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医学界的学术论文造假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研究(包括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成果,一般都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正规的学术期刊上。学术论文包含了某个研究领域当时最新的研究进展,代表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个学科与领域探索的最新知识。然而我们经常会遇到学术造假现象。

人们一般说的学术造假,最直接的表现是论文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论文作者主观蓄意为之。学术造假最直接的受害人通常是该领域的其他科研工作者,因为他们在这些造假论文的错误结果或结论基础上开展后续研究,将会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这也是为何发现和揭露造假的人往往也是同领域的其他科研工作者。

去年,据媒体报道,美国知名学术出版机构BioMedCentral(BMC)撤销了43篇伪造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其中41篇出自中国作者之手,作者单位涉及38家国内知名医科院校及三甲医院。BMC发现,这些论文“伪造范围从作者推荐朋友使其获得积极的同行评价,发展到精心打造同行评审圈,在这个圈子里,作者相互评审,甚至假冒其他人的名义。”

经过调查分析,43篇伪造论文中有41篇出自我国研究人员,占95.35%。造假论文如此高比例并非第一次,似乎让国际学术界有点见多不怪了。2009年12月26日,国际《晶体学学报》杂志称,他们发现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07年发表于该杂志上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2014年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拉贝发现,在2008年到2013年期间,由一种论文生成软件生成的论文在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有16篇,而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100多篇,其中大部分论文的作者标注来自中国的学术机构。

其实,也不只是去年,每年多多少少都会披露学术论文造假事件。为何我国学术方面的假论文会有这么多?对此,历来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人的品行不好,朽木不可雕也;另一种是环境和机制使然,即环境决定论。近些年赞同后者的人更多。

国内研究人员的造假原因更具中国特色,即评职称。有了职称,则可以获得晋级、增加工资和奖金,并且能够获得巨额研究经费。当然,论文是评职称的必备条件。比如对医生来讲,并非是以其医疗技术高、治好了多少病人为标准,而是要求其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为标准来评职称和晋升。

环境决定论表明,只要制度和环境,包括奖赏、监管和惩处等得当,是可以大大减少学术行为不端的。即便在境外,也会因为环境原因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例如,在2014年十大论文撤稿事件中,列于首位的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的刺激触发获得的多能性(STAP)细胞研究结果造假。相关人员认为,促使研究人员造假的重要原因是经费和名誉。在尤其是世界一流学术刊物上刊登论文是研究人员能得到资金或者好工作的保证。

尽管造假者只是少数人,但是坏的是中国科技界这“一锅汤”。中国学术和科技界这“一锅汤”要得到世界认同和获得世界声誉,首先是靠诚信,其次才是靠数量和质量。如果没有了诚信,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很多东西,甚至任何东西在国际各个专业学术界都可能被视为“垃圾”。这才是严酷的现实和后果。

同样,对于教师不以教学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是以其在核心期刊上发了多少论文为标准。这种不以专业特点制定评价标准的方法,提供了论文的触发条件。

当然,中国研究人员论文造假也有其他一些原因,如自身的修养和诚信,以及受整个社会诚信下降的影响等。但是,如果不以客观和科学的标准来管理和评价各种类型的专业人员,还会有层出不穷的论文造假。

一篇研究论文从酝酿到发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中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笔者简单总结了一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首先,科研工作者会基于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新的假设或假说,即大家通常说的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是研究论文的起点或最早的雏形。

这里指的研究问题是比较具体、有待解决的前沿问题,需要研究人员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与见解,因此通常提出研究问题的是高年资研究人员1760405151医学论文发表扣.低年资研究人员(博士后或研究生)通过参与这个过程获得训练,并逐步培养出这方面的能力。研究假说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提出的研究假说或研究问题被验证或解答的成功率较高,这也是科研基金大多数只资助高年资研究人员的原因之一。

提出了研究假说或研究问题之后,研究人员就可以开始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研究假说或解答问题。低年资研究人员通常是进行实验操作的主力,高年资的研究人员主导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负责分析与解读实验数据或结果。

分析与解读实验数据和结果是科研质量控制非常关键的环节,需要研究人员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当实验数据或结果不支持最初假说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假说存在错误,或者实验数据与结果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重试。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发生低年资研究人员或高年资研究人员篡改实验数据的问题,以期减少劳动量来获得有利于其论文观点的数据。

研究人员在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数据和结果之后,大致可以判断当初提出的研究假说是否成立或者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已回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通常就会开始撰写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一般由资深研究人员撰写,虽然低年资研究人员也常常参与其中。在研究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低级的造假,最常见的是直接修改实验结果。

当论文初稿完成后,并经过数轮修改与实验数据的补充,研究人员将论文投至合适的学术期刊,期望获得发表。当今学术期刊普遍采用同行评审制度,一篇学术论文大致都要经过三关:

(1)初审:

学术期刊编辑在收到研究论文之后,将初步评价该研究论文是否符合该期刊的基本要求与发表标准。只有符合要求并达到标准的论文才会进入下一关,否则就会直接拒稿。这个过程通常为1~2周。

(2)同行专家评审:

通过期刊编辑初审的论文将被送至该研究领域约3名同行评审专家,他们将对研究论文进行全面、专业的评审。如果评审专家认为研究论文存在严重的问题,将会建议不予发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指出研究论文的不足之处,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供论文作者参考。

(3)修回与复审:

研究人员从期刊编辑处得到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后,需要逐一回答同行专家提出的问题,通常还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实验与数据来支持研究论文的结论。研究人员将修改后的论文与评审意见的逐条回复重新发回给期刊编辑,将被送至评审专家复审。通常只有在所有专家一致认可的情况下,期刊编辑才会考虑正式接受与发表该研究论文。

至此,一篇研究论文就正式诞生了,里面包含的新知识将或多或少的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或者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检索并阅读到它,它的价值与真伪也将接受时间的考验。

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可以奠定作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相反的,一篇造假的研究论文则足以毁掉作者的学术声誉与节操。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学术声誉,严格把关自己的每一篇研究论文。

我们可以看到一篇研究论文诞生过程至少有四大人物出场:高年资研究人员、低年资研究人员、学术期刊编辑、同行评审专家。他们分别起着怎样的具体作用?造假论文又是怎么顺利通过这四大人物的监管?这都是论文评审体系的漏洞,亟待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