 其志云 “ 苗 人 于 农 毕冬 月跳 鼓 脏 以祀 神 ,
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多元化功能研究
有小鼓 。大鼓小鼓作用 的发 挥存 在着差异 : 做宗教法事 等庄严 肃穆 的小场面或大场 面擂 击大鼓前多使用 小鼓 , 人 山人 海的大 场面必定使用大鼓 。大鼓小鼓尽 管发挥作用不 同 , 但其作 为鼓 的文化功能却是一致 的, 那就是发挥仪式性 、 娱乐性功能充分反 映农耕 民族的生活规律 。花鼓是 一种生命形式 的跃动 , 有 生命 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 的跃动 , 就有欢悦 的花鼓。婴儿一 出生就 手舞足蹈 , 宣告 自己作 为一个小生命来 到这大千世 界。幼儿最 喜欢花鼓 , 孩子们最喜 欢的活动就是跳 舞唱歌 , 所以歌舞 、 唱游 成幼儿园里老师们对少儿进行启蒙教育最有效 的手段之一 。人 到中年 , 进入在事业 和家庭两 方面 的压力都相 当大 的“ 负 重行 军” 期, 可是 即使如此 , 以花鼓 为乐事者仍大 有人在。 如果 问他 ( 她) : 时间这样 紧张 , 为何 还来 跳舞? 回答 却是 : 正 因为紧 张 , 所 以才来松弛松弛 , 求得一个生理和心理 的平衡。至于老年 , 喜 爱者更多 : 过去 由于受 到种种思想桎梏和经济情况 的制 约 , 老年 人一般是不跳舞 的, 即使喜爱 , 也常常由于各种顾虑而对花鼓采 取一种持重态度 , 不苟举手抬 足。可是进入 2 0世纪 8 0年 代改 革开放时期以后 , 情况 大变 , 老年人也 开始打破诸 多清规戒 律 , 披上舞衫 , 放开手脚 , 在花鼓 中获 得了极大 的乐趣 。可见 , 花鼓 伴随着人的一生 , 人 的一生都离不开花鼓 , 特别是当人们处于欢 乐 的时刻 , 花鼓就是表达这种欢乐心情 的最佳手段 。 4 娱 乐功能 每当年节 , 苗族打出 “ 年鼓 ” 、 “ 喜 庆鼓 ” 、 “ 坐堂鼓 ” 、 “ 邀 请 鼓” 、 “ 迎宾鼓 ” 、 “ 拜客鼓 ” 、 “ 拦路鼓 ” , 欢 庆节 日。“ 年 鼓” 主要 在每年农历正月上半月举行 , 它与各种戏剧 、 舞狮 相得益彰 , 全 村寨 出动进行娱乐 、 竞技 , 属于 “ 正月玩年” 系列 , 其 中情趣 最浓 的为年鼓中的“ 拦路鼓” 。“ 喜庆鼓 ” 又叫 “ 特鼓 ” , 主要在 “ 四月 八” 、 “ 端午节 ” 、 “ 六月六 ” 等节 日举办 。“ 坐堂鼓” 一 般在堂屋 、 院坝 、 寨场上举行 , 全寨人集体娱乐游戏 , 献艺表演 、 传 授交流鼓 艺 。遇有来客则 以鼓相请 , 称为“ 邀 请鼓 ” 。丰 收年成 , 每逢 立 秋 日这一天 , 苗族青年男 女身穿节 日盛装 , 邀朋结伴 , 兴高 彩烈 地从 四面八方 涌 向传统 “ 乡 场” 赶集, 准 备寻 找 自己心 仪 的对 象 。这被称之为“ 赶秋” 。赶秋的主要活动 是荡八人大秋千 , 还 有舞狮 、 打鼓等。“ 跳鼓” 时, 最多用大鼓达 到了 9 9 面, 号称“ 1 0 0 面” , 场面宏大 0作 为艺术之 一的花鼓 , 在社 会生活 中所应起 到 的功能 、 作用和影 响。它除 了具 有一般的艺术功 能之外还有 其 独 自的特殊 的功能 。大致说来 , 花鼓艺术对 人们有 : 自娱 自乐 、 抒发情怀 ; 交流情感 、 增进友谊 ; 增强体质 、 延长青春 ; 欣赏愉悦 、 陶冶情操 : 了解社会 、 认识世界 ; 宣传教化 、 团结鼓劲等功能。苗
苗族鼓舞种类简介
苗族鼓舞种类简介苗族鼓舞种类简介苗族鼓舞种类大家了解吗,如果你想学苗族舞的话可以来了解一下哦!下面店铺为你分享苗族鼓舞种类!1、花鼓舞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赶夏”等民族传统节日。
它的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
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
围绕着他们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
从“花鼓舞”派生出来的鼓舞有“双人鼓舞”(男、女均可),特点是击鼓时两人可各打一边或同时敲击一边,也可一人击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衬。
动作可随机应变,但十分讲究对比、协调。
2、团圆鼓舞团圆鼓舞是种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时由一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伴奏,参加舞蹈的人则围绕着他,踏着节奏明快、时轻时重的鼓点,晃手摆腰地绕圈而舞。
每跳完一段后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进行轮回不断,直至兴尽方休。
歌词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内容。
舞蹈基本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种。
晃手摆腰是“团圆鼓舞”独有的韵律和风格。
3、跳年鼓舞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铜锣外,其活动形式及动作风格特点与“团圆鼓舞”大致相同。
4、单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普遍喜爱的表演性舞蹈。
常在欢庆丰收及其它传统节日里表演。
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两种。
男子双手持鼓棒击鼓或双手握拳击鼓,舞蹈动作丰富,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动作和武术等多种,动作粗犷有力;女子则是在伴奏者敲击鼓边或铜锣的`音响声中,双手各持鼓棒一根、边敲击着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边舞蹈的。
舞蹈动作多是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纺纱、织布和照镜、梳妆等,其风格特点除个别地方能见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较文雅、端庄。
5、猴儿鼓舞猴儿鼓舞是种技巧性较强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它的近代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过几十年,由于从事这种表演活动的人都必须是训练有素的,故至今苗族民间仍不甚普遍。
在表演时,舞者的击鼓方法也有用槌击的和以拳击的两种。
吴慧倩-黔东北苗族传统体育“花鼓舞”价值的探析-5914
黔东北苗族传统体育“花鼓舞”价值的探析吴慧倩摘要:通过对黔东北苗族传统体育“花鼓舞”的起源与发展、社会特性和功能价值及活动特点的研究,发现其是一项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较低,具有高度的民族性、欢娱性、健身性、表演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花鼓舞”体现出了延续苗家文化,促进苗族人民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
现提出将其作为大众性体育活动项目纳入社会体育和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丰富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传承苗族文化。
因此,黔东北苗族传统体育“花鼓舞”具有促进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以及促进我市旅游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苗族;花鼓舞;黔东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间艺术。
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1】。
黔东北苗族“花鼓舞”正是这样一种独具艺术特色和魅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鼓舞”是以鼓舞传播民族文化,以鼓舞娱乐身心,是一种为椎牛祭祖、节日盛会、庆祝丰收、迎宾接客、闲暇娱乐、设鼓卡歌、恭贺喜事等而举行的一种活动,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形式。
贵州少数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多数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无论是歌舞,还是戏剧、社会风俗,多是口传手教,无文字记载,这些文化的传承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老人们用本民族的母语代代相传的,苗族“花鼓舞”也是如此。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种传统体育活动的功能性开发还不足,还缺乏较为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本文指在提高人们对这种传统体育活动重要现实意义的认识,起到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1、苗族传统体育“花鼓舞”的起源与发展松桃苗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地处黔、湘、渝两省一市结合部,与湖南的花垣、凤凰相连接,同重庆的酉阳、秀山接壤,区位适中,交通便利,素有“黔东门户”之称。
松桃苗族花鼓舞的艺术探源和发展_1
松桃苗族花鼓舞的艺术探源和发展发布时间:2021-07-02T01:24:38.54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1期作者:龙晓玲[导读] 本文将从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历史文化价值、多元化功能、审美特征、原生态特征等多个方面对松桃苗族花鼓舞进行探究。
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六完小 554100摘要:花鼓舞融合了舞蹈、体育、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盛行于贵州松桃、湘西等地。
松桃苗族花鼓舞是伴随着苗族的存在而存在的,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生活气息,是苗族人在长期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驱邪护正、抵御外敌、团结奋斗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
本文将从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历史文化价值、多元化功能、审美特征、原生态特征等多个方面对松桃苗族花鼓舞进行探究。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舞;艺术探源引言:2011年,苗族花鼓舞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花鼓舞是苗族地区所特有文化,凝集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贵州松桃是苗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通过劳动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艺术文化。
花鼓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起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能够反映现在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
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艺术探究。
1 历史文化价值花鼓舞是当地的民间风俗。
其中融合了多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花鼓舞之中反映了一定特殊历史时期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这种舞蹈在苗族中世代相传,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忘和淘汰,风行于各个居住地,属于群体性舞蹈。
苗族人民将日常的生活,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体现了民族的特性[1]。
舞蹈本身是以人体动作和姿态作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审美的要求很高。
正是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能够真正的吸引人们的欣赏和注意,才能够众多舞种之中脱颖而出。
我国的艺术教育之中,更加的注重教育的作用和成效,从而忽视了艺术的独特性,没有充分发挥艺术的功能和作用,也没有充分的展现出花鼓自身优势和特性,违背了艺术的规律[1]。
松桃苗族花鼓
松桃苗族花鼓
松桃苗族花鼓舞,是松桃苗族人民集祭祀,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等而创建的一贡民族民间舞蹈。
这里的苗族人民把它称作“哪喏”(即:侧击或闪击鼓面的意思),这里的汉族人民将其称为“花鼓”或“花鼓舞”。
松桃苗族花鼓舞,主要分布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的瓦窑一带苗族村寨。
其鼓具分为两面鼓和四面鼓,其舞蹈分为两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共有80余种类型,以及100余式基本动作套路。
表演时,两面鼓横置于鼓架上,以一人在其鼓身正中敲击鼓点作为指挥,在鼓的两面分别各站一人或各站二人侧击鼓面而舞;四面鼓的表演则须在其一旁另设一个两面鼓,同样以一人敲击两面鼓的鼓身作指挥,舞者四人或八人分别站立于鼓的四面,绕鼓而舞。
用作敲点的两面鼓,亦可着人同时进行配合表演。
松桃苗族花鼓舞,具有较强的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
由于是侧击鼓面而舞,其中又有一项别具一格的四面鼓,形成了别于其他鼓类的独特风格。
其舞蹈动作古朴大方,节奏明快而欢乐,深受这里的苗汉人民所喜爱。
松桃苗族花鼓舞内涵丰富,蕴藏了丰富的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艺术科研价值。
让松桃苗族的四面鼓走进音乐课堂
的各 个 场 面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百面鼓齐鸣 , 则象征苗族部落万众一心 , 同仇
敌 忾 。 此 苗 族 就 有 了 很 多 的 鼓 节 , 且 它 成 因 并 为苗族传统 的神圣节 日。 然而 这 鼓 的 来 历 说 是 , 远 占时 候 , 在 有很 多魔怪 残害苗 乡 , 蹋妇女 , 恶 不作。 糟 无 只有
效果 。 用简笔画辅助英语教学 , 应 不仅便于创
设 情 景 , 师 生 “ 开 ” 本 , 语 言 的 知 识 性 使 离 课 把 和 交 际 性 结 合 起 来 , 且 还 能 创 造 生 动 的 课 而 堂 气 氛 ,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发 学 生 思 激 启
维、 帮助学生认识记忆 , 从而起到 了事半功倍
途 遥远 , 颠沛 流离 , 么东西都 丢了 , 什 仍然 保 留 着 一 面鼓 。 此 鼓就 成 了 苗 族 的 供 奉 圣 物 , 因
也 是 苗 族 部 落 的 象 征 。 家 每 逢 生 死 存 亡 的 苗 大事要决 策时 , 然 举行盛大 的“ 牛 合鼓” 必 吃 的仪典。 面鼓代表了苗族部落或一个体 系, 一
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1.1 苗族花鼓舞开展的地域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中国的苗族 大多数的 处 在 云、贵、川 等 地,这 些 地 方 相 对 于中国的 其 他 地 方来说, 地 势比 较 偏 僻,交 通比 较闭塞,经济比 较 落后,也 正因为如 此,苗族 花鼓舞受外界的冲击较小,才使得 其 很好的传承至 今。现今,虽然苗族 花鼓舞已经被 外界所知晓,但是,它 还没 有真正的走入 外面的世 界,还囿于原先 生长它的圈子里。笔 者认为,不是苗族 花鼓舞的魅力不够,只是它 还没找到一种 合 理 的 方 式 融 入 这个 大 社 会。 2.1.2 苗族花鼓舞开展的民族性 苗 族 花 鼓 舞 所 表现 的 题 材 大多数 的来源于苗 族 人民的 生活生产。其中注 入了苗族 人民的感 情。笔 者曾经听说 过一 个苗 鼓寻 情 的 故事,说 的 是由于 战 乱 的原 因 本 来 原 属于 湘 西 花 垣县的苗民逃 难来到了贵州某 地,若 干年后,贵州某 地区 的 苗民 想 着 认祖 归宗,他们 通 过 政 府、亲 人等 各种 努力,都 没 有 得 到 湘 西 花 垣 县苗民 的 认 同,后来贵 州 这个 地 区 的 鼓 王来 到了湘 西,没有进 行 任 何 言 语 交 流,只 是 打了一 通 鼓,当 时在 的人都泪洒当场。花鼓舞中蕴含着苗民们的感 情,在 开展的 时 候 故 此 有 着民 族 性 的 特点。 2.1.3 苗族花鼓舞开展的融合性 随 着社会 的 转型,文化 呈现出了多元化 的 特点。苗 族 花 鼓舞也 不例外,当外 来文化传入苗族 地区的时候,苗族 花鼓 舞 也 相 应 的发 生了 改 变,都 或 多或 少 的 添 加了一 些 外 来 的 元 素。笔者通 过观看,在湘西苗族 土家族 地区举办的第六届国 际鼓 文化节,了解 到苗族 的花 鼓 舞发 生了一 些异变。如 在苗 族 花 鼓舞已经融 入了学 校,并 添加了一 些 现代的元 素;更加 注重表演的形式。
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多元化功能研究
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多元化功能研究作者:黄汨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松桃苗族花鼓苗语叫喏[nh0l],伴随着苗族的存在而存在,与苗族历史和生活密切相关,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驱邪护正、抵御外辱、团结奋进、构建和谐幸福生活的文化艺术结晶。
本文分别从其凝聚功能、健身功能及教育功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对其功能作一系统研究。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舞;功能花鼓来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它是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和表现;但它一经形成又反过来给予社会生活以影响。
不过,花鼓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艺术的一种,它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花鼓形象,以审美为中介实现的。
就是说花鼓的认识内容、道德倾向以及其他功能都必须与花鼓美感因素相结合,并以花鼓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1 凝聚功能在前面我们研究过花鼓艺术特性的时候,曾经谈到抒、情性是花鼓艺术的内在本质属性,一部花鼓作品从外部形态上看,是各种动作和姿态的交替展现,可是如果从内部结构上看,它则是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的合乎逻辑发展的倾诉和迸发。
可以说,花鼓就是为了表现人类的情感而被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
因此,花鼓语言是一种通过人体律动来传达人类信息的情感语言,它具有强烈的传感作用,含有浓厚的情感因素。
而且由于花鼓文化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文化,所以它可以逾越语言、文字的障碍,突破民族和国度的限制,四海通行,五洲共赏,成为全人类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天然手段。
花鼓中姑娘们身着绿色长裙,长裙下端的荷叶圆盘上盛开着美丽的粉色的荷花,她们以圆场碎步和碾步为基本步伐,与上身摇曳多姿的手臂动作相配合,构成一幅舒缓流畅的画面:春光明媚,满湖飘香,碧水红莲,起伏荡漾。
荷花丛中传来深情的歌唱:“蓝天高,绿水长,莲花朝太阳,风吹千里香!祖国啊,光芒万丈,您像莲花正开放!”这朵朵莲花,香溢重洋,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热爱和平自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中国人民的美好形象。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贵州民族大学
第一章测试1.贵州蕴涵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
()A:错B:对答案:B2.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1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9﹪。
()A:对B:错答案:B3.侗族大歌,在国内外深受赞誉,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A:错B:对答案:B4.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至少有上百种,不仅款式丰富多彩,制作技艺精巧,而且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
()A:对B:错答案:A5.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截止目前便有17项(含扩展)之多。
()A:错B:对答案:B6.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显著的符号代表性,是揭示各民族文化差异和文化魅力的一面镜子。
()A:对B:错答案:A7.“人体动作产生于人的内在冲动,他是人的内在生命和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理性控制地泄露人的内在真实和内心隐秘。
”()A:对B:错答案:A8.舞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对B:错答案:A9.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显著的符号代表性。
()A:错B:对答案:B10.民间舞蹈样式是族群文化的具体外显,体现和表征着族群思想和精神。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反排木鼓舞的命名是按照()。
A:伴奏B:风格C:地名D:人名答案:C2.反排木鼓舞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错B:对答案:B3.反排木鼓舞的风格有哪些?()A:激越奔放B:粗犷豪迈C:洒脱和谐D:潇洒刚劲E:节奏明快答案:ABCDE4.锦鸡舞的命名是按照()。
A:图腾信仰B:地名C:人名D:伴奏答案:A5.锦鸡芦笙舞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错B:对答案:B6.锦鸡舞的风格:节奏悠然自得、舞步轻快流畅、动作优雅灵动。
()A:错B:对答案:B7.以下哪一类鼓舞套路不属于松桃苗族花鼓舞的传统套路()。
A:模拟劳动类鼓舞B:艺术家编排表演类鼓舞C:祭祀类的鼓舞D:喜庆娱乐类鼓舞答案:B8.苗族花鼓舞只流传于贵州省松桃县()A:对B:错答案:B9.松桃苗族花鼓舞的艺术特征:高度的程式化、对称性、摆动、重心集中于下身。
【传统文化】苗族舞蹈文化 不同地区的苗族舞蹈有何区别
【传统文化】苗族舞蹈文化不同地区的苗族舞蹈有何区别【传统文化】苗族舞蹈文化不同地区的苗族舞蹈有何区别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振奋”,就是过去每13年才举办一次的“喝牯脏”大型祭拜活动时的“振奋”形式。
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就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着夏”“赶着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
届时,在举办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管理敲打的大鼓。
由两人抱持双槌敲打鼓皮,一人抱持单鼓槌敲打鼓梆,出席集体作舞的人们,没人数和男女管制。
作舞之前,奏乐者用本民族语言颂扬发明者木鼓者的功德,以此做为对祖先的悼念。
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
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
《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
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
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
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振奋》,就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就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振奋”。
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步入场内,然后稳步歌唱并奏乐相伴之。
歌词内容基本为招唤,例如姊妹们不要错失时机,快来作舞等。
随后,众多华服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直面皮鼓踏节而舞。
在舞蹈步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以步入舞场,共同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
舞蹈动作民主自由、悠扬,时存有两腿喊叫而助推全身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瓦窑地理位臵瓦窑,系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东部片区,撤区并乡前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瓦窑乡。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修筑一道300里长的边墙(今南方长城),将生活在湘黔边区的苗族一分为二;东南侧谓之“熟苗”,西北侧称之“生苗”。
瓦窑位于边墙外围,即所谓“生苗地区”。
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距县城所在地67公里。
东、南、北三面毗邻湖南省凤凰县,西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大兴、牛郎三镇接壤。
地理位臵:东经108°42′—108°53′,北纬28°—28°09′。
面积39.8平方公里,现有6个行政村,24个自然寨,6000多人口,其中90%为苗族。
瓦窑海拔高度750米,处于腊尔山的褶皱里,是武陵山脉腹地,亦是云贵高原东部大斜坡与湘西丘陵的过渡带。
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山原丘陵地貌,山坡草场辽阔,气候温暖湿润。
年均气温摄氏16.8度,年降雨量1378.4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
极利于林木和农作物生长,并以盛产油茶、茶叶和优质稻米享誉一方。
该地交通尤欠发达,唯一一条公路是由正大水竹坪至凤凰腊尔山镇的简易公路,此路连通湘黔,是瓦窑通向山外仅有的交通要道。
瓦窑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水流缓慢,不宜行船。
花鼓的辉煌瓦窑苗族花鼓舞因源出前瓦窑乡而得名。
主要流布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
鼎盛时期,瓦窑地区花鼓班曾发展到20个之多,有鼓师200余人,鼓手34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地大型活动演出,曾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余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
2009年九月份又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鼓舞鼓乐大赛中获得最高奖山花奖;参加2010年中央七台举行的亿万农民的笑声春节联欢晚会;并以苗族花鼓舞的独特魅力征服亿万海内外观众。
并成功举办地一、二、三、四届花鼓艺术节。
据《松桃厅志》记载,瓦窑苗族花鼓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盛行松桃,其演出时时间多在苗年十一月,以后逐渐演化至正月及其他民俗节日和集会。
该舞蹈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世界罕见。
是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信息宝库。
亦是民族认同的纽带。
对民俗和艺术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艺术,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花鼓舞,苗语叫“保诺”。
是一种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
风格独异、自成一体、内涵丰富,蕴藏着苗族人民的历史风韵、劳动景观、艺术审美和生命涵养等丰富内容。
瓦窑苗族花鼓舞有两面鼓舞和四面鼓舞之别。
两面鼓舞:固定一人敲击鼓点,指挥舞蹈节奏的快慢缓急;男女舞者两人各站鼓面一端相对而舞,也可四人同舞。
四面鼓舞又称八音协奏,是瓦窑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
可细分为四人舞和八人舞。
四人舞以鼓为圆心舞蹈,时而腾挪闪跃,时而绕鼓换位,击鼓而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一致,快慢相协。
八人舞则每方两人,时而交叉击鼓,时而并肩同舞,舞步对应、舞姿相协、场面恢宏而热烈,彩绸交织、五彩纷呈。
瓦窑苗族花鼓还可按功能划分为:拜神祭祖的神鼓,辞旧迎新的年鼓,催人奋进的战鼓,互诉衷肠的情鼓,以及迎宾鼓、喜庆鼓、拦路鼓、叙事鼓、生产鼓、生活鼓、茶鼓、木叶鼓、接龙鼓、迎亲鼓、送亲鼓、游方鼓、蛙鼓、蛇鼓、猴鼓等80余种类型。
其中以神鼓、年鼓、喜庆鼓和拦路鼓最为热烈隆重。
神鼓,苗语叫“农涅海诺”亦称为跳吃牛鼓舞。
是在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农涅”时表演,目的在于庆神,时间可长达几昼夜,肃穆隆重。
跳吃牛鼓舞之先,是觋师率领抬腿亲陪神者绕场三周。
接着主人领客人载歌三周。
绕场时,长辈在前,年轻人尾随其后。
绕毕,叩请舅辈先击,俗称开鼓。
随之主人唱歌击鼓,而后邀请客人玩鼓。
且被邀者多为表兄弟妹。
玩鼓时,边打鼓边舞蹈边唱歌,场面热烈而隆重。
年鼓,苗语叫“诺那阿”或“诺玩年”,均于农历春节举行,是苗族“正月玩年”的娱乐活动内容之一。
喜庆鼓,多在“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赶秋节”等盛大节日集会上表演,其目的主要是祝贺佳节。
拦路鼓在瓦窑鼓舞中别具一格,多在春节期间进行,青年男女于村头、路口设鼓拦客,切磋鼓技,交朋结友,闹春玩年,以图幸福吉祥。
瓦窑花鼓舞的动作套路取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既有表现男性阳刚之美,也表现女性细腻秀柔之美。
据普查统计,现仅留存100余式。
内容多表现祭祀、劳作、休闲等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摹仿动物形态。
臂如:顺江放牛、舂碓推磨、割谷打稻、挑花绣朵、淑女梳妆、叙事摆古、神猴拜月、金蛙戏荷等等。
瓦窑鼓舞套路较多,鼓点节奏的丰富多变,但规律性很强。
常见的有2/4、3/4、4/4几种,几个动作为一组,几组为一盘,巧于变化组合。
历史渊源据有关文献记载,松桃苗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远古部落氏族,至江淮一带古称“三苗”后裔;再迁徙于沅江支流五溪一带,古称“五溪蛮”的支系,沿湘境西部迁入松桃,以神犬盘瓠为图腾崇拜。
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开拓环境,极富创造力。
苗族《迁徒歌》歌词:“沿着务撬稀务撬萨上来,一路人马男女相跟,老少相从,跋山涉水,克服重重障碍和困难,来到了占楚占菩地方(长江流域,战国时期楚国某地)……选定好日子、择定好时辰,制鼓集会、削筈祭祖,人山人海,歌笙悠悠”。
反映瓦窑苗族花鼓舞很早之前已于苗族民间祭祀活动中出现。
并与《松桃厅志》风俗卷记载:“苗家无祖龛,以碗柜为其上,祭之大者,拣旷坦地延苗巫鼓歌,集亲戚族姓于场,椎牛宴乐”的史实相互吻合。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筑起一道300余里边墙,将瓦窑以西广大苗民封锁在边墙之外,瓦窑苗族花鼓舞由此一度趋于沉寂。
解放后,在党的路线指引下,瓦窑苗族花鼓舞重放光彩。
五十年代迈进省城,六十年代走进北京,步入高雅艺术殿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先后参加了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西南三省成都灯会、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等多场大型活动演出。
并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荣获奖励。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得到前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李瑞环等首长的亲切接见与高度评价。
1994年11月,贵州省文化厅正式命名瓦窑地区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瓦窑苗族花鼓舞器具较少,通常只使用两面鼓和四面鼓及鼓槌、鼓棒,惟神鼓用牛角、长号渲染气氛。
基本特征瓦窑苗族花鼓舞蕴机巧于拙朴之中,藏灵秀于粗犷之内。
节奏明朗欢快,配合慎密大方,动作丰富优美,格调古朴清新。
是瓦窑人民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生命内涵符号,也是松桃苗族文化的根、源泉和力量所在。
经过长期的演化与发展,逐步形成下列基本特征:1、鼓舞起源于瓦窑苗族民间祭祀活动。
其神鼓舞肃穆隆重,是在盛大祭祀活动农涅(椎牛)时进行,目的在于祀神,具有鲜明的祭祀性特征。
2、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
花鼓舞作为瓦窑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于战鼓、叙事鼓中蕴藏了大量有关民族历史、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的人文信息,并以此形成独有的叙事性特征。
3、蛙鼓、蛇鼓、猴鼓的基本动作,系摹拟于动物的形体动作。
臂如:神猴拜月、灵蛇出洞、金蛙戏荷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构成了瓦窑苗族花鼓舞的仿生性特征。
4、除神鼓表演有牛角、长号渲染气氛外,多数花鼓舞仅用两面鼓击打鼓点,以指挥舞蹈节奏的快、慢、缓、急,形成了瓦窑苗族花鼓舞伴奏的单一性、简约性特征。
5、苗族人民聚居生活方式,在舞蹈中得到充分体现,参加人数不仅多而且广泛,五岭十八寨的群众都可参加,男女老少均会跳,声势雄伟壮观,规模宏大,构成了鼓舞的广泛性、集体性特征。
6、瓦窑苗族花鼓舞通常是在重大民族节日进行,并且以鼓为道具,具有对民族节日、集会和鼓的依存性特征。
7、瓦窑苗族鼓舞动作古朴大方,且表演风格真挚、自然、纯美而质朴,无矫揉造作之感,具有完整的原生态特征。
8、年鼓、喜庆鼓、迎宾鼓和拦路鼓,表演热烈而欢快,富有情趣。
特别是拦路鼓别具一格,青年男女设鼓留客,玩年闹春,形成了瓦窑苗族花鼓舞鲜明的寓娱性特征。
9、鼎盛时期的瓦窑鼓舞,拥有80余种类型,120多式动作套路,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适用广泛,作用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具有形式多样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特征。
主要价值由于内容丰富,且具备上述显著特征,瓦窑苗族花鼓舞一直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价值体现于下列几个方面:(一)科研价值。
瓦窑花鼓舞是苗族的艺术瑰宝,也是民间舞蹈的奇葩。
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在国内民间舞蹈中罕见(已作为道具使用的四面鼓世界仅有),极具研究价值。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花鼓舞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蕴藏了丰富的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信息。
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个宝贵的信息库,必将带动和促进贵州民间舞蹈及相关艺术的发展。
对苗族历史、民俗和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蹈艺术,保护和促进世界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价值。
瓦窑苗族花鼓舞是松桃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介质,是苗族民众抒发情感,展示才艺和民族风采的平台。
也是联系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友谊和团结的纽带。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地、县大型活动演出。
并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
(三)经济价值。
瓦窑花鼓表演团经常在外演出,每年创收30多万元,既宣传了花鼓文化,又获得了经济收入,是瓦窑地区促进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因此,发掘、抢救和保护瓦窑苗族花鼓舞,是加快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濒危状况近年来,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瓦窑苗族花鼓舞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濒危状况仍相当严重。
据普查结果表明:目前仅有10个鼓班艰难生存下来,有鼓师40余名,鼓手800多个。
而花鼓舞的基本动作套路,已从鼎盛时期的120余式减至100余式,20多式优秀动作套路被遗失。
并因为下述原因,其消亡仍未停止。
(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致使花鼓舞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影响,一些传统民俗随之淡化。
对民族节日有较强依存性的瓦窑花鼓舞活动阵地逐年缩小,展示平台日益减少。
(二)在多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普遍存在追赶“时尚的心理,趋向流行”的潮流,对花鼓舞的兴趣日益淡化,不愿意学习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鼓技,给技艺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