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治》为何能走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合集下载

对形式与政策的看法

对形式与政策的看法

对形式与政策的看法第一篇_形势与政策的建议与心得体会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与感受这学期,我学习了穆向明老师讲的《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就那么几节课,但却使我收获很多,感触颇多。

当今社会,面对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了理解,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也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在此过程中并得到锻炼,提出自身的独特见解,增强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发散思维,也侧面地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其实,“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

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

身处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

同时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脚踏实地、情系人民,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

形势与政策4(新)

形势与政策4(新)

一、判断(共计50分,每题2.5分)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A. 正确B. 错误错误:【A】2、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是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A. 正确B. 错误错误:【A】3、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A. 正确B. 错误错误:【A】4、2021年5月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得以修改,三胎政策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A. 正确B. 错误错误:【B】5、在中央政府强力支持下,香港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巩固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多年被众多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A. 正确B. 错误错误:【A】6、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A. 正确B. 错误错误:【A】7、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主要体现在国际力量对比之变,世界格局之变,科技革命之变和现代化发展模式之变。

()A. 正确B. 错误错误:【A】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1950年9月召开的,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正确B. 错误错误:【B】9、人口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人口增长过快、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的时期,为了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需要对人口进行必要控制。

随着人口进入低生育水平,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生育政策就要向宽松方向调整。

新中国70年贫困治理的历程和经验

新中国70年贫困治理的历程和经验

新中国70年贫困治理的历程和经验作者:李忠杰来源:《社会治理》 2019年第7期李忠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本文系作者2019年7月6日在“第九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70年贫困治理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响了一场新的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

中国贫困治理的主要特点和经验可以归结为六个方面:通过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将救济式扶贫发展为开发式扶贫,多方面多方式综合扶贫,加强对口援助扶贫,发挥举国体制作用。

中国贫困治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致力于减贫脱贫,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虽历经艰难,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70年贫困治理的历史进程(一)新中国成立后解决贫困问题的努力新中国成立时基本上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特别是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1949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现金收入不过1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44元。

新中国《共同纲领》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1949—1977年,党和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950—1953年,通过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包括新老解放区在内)无偿获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农民每年给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到70%。

形势与政策参考答案 (1)

形势与政策参考答案 (1)

形势与政策参考答案专题一1.正确答案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正确答案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正确答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正确答案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5.正确答案是:人民6.正确答案是:全面依法治国7.正确答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8.正确答案是:制度制度9.正确答案是:实践 10.正确答案是:社会长期稳定专题二1.正确答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2.正确答案是:20203.正确答案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正确答案是:脱贫攻坚战5.正确答案是:基本医疗6.正确答案是:摘帽不摘责任7.正确答案是:脱贫攻坚8.正确答案是:绝对贫困9.正确答案是:精准识别、精准脱贫10.正确答案是: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专题三1.正确答案是:印度2.正确答案是:2年3.正确答案是:地域均4.正确答案是:5年5.正确答案是:19716.正确答案是:苏俄7.正确答案是:美国等国家的极力阻挠 8.正确答案是:19.正确答案是:5 10.正确答案是:秘书长抽签专题四1.正确答案是:立德树人2.正确答案是:立德树人3.正确答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正确答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正确答案是:网络环境建设专题五1.正确答案是: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2.正确答案是:优秀传统文化3.正确答案是:社会主义4.正确答案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教育思想5.正确答案是:内涵式。

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题库附答案1、()事业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电视2、“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

这一论断主要体现了()哲理。

A.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B. 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C. 量变引起质变D. 解决问题要抓重点、抓关键正确答案: D3、《“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每个贫困县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每个贫困乡、村形成特色拳头产品,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得到提升,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

A. 劳动性B. 薪资性C. 财产性D. 经营性正确答案:CD4、《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新中国成立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下,革命老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革命老区仍然存在的矛盾:A. 发展相对滞后B.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C. 基础设施薄弱D.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正确答案:ABC5、《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驻村工作队要坚持攻坚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将资源力量集中用于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帮扶工作。

“两不愁、三保障”是指:A.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工资福利有保障B.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C. 不愁吃、不愁穿,人身安全、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D.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正确答案: B 6、《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经过帮扶双方不懈努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确保西部地区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 年实现脱贫,()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浅谈“一带一路”学院:管理班级:14文秘(本)姓名:王素兰学号:21这个学期开设了一门新学科《形势与政策》,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

虽然这个学期的课不多,到场同学不多,但却还是使我感觉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在听了几节课后我发现作为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资源利用率”,必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好《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国家提供切实可靠的帮助。

在这几节课当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点,也是我最感兴趣的点是“一带一路”,从课堂当中我也学到了许多。

这其中我掌握得最好的就是“一带一路”的框架思路。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至今为止,“一带一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蒙内铁路,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百年来建设的首条新铁路,是东非铁路网的咽喉,也是东非次区域互联互通重大项目,也是“一带一路”的一种展示。

再比方说中匈协议,还有就是为保障“一带一路”通信卫星信号无障碍,国内的相关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对“一带一路”的卫星发射进行了规划和研究,未来三年到五年内,将发射多颗通信卫星,与此同时,“一带一路”途经国家的通信信号也将逐步实现全覆盖。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战略价值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战略价值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战略价值作者:徐琛来源:《求知》 2021年第5期徐琛2021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中华民族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全局的战略考量,它的胜利不仅在于贫困领域,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制度支撑、经济发展等多面向、全局性、系统性的重大战略价值体现,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次卓有成效的现实证明。

一、脱贫攻坚战的成功揭开了人类战胜贫困的新篇章消除绝对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世界反贫困最紧迫的任务。

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将消灭极端贫困和饥饿放在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首位,2015年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提出了2030年全球要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然而,由于世界发展不均衡和发展成果分配不均,这个目标任务的进展极不顺利。

在世界贫困事业处于发展困难时期,2020年中国如期完成了在中国范围内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揭开了人类反贫困的新篇章。

1.促进世界更趋于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

要实现联合国2030 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全球每年须减贫5000万人。

中国从2015年起在短短的五年中消灭贫困人口总数达7000多万,年平均减贫量1000多万,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速度”,使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率大幅度下降,为世界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一抹亮色和希望。

2.提振了发展中国家消灭绝对贫困的信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

中国是首个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在一个原有生产力水平较低、贫困人口基数大的国家完成的。

中国脱贫攻坚成功的实例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表明,发展中国家只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减贫脱贫的关系,经济高速增长与全面减贫是可以并行实现的,就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其他国家的帮助完成消除贫困的目标,大大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2012年6月《形势与政策》复习参考题目一、简答1.请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

一是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方针,大力加强基础建设,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针对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实际,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三是针对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的实际,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是针对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处于弱势地位的实际,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亿万农民务农种粮、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

五是针对我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的实际,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坚持不懈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转移就业农民市民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是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融合日益加深的实际,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支持农业“走出去”,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

努力搞好进出口余缺调剂,既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又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维护农民利益。

七是针对我国农村地域广、资源禀赋差异大、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多种模式,推动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一些行业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前列。

2.简述我国应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

第一.拿出一定外汇额度积极参与国际原由期货的买卖,尤其加大现货和近期合约买入筹码,确保国内半年内原油储备的增加,将贸易的顺差降制至零状态,即使原油价格出现回落,也不用担心暂时出现的亏损,这样可以起到稳定国内行业心态的作用,同时也是给西方国家增加资源成本的压力,毕竟我们的外汇储备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

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

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

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

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中国扶贫道路成功的原因

中国扶贫道路成功的原因

中国扶贫道路成功的原因
中国扶贫道路的成功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原因)。

以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向世界证明:增长与减贫可以同时进行。

我国扶贫开发的根本经验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扶贫开发的大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使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扶贫道路的成功经验:
一是强烈政治意愿是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大前提。

我国减贫行动是面向全体人民作出的政治承诺,这个全体人民不仅包括低收入群体,也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定群体中的贫困人口。

二是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扶贫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1981—2013年,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减少0.962个百分点。

三是纳入国家规划是实现脱贫目标的制度保障。

扶贫开发行动正式纳入国家规划,体现了扶贫开发在国家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四是消除各类贫困是确保全面脱贫的关键。

我国减贫行动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提供社会
保障和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bai家通过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专项扶du贫、城乡统筹,使农村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认为这些成就取得主要体现在稳定的政局和社会治安,和平的国际环境,国家内部相对统一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给出这样的答案:7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发展道路并且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道路决定命运,发展道路的选择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国情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一条加快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鲜明的中国特色、宽广高远的世界眼光、深厚博大的人类情怀深深嵌入人类发展历史进程。

阔步行进在这条道路上,解决了一个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中国书写了全球减贫事业最亮丽篇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经历100多年战乱、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今日之中国,正在大步迈向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温饱是事关全球和平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大规模减贫的意义不止在国内。

英国剑桥大学
教授彼得·诺兰认为,中国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将促进全球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原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等。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生成逻辑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生成逻辑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生成逻辑作者:谢卓芝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1期2015 年11 月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1]。

为此,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生成逻辑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形成背景(一)社会历史条件1.贫困历史状况我国贫困的历史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贫困程度深。

1939 年12 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作了透彻的分析,他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使得广大中国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

中国人民的贫困程度是世界少见的。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了基本好转。

但是,后来形势的发展逐渐偏离了这一轨道,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求纯求快,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等,严重违反了经济规律。

1978 年5 月7 日,邓小平在同马达加斯加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会谈时说:“中国现在还很穷,是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国家。

”[2(] P112)1980 年5 月5 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进一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我国经济发展作了总体评价:“在一九五八年,我们犯了错误,搞大跃进,开始不尊重经济规律了,这就使生产下降了。

以后经过三年的调整,发生了变化,又较好地发展起来。

但接着又搞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灾难,经济方面完全乱了。

”总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人民的温饱问题普遍得不到保障。

二是贫困人口多。

1925 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半无产阶级中的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再加上约二百万经济地位低下的产业工人、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的机会的手工业工人,这是一个数量十分庞大的贫困群体[3(] P6-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究作者:郭雅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05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扶贫开发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主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消除相对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关键词: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贫困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历史遗留的艰巨的扶贫问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承认了贫困问题的存在,并且毅然决然带领人民一起开启了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的减贫事业。

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在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就明确阐述了扶贫与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客观必然性[1]。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消除贫困是全世界人类之殷殷期望,联合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把“减贫”作为了首要目标,全世界人民都在为减贫事业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2]人们在不断探索减少、减缓并最终消灭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反贫困理论,包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基于这些理论,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紧密结合国情和七十多年来的扶贫实践与经验,逐渐孕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

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作者:夏海军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就新时期扶贫开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讲好中国的扶贫故事,是当前国际传播的重大课题。

一、挖掘中国扶贫的新闻故事如何让中国扶贫故事在国际传播中“跳”出来,让新闻“隆重出场”,提高国际传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个重要前提是挖掘到中国扶贫的新闻点。

我国对世界反贫困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世界上仍有少数国家和人士对中国的反贫困缺乏了解和认识,甚至少数人还别有用心地制造一些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企图阻挠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因此,我们在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之前,一定要有所选择、重点突出,做到有的放矢,强化传播效果。

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与当代国情、党情、世情紧密结合,是解开当代中国贫困问题的“金钥匙”,我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以人为本是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是基本格局。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要准确把握好这四个新闻点。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工人阶级解放斗争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全球反贫困实践来看,经济增长不能自动实现减贫,执政党必须制定有利于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脱贫规划,并要将政策和规划执行到位。

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

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

浅析<政策与形势>课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

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

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

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

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关注世界。

形势与政策知识点姚小泉主编

形势与政策知识点姚小泉主编

形势与政策知识点姚小泉主编《形势与政策》姚小泉贵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章一、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提出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人民的愿望和追求。

二、新一届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机遇1、全球化加速营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1)全球化为全面小康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发展与稳定)(2)............为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后发优势,吸收技术等)(3)............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参照(经验教训)(4).............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团结一心)2、两个30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毛:宝贵经验、理论基础、物质准备(2)邓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挑战1、国际(1)意识形态挑战(西方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威胁)(2)国家主权(经济、信息、领土等)(3)经济发展(贸易壁垒、反倾销)(4)人才资本挑战2、国内(1)如何保持经济健康发展(2)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3)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和谐(4)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三、中国梦提出的意义(一)实践意义1、使全国人民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凝聚力量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当家做主3、深化改革,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理论意义1、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开辟了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形结合的典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习近平治国理念对大学生的启示(一)少年强则国家富强,中国青年需要自强不息(二)民族复兴需要青年接力奋斗1、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2、.............要练就过硬本领3、.............要勇于创新4、.............要艰苦奋斗5、.............要锤炼高尚品格五、中华民的伟大复兴与每个人的自强不息的关系1、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中华民族的梦,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个人梦。

2018-2019《形势与政策》课后材料分析

2018-2019《形势与政策》课后材料分析

(一)答题思路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重大举措。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情系农村、心系农民,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在河北正定、福建和浙江工作期间,他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不懈探索。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

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起点新征程。

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部署,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灭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

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资源配置上最大的不平衡还是城乡不平衡。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全面小康社会成色就要打折扣,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就要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

为何我们能够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答:
政治上:
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扶贫脱贫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为基层贫困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框架
依法治国为扶贫政策依法推进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行为上:
立足基本国情,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
坚持群众路线凝聚各方扶贫力量,我国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的路线,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凝聚

坚持实事求是,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实事求是分析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现状。

一切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现实条件出发制定扶贫举措
所以,
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是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
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
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

这才成为了我们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