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题都城南庄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古诗赏析和诗意 人面不知何处去全诗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古诗赏析和诗意 人面不知何处去全诗](https://img.taocdn.com/s3/m/d76df8c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d.png)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古诗赏析和诗意人面不知何处去全诗品读唐诗《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广为流传主要靠诗本身的艺术魅力。
而有关本诗的传奇故事也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故事是这样的:诗人应试长安,未第。
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春日,他来到城南郊外散心,因口渴,向村边一户人家敲门借茶,于是见到了一位美丽的少女。
两情脉脉,却未便深通款曲。
少女与桃花相交辉映虽然是短暂的一瞥,却给诗人留下了美妙无穷的印象,令他回味不已,难以忘怀。
翌年同一时日,诗人又来踏寻这一年来让他梦牵魂绕的地方,却见这户人家门扉紧闭,已杳无一人,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里孤独寂寞地开放。
他不胜惆怅,在门上题写此诗而去。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去年的今天,正是这个门中,姑娘你美丽的面孔,与红艳的桃花交相映红。
去年之今日;地点则就是这一门户之中。
这种强调性的指实,可以看出诗人对"去年今日"发生在"此门中"的事情已刻骨铭心,隐隐透现出一种怅惘的追忆,从而造成悬念,使读者期待了解,"人面桃花相映红",原来是此中一位青春少女。
诗人不说人如桃花,而说"人面"与"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南庄所植,人面是庄中之女,是实写;而"相映红"又化实为虚,庄院丛萃的夭夭桃花与少女嫩红的脸庞相衬相映,是春桃为少女添美,还是少女为春桃添色?是花映人,还是人映花?"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姑娘你美丽的倩影呵,已不知道在哪里,只有那桃花依然笑迎着春风。
诗人在过了一年之后的今年今日来到南庄,梦想再能看到那如花似玉的人面,但是"人面不知何处去",寻艳不遇,是多么令人扫兴。
在他面前只有春风中盛开的桃花。
"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是开的意思,是唐时的口语。
桃花"依旧"开,也"依旧"红,但没有"人面"的映衬,便失去了灵魂,变成了无感情的"物"。
物在人去,而且不知去了哪里,可想诗人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怅然若失呀!。
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意思及赏析
![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99c4a5360cba1aa911da5c.png)
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意思及赏析
题都城1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2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3春风。
1都城:长安。
2人面:一个姑一娘一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一娘一。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去年的今日,也是在这扇门前,伊人的面容与灿烂的桃花相映成趣,分外娇一艳。
但是今日此地,伊人不知道去了哪里,留下我孤单一人,看着桃花笑对春风而盛放。
【相映之美】
诗人没有说他遇见的那个女子面容如何,但是他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喜一爱一,而这位伊人的面容竟能映得
桃花分外红艳,人面之美可以想见;而本来已经很美的面容,在桃花的映照之下也显得更加风韵袭人。
面对这样一幅色彩浓丽、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我们也就能“思而得之”了。
【赏析】
读这首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欧一陽一修的《生查子·去年元月时》,两首作品都是写去年与今年在同一个时刻的差异,比较一下,两首作品表达的感情上有哪些细微的变化,你能根据这两首作品,写一篇《有约不来》的文章吗?
【启示】
一爱一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崔护歌咏的也正是一段纯真的感情。
一爱一情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不需要任何特别的理由,却需要很多成熟的条件,就像花朵凋零之后,才能有果实一样。
所以一爱一情虽然值得憧憬,却是一样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需要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成长,才能体会。
一943757337.jpg" title="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意思及赏析" alt="
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意思及赏析"/>。
古诗题都城南庄翻译赏析
![古诗题都城南庄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b8ab92f78a6529647d53d8.png)
古诗题都城南庄翻译赏析《题都城南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崔护。
其诗文如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言】《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
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
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
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注释】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翻译】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题都城南庄》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
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14a20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a.png)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
1、诗名:《题都城南庄》
2、作者:崔护
3、原文内容
4、翻译内容
5、诗歌赏析要点
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
11 《题都城南庄》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11 翻译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112 赏析
1121 意境营造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既美好又略带怅惘的意境。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描绘了一个春日里充满生机和浪漫的场景,桃花的艳丽与人面的娇美相互映衬,如同一幅色彩绚烂的画面。
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则在美好的基础上增添了一层失落和无常的氛围,以不变的桃花对照消失的人面,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命运的无常。
1122 情感表达
诗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
既有对美好邂逅的怀念与眷恋,那“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瞬间成为了心中永恒的记忆;又有对失去的无奈和惆怅,“人面不知何处去”表达了寻而不得的失落。
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人生聚散离合的感慨。
1123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桃花依旧盛开的景象与人面的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主题。
此外,以景衬情,通过春风中含笑的桃花,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伤。
语言简洁明快,却又韵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希望以上内容能满足您的需求,如果您对协议的内容、结构或风格有其他要求,请随时告诉我。
崔护诗词《题都城南庄》原文译文赏析
![崔护诗词《题都城南庄》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19709249649b6648d747da.png)
崔护诗词《题都城南庄》原文译文赏析《题都城南庄》唐代·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人面:指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
“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唐诗赏析-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译文鉴赏
![唐诗赏析-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ea704ec02d276a201292e04.png)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译文|鉴赏'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了这首《题都城南庄》。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
“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23c0d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c.png)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整理的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背景: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据孟?《本事诗》记载,大概是这样的: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
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
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
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
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
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注释:1、“此门中”:门,此指院落之门。
3、“相映”:相互衬映。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某某某,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
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
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
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
《题都城南庄》原文、诗意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原文、诗意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e1e9f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2.png)
《题都城南庄》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意】:去年今天就在这门前,姑娘的面容和桃花相互映照,格外红艳。
姑娘的面容不知去了何处,春风中桃花却依旧开得茂盛灿烂。
【点评】:
据孟棨《本事诗》和计有功《唐诗纪事》等书记载:诗人年少时在长安应试,未能及第。
清明节独游长安城南,在南庄叩门求饮,一位美丽的少女开门送水给他,然后站立桃树下,含情脉脉地看他喝水。
他们虽然没有交谈,但都产生了爱慕之情。
时过一年,诗人重游旧地,想与那位姑娘再次相会,但少女已不知去向,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怒放。
诗人不胜惆怅,于门上题了此诗。
全诗语言含蓄,音节流畅,前两句叙述往事,流露出对姑娘的爱恋;后两句抒情,充满失望之感。
此诗运用对比映照的艺术手法,独具特色。
诗首以人面、桃花正衬,互相关合,新颖微妙,给人一种似花、花如人的审美感受,同时亦写尽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次以人面不见,桃花依旧反衬,一个笑字写桃花不解人意,在春光中依然欢乐地盛开着,以此反衬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和哀愁。
就全诗来说,又是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场面的映衬,写物是人非的感叹。
这种对比映照的反复运
用,把初见的恋情、别后的相思、重访未遇的失望,写得回环曲折,跌宕多姿。
题都城南庄全文注释赏析
![题都城南庄全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75d7600508763230121275.png)
题都城南庄唐代: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
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赏析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
“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ec293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e.png)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翻译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人面:指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创作背景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
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赏析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8b767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3.png)
《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这首诗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
原文是这样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咱们先来瞅瞅第一句“去年今日此门中”,就这么简简单单几个字,直接把时间和地点给咱交代得明明白白。
想象一下啊,去年的这个时候,就在这扇门里,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就好像你回到了去年的某个特定时刻,站在那扇门前。
“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哎呀,太美啦!一个美丽的女子脸庞和娇艳的桃花相互映衬,那场景,简直绝了!这“相映红”三个字,多生动啊!就好像那女子的面容和桃花都鲜活地展现在你眼前,粉粉嫩嫩的,充满了生机和美丽。
然后“人面不知何处去”,瞬间来了个大转折。
去年见到的那个美丽女子,今年不知道去哪儿了。
这种失落和怅惘的感觉,是不是让你心里也跟着“咯噔”一下?就好比你满心欢喜地去一个老地方找一个熟悉的人,结果发现人不见了,那种失落劲儿,别提了!最后“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还是像去年一样在春风中绽放、欢笑。
可那个心心念念的人却不在了。
这一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无奈。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小镇旅行,在一条古巷里,看到一家门口种满了桃花的小院。
当时有个穿着碎花裙的姑娘站在那桃花树下,那画面简直跟诗里描述的一模一样,美极了!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后来第二年我又去了那个小镇,又走到那条古巷,还是那个小院,桃花照样开得灿烂,可那个姑娘却不见了。
当时我就一下子想起了这首《题都城南庄》,那种失落和感慨的心情,跟诗里的简直如出一辙。
这首诗啊,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了最不平常的情感。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人生的无常。
也许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一些美好的瞬间转瞬即逝,一些人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珍惜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美好。
总之,《题都城南庄》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有着深深的感染力。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在时光中的影子,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题都城南庄》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1d07ca9b89680203d825b4.png)
题都城南庄唐代:崔护原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
“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
题都城南庄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题都城南庄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2c543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c.png)
题都城南庄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题都城南庄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全文翻译: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
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
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
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此诗的背景故事博陵人崔护,资质甚美,性情孤洁寡合,应举进士及第。
清明节这天,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
崔护走上前去扣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
”女儿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
她一个人靠着小桃树静静地立在那里,对客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意。
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
崔护用话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语。
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
送到门口后,她似有不胜之情地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往地顾盼,然后怅然而归。
此后,崔护决心不再去见她。
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忽然思念起她来,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
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
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他突然来到城南,又去寻找那位女子。
听到门内有哭的声音,扣门询问时,有位老父走出来说:“你不是崔护吗?”答道:“正是。
”老父又哭着说:“是您杀了我的女儿。
”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
老父说:“我女儿已经成年,能知书达理,尚未嫁人。
古诗《崔护·题都城南庄》注释与赏析
![古诗《崔护·题都城南庄》注释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2c8e4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9.png)
古诗《崔护·题都城南庄》注释与赏析古诗《崔护·题都城南庄》解释与赏析崔护·题都城南庄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解释】①都城南庄:长安城南的村庄。
赏析崔护,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
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登进士第。
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终岭南节度使。
其诗精练婉丽,语极清新。
《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
此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脍炙人口,有目共赏。
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关于此诗,唐朝孟棨《本事诗·情感》中载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
举进士下第。
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日:“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
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叩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
”又哭曰:“君杀吾女。
”护惊起,莫知所答。
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
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
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
崔亦感恸,请入哭之。
尚俨然在床。
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
”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注释与赏析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注释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4003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9.png)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注释与赏析《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解释与赏析崔护·题都城南庄崔护博陵人。
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
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
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解】唐德宗初年,书生崔护入长安考进士未取。
清明节喝了几杯之后,来到城南散心。
见到一户花木丛萃的人家,便上前叩门。
听得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讨茶解渴,那少女取来茶水,倚在门前桃树下。
崔护边饮茶,边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答话,然“目注者久之”。
崔护饮茶后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
第二年清明,又是桃红柳绿之时,崔护睹花思人,又来到城南寻那女子,结果却大门紧闭,崔护就在门上写了这首诗。
几天后崔护又寻到那所小院,听到里面有哭声。
敲门询问,见一老者。
问后才知是那女子之父。
老人说,女儿见其写在门上的诗,久思成疾,已不治而终。
崔护恳求见其一面,见那女子已经没气了,不由得抱着边哭边喊。
没想到那女子居然睁开了眼睛,不久便痊愈了。
那老者也对崔护倍加喜爱,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崔护考中进士。
这桃花竟成就了一对才子佳人的姻缘,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解释】1.都:国都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串译】去年的今天,就在这扇门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艳丽绯红。
今年的今天,那含羞的面庞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桃花依旧,笑盈盈地盛开在这和煦的春风中!【赏读提示】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第一句“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第二句是写人。
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题都城南庄诗词鉴赏
![题都城南庄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9c9876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e.png)
题都城南庄诗词鉴赏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嘿,朋友们!这首那可真是太经典啦!就好像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在
你眼前徐徐展开。
“去年今日此门中”,哇,这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
过去的那个时刻,你能想象自己站在那扇门前面吗?比如说你去年在
某个特别的地方遇到了一个让你心动不已的人,例子就是你在那个美
丽的小镇街角咖啡店,遇到了那个有着温暖笑容的他。
“人面桃花相映红”,这画面感简直绝了呀!那美丽的脸庞和娇艳的
桃花相互映衬,那是怎样一种惊艳的场景呀!就好像是夜空中最璀璨
的星星和那轮明亮的月亮相互陪伴一样。
你难道不觉得这场景美到让
人陶醉吗?
然后呢,“人面不知何处去”,哎呀呀,这失落感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就好像你一直心心念念的那个人,突然就消失不见了,你到处找都找
不到,心里那个着急呀!比如说你和那个他约好了下次见面,结果你
再去那个地方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他了。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桃花还在那里开得那么灿烂,可那个人却不
在了。
这多让人惆怅呀!就好像是你曾经最爱的那个玩具,虽然还在
那里,可已经没有了当初和你一起玩耍的快乐。
这首诗真的是太有韵味了,它把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刻画得淋漓尽致。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以及那些错过的美好。
我觉得呀,这首诗就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那些我们遇到的人和事,
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不要像诗里说的那样,等到人面不知何处
去了才来惋惜,要在当下就好好把握,让那些美好一直留在我们身边!。
《题都城南庄》古诗_作者崔护_古诗题都城南庄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题都城南庄》古诗_作者崔护_古诗题都城南庄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6ea5f4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d.png)
《题都城南庄》古诗_作者崔护_古诗题都城南庄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照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译文及解释译文去年的今日,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漂亮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格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日,故地重游,姑娘你那漂亮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解释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⑴人面:一个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⑴不知:一作“秖今”。
⑴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题都城南庄》鉴赏此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讨论会常务理事、李商隐讨论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颜色的本领,唐孟棨《本领诗·情感》有记载。
是否真有此“本领”,颇可怀疑。
或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领”的。
但有两点似可确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领”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关心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假如我们真的信任有那么一回事,就应当承认诗人的确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漂亮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妙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荣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很多漂亮想象。
这一点,孟棨的《本领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其次个场面:重寻不遇。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照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照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妙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照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古诗诗韵之题都城南庄注释赏析【唐】崔护
![古诗诗韵之题都城南庄注释赏析【唐】崔护](https://img.taocdn.com/s3/m/4ed8f05fa26925c52cc5bf8c.png)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②。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③。
[注释](1)都城:指唐京城长安。(2)相映:相互映衬。 (3)笑春风:形容桃花在春风中开得很鲜艳的样子。 [鉴赏]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名篇。全诗情思浓重强烈,深挚 感人。前半忆昔,后半感今。今昔对照相映相照,表现诗人 无限感慨怅惘的心情。前二句写寻春艳遇,诗人偶遇美丽少 女,目注神驰,留下深刻印象。后二句写重寻不遇,令人感 慨万端,怅惘无尽。此诗通首用“去年”和“今日”映照相 比,用两个“人面桃花”重复,形成前后呼应,循环往复之 妙,不仅表达了浓烈感情,而且形象鲜明,深挚感人。
Hale Waihona Puke
题都城南庄(崔护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崔护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e28e2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b.png)
题都城南庄唐代: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标签抒情、写景、故事译文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人面:指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
“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
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
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人面:指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鉴赏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
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
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
“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
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此诗及其本事很有传奇色彩,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
这首诗流传甚广,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
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崔护,唐代诗人。
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
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
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终岭南节度
使。
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
《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
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