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的过程
浅议文学接受的过程
浅议文学接受的过程作者:刘镭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接受活动对于作品价值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生产和审美接受的过程,它不仅是作家和作品不断产生的历史,也是读者的阅读史,是文学本文的效应史。
关键词:接受;文学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04-011.期待视野的定义正如前文所说,期待视野就是阅读期待,作为接受美学中的核心观念,期待视野有着自己的定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或者阅读过程中,读者过去阅读中的艺术经验、读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受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理想等综合性心理定势,它是读者据以理解文学本文意文的心理图式,又可以称为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这个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生命经验视野""文体期待视野"和"主题期待视野",它由诸多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形成,并非纯粹主观心理的产物。
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它"通过预告、公开和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收。
它唤起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对'中间与终结'的期待"。
比如,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的理解,既与早期对屈原以及其他爱国作家的阅读经验相关,也与当时的时代氛围相关,观众(读者)会对屈原的行为、命运产生期待,并在期待的实现与修改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愉悦。
2.期待视野的层次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自考《文学概论》第八章文学接受教学课件
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 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 2、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异同 •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 • 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 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 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 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 文学接受心境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 ⑴接受者要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有兴趣。
• ⑵接受者需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保持 一种审美的心态(布洛的“距离说”认为,只有心理上有了 距离,对眼前的审美对象才能做出审美反应)。接受者的心 境,应对作品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 ⑶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从根本上说, 阅读作品出于自觉与不自觉的与他人(包括作者与作品中的 人物)精神对话的需要。接受意味着主观评价,也是接受者 与作品、作者全面对话的过程。
• 所谓“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 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 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 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 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中,同化与顺化是双向运动的建构 关系:互相包容、互相转换;同化导向顺应,顺应又回归同化。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 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 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 一般来说,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互相渗透、 交融的审美层面。
• ⑴个人性。每个接受者阅读的范围、数量、体验都不尽相同, 文学知识的来源、种类、深浅也人各有异,审美趣味更因经历、 个性、观念不同而千差万别。
15文学接受的过程讲解
题西林壁
苏轼
(三)领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延留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 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定义 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接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 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 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产生异变的原因: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2.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1.异变的表现:
形象的异变: 情感的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 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 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第三, 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㈡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 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 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 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 味到作品的奥妙。
接受动机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 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 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审美动机;二、 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 借鉴动机 。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 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 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
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 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 读境界。
文学理 论教程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 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个因素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一、作家 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 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二、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三、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文学理论第七章 文学接受
审美意蕴
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
文学活动的完成与持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不是 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和再创造。
从理论上来说,对文学作品二度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同 样是无限的。
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 于前人。
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共通感”(sensus communis)
•康德:《判断力批判》 •指称那种无概念但却具有普遍 性的先天主体能力。 •内在理论逻辑推演的结果的话。
三、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经典”与“经典化”
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 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学经 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 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 提供参照系的作用。
第七章 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构成
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
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 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 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 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 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
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 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缺少共通性, 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 死亡。
共通性与差异性原因之阐释
文学言语结构的稳定性,是共通性的客观基 础,而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 则又构成差异性的基础。
人类文化、社会的变动性和共通性。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 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的客 观存在,仅具有 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第五章文学接受
韦庄的《女冠子· 四月十七》: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 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 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难以将作 品中语言所描述的形象,在脑海中还原成 感性、具体的生活画面。
3、感知内涵
——指初步地掌握形象内含的某些思想。 ⑴把握了形象不一定就能把握形象的内涵。 ⑵把握内涵也是把握形象的要求。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 画面本身很容易把握:人体器官的组合。 但形象隐含的思想难以把握。 ⑶直观的、印象式的、感性的把握。内容提要)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二、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一)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整体中的
作用
有三种认识,反映了接受研究的三个阶段。 ⒈接受活动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活动。 ⒉接受对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创作与 接受的关系具有互动性。 ⒊接受活动对文学本体具有规定性。
《列子·汤问》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专门讨论接受: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 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柏拉图讨论过‚对话体‛和‚独白体‛在 接受中的不同作用。 文学接受这个话题成为20世纪文学话语研 究的一个重点。
⑷审美是文学的基本功能
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 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 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悟和欣赏。
文学接受的过程
•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 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 空”。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 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 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也认为,艺 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 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 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 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 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随着不同读者参 与对话,同一文本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 3.接受心境 • 伴随着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并影响阅读效果的
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 接受心境包括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状态。
• 欣悦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兴奋、 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 抑郁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失意 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 虚静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平淡 冲和、清静自然的情绪状态。
• 1.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事先拥 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投入接受活动 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
• 例如,贾平凹在《老西安》中写道有几个老人坐在 城南门口的河壕上拉话儿,话头是由“大芳”照相 馆橱窗里蒋介石的巨照说开的。一个说:蒋委员长 不知道一天吃的什么饭,肯定是顿顿捞一碗干面, 油泼的辣子红红的。要是我当了蒋委员长,全村的 粪都要是我的,谁也不能拾。这是那个老人的期待 视野。
•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 当读者处于欣悦心境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
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心境时,即使面对杰作,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 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领略其中的美妙。而当 处于虚静心境时,读者往往能够凝神贯注,用心专一, 从而设身处地,心醉神迷,真切领会文本的真正奥妙。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9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读者。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 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 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2020/10/2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21
(三)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读者。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 伊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 流”手法,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 的文本中,隐含的读者主体不可能 是普通群众,而是学者型读者。乔 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 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利西 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16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1、不同接受心境明显影响 阅读效果。 2、面对同一作品,不同心 境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3、实际阅读过程中,接受 心境随作品改变。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7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 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 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 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
学习要点
1、概念:期待视野、隐含读者 2、接受动机 3、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异变 4、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5、文学接受高潮的几种情况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文学接受过程
恒定性之因:一、文本由语言组成,在特定的历史 文化语境中,语言符号的意义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二、一切读者的体验与评价都是以文 本中的故事与人物、情节为基础的。
三、文学体裁会限定读者的阅读态度 与方式。
可变性之因:读者——环境(变化)——文本
2、发展阶段 A 填空、对话与兴味 第一文本——第二文本(再创造过程)
可以让一个抑郁或欢快的人变得欢快或抑郁。
D 隐含读者与读者阅读 定义:什么是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 作者创作动机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政治文学) 文本思想内涵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巴尔扎克) 题材与文体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都市小说)
隐含读者与现实的读者之关系:一般来说,与隐含 读者相近的读者最能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文本交 流。但其实,两者往往不对应,同时,隐含读者 也不能限定现实读者的介入。
文学接收过程
1、发生阶段 A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定义:p 289 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如小说、诗歌、戏剧
形象期待,如《水浒传》、言情 意蕴期待, 形成原因:人生经历与世界观(悲观或乐观) 文学修养与素质(优或劣) 生理机制(年龄、性别、气质)
另一种划分方法:个人期待视野 集体期待视野(即批评,为什么)
& 认识者是一位理智的觉察者,审美者是一位情感 体验者,阐释者是一位文化内涵与意义的评价与 对话者。
D 三种属性的整体性 第一,在不同的作品中,各个属性的表现不均衡。 第二,三者是不能单独、孤立地去看待的。 第三,伟大的作品与三种属性的合一 第四,不存在纯审美的作品。
5、文学接受 A 文学交流: 交流是人类最广泛、最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最复杂的行为之一
第九章_文学接受
2、期待视野的层次划分
a、文本期待: 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 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问题 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 b、形象期待: 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 指向。这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 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 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c、意蕴期待: 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 人生态度、思想强项等方面的期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他欣赏音乐进而动情 产生共鸣的过程: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铀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似诉平生不得志。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共鸣产生的基础
1)接受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2)接受主体要了解把握作品所牵连的社会文化内容
2)阅读效果也会影响甚至改变阅读心境
四、隐含读者与现实读者
隐含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作品问世之后, 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 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二、 文学接受过程
一、正解与误解 二、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二 文学接受过程
一、正解与误解 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的创 作意图之间构成的“对话”相顺应即为“正解”,相悖逆 即为“误解”。 误解包括正误和反误。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 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的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 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作品进行穿凿附会 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作品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文学理论》第十讲:文学接受
二、文学接受的作用
• 1、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不仅会 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还可 以赋予文学作品新的创造和发现。
• 2、读者的阅读欣赏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作 者的文学创作和生产。
• 3、文学接受是读者进行文学欣赏、理解, 满足自身审美需要的过程,对读者的审美情 趣培养、人格塑造、人生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 这一 句开场白,让莫言、陈忠实等中国 当代作家在小说中争相模仿:
• 1984年, 当莫言在王府井看到盗版《百年孤独》 的时候,他说: “像 被雷电击中一样,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 ”
• 莫言的《红高粱》 中写道: “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 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 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 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 头。”
姚斯: 《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
(二) 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缀文者”即作者, 他们根据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用 文辞写成作品;
“观文者”即读者, 他们根据作品的语言文字走进作 品的情感世界。
“缀文”与“观文”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关系。
(二) 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 文学接受理论将文学研究 的 重 心 由 传统文论的世界 (社 会) 、 浪漫主义文论的作者 、 形 式主义文论的语 言形式转 移到读者接受中来, 为 文学理论的研究开辟 了 新方向 。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艺 术作品绝非是 一 个独立 自 主 的 客体, 而 是相互联 系 的, 艺 术活动 的 中 心 不再是文本 、 作者和世界, 而 是?
•
修改后, 并没有使林道静这个小资产阶信服 。 作者为了完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同时,这一视野的形成还包含了民族 心理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影响。
在电影中有类型片,比如看 武侠片要刺激,激烈;恐怖片 越刺激越好.
在戏曲中有程式、动作、背 景;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文学艺 术作品之间具有一种“相关 性”。尧斯把一部部作品称之 为:一个个“文学事件”。
2020/5/12
18
二是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是指由作品中某 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 如一个人物的第一次出场,会 使人期待他未来的行为,命运。 如普希金的《黑桃皇后》。
就是说,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 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而形成 的一种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就叫期待视野。
2020/5/12
13
早在一千多年前,宋朝真宗皇帝赵恒在 《励学篇》中告诫他的子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如果我们否认或者无视这种向往和探求, 就像有些中学老师那样,发现学生在读琼瑶, 不被讥为“多情种”,也要拿来没收示众, 这实在不能算是明智之举。君不见,《还珠 格格》风靡神州;《将爱情进行到底》更是 风行校园……
总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学阅读活动 的形态和动机的广泛存在,可以见出理论对 于现象的解释之功。
第三是1993年10月23日的“深圳文稿拍 卖会”,一本明星(刘晓庆)自爆隐私的 纪 实 性 作 品 获 得 了 最 高 拍 卖 价 108 万 。 “文学商品化”粉墨登场了。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诸如国家政治经济的昌盛、衰微或稳定、动乱;
情绪状态。
其次,与读者的身体状况有关。
如当疾病缠身、健康欠佳、疲劳过度时,往 往会导致抑郁心境; 而当精力旺盛、身体健壮时,则易形成欣悦 心境等。 第三,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比如乌云低垂、狂风淫雨时节,会使人郁 闷不乐; 艳阳丽日、春光明媚时节,会令人欢欣鼓 舞。
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三种情况
欣悦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
的振 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抑郁心境是指主体迸人阅读活动时所特有
的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 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 个人工作、事业的成功与失败 人际关系的和谐或恶化; 家庭生活的和睦或失常,都会形成读者的某种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 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 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像 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 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 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感受到“余音绕梁”的 延留魅力。
一、共鸣 1、共鸣的含义:
净化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 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 得纯正。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 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 《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
三、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 和净化之后而进人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 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 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接受者的意义生成
05
CHAPTER
文学接受的影响与意义
文学接受过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和传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历史和传统。
文化传承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不公,能够唤起读者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社会意识觉醒
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国际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作者会将自己的构思付诸文字,并经过反复修改和润色,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品的发表与传播
作品完成后,作者会选择适当的发表途径,使作品得以传播给读者,实现作品的价值。
作品的反馈与评价
作品发表后,会收到来自读者的反馈和评价,这对作者来说是重要的激励和启示,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作品的完成与发表
意义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接受者通过与作品的互动,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生成独特的意义。这一过程既涉及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到对作品形式、风格等方面的把握。
意义生成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
意义生成在文学接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丰富作品的意义内涵,还能激发接受者的思考和创新精神,促进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跨文化交流
对社会的影响
审美体验
阅读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提高审美素养。
知识拓展
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精神寄托
文学作品能够为读者提供精神寄托,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对个人的意义
1
2
3
期待视野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
03
期待视野在文学接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接受者对作品的评价和选择,还影响其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文学接受的过程
❖
——白居易:新乐府序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曾 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 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能完全对应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 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 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 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 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知识点:
❖ 期待视野、接受心境、隐含的读者、召唤结 构、共鸣
❖ 期待视野及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共鸣及其产生的原因.
❖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中得 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 1.异变的表现: ❖ 形象的异变: ❖ 情感的异变: ❖ 思想观念的异变: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 传神文笔足千秋, ❖ 不是情人不泪流; ❖ 可恨同时不相识, ❖ 几番掩卷哭曹候.
❖ 清 永忠
❖ 3、共鸣的种类 ❖ ①个体共鸣 ❖ ②群体共鸣 ❖ ③人类性共鸣
❖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 的重要途径
❖ 能不能将共鸣的强弱有无视为评价作品的尺 度
二净化
1.净化,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诗学. 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 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 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文学接受的过程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旳认知与评价,涉及对作 品非艺术视角旳歪曲等 如历朝旳文字狱
二、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旳期待视野与本文 之间常呈现两种情况:
顺向相应——指作品旳人物性格、情节发展、 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旳预先测定一致。
期待遇挫——指作品旳人物性格、情节发展、 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旳预先测定不一 致。
读者因期待指向旳临时受遏而不适,但不久又 会为豁然开朗旳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 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
完全遇挫:某些过于晦涩旳先锋诗、意识流小 说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旳层次
❖ 文体期待 ❖ 形象期待 ❖ 意蕴期待
(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旳形成
❖ 接受者旳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一定旳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旳生理机制,即读者旳性别、 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旳类型
❖ 个人性期待视野 ❖ 集体性期待视野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 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 则优劣见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二、接受动机
❖ 审美动机 ❖ 求知动机 ❖ 受教动机 ❖ 批评动机 ❖ 借鉴动机
2)接受主体要了解把握作品所牵连旳社会文 化内中容国民歌《在那遥远旳地方》:
在那遥远旳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旳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旳小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感人旳眼睛好像晚上明媚旳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旳小脸和那漂亮金边旳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旳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一、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1.期待视野的含义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 之中。
17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 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 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
❖ 真前见、时间距离 ❖ 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
15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 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 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 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16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
❖ 政治观念 ❖ 预定文化观念 ❖ 文化视野 ❖ 个人经验 ❖ 文学欣赏能力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3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24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 先入为主的看法
❖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 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 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25
(二)正误与反误
❖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 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11
伊瑟尔(Wolfgang Iser)
隐含读者,一是指文本结构本身包含的、 允许读者用不同方式实现的各种不同解释 的可能性;二是指文本意义及其生产过程, 即读者通过阅读使文本潜在因素具体化的 过程。
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 因而有待于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 的结构。读者根据自己想像对文本加以填 充和再构建。
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 进行平等对话 ❖ 效果历史
18
(二)兴 味
❖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 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19
二、还原与异变
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 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 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 则优劣见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6
二、接受动机
❖ 审美动机 ❖ 求知动机 ❖ 受教动机 ❖ 批评动机 ❖ 借鉴动机
7
受教动机
影响一代人的书
8
三、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欣悦 ❖抑郁 ❖虚静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9
虚静
❖ 庄子“心斋坐忘” ❖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 杜甫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
10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 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 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 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
姚斯(Has Robert Jauss)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
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自身 具有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 它包括伽达默尔所谓历史视界 和个人视界两方面内涵:一方 面,“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 这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 充实和丰富”,“另一方面, 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也积累了 阅读经验,这两方面的融合就 形成一代代读者的期待视野”。
(一)异变 ❖ 作品形象的异变 ❖ 情感的异变 ❖ 思想观念的异变
20
作品形象的异变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常常 引起形象变异。2001年央视 版的《笑傲江湖》引来众多 争议。
21
思想观念的异变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白鲸》
超我
白鲸“莫比迪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我
达巴克
本我
船长亚哈
22
(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3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 文体期待 ❖ 形象期待 ❖ 意蕴期待
4
(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
❖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 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5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 个人性期待视野 ❖ 集体性期待视野
“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 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如历朝的文字狱
26
二、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12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 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 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13
(二)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
(三)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
14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 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 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 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 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 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 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