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浅议文学接受的过程
浅议文学接受的过程作者:刘镭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接受活动对于作品价值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生产和审美接受的过程,它不仅是作家和作品不断产生的历史,也是读者的阅读史,是文学本文的效应史。
关键词:接受;文学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04-011.期待视野的定义正如前文所说,期待视野就是阅读期待,作为接受美学中的核心观念,期待视野有着自己的定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或者阅读过程中,读者过去阅读中的艺术经验、读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受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理想等综合性心理定势,它是读者据以理解文学本文意文的心理图式,又可以称为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这个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生命经验视野""文体期待视野"和"主题期待视野",它由诸多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形成,并非纯粹主观心理的产物。
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它"通过预告、公开和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收。
它唤起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对'中间与终结'的期待"。
比如,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的理解,既与早期对屈原以及其他爱国作家的阅读经验相关,也与当时的时代氛围相关,观众(读者)会对屈原的行为、命运产生期待,并在期待的实现与修改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愉悦。
2.期待视野的层次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另一方面,读者作为社会的人以及文学 阅读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的、 历史的整体意识和审美追求,也必然在个 人乃至集体的文学实践中形成影响并得以 表现。
所以,阅读期待既是读者因个体的情 感倾向、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所形成的个 人要求和期待,即姚斯所谓的“个人期待 视野”;也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 和社会潮流的影响而形成的在一定的历史 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的共同期待,即 所谓“公共期待视野”;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制作、主讲:余和生
2014-1-20
1
文学接受在经历了文学消费阶段, 也即是当文学消费者购买了文学作 品之后,也就进入了文学接受的第 二个阶段:文学鉴赏,也称文学接 受过程。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本身只含有 潜在的社会功能,具有发挥社会效 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还须依 靠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有步骤地实现。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产生,只是 给接受者提供了一个鉴赏的对象和 物质的依据,读者并不是一拿到产 品立即就能进入鉴赏,而是需要一 定的步骤逐步完成的。 一个完整的文学接受过程,一般 有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环节。 下面分别来谈。
2014-1-20 6
三是阅读可以逸情:陶冶性情
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爱情,为什么会 成为文学历久弥新的话题,为世世代代的人 们所津津乐道呢?认识了人类的阅读动机以 后,你就不难明白:人类,尤其是处于青春 期的少男少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有 一种隐秘但又是迫切的对于异性、对于美好 爱情生活的朦胧向往和执着探求。 如果我们否认或者无视这种向往和探求, 就像有些中学老师那样,发现学生在读琼瑶, 不被讥为“多情种”,也要拿来没收示众, 这实在不能算是明智之举。君不见,《还珠 格格》风靡神州;《将爱情进行到底》更是 风行校园…… 总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学阅读活动 的形态和动机的广泛存在,可以见出理论对 于现象的解释之功。
15文学接受的过程讲解
题西林壁
苏轼
(三)领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延留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 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定义 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接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 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 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产生异变的原因: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2.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1.异变的表现:
形象的异变: 情感的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
❖ 4、文学评价的标准:社会观念和审美观念。
❖ 5、文学批评的表达形式:系统的批评著作。
二、文学批评的模式
❖ 1、文学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和多种意义,从而决定了 文学批评的多样性,文学批评是由原型层次、现实层 次和审美层次综合构成的复合体。
❖ 2、文学多层次性产生多种文学批评理论(三类)。
❖ “同化”:旧审美观念吸纳新审美经验(顺应传统)
❖ “顺应”:新审美经验改变旧审美观念(反叛传统)
文学释义的基本构成(解释的循环):
❖ 文字解读→篇章理解→现实经验(感性意象) →审美经验(审美意象)→审美判断(文学欣 赏)→现实释义(社会价值)→审美释义(人 生意义)→文学评价(现实价值与审美价值) →文学批评(个别)→文学原理(一般)→文 学知识→文学解释……
❖ 2、现实层面的阐释:反思现实体验;抽象现实意义。
❖ 3、审美层面的阐释:反思审美体验;阐发审美意义; 抽象审美范畴。
❖ 4、文学意义的剩余就是文学意象(感性意象和审美意 象)本身(理性观照下的形象体验 )。
❖ 5、文学评价即对文学作品的(现实与审美)意义的自 觉评价,标准是读者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与审美 观念。
❖ 2、文学文本的结构开放性(文本+主体参与意义) ( “意义空白”、“召唤结构”、“启发性结 构” )。
❖ 3、文学文本的意义关联与“文本间性” :
❖ 4、文学文本的意义确定性(现实层面)与开放性 (审美层面)的结合。
❖ 现实意义(限定)文学接受审美意义(创新)
三、文学接受的条件——环境
❖ 1、文学接受环境主要是指文学接受所处的外部社会 文化环境与文本内部的文学环境。
❖ 3、批评家的关注点和文学的不同类型也导致不同的 批评
文学接受的过程
❖
——白居易:新乐府序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曾 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 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能完全对应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 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 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 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 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知识点:
❖ 期待视野、接受心境、隐含的读者、召唤结 构、共鸣
❖ 期待视野及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共鸣及其产生的原因.
❖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中得 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 1.异变的表现: ❖ 形象的异变: ❖ 情感的异变: ❖ 思想观念的异变: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 传神文笔足千秋, ❖ 不是情人不泪流; ❖ 可恨同时不相识, ❖ 几番掩卷哭曹候.
❖ 清 永忠
❖ 3、共鸣的种类 ❖ ①个体共鸣 ❖ ②群体共鸣 ❖ ③人类性共鸣
❖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 的重要途径
❖ 能不能将共鸣的强弱有无视为评价作品的尺 度
二净化
1.净化,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诗学. 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 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 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 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 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第三, 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㈡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 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 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 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 味到作品的奥妙。
接受动机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 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 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审美动机;二、 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 借鉴动机 。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 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 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
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 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 读境界。
文学理 论教程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 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个因素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一、作家 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 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二、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三、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一、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1.期待视野的含义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文学接受的过程
•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 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 空”。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 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 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也认为,艺 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 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 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 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 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随着不同读者参 与对话,同一文本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 3.接受心境 • 伴随着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并影响阅读效果的
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 接受心境包括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状态。
• 欣悦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兴奋、 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 抑郁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失意 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 虚静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平淡 冲和、清静自然的情绪状态。
• 1.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事先拥 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投入接受活动 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
• 例如,贾平凹在《老西安》中写道有几个老人坐在 城南门口的河壕上拉话儿,话头是由“大芳”照相 馆橱窗里蒋介石的巨照说开的。一个说:蒋委员长 不知道一天吃的什么饭,肯定是顿顿捞一碗干面, 油泼的辣子红红的。要是我当了蒋委员长,全村的 粪都要是我的,谁也不能拾。这是那个老人的期待 视野。
•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 当读者处于欣悦心境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
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心境时,即使面对杰作,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 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领略其中的美妙。而当 处于虚静心境时,读者往往能够凝神贯注,用心专一, 从而设身处地,心醉神迷,真切领会文本的真正奥妙。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9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读者。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 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 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2020/10/2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21
(三)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读者。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 伊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 流”手法,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 的文本中,隐含的读者主体不可能 是普通群众,而是学者型读者。乔 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 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利西 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16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1、不同接受心境明显影响 阅读效果。 2、面对同一作品,不同心 境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3、实际阅读过程中,接受 心境随作品改变。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7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 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 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 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
学习要点
1、概念:期待视野、隐含读者 2、接受动机 3、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异变 4、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5、文学接受高潮的几种情况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文学接受过程
恒定性之因:一、文本由语言组成,在特定的历史 文化语境中,语言符号的意义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二、一切读者的体验与评价都是以文 本中的故事与人物、情节为基础的。
三、文学体裁会限定读者的阅读态度 与方式。
可变性之因:读者——环境(变化)——文本
2、发展阶段 A 填空、对话与兴味 第一文本——第二文本(再创造过程)
可以让一个抑郁或欢快的人变得欢快或抑郁。
D 隐含读者与读者阅读 定义:什么是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 作者创作动机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政治文学) 文本思想内涵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巴尔扎克) 题材与文体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都市小说)
隐含读者与现实的读者之关系:一般来说,与隐含 读者相近的读者最能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文本交 流。但其实,两者往往不对应,同时,隐含读者 也不能限定现实读者的介入。
文学接收过程
1、发生阶段 A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定义:p 289 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如小说、诗歌、戏剧
形象期待,如《水浒传》、言情 意蕴期待, 形成原因:人生经历与世界观(悲观或乐观) 文学修养与素质(优或劣) 生理机制(年龄、性别、气质)
另一种划分方法:个人期待视野 集体期待视野(即批评,为什么)
& 认识者是一位理智的觉察者,审美者是一位情感 体验者,阐释者是一位文化内涵与意义的评价与 对话者。
D 三种属性的整体性 第一,在不同的作品中,各个属性的表现不均衡。 第二,三者是不能单独、孤立地去看待的。 第三,伟大的作品与三种属性的合一 第四,不存在纯审美的作品。
5、文学接受 A 文学交流: 交流是人类最广泛、最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最复杂的行为之一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5.第十五章 读者接受文论 L15.1英加登与伊瑟尔——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5.1英加登与伊瑟尔书目摘要:1,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目录:英译者序导言第一节研究的范围第二节问题的初步概述第三节关于认识对象根本结构的认识适应性第四节关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根本结构自根本观点第五节固定为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第六节论题的界定与最初的基此题目第一章对文学的艺术作品认识的初级阶段第七节掌握书面符号和语词声音第八节理解语词和句子意义第九节消极阅读和积极阅读第十节客观化作为从意向事态到文学作品中再现客体的过渡第十一节再现客体的具体化第十二节图式化外观的现实化与具体化第十三节理解作为诗歌作品的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特殊性第十三节作品中所有层次结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作品观念的理解第十四节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理解的复合性对其具体化形式的影响第二章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具体化中的时间透视第十五节作品各局部顺序的结构第十六节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学的艺术作品第十七节“时间透视〞现象第十八节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具体化中的时间透视第十九节阅读后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第三章对科学著作的认识第二十节科学著作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区别第二十一节对科学著作的理解与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知觉把握第四章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各种认识第二十二节对深层问题的展望第二十三节认识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各种态度第二十四节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第二十五节有一种特殊的“文学〞经验,抑或它属于审美经验?第二十六节对文学的审美经验的假设干见解第二十七节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前审美研究第二十八节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审美具体化的反思认识第二十九节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和作品审美具体化的反思认识的区别第五章关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知识的批判思考的假设干问题第三十节绪言第三十一节关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前审美反思认识的知识批判问题第三十二节关于审美经验的知识批判的假设干问题第三十三节关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审美具体化的认识中的假设干认识论问题后记内容提要:本书主要论述认识文学的艺术作品要经过的过程、可能的认识方式及其可以期待的结果,可分为六局部:一、研究的问题;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认识的初级阶段;三、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具体化中的时间透视;四、对科学著作的认识;五、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各种认识;六、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知识的批判思考的问题。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4.第十五章 读者接受文论 15.3姚斯
姚斯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他早年在海德堡学习,师从海德格尔。
195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海德堡、门斯特和吉森大学,1961年晋升为文学教授。
1966年起在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罗曼语。
姚斯的主要论著有?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艺术史和实用主义史?〔1970〕、?风格理论和中世纪文学?〔1972〕、?审美经验小辩?〔1972〕、?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1977〕、?在阅读视界变化中的诗歌文本?〔1980〕等。
姚斯在1967年就任康斯坦茨大学罗曼语教授时发表了题为?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的就职演说,引起了一片轰动。
在这次著名的演说中,姚斯指出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一直局限在文学的创作与作品的表现的封闭圈子里,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即文学的接受维度。
他说:“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局部,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响,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姚斯在?文学学范式的改变?一文中将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方法归纳为三种主要范式: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历史主义-实证主义和审美形式主义。
他认为这三种范式的主要的问题在于割裂了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的内在关联,他认为必须有一种新的方法将它们统一起来,以揭示文学史本身,他称这种方法为“接受美学〞。
在他看来,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显示为紧密相关的双重历史。
其一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其二是作品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性历史。
并且,文学作品的存在的历史同时也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过去,人们将文学作品看作是超越于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是先于读者的接受的,读者只是被动接受作品,与作品的存在无关。
因此,文学研究就局限于开掘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而文学史也只是文学事实的罗列史,读者一直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
15文学接受的过程
15文学接受的过程第一阶段:创作阶段。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首要的是作家的创作。
作家通过思考和感受,借助于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独创性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还需要将自己的创意和观点转化为文字,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他们的作品。
第三阶段:传播阶段。
一旦作品发布,就会通过各种媒介渠道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这些媒介渠道包括书店、图书馆、网络等。
媒介的选择和方式对于人们了解作品和获取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阶段:阅读阶段。
当作品传播到读者手中时,接受的过程进入到了关键阶段。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与作品进行对话和沟通,通过解读和理解作品中的细节、情节、主题等,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情感。
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式,受到个人背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接受文学的过程是主观和个体化的。
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评价和观点。
其次,文学接受的过程是动态的和演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会发生变化。
有些作品可能在第一次阅读时并未引起特别的注意,但在后来的阅读中,可能会产生更深的共鸣。
最后,文学接受的过程是相互作用的。
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反馈可以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因此,读者的接受和作品的传播是相互依存的。
总的来说,文学的接受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它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等多个参与者和因素。
这五个主要阶段是文学接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情况可能会因时间、地理、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理解和研究文学接受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情畅快”而阅读。 繁忙、失意和忧郁中渴望超越
自我和超越现实。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0
(二)、求知动机
了解人类生活、社会本质、 历史规律等各类知识的动 机。
马克思等人从巴尔扎克小说中 了解政治斗争。
鲁迅看非洲和南北极电影得到 见识。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40
1、共鸣
共鸣产生的原因 1、观念相通; 2、情感经验相似; 3、意志愿望相近; 4、历史处境相类。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41
《牡丹亭》中的戏文 使黛玉心痛神痴,潸 然泪下。
2020/10/2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 戈医生》问世后,让读 者产生共鸣。
1、世界观与人生观。
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体裁、文学发展、文学技巧、创作规律。
3、特定的生理机制。
读者的性别、 年龄、气质类型等。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8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1、个人性期待视野
一般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的期待视野。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 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 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 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2020/10/2
造与发现,丰富与扩充期待视野。
2020/10/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一、名词解释1.文体期待[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文体期待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2.延留[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
它会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三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二、论述题1.《水浒传》第二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金圣叹夹批中说:“百忙中,偏又要夹入店小二,却反先增出邻舍火家陪之”,“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笫五才子书施耐庙水浒传》第二回夹批)。
明清小说、戏曲中颇多这类“闲笔”,试举数例,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认识。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1)以小说创作为例简述“闲笔”的妙用我国明清之际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郑关西”的段落。
施耐庵在小说中“不直文情如练,并事情亦如镜。
”将“闲笔”用得出奇、出色。
a.他写鲁提辖要打镇关西,先一掌打了店小二,放走了金氏父女。
然后,来到状元桥附近的肉铺,消遣郑屠户切臊子。
“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不敢拢来,只得远远地立住,在房檐下望。
”这是第一处闲笔。
b.臊子切好了,“却得饭罢时候。
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
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这是第二处闲笔,看客除了店小二以外,又增加了要买肉的主顾。
文学接受的过程
接受者的意义生成
05
CHAPTER
文学接受的影响与意义
文学接受过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和传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历史和传统。
文化传承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不公,能够唤起读者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社会意识觉醒
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国际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作者会将自己的构思付诸文字,并经过反复修改和润色,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品的发表与传播
作品完成后,作者会选择适当的发表途径,使作品得以传播给读者,实现作品的价值。
作品的反馈与评价
作品发表后,会收到来自读者的反馈和评价,这对作者来说是重要的激励和启示,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作品的完成与发表
意义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接受者通过与作品的互动,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生成独特的意义。这一过程既涉及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到对作品形式、风格等方面的把握。
意义生成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
意义生成在文学接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丰富作品的意义内涵,还能激发接受者的思考和创新精神,促进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跨文化交流
对社会的影响
审美体验
阅读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提高审美素养。
知识拓展
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精神寄托
文学作品能够为读者提供精神寄托,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对个人的意义
1
2
3
期待视野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
03
期待视野在文学接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接受者对作品的评价和选择,还影响其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十五章 读者接受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5、文学作品的“具体化”
文学作品的意义要在阅读活动中完成,这就要求将 未定点补充起来,形成完整的审美认识,补充未定点的 活动叫做文学作品 的“具体化”。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一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 解读就是一次具体化的过程, 不同的具体化既补充未定点, 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又无法穷 尽未定点和空白点,所以具体 化的过程是不断地反复进行的 ,作品的意义也不断得以深化 。作品“活”在读者阅读的具 体化过程中,一旦具体化停止 了,作品的“生命”也就结束 了。
联邦德国]H.R.姚斯、[美]C.R.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3、伊瑟尔与英加登的关系
伊瑟尔受到英加登的强烈影响,他的读者接受文学 理论主要从现象学发展而来,强调阅读活动的重要性, 认为文学作品主要在阅读中展现自身的意义。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4、召唤结构
伊瑟尔的未定点概念更强调文本具有一种内在的 召唤结构,读者与文本是对话交流的关系,这种交流 存在于阅读活动中,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完成整部 作品。伊瑟尔指出召唤结构由期待空白和否定两个部 分辩证地构成。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A.期待空白
首先,文本中存在着空白,只有靠读者的阅读才能 填补这些空白,但这些空白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随 着阅读行动而改变。伊瑟尔指出,虚构文本的空白具有 典型的结构,其功能在于引起读者的建构活动,这种活 动的实施使交互影响的文本内容变得明晰起来。
文学接受的过程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旳认知与评价,涉及对作 品非艺术视角旳歪曲等 如历朝旳文字狱
二、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旳期待视野与本文 之间常呈现两种情况:
顺向相应——指作品旳人物性格、情节发展、 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旳预先测定一致。
期待遇挫——指作品旳人物性格、情节发展、 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旳预先测定不一 致。
读者因期待指向旳临时受遏而不适,但不久又 会为豁然开朗旳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 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
完全遇挫:某些过于晦涩旳先锋诗、意识流小 说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旳层次
❖ 文体期待 ❖ 形象期待 ❖ 意蕴期待
(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旳形成
❖ 接受者旳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一定旳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旳生理机制,即读者旳性别、 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旳类型
❖ 个人性期待视野 ❖ 集体性期待视野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 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 则优劣见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二、接受动机
❖ 审美动机 ❖ 求知动机 ❖ 受教动机 ❖ 批评动机 ❖ 借鉴动机
2)接受主体要了解把握作品所牵连旳社会文 化内中容国民歌《在那遥远旳地方》:
在那遥远旳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旳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旳小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感人旳眼睛好像晚上明媚旳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旳小脸和那漂亮金边旳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旳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3课时)
文学接受的产生
期待视野
1定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很常见)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
文体期待。
在电影中有类型片,比如看武侠片要刺激、激烈。
恐怖片越刺激越好。
在戏曲中有程式,在文学中同样有许多固定的文体对应某种程式,比如童话,比如词,读者阅读一篇词,诗歌,读者往往有所期待。
形象期待。
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阅读武侠小说,其中的主人公一定是玉树林风,潇洒俊朗。
经典改编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新的改编经典现身荧屏,每每谈及也总有新意。
近期荧屏上蜂拥而至的所谓翻拍“红色经典”,又引发了对经典改编的不同争论。
是与非,功与过,改与不改,如何改,都需要艺术家切实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
人们期待视野中的经典和改编后的经典不可避免会有距离,一旦距离过大,也必然会带来误读,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伤害,也是对文化、对受众的伤害。
而只有当人的期待视野和改编经典之间的距离维持在一定尺度时,人对于改编的接受才处于一个最大值。
意蕴期待。
希望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2期待视野的形成。
相关因素(1)世界观、人生观。
(2)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
(3)特定的生理机制。
从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
个人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集体期待视野则是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累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
比如才子佳人小说的流行、目前商战小说的走红、情感类小说的再度走俏。
接受动机:
审美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育动机
批评动机。
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接受效果问题的分析:鲁迅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家看到“阴阳”、道学家看到“淫”……。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设置了隐含读者。
(1)创作动机决定(2)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3)选材及文体的特点。
(行业小说)
现实的读者与隐含读者的关系。
对应或偏离、丰富。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理解与误解
正解与误解(读者的前理解、先入为主的思想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等构成对话关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存在不同与偏差)
与本义相同是正解//与本义发生偏差则是误解
误解又分为(1)正误(2)反误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触,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作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这种误解看上去切合实际,令人信服。
(事例:海明威/)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顺向适应:从头知道尾(言情小说/类型电影);定向联想[往往创造性弱]
逆向适应:往往具有创造性。
富有艺术魅力。
(出人意料)
但是完全出乎读者意料则可能出现“完全遇挫”的情况。
(极端个人化、结果往往很难实现预期目的)事例:对红色经典的改造如《沙家浜》另外如现代主义作品别人看不懂。
所以,真正赢得读者的作品应该是既有顺向适应又有逆向适应,把握好两者的分寸。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第三个阶段)
共鸣(高山流水:知音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际遇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具有对话点)
原因(1)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
《平凡的世界》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这两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
作品发表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引起巨大反响,
(2)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和作品中人物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渴望》(3)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净化
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与之形成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的状态。
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一种更高境界,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与之形成共鸣、达到净化后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和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读好书有这样的收获,豁然开朗。
秦王:而此刻秦王明知刺客在前竟背对无名转身悟字,悟无名带来的残剑的字,一个八尺“剑”
字。
“我悟到了,琴棋书画剑本是相通,只是通往人生境界的途经而已。
此字已达到最高境界,就是无剑,就是天下!”大敌当前反促成秦王悟字。
“想不到我唯一的知己竟是我通缉的罪犯!”
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即文学作品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达到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三月不知肉味)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期待视野正误与反误
2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3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