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合集下载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从西方哲学总体的发展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中,这一阶段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接着第二阶段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近代哲学,哲学的研究问题就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即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具体地讲,在经院哲学后期,唯名论彻底颠覆了天主教神学的权威地位,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和神学观念的权威,大量作品怀疑权威呼唤关注人性此岸的幸福,主体性觉醒得到发展,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建树都是以他们所提供的这种新的人性模式和生活理想为前提的。

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朱宝信河南驻马店地区卫生学校)我国哲学改革以来,价值论研究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

笔者以为,就其弥补原有教科书之空白来说,价值论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深刻的进步。

但是,对于有些同志的过高评价,笔者不敢苟同。

比如有的同志说,1978年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最大成就或最大突破是价值论研究。

其理由是:我们过去只把哲学功能看成是认识客观规律,而不考虑合理性问题,价值论的研究弥补了这一重大缺陷。

(见《哲学动态》)1995年第8期)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从认识论(确切地应该说是从认知论或知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深刻的进步。

(见《哲学动态》1995年第5期)事情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未必尽然。

下面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1中国当代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也就是举国上下的现代化建设热潮。

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主要是认识论的还是价值论的?毫无疑问,这一问题带有价值论因素,即科学技术的社会目的是什么?然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壮大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则基本上是一个认识论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价值论已经确定的今天,更重要的,应是对科学技术之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认识论研究。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认识论和价值论至少有两个十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

其一,认识论是逻辑性的,价值论是情感性的。

即是说,对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和社会应用的研究,需要进行严密细致的逻辑思维;而价值取向则来源于人的主观偏好,它是情感的,而非逻辑的。

其二,认识论是实证的,价值论是空悬的。

即是说,对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和社会应用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观察、实验和实际实施,在实证中求真理、求发展;而价值取向则立足于人的主观偏好,它是人的情感好恶的产物,它需要的是激情和热情。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确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目的之后,就要充分发挥认识论之逻辑性和实证性两大特征的功能,若一味喧嚷价值论,则其情感性和空悬特征就有可能冲淡、削弱认识论之两大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认识论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促进作用。

哲学类近代哲学

哲学类近代哲学

康德: 康德:
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自在之物或物自体不 可知, 可知,即宇宙的本质 不可知。 不可知。
黑格尔:绝对精神(理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理念)
绝对精神的外化、异化和 绝对精神的外化、 复归:逻辑阶段——自然 复归:逻辑阶段——自然 阶段——精神阶段 阶段——精神阶段
(二)中国近代哲学
李大钊 陈独秀 李 达
四、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 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P34-35) P34-35) 实践论》《矛盾论》 》《矛盾论 《实践论》《矛盾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人 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湖南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 浏阳人): 浏阳人): “故道,用也;器,体也。体立 故道,用也; 体也。 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 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自学者不 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倘恍, 审,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倘恍, 若一幻物虚悬于空漠无朕之际, 若一幻物虚悬于空漠无朕之际,而 果何物邪? 短书》 果何物邪?”(《短书》)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 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 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 不莞络,而充满之一物焉。 不莞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 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 而色,耳不得而声, 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 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 是出。 仁学》 是出。”(《仁学》)
自 然 科 学 及 其 三 大 发 现 之 一
细胞学说的创立人——施莱登及施旺 施莱登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P13-15)“实践性” P13-15) 实践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 (2)创立科学实践观和从实践理解 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 (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 基础, 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主线

黑格尔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黑格尔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的怀疑本身,因为此时我唯一可 以确定的事就是我在怀疑,因此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
③虽然都使用了“真理”一词,但显然近代哲学和古希腊
哲学所指的真理的内容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④关于此,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写道:“因为如果认识 是我们占有绝对本质所用的工具,那么我们立刺就能看到,使
用一种工具于一个事物,不是让这个事物保持它原来的样子,
而是要使这个事物发生形象上变化的。……如果认识不是我
们活动所用的工具。而是真理之光赖以传达到我们面前来的 一种消极的媒介物,那么我们所获得的事物也不是像它自在
存在着的那个样子而是它在媒介物里的样子。”(详见黑楂尔
‘著<精神现象学>,贺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r7年版,第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象自身也相应发生变化,因为这一对象
黑格尔的哲学有着很强的思辨性、体系性和历史感,他不 是把他的哲学看作自己的独创,而是将其看作整个哲学史发 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他把他的哲学看作整个哲学史的概 括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格尔哲学不仅是对近代哲 学的超越,还标志着以近代哲学为典型的古典形而上学的终 结。黑格尔哲学的提出,使得统治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之 久的形而上学走向了终结,也引领着整个现代哲学的兴起,产 生了巨大的转折性意义。对黑格尔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应 该更加深入下去。不仅因为他在哲学史上的巨人地位,还因 为,在面向问题本身时,黑格尔是无法忽略也不可能忽略的一 个地标!
所说的真理或绝对早巳超越了认识论层面:我们与绝对的同
・15・
真理的一部分,只是其内在的不完善性总是可能导向失败。 这样一个意识考察自身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这 里,我们尤其要注意到近代哲学中的自在真理在黑格尔的理 论中转变成为为意识的自在真理;注意到意识的构建性因素 对全部认识的影响;注意到在意识内部所可能做出的自在、自 为,也即概念和对象的划分,以及这二者如何地互相影响、辩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

蜂蜡这件东西本身无法感觉得到,因为它均等地 含蕴在蜂蜡对各种感官显示的一切现象之中。对 蜂蜡的知觉作用不是看、触、或想像,而是精神 的洞观。我没有看见蜂蜡,正如我若看见大街上 有帽子和外衣上身,不等于我看见街上有行人。 我纯凭位于我的精神中的判断力,理解我本以为 我用眼睛看见的东西。感官认识是混杂的,动物 一样也持有;但是现在我剥下了蜂蜡的衣裳,凭 精神感知它赤裸的本相。我通过感官看见蜂蜡, 由这件事确实断定我自己存在,但不能断定蜂蜡 存在。认识外界事物不可靠感官,必须凭精神。
归纳
凭这方法,他指望得到初步先具有最低级 普遍性的一般法则。 由许多这种法则,他希望求出有二级普遍 性的法则,等等依此类推。 如此提出的法则必须用到新情况下加以检 验;假如在新情况下也管用,在这个范围 内便得到证实。
培根的贡献
培根发展了一种科学认识的方法,把科学 的认识活动建立在通过实验完成的归纳推 理基础上,使西方哲学发生从古代到近代 的重大转折。 此后,英国哲学家大都沿着这条认识思路, 从经验事实出发,着眼于研究认识活动的 发生和发展过程,由此形成了以强调经验 为特征的近代经验论传统。
(3)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 尼茨。
二、唯理论
2、唯理论的根据
(1)理性的基础性
理性的观念是天赋的、自明的,而且理性的这些性质 是可以通过理性的怀疑方法获得确证的。这就是所谓 “我思,故我在”。
(2)理性的先天性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不可能由经验导出,必然是 先天的,数学和逻辑知识就是最好的明证。
(3)理性的可靠性
数学的演绎证明就是最典型的可靠性工具之一。
二、唯理论
3、唯理论的贡献
(1)唯理论在认识论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 这无疑确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地位,推 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

浅析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进程

浅析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进程

语言问题在哲学诞生之初就蕴含在哲学思想之中,哲学最初表现形式就是智者的对话。正如罗蒂所说,哲学本来的意义就是博学的爱好者、广泛涉猎者和各种话语间的苏格拉底式调解者所起的作用,[①a]当时人们关注的是语言所再现的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语言本身。这与当时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相联系,更主要的原因是宇宙、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最神秘的、也是人类最迫切认识的东西。
二、语言转向的过程及特点
哲学的语言转向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内容转向,语言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意识以及经验所占的中心位置;二是真正意义的语言转向,即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一种参照系,对过去的哲学问题和知识重新审视。转向过程中哲学家选取角度不同,其中有矛盾分歧,也有继承和发展。包括哲学家自身哲学体系的否定发展,如海德格尔前期思想向后期思想的转折,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哲学研究》对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思想的反动。另外,语言哲学转向继承性表现为同一哲学流派内部的发展,如语言哲学思潮从维特根斯坦开始,经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使语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更加多样化。而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承也是语言转向的一个重要特点,下面就现代西方哲学几个主要流派各自在哲学语言转向中的作用问题加以分析。
维特根斯坦是英美语言哲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他个人思想前后的变化,是哲学语言转向的缩微景观。在他的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他承认语言和现实事态是一种对应关系,语言是世界的图画,这样在某种意义上,他假定语言有一种本质,仍将语言与本质区别开来,并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框架。然而在他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却鲜明地表现出反本质的方法论特征,放弃前期的逻辑眼光,他说语词的意义就是它们在语言中的用法,根据意义即用法的观点,维特根斯坦把语词比喻为工具,它只有在使用中才发挥作用,即表现同一语言作用的差异性,语言活动如同语言游戏,没有本质,没有共同的特征,在活动中发挥不同的意义,同一语言广泛使用在不同的活动中,构成一个大家族,家族成员相似,但意义绝对不同。因而,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是静态反映世界的镜子,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生活形式,正因为语言这种超验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认识对象。

认识论的转向与《哲学笔记》

认识论的转向与《哲学笔记》
要 对 其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关键 词 :认 识 论 : 学 笔 记 ; 证 法 哲 辩
中 图分 类 号 :0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2( 0 0)7— 3 5—0 17 0 9 2 1 0 0 3 1 义 和 主 观 盲 目性 是 唯 心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根 源 。 3 不 仅 如 此 , 宁 还 分 析 ” ] 列 了唯 心 主 义 的 阶级 根 源 , 也就 抓 住 了社 会 根 源 。

过去我们对唯心 主义 的批判都 有简单化 的倾 向, 就是 把唯心 主义一 棍子打死 , 这种 办法既没有说服力也有失公正 , 但是 自从 列宁对认 识论的 根源进行了科学的分 析后 , 我们 开始辩证地审视唯心主义的价值和危害。
三 、 些 思 考 一 ( ) 证 法的 研 究 要 紧跟 时 代 步 伐 一 辩
主要问题。 认 识论 的 转 向促 成 了哲 学 发 展 的一 个 巨 大 飞跃 , 是 近 代 哲 学 家 只 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要不断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具有恒久的科学眭。 列 宁研 究 辩 证 法 是为 了适 应 革 命 的 需 要 , 是 对 自然 科 学 的 一种 主 也 动响应 。列 宁研究辩证法本身就有解决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 危 机、 哲学 危 机 的需 要 。 时代 发 展 到今 天 , 学 的发 展 日新 月 异 , 研 究 的 很 多 问题 和 领域 已 科 其 经突破 了传统 自然科学所研究的问题 , 也超 出了传 统认识论 所关注 的层 面, 因此认识论 的研究也不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它必须 紧跟科学 的发 展

认 识 论 的 转 向 到 马 克 思 主 义认 识 论
在古代 , 哲学家面对 的主要是外在世界 , 因此他们首先思考 的 自然是 本体论问题 , 即对世界的统一性 是什么的 回答。哲学家们 发现有许 多超 出感觉经验的东西是无法把握 的, 在本体论追寻的最后 , 他们 不得不预设 个 不 可 见 的先 验 存 在 。 这 种分 裂 马 上 产 生 了 新 的 问题 , 自然 世 界 与 即 超 自然 世 界 、 性 世 界 与超 感 性 世 界 、 世 世 界 与 天 国 世 界 的 矛 盾 , 个 感 尘 这 问题 在 本 体 论 问题 还 没有 解 决 的情 况 下 又 成 为 一 个 重 要 问题 。 于是 近 代 哲学开始关注“ 主观世 界与客观世界 、 思维 与存 在的矛盾 , 它企 图通 过探 究 人 与 世 界 的 认识 关 系 , 过 对 人 的 认 识 、 的 思 维 与对 象 关 系 的批 判 性 通 人 反思 , 来化解古代存在论研究所遗留下来的两个世 界的对立 和分裂 , 解 来 决古代本体论研究所遗 留下 的理论 困难。 ” 这 就 是 近 代哲 学史 的认 识 论 转 向 问 题 , 此 认 识 论 问 题 成 为 哲 学 的 从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有一个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观念,那就是认为整个哲学经历了一个从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转向--现代"语言学转向"的演变过程。

应承认这种概括有一定理论依据,因而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某种解释力。

但是,任何普遍性的概括都不免以遗漏和牺牲具体性和差别性为代价,如果把上述哲学史演化模式绝对化,甚至视为理所当然的理论教条,那么就可能模糊哲学史的真实面貌,并遗漏重大的哲学问题。

在本文,我们将通过对"认识论转向"的具体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把"认识论"与"本体论"并列为两个独立发展阶段的观念是不严格和不准确的,相反,在所谓"认识论转向"后面,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本体论意蕴,"认识论"并没有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实现相对于本体论哲学的"根本转向",而是与本体论不可分割地内在联系在一起。

因此,当使用"认识论转向"来总结近代哲学并以之与"本体论"相区别时,我们应对这种概括的特定意义和理论有限性保持清醒的自觉,以免导致对复杂的思想史的简化和对重大哲学问题的误解。

一"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旨趣"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首先体现在"本体论"构成了近代认识论转向的内在动机和深层旨趣。

众所周知,本体论是古代哲学的根本课题,它所要解决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根据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后面起支配作用的最为根本的原理与原因?用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古代哲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用的秉赋"(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第56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谈谈你对西方近代哲学主要问题的理解3000字

谈谈你对西方近代哲学主要问题的理解3000字

谈谈你对西方近代哲学主要问题的理解3000字西方近代哲学是自 15 世纪中至 19 世纪 40 年代的哲学。

它与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和现代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主题是关于知识、真理、价值和存在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哲学的重点已经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和伦理学。

主要的哲学家包括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

在近代哲学中,知识问题是一个主要的议题。

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提出了科学的三步骤:观察、归纳和演绎。

他认为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找到真正的存在和真理,从而建立了理性主义哲学。

另一个主要的议题是真理问题。

斯宾诺莎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只有通过客观观察才能获得真正的真理。

莱布尼茨则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它取决于人类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综合判断”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方面的综合判断来获得的,从而建立了理性主义哲学。

此外,伦理学也是近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从而建立了实用主义哲学。

笛卡尔则认为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他提出了“仁爱”的伦理学原则,认为人类应该以爱和善良为中心来生活。

斯宾诺莎则认为伦理学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和正义,他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认为人类应该以自我完善为中心来生活。

黑格尔是近代哲学中最后一个主要的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主题是存在和变化。

他认为存在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变化是存在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认为人类的思想史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它的主题是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全体的发展。

总结起来,西方近代哲学主要探讨了知识、真理、价值和伦理学等问题。

它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和伦理学,主要哲学家包括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

伦理学和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主题,黑格尔的哲学则认为存在和变化是人类思想史的主题。

认识论研究方向的现代性转变

认识论研究方向的现代性转变

的新平 台 。海 德格尔 把他老 师胡塞 尔的 主观意 向变
收 稿 日期 :2 0 ~ 1 一2 09 O 9
作者简介:朱
虹 (9 5 ,女 ,江苏徐 州人 ,博 士,讲师 ,主要从事政治哲学 、政治伦理研 究。 17 一)

虹 .认 识 论 研 究 方 向 的 现代 性 转 变
成具有时 间性 的存 在 ,他 同样也 反对对 存在 做 出任 何 规定 ,严 格 区分存在 和存 在者 。并认 为传 统形 而
第1 1卷 第 1 期
21 0 0年 3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Vo . 1 N0, 11 1 M a .2 l r O0
j oURNAL I OF JANGS P YTE U OL CHNI C UNI VERS TY I
认 识 论研 究 方 向的现代 性 转变
上学的根本错 误就 在 于混淆 了两者 的关 系 ,把存在 者 当成存 在 。这样 ,海 德格 尔通 过 “ 在 ”彻底颠 存 覆了传统形 而上学 。西 方 马克思 主义 者阿 多诺 更是 旗 帜 鲜 明地 反 对 形 而 上 学 的本 质 特 征—— “ 同一 性” 。哈 贝马斯 也是 在对 “ 同一 性 的批判 中 ,完成
地位的提升 ;法兰克福 学派和 解构 主义 发动 的对传 统形而上学根基 的批判 ,致使 认识 主客体关 系的转
变和认 识结构 主导地位 的建立 。本文试 通过现代 西
来源 ,并且试 图抹 去形 而上学 中的价值追求和 超
验倾 向。 在经验 主义 的现代 变形 —— 实证 主义那 里 ,
困境 ,面临着 认识论研 究方 向的转 变 问题 。这种转 向以传统形而 上学批判 为客 观基础 ,表现 为 :新人

哲学的语言转向

哲学的语言转向

哲学的历史演进,是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性变化密不可分的。

一般认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则是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

就其理论内涵而言,这两次转向都是转换了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对哲学的通常解释如下: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本体论】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对于这二者不同的回答则分为不同的哲学流派。

卡尔波普曾经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世界1"指的是物理自然世界;"世界2"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即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化所构成的世界。

从这个理论框架中,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哲学在三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古代哲学中,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讨论世界的本源为何物;近代哲学通过“认识论转向”,从“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探求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则是通过“语言转向”,从“世界3”出发,探讨“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从语言文化出发探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他所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所要求的是,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作为“文化的水库”的“语言”作为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所谓的“语言转向”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中,显示出对“思维和存在”、“任何世界”的“中介环节”的寻求,显示出现代西方哲学对“思维”、“语言”和“存在”三者关系的总体理解。

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原因

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原因

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原因引言:本体论和认识论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本体论关注存在的本质和现实的本质,认识论则研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是哲学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探讨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原因,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其背后的因素。

一、哲学方法的变革本体论和认识论在哲学方法上有着不同的倾向。

本体论强调逻辑推理和分析,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揭示世界的本质。

然而,随着科学和经验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验证。

认识论的方法更加注重观察、实验和归纳,通过实证研究来获取知识。

这种方法的变革也促使了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

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而技术的进步则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认识方式和世界观的合理性。

本体论的研究方法显得有些抽象和理论化,难以与科学的实证研究相结合。

因此,认识论的转向成为了哲学界的一种趋势。

三、社会变革的冲击社会变革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使得人们对自身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质疑。

本体论的研究更加关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规律,而对于个体的认知和主观体验关注较少。

然而,社会的变革使得个体的认知和主观体验成为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认知过程和对世界的理解,这也是认识论兴起的背景。

四、人类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这一问题也促使了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

人类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受到生理和心理的限制,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和片面的。

认识论的研究试图揭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探讨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错误性。

这种对人类自身认知的反思也是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现实问题的关注本体论关注世界的本质和现实的本质,而认识论关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然而,随着现实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

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的研究 主题 由本体论 转 向认识 论 。
么” 这一 课题 。 如西 方哲 学史 上第 一位 哲学 家 泰勒 斯 提 出了“ 水是世界的本原” 这 一 有 开 创 性 价 值 的 命
题; 赫拉 克利 特则 提 出“ 火是 世界 的本 原 ” ; 在 这之 后 还 有著 名 的“ 数本 原说 ” “ 种 子说 ” “ 原 子说 ” 等 等 。从 这些 哲 学命题 中可 以看 出 ,古代 哲学 的主题 是本 体
言 即可 看 出人们 对知 识认 识 的变化 。近代 哲学 所 关 心 的是 如何 能够 更快 地获 得确 定性 知识 。 那么, 要 想
获 得 更 准 确 知 识 的关 键 问题 就 在 于 获 取 知 识 的 方 法, 而所 谓 的方法 就是 认识 论 。于是 , 本 体 论让 位 于
认识 论 。 二、 经验 论 和唯理 论 的发展 历 程
上克 服 了古代 哲学 的直 观性 。 同时, 由于 自然科 学 的
西 方 传 统哲 学 按 时 间划 分 。 一 般 可 分 为古 代 哲 学 和 近代哲 学 。 古代 哲学 主要 探讨 “ 世 界 的本原 是什
巨大 影 响 。 近代 哲学 家 们也 参与 到宇 宙论 的探讨 中 , 哲 学 和科学 “ 联姻” , 哲学 向科 学靠 拢 , 最终 近代哲 学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1 2 — 0 4
作者简 介: 范文学( 1 9 9 2 一) , 女, 山 西省 晋 中市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从 事 马 克 思 主 义基 本 原理 研 究 。

1 5—
对应 。感性 和理 性本 就是 人类 意识 之 内的一 对 固有 矛盾 。二 者既 相互 对立 又相互 联 系 。感性 离 不开 理

哲学的终结与人学的诞生——西方形而上学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

哲学的终结与人学的诞生——西方形而上学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
否认 ,马 克思本人在 其著作 中确曾 多
次提到 要 “ 消灭 ”和 “ 终结 ”哲学 ,
个 差异发展成 为对立 ,并且 以消除 这 对 立作 为 自己 的任 务 。” 1 ( 培 2 ) J 学和 本体论确 立了基 本框架 。亚里士

多德 则进一 步使本体论 作为一 门哲学 根 为经验论哲 学奠定 了基本原 则 ,笛 那里 ,思 维和 自我 意识被作 为认识 的 绝对开端 ,认识论 则被置于 哲学的首
但是 ,首先需要搞 清楚的一 个问题是 学 科得 以建 立并成 为西 方形而 上学的 卡 尔则开创 了唯理论 时代 。在 笛卡尔 马 克思要消灭和 终结的是 不是一切 哲 核 心部分 。在 《 而上学 》一书 中 , 形
学 ? 这 里 其实 已经 潜 藏 着 一 个悖 论 亚 里士 多德 明确地 界定了作 为第一哲 研 了 :如果 马克思 创立的是 一种与一 切 学 的形而 上学的研 究对象是 “ 究作
性质的学说呢? 问题的回答 ,必须从 马克思哲学
导地位 ,存在 被理 解为上帝 ,上帝成 存 在关 系进 行重新探 索的德 国古典哲
为 存在本 身。于是 ,本体论 研究 由此 学走 上前 台。 思 维 与 存 在 、主 体 和 客 体 何 以
出场的哲学背景开始进行深入分析 。
而转 向了关于 上帝存在的证明 。 如 果 说 古 希 腊 哲 学 的 宗 旨 是 探
无论 是 在 东方 还 是西 方 ,不 管

巴门尼德 是一个 重要转折 。从 巴门尼 宙万物 的始基或 本原予 以的意识 及
从哪个 角度 来分析 ,都 无法否认这 样 德开始 ,西方哲 学不再 对衍化派 生宇 其 与 世 界 的 关 系 为 出发 点 , 力图 解 个 事 实 :马 克 思 哲学 的诞 生 和 出

2023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2

2023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2

2023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2试题列表单选题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1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变的开端:()。

A康德的“批判哲学”B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C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D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正确答案:C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2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变的过程:()。

A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B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C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D康德的“批判哲学”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3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变的结果:()。

A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B康德的“批判哲学”C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D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4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变的标志:()。

A康德的“批判哲学”B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C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D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学生答案:C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5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源自()。

A马克思B黑格尔C恩格斯D费尔巴哈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6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的。

A反思B斗争C革命D超越学生答案:C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7人文主义传统以强调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特征,重在考察人类意识活动和社会层面,主要在()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A非洲大陆B亚洲大陆C欧洲大陆D美洲大陆学生答案:C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8文化是对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生活“样式”及其产物的()概括。

A个别性B抽象性C总体性D特殊性学生答案:C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9“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铭句,()以此提醒那些沉溺于天上星空的智者们要脚踏实地关注自己脚下的道路。

A苏格拉底B亚里斯多德C柏拉图D培根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10所谓价值,是一个反映()特定质态的范畴。

《哲学引论》第二章习题并答案

《哲学引论》第二章习题并答案

《哲学引论》第二章中国哲学史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2、儒家是中国文化的精魂所系,它与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3、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非正统思想是道家学说,对自然学科感兴趣,自觉讲求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先秦哲学是墨家。

4、被清人尊为“开国儒宗”的清代哲学家顾炎武,提倡经学研究经世致用,中国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提出了“天地之化日新”的著名论断。

5、首先提出了信仰第一,为中世纪经院奠定基础的是奥古斯丁,创建了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体系的是托马斯·阿奎那。

6、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在西方哲学史第一个创导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的哲学家是笛卡尔。

7、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方哲学的深入交会以及由此引发的三次著名论战使原本发源西方哲学范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扎下根来。

8、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主张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辩证综合,具有连接近现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中国扎下根来是历史的选择。

9、古希腊哲学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基督教神学传统,中世纪哲学以为主题,近代哲学开始了认识论转向现代哲学形成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大思潮。

二、选择题1、中国哲学形成于___B___.A、夏商周三代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唐宋时期2、中国先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__A__.A、诸子百家争鸣B、充满思辩色彩C、以仁学为核心D、以孝心为核心3、下列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的哲学派别有__B__.A、道家哲学B、儒家哲学C、法家哲学D、两汉哲学4、“百家争鸣”在事业上取得最大成就的中国哲学派别是__C___。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5、中国哲学中最著名的“三表法”属_A__。

A、墨家B、道家C、法家D、儒家6、中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_D___A、管仲B、李煜C、商鞅D、韩非7、中国本土特色的宗教是__D__A、佛教B、儒教C、天主教D、道教8、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__C__A、董仲舒B、王充C、朱熹D、王夫之9、下列人物被公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__C__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泰勒斯D、毕达哥拉斯10、西方中世纪神学与哲学最大最全面的体系是_A___A 、托马斯主义 B、柏拉图主义C、人文主义D、新柏拉图主义11、近代唯理论哲学的第一个代表是___A____A、培根B、布鲁诺C、伽利略D、笛卡儿12、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全面的哲学体系是__B__A、康德哲学B、黑格尔哲学C、柏拉图哲学D、培根哲学13、一般认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奠基人是_C___A、奥古斯丁B、托马斯C、利玛窦D、毕达哥拉斯14、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和精神领袖是__B___A、莱布尼茨B、伏尔泰C、笛卡儿D、培根15、中国近代社会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并开创了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的是__C__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孙中山三、多项选择题1、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是__A B C___A、西方哲学B、中国哲学C、印度哲学D、欧美哲学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__B C___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3、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__A B__A、具体普遍B、对立统一C、理性观念D、 "二率背反"4、现代西方哲学两大主要思潮是___A B___A、科学主义思潮B、人本主义思潮C、人文主义思潮D、经验论5、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__A C____A、培根B、笛卡儿C、洛克D、休谟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__A B C D__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范畴;B、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C、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辨证综合;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实证主义和意志主义同时代的产物.7、中国现代哲学的三大思潮是__A B C___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B、中国化的科学哲学C、三民主义D、实证主义哲学8、中国五四运动到40年代,出现的三次著名论战有_A B C___A、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B、中国社会性的论战C、东西方文化关系论战D、实证主义与意志主义的论战。

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从西方哲学总体发展过程来看,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之后经历近代的理性主义、浪漫与古典之争,再之后进入现代的碎片化的哲学。

其中从古罗马哲学到近代哲学经历了一个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演变过程。

世界的本体是古代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

哲学家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万物的统一于什么?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中是否有根本性的不变的东西,有的话又是什么?这种哲学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研究这个世界万物从何而来,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万物由什么构成,是古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其中有水成说、火成说、土成说还有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当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并非我们现今物理学上的原子,但其思考对如今仍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哲学又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更加关注自然,后苏格拉底更加关注社会.从苏格拉底开始注重研究人类社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美,等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事物。

但后苏格拉底哲学也研究了世界的本质,如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每个人看到的只是洞穴中的雕像的影子。

之后的中世纪,哲学科学陷入沉寂,但也在为之后的近代哲学做准备.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几乎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奥古斯丁等哲学家试图用理性去论证神的存在,这样理性的思考方式也得到发展。

到文艺复兴时代诗人、画家、作家、哲学家的目光从上帝移向了人类,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不再以神为中心,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近代哲学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存在论)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存在,转而变为近代的认识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古代哲学为了把握本体,在可见世界后设置了超验的本体世界,把世界分为可见可感觉的和可知不可体验的两个世界。

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摘要: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曾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只要人们了解了近代哲学,就会懂得,被称之为“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从人的认识出发去反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理论和经验论以及十八世纪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是分论,而德国古典哲学则具有典型性的理论总结性。

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的研究,没有自觉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从而离开这种关系,离开对人类意识及其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论的反省,单纯的从对象世界本身去寻求世界的统一性,直接寻求和断言某种经验和超验的“存在”。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使近代哲学以反省人类意识及其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以探寻思想的客观性为聚焦点,不仅研究外在世界与人的观念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深入考察各种观念的内部关系问题。

纵观整个近代哲学,“存在”不仅是“意识外的存在”,而且是“意识界的存在”,在这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既包括精神与物质(意识外的存在)的关系,也包括精神与精神(意识界的存在)的关系;“思维”不仅指“意识的内容”,而且指“意识的形式”,它是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也是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

通过对唯理论、经验论哲学及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论述,点出进步与缺陷。

关键字:思维与存在,认识论转向,近代哲学,形式,内容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曾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他还强调指出,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有在近代哲学中“才被十分清楚地提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因此,因此要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这种“完全的意义”,就必须具体的了解和探讨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认识论转向名词解释

认识论转向名词解释

认识论转向名词解释认识论的转向等于是把哲学家观察世界的方法,从古代哲学的“本体论”,转向了近代的“认识论”。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

认识论转向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哲学家们追求事物的本质,并以其本质建构各自的思想体系。

但是,一切本质都来自于哲学家的“所思”,于其说世界的“本质”,不如说是自我的“思”的本质,因此,在探讨世界本质之前,我们仍要批判这个“思”本身,看看它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把握世界的本质。

早期哲学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万物本性上,试图搞清楚构成万物元素、宇宙发展动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没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说,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核心在于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

古代所谓水火和原子及虚空等元素本体论,都是基于猜测的独断论,用宗教话讲,所谓哲学本体论,就是论证上帝存在的理论,神学可以借哲学来发挥,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学来讲义理和阐述教义。

最终是培根和笛卡尔把哲学从神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把哲学从天堂转向人间,使人的尊严与价值得到彰显。

认识论提出要解决本体问题,证明本体世界的合法性,就必须对人的认识先行进行反观自省,在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有一种关于认识的理论,并由这种认识理论来为关于世界的理论提供保证和合法性根据。

而正是这一点,使得近代哲学把哲学的反思层面推进了一种古代哲学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在哲学史第一次昭示了这一崭新的立场: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是无效的。

培根将哲学的对象从上帝存在转向到了人类理智,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则用怀疑来审视一切的存在与感官,认为思维最可靠,至此,哲学开始了认识论转向,不再关心世界因何存在等宗教性问题,而是把重点集中在理性究竟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知识起源于何处,以及如何改进认识能力等等科学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
从西方哲学总体发展过程来看,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之后经历近代的理性主义、浪漫与古典之争,再之后进入现代的碎片化的哲学。

其中从古罗马哲学到近代哲学经历了一个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演变过程。

世界的本体是古代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

哲学家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万物的统一于什么?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中是否有根本性的不变的东西,有的话又是什么?这种哲学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研究这个世界万物从何而来,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万物由什么构成,是古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其中有水成说、火成说、土成说还有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当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并非我们现今物理学上的原子,但其思考对如今仍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哲学又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更加关注自然,后苏格拉底更加关注社会。

从苏格拉底开始注重研究人类社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美,等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事物。

但后苏格拉底哲学也研究了世
界的本质,如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
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每个人看到的只是洞穴中的雕像的影子。

之后的中世纪,哲学科学陷入沉寂,但也在为之后的近代哲学做准备。

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几乎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

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奥古斯丁等哲学家试图用理性去论证神的存在,这样理性的思考方式也得到发展。

到文艺复兴时代诗人、画家、作家、哲学家的目光从上帝移向了人类,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不再以神为中心,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近代哲学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存在论)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存在,转而变为近代的认识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古代哲学为了把握本体,在可见世界后设置了超验的本体世界,把世界分为可见可感觉的和可知不可体验的两个世界。

古代哲学家断言的本体世界为何存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又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到达或者认识那个本体世界这些未解
决的问题被近代哲学讨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近代哲学认识到,无论是可见可感觉的现实世界和可知
不可体验的本体世界两个世界,都是处于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之中的存在。

即某物的存在总是进入人的意识领域由人所认识的某物,无论是可见世界还是本体世界,都不能脱离开这种与人的认识的关系。

如果我们的世界只是一只蝴蝶的一场梦,在梦中根据梦呈现的世界讨论所谓真实的本质的世界岂不可笑。

所以会从本体论到认识论是因为哲学家发现在讨论我们的这个世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之前,要说明自己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即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

古代哲学默认了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认为我们所看所感都是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或者求助于宗教信仰——上帝。

近代哲学的早期也有把这个问题交给上帝的,如笛卡尔认为身心属于不同的世界,身体是经历的机器,心灵的本质在于思想,上帝是心物、身心统一的源泉。

近代哲学不再断言存在而是意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近代哲学超出古代哲学的地方。

17、18世纪的哲学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真理性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流派,无论是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

唯理论认为感官是不可靠的,必须用理性去认识世界,即可见世界都是表象,且是某绝对存在的表象,而只有理性才能认识到这个绝对的存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规律。

而经验论只承认感性经验,即相当于否认了本体世界的存在,或者说我们的这个可见世界即是本体世界,人类可感的世界才是世界。

总之要解决本体问题,说明本体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就必须对人的认识进行反省思考,在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要先有关于认识的理论,并由这种认识论来为关于世界的理论提供依据,从而证明其存在或否定其存在。

近代哲学意识到人的认识的重要意义,从而发生了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G39324 999C 馜36560 8ED0 軐31286 7A36 稶Bo \20655 50AF 傯T40663 9ED7 黗27714 6C42 求25482 638A 掊26290 66B2 暲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