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说课稿1
溶解度饱和溶液说课稿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二
揭秘蓝色晶体之美——探究饱和溶液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上饶市清华附属中学国师校区的***。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揭秘蓝色晶体之美——探究饱和溶液》,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其中我将对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着重介绍。
一、教材分析《饱和溶液》是初中化学人版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定量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溶解和结晶的现象;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有限度的,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意义。
并从学业上要求能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说明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不仅为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所以,本课时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已经学过了溶液的形成和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形成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缺乏知识根底。
在实验探究层面,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且具有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欲望,,蓝色物质硫酸铜也在上册教材中多次出现,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自主分析。
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教师通过探究制作硫酸铜晶体的实验,从探究过程中引导认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并通过多重技术手段去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答疑解惑,不仅加深概念的理解通过、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实验探究过程中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通过概念辨析、设计实验等多种手段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实验、讨论实验现象,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并能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相关结晶现象。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的教案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的教案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 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饱和度。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饱和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生活中与溶解相关的情景,引起学生对溶解的兴趣。
二、讲解(10分钟)
2. 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例如: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例达到一定比例,无法再有溶质溶解进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3.1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溶质和溶剂,要求学生逐渐向溶剂中加入溶质,观察溶解情况。
3.2 让学生测量并记录加入的溶质质量,直到无法再溶解为止。
四、实验验证(15分钟)
4.1 让学生比较实验结果,看是否在相同条件下溶质质量相同。
4.2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饱和度。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5.1 总结饱和溶液的特点和制备方法。
5.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6.1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6.2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该教学过程,学生能够了解饱和溶液的特点和制备方法,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判断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章节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章节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
3.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确定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浓度变化。
章节三: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浓度的定义: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 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浓度越高,饱和溶液的可能性越大。
3.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液的浓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形成。
章节四: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饱和溶液》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下面本文库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的概念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投影仪、投影卡片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知道,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盐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盐。
下面我们做两种物质的溶解实验。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演示〕实验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
(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讲述〕此实验说明,在室温,在10mL水里,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板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讲述〕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氯化钠或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实验二给(实验一)里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演示〕实验三给(实验一)里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
教案初中化学《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案初中化学《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认识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致和精确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2.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玻璃试管、烧杯、滴管等;2.实验药品:硫酸铜、饱和硫酸铜溶液等。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利用实际生活场景中与饱和溶液有关的例子引入,如加热饱和盐水会出现结晶、茶叶溶解后饱和等)2.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向学生引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3.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直到饱和时,溶液的特点是什么?4.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已备好的饱和硫酸铜溶液,并观察溶液中是否存在结晶体。
5.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饱和溶液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饱和溶液的特点。
6.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围绕饱和溶液的特点进行小组讨论,并简要汇报讨论结果。
7.引导学生学习与巩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堂教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巩固。
8.提问与解答: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饱和溶液的性质和特点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纠正。
9.实验设计与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操作。
10.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发现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11.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评价。
12.总结与小结: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小结,让学生加深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饱和溶液特点:溶质无法继续溶解,溶液中存在结晶体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并探究了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饱和溶液的教案
饱和溶液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饱和溶液的形成与特性教学目标:1.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饱和溶液的形成条件和特性。
2. 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并理解溶解度与温度和物质类型的关系。
3. 进行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探讨饱和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曾经观察到溶质不能再溶解于溶剂中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什么?知识讲解:2. 通过多媒体展示或黑板演示,解释饱和溶液的概念。
讲解以下概念:a. 饱和溶液的定义:当溶质无法再溶解于溶剂中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b. 饱和溶液的形成条件: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性质有关。
在一定温度下,溶剂无法溶解更多的溶质时,饱和溶液形成。
c. 饱和溶液的特点:溶液中同时存在可溶解和不可溶解的物质,溶质粒子和溶剂分子处于动态平衡。
实验探究:3. 安排实验:选择几种常见的物质(如食盐、糖、柠檬酸等),在不同温度的水中逐渐加入物质,观察其溶解情况,记录下溶解的量。
4.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5.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是否存在饱和溶液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与温度和物质性质的关系。
展示与讨论:6.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的形成和特性。
拓展活动:7.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情况下饱和溶液的形成条件,比如在不同压力下。
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
概念强化:8. 通过练习题或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总结与评价:9. 学生对饱和溶液的形成与特性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
10.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以巩固学生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注:该教案的具体细节和实施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__说课稿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下面我从课标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特色六个方面实行陈述。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关于本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
3.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在教材体系中,本节课是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定量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本课题的学习为下面学习相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所以,本课时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课。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能简单地判断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掌握两种溶液间的转化;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及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达到对知识的迁移,逐步培养观察、思维和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树立量变能够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我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为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的两个条件,所以我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定为本节课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就学情来说,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学过了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缺乏知识基础。
在实验探究层面,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且具有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欲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实行实验探究,自主分析。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称量仪等。
2. 实验试剂:硝酸钾、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3. 讲解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通过实验,向已经溶解了较多溶质的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还能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4. 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等方法,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或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5. 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规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了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并学会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饱和溶液说课
《饱和溶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饱和溶液》,我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饱和溶液》是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内容,是在课题1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之后更深层次的探究,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从本单元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2)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3.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溶液的分类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熟悉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类比、概括、迁移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化学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课题1中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时已经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另外,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生活中常见盐水、糖水以及食醋的浓度等问题也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学科模式《饱和溶液》是一堂新知探索课,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新知的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兴趣;对重难点进行讲解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配以有效训练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
四、教学设计《饱和溶液》中的重难点内容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展示目标【2min】首先教师创设情境问题:平常我们在家中沏红糖水的时候感觉糖水不甜那么你会怎么办?那么红糖是不是能在水中无限溶解呢?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说课稿
饱和溶液说课稿一、说教材《饱和溶液》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到溶液的基本概念,还关联到溶解过程中的动态平衡问题。
本文在化学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基本分类、组成及溶解现象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溶液本质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平衡等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饱和溶液的定义及特点: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在溶解过程中的动态平衡状态。
2. 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探讨实验室制备饱和溶液的常见方法,如恒温蒸发法、恒温加溶质法等。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分析在不同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4. 饱和溶液的应用:介绍饱和溶液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物制备、矿物提取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饱和溶液的定义、特点及制备方法。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3)认识饱和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饱和溶液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定义、特点及制备方法。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2.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的动态平衡状态。
(2)掌握实验室制备饱和溶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说教法在教学《饱和溶液》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人教版饱和溶液说课稿
人教版饱和溶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饱和溶液》,这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中的一个重点课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如下所述。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使学生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及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并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饱和溶液的定义,了解其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饱和溶液的特性,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饱和食盐水可以用于脱水急救等。
2. 讲解饱和溶液的概念明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最大值时的溶液。
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 对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比较两者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同时,通过问题讨论,如“为什么加入更多的食盐后,水就不能继续溶解食盐了?”来深化理解。
4. 实验操作设计并进行“探究食盐水的饱和状态”实验。
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饱和溶液的特性。
5.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总结饱和溶液的特点。
教师适时补充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饱和溶液的计算题和实验报告,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2. 特点:溶解溶质的能力有限,达到饱和后不再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说课稿鲁教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说课稿鲁教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组第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饱和溶液》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第二课时,是在学生研究了溶液以及溶液组成之后更深层次的探究,同时也为研究溶质质量分数以及溶解度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从本单元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转化方法和措施,辨析出溶液“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以及寻求规律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价值,进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研究态度。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难点是溶液饱和与否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其次,学情分析。
在认知基础上,学生已研究了溶液形成及溶液的特征,为本节知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研究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自主研究的能力,但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研究、探究展示、感悟提升”及“自学、展示、点拨、练、小结”的三环五步式导学案课堂模式,并采用问题引出、小组交流、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接下来我将具体阐述我的教学过程:本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逐层深切、获得新知;点拨探究、扩展新知;练总结、迁移新知。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演示少量硝酸钾溶入水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向一杯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呢?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将有效的解答这个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逐层深入、获得新知。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讲解教案
主题:饱和溶液
年级:初中
时间:40分钟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条件。
3.理解饱和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理解饱和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加热器等。
2.教案、教学PPT和实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教师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的基本概念。
二、讲解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
1.定义:当一定量的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直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即形成饱和溶液。
2.特点:饱和溶液具有稳定的溶质溶解度,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质量保持不变。
三、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演示制备饱和溶液的过程,让学生领会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条件。
四、讲解饱和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10分钟)
1.浓度:饱和溶液的浓度取决于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比例。
2.溶解度:指单位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质量。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饱和溶液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作业或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讲解的方式更加直观生动,但需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
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饱和溶液说课稿
《饱和溶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首先感谢有这样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评委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饱和溶液,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其中我将对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着重介绍。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它是在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多个条件,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为:通过实验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质疑——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本节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多个关联因素不易把握,且常只根据直观现象而做出判断,这样有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因此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理解概念的活动方案,通过实验的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是:问题导入活动探究建立概念巩固总结,概念的建立共经历三次问题、探究、概念的循环过程。
首先,让学生根据上节所学的知识举出生活中的溶液,提出茶水是最常见的溶液,在喝茶时,一杯茶可以加水几次才冲完。
饱和溶液说课和讲课课件 共16页
远方的 下一 章
——向前、向前……
能力。
(1)在探究中,使 学生体验合... 作、发现 的乐趣; (2)在实验操作过 程中,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实践能力、以 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 度; (3) 认识实验在学 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
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降温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法和学法
4
教学过程
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一部分是学习溶液这一单 元的重要内容之一,该课题理解性较为简单,主要让 学生能够自己操作、发现、了解这一节内容。上一节 课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溶液的定义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拓宽对溶液的理解, 让学生认识到溶液中还可以区分饱和与不饱和的两种 状态,还为下一节课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 内容做好准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取上层清液,加 入5g硝酸钾
硝酸钾全部 溶解
氯化钠饱和溶 液还能溶解一 定量的硝酸钾
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对于其他物质而言则是不饱和的
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 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 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鉴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方法一:看原溶液中是否有不溶的溶质存在,
若如果溶液中没有不溶性的物质,则加
溶质,若溶质不再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若 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预习目标1、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3、知道食盐工业上的提取过程。
二、自主预习1、完成课本P33的活动探究,并做好记录,得出结论。
2、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3、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什么是结晶?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三、合作探究5、在讲溶液是否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6、在一种饱和溶液中还能否溶解其他物质?7、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措施:通过活动探究同学们带着上述问题,小组合作、研读教材、翻阅资料,做好预习笔记。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预见性:学生不注意溶液受到的外界条件影响,找不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条件。
预见措施:提醒学生溶液饱和、不饱和会都受内因与外因的影响的。
四、预习疑难点的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五、预习展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措施:教师分配任务,每次展示时给同学们几分钟讨论、交流、准备的时间。
六、有效训练知识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饱和溶液是()A、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在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B、很浓的溶液C、不是稀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要确定某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A、不断蒸发溶剂时,有不溶解的溶质出现B、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有没溶解的溶质存在,且质量继续减少C、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的浓度不变D、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再加入极少量该溶质,看是否还能在溶解3、向10g水中加入6g的蔗糖,搅拌后,还剩余2g蔗糖为溶解,则这时溶液的质量为( )A 、10gB 、16gC 、12gD 、14g4、下列物质中不可能与水形成饱和溶液是( )A 、酒精B 、熟石灰才C 、二氧化碳D 、硝酸钾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5、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入相同溶质的浓溶液;④加入该固体溶质;⑤增加压强;正确的方法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④6、把60°C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C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溶液的质量不变 ②溶质的质量不变 ③溶剂的质量不变 ④溶蚀饱和溶液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7、下列叙述争取的是( )A 、物质的水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B 、冰水混合物是饱和溶液C 、饱和溶液是纯净物,不饱和溶液是混合物D 、矿泉水是溶液8、同一温度下,从100ml 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m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变稀B 、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C 、仍为饱和溶液D 、以上都不对9、怎样证明某温度下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 ,请用两种方法使之成为不饱和溶液: 、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与区别;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的方式,理解溶解过程中物质的溶解与结晶现象;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并进行科学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与区别;•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的方式,理解溶解过程中物质的溶解与结晶现象。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看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展示一种溶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并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老师可以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溶质是如何消失的?如果加入更多的溶质,能否永远溶解下去?2. 知识讲解2.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在一定温度下能溶解的最多溶质的量。
2.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压力:对固体溶质而言,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不大,对气体溶质而言,压力增大会增加其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溶剂种类:不同种类的溶剂对不同的溶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3. 教学实验3.1 实验材料•硫酸铜、细颗粒石墨、蒸馏水、玻璃容器、滴管。
3.2 实验步骤1.取一些硫酸铜加入到玻璃容器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2.逐渐加入石墨,直到不再溶解。
3.3 实验现象及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随着石墨的加入,溶液逐渐变浑浊,并最终无法再溶解新加入的石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当溶液无法溶解更多的溶质时,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4. 小结概括•通过教学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种。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最多溶解了可以溶解的溶质量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可以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5. 拓展延伸老师可以提问学生:溶解度是如何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种类的影响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总结,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饱和溶液教案及反思
课题2 溶解度课题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难点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难点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根、NaCl、KNO3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
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酒泉育才学校马建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二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我将从教材内容和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和地位
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究其实质,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的溶剂——水,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物质,物质溶解与水的微观实质则是以第四单元知识为依据,正是由于有和其他各单元的联系和其他单元知识为依托,才有利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学好本单元知识也是为后续单元中酸碱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单元的知识是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全书的纽带。
2.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掌握饱和溶液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节课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以实验探究为主,在试验中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以及概念的准确理解。
在对比中让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最后要求课堂练习能联系实际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四、教学流程分析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首先是溶液形成知识的回顾和情景导入本节课,之后把内容分为两大部分进行,每一部分又分为三个环节,包括:实验活动探究来解决问题,对比总结和归纳、当堂讨论练习。
三个环节之间相互融合,以实验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正堂课的进行。
知识回顾;
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情景导入
1.小故事。
有人问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说:“朋友,你打算把它存放在哪里呢?”可见,并不从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确实很常见的。
2.小明早上喝牛奶要加糖的,他妈妈加了一勺糖,小明说淡了,不够甜,他妈妈又加了一勺糖,他才高兴的喝起来。
过渡:我如果再加上一勺糖,甜味会不会更浓?
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形成
环节一、实验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操作: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
现象:全部溶解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现象:一小部分未溶解
再加5mL水,搅拌
现象:未溶解的又溶解了
结论:氯化钠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
老师问题:这句话对不对?
正确应该为:氯化钠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强调:“一定量”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操作:现象:
加入5g硝酸钾,搅拌全部溶解
再加5g硝酸钾,搅拌一小部分未溶解结论:硝酸钾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教师提问:如果温度升高会不会溶解?
加热未溶解的又溶解了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教师提问;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实验;
向实验1中得到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搅拌。
现象;硝酸钾固体溶解。
学生讨论回答;
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 结论;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3.在一定的条件下,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硝酸钾固体可以溶解。
教师提问;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3. 该种溶质
环节二、形成概念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环节三、问题思考
教师提问;
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答;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
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
”这句话是否正确?
过渡;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第二部分;饱和溶液和不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环节一、分析实验
室温下5克氯化钠+20毫升水不饱和溶液
↓+5克氯化钠
室温下10克氯化钠+20毫升水饱和溶液
↓+5克水
室温下 10克氯化钠+25毫升水不饱和溶液
室温下5克硝酸钾+20毫升水不饱和溶液
↓+5克硝酸钾
室温下 10克硝酸钾+20毫升水饱和溶液
↓升温
升温 10克硝酸钾+20毫升水不饱和溶液
↓降温[恢复室温,有晶体析出]降温 10克硝酸钾+20毫升水不饱和溶液环节二、对比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时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师提问;在一定的条件下时可以互相转化的,是什么样的条件?
学生讨论后回答;饱和溶液经加溶剂、升温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经加溶质、降温了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
环节三、练习应用
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
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温度升高后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第三部分;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力求简练,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和联系一目了然,方便记忆和理解。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经加溶剂、升温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经加溶质、降温了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