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恋水情结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1 水的原始意象———亘古如斯的文化承载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忘川悠悠。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的那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他的散文《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老伴》、《辰河流域的水手》等等,或在河边,或在溪上,演绎着人间的离合悲欢。
即使不直接以水为背景的作品,也带着水的色泽。
《云南看云》中变幻莫测的云彩,五彩斑斓的霞,还有澄明如镜的天。
他们交织出的画面也渲染着水的光彩,流溢着水的音符。
水为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散文创作呢? 这与水的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1. 1 水象征阻隔,也暗含着联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在我国,水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阻隔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
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同时也代表险阻; 《说卦》曰:“坎,陷也”; 《象辞》也说:“习坎,重险也。
”水意象表示阻隔意绪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湾清水,波光摇曳,倒映着相恋双方日益憔悴的身影,载得动多少离人的相思泪? 此岸和彼岸隔着几度春秋? 积蓄着多少惆怅和孤独?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
在这方世界里的人物依然也摊派了哭笑吃喝,演绎着悲欢离合。
沈从文与水 35
沈从文与水一提起沈从文,我们便会想起他为我们精心构筑的令人流连忘返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以及湘西人民独特世态人情。
仔细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特别迷恋水,他对水是情有独钟的,在他的字里行间充盈着水的光和影,这些发生在水边的故事也像水一般的闪着淡淡的哀愁,波光粼粼的沅水向我们诉说着沈从文生命的情愫。
的确,沈从文的创造与水有着特殊的联系,他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也一再强调自己的“文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是建筑在一本或一堆“合用的书”上,而只是建筑在“水”上。
湘西是一个多水的地区,长达数千里的沅水与家乡凤凰美丽的沱江,给沈从文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使他对水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是一位将水溶进自己生命的作家,水既是沈从文文人性格的写照,也是他作品的精魂。
本文将就沈从文人格与创作和水的特殊关系做一些阐述。
一、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曾在《平常的沈从文》一文中这样描述沈从文:“老子曰:‘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样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善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这是对沈从文性格的由衷赞叹和评价。
沈从文自己也曾多次谈到,他的生命人格和水不可分。
对于水的性格,沈从文作了如下的分析:“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
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自小在水边长大,湘西的水,犹如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养料,深深地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
通过对水的理解,我认为沈从文的性格与水有以下三个契合点:1.水之遭遇美与沈从文水的美最直观的就是其流动性与自由感,从涓涓山涧到奔腾大河川流不息,不舍昼夜。
沈从文的爱情经历
沈从文的爱情经历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巨匠,他以其深沉的感情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打造了很多经典作品,其中不乏以爱情为主题的著作。
那么,沈从文的爱情经历,又是怎样的呢?一、董小宛:相濡以沫的初恋早在年轻时,沈从文就经历过多段恋情,其中最为深刻的一个,便是与董小宛之间的初恋。
当时,两人都在家乡南京读书,由于共同的爱好和知识储备,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好友,而这段友谊,也很快发展成了一段恋情。
虽然两人并没有在一起多久,但在沈从文看来,董小宛便是他一生中最深爱的女人之一。
据他后来回忆,每当他遇到挫折或者感到无助的时候,董小宛总是那个能够给予他最大鼓励的人。
即使分手后,两人仍旧保持着联系,互相鼓励着、关心着,这份深情,让他们成了相濡以沫的知己。
二、张幼仪:逝去的爱1950年代,沈从文与张幼仪相识,并很快坠入了情网。
虽然当时沈从文已经47岁,而张幼仪仅22岁,但两人却有着共同的音乐和文学爱好,每每在音乐会、书展上懊丧共鸣。
不久,他们决定在一起,沈从文也在随后与张幼仪结婚生子。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维系太久。
张幼仪深受家庭背景和社会观念的打击,因而离开了沈从文。
对于这段爱情的逝去,沈从文一直难以放下,终日沉浸在对逝去的执念中,写出了《边城》中那深处人心的思念和煎熬。
三、春岚:心心相印的婚姻1976年,沈从文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春岚。
这段婚姻,是他人生中最长、也最为幸福的婚姻之一。
沈从文与春岚同等热爱文学、音乐和美学,两人的共同爱好成为了他们之间感情的基础。
沈从文在回忆录中写道:在他与春岚的相处中,从未感受到过任何中庸、虚伪,也没有任何暴力、亵渎、滥用、竞争或者排挤。
那时他们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阻碍地彼此交流想法,分享诗歌、音乐和画作。
直到沈从文去世,这段婚姻才画上完美的句号。
总结:沈从文的爱情经历,如同他的文学生涯一样充满了坎坷和波折。
不过,这些爱情历程也让沈从文更好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正是因为经历过爱与痛,才让他能够写出那些触动人心的佳作,也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坛上的传奇巨匠。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文学巨匠,其作品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种特殊的情结,即恋水情结。
恋水,是指沈从文对水的深深热爱和迷恋。
在他的作品中,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水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美的象征。
沈从文通过描写水的形态和特性,以及水与人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水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元素。
无论是《边城》中的及笄河,还是《湘行散记》中的悠悠湖水,水总是与故事情节密切相关。
水在小说中往往象征着生命和感情,通过对水的描写,沈从文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边城》中的及笄河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水是神秘又美丽的,代表了自由和精神的追求。
小说中的女主角荷花就像一朵江南的水花,活泼纯真又独立自主,象征了温柔和坚强。
而男主角武家坡则是一个困在边城的孤独灵魂,他渴望自由和远方,如同细流汇入大河,渴望与大海相遇。
通过对水的描写,沈从文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内心的纷扰。
在沈从文的散文中,恋水情结更为明显。
他写湘江的《湘行散记》,以湖南出行为主题,以怀旧情怀和对水的热爱为线索,描绘了水与人的情感纠葛。
他感叹湘江之美:“水的美以水的态度最动人。
”他通过对波光粼粼的湘江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之美的热爱。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水在他的作品中既是一种具体的自然景观,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他通过对水的描写和想象,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恋水情结也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思考,他相信人是有感情和情感的,只有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简析沈从文作品中的“山情结”和“水意象”
简析沈从文作品中的“山情结”和“水意象”作者:韩卓异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摘要:山青水秀的湘西是沈从文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里的山和水对他的思想及写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对山的挚爱使他高而望远,胸怀天下之爱;对水的倾情使他的思想和情感更深沉细腻。
他的思绪经常徜徉在湘西的山水之中,通过作品讲述湘西的山水风情和人事,寄托他的思念与爱恨、期盼与祝福。
他把真挚深沉的情感与湘西特定的山水环境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情境,使人感受到明显的“山情结”和“水意象”。
关键词:沈从文;山情结;水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2-0107-03湘西在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和云贵高原的环绕之中,沅水、澧水在境内交汇,造就了山水相依,山为灵魂水为血脉的神奇的自然环境。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这里度过了宝贵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的生活轨迹遍及湘西的山水,他的创作多以湘西的人事为题材,为人们编织和讲述动人的湘西故事,展示了他心目中神奇的“山情结”与“水意象”。
一、沈从文作品中的“山情结”湘西多山,海拔1 000—1 500米的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形成了山连山,山叠山,山外有山,山上有山的山区地貌。
湘西的山不高,但剧烈的地壳运动加之山间湍急的河流的浸蚀冲刷,如鬼斧神工般造就了奇异的山形,山中多奇异的岩洞,山路蜿蜒曲折,林木葱茏茂密,犹如人间仙境,这样的环境为沈从文的“山情结”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一)沈从文对山的情感源于他对家乡的挚爱沈从文在散文《凤凰观景山》中写道:“从小生长在湘西苗区一个小小山城中,周围数十里全是山重山……即或乐意忘记也总是忘不了。
”因此,山成为沈从文文学作品中重要的角色,或为背景以衬托氛围,或寄托情感以成意境,或承载情节以成故事;在他的生活中,山也成为了永远的记忆和终生的眷恋。
沈从文在散文《箱子岩》中写道:“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14年后,作者又来到箱子岩,故地重游,他写道:“四点左右,黄昏已逐渐腐蚀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
论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
论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摘要:解读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是深入挖掘沈从文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水与生命之美、水与五常的命运、水与孤独三个方面分析沈从文的人生与创作,解读沈氏小说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沈从文水文化情结[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7-0016-02“我看久了水,从水利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象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情,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想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
这时节我软弱的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1] P105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从极具原始神秘的湘西沅水流域走出来的作家,他以独特的笔调书写着美的生命之歌。
在他的笔下,“水”如同一个人一样的存在着,她的形貌、性格、体态及至呼吸、情感,都具体可见。
这位作家就是沈从文,考察沈从文的创作文本,可以发现他对水文化情有独钟。
他以湘西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和散文,“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2]《边城》、《长河》、《三三》、《湘行散记》、《湘西》……无不贯穿着水的精魂。
解读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是深入挖掘沈从文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一何谓“水文化情结”?就是在独特的水域环境中培育起来的特殊情感与在某段特殊的人生阅历中形成的对文化教育作用的认知融合而成的创作心态。
作者的文化情感往往表现为在创作中一种不自觉的自然流露。
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以治水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
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伙伴,从古至今,水既是某种人生境界和哲理的象征,又是某种道德精神和人格品质的显现;既具有某种坚强的力量、坚韧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又具有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聪明才智,孔子在耄耋之年挥戈自己的一生,发出这样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感慨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老子认为水看起来与世无争,没有一点个性与刚性,因此它能成就一切个性,能够争得所有的东西,“上善若水。
论沈从文的“水情结”对其创作的影响
水城凤凰造就的 “ 水情结 ”
沈从 文 的一 生 与水 结下 了不 解 之缘 , 与他 所生 活 的环 境息 息相关 。凤凰 ,一个依 山傍水 的美丽 小城 。有关于 凤凰 的轮 廓,若从 百年前某种较 旧一点 的地 图上寻找 ,一定可在 黔北 、川东 、湘 西一处极偏僻 的角隅上 ,发现一个 名叫 “ 镇 箪 ”的小点 。那 里同别 的小点一样 ,应有 一个城市 ,在 那城 市 中,安顿 了数 千户的人 口,不过一切城 市的存在 ,大 部分 皆在 交通、物产 、经济 的情形 下面 ,成为那 个城市枯荣 的因 缘 。这一个地方 ,却 以另外 意义无所依 附而独立存在 。这地 方 东南四面接近 大河 ,一道河 流肥沃 了平衍 的两岸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道小 河从 高山绝涧 中流过 ,汇集 了万山细流 ,沿着两岸有杉 树林 的河沟 奔驶而过 ,农 民各就河边 编缚竹 子做成水车 ,引河 中 流 水 ,灌溉 高 出 的 山田 。河 水 常年 清澈 ,其 中多鳜 鱼 、鲫 鱼 、鲤鱼 ,大的 比脚板还 大 。小河流水 环绕 “ 镇箪 ”。北城 下驶 ,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 入辰河 ,直抵洞庭 。[ 2 这就是沈从 文所生长的地方 ,他想要拿起笔来描绘的地方——凤凰城 。 凤凰县城特 殊的地理环境 对沈从文亲 水、 尚水性格 的形 成起到极为关键 的作用 。 不得不说凤凰 城是 因沈从 文的散文和 小说而被众 多人所 熟悉 。路 易・ 艾黎 曾称凤凰城为 中国两座最美丽 的县城之 一, 也使 崇拜沈从文 的读 者都想去 看看凤凰 ,这 片孕育 了 “ 纯文 学 ”的沈 老的神奇 土地 ,去感 受沈 老带给我们 的 “ 生命 ”、
“ 人生 ”、 “ 人性 ”、 “ 爱 ”和 “ 美 ”。 沈从文说 : “ 我的心总得 为一种新鲜 声音 、新鲜颜 色、 新鲜气 味而跳 ”。 [ 2 沱江 的粼粼光影 融入他 的生 命 ,他 的灵
沈从文与陈渠珍的爱情故事
《沈从文与陈渠珍的爱情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沈从文和陈渠珍的故事。
沈从文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有一天,他遇到了陈渠珍。
陈渠珍美丽又温柔。
沈从文看到陈渠珍的第一眼,就觉得心里像有只小兔子在乱跳。
他们一起去公园散步,沈从文会给陈渠珍摘漂亮的花。
有一次,陈渠珍生病了,沈从文着急得不行,天天守在她身边,给她讲故事,让她开心。
他们的爱情就像甜甜的糖果,让人心里暖暖的。
《沈从文与陈渠珍的爱情故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沈从文和陈渠珍的故事。
沈从文特别喜欢和陈渠珍待在一起。
他们会一起去河边看风景,河水清清的,风儿轻轻的。
有一回,沈从文写了一首诗送给陈渠珍,陈渠珍看了,脸红红的,笑得可甜啦。
过年的时候,沈从文还亲手给陈渠珍做了一个小灯笼,陈渠珍拿着灯笼,眼睛里都是幸福。
他们的爱情可美好啦,一直一直都那么甜。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 2019年第6期文/ 李娟水是一个容易让人联想到“浪漫”的字眼,而沈从文又是一个有着深深恋水情结的人。
所以他笔下的故事便有了一种水样清新的格调,故事中的人物便有一种水样浪漫的气质。
长长的湘水、沅水是他故事的背景。
多情妩媚的湘女依在河畔古朴的窗沿上深情地凝望着水手越走越远的背影;敦厚可爱的水手为生存在河滩中出生入死,一次次地将自己的性命别在腰间;翠翠惆怅的情思源自于见到在河中捉鸭的二老;老船夫祖孙二人单纯快乐的生活是在渡船上度过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水,水是他故事的生命。
离了水,他的故事便失去了活力。
缓缓的流水流出了他的才华。
无论是诗意般的檐溜,还是潺潺的温柔溪水,或是宽泛的无涯无际的海水,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无论是湘水、沅水、洞水的源头,还是沿河的美景,都被沈从文尽收墨底,他在描写水及关于水的一切时,似在数家珍。
那些生活在水边的如水般质朴、淳厚的人们,那发生在水边水中的或忧伤或单纯的故事,那从水手、湘西少女口中蹦出的或粗野或清新可爱的话语,那闪烁着神秘色彩的湘西民风民俗,都成了他的写作素材。
这所有的一切,也都如流水般,缓缓地流出他的笔端,形成一条隽永绵长的小溪,透出清新之气,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展现着自然的魅力。
沈从文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或许就因为值得他回忆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水边,沾染上水的灵性的缘故吧!如果说人生的回忆犹如一粒粒的珠子,那么,那些关于水的回忆在沈从文的记忆中一定是最亮的!在《从文自传》中,他曾提到:小时侯,当他因为逃学而被罚跪时,为排遣胸中的郁闷,抵抗饥饿的侵袭,他便边听着窗外的淅沥雨声,边任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到外面的世界去猎捕新奇的事物。
当他长成一个浑身散发着活力的青年时,他因参军而在水边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日子。
在此期间,他有了更多与水亲近的机会,因此,他进一步读懂了水。
“从汤汤的水上,明白了许多人事,学会了不少知识,也见过世界。
试论沈从文小说中水与女性的关系
试论沈从文小说中水与女性的关系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中常常描绘水和女性之间的关系。
这篇文章将从性别、渴望和反叛等角度来探究沈从文小说中水与女性的关系。
首先,沈从文小说中水和女性常常被视为互有关联的。
女性在小说中既是水的主体也是水的客体。
例如,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往往与水的自然景色紧密相连,比如在《边城》中女主角荷塘仙子,她就像是荷花一样与水融为一体。
在《春蚕》中,根系深厚的柳树般经历世事沧桑的女性莲彻底被洪水淹没,化身水姑娘。
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示了女性的美和柔情,也表达了对水的赞美和崇敬。
沈从文把女性和水联系在一起,也就暗示了女性的柔和、柔顺、美丽和灵活。
其次,水被赋予着性别的特质,是弱者的象征。
水是无声的、顺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融于一切,代表无力、动态和无常。
与之相伴的是,女性常常被赋予被支配、被压迫的角色。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女性受父亲、丈夫、兄长等男性的保护和约束,缺乏自由,甚至自身的身份都被剥夺。
这种性别上的支配和压迫,加上水的特质,强调了女性的弱势和束缚。
再者,水也体现了女性渴望自由、反抗束缚的愿望。
沈从文的作品中,女性与水的关系往往是解脱束缚的标志。
在《荷塘月色》中,女主角谷红玉可以从类似荷塘这样的重重束缚中逃离,并在自由中变得光明,领悟到许多智慧。
在《归园田居》中,女主角简君瑶在水中游玩,释放内心的压抑,并找到了重新理解自己的方法。
水,在这里隐喻着自由、解脱、改变的力量,其与女性的联系,则可理解为流动和变化的时刻都隐藏着反抗和希望的力量。
最后,沈从文的小说中,水和女性之间的关系通常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
女性在水中得到自由和解放,但是女性也可以给予水以生命力和灵性。
在《且介田园》中,女主角秀兰不仅是主角,也像是水的代言人。
她的柔和、敏感、纯净的灵魂,不断为生存于田间的人们带来清新的精神气息。
水与女性,相互凝聚、沟通、交流,完成伟大的互动。
总之,沈从文小说中女性和水的关系不仅是美学上的联系,同时也蕴含了性别、渴望、反叛等多重层面的含义。
论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
论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摘要:解读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是深入挖掘沈从文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水与生命之美、水与五常的命运、水与孤独三个方面分析沈从文的人生与创作,解读沈氏小说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沈从文水文化情结“我看久了水,从水利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象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情,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想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
这时节我软弱的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1]P105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从极具原始神秘的湘西沅水流域走出来的作家,他以独特的笔调书写着美的生命之歌。
在他的笔下,“水”如同一个人一样的存在着,她的形貌、性格、体态及至呼吸、情感,都具体可见。
这位作家就是沈从文,考察沈从文的创作文本,可以发现他对水文化情有独钟。
他以湘西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和散文,“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2]《边城》、《长河》、《三三》、《湘行散记》、《湘西》……无不贯穿着水的精魂。
解读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是深入挖掘沈从文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以治水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
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伙伴,从古至今,水既是某种人生境界和哲理的象征,又是某种道德精神和人格品质的显现;既具有某种坚强的力量、坚韧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又具有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聪明才智,孔子在耄耋之年挥戈自己的一生,发出这样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感慨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老子认为水看起来与世无争,没有一点个性与刚性,因此它能成就一切个性,能够争得所有的东西,“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八章)对水的观察、欣赏、沉思,培养和启迪了古人的哲学和思维,浇灌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之花,而且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将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水所代表的时空意象,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强化、凝固并积淀下来,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中最深沉的一部分。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尤以小说《边城》最为经典。
在这部小说中,沈从文展现了自己对水的独特情结,他将水视为自己的情感寄托,对水的描写更是动人至深。
我们可以说沈从文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那就是恋水情结。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光。
他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一个以水乡而著称的小镇上,这里有着湘江的滋润和洞庭湖的清澈,处处可见水的踪迹。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沈从文自然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在《边城》中写道:“我出生在湘水岸边……自己是被水呵护长大的……” 可以看出他对水的眷恋之情。
在《边城》中,水是沈从文笔下的主角之一。
他将水描绘得清澈明澈,大抵是出于对家乡湘江和洞庭湖的眷恋。
在小说中,他对水的描写是多方面的,包括水的色彩、水的形态、水的情怀。
他描写了水的清澈,水草的婆娑,水中花鸟虫鱼的自由,以及水的柔情似水的性格。
在《边城》中,水还是沈从文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手段。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陈真,就具有水的特征:“水幽深、清澈,自有一种不可琢磨的性别。
” 她与水的联系如此之深,以至于在她的心目中,水几乎是一种生命,是她的灵魂。
这种将女性与水相联系的象征,其实也是沈从文表达对水的深情眷恋。
除了在小说中对水的描写,沈从文也在其散文中表达了对水的深情眷恋。
他在《浮生六记》中写道:“对于水的百般柔情,一世中,也不曾变更。
” 可见他对水的情结之深。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还表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在《水乡》一诗中写道:“河流在我胸部奔溃,我在河的身上涌流。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将对水的眷恋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具生命力、更加丰富。
恋水情结也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个特色,它使他的作品显得更加动人,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共鸣和触动。
论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
论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沈从文的作品中的艺术的手法有很多,而描写的景物和人物也有许多,但是“水”在他的文章仿佛永远不会“干涸”。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摘要:解读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是深入挖掘沈从文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水与生命之美、水与五常的命运、水与孤独三个方面分析沈从文的人生与创作,解读沈氏小说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沈从文水文化情结“我看久了水,从水利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象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情,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想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
这时节我软弱的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1] P105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从极具原始神秘的湘西沅水流域走出来的作家,他以独特的笔调书写着美的生命之歌。
在他的笔下,“水”如同一个人一样的存在着,她的形貌、性格、体态及至呼吸、情感,都具体可见。
这位作家就是沈从文,考察沈从文的创作文本,可以发现他对水文化情有独钟。
他以湘西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和散文,“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2]《边城》、《长河》、《三三》、《湘行散记》、《湘西》……无不贯穿着水的精魂。
解读沈从文的水文化情结,是深入挖掘沈从文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一何谓“水文化情结”?就是在独特的水域环境中培育起来的特殊情感与在某段特殊的人生阅历中形成的对文化教育作用的认知融合而成的创作心态。
作者的文化情感往往表现为在创作中一种不自觉的自然流露。
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以治水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
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伙伴,从古至今,水既是某种人生境界和哲理的象征,又是某种道德精神和人格品质的显现;既具有某种坚强的力量、坚韧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又具有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聪明才智,孔子在耄耋之年挥戈自己的一生,发出这样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感慨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老子认为水看起来与世无争,没有一点个性与刚性,因此它能成就一切个性,能够争得所有的东西,“上善若水。
如水的文字-揪心的情结
如水的文字,揪心的情结——论沈从文散文中湘西风情画的审美特点洞口县山门镇横溪中学吴理书[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沈从文用如水的柔软和强韧一样的文字朴素的记录了湘西地域性的古朴民风、淡淡的民族色彩风景,突出一种原始典雅的人性美。
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浊流,以便使人们认识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他用一种自然美去点化它,以唤起千百万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一条绵长千里的沅水,维系着沈从文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流波逝水中裹挟着沈从文先生揪心的情结——浓浓的乡愁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这是我们理解沈从文的基础。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湘西风情水的文字痛苦情结一读沈从文的散文,忘却不了的是群峰罗列,如屏如障、烟云变幻,积翠堆蓝、白浪黑潭,清幽迷人,白鹭在稻田上幽雅的掠过、水车悠悠然踩着不变的步伐、石碾在屋檐下咕噜咕噜转、吊脚楼苗家女临溪刺绣、苗家鼓王挥舞着强壮的肩膀,在咚咚的鼓声中欢庆丰收的喜悦……这一切富有湘西民族色彩的风景民俗,像一张张底片存在我的脑海里,已成为我生命中非常亲切,熟悉的并且非常珍贵丰富的一部分。
她若水一样地流淌,潮湿着我的心。
沈从文是一个文字的智者,他用独特的手法描写了湘西民族色彩风景,他懂得如何去渲染一氛围,极似了那拙者的画笔,象那童趣的稚儿,涂抹出去分毫不用力道,出来的线条却自然清朗;他又知晓如何去触动读者的心弦,几乎白描的手法,不杂一丝的论在里面,一个个字摆那里,却熠熠闪着辉。
虽然故事不怎么感人,人物那么陈旧,但就这不多的文字里,让你去揣摩那时那地人的心理,而予人更大的关注这如水的文字,也便那般的奇妙。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用这如水的文字不仅描绘了一幅幅绮丽多姿的湘西风情画,而且还展示出湘西特有的风物:河街、码头、木筏、吊脚楼。
记述了当地日常生活以及乡风习俗:漂滩、呼号、放蛊、筛锣。
描写了苗乡水边的人们:船主、舵主,烟贩、女巫。
这些民情风俗画,若连起来,则是一长轴美丽而完整的画卷,我以为这更是一个大师心灵的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社会科学·5/2001 沈从文的恋水情结王向阳[提要] 沈从文与水有着须臾不能分离的密切联系,水是他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意象;水是沈从文人格的写照,也是他文格的象征——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作品的情节结构、叙述节奏、语言色彩都透显出水的自然品性。
[关键词]水;人格;文格;自然品性[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1]05—0059—02王向阳,湖南娄底师专中文系副教授湖南娄底417000八十年代以来,沈从文作为“大家”的文学品格逐渐被文艺界认同。
细细探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读者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水”,作为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实体,与沈从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呈现出作家丰富的艺术个性,并折射出作家对湘西本土文化洞悉和思考的深度。
可以说,水饱浸了沈从文自我独特的审美情感,洋溢着他内在的生命激情,并负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是沈从文人格和文格最显著的标识!水——沈从文创作道路上的亲密伙伴现代精神分析学认为,作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对日后的创作心态会构成或显或隐的情意结,对创作思维起着恒久的支配作用,甚至沉淀为个人化的原型意象世界。
这在许多作家身上都可以得到明证,在沈从文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经历和影响——青年时期的水上生活经历于沈从文的创作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探寻沈从文的水上生活经历,首先必须把视角探向沅水流域。
因为沈从文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就是在这条河上度过的。
沈从文“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及至年长游进社会,也多在沅水流域。
年青时期的沈从文,对于生活在船上的水手及其生活, 散在沅水流域的几百个大小码头以及码头上的人事哀乐,尤其是那些河边吊脚楼里的人事,他都以冷静的目光一一摄录下来,成为他以后作品的“底片”。
“水”,可以说是湘西自然世界的主体部分,湘西乡土独特的自然美,正是水和与水有关的其它景物所构成。
在《从文自传》中,作者曾深情地描绘了他对这自然美的童年时代的回忆。
这美丽动人的水的故乡是陶冶浸染沈从文幼小乃至年青生命的摇篮。
特别是作家在那里生活了六七年的沅水,仿佛在作家灵魂里注入了永生的“活水”,唤醒了作家对生命的渴求。
沅水的真挚、真诚、坚贞,最初把他引入人生的大门;沅水的波涛,用它特有的丰饶,风土变迁、民情古俗,冲走了历史的苦涩,丰富了他的人生;沅水的流淌,连同它那激动的涟漪悄悄映照出他的人生烦恼,起起落落,酸酸楚楚的生活——他的悲欢离合,风风雨雨,他生命的每一个关节处,一刻也离不开长期伴随着他、滋润着他的沅水。
水——沈从文人格的象征沈从文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确实水与沈从文有着那种“须臾不能分离”的非同一般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沈从文对“一派清波”必然有着深入、独特的认识。
在与水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沈从文本人的性格自然被水同化了,意即在沈从文性格的形成过程中,水的陶冶和熏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作家曾把自己“在沅江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生活过五六年”的那一段“青年人生教育”叫做“水上教育”。
所谓“水上教育”,也就是水的自然品格对于少年沈从文性格的影响和陶冶。
沈从文始终以“乡下人”的质朴认认真真地做事做人。
从乡下初到北京城的那段日子,沈从文窘迫到经常去同乡、朋友处吃蹭饭。
这种人生最低需求层次的窘迫是最难忍受的。
然而沈从文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性格中有一种象水一样的锲而不舍、坚韧顽强、乐观进取的可贵精神。
“他正视现实,与社会合作,向社会伸出求援之手,进行顽强奋斗”。
①正是这种“水”一样的韧性使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达到了理想的彼岸,也正是从沈从文坚韧顽强、百折不回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发现了:沈从文本身就是“水”的化身,有着“水”的特性——“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②同时,沈从文的性格明显带有水的刚柔二重性,它的基本特征是柔中有刚。
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说:“这正如湘西的水,澄沏、温柔、透明,带着山花和乡土气息,萦回曲折,不停地向前流去。
看似随和,一望见到,但又是十分坚韧的,有股无形的力,可以水滴石穿!”③水——沈从文文格的象征水,是沈从文人格的写照,更是他文格的象征。
水是沈从文作品所关注的主体意象。
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随处都可见这个柔濡的物什。
例如对于散文集《湘行散记》来说,“水”可以说是它的灵感和生命。
全集十59三篇文章,是作者在1934年冬重返阔别十一年之久的故乡时在溯沅江上行时的实录;而对于《湘西》来说,“水”则是它的内涵。
这两个集子里的散文都精心营造了水这一生动意象。
水,如同人物一样在其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它的形貌、性格、感情乃至呼吸,都可感、可闻、可见。
这种感觉,自然来自只有沈从文才写得出的那些描写水的文字,以及那些弥漫于人物中间的水的气氛,水的气质,水的色彩。
它让人感触到生命的律动。
在作者笔下,湘西自然世界溪流萦回,水清且浅,一切皆怡然澄明,优美和谐,湘西世界因水而显得静穆,充满柔情。
水,作为主体形象,被作者描绘得分外鲜明;在《湘西》里,他这样描写修路的女子:“在轻烟细雨里,一个外来人眼见到这种情形,必不免在赞美中轻轻叹息,天时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一面。
”在这里,沈从文自然地将山与水与人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人水合一的感觉,同时又突出了意象的主体。
这种描写让人读来回肠荡气,胸襟开阔,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所流露的是一种对水的情不自禁而自然奔淌的真挚的深情,一种对水的柔韧精神的领悟。
当作家的精神与水物象相契合时,作品就有了超越于物象之外的更丰富的韵味。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在作家的心目中,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之水了,而是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家对水倾注了无限深情,他从不满足于写水的外在形态,而是把自己与水融合在一起,以赤子之心写水,以信念写水,以憧憬与理想写水,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水的生命,水的呼吸。
水是沈从文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实体再现。
从沈从文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身上分明可以看到水的影子,水造就了人物的性格,水的自然品性与人物形象出现了同化现象。
《边城》中的边陲小镇民风淳朴,人性如水——如水的晶莹透亮,澄沏温柔——小镇里所有的人都各自守着自己的本份,善良、质朴,不分贫富、不讲地位,均以诚相待,以善相亲,充满了温爱。
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的绅士还更可信任。
“虎雏”(《虎雏再遇记》)、“老头”(《1934年元月18日》)等人物也都有水的品性,他们蓬勃进取,坚韧执着,勇往直前。
在作者笔下,一方面,湘西的世界因水而显得静穆,充满柔情,而另一方面,与这静柔相对立的是湘西生命的张扬与雄悍。
假如说,湘西女人体现了水的柔弱、静美,那生长在湘西的男人则显示了水的刚健与动态之美——“吊脚楼”里柔静的夭夭,边城渡船上的温善的翠翠与具有阳刚之气雄强彪悍的牛保、傩送,他们无一不是受了水的哺育和恩受,他们都是“水”的化身,都有着水的特性,但两类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分别体现了水的性格的两极——至刚与至柔。
在艺术结构上,沈从文的许多小说作品显得恬适、潇洒,在组织的松散中显示出艺术审美上的从容、舒纡。
因之,许多研究者称其小说为“散文化小说”,这种散文化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疏忽了作品的结构。
作品结构上最显的特征是象水一样“信马由缰”,任其自然流淌,充分透显出水的自然随意性,这种自然随意性涵盖了作者所要叙述的渺渺思情,结构在这里已然不是作品的框架,而在不知不觉中消融了。
在叙述节奏上,沈从文的许多小说重视叙述的平静、幽缓,看起来也更象散文,读其作品,我们似乎是观赏一条乡间小溪,溪水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自在欢畅。
《边城》的叙述节奏是缓缓的,静静的,即使是天宝失事,白塔坍塌,爷爷作古等人生中的大事,也都不是跃起的波澜,最多是溪中微澜。
整个《边城》就象茶峒山城的那条小溪,静静地向前流,携着脉脉的温情,又隐着淡淡的忧伤。
到作品最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叙述节奏的这种幽缓的特征更加凸显出来,好似小溪徐徐流向远处,最后消失在尽头。
其《长河》亦恰似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几乎没有情节,没有高潮,甚至没有明显的结尾,一切都象那条“长河”,缓缓地向前流,密密地流,微微泛起的不过些许涟漪而已。
沈从文恰恰是长于这种平静、幽缓的叙述。
沈从文的语言更具水的特质。
作者善于用纯朴自然、素净如水的语言来表现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湘西是一块充满原始神秘、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为了保持生活固有的光鲜、自然的原始色彩和诗情,把一个未经人为精雕细刻的真实湘西捧到读者面前,为了把那种完美的人生形成完完整整地再现出来而不使其受到“损伤”,沈从文很注重选择与这种完美的人生相统一的语言色调,运用明净、晶亮、简朴、纯素的叙述语言和素描的手法,以表现其天然的风韵。
当他叙及他所钟爱的一切时,笔调极其柔和优美。
“这种剥掉了华丽外衣的语言就象沅河水一样,真实自然地映照出那些乡亲、乡情、乡音的原始风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如《边城》中“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读者从中不难体会到一种柔静之美,有如独卧小舟,静听舟底的潺潺流水声。
沈从文追求语言的淳朴自然,忌“文艺腔”,主张运用文字“宁拙勿巧”。
他的语言确实有一种纯净之美,“具有水的质感,汨汨而出,有时却又造语新奇,令人击节”。
④水——这个阴柔与阳刚相济、静柔与跃动共存的意象,普遍存在于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他的故事、人物与水有关,而且其语言、情节结构也明显地受到水的影响。
水是沈从文的生命、生活、他的文学事业的源泉乃至他整个精神世界的象征,水是沈从文的人格追求——清淡、柔濡、强韧,水更是沈从文人生态度的旨趣——“善利万物而不争”①孔庆东《论沈从文的自卑情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一期。
②沈从文《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岳麓书社1992年第180页。
③柯原《湘西,清清的溪水》④夏逸陶《忧郁空灵与明朗洒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
(责任编辑:佘克)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