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摩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亨利·摩尔(Moore Henry ,Henry Spencer Moore,1898-1986)。在现代雕塑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超越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际声誉的。他的名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响亮的艺术家名字之一。他之所以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是由于他的艺术紧紧地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气息相连着。有史以来,雕塑的对象总是以塑造神圣的英雄、贤者、政治领袖或运动员为主。在20世纪以前,塑造一个既无实际目标,也不具备具体内容的形象的雕塑,是闻所未闻的。亨利·摩尔的作品为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语言,那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语言,一种充满人性的现代语言。

1898年07月30日亨利·摩尔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西区卡斯尔福德一个多子女的矿工家庭。1909年入当地的文法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了军,1917年夏去法国作战,因中毒气而回国治疗,1919年02月退伍。同年,考入里兹艺术学校,获得了皇家美术学院奖金。他于1921年09月赴伦敦,接收严格的古典雕刻训练,两年后,取得学位证书,第三年又当上研究生,开始对古埃及、埃特鲁斯坎、墨西哥和非洲的雕刻产生强烈的兴趣。1923年初访问巴黎,后又去意大利,深深为中世纪宗教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杰作所吸引。这些丰富的营养,使摩尔始终未曾让自己的艺术背离人文主义的道路。从1925年起,他一直在美术学院当教师,直至1939年。此后他放弃教职,住在伦敦郊区,从事职业雕塑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身为战时艺术家,创作并描绘了战时防空洞的许多素描。1948年,获威尼斯国际雕刻奖。从此,他的雕塑声誉蜚声海内外。

年轻时,亨利·摩尔很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构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发生兴趣。他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他说:“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平滑的卵

石,显示了石头损耗和磨蚀的不对称的法则。”“树的关节一个个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树干从一个方向拧向另一个方向,它们是理想的木雕。”他同时从原始艺术中不断汲取,他说:“一切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那生气勃勃的活力。这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所以在他的创作中,首先追求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来的美质。他宁肯要求一件雕刻象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而不要求它们完全象一个有生命的人。

到50年代为止,摩尔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连贯性方面。他从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胆而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最出色的代表作如1951年作的《内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它的母题仍是自1926年受印地安托尔特克文化中雨神雕像影响而创作的《斜倚人物》,但以圆孔处理颈、胸、腹部的体积,流畅自然,韵味无穷。1952年所作的《国王和王后》是扁平造型的代表。简练的平片形产生了起伏的立体空间。此后,他又迷恋于直立主题,用以创造纪念碑式的伟大、肃穆的雕塑,亦受到广泛的赞美。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尔在晚年又获得了牛津、哈佛、剑桥等大学的名誉学位和英国最高级的功勋勋章。

目录

∙•亨利·摩尔给我们什么启发

∙•亨利·摩尔:无形之人

∙•描摹抽象女人体之外的亨利·摩尔

∙•参考文献

亨利·摩尔给我们什么启发编辑本段回目录

亨利·摩尔来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来咱们中国了。关于他的各种情况我们了解得不少,现在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他的原作,对封闭的缺少眼界的中国观众是一件大事。不过我有一个不敢大声说的念头:别说是亨利.摩尔,就是毕加索,杜尚们全来了,也没有了不起,因为咱们这儿就这样,国情是第一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热闹一阵过后一切复归原状。这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不信去翻翻鲁迅的书,就都明白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可以把这事当做一个话题,来探讨一下我们自己的雕塑现状。按我的感觉,这几年国内的雕塑领域折腾得厉害,活动频繁,一群新面孔作者开始亮相,作品的观念和质量都比先前有了进展。进展的意思是指它们突出了"当代"雕塑的性质--请注意,"当代"既与时间有关,又是一个形态学上的概念,它是检验艺术创作是否值得被谈论和重视的基本前提。

我们的批评家愿意谈的是亨利.摩尔受了中国假山的启发,似乎没有中国假山,他就失去了创作灵感。就算吧,他或许"真的"因为被中国假山的造型和样式激动过,在创作中灌注了这种外来的营养,这说明什么呢?我倒是以为,他的作品和中国假山这间的共同之点,在于两者既是单独的观赏对象,又是地道的"环境艺术",正如亨利.摩尔有时候称自己是环境艺术家那样,他把雕塑作品从屋室中、展厅里搬到了阳光下、露天中,让作品进入生活的场景,成为生活中活的部分。

并不只有亨利.摩尔一个人这么做,当代西方许多雕塑家都在力求开拓更广泛更具可能性的空间,使其作品在最大限度内与现实沟通。空间和现实不是静止的存在,它们与人的观察方式纠结在一道,而观察方式是一种随着日常生活变化而变化的流程--按格式塔心里学说法,知制约着"看",当代生活教给我们的"知",宛如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体现的意识,不是让观者在静止的厅堂里凝视,它需要一种更大的"场",也就是所谓的"环境",环境衬托作品和作品强化环境,意义一样来得重要。

亨利·摩尔来了,其实,我们应该借此好好思考,有关环境艺术的问题的切近而重要的含义。毫无疑问,在国内的众多场所,雕塑作为某种"艺术"的摆设,已经处在很明显的位置,人在不少地方看到那些东西,不是摆的不是地方,就是作品本身太差,丑化甚至恶化了那里的环境,几乎极少发现几件既是"艺术"的,同时又与环境情景交融的作品,到处都是粗制滥造、临时凑合的货色,令人哭笑不得。一方面因为是权钱交易的黑幕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的雕塑水平确实有限(当然,建筑和建筑构造的环境本身也够戗),造成这一种恶性循环,往往是愈是要紧的场所就愈是出现一些艺术上很要命的东西。我们太需要那种良性的运行机制了,太需要淡化权力并体现专家良心的机制了--请注意,我们现在有许多专家,多得数不清,他们在权力面前代表专家,在真正的专家面前代表权力,这是多少年来的要命的事实。如果艺术家不能为艺术把关,如果艺术家自己出卖良心,与权力(和金钱)相勾结,那还得了吗?

我相信一点,艺术在我们社会已经成为权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使命有一半以上早就变异,艺术的怪胎实际上不是艺术的问题,就像文革时期的所谓艺术,纯粹是社会的产物。我们现在很需要环境的"艺术",但是,这种需要是低层次的,人为的凑合的和一窝蜂的。我们对"艺术"的胃口还处在典型温饱阶段,而温饱阶段的胃口特别大,因此处处开花,花园、街道、广场甚至山上水里,一座座雕塑矗立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