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报告屈中乾《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将颁布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作总体的说明和分析,以便增进体育教师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形势的了解,从而坚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基础性九年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

强调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2、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的课程。

关注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负荷适宜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育人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教育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

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PPT-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2011年版

PPT-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2011年版

水平三
40%
30%
20%
10%
水平四
40%
40%
10%
10%
五、实施《课程标准》 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的几点建议
(一)体育教师要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与把握《 课程标准》
• 深入学习、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全面掌握与贯彻实施 课程教材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 要把握好“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和 “教得怎么样”的教学思路与策略。
• 应十分明确《课程标准》总目标与四个方面目标的要求, 以及充分理解目标与具体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及实施建议 的关系,并能在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和具体教学中,得以有 效地落实等。
(二)努力改进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解决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 价的问题。
□要克服没有体现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行为。
四、实施建议方面的变化
1.教学建议方面 ■对地方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各地、各校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 分别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 课程实施计划。
■教师还要制订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有 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 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 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
综合考虑上述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关系
将体能、运动技能内容按“基础动作逐步向专门 运动技能过渡”的设计、选择、组织。 • 小学低年级以游戏的形式,确立以广泛学习基本 身体活动、简单的小球类游戏和武术基本动作以 及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主的内容体系; • 小学中、高年级以学习基本身体活动与游戏、各 类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游戏为主; • 初中以学习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民 族民间类体育项目基本技术为主; • 各个水平段都应重视武术和体能练习的内容。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人类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由于国民健康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制订的。

《标准》强调课程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前言2-—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是为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基本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的课程。

新课标(2011)解读

新课标(2011)解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2011年版)澄迈县长安中学黄泽利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几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回顾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一)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诸多变化。

最主要的变化表现为:“健康第一”、“健身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共识,并深入人心。

核心观念指向了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这些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

(二)涌现出大批优秀体育教师,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观念决定行为。

十年来,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深入教学研究。

从国家层面、省市层面直到学校层面围绕《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研究从未间断。

贯彻《课程标准》。

从表浅的认识到深入的理解,把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全面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全方位。

(三)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

新的学习方式得以采纳与运用。

积极主动的投入、有效的自主学习、适宜的合作、探究学习创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0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整版)

20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整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1水平一(1~2年级)一、运动参与. 11二、运动技能. 11三、身体健康. 15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7水平二(3~4年级)一、运动参与. 20二、运动技能. 20三、身体健康. 24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7水平三(5~6年级)一、运动参与. 30二、运动技能. 30三、身体健康. 35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8水平四(7~9年级)一、运动参与. 42二、运动技能. 43三、身体健康. 47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5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52一、教学建议. 52二、评价建议. 55三、教材编写建议. 6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63附录. 67附录1 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 67附录2 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 69附录3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 73第一部分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版解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版解读
2011年3月274月上旬教育部基础司邀请审议组专家两次对标准进行了审议并与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一起最终讨论和确定了标准修订2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在认真分析各类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标准3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及变化标准名称的变化实验稿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的正式稿名称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从课程基本理念上,进一步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关注 学生的健康发展
•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 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 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 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等;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1.整合不同的学习方面,强调课程目标的完整性
• 首先,为了帮助一线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方面的 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 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四个学习方面。
• 其次,对于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先是用一段文字描 述每个方面是什么,其次是描述重点采用什么方法达成这个方面的目标, 并突出了小学与初中阶段学生应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然后设置每个方 面的目标。
• 第三,为了防止出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将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割裂开来进 行教学的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的最后, 特别加上一段文字描述,强调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并且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促进 体育教师充分地理解与有效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更好 地达成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解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解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目标解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因而也就形成了新的课程学习目标。

新课程目标分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1 运动参与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运动参与的目标1.1 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1.2 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2 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运动技能的目标1.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2. 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3. 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

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wx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wx

第一部分前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2011年版)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是该标准的概要:
一、总则
1.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2. 体育与健身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动作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和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课程内容
1. 基础知识与技能: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如规则、基本动作等。

2. 运动项目:开展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3. 身体训练:进行科学的身体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

4. 课外健身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四、课程要求
1. 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和灵活性。

2. 体质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预防和减少体育运动相关疾病。

3. 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荣誉责任感。

以上为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简要概述。

详细内容可参考原始标准文件。

贯彻课程标准支持儿童成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贯彻课程标准支持儿童成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贯彻课程标准支持儿童成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为了贯彻国家义务教育课程
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课程的质量而出台的一套全新的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

这一标准的出台,既是响应国家发展教育的呼声,也是为了支持儿童的健康成长。

该标准把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培养安全意识作为最高目标,旨在实现知识、技
能和价值观的培养。

具体来说,该标准规定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时长和要求,提出了各类体育课程的要求,丰富的课程内容,同时也提出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通过科学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及社会健康观念,使学生能够掌握健康知识,遵循健康规则,增强健康能力。

针对儿童身心发育的特殊要求,该标准还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了灵活的课程安排,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质、技能、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能力,从而有效支持孩子健康的成长。

总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既是响应国家
发展教育的呼声,也是为了支持儿童的健康成长。

它从体育与健康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具体要求,旨在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通过灵活的课程安排,有效支持孩子健康的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 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教师要以人格 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 新生代学习发展的基础。 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获得专业自主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 时,能够积极展开交流和对话,逐渐在参与改革的教师之间 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专业成长。 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学校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需要真正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宽松、 宽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在思想观念、价 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 方面形成办学特色。

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认为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与方法对增强体质有作用的仅为15.03%,认为作用
不大的高达76.5%,还有8.4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
近半数的学生(42.82%)不能将小学到大学体 育课所学知识用于健身,过半数的学生(50.82%) 能用一点,能用于健身的只有十五分之(6.83%)!
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和快乐体育的试验



1979:多数年龄组多数指标(含身高)不如日本同年龄组。

1985: 形态与机能增长速度较快但平均值低于日本,体形继续
向细长型(豆芽型)发展,体重不足问题更为突出,身体素质指 标增长不明显,某些指标(耐力、柔韧性)甚至有所下降。

1990年:形态与大部分运动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但心肺功能与 耐力下降。 1995年: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高,……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 明显提高,速度、力量等素质有所提高,但耐力、柔韧性素质 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起一降再降)……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
了《标准》修订的送审稿。之后,又反反复复修订了数次。
■ 2009年12月底,《标准》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2008年修订稿再次进
行了文字上的润色和一些内容的修改。2010年8月底,《标准》组全体
成员进行了集中讨论和认真修改,又一次对《标准》进行了修订。
■ 2011年1月,教育部对广东、宁夏、陕西等26个省、市、自 治区的部分基层教研员和教师广泛征询意见,《标准》修订 组成员认真阅读和分析了所有修改意见和建议之后,通过电 子邮件的方式分别对修订稿进行了再一次的审读与修改。 ■ 2011年2月,教育部基础司领导和国家级课程专家们对所有 学科《标准》的统一范式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召集各学科 《标准》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再一次开会。在这一次会议中, 领导和专家们给予体育学科的《标准》以很高的评价,并作 为范本供各个学科作为参考。 ■ 2011年3月27-4月2日和6月上旬,教育部基础司邀请审议组 专家两次对《标准》进行了审议,并与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
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
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
主诉主观原因 第一,缺乏兴趣,占30.2% 第二,认为“没有必要”,占6.8%; 第三,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占6.4 %; 第四,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占6.0%; 第五,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1.9%; 第六,担心他人讥笑,占2.3%。 主诉客观原因 第一,缺少时间,占53.8%; 第二,缺少场地设施,占34.9%; 第三,精力不足,占29.8%; 第四,缺乏经费,占16.8%; 第五,“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均占 12.9%。 与1996年相比,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 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 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包括两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 生活的完整性。 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国家新课程标准把“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三维目标。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用一种整体主义 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 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 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 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 养人格统整的人。

重指数与1985年比较明显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率有
所增加。
•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

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改善,贫血、龋齿减少 体能 (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力量) 素质全 面下降。
13~18岁的中学生(2000 : 1995)
柔韧 耐力(男l000米女800米)
-18厘米

义务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实施纲要》规划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贯穿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 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 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加快我 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体 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学 世界,是指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 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 社会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 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 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 的源头。 课程综合化: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 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

在我国,学生在课余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教
师指导下的课余训练或课外体育活动。

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
形式则主要是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体育
俱乐部。
三、 中国的体育课程改革



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


完善了课程管理体系
引进了多种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特别是体
陈智寿等,20年学体育改革的回顾
结论:
现行课程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

“手段”成了“目的”,没有能充分体现和完成 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

大纲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定偏多偏细 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 情意感受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尽合理
三、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
■ 2003年3月,教育部开始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 究,征集修改意见,涉及到38个国家首批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 《标准》组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一稿。 ■ 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组织各学科的《标准》组对《标准 》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二稿。 ■ 2005年,《标准》组继续利用多种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机会,向一线体育教师征询 对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广泛收
2001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 逐渐加剧的趋势。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 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 18.0%和11.7%。
调查发现,有38.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准备在条件合 适的时候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有37.9%的人表示今后仍然不 打算参加体育活动,有23.4%的人尚在犹豫之中。
次呼吁进一步加强全球学校健康运动的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 许多国家把加强了包括营养、卫生、远离毒品、安全等内容在 内的教育,并与体育课结合在一起。1990年成立的非赢利性的 美国学生健康组织还发起了“美国学生健康工程”,并设计了 16套不同的课程计划供各校参考选用。
第三,体育课与课外体育俱乐部训练相结合
第二,体育、健康和卫生教育相结合
缺乏运动而带来的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
教育界的关注。例如,1986年在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
促进大会上通过的《渥太华健康促进宪章》的推动下,世界卫 生组织开展了“健康学校运动”和“健康城市运动”;1997年
第四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的《雅加达健康促进宣言》再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 动或创造的过程(知识建构)。 由于学生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 活动,它与个体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 学生生活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成为课程内容的 有机构成。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和材 料。 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 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 式” 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新课程要求“发挥评价的 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将评 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 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自己 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
原 因:

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足。
既有场地不足、时间安排及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 题,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
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怕 累 54.5 锻炼不足 无喜欢项目 51.3 睡眠不足 无习惯 50.0 精神紧张
对身体不好原因的认识(%) 56.7 50.3 2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