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化学用语》复习助学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化学用语》复习助学案

[浅尝质疑]: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分子、原子、离子 分 保持物质 概 念 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 化学变 化中是 否可分 所显电 性情况 用化学式表示 例: 表 示 方 法 分,变化前后种类一定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 数目不发生变化。 阴离子:带 阳离子:带 电荷 电荷 最小粒子 子 的 是 原 子 中的 带电的 或 离 子 、 、 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中子 ②不带电荷。
原 子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①质量约等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______________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 两等式 原子中:核电荷数 =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填大于或小于,下同) 核外电子数 数 = + 数 。
[归纳补缺]:
4
发生改变,数目可能发 生变化。
用元素符号或原子结 分别以阴、 阳离子符号 构示意图表示。 例: 或离子结构示意图表 示。 例:
构成的 物质
1
基本 性质 分子由 转化 原子 2、原子的结构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质子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③决定 种类。 电荷。 阳离子, 原子 变成阴离子 构成,

4. 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 是四种 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 你 回 答: (1) 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为 ; ,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D 中的 X
(2)①②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3)A、B、C、D 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4)A 化学性质与 B、C、D 中哪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字母) (填字母) 。

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三化学秋季班教师日期学生课程编号04 课型复习课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重点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安排版块时长1 知识梳理40mins2 典例解析40mins3 师生总结5mins4 课后作业35mins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梳理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1)大部分物质是由_________构成的,如:水、苯。

有些物质是由_________直接构成的,如:金属、稀有气体。

(2)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1)体积小,质量小;(2)微粒在不停的运动;(3)微粒之间有_________;(4)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练一练】以下关于粒子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C.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二.分子原子的特征【导入】做糖溶于水的实验;在教室喷洒花露水;50mL 的水和 50mL 的酒精混合。

【思考】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变甜了?教室为什么有花露水的味道?体积为什么减小了?氧气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能吗?为什么?【结论】糖这种物质是可以分割的,是由我们看不见的分子构成的。

下面我们将从微观的角度讲解物质的构成。

总结:(1)分子的_________很小,体积很小;比如,滴水有多少个分子是 15 万亿亿个。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学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学案 沪教版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 习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3、能对原子与离子进行比较,能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 【学习重点】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理解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学习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分子和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 和 都很小,需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断 着,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 ; (3)分子间有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5)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分子 原子 新的分子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概念(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 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4.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 和 两种粒子构成的。

5.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6.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交流活动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Ⅰ)请判断下列现象能否用微粒的性质来判断1. 春天闻到花香的味道;2.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易发生爆胎事件;3. 秋天北京易刮沙尘暴;4.冬天水银温度计中的示数比夏季都要低(Ⅱ)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魔术中产生上分裂 组合述现象的原因是:①____ ___;②____ ___。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优秀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优秀奖

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本课题选自科普2022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课时分配为第1课时。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本课题要求如下:根据新课标,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2、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在学生认识氧气、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本课题首次将学生从物质的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来解释物质的一些性质及变化,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微粒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学习金属、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统一性、多样性,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都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既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伸与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促进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形成,也对逐步形成完整化学科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本节课为《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以及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并学会用微粒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非常小等基本特征;了解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质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质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2.遇到问题时,可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共同解决。
3.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科学家如何精确测量原子的质量。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完成一份关于原子质量知识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展现本节课所学知识。
5.视频观看:
-观看与原子质量相关的教学视频,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解程度。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和清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质量的知识。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深化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通过学习原子质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强调原子质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精确计算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有什么关系?
-在实际生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实验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原子、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介绍微观粒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分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征。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相互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主题: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化学研究的基础;b.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及其在物质的转化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a.具备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b.具备文献阅读和网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a.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b.培养对科学实验的方法和规律的尊重和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化学研究的基础;2.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及其在物质的转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多媒体设备;2.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3.电子杂志、科学论文等相关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学习环节一:导入(10分钟)1.引入问题:我们平时常用什么工具来观察微粒?2.通过学生回答导入知识点:微粒在构成物质中的重要性。

学习环节二:自主探究(25分钟)1.学生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铜粉的微粒。

2.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铜粉的微粒是否均匀?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如何?3.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否存在差异?它们的性质有何特点?学习环节三:理论知识(30分钟)1.通过PPT课件介绍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和分类,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2.结合PPT中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环节四:案例学习(20分钟)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在电子杂志、科学论文等在线资源中选择一个案例研究微粒在其中一种物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要总结它的结果和启示。

2.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汇报和展示。

学习环节五:课堂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从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水在冰冻时膨胀?为什么金属能够导电?2.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理论解释。

学习环节六:小结与延伸(10分钟)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并进行小测验。

2.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

专题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专题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专题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知识要点梳理】一、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它们都能直接构成物质,都属于微观概念。

2.分子(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3)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如:O 2、O 3 、C 60。

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如:H 2O 、CO 2、H 2O 2 、HCl 等。

3.原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解】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注解】:①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因是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③不是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如:H 原子中没有中子。

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

【注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含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里的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中的电子数;最后一层上的电子数叫做最外层电子数。

(4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 8个(He 为2个) 稳定金属 一般<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 一般>4个 易得到电子【注解】4.离子(1)离子的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2)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专题10 构成物质的微粒(解析版)

专题10 构成物质的微粒(解析版)

专题十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目标】1、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3、了解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4、了解离子的形成,会写离子符号,认识离子、原子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命题解读】1、用粒子性质解释常见现象:本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通常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微粒性质的对应关系进行命题。

主要考查:微观粒子不停运动;粒子之间有间隔;粒子不同,性质不同等。

2、粒子结构示意图:本考点常以选择题和填空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判断、得失电子的判断、化学性质相似的判断、稳定结构的判断、元素种类的判断等。

常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

【考点梳理】所带电荷数。

3、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但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的体积由核外电子决定。

4、在原子中,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二核电荷数。

考点3:原子或分子的基本性质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粒子之间都有间隔;3、粒子总在不断的运动;4、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决定于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什么,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就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就是原壬。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铁原子。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考点4:相对原子质量考点5:电子的排布1、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2、排布规律:(1)第1层最多1个电子;(2)第2层最多a个电子;(3)最外层最多也个。

3、结构示意图含义:圆圈(原子核);圆圈内数字(核内质子数);弧线(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该电子层上电子数)5、在结构示意图中,原子、阴离子、阳离子的判断依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在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在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考点6: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化学: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九年级)

化学: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九年级)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

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型复习课编写张宏修订张廷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构成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梳理辨析元素、原子、分子物质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把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辨计算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化学式2.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教学流程设计问题与教学设计学案与导学设计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如图是水分解示意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1)组成:水由____________组成;(2)构成:水分子由____________构成,1个水分子由______构成;从知识回顾进入本节内容复习定位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投影、板书展现这些知识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智能应用1. 构成物质的微粒例1 关于氧气和铁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分别由氧元素、铁元素构成B. 分别由氧分子、铁原子构成C. 分别由氧原子、铁原子构成D. 分别由氧分子、铁分子的构成例2 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

说明这三种物质中含有A.氧气B.氧分子C.氧元素D. 氧化物2. 微粒的构成例1 在下列微粒中,属于原子的有(用序号填空,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属于阴离子的有,属于同种元素的有。

1 2 34 5 6分析: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构成”表示,元素是宏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组成”来表示,故A不正确。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教案标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微粒组成。

3. 理解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黑板、粉末状物质样本、显微镜。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例如水、盐、糖等,并问学生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单位是什么,启发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探究。

探究:1.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描述一些粉末状物质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2.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的微粒,记录观察结果,并讨论不同物质的微粒特征。

3.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微粒结构图,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物质的微粒组成。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共同特征,例如微小、不可再分等。

2. 学生自主完成一份笔记,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和组成。

拓展: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常见物质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究其微粒的特征和组成,并制作一份小组报告。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例如溶解、燃烧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评价:1. 学生完成一份书面作业,回答与构成物质的微粒相关的问题。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微粒性质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研究更复杂的物质,例如化合物的微粒组成。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复习课:微粒构成物质(公开课)

复习课:微粒构成物质(公开课)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1)区氢别元:素元素是氧宏元观素概念,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如: 水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原子是微观金概原念子,描 述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微观构成,如:金是氢由原_子_____氧__原_构子
成的(;2)也联描系述:分元子素的构是成具,有如相:同水核分子电是荷由数__的__一__类_和原__子____ 的构总成的称。。原子和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
原子核
第3层(最外层)
第2层
第1层
电子层
原子核带正电
核电荷数
+ 15 2 8 5
第1电 子层 最多 排2个 电子
第二 电子 层最 多排 8个 电子
最外 电子 层最 多排 8个 电子
该层上 的电子 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 元素
非金属 元素
<4
≥4
等于8 氦为2
易失
稳定结构
电子
※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微粒的稳定性
知识归纳五: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横行,18 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 个 族 (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元素中期表中的信息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3、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序数=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2)同周期的原子 电子层 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则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
A.25 B.30 C.55
D.80
4、生活中常接触到“加碘食盐”、“高钙牛
奶”,其中的“碘”和“”应理解为( C )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离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典型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判断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情况,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2、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视频以及现场课本剧表演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掌握离子的形成过程并得出离子的概念,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3、通过例举常见的离子符号,得出离子的分类并能规范书写离子符号;4、通过对比原子和离子的定义、结构、符号,掌握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离子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规范书写离子符号课型新课课前准备导学案、教学PPT、相关道具、小奖品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环节内容设计意图课堂教学【引入】我们十分幸运可以生活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

通过前面的知识学习,我们现在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那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种——离子。

【温故】温故才能知心。

请同学们自行画出氖原子、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同时请3位同学上黑板画)【过渡】对于钠原子来说,最外层有1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对于原子来说,他们并不稳定,想要追求稳定的状态,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化学反应。

下面我们来观看钠与氯气的化学实验视频。

同时请同学们从燃烧程度、火焰颜色以及生成物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钠与氯气的反应①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②实验结论:生成的白色固体小颗粒是氯化钠,是生活中食盐主要成份。

【小组讨论】氯化钠这种物质从微观角度来说是如何形成的呢?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形成氯化钠?【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通过课本剧形式展示。

A同学——钠原子、B同学——氯原子、C同学——旁白(剧本+道具)能判断电子的得失情况通过钠与氯气的实验探究学习,并引出离子的相关概念。

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讨论总结为主,注重举一反三。

钠原子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带正电氯原子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带负电1【引出概念】一、离子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我们把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小组讨论】展示两组离子,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归纳离子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知道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说出各种符号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2.能力目标: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了解想象、类比、模型化、假设、验证等科学方法;形成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发展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兴趣;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号的含义;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是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的过程。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把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整理成知识面,再由知识面连成知识网,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序的知识体系。

环节一:物质的简单分类。

巩固练习
环节二: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巩固练习
环节三:化学符号的含义。

巩固练习
环节四: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巩固练习
学生评价:对上述整理有何看法,指出优缺点。

展示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加以评价。

趣味挑战:基础题;综合题;拓展题。

布置作业:课后进一步完成自己对本章知识体系的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