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至注射部位或周围组织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输液管路连接不密封、注射部位受压迫等因素。
外渗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等不良后果。
为了有效应对静脉输液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首先要确保输液管路连接牢固密封,注意观察输液情况及患者注射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现象。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外渗。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器、输液管等器材,确保器材完好无损。
加强对静脉输液外渗的警惕,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只有护理人员始终保持警惕、细心观察,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为患者输液安全提供保障。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穿刺后,输液液体未正常通过静脉通道进入患者体内,而是渗漏到周围组织间隙造成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穿刺技术不正确:静脉穿刺时,穿刺角度不正确或者穿刺过深、过浅都会导致静脉穿刺点周围组织受损,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的压力,可能导致静脉破裂或溃疡,从而引起外渗。
3. 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输液管路连接处如果松动或漏气,液体就会从连接处外渗。
4. 静脉壁损伤:长时间的静脉导管留置或频繁的换针操作可能导致静脉壁损伤,增加外渗的风险。
5. 患者过度活动:患者在输液期间过度活动或不小心碰到输液部位也可能导致外渗。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输液外渗虽然看似只是一种小问题,但它可能会造成患者感染、溶液浓度异常等危害,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外渗的发生。
2.2 外渗的危害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不容忽视。
外渗导致输液药物无法充分进入患者体内,使得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输送到静脉内,这种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输液时周围组织与输液管道之间的压力差异,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静脉内压力过低:输液管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压力差是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内压力过低,不仅会导致药液输送不畅,同时也会促使药液渗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外渗。
2、输液管道损伤:输液管道在穿刺或移动中容易受到损伤,管道损伤会改变管道周围压力,导致药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使药液通过输液点直接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4、输液部位不当:输液部位不当很容易导致静脉内的流速减慢,并同时造成药物积聚,压力过高等因素。
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药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对策1、注重输液部位的选择:由于输液部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部位。
一般来说,选择靠近心脏的静脉更稳定,不易出现外渗或溃疡等问题。
2、严格控制输液流速: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静脉内压力过大,增加外渗的风险。
3、注意输液管道的保护: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输液管道,避免摆动、扭曲等损伤,防止周围组织与管道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
4、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输液管道或敷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等问题,会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确保输液的效果和安全。
5、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发现外渗现象后需要立即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更换敷料、更换输液部位等,避免药液渗入周围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可以给予患者及时的药物、液体等重要物质,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会遇到输液外渗的问题,使得静脉输液效果受到影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和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比较多样化,从患者本身因素到医护操作过程中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发生。
下面就对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原因1、患者因素:患者的静脉血管状况是影响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
如果患者血管脆弱、血管壁弹性不足、血管周围组织水肿等情况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2、液体渗漏:输液管路或连通器等装置破裂或脱落。
或者是输液瓶或袋等容器的密封不良,导致液体泄漏。
3、操作因素:操作不规范或粗暴也是导致输液外渗的一个原因。
如造成穿刺部位溃疡、炎症,或容量过大等反应,这样会破坏静脉包膜或带来炎症等不良反应,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4、气泡:输液袋或瓶内残留空气泡,可以使液体内部压力增大,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周围组织渗透,导致输液外渗。
二、护理对策1、加强护理技能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正确的操作技巧和程序,降低输液操作失误率。
2、认真进行患者查房: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和输液部位,如有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并记录。
3、注意穿刺部位消毒:穿刺部位消毒是防止感染和降低输液外渗的关键,医护人员应认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监控输液系统:每次输液前都应将输液装置的电子秤调零,确保准确计量,防止输液超量。
5、正确闭合输液细管:每次接换药物或检查输液细管时,都应当正确闭合,在放气后翻转细管使药物液体充满细管,避免空气较多导致输液外渗。
6、定时更换输液容器:实施输液的容器一般在 24 小时内是需要更换一次的。
在更换时医护人员应确保输液瓶或袋的密封性,如果发现破损或泄漏,应及时更换。
7、减少压迫时间:穿刺点压迫的过程应逐渐减少,避免过度压迫造成血肿和引起静脉扩张,增加外渗的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的定义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发生渗漏至血管外组织、间隙或浮肿等现象。
外渗的发生可能导致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甚至感染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外渗的程度可轻可重,轻则局部肿胀、皮肤变硬、渗液外溢,重则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坏疽等严重后果。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其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事件。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严密的监测,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率,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定义及危害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1.2 静脉输液外渗的危害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管道中药液流入组织间隙,而不是进入血管系统的情况。
静脉输液外渗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浪费:由于药液流入组织间隙导致药物无法发挥应有的疗效,造成药物浪费。
2. 降低治疗效果:药物在血液中无法达到目标浓度,治疗效果降低,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3. 组织损伤:药物流入组织间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甚至坏死,造成患者疼痛和并发症。
4. 感染风险增加:静脉输液外渗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对患者造成健康威胁。
5. 导致其他并发症:如静脉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便。
静脉输液外渗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外渗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静脉内逸出至组织间隙或皮下造成的不良反应。
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如果护士技术不熟练或者操作粗糙,容易导致血管损伤,进而造成输液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当输液速度过快,超过了患者的承受范围,血管内的压力会增大,这样容易导致液体通过静脉管逸出至组织间隙。
3. 静脉管插入不当:静脉管插入位置不准确或者插入过深也容易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或药物从静脉管道外渗出。
这种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小儿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是安全、有效、稳定地完成小儿静脉输液的保证。
一、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1、穿刺点不当:小儿的静脉较小,且位置较难定位,如果穿刺操作不当,不仅会引起静脉炎症,也会导致静脉穿刺点溢液。
2、压力过大:当输液的压力过大时,静脉内液体和药物的压力会超过了管道的承受能力,导致静脉管道外渗液。
3、输液管道破损:输液管道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疲劳破损,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输液管道外渗。
此外,若输液管道连接处松动、接口故障严重也会造成溢液。
4、输液部位受到挤压:如输液部位处于活动的手臂、腿部等,可能会被主动挤压,使得输液液体或药物从穿刺口或者输液管道外溢。
二、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对策1、穿刺技术:为了避免「穿刺点不当」过程中的穿刺伤害和静脉炎症的出现,护士需要在专业的培训下提高穿刺技术的水平,根据小儿年龄、体型调整合适的穿刺器材选取,确保穿刺部位准确,护理技巧娴熟,从而有效避免穿刺操作不当引起静脉穿刺点溢液的状况。
2、检查输液设备:护士直接负责输液管道和输液瓶安装以及仪器连接,因此护士需要认真检查输液挂架、输液瓶等相关设备,并仔细检查输液管道是否有破损或连接处是否严实。
护士需要遵循基本的消毒操作流程、保障安全连锁机制,确保输液过程顺畅。
3、避免压力过大:为了避免「压力过大」过程中的静脉管道破裂等情况,需要护士根据小儿年龄调整输液滴速和液压值,确保小儿承受范围不超过2/3血压水平,严格按照医嘱设定滴速和舒适值。
4、密切观察: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经常检查小儿生命体征、静脉穿刺部位、输液液体滴速和一些流畅性,从而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任何溢液、破损或者沉淀。
此外,护士需要密切于小儿沟通,避免小儿灵动不安引发输液路成为紊乱的特征。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如何让小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标签: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对于儿科的患者,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强,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因剧烈的扭动身体造成输液外渗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病痛,还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严重不满,有时甚至会产生护患纠纷,因此要对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患者为男,有35例患者为女,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个月,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岁,平均年龄为3.1岁,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有40例患者,在足部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在手面背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
1.2 方法。
对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详细的记录,包括外渗的时间,使用的药物,外渗的程度以及原因,并将处理的方法也记录下来。
2 结果共有100例患者,其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有45例患者,其中,静脉头皮外渗的有9例,手面静脉外渗的有7例,足部静脉的有5例;因为患者较为强烈的哭闹而造成的有12例,因为血管选择不正确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固定失误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药物原因而造成的有2例。
3 讨论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因素。
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强,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较大程度的疼痛,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哭闹,使身体大幅度的摇动,极易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情况。
对于使用头皮静脉的患者,因为头皮的血管少而且细,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又极不配合,也加重了出现外渗的情况。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液从输液器或输液袋之外渗出。
输液外渗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输液器或输液袋故障:输液器或输液袋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造成药液渗漏。
2. 输液管路故障: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接头松动、输液管路老化等原因,导致药液渗漏。
3. 患者血管状况:患者血管受损、血管脆弱或血管壁炎症等,使药液渗透出血管。
4.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药液外渗。
为了减少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 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确保连接牢固,没有损坏或漏液的情况。
定期更换老化的输液器和输液袋。
2. 规范输液管路操作:在插管和连接输液管路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连接牢固。
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输液管路。
3. 细心观察患者血管状况:对于血管状况不佳的患者,如需进行输液,应减慢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血管渗漏。
4. 控制输液速度:遵循医生的嘱咐,不要超过规定的输液速度。
慢速稳定的输液可以减少药液外渗的风险。
5. 定期监测输液情况:对于营养输液、药物输液等长时间进行的输液,要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并采取措施。
6. 加强护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输液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药液外渗。
总之,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通过加强操作规范,定期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以及注重患者血管状况的观察等措施,可以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药物渗出和外渗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物渗出和外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一、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1. 药物浓度高:高浓度的药物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使药物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渗出血管。
3. 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血浆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可能性。
4. 血管选择不当:在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容易导致药物渗出。
5. 穿刺技术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不当等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6. 患者因素:患者的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也会增加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风险。
二、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措施1. 合理选择血管: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2. 提高穿刺技术:熟练掌握穿刺技巧,确保一针见血,固定血管和穿刺部位。
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性,合理控制输液速度。
4. 了解药物特性:用药前了解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掌握相应的护理措施。
5. 提高患者意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危害,指导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6. 严密观察: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发现红、肿、痛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处理方法1. 立即停止输液:发现药物渗出或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病情加重。
2. 评估渗出程度:根据渗出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轻微渗出可局部按摩、热敷;严重渗出需立即拔针,并报告医生。
3. 局部处理:根据药物特性,采取相应的局部处理方法。
如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药物外渗,可用50%硫酸镁湿敷;化疗药物外渗,可用生理盐水或解毒剂冲洗。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关键词】 ,,,,输液外渗输液外渗(extravasation)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是门诊输液室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1.1 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
(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
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
(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 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
(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
(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 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
(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1.4 技术因素(1)穿刺过浅或过深。
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
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09-12-15T13:10:34.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6期供稿作者:陈海燕谭启明[导读]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海燕谭启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儿科河北保定 071000)【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185-02 儿科静脉输液外渗是儿科护士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患儿因素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
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2疾病因素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儿,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3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②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④使用钢针。
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⑤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⑥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⑦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摘要】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引起原因可能包括输液速度过快、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输液管路漏气等。
外渗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以及感染等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查输液管路、注意静脉穿刺技术等。
需要及时评估护理效果,确保患儿安全和舒适。
结合护理工作建议,可以进一步提升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效果,保障患儿的健康。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危害、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估、护理效果、总结、工作建议1. 引言1.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通过静脉输液管道的液体渗漏至血管外组织空间的现象。
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液缺陷:输液管道或连接部位不严密,存在漏液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血管壁承受不住而发生外渗。
3. 静脉血管情况:静脉血管异常、痉挛、炎症等情况会增加外渗的风险。
4. 治疗性药物:一些药物对血管壁有刺激性,可能导致外渗的发生。
5. 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的血管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增加外渗概率。
为了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带来的潜在危害,护理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输液设备的检查和维护,控制输液速度,注意监测静脉血管情况,选择适当的输液部位,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理情况,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
2. 正文2.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漏至组织间隙,造成液体滞留、肿胀和皮肤瘙痒等症状的情况。
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通路不畅:静脉通路不良、静脉针头脱落、输液管路扭曲等原因会导致输液液体无法顺利进入静脉血管,从而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静脉扩张和血管壁薄弱,从而增加外渗的风险。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法
使用温热的湿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药液外渗的部位,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药液吸收。适用于药液外渗后48小时后。
药物处理
局部用药
涂抹抗炎、止痛、抗过敏的药物,如 扶他林、地塞米松等,以缓解症状。
口服药物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可能需要口服 相应的拮抗剂或解毒剂,以减轻药液 外渗的危害。
外科处理
记录外渗的时间、药液种类、用量等 信息。
05
药液外渗的预防与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定期开展药液外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 对药液外渗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建立药液外渗案例分享和讨论机制,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 经验交流和学习。
加强医院的管理制度
制定药液外渗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 责任分工和处置程序,确保及时、规 范地处理药液外渗事件。
冷敷或热敷
根据药液性质选择冷敷或热敷,以促 进药液吸收和消散。
家长的教育与指导
告知家长药液外渗的 危害和预防措施。
提醒家长注意输液过 程中的注意事项,如 避免过度活动和摩擦 等。
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和 发现药液外渗,以及 如何正确处理。
药液外渗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外渗部位的颜色、肿胀、疼痛等 症状。
对外渗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 法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药液外渗的概述 • 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 • 药液外渗的处置方法 • 药液外渗的护理与观察 • 药液外渗的预防与管理
01
药液外渗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பைடு நூலகம்
药液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注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药物渗漏到 皮下组织或血管外的周围组织。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需要静脉输液的情况十分常见,然而在输液过程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外渗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有效输送,还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及时发现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静脉穿刺技术不当新生儿娇嫩的皮肤和容易移位的血管使得静脉穿刺技术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医护人员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穿刺不准确,导致输液管道内位置不稳定,从而引起外渗。
2. 输液针头不当输液针头的选择和使用也是造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新生儿使用的输液针头会相对细小,如果输液针头的选择不当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针头堵塞、滑动不稳定等情况,都有可能造成输液外渗。
3. 输液药物浓度过高在实际护理中,有时为了减少输液次数,护理人员可能会选择较浓的药物液体进行输液,然而对于新生儿而言,药物的浓度过高会增加静脉壁的刺激性,从而加大了外渗的风险。
4. 输液管道出现损伤输液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损伤,例如输液管道被压迫、弯曲、扭结等,都会增加外渗的风险。
输液管道脱落或者未经消毒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外渗。
5. 静脉输液部位出现问题如果静脉输液的部位选择不当,例如血管不通畅、静脉血管的粘膜层或肌肉层不够完整等情况,都会增加外渗的风险。
1. 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十分重要。
通过系统的培训,可以增加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降低穿刺过程中的错误率,从而减少外渗的风险。
2. 密切观察患儿输液部位在患儿接受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的迹象。
一旦外渗发生,需要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并对外渗部位进行消毒和处理。
3. 选择合适的输液管道和针头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管道和针头,避免因为针头不当造成外渗的风险。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4-07-28T14:09:05.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陈艳华1 张涵玉2 [导读] 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比较经常遇到的一个护理问题,出现药物外渗的患儿不但会感到十分痛苦。
陈艳华1 张涵玉2 (1吉林省九台市城子街镇中心卫生院注射室 130500) (2北华大学<东郊区>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级影像一班 132013) 【摘要】目的:探究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
方法:对本院2011年小儿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事件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潜在的风险因素。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2013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该组患儿接受针对性护理方法,另选本院2011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措施。
对比2组患儿药物外渗事件出现概率。
结果:引发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因素有:年龄、病情、穿刺部位以及护理因素;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发生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件概率要低很多,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了解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患儿顺利完成输液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重视。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02-02 在儿科临床上,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比较经常遇到的一个护理问题,出现药物外渗的患儿不但会感到十分痛苦,且其受感染的概率也会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儿科科室的成本也会增加。
所谓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指的是在血管穿刺或者输液的过程中,留置导管或者针头滑出患儿血管外导致液体进入到穿刺位置血管外组织的情况[1]。
了解导致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静脉输液外渗地原因分析报告及护理的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患者因素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 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 2 倍。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与防治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与防治目的:分析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探讨输液外渗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
方法:分析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方法。
结论:对婴幼儿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输液外渗发生率。
标签:静脉输液;外渗肿胀;原因与防治婴幼儿静脉给药是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婴幼儿血管细短、管壁薄、不易固定,同时患儿易动、哭闹以及药物的刺激性作用和某些理化因素、疾病因素、技术因素等,造成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高,若不及时处理,轻则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有肿胀感,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
通过对婴幼儿静脉输液的观察及护理,发现对婴幼儿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现总结如下。
1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患儿因素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皮肤薄,血管短且不直,以及家长的紧张都无形中给了护理人员很大的压力等原因,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
加之患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固定后易脱落,加之衣被包裹不易被观察,使其更易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无法表达不适的感受,所以小儿输液渗漏多于成人,严重外渗者也多于成人。
1.2药物因素药物的渗透压,浓度,药物的配伍及其输入液体的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发生几率。
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静脉高营养体液等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技术因素(1)缺乏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或巡视不到位,交接班不详细,均易发生静脉外渗。
(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未使用留置针,据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两倍(1)。
(5)婴幼儿输液时常使用夹板固定,易遮盖压迫输液部位,不利于观察;(6)使用输液泵时,由于机器对外渗不能识别,肌肉松弛,药液渗出时不报警。
(7)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3 . 2 护理对策 首先是提高护理 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 . 医院及 科室应 定期组织培训教育学习活动 . 加强对护理人员穿刺技巧等方面专业知 识 的责任 意识 的教育 . 尤其是对于低年资 、 临床经验较缺乏 的护理人 员. 应 当加 大对其的基本功能培训 . 培训 过程中可采用一些特定 的穿 刺模 型实施穿刺训练 . 而对于经验较丰 富的护理人员则可以安排其带 领资历 尚浅的护理人员 . 通过课堂讲座 、 手把手带教等多种方 式共同 分享穿刺 的技巧 . 以旧带新 . 共同提 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 : 其次是严 格按照规范 . 加强对患儿的巡视 , 及 时发现异常情况 ; 要加强对患儿血 管的保护 . 尤其是对输液时间较长 的患儿 . 在穿刺 的时候 应根据实际 情况合理选择适 当的静脉 . 并尽 可能 采用静脉 留置针 . 从 而减少对患 儿外周静脉的破坏程度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和心 理护理 , 为期 讲解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 、 危害等等 , 提高患儿家长 的重视 . 加强对患儿 的看护 . 尤其 是在患儿哭 闹的时候 做好导管 的护 理. 避免针头 出现松动等 意外情 况 . 尤其是在拔针 的时候护理人员需 为患儿家长说明正确 的按压方式 . 应采用干棉签并沿着血管 的方 向缓 缓按压穿刺 的部位 . 持续按压 四分钟左右 . 要 注意不能在按压 的部位 上来 回揉 回 . 并 注意合理 控制 按压的力度 . 以此 避免或减少对血管 的 损伤 . 从而提高血管的利用 率, 以此 防止下次输液时出现渗 透现象 ; 在 选择输液药物 的时候 , 如果 药物使用 了高渗 、 刺激性药物 , 应 尽可能选 择血流丰富 、 粗大的血管进行留置针操作 , 避免使用小静 脉 , 同时对所 用药物 的功 效 、 特点及不 良反应等注意事项 应熟练掌握 ; 输液 过程中 应加 强对患儿的巡视 . 尤其注意检查导 管有 无松动 : 最后是加 强与患 儿仪 器患儿 家长的沟通 . 尤其是对于一 岁以下的患儿 . 护理 人员需为 其留下一个 良好 的印象 . 使其充分感受 到护理人员 的诚恳 、 热情 , 缓解 患儿 的陌生感 、 恐惧感 . 提高其依从 性 . 从 而提高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 率, 对于两岁以上 的患儿可积极通过聊天、 游戏 、 鼓励等方式做好患儿 的沟通 . 以提高其依从性 综上所 述 .. ' b J L 静脉输液过程会因为多种 因素发生药物外渗 . 需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1.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静脉穿刺是静脉输液的首要步骤,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穿刺点破裂或偏离血管,使药液无法完全进入血管,从而发生外渗。
预防措施包括:培训医护人员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加强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及质量控制,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2.静脉通道不通畅:静脉通道不通畅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通常通道不畅是因为血栓、静脉狭窄等原因。
为了避免通道不通畅,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静脉通路,及时发现并解决血栓和其他问题。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之一,过快的输液速度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血管破裂。
为了预防快速输液引起的外渗,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病情合理调整输液速度,保持适当的流速,避免过快输液。
4.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也是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之一、当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时,药液会从破损的地方外渗。
为了避免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导致的外渗,医护人员在输液前应检查输液管路的完整性,确保管路无损坏。
5.输液部位过高或过低:输液部位过高或过低也可能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输液部位过高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外渗;而输液部位过低会使药液无法完全进入血管造成外渗。
为了避免输液部位的问题,医护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并掌握正确的输液高度。
6.输液时患儿活动幅度大:小儿活动幅度大,容易导致输液针头脱落或移位,从而引起外渗。
因此,在给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应尽量减少小儿的活动幅度,确保针头稳固插入并固定好。
7.静脉输液部位皮肤损伤:如果静脉输液部位的皮肤受伤或有瘀伤,容易导致输液外渗。
为了防止皮肤损伤导致的外渗,医护人员应选择健康、完整的皮肤作为静脉输液部位,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8.使用的输液器具不合格:使用质量不合格的输液器具也可能导致输液外渗。
医院和护士站应定期检查和更新输液器具,并确保所有使用的器材符合质量标准。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医护人员应该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调整输液速度,检查输液管路的完整性,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控制小儿活动幅度,注意保护输液部位的皮肤,使用合格的输液器具。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建立研究,回顾性的对比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资料,总结、讨论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相关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护理干预对策。
结果:干预后本科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药物外渗率出现显著的下降,P<0.05对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结论:针对小儿静脉输液出现药物外渗的原因需要给予正确的措施进行干预,临床输液工作还需更加努力,以保证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儿科当中用以对患儿进行防病、治病以及对危重患儿进行抢救的一种相对迅速且高效的给药途径[1]。
然而,因患儿通常会易动、哭闹等抵抗性行为,同时多种外部原因也经常会引起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药液发生外渗现象,从而使患儿进行输液注射的部位发生疼痛以及肿胀的现象,会使患儿的局部皮肤表现出苍白或暗红症状[2],甚至导致出现组织坏死以及患儿输液侧的关节活动受限等现象[3],使患儿受到更多的痛苦,并且损害患儿的健康,为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输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院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这一时期建立研究,以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展开探讨,并于2017年11月后改进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前后的药物外渗发生率,总结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建立研究,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153例,其中男性患儿83例,女性患儿70例,患儿年龄1月~13岁;外渗部位中:48例为头皮,55例为手背,34例为足背部,其他部位共16例。
结合173例药物外渗患儿的资料对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整改,并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间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4-07-28T14:09:05.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陈艳华1 张涵玉2 [导读] 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比较经常遇到的一个护理问题,出现药物外渗的患儿不但会感到十分痛苦。
陈艳华1 张涵玉2 (1吉林省九台市城子街镇中心卫生院注射室 130500) (2北华大学<东郊区>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级影像一班 132013) 【摘要】目的:探究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
方法:对本院2011年小儿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事件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潜在的风险因素。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2013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该组患儿接受针对性护理方法,另选本院2011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措施。
对比2组患儿药物
外渗事件出现概率。
结果:引发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因素有:年龄、病情、穿刺部位以及护理因素;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发生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件概率要低很多,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了解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患儿顺利完成输液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重视。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02-02 在儿科临床上,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比较经常遇到的一个护理问题,出现药物外渗的患儿不但会感到十分痛苦,且其受感染的概率也会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儿科科室的成本也会增加。
所谓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指的是在血管穿刺或者输液的过程中,留置导管或者针头滑出患儿血管外导致液体进入到穿刺位置血管外组织的情况[1]。
了解导致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现对本院近年来发生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2013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2011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
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53例;年龄范围为20天-12岁,其平均年龄为(5.1±0.2)岁。
患儿病种主要如下:5例患儿为营养不良,18例患儿为腹泻,52例患儿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0例患儿为早产儿,5例患儿为肺炎。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析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12月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受护理人员性别、年龄、护理内容、护理事故内容以及相关因素。
根据调查内容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于2012年始开始执行。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风险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原因分析经本次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故归纳后,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儿年龄。
年龄在3岁以内的患儿出现输液外渗的概率更高,该年龄阶段的小儿对注射有较强的心理反应,注射部位活动过于频繁;(2)患儿病情。
病种如营养不良、腹泻腹痛等患儿出现输液外渗概率较高,前者是由于机体循环不良导致血管通透性高,后者是因为病情导致的疼痛难以忍受,穿刺部位活动频繁所引发;(3)穿刺部位。
头皮静脉注射和眶上静脉注射发生药液外渗概率较高,大部分均在输液后30分钟内发生;(4)护理因素。
护士对穿刺技术没有熟练掌握,难以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针柄固定处理不妥善,关节位置没有使用夹板固定等。
2.2药物外渗事件发生概率对照组患儿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件概率为34.0%(17/50),观察组花儿概率为6.0%(3/50),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3.1护理对策本次研究护理对策主要如下:(1)选择适当静脉。
小儿天性好动且自我约束力不高,因此年龄较小而患儿可选择头皮静脉穿刺,尽量不要选择眶上静脉和耳后静脉,年龄较大的则选择四肢静脉穿刺,尽量闭关关节周围静脉;(2)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选择合适的血管和角度进针,针头和血管一般呈现为30°,进针速度要慢,见回血后再以适当的角度推进1毫米,保障针尖斜面完全在血管里面;(3)妥善固定。
穿刺成功之后使用通气胶带固定,一般选择3M胶带,将胶带做“S”型固定,但反折环不宜太大,如穿刺部位为头皮静脉穿刺的,则使用胶带再围绕头部一圈避免因外力的牵拉使得针头出现活动,如穿刺部位为四肢静脉的,则在手足功能位使用夹板固定;(4)健康宣教。
主要是让家长在输液的过程中主动配合以及了解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不随便调整输液滴速、抱患儿的时候要抱穿刺部位的对侧避免碰到针头;不要在患儿穿刺部位使用衣物覆盖以免影响到护理人员对穿刺输液的观察[2]。
3.2小结本次研究中接受针对性风险护理的观察组患儿,其药物外渗事件发生概率相对于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要低很多,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了了解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患儿顺利完成输液和临床治疗,更好的保障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提高护患满意程度,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环境,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慧.儿科静脉输液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 25(04):136-137.
[2]陆琴,韩萍. 我国预防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8(0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