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小学音乐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通过民族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展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只有深入探讨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落实与开展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引入,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其音乐素养。
传统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潜能,提高其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研究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落实与开展,有助于促进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深入探讨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可以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指导,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落实与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促进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欣赏,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通过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引入民族音乐元素,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度和欣赏水平。
研究目的还包括探讨落实民族音乐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探讨开展民族音乐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明确小学音乐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角色与责任。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一、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民族音乐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备受重视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展开研究,旨在为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二、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而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民族音乐还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艺术魅力,可以启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和表现能力,丰富小学生的音乐体验和艺术享受。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民族音乐融入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落实1.选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民族音乐曲目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情感需求,选择一些轻快活泼、旋律优美的民族音乐曲目,如《茉莉花》、《小白船》、《二泉映月》等。
这些曲目旋律简单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2.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如通过听音乐、观看舞蹈、学习歌词等,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3.文化教育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可以通过讲解歌曲背后的民族故事、民间传说等,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展1.跨学科教学民族音乐与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如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民族音乐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学科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音乐教育的意义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表达能力。
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1.选择适合学生的民族音乐曲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民族音乐曲目,例如《茉莉花》、《二泉映月》等曲目,这些曲目旋律优美,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加强对民族音乐的讲解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民族音乐的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演奏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演奏和演唱4.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民族音乐的展示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结合民族音乐进行展示,例如举办音乐会、文艺表演等活动,通过展示学生的民族音乐才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了解。
5.开设民族音乐选修课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民族音乐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
1.研究民族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民族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读书心得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读书心得《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是一本以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书籍,作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阅读本书,使我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深受启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在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和感受音乐本身的艺术美感,还可以进一步开拓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心。
因此,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其次,在书中我学到了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
作者研究了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例如,作者强调了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程度。
另外,作者还建议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通过这些实施方法和策略,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
最后,在书中我认识到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困境和挑战。
作者指出,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一些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资源匮乏,教育环境不够优良;一些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缺乏兴趣;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等等。
这些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解决。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鼓励学校和教师加大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教育环境的改善;同时,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提高他们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些努力,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这本书,我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其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浅谈。
一、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浑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学习和体验民族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传统。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将民族音乐传统融入中小学教育中,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精髓,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民族音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还可以通过学习和参与音乐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民族音乐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探索和贡献,也是为着弘扬民族文化服务的一种积极行动。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挑战1.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缺乏具备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民族音乐教师,很多教师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掌握有限,很难将民族音乐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2.课程内容单一。
部分学校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作、欣赏和表演能力。
因此,民族音乐教育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3.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现今社会,学生面临着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和学业压力,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不高。
加之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学生对民族音乐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三、有效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1.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音乐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掌握,培养一批擅长民族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师。
2.丰富课程内容。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增加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开展音乐活动和比赛。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一、引言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门学科,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音乐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的独特音乐形式,它承载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
二、概述1.民族音乐的概念民族音乐是指不同民族独有的音乐形式,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和演奏,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2.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可以加深对自己民族音乐的了解,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音乐表达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欣赏、演奏和创作等。
基本知识包括各个民族音乐的特点、乐器、节奏、旋律和曲式等。
音乐欣赏可以通过向学生播放不同民族音乐的录音和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文化的美妙之处。
演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并参与合奏和独奏。
创作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民族音乐的元素和风格进行创作,体验音乐的无限可能性。
2.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不同民族音乐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民族音乐节和音乐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此外,可以邀请专业音乐教师和音乐家到学校进行音乐讲座和示范演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评价与考试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评价和考试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以及对音乐知识、技能和表达能力的掌握程度来进行。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从民族音乐开始,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地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中小学生是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需要从年幼的时候开始接触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进而感知中华文脉的博大精深。
首先,民族音乐在音乐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民族音乐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崇拜祖先和神灵的歌唱活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当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这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学生的学历、专业程度和音乐素养差异较大,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促进他们的音乐素养、音乐审美和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
通过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民族音乐,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基本音乐原理和乐理知识,学习基本音乐技能,逐步形成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在未来对音乐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成为音乐爱好者或音乐人才的纽带。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与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有所不同。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并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重要考虑因素。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音乐活动的设计和创新。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和领悟国家的民族文化,必须创新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融入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元素,如各地龙舟歌、茶马古道、满族大鼓、凉山采摘歌等。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一、引言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音乐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恰当地引入民族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理解,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民族音乐的特点、小学生音乐教学的现状以及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为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二、民族音乐的特点民族音乐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性强:民族音乐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
2.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音乐凝聚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内涵,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3.传承性强:民族音乐是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历经时间考验,保留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元素。
4.多样性和包容性:民族音乐包含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音乐元素,展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
三、小学生音乐教学的现状目前,我国小学生音乐教学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导,忽视了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接触较少,缺乏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认识,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难。
此外,由于一些学校教师自身对民族音乐了解不深,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活力和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音乐素养。
四、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1.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通过举办民族音乐比赛、音乐会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2.融入民族音乐教材:《小学音乐教科书》中应增加民族音乐教材,引导学生学唱民族歌曲、演奏传统乐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开设民族音乐专题课程: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民族音乐课程,邀请专业教师传授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其文化的多元性也极为突出。
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等角度,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进行研究。
历史背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在音乐教育方面,先秦时期的礼乐大典就已经开始了音乐教育的实践。
清朝时期,国家开始实行官办的音乐学堂,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
20世纪初,中国的首个音乐学院——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成立,至此,中国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
在这历史漫长的过程中,民族音乐一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分析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日益增多。
在音乐教育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目前,在各地教育系统中,普通高中音乐教学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实践探索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地教授民族音乐,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以下几点是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1.通过音乐会、音乐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敬爱之情,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名家名曲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特点。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音乐活动,例如组织合唱、器乐演奏等,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结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教育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通过对历史背景、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的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教育,既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小学民族音乐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教学能力,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我校开展了小学民族音乐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丰富教师民族音乐知识储备;2. 培养教师运用民族音乐进行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活动内容1. 民族音乐基础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教师们讲解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民族音乐的历史、特点、分类、代表作品等,使教师们对民族音乐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2. 民族音乐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为教师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3. 民族音乐教学研讨围绕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作品、如何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开展研讨活动。
4. 民族音乐创作与实践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作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民族音乐作品,并进行实践教学。
四、活动过程1. 民族音乐基础知识讲座专家详细讲解了民族音乐的历史、特点、分类等知识,使教师们对民族音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讲座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互动,提问请教,收获颇丰。
2. 民族音乐教学观摩观摩了多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师们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观摩,教师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经验。
3. 民族音乐教学研讨教师们围绕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研讨。
针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作品,教师们认为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地域文化等因素进行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提出了多种创新思路,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参与表演、开展跨学科教学等。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教师们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如通过故事、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阶段,而民族音乐教育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民族音乐教育是通过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文将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和改革方向。
首先,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资源。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增强对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
同时,民族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更重要的是,民族音乐教育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使其在今天的社会中重现生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然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过分重视西方古典音乐的教学,忽视了民族音乐的地位。
而民族音乐教育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解和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科学和有效。
特别是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资源匮乏,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民族音乐教育。
为了推进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和教育水平。
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应该增加师资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创作。
可以组织民族音乐团队或者社团,定期开展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民族音乐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使其内容丰富、有趣、实用。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音乐培训班或者民族音乐团队,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新的音乐文化也在不断涌现,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落实和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已经成为音乐教师普遍关注的课题。
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1.选好教材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前,首先要选好相关的教材。
可以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音乐,如《茉莉花》、《二泉映月》等,也可以选用一些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如蒙古族的《骏马奔腾》、藏族的《欢乐祥和》等。
在选材上,要注意教材的可操作性和适宜性。
2.营造音乐氛围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时更加投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营造一些音乐氛围,如用音乐贺岁、音乐开场、音乐交替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好奇心。
此外,也可以将课堂设置在宽敞、明亮、舒适的音乐室,布置一些简单的音乐画、民族乐器等,增加课堂氛围。
3.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一些教学技巧和方法。
例如,采用分组练习、合唱、合奏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与感情交流,来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游戏互动环节,如“唱出它的名字”、看图猜曲子等游戏,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民族音乐。
三、民族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要注重音乐的文化内涵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时,不能仅仅着重于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音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2. 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教学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3. 要注重个性的发掘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音乐潜能和天赋,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时要注重个性的发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风采。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落实和开展民族音乐课堂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要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程度,搜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爱好和熟悉度。
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要选择适合的民族音乐教材和教学资源。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民间乐器演奏等作为教学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等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要因材施教,因学因教。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民族音乐乐器的学习和表演;对于对民族音乐不太了解的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分析民族音乐的音色、节奏、表情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组织一些民族音乐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参与度和体验度。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族音乐演出、音乐会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演出和比赛,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参观课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开展情况,鼓励家长在家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民族音乐学习和参与机会。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需要教师的积极推动和学校的支持,也需要学生和家长的配合和参与。
通过以上的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也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以期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价值1.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从古老的雅乐、民乐,到现代的各类音乐形式,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和欣赏这些传统音乐,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增强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情趣。
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音调、曲式和表现形式吸引着人们。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民族音乐是表达中华民族独特情感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艺术形式,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和师资力量的不足,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歌曲唱和上,并缺乏对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
其次,学校和家长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把音乐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娱乐活动,忽视了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此外,由于学校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有限,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和时间安排相对较低,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三、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为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必要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音乐素养、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核心资源,对音乐教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特点、音乐教研的重要性以及音乐教研的方法与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特点1. 紧密结合我国音乐教育方针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以我国音乐教育方针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涵盖了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创作、民族音乐、西方音乐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音乐艺术。
2. 突出民族音乐特色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
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如《茉莉花》、《梁祝》等,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3. 注重音乐实践与体验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强调音乐实践与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合唱、器乐、舞蹈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游戏、音乐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注重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音乐教研的重要性1.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音乐教研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研,教师可以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传授音乐知识。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音乐教研有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教研,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实现专业成长。
3. 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音乐教研有助于教师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
通过教研,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音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民族音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传递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
小学阶段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和开展民族音乐的教学,成为当前音乐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难点问题及解决方向、开展民族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小学阶段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国内的小学教育多以汉族文化为主导,民族文化教育的缺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民族音乐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和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及解决方向1. 对于学生而言,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存在着巨大的代沟,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有限。
2. 对于教师而言,由于自身缺乏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能会在教学中无从下手,甚至是误导学生。
3. 对于课程而言,民族音乐的选材问题,以及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解决方向:1. 界定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鼓励学生对民族音乐有兴趣和探索,适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古典民乐、民族舞蹈等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化氛围。
2. 教师需提高民族音乐方面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透过音乐传递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让自己目睹其博大精深之美。
3. 选择适当的民乐作品,尽量选取曲风简单、旋律优美、易于接受的音乐,预先为学生讲解民族音乐的背景和文化,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如闯关、集体创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开展民族音乐课的教学方法1. 借鉴情境教学法,采取情感化,情景化教育方式,利用场景设置,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生活氛围,让学生根据情境理解和感受音乐。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落实和开展课题研究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民族音乐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赞赏和关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和开展民族音乐课程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更能够突出民族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怀。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和开展课题研究。
一、为什么要开展民族音乐课程研究1.丰富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起点,而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民族音乐的欣赏和演唱,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敏感性、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创造力。
2.突出民族音乐特点不同的民族音乐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在音乐欣赏和演唱中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和文化魅力,从而积淀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3.培养爱国情怀对于小学生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通过民族音乐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国、敬业、勤劳和进取的品质。
1.规划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要开展民族音乐课程研究,首先需要规划民族音乐教学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程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国家音乐教育指导纲要和各地方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民族音乐特色和文化价值。
2.积极开展民族音乐课程实践民族音乐课程的实践是课程研究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所设计的课程方案是否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在实践中,需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思维的启发和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民族音乐的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意义、范围以及相关内容。
正文部分将从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影响、现状以及提升途径展开讨论。
通过分析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结论部分将总结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给出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加深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认识,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研究、地位、内容、方法、影响、现状、提升、必要性、发展方向、结语、学生、途径、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民族音乐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推动音乐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创新。
通过深入探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可以为音乐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和策略,丰富音乐教育教学手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于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审美素养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可以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韵味,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对自己民族的尊重和热爱。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法探究以无锡市南长为例的中期报告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法探究以无锡市南长为例的中期报告一、引言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
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合理的教法和方法。
本报告旨在探究中小学阶段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法,以无锡市南长为例展开研究。
二、背景2.1 无锡市南长的音乐教育现状无锡市南长地区作为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一直以来注重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民族音乐教育领域,南长区各小学都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
2.2 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民族音乐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法探究3.1 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在无锡市南长,教师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
这包括音乐教材、音乐演出、音乐比赛等。
教师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感悟音乐的魅力。
3.2 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为了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
这包括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音乐知识,增强音乐技能。
3.3 手工制作与音乐结合在南长地区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尝试将手工制作与音乐结合起来。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乐器等手工活动,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原理。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4 引导学生的创作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音乐作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估4.1 教法实施情况通过对无锡市南长地区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应用以上探究提及的教法与方法。
4.2 效果评估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业成绩观察,可以发现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参与度和兴趣度明显提高。
同时,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水平也有所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李瑶(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我们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新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间音乐的内涵和外延。
民族音乐,包括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音乐有着概念上的不同,中国音乐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新音乐(西方音乐理论创作的),而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音乐,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
新音乐,即近现代音乐,新音乐指的是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如学堂乐歌,可见新音乐的创作时间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传统音乐,是指用采用民族固有的方法和形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等。
广义上,民族音乐的范畴很大,这里只讲中国民族音乐,也就是中国传统音乐。
一、民间音乐的来源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原音乐;长江、珠江等黄河以外流域,形成了少数民族音乐,另外外国音乐的传入,也是构成我国民歌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发展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
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
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音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
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一个八度包含十二个半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一个八度包含十二个半音的国家。
中国古代的十二律名最早见载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国语•周语》,公元前522年,伶州鸠在回答周景王的问话时曾提到“十二律名”及“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等有关律与数的关系。
公元前239年成书的《吕氏春秋•音律篇》则详细的记载了三分损益十二律的产生方法。
可以说,自《吕氏春秋•音律篇》起,就拥有了获得十二律的方法。
而五度相生律在当时并未生全十二律,五度相生律在当时只产生了七律,其音名即CDEFGAB七音。
此后,随着音乐实践的发展,发现音乐中并非只此七音,于是又发明了升降记号,将其记在音名前来表示音的升高与降低,而此时约公元十一世纪。
就是在今天也是如此,在中国十二律有其各自独立的名称,而西方的十二音中却只有七个音具有独立的名称。
近年来,针对中国音乐教育深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情况,中国一些音乐课程的设置及有关教学目标的制定在音乐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如有关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方向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世界各个民族音乐文化快速吸收融合的今天,是按照人为的“十二平均律”培养西方音乐的“耳朵”还是培养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标准的“耳朵”?正如《音乐形态学》一书的作者所言:“音阶的选择是慎而又慎之举,它融汇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句话说明了音阶选择的重要性,说明人们一旦从乐音材料的约定俗成中找出数理规律,规定律制,制造乐器,相应养成的听觉习性就会世世代代地积淀下来并长期稳定的延续下去,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审美习惯。
一句话,律制的选择对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理解了律制在形成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然,中国的音乐文化受到西方音乐的重要原因与西方音乐文化依靠强势经济为依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的原因在于,中西双方在律制的选择方面,从律制选择的伊始(中国的三分损益、西方的五度相生律)到十二平均律的发明都存在有许多相似之处。
正是这种律制选择的相似性,使得中西不同文化人群间产生了听觉感受习惯的共通性。
三、中国民歌的总体特征众所周知,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其他类别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音乐创作也离不开民歌的滋养。
而它们又以各自的艺术特点和专业技巧丰富着民歌的内容,提炼着民歌的形式,给民歌的发展以积极的影响。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有如绚丽的白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
民歌有三个特点:第一,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着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打夯号子》、《川江船夫号子》等,表现了劳动者在与自然作斗争时的豪迈气概;《花蛤蟆》、《冬丝娘》等,唱出了儿童们游戏时天真无邪的性格。
但“有假诗人,无假山歌”([明]冯梦龙)。
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创的过程中演唱、流传,当然,传统民歌的创作和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自发的。
第三,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的音乐形式短小精干,大多以乐段为基本结构单位,单乐段反复而构成分节歌的结构形式在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民歌的音乐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很经济、洗炼。
民歌的音调大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与方言语音结合紧密,音乐表现很生活化,形式灵活、生动,没有固定的格律,善于变化,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唱词、演唱场合与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中国民歌的艺术特点第一,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
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
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
如用“苦麻菜”比喻远嫁少女之苦命,用“小白菜地里黄”比喻没娘的孩子,在《农夫怨》、《长工调》等歌中运用了贫富的对比……《槐花几时开》短短四句就做到了情景交融,人物性格鲜明,感情细腻地表现了爱情主题。
第二,长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深刻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走西口》表达了离乡背井、生离死别的亲人间的凄婉、依恋之情;《牧歌》短短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辽阔、宽广的草原景象。
第三,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
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世代相传中,不同时期(或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同歌唱者,常按个人需要,将某首现成民歌作为蓝本,进行即兴编词,见啥唱啥,想啥唱啥,这就是民歌创作和歌唱中的即兴性。
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民歌的曲调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此出现了一首民歌有许多变体的现象,如《孟姜女》、《鲜花调》、《剪靛花》等的变体遍布大江南北,也出现了某一地区拥有几个典型曲调和特性音调的现象。
中国民歌的艺术特征分别为:民歌的起源与发展、体裁丰富多彩、歌舞相伴;随意性与传播性强;时代性与功能性强。
中国民歌的风格特点: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中国民歌的发展轨迹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远在原始社会,它就在人民的集体劳动中产生了。
只因没有文字与乐谱,当时的民歌无法完整的资料可考。
《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我国北方一百六十篇民歌,虽仅是文字记载,却足以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六世纪,我国民歌以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
几千年来,民革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哺育着历代文艺家。
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
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就是民歌这汪洋大海留存下来的几颗珍珠。
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人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样的命运。
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而被禁唱。
有关它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
从出土文物考察,有关古代乐器的较多,而歌唱活动的较少。
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那个有歌舞图像的陶盆实在非常宝贵,它显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
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
直至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传统。
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这本书上,曾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
从兄弟民族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
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
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
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
从历史上看民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
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大部分民歌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
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本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