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作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作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作用标签:阿司匹林;药理学;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

应用于临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非选择性环加氧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感染、抗风湿。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环加氧酶1(COX-1),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本文就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的进展进行阐述。

1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1解热、镇痛与抗感染作用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与抗感染机制是[1]:①通过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下降。

②镇痛作用是由于抑制痛觉刺激的脉冲发生,抑制致痛物质活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等外周作用及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作用。

③抗感染作用是通过抑制炎症组织中的前列腺素合成而产生。

阿司匹林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治疗慢性钝痛以及感冒发热等。

抗感染、抗风湿作用较强,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的关节红、肿及剧痛缓解。

1.2抗凝、防治中风及心肌梗死现已证实TXA2是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作用下转化而成的,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释放及聚集的诱导剂,它可直接诱发血小板释放ADP进一步加强血小板的聚集过程,而前列环素(PGI2)是一个强力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在血小板中干扰花生四烯酸转化为TXA2所需剂量大约是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PGI2剂量的1/10,这有利于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TXA2的产生而对PGI2的合成不发生影响。

小剂量阿司匹林能使前列腺素的合成酶(环加氧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因而减少血小板中TXA2的生成,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1.3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高血清脂蛋白-a(Lp-a)是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评估氯吡格雷是否能作为阿司匹林加PPI 评估氯吡格雷是否能作为阿司匹林加PPI 的替代治疗研究
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前瞻性研究评估氯吡格雷是否能作 为阿司匹林加质子泵抑制剂的替代治疗 该研究是一项为期12个月的前瞻性、随机、双盲、 该研究是一项为期12个月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 个月的前瞻性 照研究,比较在曾因阿司匹林导致溃疡出血的患者中, 照研究,比较在曾因阿司匹林导致溃疡出血的患者中,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加埃索美拉唑的疗效 假设在溃疡愈合后, 假设在溃疡愈合后,氯吡格雷对高危患者复发性溃疡 出血的预防作用不劣于阿司匹林加埃索美拉唑
1.71
1.2例 例
2.07
0.3例 例
1.65
相 比
0.5 0
每年因为服用心 血管预防剂量的 阿司匹林导致的 上消化道事件为 5例/1000,事件 例 , 的风险随阿司匹 林剂量的增加而 增加-(ACCP 8) 增加
阿司匹林导致 大出血
阿司匹林导致 消化道出血
阿司匹林导致 颅内出血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119, 624-63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93 , :
19
10年心血管风险简易评估法 年心血管风险简易评估法
2008ADA指南一级预防推荐 2008ADA指南一级预防推荐
1型及 型糖尿病伴以下任一高危因素者,应用阿司匹林 型及2型糖尿病伴以下任一高危因素者 型及 型糖尿病伴以下任一高危因素者, 75–162mg/d一级预防 (A) 一级预防 年龄> 岁 △ 年龄>40岁 △ 肥胖 △ 血脂异常 △ 冠心病家族史 △ 吸烟 △ 高血压(130/80mmHg) 高血压( ) △ 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2.1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8(4):323—324. 2 王祥 群.阿 司匹林 防治 白内障研究 的现状
及展望 [J].国外医 学 ·眼科 学分册 ,1997。 21(4):211—216. 3 陈 新 谦 ,金 有 豫 ,汤 光 .新 编 药 物 学 [M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03.
预 防糖 尿 病 视 网 膜 病 变 最 近 研 究 者 报 告 ,栩 埘 低 浓 度 的 阿
林 【J『预 防糖尿 病性 视 网膜病 鼠模 型 的 微血 管 病 。哈 佛 医 学 院 的 Mara I ̄renzi 博 士 说 :在 我 们 能 够 建 议 人 们 使 用 阿 司 匹 林 预 防 糖 尿 病 性 视 网膜 病 之 fii『,我们 需 要 史好的弄清最低有效剂 量 ,以及 药物 靶向 视 网 膜 血 管 的 过 程 。
司匹林 和降低胆固醇的药 物 “斯塔 丁”并 用 ,可降低结肠癌 的危险 。该研究 中心 对 1.5万名心脏病 患者进行 r 3次研 究 ,所 获 得 的 数 据 表 明 ,这 两 种 常 用 药 同 时 使 用 ,能 杀 死 早 期 的 癌 细 胞 ,医 学 专 家 对 1000名 结 肠 癌 的 患 者 进 行 研 究 ,发 现 他 们服 用 阿 司 匹 林 后 的 发 病 率 下 降 了
匹林 作 为 心 血 管疾 病 一 级 预 防 ,包 括 年 龄 >40岁或 有 下述 任一 危 险因 素者 (心 血 管疾病家族史 、高血压 、吸烟 、血脂异 常或 蛋 白尿 )。对 下 述 糖 尿病 患 者 使 用 阿 司 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 防 ,合并 心肌 梗死 、血管旁路术 、卒 巾/qIA、外周血 管疾
阿 司 匹 林 可 防 妊 娠 毒 血 症 芬 兰有 研 究 发 现 ,让 可 能 出 现 妊 娠 血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 50 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 岁。

⑤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临床使用阿司匹林的分析

临床使用阿司匹林的分析
阿司匹林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合用,会使消化道溃疡 的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对于有胃肠道病史的人群。
相互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与NSAIDs竞争胃肠道黏膜的COX-1受体,减少内源 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增加胃肠道黏膜损伤和出血的风险 。
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
增强抗凝作用
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会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帕金森病预防
阿司匹林可降低帕金森病 风险,可能与抑制炎症反 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04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风险
胃肠道反应
消化不良
阿司匹林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消化不良、胃部不适、恶心等症状。
胃溃疡
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胃溃疡,严重时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 。
出血风险
皮肤出血
阿司匹林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瘀点、紫癜等出血表现。

联合用药研究
探索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联合 应用的可能性,提高治疗效果
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安全性评估
对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 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 理潜在的不良反应和风险。
THANKS
02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作用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烷素A2的生成,从而抑 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减少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粘附和聚集,降 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
抑制炎症介质
相互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与其他心血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药效学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这 些相互作用可能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主要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主要临床应用
表 1 两组 患者治疗效果 对比情 况(Il/% )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对 比 在接受药物治疗前 ,两组患者收缩压 、舒张压 及心率 对 比均 无显著 差异 ,P>0.o5; 在接受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血压及心率稳定情况 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 间对 比差异 显著 ,P <0.05,如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 况对 比( +s)
阿 司匹林是一种 历史悠久 的解 热镇痛 药 ,诞生于 1899年 3月 6日。阿 司匹林 是临 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 。用于治感 冒、发热 、头痛 、牙痛 、关节痛 、风湿病 ,还能抑 制血
小板聚集 ,用 于预 防和治疗 缺血性 心脏病 、心绞 痛 、心肺梗 塞、脑血栓形 成 ,应用 于血管 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开始 主要用 于止痛 、退热 、抗 炎及抗 风湿治疗 。后又发现
它也可产生 发汗 、毛囊竖立和最重要的血管收缩或扩张作用 。 1.2消炎 :阿司匹林 常用来 治疗 风湿症 ,减轻炎症反应 。类 风温性关节 炎病人血 中
前列腺 素的浓度 比正常人高 出甚多 ,使得 关节 滑液 改变 .阿 司匹林 抑制前 列腺 素的合 成 ,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 。
1.3解 热 :阿司匹林作 用在血小板 上 ,降低血液 凝固 的能力 ,因此外 科手术 前一周 不可使 用阿司匹林。但是它对凝m引起的血栓症具有疗效。
对1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者对比组也是90例患者在年龄的分布以性别的分布上治疗组男性为42而对比组为43人治疗组女性为48人对比组为47人治疗组的年龄从1056岁而对比组为1154岁通过分组可以看出不论是人数还是性别年龄几个方面差别不大
2015年第 1期
临床症状均 无任何改善 ,且血压无 明显变化 。 1.5统 计 学 方 法 采取统计 学软件 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 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 采取构成 比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阿司匹林是一种镇痛、解热、抗炎的药物。

但是在临床中发现,它不仅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还可以对冠状动脉、老年痴呆等疾病进行防治。

并且它在与其他药物共同使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本文主要是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在今后的临床医学中更好地使用阿司匹林。

1 阿司匹林的新用途1.1对于老年痴呆的作用有研究发现,老年痴呆之所以会不断恶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枢系统的炎症问题。

因此,要想使得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不再继续恶化,让患者按时服用该药物,这样,可以使得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遏制[1]。

1.2对于由抗生素所导致的听力障碍所产生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当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这些抗生素会进入人体,与人体中含有的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

这种自由基的分子很不稳定,对于各种细胞都会进行损害,包括内耳中的各种细胞[2]。

当内耳的毛细胞受到损害的时候,内耳的探测声音的功能就会丧失,导致听力的丧失。

通过对一些动物进行实验表明,将阿司匹林进行分解之后,它会变为水杨酸盐,从而对于自由基的形成造成阻碍,进而使得听力丧失的状况不会实现。

1.3对于脚癣的作用用牙膏与阿司匹林融合,并将其搅拌成糊状,对于脚癣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作用。

这是因为牙膏有很好的抗菌效用,而阿司匹林对于真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而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对于脚癣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3]。

1.4对于卵巢癌、肠癌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定期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与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相比,她们患有卵巢癌的风险要小得多。

而在定期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发生肠癌的比例要比未服用的人小得多。

1.5对于白内障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长期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发生白内障的概率要比未服用人群发生白内障的概率小得多。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对血糖进行降低,同时可以导致多种反应,使得患白内障的概率降低。

1.6对于因糖尿病导致的心脏病的作用一般来说,凝血素可以使得血小板发生凝聚作用。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方法:搜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阿司匹林所致不良反应67例,总结性分析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

结果:年龄≤20岁、41-60、≥60岁男性发生率明显较高,有既往过敏史者发生率明显较高,发热感冒用药发生率较高,合并用药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较高,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差异显著。

结论: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时,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推进安全、合理用药。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属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是临床治疗头痛、关节痛、感冒、牙痛及发热的常用药,大剂量用于治疗抗风湿抗炎,小剂量用于预防短暂性缺血卒中及心脑血管病。

近年来,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研究逐渐深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引起临床关注。

现搜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阿司匹林所致不良反应67例,总结性分析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阿司匹林所致不良反应67例,女患者和男患者分别是29例、38例,年龄均为(40.36±7.48)岁,最大者82岁,最小者15岁。

67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P>0.05),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分析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原因、药物类型、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既往过敏史、不良反应表现等。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基本资料2.1.1 年龄本组14例年龄≤20岁,所占比例20.90%;8例年龄21-40岁,所占比例11.94%;22例年龄41-60岁,所占比例32.84%;23例年龄≥60岁,所占比例34.33%。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有哪些?核心提示:阿司匹林是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短暂性缺血性疾病的发作,如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随着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也不断发现。

笔者现将近年发现的新用途分别叙述,供医护人员在临床使用时参考。

1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在Ⅱ型糖尿病病人中由含淀粉的多肽组成的含淀粉沉淀有细胞毒素作用,并有明显的引起β-细胞功能退化作用,而阿司匹林可以作为维持β-细胞功能的药物而减慢β-细胞功能退化进度。

同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从而增加了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阻止凝血素在体内合成,从而降低血小板的凝集作用。

有资料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减少44%,而患糖尿病的男性,其心脏病的发病率下降更为明显。

因此,成年的糖尿病患者应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以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

2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较好,阿司匹林对前列腺素血栓烷A2合成有阻断作用,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因子的分泌而起作用。

在偏头痛早期使用,可有效缓解轻、中度疼痛。

阿司匹林在头痛发作时口服0.3 g/d,如效果不理想可每8 h口服0.3 g,在偏头痛前期或出现头痛先兆时用药,可制止或明显减少头痛发作,早期用药效果最好。

3抗肿瘤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是抑制了COX2的作用,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免疫细胞化学显示,阿司匹林是浓度依赖性降低细胞中COX2,VEGF 蛋白的表达,提示阿司匹林对肿瘤的血管生成起抑制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从而下调VEGF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而起作用[3]。

另有研究资料指出,定时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结肠、直肠癌发生率或死亡率降低40%~50%,连续6个月每周服用3次阿司匹林的妇女与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相比,前者发生上皮卵巢癌的风险减少40%。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综述阿斯匹林的临床应用,提高对阿斯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认识,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整理阿斯匹林的主要临床用途及新的用途简述。

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通过分析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归纳、整理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抗风湿、心脑血管疾病及预防消化道肿瘤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自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虽然有了百年的历史,临床上仍然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并且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不断在临床上应用。

一、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作用: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

2 抗炎、抗风湿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

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阿斯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从而进到抗风湿作用。

3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这也是临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二、阿司匹林在临床的应用1、常规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

一般普通感冒,笔者认为不需要用其他复方感冒制剂,只要服用同几片阿司匹林片,多喝开水,不需要几日自然就会好。

2、用于各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服用阿司匹林片剂,能迅速缓解上述疾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上述疾病。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问题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问题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问题发表时间:2016-08-08T16:13:19.7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曾发古 (综述) 苏倩郝小江 (审校)[导读] 阿司匹林的抵抗。

阿司匹林虽然经历百年洗礼,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其新的作用,让这一经典老药焕发出新的光彩。

曾发古 (综述) 苏倩郝小江 (审校)(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暨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阿司匹林是临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是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聚集药。

随着对该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也不断出现,其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甾体类药物。

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随剂量不同而不同,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癌症、多种眼科疾病及妇产科疾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086-03【Abstract】Aspirin, one of the largest common clinical prescriptions of drug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as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whose is the first for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Key words】Aspirin;Cinical applicationadverse;Reaction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用来镇痛、退烧。

1853年,弗雷德里克。

关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关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关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对照组116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糖治疗、降脂治疗及降压治疗等,实验组117例患者在对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需持续治疗5年。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5-8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12±1.03)年,其中对照组心脑血管发病49例,心脑血管发病率为42.24%;实验组心脑血管发病20例,心脑血管发病率为17.09%,实验组心脑血管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溃疡病、出血性疾病及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类(nsaids)。

早先主要用于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后发现它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目前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1.2方法对照组116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糖治疗、降脂治疗及降压治疗等,实验组117例患者在对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即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由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制造,其国药准字为h37023270)75mg,口服,每日1次,需持续使用5年。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5-8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12±1.03)年,其中对照组116例患者中,心脑血管发病49例,心脑血管发病率为42.24%;实验组117例患者中,心脑血管发病20例,心脑血管发病率为17.09%,实验组心脑血管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等,是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简单有效地治疗方法,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减少50%的致死率或致残疾。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04
阿司匹林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轻度至中度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有效、安全
详细描述
阿司匹林在轻度至中度疼痛治疗中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缓解疼 痛并减少疼痛持续时间。阿司匹林对于轻度至中度疼痛的治疗效果与其他非 处方止痛药相当,但其副作用较少。
阿司匹林在术后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对于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阿司匹林可以作为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显 著降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是,阿司匹林在二级 预防中的具体应用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治疗方案等多方面因素。
阿司匹林在其他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总结词
待进一步探讨
详细描述
尽管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其在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 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例如,阿司匹林对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还需要更多的 临床证据支持。
02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阿司匹林在冠心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结词
有效、简便
详细描述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有效预防冠心病 的发生。在健康人群中,长期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 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结词
重要、复杂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阿司匹林应作为紧 急治疗药物,尽快使用以开通血管,减少心 肌损伤。
脑卒中的预防
联合治疗
对于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阿司匹林 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阿司匹林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例如与 氯吡格雷联合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病率。

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糖尿病防治: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8%。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初期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缓解。

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虽然这种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

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

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新型制剂:目前,新型阿司匹林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些新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联合治疗:未来阿司匹林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等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肿瘤预防、心血管保护和糖尿病防治等。

阿司匹林的临床多用途

阿司匹林的临床多用途

阿司匹林的临床多用途阿司匹林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尚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在临床应用已有百年的历史,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下面将阿司匹林的临床用途阐述如下。

1 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急性期治疗中有明确的疗效,从而使得阿司匹林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用药[1]。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活性位点丝氨酸产生共价键性乙酰化而使该酶受到抑制,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化酶途径转变为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进而减少血栓素的形成。

低浓度阿司匹林能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的合成。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聚集又是动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对预防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有明显效果。

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外周血管疾病等患者,都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 防治白内障每日口服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可延缓和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根据国外学者研究观察,对于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其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这可能与阿司匹林降血糖、降低血浆色氨酸和对丙醛活性的抑制作用有关,从而使阿司匹林能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预防和延缓白内障的形成[2]。

3 防治老年痴呆症美国学者研究发现,通过按时的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例如:心脏病及关节病患者,其大大减低了患老年痴呆的几率。

阿司匹林对老年痴呆有改善智能损害并延缓其症状发展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60-100毫克)对老年痴呆症有防治作用[3]。

由于中枢炎症其加重了老年痴呆症, 阿司匹林能够防治本病的炎症过程,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不但可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对老年健忘症患者也有疗效。

阿司匹林防治老年痴呆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防治老年痴呆的临床应用

老年痴呆症(AD )特指发生于高级神经功能活动可持续性障碍,患者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空间认知能力均受到严重损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各类老年性疾病患者数量增长较快,其中AD 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对于老年人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都会形成严重威胁[1]。

本文主要研究使用阿司匹林防治老年痴呆的临床效果,特选取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定义为两组,一般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9:16,年龄范围为65至84岁,平均年龄为(72.5±2.8)岁,病程为(6~32)个月,平均病程为(21.5±5.7)个月;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0:15,年龄范围为66至85岁,平均年龄为(72.7±2.9)岁,病程为(6~34)个月,平均病程为(21.6±5.9)个月。

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以及病程方面显著差异(P>0.05),具有同期比较价值。

所有患者家属均已提前了解研究方案,同意接受治疗。

本研究已通过科室与伦理委员会审批,下发有正式通知书。

1.2方法一般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此用药基础上加入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组患者分别于早餐、中餐以及晚餐后半小时服用尼莫地平(贵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92507,10mg/片)20mg,每日口服三次,使用温水送服。

实验组患者常规西药用法用量同上,加入拜阿司匹林(H2013034086978271002231Bayer Vital GmbH ),每日一次,早餐前口服,每次服用100mg,使用温水送服。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计算总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治疗显效人数+治疗有效人数/总人数×100.00%)。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各项症状基本消失,有自主思考能力,认知能力也恢复正常,回答问题时逻辑清晰,有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患者各项症状大部分消失,有一定自主思考能力,认知能力部分恢复正常,回答问题时逻辑基本清晰,反应稍有迟钝,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无效:患者各项症状均为有显著改善现象,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回到问题时逻辑混乱。

浅析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配伍

浅析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配伍

减慢静脉点滴速度及肌肉注射胃复安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其发病机制包括氨中毒学说,氨、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G ABA/B z受体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近年来研究发现,阿片类物质在肝功能不全时明显升高,其中肝性脑病患者血浆中β2内啡肽水平明显升高,认为其与肝性脑病有一定关系[1]。

纳络酮为羟22氢吗啡酮衍生物,是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易透过血脑屏障,通过竞争结合阿片受体,而阻断中枢性抑制,逆转阿片肽明显增高所致意识障碍,促进意识恢复,从而降低β2内啡肽水平,阻断内源性阿片肽的继续损伤,增加了脑血流量及脑灌注区,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坏死[2]。

它还可以与分布在脑的阿片受体结合,解除β2内啡肽对呼吸及心血管交感神经功能的抑制作用,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的同时,增加了脑部血液供应[3]。

纳络酮还有抑制氧自由基释放、稳定肝溶酶体膜等非阿片受体作用。

因此,纳络酮具有改善脑代谢和脑复苏的双重效应。

乙酰谷酰胺为谷胺酰胺的乙酰化合物,通过血2脑脊液屏障后分解为谷氨酸和γ2氨基丁酸(G ABA)。

谷氨酸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γ2氨基丁酸能拮抗谷氨酸兴奋性,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维持神经应激能力及降低血氨的作用,改善脑功能[4]。

可见,纳络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具有见效快、治疗方便、降低病死率及减少医疗费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 林克荣,高阿元,张捷.实验性肝硬化血浆内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7,7(4): 3172319.[2] 孔宪牛.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2内啡肽变化及纳络酮治疗作用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39(1):42244.[3] 夏乡.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85例临床观察[J].医师进修杂志,2003,26(4):49.[4] 冯均明,黄英海.纳络酮配合乙酰谷酰胺对改善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症状的作用[J].广州医药,2005,36(3):33234.(收稿日期:2008206227)浅析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配伍楚丽雅(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 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跨世纪的安全、有效的对症药物,该药的新用途被不断研发,但临床医师在应用时由于对其代谢特点及其作用机制认识不足,配伍使用中出现了许多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