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道路成功的原因

合集下载

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1、国力的不断增强。

经济基础决定一切。

使一切美好愿望的实现成为可能。

2、党和国家的顶层政策倾斜,形成了举国之力。

3、公民的自身扶贫需求和对社会落后地区扶贫的大力支持是可靠的社会基础。

4、社会企业在党和国家政府的提倡,领导下大力无私的援助与支持。

5、社会个人的大力捐助,援助。

曾经媒体报道,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可以让全美任何一个县一级规模的地区在三年内完全脱贫,赶上先进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市政道路建设。

我们的国力可能现在还达不到,但是相信不远的将来,只要没有大的战争,国家经济保持持续良性发展,中国的扶贫工作一样的可以做得和美国一样漂亮。

汶川大地震后的震后成功重建,已经让全中国人民看到了这一缕曙光。

中国成功实现全面脱贫

中国成功实现全面脱贫

中国成功实现全面脱贫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全面脱贫的目标。

本文将从中国脱贫的背景、政策措施、成就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脱贫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更为严重。

贫困人口不仅面临物质困难,而且受教育、医疗等方面资源的缺乏。

因此,实现全面脱贫对中国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二、政策措施为了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贫困人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首先,建立了完善的农村扶贫政策体系,重点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改善。

其次,推行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政策,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此外,还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生产生活条件。

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为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脱贫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取得了全面脱贫的巨大成就。

截至2020年,中国贫困人口总数从1978年的7.3亿人减少到不足100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9%以下。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也得到了提高。

中国在减贫领域的成就备受国际社会的认可,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未来展望中国在全面脱贫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脱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贫困问题也将更加复杂和严峻。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扶贫力度,聚焦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问题,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手段,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中国成功实现了全面脱贫,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和采取有效措施,中国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感。

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扶贫工作

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扶贫工作

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扶贫工作摘要:近年来,国家在扶贫领域投入巨额资源,大力开展扶贫工作。

然而,为什么国家会如此注重扶贫工作呢?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角度解释这一问题,并探讨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首先,国家大力开展扶贫工作,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普遍生活贫困,这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

通过推动扶贫工作,国家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另外,扶贫工作还能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国家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等方式,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促进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还能增加地区的经济活力,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也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贫困是社会不公平的产物,贫困地区的人们面临着较高的物质和精神困扰。

通过扶贫工作,国家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改善生活条件,提供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此外,扶贫工作还能够改善社会治安。

贫困地区的人们由于生活困顿,易产生不满情绪和不良行为。

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国家可以减少犯罪事件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三、增强国家凝聚力开展扶贫工作,还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感到对国家的归属感较低,情感上与整个国家的连结较弱。

国家大力投入扶贫工作,将帮助这些人们改善生活条件,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加强国家的凝聚力。

此外,国家的扶贫工作也能够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通过积极帮助贫困地区,政府可以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提高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这有助于政府进一步改善执政能力和提高治理水平。

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最后,国家大力开展扶贫工作,还能够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扶贫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在扶贫领域展示出良好的成绩,国家可以提高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

扶贫攻坚中国的先进经验

扶贫攻坚中国的先进经验

扶贫攻坚中国的先进经验近年来,中国在扶贫攻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减贫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扶贫攻坚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剖析其成功的原因。

一、精准施策中国的扶贫攻坚战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採取了精准施策的手段。

精确识别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贫困线标准以及评估体系,收集大量细致的贫困数据,确保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

这使得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和项目,确保资源和措施能够直接惠及到贫困人口,最大程度地提升脱贫效果。

二、产业扶贫中国的扶贫攻坚战注重发展产业,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推动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延伸。

同时,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增值服务业,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营销策略的开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整体脱贫效果。

三、教育扶贫中国的扶贫攻坚战注重教育扶贫。

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和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此外,政府还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通过提供资助和减免学费等措施,确保贫困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扶贫不仅为贫困家庭的下一代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为长期扶贫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社会保障中国的扶贫攻坚战注重社会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政府推行了农村低保制度,为无劳动能力和无劳动条件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同时,政府加大医疗保障力度,提供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等福利,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

社会保障的建立有效减轻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负担,提高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五、党建带贫中国的扶贫攻坚战倡导党建带贫,通过党员干部的帮扶,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就业创业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扶贫工作措施成效

扶贫工作措施成效

扶贫工作措施成效扶贫工作措施成效在中国,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减轻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得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而出台的重要政策之一。

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是确保帮助真正贫困的人口,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通过建立贫困人口台账以及建立一个健全的贫困人口数据库,政府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包括收入、家庭情况等。

这使得政府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为每个贫困户提供相应的帮助。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标准,确保只有真正的贫困户才能得到相应的帮助。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减轻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在贫困地区大力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例如,道路的建设使得农民更便利地将农产品运输到市场,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供水设施的建设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方便,不再为取水而奔波;电力的普及使得农民能够使用农机具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中国政府推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政府为农村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并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广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和农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通过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进一步减轻了农村贫困压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中国政府为了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成效

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成效

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成效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贫困现象也逐渐得到缓解。

政府强调精准扶贫攻坚,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介绍我国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分析其原因。

一、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已投入逾1.2万亿元进行扶贫工作。

通过精准的政策和措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下面是一些关键的数据:1. 截至2020年,贫困人口总数从2010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

2. 广大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医疗、教育等方面逐年改善。

3. 2015年至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1%。

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96元人民币,是2016年的2.4倍。

4.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改善。

2014年以来,新建和改建的公路累计达461.5万公里,电网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9.98%和100%,农村卫生设施覆盖率提高到98.4%。

以上数据表明,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扶贫工作已成为中国超过1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源动力。

下面分析这些成效背后的原因。

二、精准扶贫的成因1. 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精细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帮扶等,使得扶贫工作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政策中不仅考虑区域、行业、年龄、性别等宏观因素,还考虑到每个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

通过设立目标、分类施策、精细管理等措施,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全面覆盖,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相关问题。

2. 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贯彻执行中国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是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基础。

各级政府在精准扶贫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对相关扶贫措施进行了贯彻执行,取得了长期稳定的成效。

3. 社会机构和企业的参与扶贫工作不是单单靠政府,大量的社会力量必不可少。

中国的精准扶贫突破贫困陷阱

中国的精准扶贫突破贫困陷阱

中国的精准扶贫突破贫困陷阱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精准扶贫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不仅成功地将数以亿计的人口脱离了贫困线,也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

在中国的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战略是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多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的精准扶贫取得突破的过程。

一、政府政策突破贫困陷阱中国政府一直将扶贫摆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

其中,精准扶贫战略是其中一项利用大数据和精确评估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综合评估和筛选出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为其提供贷款、培训和就业机会等支持措施,确保了扶贫资源的准确分配,从而有效地突破了贫困陷阱。

二、产业发展带动扶贫效果除了政府政策,中国也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工作。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中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降低了贫困率。

例如,在贫困地区推行的电商扶贫项目,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城市消费者,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教育扶贫改变命运教育被视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了更多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并提供了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此外,政府还通过创新的方式,如“辍学有罪”政策等,鼓励贫困家庭提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些举措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改变了他们的未来和家庭的命运。

四、健康扶贫保障基本生活健康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贫困地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条件改善。

例如,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保障,开展了大规模的健康扶贫工程,向贫困地区派出医疗队伍进行巡诊和治疗。

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国在健康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保障和希望。

总结起来,中国的精准扶贫战略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推动,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的措施,都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帮助和机会,使他们逐步走出了贫困陷阱。

乡村振兴战略下扶贫脱贫工作的意义及具体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扶贫脱贫工作的意义及具体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扶贫脱贫工作的意义及具体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扶贫脱贫工作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需要明确具体的路径和措施。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扶贫脱贫工作的意义1.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扶贫脱贫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通过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新增长点。

2. 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扶贫脱贫工作,可以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3. 增强农村社会稳定农村贫困是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实施扶贫脱贫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社会的稳定性,维护国家社会稳定。

4. 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扶贫脱贫工作可以减少国家的内部不公平现象,增加国家整体实力,为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提供更多的支撑。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扶贫脱贫工作的具体路径1. 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是推动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强农村政策的支持力度,适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包括农村产业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需要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加强乡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意义简介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意义简介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意义简介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在努力实施一项强有力的脱贫攻坚计划,以消除贫困现象,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发展。

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确保人民的基本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得到保障。

本文将就如何实现全面胜利以及其背后的意义进行分析。

一、如何实现全面胜利实现全面胜利是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通过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这个目标即将实现。

脱贫攻坚的方法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全面胜利。

1. 深化精准扶贫首先,要深化精准扶贫,精确地识别贫困户。

通过全面、准确、实时地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政府能够确定贫困原因和来源,并针对性地提出精准的救助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项工作,政府出台了具体措施,如建立贫困户信息库、奖补制度、资产评估机制、安置扶贫等,保障落实的规范化、精准化和高效性。

2. 推进产业扶贫其次,要推进产业扶贫,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产业产值和就业,实现全面的贫困脱困。

政府可以通过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基础设施等方式。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贫困地区就业培训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帮助贫困户就业和创业,让他们走出贫困。

3. 加强民生保障最后,要加强民生保障。

政府需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保障适龄儿童上学、老人养老、大病救治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全民化、普及化和可持续化。

同时,人们也需要通过保险、救助、捐助等途径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爱心。

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意义实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仅可以消除贫困和促进经济发展,还有以下意义:1.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可以扭转贫困落后的局面,加速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胜利后,贫困人口数量将大幅度降低,社会资源向发展领域倾斜,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

2. 推动实现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实现全面胜利,政府各项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得以真正落地,彻底消除相对贫困现象,促使政府工作更加细致和精准。

扶贫政策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扶贫政策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扶贫政策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当前,扶贫已经成为了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内容,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大战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政府在扶贫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投资,相继推出了许多扶贫政策和项目。

这些扶贫政策取得的成效受到了广泛认可。

本文将会对扶贫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扶贫政策的效果扶贫政策的效果是显著的。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在2015年-2020年间,共实施了3,996个扶贫项目,投入资金超过1.4万亿元,累计减贫9892万人。

特别是在全国性的扶贫攻坚战中,2020年实现了所有贫困县摘帽脱贫。

这一系列举措将全国数亿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状态,平均每天减贫2700人,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扶贫政策的实效。

二、扶贫政策的影响因素扶贫政策的成功实施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资金的投入贫困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

要使贫困户脱贫,就必须有充足的投入。

无论是政府的扶贫资金,还是各种社会捐赠资金,都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资金投入不足,那么很难达成政府的扶贫计划。

因此,特别是政府投入的资金应该优先照料。

2、教育的重视教育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许多家庭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供孩子上学。

这导致孩子们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难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所以,当地政府和其他组织应该优先支持教育工作,为全体孩子创建更好的教育环境。

3、产业的培育产业的发展是贫困农户脱贫的根本途径。

农民缺乏技能和知识,也缺乏发展和创新的思路。

因此,扶贫政策需要关注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

4、政策的合理性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许多政策在实施时会受到局部利益的影响。

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严格审查和执行政策,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并切实保护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人。

5、社会的支持要保障贫困户的福利,除了政府的公共资金,还需要更大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捐款、志愿服务、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与展示贫困地区文化等等手段。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启示和借鉴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启示和借鉴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启示和借鉴作者:徐皓萌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6期摘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无论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理论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极大地激发了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的信心,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样本,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未有过的大好发展机遇,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发展中国家;启示;机遇中图分类号:D920.0;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6-0009-04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也是全世界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

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多种减贫方式、战略,如“柬埔寨政府减贫战略”“博茨瓦纳的消除贫困战略”“斯里兰卡为减贫而实施的农业改革”等,以及我们中国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从取得的成绩和国际影响来看,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无疑是最为瞩目,影响最为深远的。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产生兴趣,中国的很多减贫经验也在不少发展中国家生根开花,枝繁叶茂,在减贫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借鉴的理念、做法和经验。

一、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极大地激发了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的信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最初的贫困状况与其他多数发展中国家情况相似,如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等,这些现实条件决定了这些发展中国家必定面临着减少贫困的难题。

中国与处在贫困难题中的各国分享自己特有的减贫经验,从发展中国家切实的需要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有力地激发了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的信心。

(一)中国在减贫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通过70多年减贫扶贫事业的发展,从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落后的状态,到现在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取得了叹为观止的成就。

中国扶贫道路成功的原因

中国扶贫道路成功的原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温饱是事关全球和平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大规模减贫的意义不止在国内。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认为,中国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将促进全球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扶贫道路成功的原因如下:
1、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

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各方面资源,动员全党全社会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2、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脱贫攻坚不断推进的基础条件。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进一步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大局,并重点推进。

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4、贫困残疾人数量逐年减少。

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贫困残疾人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较好落实。

5、助推了保障贫困残疾人脱贫制度的建立。

国务院制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其中“两项补贴”制度已在全国所有行政区划内建立,2100万人次残疾
人从中受益,“两项补贴”已成为当前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的重大制度支撑。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经验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经验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经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这是对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标准和新要求。

认真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扶贫工作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1978—2006年,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148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

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据世界银行的监测数据,1990—2002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1.95亿,占同期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90%以上。

这一成就举世瞩目。

其主要经验是: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消除贫困。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进行一场思想上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这不但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而且混淆了发展的目标。

邓小平同志说,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消灭贫困要靠社会主义。

在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中,消除贫困始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扶贫事业的大好局面。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放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乃至全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这是中国扶贫事业迅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1978—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25亿。

同时,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也防止了农民因失地而导致贫困的大量发生。

实践证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中国扶贫事业发展最基本的制度基础。

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现状、成因及路径研究

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现状、成因及路径研究

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现状、成因及路径研究王芳【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目标,但至今仍存在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国脱贫攻坚形势严峻的基本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基于过去的扶贫攻坚经验,我给的贫困居民的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由此造成了减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的基本特征,中国的脱贫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回顾并评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发展现状,深刻探讨了中国贫困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有农村脱贫政策的不足之处,总结了我国农村致贫的原因,结合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战略,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脱贫攻坚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23【总页数】3页(P155-157)【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问题研究;对策探讨【作者】王芳【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8贫困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困窘,人们生活难以达到标准的一种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人们权利的一种缺失,而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权利失败才导致贫困的产生.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发起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贫困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 含义贫困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困窘,人们生活难以达到标准的一种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人们权利的一种缺失,而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权利失败才导致贫困的产生.1.2 分类贫困类型的具体划分有许多种,本文贫困的界定主要是指相对贫困,因此,笔者将贫困的类型分为两大类,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1.2.1 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存都存在困难的一种极度困苦状态.1.2.2 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当中一部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富足的人群而言,另一部分人的生存状况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一个国家或者世界的生活标准的一种状态.国际上,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贫困衡量标准,但普遍来说测定贫困主要包括贫困标准即贫困线的测定.贫困线: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根据本国或国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以及享受社会权利的一个标准.贫困线的标准在世界上不是统一的,各国有各国的政策,中国目前的贫困线约为3000元.(1)市场菜篮法,又称“标准预算法”,即一张清单中所列的全部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确定的金额就是贫困线.(2)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测定贫困线的方法.即指根据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列来确定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低,因为家庭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解决温饱了,而其他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水平很低.(3)贫困发生率法,贫困人口数是指生活水品低于贫困线的总人数,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所要救济的总人口数,是一个总量指标,而贫困发生率是一个是指一个地区的贫困人人口数与一国总的贫困困人口数量的比例,是一个相对指标,它反映了贫困的密度.(4)森指数测定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提出的一种测定贫困的方法,是一种结合贫困线和贫困程度测量的指数,综合反映贫困状态,在森看来,贫困的性质是贫困人口收入缺口的标准加权和.(5)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法,描述社会中人们收入不平等的程度.3.1 农村贫困的回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一个沉甸甸的指标,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约束性指标.什么叫贫困?很多人可能只有感性的印象,如果用数字来说话,现行的贫困标准,就是2011年起实施的农民年均人均纯收入低于以2012年不变价确定的2300元,或以2015年价格确定的3000元.那脱贫就很好理解,就是要减少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以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脱贫情况回顾的数据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变化为:2011年约为12238万人,2012年为9899万人,2013年为8249万人,2014年为7017万人,2015年为5575万人,因而,可以得出,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但是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很是缓慢.同时,我国贫困线的标准也在此期间历了三次的变化,2300元、2800元、3000元,贫困线的上调反映了其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说明我国的脱贫标准在不断提高,我国政府更加注重扶贫减贫质量的动态提升,但是2011到2013年,三年期间贫困线都没有变动,说明贫困线提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GDP增长的速度,而且我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还是有不小的出差距.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12.7%下跌到2015年的5.7%,可是下降的很缓慢.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在“十二五”时期呈上趋势,但是增加的幅度非常缓慢而且还呈下降态势,说明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还比较单一,经济来源不稳定.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恩格尔系数的减少幅度很微小.基尼系数,指洛伦茨曲线当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不会大于一,也不会小于零,而是在零与一之间,越接近零,表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反之,则越趋向不平等.从上图可以看出,2011到201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但是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0.4,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国家贫富差距问题还比较显著.总而言之,农民生活虽然出现可喜的变化,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贫困形势依然严峻,消除贫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3.2 农村反贫困状况评价3.2.1 取得成效2015年减贫速度明显高于上年,出现了可喜变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将2020年我国如期脱贫视为国家的重点任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中西部22个省区市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足以见国家扶贫决心之强.二是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精准度.2015年各级财政继续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其中省级投入335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资金整合力度加大,挤占挪用现象明显减少.各级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2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三是探索了扶贫的有效途径,如在贫困县加强道路建设,一方面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使得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农产品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出;另一方面极大地拉动了贫困县及周边地区的就业率,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3.2.2 不足之处虽然,我国农村反贫困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扶贫过程并没有把真正贫困人口精准的识别出来,没有找准真正的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致使农村贫困程度依然很深.其次,扶贫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仅仅是政府部门推动,并未动员好全党全社会的帮扶力量;同时,贫困政策的在制定上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导致实施上在各地区存在“一刀切”的问.最后,有一些县以贫困县的名义争取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补贴后,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上,而是大举进行城市建设,甚至出现带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的现象只是争相“戴帽”,并未把脱贫工作落到实处.4.1 存在的问题4.1.1 贫困人口仍然很多.按照国家标准,到2015年底贫困总人口还有7000多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有5575万人.相较于2015年已完成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2016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差距不大,在难度上却不可同日而语.4.1.2 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贫困人口分布广,覆盖地区很大.从全国来看,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重点分布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有些地区还面临着住房、教育、饮水安全、就业、贷款等诸多方面的困难.4.1.3 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致贫原因复杂,减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这些贫困问题都是反贫困难啃的硬骨头.4.2 成因4.2.1 历史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问题一直都是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时代来看,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衍生出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导致人们的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这也就意味着一国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被为数不多的富裕的人所占据,而只有少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数量庞大的穷人手中,这些穷人就是最初的贫困人口,当然,这个时期的的贫困仅仅是指因难以解决温饱而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即现在所说的绝对贫困.而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贫困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的的层面,贫困的界定有了更为广阔的范畴,只能说,贫困问题随着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也在不断的深化,不同的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贫困问题.4.2.2 自然原因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跨维度比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另一方面,我国东西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交通不便、地理位置闭塞的山区.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在西部一大片都属于贫困范围,贫困人口也多.因而,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贫困多发生在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水资源和矿产等自然资源缺乏、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地区.4.2.3 社会原因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乡社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伊始,就沿海地区制定政策,开设经济特区、规划设立经济开发区等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而农村在社会政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同时,大部分的农民没有处于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但是农产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萎靡的条件下大幅度下降,农业经营收入急剧减少;而且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排斥,使打工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减少.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辟、交通不便,因而农民与外界的文化碰撞与交流较少,加之农村地区生活相对艰苦,下乡教书的教师比较缺乏,所以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文化水平普遍比较落后、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思维、农业上科技生产技术水平也比较低下.到2015年,在现有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000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以老年人、残疾人为主,还有许多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系统相当脆弱的地区,脱贫条件差,脱贫难度大.面对严峻的农村问题,主要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农村脱贫的措施:5.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从多方面着力,政府要统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住房、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发展,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凡方面的问题.在农民看病难问题上,当地政府可以建立乡镇卫生所,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如医药费阶梯定价、先看病后付钱、医疗费达到一定数额按比例报销;在农村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上,政府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乡村老师的薪资,改善教学环境,同时,政府可以对学生给予学费、生活补助,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在住房难问题上,政府可以采取移民或者提供盖房补助的措施;在公共基础设建设问题上,政府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兴建文化活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设备的投入,使农民逐步进入机械化的耕作,提高农民的作业效率.5.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流程,推进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确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行社会保障卡.政府要积极发展和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保险制度等,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和开展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自觉的参保;对于农村无自食能力的残障人群以及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口,可以进一步提高救济的标准;对于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应该建设及健全农民工就业、工伤、保险等相关的保障措施;对于农村适龄上学的儿童,应该给予学费、生活费等补助,加快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5.3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能否实现全部脱贫,关键在于切实落实进准扶贫方略.所谓“精准”是指精确、准确,精准扶贫战略要把握好两个“精准”,即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只有精准的把真正贫困人口探索出来,才能做到精准的帮扶贫困人口,才能实现脱贫的伟大梦想. 实施精准扶贫,可以针对各区域、各村各户自视甚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户而异有针对性的制定扶贫政策,比如:在自然环境比较得天独厚的地区,可以发展以“旅游扶贫”为主题的扶贫,创造多种类型的扶贫方式,并且要将多种扶贫方式结合在一起;在土特产、农产品等比较丰富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对象结对,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帮助贫困户拓宽致富路,实现产业化扶贫;在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通过培训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劳动力培训转移,同时,可以实行整村推进,解决贫困特区集中连片问题;针对一些县、村的贫困“戴帽”现象,各地政府要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机制、强化贫困考核评估等措施,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且尖锐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标准在不断变化,贫困人口也在不断的减少,但是它的存在有着历史的、自然环境的、社会的因素,因而,脱贫工作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要想彻底消除农村贫困、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只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沿着精准扶贫的道路才能在新时期打赢这场脱贫开发攻坚战.〔1〕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郑功成.我国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J].决策探索,2014(6).〔4〕牛唯懿.中国农村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J].三农论坛,2016(3).〔5〕章友德.直视城乡差异共建美丽家园[J].新民周刊,2016(10).。

中国为什么能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国为什么能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国为什么能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国能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就是因为在实践“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实现了以“脱贫攻坚”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体系。

一是坚持从根本上减贫。

中国注重在政府部门与基层社会服务系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充分挖掘贫困地区内部的资源素材,发展健全农村土地、产业、就业、市场四大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完善可持续减贫机制,从深层次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困所面临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问题。

二是坚持以乡村为空间布局。

中国加强乡村建设,建立乡村发展紧密结合的科学规划布局,坚持以乡村为主空间布局,对乡村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乡村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在脱贫节点的就业渗透下实现农村扶贫行动的“升级”形式,形成群策群力、共担共享、绿水青山筑梦情怀的乡村空间治理形态,实现乡村脱贫奇迹。

三是坚持精准扶贫,以有效对接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精准扶贫,是根据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采取精准的政策和措施,以拉动和提升贫困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扶贫方法和技术。

中国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使用心理和生活指导,向贫困家庭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护理,以打破贫困环境和发展底蕴,引领家庭逐步脱贫致富。

最后,中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就是树立了以“脱贫攻坚”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体系,坚持从根本上减贫,以乡村为空间布局,实施精准扶贫,使更多贫困地区人民实现减贫努力的目的,让减贫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难得奇迹,成为世界减贫发展的典范。

中国扶贫经验的国际传播与借鉴

中国扶贫经验的国际传播与借鉴

中国扶贫经验的国际传播与借鉴近年来,中国在扶贫事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全球扶贫事业的典范。

中国的扶贫经验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扶贫经验的国际传播,并探讨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方面。

一、战略思维与扶贫目标的确立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得益于战略思维和扶贫目标的明确。

中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扶贫目标,并通过分级负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这一战略思维和明确的目标是中国扶贫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是,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扶贫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将帮助政府更好地定位扶贫资源,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产业扶贫与就业创业促进中国扶贫经验的核心之一是产业扶贫和就业创业促进。

中国政府鼓励贫困地区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并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同时,通过开展务工扶贫项目,促进就业创业,解决贫困地区就业问题。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适合的产业,提供相应的扶贫小额信贷和技术培训等支持措施。

同时,通过开展务工扶贫项目,鼓励贫困地区人口外出就业,改善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条件。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保障中国扶贫经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

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

同时,加强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保障。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

同时,加强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保障,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四、国际扶贫合作与经验分享中国不仅在国内开展扶贫工作,还积极参与国际扶贫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扶贫经验。

中国政府通过组织扶贫经验交流研讨会、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扶贫能力。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是,加强国际扶贫合作,与中国等有成功经验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四个维度理解中国扶贫道路的成功经验

从四个维度理解中国扶贫道路的成功经验

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14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为人类减贫和发展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理解中国扶贫道路的成功经验,可以从四个维度把握其方法论要义。

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精准扶贫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并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完全适合我们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扶贫开发强调要做到“六个精准”。

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方面做到“精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方面要做好三件工作,第一要锁定致贫原因,第二要分类实施对策,第三要建立帮扶制度。

在我们国家扶贫工作的实际执行中,突出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思想。

通过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办法,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高效地解决贫困人口问题。

针对贫困户家庭,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因人施策,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对症下药”,不同贫困地区致贫原因不一致,需分类施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

农村的贫困主要是绝对贫困,城市的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深度深于城镇贫困居民。

就农村地区而言,贫困人口主要是在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

这些地区基础条件差,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阶段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解决不同地区的贫困问题,要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切实做到精准施策。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更是要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

脱贫又返贫、救济式扶贫、暂时性脱贫等返贫多发现象,易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实施中的“夹生饭”。

对于多发返贫问题,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对返贫原因进行了精确识别,加大精确治理力度。

二、以人为本,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就是要突出扶“人”,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

中国成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消除绝对贫困

中国成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消除绝对贫困

中国成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消除绝对贫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减贫斗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

这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球减贫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一、背景与挑战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大量的贫困人口。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打击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等问题,消除绝对贫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脱贫攻坚策略为了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1.政策扶持: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制度、实施“大病保险”等,为贫困人口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2.产业扶贫:中国通过发展农村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并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3.教育扶贫:中国积极推进教育事业,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使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出路。

4.社会保障:中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降低他们的生活压力。

三、脱贫成就与经验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1.贫困人口减少:中国在几十年的努力下,成功减少了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2.贫困地区发展:中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方案的示范作用:中国脱贫攻坚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示范作用,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未来展望尽管中国已成功消除绝对贫困,但脱贫攻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预计未来将更加注重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就业等支持,进一步巩固消除绝对贫困的成果。

综上所述,中国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消除绝对贫困。

我国脱贫攻坚的特征和经验

我国脱贫攻坚的特征和经验

我国脱贫攻坚的特征和经验自2013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大规模的脱贫攻坚行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拥有时长最长、规模最大、人民最多的扶贫史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脱贫攻坚的特征和经验。

一、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核心,也是成功的关键。

这种方式重点关注一个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地区,针对贫困原因和特点做出相应的扶持措施。

中国为了精准扶贫,首先进行了全国贫困地区和对象摸底排查工作。

2014年底前,贫困劳动力和特困人员信息,乡村、妇女、儿童等贫困群体信息得到了排查,这是全国制度化摸底识别的开始。

到后来,通过多次科技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中国政府专门设立的准确帮扶标准,以及在县以下干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的推进下,有效打破了信息不对称、资金不精准、政策不落实等瓶颈问题。

二、产业扶贫对贫困人口进行产业扶贫,突破贫困人口“等靠要”和“等靠分”的状态追求技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制定了一系列激发贫困地区活力发展的扶持政策,如贫困地区发展支持政策、扶贫金融支持政策等,激发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建立了“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合作模式,力推产业扶贫。

通过统一规划、实行分工协作和多方面合作,逐渐改变了贫困人口通过闲散劳动或分红领取收入的传统模式,帮助他们发展起来自己的产业,走上了稳定脱贫道路。

三、生态扶贫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中国也注重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

中国从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生态农业和布局生态旅游四个方面进行生态扶贫。

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一些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推进了生态修复工程,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将生态建设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并通过组织旅游体验、收取门票和种植果树等方式,让贫困人口受益。

四、社会参与脱贫攻坚不是一项简单的政府活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中国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扶贫为什么能够成功
「一」扶贫,关键在“扶”
威廉·斯特利在《白人的负担》一书中曾对西方的低效援助问题进行过深入讨论
书中谈到在过去的50年来西方国家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但却没能解决非洲的贫穷问题,他在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时,讲到了计划者和调查者的概念
造成这种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进行援助时,西方国家总是在用"自以为能够帮助穷人"的方式进行(即计划者),而不是在调查穷人真正生存环境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曾经描述过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概念:如果你开一家面馆,顾客来吃了一次面后觉得你的面不好吃,那么他下次很可能就不会来了,当有很多的顾客都不来吃面时,作为老板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然后就会改善面条的口味直到让顾客满意,但是援助不一样,无论面条符不符合口味,被援助者总会接受,因为没人会傻到在饥肠辘辘时只因不合口味而放弃一顿免费的午餐
很明显,前者通过收费模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这种反馈就类似于调查者的作用,可以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进而提高经营的效率;后者在提供援助时由于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援助者只能根据自己的“计划”来提供援助,但事实上这种援助可能并不会很大程度上改善穷人的处境
也就是说,符合实际的扶持计划才是整个扶贫的关键所在,但是要想做到这一步,却真的很难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理和人文环境复杂多样,单一粗犷的扶贫方式必然导致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多样的扶贫需求,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各地的扶贫都着眼本地,自我探索,这势必又造成具有相似资源禀赋的地区调研成本重复
"中国式"帮扶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既充当了"调查者"又充当了"计划者"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由点到面的成功模式后,中国人在搞"试点"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一过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恰如其分地扮演了“调研者”和“计划者”的角色
话已至此,来看看地方的扶贫试点有多充分。

为了扶贫,中央在地方做了大量的试点
在有旅游资源的地方做旅游扶贫试点
在有优质农产品的地方做电商扶贫试点
在有特色产业的地方做合作社扶贫试点
在有光热资源的地方做光伏扶贫试点。

只要你能想到的扶贫方式应有尽有!花式扶贫丰富了“面条”的种类更满足了各地的需求
地方的试点(调查者)一旦成功,“计划者”的重要性就会大于“调查者”,在“计划者”的推动下,成功模式会在相似资源禀赋的地区迅速推广,这减小了扶贫成本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扶贫周期
“计划者”的作用绝不仅如此,就像政府对待“市场失灵”时的作用一样,“计划”在“调查”无望时也是其最后的救命稻草而这一作用的集中体现就是易地扶贫
十三五期间,发展改革委、扶贫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而仅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这一规划,总投资就高达9500亿!
「二」强大的体制优势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曾说,中国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从1981年到2012年,中国总共有六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
中国式扶贫,规模之广,力度之大,时间之久,堪称奇迹
如此声势浩大的工程,靠的是长期的规划和严格的执行,毕竟扶贫工作的成效显现太慢,有时可能要跨越一届甚至几届政府才能看到收益
所以,一套长远稳定、执行力强的运行体制相当重要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胖五”发射时,在环球网看到的一段关于中美航天的对比分析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大量项目在冷战后被取
消,美国航天人才大规模流失。

小布什时期,雄心勃
勃的“星座计划”定下在2020年将美国航天员重新
送上月球的目标,为此设计了新型猎户座飞船和运载
能力不输土星五号的战神五号重型火箭。

但奥巴马上台后取消这一计划,说数十亿美元的预算
太过昂贵。

为安抚NASA,华盛顿又提出2030 年前
将人类送上火星。

可特朗普上台后又来了个180度
大转弯,再次将月球作为优先目标。

而无论重型火箭、月球轨道空间站还是载人飞船,都
不是短短几年就能研制出来的。

美国政府在航天战略发展目标上的折腾,导致配套项
目被反复取消或重设,代价就是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相比之下,中国航天有着长期而稳定的规划。

前面说
过,“胖五”早在30年前就开始酝酿,历经挫折从
未放弃,如今终于修成正果。

摘自文章《“胖五”一飞冲天!为何这么多人热泪盈
眶?》
在这种大事件面前,西方国家多党派体制的缺点暴露无遗,政党的频繁更迭和对选民的作秀迎合注定了他们的目光只会停留在肉眼可见的短期收益,而非民众的切身长远利益
中国扶贫之所以能够成功绝非偶然,这显然是和中国航天的发展、中国高铁的成功、中国基建的“疯狂”是一脉相承的
这背后靠的就是中国体制的力量,而这显然是其他国家(例如印度)无法复制的
「三」民族的信仰和“拿命”扶贫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关于中国人民没有信仰的讨论,我觉得在这里可以简单谈一下
关于信仰的讨论我一直秉承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信仰不等于宗教信仰
我认为这是讨论信仰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
曾经在一期节目里,罗振宇说过一个观点(第一次在哪听到这个观点我记不太清了,最近的一次是在奇葩说),他讲到中国的神话故事里面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信仰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这些故事无一例外的都是讲人与自然对抗的故事,或者说是人和“不可能”抗争的故事
山移不了我非得移!太阳再远我也要追!不可否认,这股子“拧劲”构成了中国人信仰的一部分,这让中国人民在巨大难题和灾难面前更有底气,它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笃定感,这种底气和淡然,在超级工程的攻坚克难上无不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尚可补,海亦能填!何况扶贫乎?
面对贫困,我们毅然抗争,横在中国人民面前的这座大山我们一”移“就是40年
在贫困面前政府甘作“愚公”
有抗争必然有牺牲,脱贫攻坚的成果,是我们用命拼搏出来的。

截止2019年6月底,我国已经有770多名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仅2015至2017年三年时间,我国就牺牲了100多名基层干部,这无不令人心痛!
郭彩廷
2019年7月11日,云南腾冲扶贫干部郭彩廷,在去抢险救援的途中突遇泥石流连人带车被冲走,13日,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经过连续3天的全力搜救,当天15时50分,在距离事发地3.4公里处的河道内,搜救人员找到了郭彩廷同志的遗体
黄文秀
2019年6月16日21时至17日凌晨5时,百色市凌云县遭遇强降雨。

持续暴雨还引发山洪,多个路段被冲毁,出现多处水漫、塌方,造成交通中断,6月16日晚,她在开车途经凌云县时遭遇山洪,身处险境,遇难之前,仍不忘拍摄受灾场面提醒同事注意安全
柴生芳
甘肃定西临洮县原县长,2014年8月15日在连续工
作超过17个小时后,45岁的他和衣睡在办公室里,再也没有醒来
姜仕坤
贵州晴隆县原县委书记,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立下“只
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我就不能休息”的誓言,但常年高负荷工作,最终让这个硬汉倒下,年仅46

这样的好干部
还有许多许多。

这样的扶贫故事一直在上映中国式扶贫没有剧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