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林 的 民 俗 风 情
壮族的风俗习惯.doc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
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
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
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
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
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
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人能歌,个个会唱。
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人因人口相对较多,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壮族人生活习俗也基本汉化了,所以壮族人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在某些方面很接近,但传统的民俗还是保留下来。
例如: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
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族人是不串门的。
桂花文化
桂花文化一、形态特征1、桂花是常绿乔木或灌木,高3-5米,最高可达18米2、树皮灰褐色。
小枝黄褐色,无毛3、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4、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每腋内有花多朵;苞片宽卵形,质厚,具小尖头,无毛;花梗细弱,无毛;花极芳香;花萼裂片稍不整齐;花冠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桔红色,;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
花期9-10月上旬,果期翌年3月。
5、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
桂花实生苗有明显的主根,根系发达深长。
幼根浅黄褐色,老根黄褐色二、分布范围桂花原产中国西南喜马拉雅山东段在淮河流域至黄河下游以南各地普遍栽植尤其是秦岭以南至南岭以北的广大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是桂花集中分布和栽培地区并形成了江苏吴县、浙江杭州、湖北咸宁、四川新都和广西桂林中国有名的五大桂花商品生产基地因为这些生长地区水热条件好,降水量适宜,土壤多为黄棕壤或黄褐土,植被则以亚热带林类型为主,而桂花性喜温暖,湿润,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地区三、品种分类桂花树经过长时间的自然生长和人工培育的干扰,现在已经演化出很多的桂花树品种,经过我国植物学家的广泛调查与研究,大致将桂花树分为四个品种,即丹桂,金桂,银桂和四季桂。
其中丹桂,金桂和银桂都是秋季开花又可以统称为八月桂丹桂:丹桂生长势强,枝干粗壮;叶形较大,叶表粗糙,叶色墨绿,叶片厚,色深。
一般9月下旬开花且花色很深,主要以橙黄、橙红和朱红色为主,且气味浓郁,但是香气比金桂、银桂淡金桂:树形高大直立,树冠圆类形,叶片较厚。
金桂秋于9月下旬开花,花色主要以黄色为主(柠檬黄与金黄色)。
花朵易脱落,便于采收银桂:银桂长势中等,叶表光滑,叶缘具锯齿,叶片比其他桂树较薄。
银桂开花于秋季,花期为10月上旬,比金桂稍晚;花色以白色为主,呈纯白,乳白和黄白色,极个别特殊的会呈淡黄色;且花朵茂密、香味甜郁,花香不是很浓郁四季桂:四季桂,亦称为月月桂。
四季桂多数呈丛状生长,花朵颜色稍白,或淡黄,较稀疏,香气淡而花期长,叶色较淡,叶侧脉特多,且叶片比较薄。
壮族的传统节日_节日习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因历史、人文等因素,流传下来的一些节日。
有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因为一些传说继而流传千古!尝新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
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
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
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
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
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蛙婆节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民族风情——瑶族风情
瑶族是我国南⽅少数民族之⼀。
⽬前,全国瑶族⼈⼝有213.7万⼈,其中⼴西有瑶族⼈⼝132万左右。
在87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居住。
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马、⾦秀、富川、⼤化、恭城等六个瑶族⾃治县,其余分散在贺县、凌云、⽥林、南丹、全州、龙胜、融⽔等县。
⼤分散、⼩集中是瑶族分布的特点。
瑶族⾃称有“优勉”、“⾦门”、“布努”、“拉珈”等。
他称有“盘瑶”、“过⼭瑶”、“⼭⼦瑶”、“⼋排瑶”、“&瑶”、“茶⼭瑶”、“⽩裤”等三⼗余种,解放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本民族的语⾔,没有本民族的⽂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
瑶族先民在秦汉时期称为长沙武陵蛮,魏晋南北朝时期称莫瑶,宋以后称瑶。
俗话说:“岭南⽆⼭不有瑶”,绝⼤多数瑶族居住⼭区,东部有⼤瑶⼭,西部有都阳⼭,南部有⼗万⼤⼭,平均海拔在500——1000⽶之间,⽓候温和,⾬量充沛,物产丰富,粮⾷作物以⽟⽶、稻⾕为主,森林以松杉为多,经济作物有桐油、松脂、茶叶、⾹草、⼋⾓、药材等,林副产品资源丰富,为开发⼭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
解放前,瑶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可分类三种类型:第⼀类以农业为主,兼营林副业,如都安、巴马、富川等地;第⼆类以林为主,兼营农副业,如⾦秀、龙胜、兴安等地瑶⼭;第三类地区采⽤“⼑耕⽕种”的原始耕作⽅法,如⼴西西部部分⽯⼭区、⼗万⼤⼭中⼼地区、⼤瑶⼭、⼴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等。
这些地区除耕作制度原始、⽣产⼯具⾮常落后外,⼈产⼤都狩猎和采集经济⽣活。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瑶族地区⼑耕⽕种的耕作⽅法基本改变,有的地区已使⽤机耕和化肥。
宋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在瑶族地区设置⼟司制度,在瑶⼭设⽴”化瑶局”和“⾼治局”,后来改设保甲制度。
瑶⼭还保存着原始的瑶⽼制和⽯牌制,⼤瑶⼭的⽯牌制组织及其习惯法——⽯牌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民⽣活财产安全起了⼀定作⽤。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系的居住地区不同⽽产⽣服饰、饮⾷、居住的差别。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等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独特的特点,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探秘一下苗族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苗族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苗族已开始发展。
在古代,苗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宗教、文化、风俗等特有的文化体系。
苗语是苗族人的语言,只有苗族人才能说通这种语言。
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家风、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使得苗族文化在民俗风情方面拥有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苗族人喜欢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女子的花鞋、长裙、长香山、壮族的冠衫、裙子和马镫鞋等。
入乡随俗,穿上苗族服装的游客还可以在自己相册中留下一张独特的照片。
苗族的信仰文化涵盖了宗教、迷信和民间传说等方面,在生活中十分普及。
苗族人崇尚神灵,他们相信神灵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发展,在生活中非常注重祭祀活动。
此外,苗族的传说比较多,这些传说古朴典雅,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其中不乏关于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神仙传说和渔童传说等,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就是板凳舞,又称“鼓板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主要是在节日、婚礼等适合舞蹈的场合表演。
板凳舞有着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形式,通常都是由2人以上,并排坐着跳跃而成,每位舞者身上都装饰着漂亮的苗族服饰,舞者的舞蹈动作非常协调,让人目不暇接,板凳舞的演出往往会吸引到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另外,苗族的民俗包括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如龙舟节、盘石节、赛龙舟节等,这些节日的主体活动是庆祝、祈福,在节日期间,人们可以品尝到许多特色美食。
这些节日的举办除了给苗族及其世代的子孙带来快乐,还能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一朵奇葩。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还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广西壮族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习俗介绍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习俗介绍三月三是壮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不同民族的“三月三”的习俗是不同的,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三月三不同民族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土家族三月三习俗: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
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
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
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虽然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
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
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汉族三月三习俗: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蒿子粑粑(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二) 制法: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壮族三月三习俗: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徒步桂北少数民族建筑民寨群,感受不一样的文化风情
• 只是不知怎么,景区周边很缺配套的公共设施,景区的其中一个停车场在公路对面,需要穿路 而过,无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周边餐馆也是零星几家村民小餐馆,无酒店住宿。诸如此类 种种,可以说周边公共设施基本上属于没有的状态。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特别多村民在路 边拦车,看到外地拍照小车就一窝蜂冲上来,有些还拍窗户,着实有点吓人。不清楚状况还以 为遇到碰瓷了
• 下船后景区也没有完,可以沿着规划的路线在陆地游览。沿途可以观赏到桂北各少数民族 建筑的民寨群,还可以回顾广西少数民族古代酿酒、造纸、印刷等。都有很卖力的当地演 员进行民俗表演,不用担心沿途无聊。据说如果初春时节游览,真的可咦看到落英缤纷的 桃花林。
在山水桂林中的一个田园风景胜 地,据说是世界旅游推荐目的地。 世外桃源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桂阳 公路边上,距离阳朔15公里左右, 车程20几分钟。是依陶渊明《桃 花源记》文化内涵沿湖而建。 燕子湖属于遇龙河上游支流,于 燕子湖上乘船而入,遇山见洞, 名曰燕子岩洞,因春耕季节燕子 成群栖息而得名,后因旅游发展, 游客多了,游船不停穿梭往来, 燕子也就飞走的差不多了。过燕 子洞,穿山而出,逐渐开阔,有 豁然开朗的感觉。少许后,桃花 迎面,桃花岛上桃树成林,《桃 花源记》的感觉还原颇为到位。 绕岛而行,可见到周遭村民河中 洗衣,怡然自得。
• 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值 得一去。阳光好的时候 去更美
• 桂林,好山好水,让人 流连忘返,但是这旅游 市场,公共设施和公共 服务,公共管理吧就真 的是不敢恭维啊***期待 以后能有所改善吧
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旅游0802班06号韦冬玲大家好!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桂林和柳州北部)山区。
八桂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又由于桂北的主要地形为山地,许多地方较为偏僻,故在此聚居了较多的少数民族,尤以壮族为代表,同时还有苗、侗等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
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桂北风情四绝。
下面我就先着重介绍一下在我的家乡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的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
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的山歌也因刘三姐而闻名全国。
在我的家乡,每个人都至少会唱一两句山歌。
出了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会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每年11月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也是壮族山歌大展风采的时候。
壮族人崇拜祖先,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
杀鸡鸭、做糍粑、敬米酒祭祖,出价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
许多地方不禁同性为婚,但在一些地方,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
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
因此社会上流行“天山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
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
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那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
若有违者,就会受到雷公的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
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半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
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
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居住风俗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同时禁砍村边树木这也是壮族信仰禁忌。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广西民族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薯类次之(缺少水田的少数民族山区也有以玉米作为主食的)。
广西少数民族大多爱吃糯米饭,节日还作成五色花饭或把米、麦、木薯等加工成粉、做成糍粑等食品。
大多喜爱饮酒,有的民族家家户户会酿酒,甚至每日离不开酒。
苗、侗、麽佬、毛南、水等民族都喜酸食,爱腌制各种酸菜、酸肉、酸鱼。
融水苗族还有别具风味的“醋泡饭”习俗,有的民族喜食辣味和抽烟。
“辣椒骨”很多少数民族都喜爱的名菜。
居住在海边的京族人民喜食海味,肉食以鱼虾为主。
有些少数民族保留有喝血酒等各种特殊的饮食习俗。
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惯有:打油茶、做五色饭,瑶族鸟酢及毛南族的菜牛肉和特制的红薯干等。
各地各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
如壮、京等民族有嚼槟榔的传统习俗,如今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流行此俗。
有些地方,槟榔仍是招待客人的必须品。
侗、瑶等民族则有“鸡头敬客”的礼节。
在瑶族地区,如果媒人问亲时吃不到鸡头,就意味着亲事可能告吹。
部分瑶族忌食狗肉。
回族则忌吃猪肉、猪油、已死的动物以及动物血,而且不准喝酒抽烟。
部分壮族地区以及瑶、麽佬、毛南、彝族等少数群众,还保留有喝血酒的习俗。
瑶族:鸟酢“鸟炸”是大瑶山部分瑶族群众所腌制的一种特具风味的著名食品。
每年秋末春初时节,于山上装设“鸟盆”,候鸟被引诱到盆中喝水,即被预先涂刷在盆边的鸟胶粘住。
将捉到的鸟宰杀后以米粉及食盐等拌和密封在坛罐中制成,作为上品待客。
还有制成鱼、肉炸,可以陈放数年甚至几十年,留备重大节日及款待贵客用。
苗族:苗族在饮食方面,以大米为主,杂以玉米、小米。
一般都喜爱喝酒,嗜食辣椒和各类酸菜。
有早午“打油茶”的习惯,与侗族基本相同。
打油茶打油茶是居住在山区有种油茶传统的侗、苗、瑶等民族的一种特有的饮食习惯。
打油茶是茶叶用小锤子达碎炒黄,用小锅煮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来冲泡炒米花、炒黄豆或炒花生、炸油果等物即成,香酥可口,别有风味。
也可加入猪下水或汤圆、糯米饭、蒜叶等,或者做成甜味,视所备食料及个人所好而定。
桂北瑶族的节庆和民俗
文地方档案● 莫喜生瑶不是瑶族自称,是其他民族对瑶族的称呼。
“瑶”是从汉语“尤”字直译,并非是从《宋史·蛮夷列传》“蛮猺者……不事赋役,谓之猺人”和《岭外代答》“猺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的记载而得名。
繁杂的瑶族他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瑶族分布很广,广西桂北各地,桂林市的荔浦(直辖县级市)、兴安、全州、灵川、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永福各县和临桂区黄沙瑶族乡及宛田瑶族乡都分布有瑶族。
瑶族风情浓郁,文化多元,交流密切,相互影响,有多彩多姿的民族节庆和独特的民俗,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桂区境内的瑶族大多散居在越城岭余脉,以服饰可分“蓝靛瑶”“红头瑶”“白线瑶”“黑瑶”和“沙瑶”;共十二姓,含盘、赵、张、黄、邓等姓氏,统称“十二盘瑶”,又称“过山瑶”。
宛田和黄沙两个瑶族乡早在南宋时,就已盛行“岁首祭盘瓠”“十月朔日,各以聚落祭都贝大王”的盘王节,以及尝新节、晒衣节和药王节;宛田瑶族还有自己独特的“禁风节”。
禁风节禁风节,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举行,是宛田瑶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宛田瑶族乡距城区40公里,是临桂瑶族人口最多的乡。
禁风节在该乡庙坪街举行,前后持续3天,辐射周边村寨。
历史上,庙坪街只有壮、苗、汉等民族,无瑶族同胞居住,在这里举办瑶族禁风节,与瑶族祖先迁徙历史有直接关系。
史载,当地瑶族祖先是明景泰或天顺年间(1450—1464),从广东韶州府乐昌县海洋坪迁移而来,至今已有500多年。
据说在大规模迁徙中,瑶族祖先途经海南岛与广东之间的海面时遭遇台风,危难之下向上天许愿。
上天似乎听到了他们的祈求,台风很快过去,瑶民得以一帆风顺,漂洋过海。
从此以后,文地方档案农历正月二十就成为瑶民许愿的日子,各家各户都不许弄出响声,否则就视为犯忌。
后来,每逢农历正月二十,瑶族同胞都敬奉风神。
要做到禁声,最好是离开瑶寨,到其他兄弟民族寨里去。
节日当天,瑶族群众皆关门闭户,走出村寨,聚集到没有瑶族同胞居住的庙坪街,举行各种庆典和祭祀,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桂花城”—满城尽带桂花香
”
的游客更加舒畅和愉悦!
翩起舞的奔月芳姿,遥想那古老而又美
丽传说;走在园内的木质栈道上,你也
可以尽情的呼吸浓郁香气,让你心旷神
怡,忘却身心疲惫;你也可以移步五彩
的喷泉旁,感受夏日颗颗雨珠带来的清
凉;
你也可以在某处亭台楼阁驻足小憩,
感受那复古的韵味;你也可以品位园内
的诗歌文化,猜灯谜,咏对联,让你在
不知不觉中增长桂花文化知识。赏桂之
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作休息,
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泽东诗词“问
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
源自这一典故,也正是桂花把它们联系
在一起,桂树竟成了“仙树”。唐朝宋
之问有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
飘。”李清照称桂花“自是花中第一
流”。由是可见,桂花在中国历史上留
下了颇多的动人回味。
“中国桂花城”并非县城独有,在南部
以无穷遐想,令人诗意横飞
。诗人们吟
诗诵词来描绘它、赞美它,甚至赋予神
话色彩,
“吴刚伐桂”便是有名的典故。
传说中,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
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
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难以
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每日辛勤伐
树不止,
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
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惟有
在源远流长的嘉陵江畔,有一座古老而
又充满魅力的现代生态城市,她就是荣
膺“中国桂花城”殊荣的四川省南部
县,如今,这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正
以桂花飘香而蜚声遐迩,以连续成功举
办四届“钓鱼·桂花文化节”而驰名中
外„„
桂花,又名“月桂”、“木犀”,英文
名
桂林全年民俗节庆大全
桂林全年节庆日介绍RT,在万恶的WY上班的时候花了漫长的时间整理出来的,算是万恶的GL比较全的节日庆典了,说来这些都是文化和历史类的东西,ZF怎么就不弄下呢……1-3月序号名称开始举办年份目前届数(09年)举办日期举办地点相关介绍1禁风节农历正月二十临桂县庙坪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
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
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
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
节日中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
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2焰火节未知未知1月-2月荔浦银子岩景区观赏田园风光,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
绚烂的焰火将让您享受其中。
(网络上内容仅此)3龙脊民族美食节2月龙脊景区品尝少数民族美食,推广龙脊饮食文化。
到龙脊农家做客杀猪吃泡汤、腊肉、三角酿豆腐、鲜冬笋、壮家五色饭、竹筒鸡、瑶家串串肉、厥粑酿等少数民族美食。
还可参与打过年糍粑、打珍珠油茶活动。
4兰花博览会2006年第4届2-3月桂林国际会展中心上百个品种的兰花,竞相斗艳,犹如一个兰花荟萃的舞台,让人流连忘返。
来自中国各地的数千盆高档兰花在亮相博览会。
5冠岩杯摄影大赛200373-4月冠岩景区2008年活动介绍:春游冠岩——赏千树万树李花开之盛景;鉴“冠岩杯”摄影大赛之喧嚣;品乡吧岛特色烧烤之美味;观异域风景歌舞表演之浪漫;领略中华武术精神之独特魅力;娱自身于万千山水之间;欣然陶醉,不亦乐乎。
春天来了,“三八节”与学生、市民春游的时节来临,此时的冠岩景区正是如诗如画的醉人季节,景区上千株众多品种的桃花、李花、油菜花等也已竞相绽放,形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
在这美丽的季节,我们诚挚的邀请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妇女同志们,广大市民与学子们来到漓江冠岩景区,参加“烟雨漓江,春满冠岩”2008漓江冠岩景区春游月活动。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PPT演示课件
1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陶器是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 种崭新的东西
32
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33
青铜技艺: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 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 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13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15
Hale Waihona Puke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16
儿童鞋
布鞋
17
四、风俗禁忌
29
壮乡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30
六、文化艺术
稻作文化 大石铲文化 龙母文化、 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 壮锦和绣球
31
•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
•第一件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手工纺织品
•第一个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农作物品种 :人工栽培稻
•分割圆法 (没有文字记载)
•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 设计独具匠心。
27
介绍一种少数民族的节日
介绍一种少数民族的节日篇一: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作文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作文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作文(一)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
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70多万人。
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
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
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
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
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张坝桂圆林简介
张坝桂圆林简介
张坝桂圆林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阜康市,地处高山草甸落差较大,海拔高达3200米。
“张坝桂圆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传统民俗宗教文化和历史古迹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的一块秀美的自然宝藏,也是新疆的一个著名的“百年古景”。
张坝桂圆林是一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绿洲,它与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融合。
景区内有著名的景点,如大五塔古城、晚渡台、珠江大峡谷、松树坡、梧桐峡谷等。
这些景点均显示出当地自然资源真实的状况,把人们带入一个水乡神奇的世界,使他们对自然的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张坝桂圆林还以其独特的传统民俗宗教文化而闻名。
这里有维吾尔族传统的宗教文化,如伊斯兰教信仰,也有它们自己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年3月份的“张坝坝桂圆节”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节日的期间,当地居民们会都会聚集到景区中心,在这里他们会观看传统民族舞蹈,唱民歌,欣赏民间文艺,参加具有传统民俗宗教文化主题的文艺演出等活动,共同庆祝这个神圣而又美丽的节日。
此外,张坝桂圆林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可供参观,比如十字石纹桥、古村落、伊斯兰落子宫等。
旅游者可以在这里看到从古代到现在的不同历史文化痕迹,了解到张坝桂圆林的历史渊源。
张坝桂圆林的风景如画,被尊称为“中国新疆的百年古景”。
它
拥有多种自然风景、传统民俗宗教文化以及历史文化遗迹,为游客们带来了无穷的视觉乐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古老绿洲的恬静祥和。
如
果你有机会踏足张坝桂圆林,一定能倍感惊艳,会爱上这里的百里绿洲之美。
家乡的风俗广西作文吃岭头
家乡的风俗广西作文吃岭头
说到“吃岭头”必须从广西钦州民俗“跳岭头”说起,“跳岭头”是古代乡傩(戏)的遗存,古老的傩文化与历代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跳岭头”是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
”;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
传统“跳岭头”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时间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月余。
“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
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
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
“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必备一种点心叫“岭头”也称“糯果”(类似粽子),即用糯米煮熟活成面包上红豆馅,然后用冬叶、竹叶、芭蕉叶包裹两只一对放笼上蒸熟,用来招待和回馈亲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鸡宰羊、捕鱼捉蟹,大宴宾客,俗称“吃庙”也称“吃岭头”。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
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
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壮族的道公、师公信仰(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
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通的社会人,区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
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专门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
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所有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利出师。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始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始学,终身以此为生。
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很多场道场、学过很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
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本领。
《北山移文》诗词解释
《北山移文》诗词解释《北山移文》诗词解释《北山移文》是孔稚珪所写的骈体文。
文章一开始表彰真隐士以树立榜样,接着指出假隐士周颙的名字,并把他隐居时与出仕后截然不同的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层层揭露其虚伪本质,描绘其丑恶面目。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北山移文》诗词解释,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①。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②。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③。
岂期终始参差,苍黄反复,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④!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⑤?世有周子,俊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⑥。
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窃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⑦。
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⑧。
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⑨。
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⑩。
谈空空于释部,核玄玄于道流。
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
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
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
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
至其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
道帙长摈,法筵久埋,敲扑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
琴歌既断,酒赋无续。
常绸缪于结课,每纷纶于折狱。
笼张赵于往图,架卓鲁于前箓。
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
使其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荫,白云谁侣?涧户摧绝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
至于还飚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
于是南岳献嘲,北陇腾笑,列壑争讥,攒峰竦诮。
慨游子之我欺,悲无人以赴吊。
故其林惭无尽,涧愧不歇,秋桂遣风,春萝罢月。
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谒。
今又促装下邑,浪栧上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的民俗风情
三年二班郭芳伊
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
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70多万人。
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
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
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
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 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
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
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
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
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一年一度的红衣节,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举行于龙脊山下。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
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
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
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
育及祭祀活动。
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随队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
街道上一时水泄不通,人声沸鼎,鼓角连天,十分壮观。
完毕则是民间文艺表演(唱桂戏等)、体育活动(球赛、棋赛等),伴随着各种商贸活动。
这些活动一般为时五至十天。
节日期间(当地人称赶会期),家家酿制苦瓜酿作自家主菜和款待宾客。
福利“五月八”会期的来历,传说是人们在五月初八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庙可多子多福、国泰民安。
在祭祀公公、婆婆庙的神坛上有这样一副楹联:婆婆一片婆心保佑人人生仔,公公十分公道教育个个孝亲。
活动中,谁来组织,抬、抱菩萨的是什么人,都有具体的规定;还有,家家为什么要酿制苦瓜酿?想探个究竟,不妨在五月初八时到福利去看一看。
六月二十三节是阳朔县白沙镇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白沙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当地人亦称赶会期。
六月二十三,是白沙镇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
六月二十三这天上午,先是到“关圣帝君”塑像前祭祀,然后由一些执事往镇各家各户送一张印有“武圣宫”、“丁财旺”的红纸帖,紧接着首事们以首领身份走在队伍前面开始,首事身后是舞龙、独角兽,青少年化装成的刘备、孔明、张飞乘马而来,有一匹马身上虽披着红毡子,却无人骑在上面(据说上面坐着关羽,一般人看不见)。
接下来是由男女儿童化装成仙童坐在纸扎亭里的“故事亭”,最后是四台“炮”。
上新坟节农历二月初二日,凡家中有在头年去世的亲属,至此日,所有嫁出的姑娘姐妹都携带着艾叶粑、香烛、钱纸、鞭炮、腊肉等礼品回娘家,与叔伯、兄弟共同到新坟祭奠,以示哀悼。
在壮族农村尤为盛行。
阳朔社日阳朔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第五个戊日为秋社),一般在农历二、八月间。
阳朔农村普遍流行有“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之说法。
因为在每个村子里,不分贫富贵贱,少则十户,多则二、三十户,为了互相办理丧事,在社日中都要聚会“吃社”(每户1名男子),并就一年中办理丧事立约,规定当年丧事每户对丧主助钱、粮数额,负责抬棺送葬则是义不容辞的。
农村俗称“十友社”。
凡不参加“吃社”的,则被开除“十友社”,社友不再负责料理他家的丧事。
阳朔牛王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牛的生日。
阳朔乡下农民在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饭,并用它喂牛,为耕牛消灾解难,同时感谢耕牛对人的辛勤劳动。
阳朔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日,农家都备酒礼到田头地角供奉,用钱纸扎谷桶盛满新谷插在田基上,以示稻谷满仓,或是“抬菩萨”祈祝五谷丰登。
阳朔中元节又名鬼节,俗称七月半。
壮族在农历七月初七到十四过节,其它民族农历七月初八至十五日过节。
节日里,家家户户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纸袋装着钱纸、金银纸锭冥强之物,写上祖先的名讳到野外焚烧,是夜,野外烛光片片,其间人影晃动,俗称“送鬼”。
阳朔冬至节农历十一月“冬至”这天,农村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家家户户早吃汤圆,晚吃油豆腐肉圆及鸡、鸭、鱼、肉、大肆庆贺。
阳朔的小年又称送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晚上,传说灶王爷要上天了,农村便以糖果、豆腐在灶头供奉,“送灶君上天”。
供奉毕,则家人大宴,称过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