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的细菌性败血症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综合防治技术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综合防治技术进入初夏后,气温渐暖,水温回升,这时水产养殖户必须谨防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病又称出血病、暴发性出血病,此病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各种养殖水体均有发生,发病率高,致死率也较高,是目前危害淡水养殖鱼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也是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症状淡水鱼在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后,会因品种、生长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有少数患病淡水鱼,感染之后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而直接死亡。
在感染早期阶段,一般病鱼会出现轻度充血肿胀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口腔、腮、眼睛、腹部、鱼体两侧以及鱼鳍等部位。
剖开病死鱼的腹部,会发现有少量食物残留在肠道中。
随着患病鱼情况的逐渐加重,病鱼会呈现出体表严重充血的情况,脏器组织也会表现出严重的败血症现象。
在病鱼的眼眶周围会有比较明显的充血现象。
除此之外,眼球会明显突起,腹部则呈现出膨大的特征。
将病死鱼腹部剖开,能发现在内部存在许多腹水,腹水呈淡黄色透明状或者红色浑浊状。
不仅如此,鳃丝也会有明显的腐烂,部分病鱼还会出现鳞片向外竖起。
二、病原体类型1.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流行的病原之一。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命力较为顽强,在14~45℃的水温下仍旧可以繁殖。
该病原体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外毒素,该毒素毒性较强,对于淡水鱼的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根据目前细菌性败血症实际的发生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嗜水气单胞菌主要是通过肠道感染。
当该病原体进入到肠道组织之后,就会对其产生侵蚀,并引发疾病。
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水体当中,属于产气单胞菌属,是目前大部分水生动物产生疾病的诱因。
该病原体最适宜的水温为28~30℃,pH 值为7.2。
不过,嗜水气单胞菌在pH 值高于6小于11的环境中都可以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当环境出现急剧变化或者水质变差的时候,嗜水气单胞菌会与其他菌混合感染,加重病鱼病情。
2.温和气单胞菌。
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技术
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技术作者:张蕴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近年来,由于养殖户追求较高的产量,养殖密度的加大和颗粒饲料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危害情况愈发严重。
该病有危害严重、周期长、患病品种多、死亡率高的特点,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情况该病流行季节从3~10月,水温9~32℃,尤其水温在28℃以上的高温季节最为严重,危害鲫、鲢、鲤、鳙、鲂等大部分鱼类,各种规格个体均可感染,一般大规格个体先于小规格个体死亡。
二、症状与诊断患病早期,病鱼口腔、腹部、鳃盖、眼眶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的症状。
病情发展后上述现象加剧,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解剖可见肝、脾肿大,肠道充血、无食,鳃丝灰白,严重时鳃丝呈紫色,末端腐烂。
3~4月份,病鱼多表现为头、口腔、鳃盖、眼眶等部位以及体表两侧充血发炎。
5月以后多表现为鳃盖下缘、鳍基和内脏充血发炎。
三、发病类型按病情发展缓急、病程长短大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类型。
1.急性发病鱼来势凶猛,死亡率高,在发病1~2天后大批鱼类死亡,一周左右死亡高峰期下降,两天后停止死亡。
该种类型主要发生在鲫鱼放养密度高、投饵较多、水质过肥、老化,池水透明度较小的池塘中。
2.慢性发病池,病程发展缓慢,死亡条数少,无明显高峰期,但发病时间长,累计死亡量高。
3.亚急性发病池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发病时间也较长,无明显死亡高峰,时多时少,不够稳定。
四、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放养密度高,鱼病预防工作被忽视。
2.池塘水质差,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
3.近亲繁殖鱼,导致鱼种体质下降,防治效果差。
4.过多投喂商品饲料,天然饵料少导致鱼体内脂肪过多,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高。
5.养殖户缺乏防病意识,病鱼乱扔导致天然水域病原体日益增多。
6.在拉网过程中,消毒工作不到位,导致病原体入侵鱼体受伤部位,容易反复发作。
五、防治措施1.预防措施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培育优质鱼种。
金鱼常见病的防治――细菌引起的松鳞病
发现金鱼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采取措 施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定期进行消毒和预防接种,提高金鱼的 抗病能力。
选择健康无病的金鱼进行养殖,避免从 病源体购买金鱼。
合理搭配饲料,确保金鱼获得足够的营 养。 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其他因素
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过高会增加金鱼患病的风险, 因为密度过高会导致水质恶化、竞争激 烈等问题。
VS
管理不当
如不按时换水、不按时投喂饲料、不及时 治疗病鱼等不当管理都会增加金鱼患病的 风险。
01
防治方法
水质管理
要点一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防止细菌过度繁 殖。
要点二
调整水质
通过调整水中的酸碱度和氨氮含量,保持水质稳定, 避免金鱼出现不适。
饲料管理
合理投喂
控制投喂量,避免金鱼吃得过饱,减少消化负担,降低 疾病发生。
选用优质饲料
选择营养均衡、品质可靠的饲料,提高金鱼的免疫力。
药物治疗
隔离病鱼
将患病的金鱼隔离出来, 避免疾病传染给其他健康 的金鱼。
使用抗菌药
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抗菌药 物进行治疗,如青霉素、 头孢菌素等,杀死体内的 细菌,缓解病情。
细菌性松鳞病的危害
传播
细菌性松鳞病可以通过接触患病的金鱼或污染的水源传播给 其他健康的金鱼。
死亡率
该病可以导致金鱼大量死亡,特别是在饲养密度高、水质恶 劣的环境中更为严重。
防治的重要性
保护鱼类健康
防治细菌性松鳞病可以保护金鱼的健康,减少鱼类疾病的传播。
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金鱼的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防治松鳞病的措施包括改善水质、提 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定期进行消毒和 预防接种。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技术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技术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水环境的逐渐恶化,病害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细菌性败血症是目前发病率最高、造成损失最大的疾病,笔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很多用户出现鱼病后都是盲目用药和滥用药,不但不能控制鱼的死亡数量,还因破坏了养殖水环境造成死亡的进一步加剧,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损失。
现将该病的相关情况概述如下:1、发病条件细菌性败血症俗称暴发性出血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发病的原因是由于鱼池多年未清塘、淤泥厚、水质恶化,致使病原菌、寄生虫大量孳生。
特别是高温季节,长期不关注水质调控,造成鱼池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很高,可诱发该病。
突然地大量换水或暴雨造成大量外源水进入可诱发疾病。
鱼体体质下降也是致病原因之一。
2、危害情况主要危害银鲫、白鲫、团头鲂、鳊、鲢、鳙和鲤鱼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
此病在我国淡水养鱼地区广泛流行,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
池塘、湖泊、水库、网箱等水域均可发生此病。
一般首先是水体里的白鲢、鲫鱼发病,随后鳙鱼、草鱼、鲤鱼均会发病,甚至连水体里的野杂鱼都会发病,最后造成暴发性的批量死亡。
3、疾病的症状和诊断发病早期对鱼类吃食没有影响,但会表现出饲料喂的越多鱼死亡越严重。
主要是因为细菌感染健康鱼体后进入鱼的肌体组织,造成红血球溶血,体内携氧的红细胞数量减少,过多投喂后鱼体消化饲料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此时会因组织肌体缺氧而窒息死亡。
后期病鱼厌食或不摄食,静止不动或在塘边狂游、乱窜,最终直至衰竭而死。
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充血。
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或红色浑浊腹水。
病鱼严重贫血,鳃发白,肝、肾的颜色较淡,呈花斑状。
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和鳔壁充血。
因病程长短及疾病的发展情况、病鱼的种类及年龄不同,病鱼的症状为多样性。
根据池鱼活动、摄食和病鱼症状以及流行情况,可对该病做出诊断。
鱼细菌性败血症怎么治?能治好吗?.doc
鱼细菌性败血症怎么治?能治好吗?
概述:鱼一旦患上细菌性败血症,鱼体病变症状比较明显。
对于患鱼在治疗上,应遵循外用泼洒和内服治疗药物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方可更好的达到里表兼治的目的。
鱼细菌性败血症怎么治?
1、先检查鱼是否患寄生虫病,采用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鱼的体表、鳃、肠道等部位,然后对症下药杀灭寄生虫,用杀虫类药物(速效杀虫灵、菌毒杀等)全池泼洒。
2、杀虫后停食1-2天,用抗菌类药物(鱼病灵、内服康、四病灵等)等制成药饵,让鱼内服,5--7天为一疗程。
药饵的制作:先用面粉制成面糊,准确估计池塘中治疗时的载鱼量,按所用药物的剂量称取后拌和成“药糊”,再拌和饵料、晾于(要避免阳光直射)后喂鱼。
治疗鲤、鲫用“药糊”拌豆饼、菜饼等饲料制成沉性药饵投喂在食台上;治疗草鱼、鳊鱼用“药糊”粘在浮萍或水草上投喂在草架内;治疗鲢、鳙鱼用“药糊”拌麸皮等比重轻的饲料,直接撒于水面。
病情严重的塘口,将上述三种药饵同时投喂。
3、药饵投喂一个疗程后,对水体(因鱼的粪便中带有致病菌)进行一次消毒,可用0.5ppm三氯异氰尿酸或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0公斤全池泼洒。
鱼细菌性败血症能治好吗?
该病是可以治好的。
特别是症状较轻,处于发病初期的病鱼更易治愈。
而病情严重的
患鱼,也会症状有所好转。
治疗鱼细菌性败血症要注意什么?
注意要点:
1、在治疗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同时,要兼顾其它并发症(肠炎、烂鳃、赤皮等)的治疗。
2、全池泼洒的药,要准确测量水深,计算出水体总体积。
3、用药后要注意巡塘,防止用药后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质恶化,溶氧降低,引起鱼类浮头和泛塘。
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因分析
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因分析神仙鱼(详情介绍)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在我国的华南地区比较流行,4月初至12月底是该病最为流行的时候。
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会造成该病呢?一、水环境过去稀养状态下,生态指标相对合理,鱼类很少得病,而高密度情况下各种鱼病频发,因此可以说水质恶化是促成各种鱼病的外部生态条件。
而且水质好坏也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鱼产品品质、口感。
二、营养失衡池塘养鱼通常是投喂配合饲料,长期投喂某一种营养不全面、过量添加激素类、氨基酸不平衡、或者矿物质、维生素缺乏的饲料,以及投喂携带病原体和有害物的饲料,都会使鱼患上营养性疾病。
三、滥用药随着池塘养鱼单产的提高,鱼池条件电日趋恶化,鱼池不断淤浅,鱼类病害逐年增多,且蔓延速度加快,发病范围广。
而多数养殖者对于使用的药物成分、性能了解甚少或基本不了解,就大剂量地、盲目地、频繁地使用,进一步污染水体,加大了鱼类的抗药性。
有机物的成份本身就十分复杂,加上各种成份药物频繁使用,上一次药物尚未降解,新一轮药物又施人,造成药物间复杂的合成反应,其药残生成物往往对鱼产生严重毒副作用。
很多育苗场家在育苗过程中,就使种苗一直浸泡在药水中,一旦种苗染上疾病,再用药时,病菌已经产生抗药性,就得加大用药剂量。
造成滥用药的另一因素是,渔药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使许多渔药不标明主要成份,用法或用量不清楚,从而使整个渔药市场混乱。
四、近亲繁育近亲繁育的鱼种,先天免疫功能欠缺,是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
养殖近亲子代鱼类,常常染病,防治效果差,死亡率高,生长异常。
五、防范不当和外来病原体入侵据统计,防范意识不强而被动受染患病占流行发病的20%以上,发病池水滥排、死鱼滥弃,捞鱼网具不消毒,雨水冲刷病原流入都是传播致病因素。
如近年来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从国外引进的许多新品种带来的病害,造成防不胜防、无法控制的局面,这是因为一些养殖单位缺乏必要的鱼病检疫手段,在引种的同时,也将病害带人本地区,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后果。
鱼细菌性败血病防治
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
作为暴发性流行性病,其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秧及鱼类品种最多,死亡率最高,患次病的鱼从发现症状到死亡,仅3-5天,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死鱼,甚至绝产,是池塘养殖的恶性病害。
1.预防方法: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从而减少淤泥小大量的氧气,定期加注清水,换水及遍洒生石灰,调节水质和改良池塘底质,提供鱼类生长不可缺乏的钙元素,把好鱼种和饲料关,选择优质鱼种和全面的配合饲料,做好鱼体、饲料、工具和食场的各项消毒,疾病流行季节应用药物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再先。
2.治疗方法:该病一旦发生则周身病变,必须以内服与外用泼洒方式结合进行,单用一种方式,治理不治表,指表则不治里,达不到里表兼治的目的。
外用药物及施用方法:采用百毒清150g/亩.米水体的剂量全池泼洒,每天晴天上午10点左右泼洒一次,连续3天。
第一疗程完成后,隔3—4天进行第二疗程,方法与剂量相同。
内服药物与施用方法:采用败血宁与聚维酮碘制剂相结合的方法,败血宁以1%饲料添加,聚维酮碘粉剂0.1%饲料添加,每天投喂2次,连喂3—5天为一疗程,需2个疗程,如果是颗粒料,可以用喷壶将稀释好的药液均匀地泼洒在饲料表面,但不应使饲料潮解,应马上进行人工投喂;如果散料,可将饲料先用药液浸泡,然后扣堆定点投喂。
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鱼体,常常有寄生虫寄生,如发现鱼有阵阵狂游症状,在施用上述药物前应先用杀虫先锋15—20ml/亩.米予以杀灭,疗效更加明显。
据观察,经上述方法治疗的细菌性败血症90%以上明显好转,治愈率为60%,30%左右因无法进食,仅表现为体表症状减轻,而内部病变依旧,单独外用或单独内服方法治疗该病,无一痊愈。
鱼细菌性败血病防治鱼细菌性败血病是由嗜水性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豚鼠气单胞菌等引起鱼的一种传染病。
主要危害鲢、鳙、鲤、鲫、团头舫、白鲫等鱼。
主要侵害1足龄以上的鱼和2月龄的鱼种。
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防治方法
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防治方法一、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症状与危害对象。
该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鲁克氏耶氏森氏菌等为主的多种细菌。
其主要症状是,患病早期,病鱼的口腔、头部、胸腹部、眼眶、鳃盖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鳃丝溃疡、充血,严重者鳃丝腐烂。
剖开腹腔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胆囊肿大,有的鱼肛门红肿并伴有液体溢出,病鱼全身病变,在水中行动迟缓或阵阵狂游。
危害对象主要有各种鲫鱼、团头鲂、鳊鱼、鲢鳙、黄鳝、鳜鱼、鲤鱼等。
二、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是水质恶化,池底淤泥过多,投饵施肥过量,鱼池水质、底质恶化,水的透明度小、溶氧低,使养殖鱼类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导致鱼体免疫系统紊乱、病原乘虚而入。
二是鱼类营养失衡,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长期喂单一品种饵料,这样某一物质的过多与过少均会造成鱼类相关机能的紊乱失调,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病害的发生。
三是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和抗病力下降。
四是防范不当,在养殖中没有做好对鱼池、鱼种、食场、工具和水体的消毒工作,投饵未按照“四定”的科学投喂法,加之现在各种水体都在养鱼,养鱼者缺乏防病知识,将病死鱼乱扔,造成鱼类被动受感染患病。
三、预防措施。
一是做好鱼池清塘清毒工作,去除池底过多淤泥,在鱼种放养前10天,每667m2水面(水深10cm)用80~100kg生石灰全池泼洒。
二是严禁长期近亲繁殖,保证放养健壮和抗病率高的苗种。
三是鱼种下池前用15~20g/m3的KmnO4溶液或3~5%的食盐水浸浴20分钟左右,以杀灭鱼种体表病原体。
四是放养密度及搭配比例应根据当地条件、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及防病能力等因素而定,密度不宜过大。
五是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泼洒生石灰及加注新水,有条件的适时开增氧机,不断改善水质,坚持“四看”、“四定”的科学投喂方法,提倡少投多餐,尽量投喂天然优质混合饲料,不喂变质有毒饲料,保证让鱼吃饱、吃好,提高鱼体抗病力。
六是做好对水体、食物、工具的消毒工作。
主要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鳊 鱼
鲫 鱼
鲤 鱼
野杂鱼及螺蚌
• 近些年,随着种质退化,养殖水环境恶化, 鱼体抵抗力差等因素造成该病临床典型症 状已不太明显,可按如下原则判断该病的 发生
• 提前发现了餐鲦鱼、麦穗鱼等野杂鱼死亡
• 非缺氧、浮头及药毒因素发现螺、蚌的死 亡
• 花鲢、白鲢、鲫鱼、鳊鱼四种鱼类同时发 现有2个以上品种的死亡
发病原因
• 病原性病因 • 1、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类寄生虫的寄生。 • 2、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豚鼠气单
胞菌、鲁克耶氏气单胞菌等条件致菌的大量繁殖并大量产 生细菌毒素,对鱼体产生溶血性出血。 • 非病原性病因 • 1、水质不良: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偏高、pH变幅大、 藻相不平衡等形成环境胁迫效应而致病。 • 2、环境应激:暴雨前后、水温急剧变化、流水刺激、捕 捞应激、施肥应激等。
• 6、追求合理的放养密度。
治疗措施
• 基本原则:
• 1、以水质改良和驱杀虫为核心,辅以适当的口 服药物。
• 2、暴发性出血病发病急,治疗时须连续用药、 迅速控制,在阴雨天气根据药物特性灵活选择用 药。
• 3、将氧化性消毒剂和非氧化性消毒剂视为水质 改良剂。有时杀虫剂也可起到水质改良的作用。
• 4、遵从先杀虫后杀菌的用药顺序,其中吃食性 鱼类的养殖塘先改水再杀虫。
简而言之:因环境应激及水质不良和寄生虫的感染 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使得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并表 现出致病性而致病。
预防措施
• 1、加强对寄生虫病的预防。 • 3月中下旬杀灭甲壳类寄生虫一次,以后每
隔20-30天预防杀虫一次。 • 4月中下旬杀灭原生动物类寄生虫一次,以
后每逢阴雨低温天气或进水之后杀灭一次。 • 5月中上旬杀灭指环虫一次,以后每30-45
怎样防治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怎样防治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该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种类最多。
本文介绍一下怎样防治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供参考。
一、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症状表现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又叫暴发性传染病,由细菌引起。
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体表充血或出血,有的肛门红肿,部分病鱼还伴有跟和眼眶突出并充血,肌肉亦有出血现象。
剖开体腔有腹水,肠空,肠微红,脂肪有出血点。
据调查,这种疾病病程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急性型来势猛,呈暴发性,有死亡高峰期;慢性型则死亡缓慢,无死亡高峰期,一个十多亩的池塘每天仅死数尾鱼。
流行季节一般是4-10月,危害鱼的种类有鲢、鳙、鲫鱼、白鲫、异育银鲫、团头鲂、鲤等多种淡水鱼类。
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咸水鱼。
二、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1)发生本病的第一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每亩池塘水深1米用生石灰15-20千克,以改良水质。
第二至第四天内服败血宁,每100千克鱼每天用药量为25克。
先将该药与等量面粉拌和,然后均匀拌入细米糠中,加水浸泡约2小时,晒干后再揉成粉末状,一天用量分两次泼洒投喂。
3天1个疗程。
防治鲢鱼细菌性败血症,一定要按照上述用法制成粉末状药饵投喂。
(2)在并发细菌性烂鳃病时,第一天全池泼洒漂白粉(每立方米水用药1克)或三氯异氰尿酸(每立方米水用药0.4克)1次。
第二至第四天投喂败血宁,用量和用法同上。
三、预防方法应采取的综合预防措施(1)彻底清理鱼塘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清除淤泥,二是生石灰消毒。
关于清淤问题从调查来看,目前较难办到。
但是,有机质沉积太多,淤泥太深,是致使细菌性败血症暴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
一定要从长远着想,统一安排,分期分批解决清淤问题。
(2)做好鱼种消毒工作在成鱼塘放养鱼种时,鱼种在卖出单位或原鱼种塘内,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0.4克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消毒1次。
细菌性疾病:鱼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疾病:鱼细菌性败血症
摘要:[病原] 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其次是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Ⅲ、产碱假单胞菌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初期,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
病重时,鱼厌食,静止不动,或阵发性乱游;体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腹[病原]
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其次是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Ⅲ、产碱假单胞菌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初期,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
病重时,鱼厌食,静止不动,或阵发性乱游;体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最后死亡。
剖开腹腔,可见腹腔内积有大量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浑浊腹水;肝、脾、肾及胆囊肿大,其中肝、肾的颜色较淡,脾则呈紫黑色;肠因积气或积水而膨胀,肠内无食物。
但也有少数病鱼甚至无任何明显症状即死亡。
[流行情况]
鱼细菌性败血症在我国20多个省的精养鱼池、湖泊、
河流、水库养鱼中均有发生。
流行水温为9~36℃。
危害大多数淡水鱼类,自2月龄鱼种到亲鱼均易受害,是目前造成损失最大的鱼病之一。
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2019.4专家技术咨询电话:0510-855559938555058085559443中水专栏无锡中水渔药有限公司协办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周宁(无锡中水渔药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81)进入4月以后,气温渐暖,水温回升,这时水产养殖户必须谨防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这类暴发性疾病的发生。
此病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根据研究表明,这类疾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症状为鱼类败血症。
一、病原1.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都可繁殖,以28.0~30.0℃为最适温度。
pH 在6~11均可生长;最适pH 为7左右;可在盐度0~4的水中生存,最适盐度为0.5。
嗜水气单胞菌可以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
从实际病例分析,可推断其主要通过肠道感染,能否感染取决于菌体对鱼肠道组织黏附力的强弱,黏附力的强弱又与菌株和鱼的种类有关,通常具有高黏附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株才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
出血病病因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先在肠道内增殖,再经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他组织,引起肝脏、肾脏等器官以及血液病变,继而出现全身症状。
温和气单胞菌常出现在淡水,适合生长在温暖的水中,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有些在5℃也可生长,最高生长温度为41℃。
温和气单胞菌所造成的感染常出现在鱼身上,被感染的鱼皮肤和鳍上会出现针状小点的出血,腹部肿胀,凸眼。
在鱼体内则会出现腹部积水、肺水肿、脾水肿、肠肿胀及肠里面充满液体。
2.鲁克氏耶尔森氏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适宜在20℃以下生长的病原菌。
此菌出现的最适时间为每年的3-4月。
这期间发生的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主要为此菌。
二、危害及症状经过统计证明,暴发性鱼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而且水温在13~35℃都有可能暴发。
此类疾病危害的鱼类很多,如鲢、鳙、鲤、鲫、鳊等都有发现。
鱼发炎――细菌性败血病
锦鲤出现精神萎靡、鳍部出血、鳞片脱落、鳃部 肿胀发红等明显症状。
原因
锦鲤细菌性败血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常 见感染源有水生昆虫、细菌等。
治疗
及时隔离病鱼,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庆大霉素 、土霉素等,同时对鱼缸进行消毒处理。
案例三:热带鱼的细菌性败血病
症状
热带鱼出现食欲不振、鳍部出血、鱼体发黑、鳞片脱落等明显症 状。
检查鱼的体表
细菌性败血病通常会导致鱼的体表出现红斑、溃疡或者 坏疽等症状。通过观察鱼的体表,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 有细菌性败血病。
检查鱼的活动场所
细菌性败血病可能会导致鱼的活动场所出现浑浊、臭味 等情况。因此,检查鱼的活动场所也是诊断细菌性败血 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预防措施
01
定期清洁鱼池
定期清洁鱼池是预防细菌性败血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清除鱼池中
鱼发炎――细菌性败 血病
2023-11-04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病原菌与病因 • 诊断与预防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细菌性败血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鱼类疾病,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或出血性 败血症。
症状
患病鱼体通常会出现充血、贫血、眼球突出、鳍基部出血、鳃丝颜色变淡等 症状,同时鱼体还会伴有出血、溃疡和坏疽等病理变化。
研究鱼类免疫机制和开发新型免疫 制剂,通过提高鱼体的免疫力来预 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病。
加强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 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THANKS
感谢观看
珊瑚、海藻等。
治疗
03
及时隔离病鱼,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
养殖场鱼病细菌性败血症的预防与控制经验
养殖场鱼病细菌性败血症的预防与控制经验引言:鱼类养殖业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鱼病细菌性败血症的预防和控制。
鱼病细菌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鱼类疾病,其发病率高、死亡率大,给养殖户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将详细探讨鱼病细菌性败血症的预防与控制经验,并分点列出以下几个方面:一、良好的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预防鱼病的基础。
首先,要确保水质清洁,及时清除废弃物、浮游生物和过度的饲料残渣;其次,保持适宜的水温和pH值,不要让水温过高或过低,水质过酸或过碱;另外,注意水质循环,保持水体中氧气的充足供应。
二、合理的饲养管理正确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鱼病的关键。
首先,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不要让鱼群过于拥挤,养殖场的空气循环要良好,避免鱼类因缺氧而感染病菌;其次,要提供优质的饲料,养殖户应选择有保证质量的饲料,并合理搭配饲料的种类和营养成分,增强鱼类的抵抗力;此外,定期检查鱼类的生长状况和行为习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加以处理。
三、定期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控制鱼病细菌性败血症的重要手段。
养殖户应该选择可信赖的兽医机构,根据鱼类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定期给鱼类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鱼病细菌性败血症。
四、隔离病鱼发现患病的鱼类应及时隔离,以免病菌扩散。
当发现养殖池中的鱼类有异常行为或表现出疾病症状时,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隔离池中,避免与健康鱼类接触。
同时,要对隔离池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清洗工作,以杀死潜在的病原体。
五、药物治疗在发生鱼病细菌性败血症时,及时采取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养殖户应该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按照规定的用药方法和剂量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鱼类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咨询兽医专业人员的建议。
六、经验总结与交流养殖户应该时刻关注鱼病细菌性败血症的预防与控制经验,并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
可以通过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参观养殖示范场等方式,了解前沿的预防与控制技术,学习其他养殖户的成功经验,并与同行们共同交流和解决问题。
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防治的方法
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防治的方法淡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导致患病鱼类种类多、死亡率高、危害和损失大的养殖鱼类急性传染性疾病,也被称为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
1、病原及发病规律。
淡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还有报道认为是豚鼠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和鲁氏耶尔森菌。
该病在全国各地精养鱼池、水库、湖泊都有发生,危害的种类为鲢、鳙、鲤、鲫、鳊、鲂等,水温从9~36℃都能发生,25~32℃最为严重,年龄从1龄鱼种到成鱼。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90%以上,甚至高达100%,每年都要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病鱼症状。
该病由病原体产生毒素,引起鱼体产生溶血、出血、组织严重坏死,最后导致死亡。
疾病初起时,病鱼的颌部、口腔、眼睛、鳃盖、体表、鳍条基部出现局部充血,肛门红肿。
此时病鱼食欲减退。
严重时部分鱼因眼眶充血而出现突眼、鳞片竖起等。
剖检时,全身肌肉因充血而成红色,腹腔内积有黄色或血红色腹水,肝、脾、肾脏肿胀,肠壁充血,肠道内充气且含有稀粘液,部分鱼鳃色浅,呈贫血状。
3、预防。
淡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一旦发生,蔓延速度就很快,故必须以预防为主。
预防这种疾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投放鱼种前用生石灰对鱼池进行清塘消毒。
干塘清塘时水深7厘米,生石灰的用量为每亩100千克左右。
若难以干塘,带水(以1米水深计)清塘生石灰的用量为250千克/亩。
漂白粉清塘:水深7厘米时漂白粉的用量为5千克/亩。
水深1米时15千克/亩。
(2)鱼种下塘前对鱼种进行消毒。
用10~1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鱼种10~30分钟或用1~2毫克/升的绿氧灵或者三亩灵浸洗鱼体10~30分钟。
时间长短,视鱼的体质和活动情况而定。
4、治疗。
治疗要外用药和内服药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1)外用。
每亩水深用生石灰25千克稀释后,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用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0.7千克,稀释后全池泼洒;也可用暴血停150克、抗暴威25毫升或三亩灵200克用清水将药物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
一例鲫鱼细菌性出血病临床诊治
细菌性出血病又称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性流行病,主要危害鲫、鲢、鳊、鲤、鲮等鱼,近几年鳜鱼细菌性出血病也呈常见性、多发性病害,流行时间为4-12月,有时暖冬的1-3月也会发生,适宜水温9~35℃,高峰期水温25~35℃。
2020年9月3日,笔者突遇一养殖公司两口池塘先后发病,临床采用急诊治疗措施,制定几种应急方案,并且采样检测病害病原,不仅及时治愈了细菌性出血病,而且通过愈后水质调控、病害预防,一个多月后未再复发。
一、基本情况9月3日凌晨,笔者接到江都区真武镇——扬州和春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原滨湖乡水产场)老支书电话,其公司的1口鲫鱼养殖池塘近两天死鱼数量激增,请求速派人现场诊治。
电话里笔者简单询问了近几天的死鱼情况,初步判断为病害引发死亡,非水质污染或水质恶化缺氧等原因死亡。
发病池塘面积12亩,平均水深2米,配有两台功率为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
放养规格为20尾/千克的鲫鱼种15000尾、6尾/千克的草鱼种6000尾、4尾/千克的花白鲢鱼种各1000尾、10尾/千克的鳊鱼种2500尾,亩平均放养鱼种2125尾、208千克。
池塘水质较浓,池塘西南角下风处有几十尾规格为300~500克/尾鲫鱼漂浮水面(图1)。
经询问,鱼是9月2日中午至3日早上死亡的,估计有100多尾。
8月29日发现三四尾鲫鱼死亡,次日20尾,9月2日将近100尾。
死鱼主要为鲫鱼,也有少量鲢鱼,未发现草鱼、鳊鱼死亡。
图1病死鲫鱼漂浮在水面二、临床症状仔细巡查池塘四周,发现有病鱼在近岸慢游,共采到4尾病鲫鱼活体,现场解剖1尾,其余3尾采用水箱并用便携式增氧机气石增氧带回实验室。
被解剖鲫鱼的外表症状为下颌、胸腹部、鳍条轻度出血,肛门稍红,鳃丝表面有黏液并附有少量污泥,腹腔有血水,肝脾部分弥烂,脏器难以分离,肠道有黄色液体(图2)。
发情况。
2020年4月,该养殖场又出现同样症状的中华鳖,在第一时间使用上述方案进行控制,至用药第3天即有效控制了病害的蔓延。
金鱼细菌性败血症防治
金鱼细菌性败血症防治80年代末期,鲫鱼细菌性败血症(亦称暴发性鱼病)就在全国各地流行,自90年代初迅速蔓延到云南省。
该病流行区域广,发病速度快,危害种类多,死亡率较高,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000年4月在我中心金鱼养殖池发现细菌性败血症,造成金鱼鱼苗及商品鱼的较大损失。
今年四月份中心金鱼养殖池再次暴发该病。
在经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后对该病病原体、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现根据我中心的实践经验,对该病的防治做出如下总结:〔症状〕:发病初期,病鱼摄食减少,活动能力降低,离群独游,反应迟钝,体表及鳃部黏液增多,形成一层灰白色黏液层,在水中尤为明显。
后期病鱼鳃盖四周、眼眶周围、胸部及鳍基出血,鳍条边缘出现1厘米的白边;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少量的脓血或黄色黏液流出;鳃部颜色较浅,有点状出血或呈白鳃;严重时腹部膨大、红肿、眼球突出、竖鳞,2~3天即开始死亡。
剖开腹腔,有粉红色的腹水流出,肝、胰脏颜色变浅,胆、脾肿大,肠道内无食物,充血呈鲜红色,肠系膜、生殖腺、鳔等充血。
镜检病鱼鳃部,可见鳃丝灰白,末端腐烂,鳃小片水肿,有时可见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
〔流行特点〕:该病发生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过肥、透明度低的金鱼鱼苗培育池及商品鱼池。
从每年4月开始流行一直延续整个高温季节,发病水温在20~30℃之间。
在连续阴雨,天气突然转晴或持续高温后,较易发生该病。
发病率高达60%~100%,病程短,3~4天即达死亡高峰,且死亡率高达6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可达100%。
〔病原体〕: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是引发此病的主要致病菌。
嗜水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5~40℃,pH值5.5~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水体和鱼的肠道中均有分布,对健康鱼体难以感染,但当鱼受伤或养殖环境恶化,鱼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就会乘机而入,感染伤口或鳃部,产生溶血素和细胞毒素,使鱼体呈现出血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鱼的细菌性败血症
2010-9-9 11:57:04
80年代末期,鲫鱼细菌性败血症(亦称暴发性鱼病)就在全国各地流行,自90年代初迅速蔓延到云南省。
该病流行区域广,发病速度快,危害种类多,死亡率较高,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000年4月在我中心金鱼养殖池发现细菌性败血症,造成金鱼鱼苗及商品鱼的较大损失。
今年四月份中心金鱼养殖池再次暴发该病。
在经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后对该病病原体、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现根据我中心的实践经验,对该病的防治做出如下总结: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摄食减少,活动能力降低,离群独游,反应迟钝,体表及鳃部黏液增多,形成一层灰白色黏液层,在水中尤为明显。
后期病鱼鳃盖四周、眼眶周围、胸部及鳍基出血,鳍条边缘出现1厘米的白边;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少量的脓血或黄色黏液流出;鳃部颜色较浅,有点状出血或呈白鳃;严重时腹部膨大、红肿、眼球突出、竖鳞,2~3天即开始死亡。
剖开腹腔,有粉红色的腹水流出,肝、胰脏颜色变浅,胆、脾肿大,肠道内无食物,充血呈鲜红色,肠系膜、生殖腺、鳔等充血。
镜检病鱼鳃部,可见鳃丝灰白,末端腐烂,鳃小片水肿,有时可见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
流行特点:
该病发生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过肥、透明度低的金鱼鱼苗培育池及商品鱼池。
从每年4月开始流行一直延续整个高温季节,发病水温在20~30℃之间。
在连续阴雨,天气突然转
晴或持续高温后,较易发生该病。
发病率高达60%~100%,病程短,3~4天即达死亡高峰,且死亡率高达6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可达100%。
病原体: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引发此病的主要致病菌。
嗜水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5~40℃,pH值5.5~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水体和鱼的肠道中均有分布,对健康鱼体难以感染,但当鱼受伤或养殖环境恶化,鱼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就会乘机而入,感染伤口或鳃部,产生溶血素和细胞毒素,使鱼体呈现出血症状。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冬季干塘时挖去多余的淤泥,仅留5~10厘米,对水泥池应刷洗池壁。
金鱼鱼苗培育池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1000~1500kg/hm2,并曝晒7~10天后再进清水。
金鱼商品鱼池用5g/m3的高锰酸钾浸泡5小时后,排去药水,再重新放入清水。
2.鱼种消毒:鱼种放养时,选择体质健壮的苗种,并用浓度为15~2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20分钟后下塘。
3.合理的放养密度
4.药物及药饵预防:在每年的4~10月,水温20~30℃时,是该病的流行季节,每月投喂一个疗程的药饵,6天为一个疗程,并全池泼洒消毒剂一次。
5.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五月以后的高温季节,坚持“四定”投饵,减少有机质的积累。
高温期,每10~15天,全池泼洒一次光合细菌(PSB),浓度为2~3ml/m3,以改善水质。
金鱼鱼苗池应经常加注新水,每次加10~15厘米。
商品鱼池,每10~15天更换一次鱼池。
治疗方法:
对于已发病的鱼池必须及时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采取杀虫、药饵杀菌、水体消毒、换水的治疗措施。
1.杀灭金鱼体表及鳃部的寄生虫:检查金鱼的体表及鳃部,看是否有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如有则必须先杀虫,一般用纤虫净、敌鱼虫、敌百虫及B型灭虫灵等药物,根据说明使用即可。
2.投喂药饵:在杀虫的同时,投喂药饵,以6天为一个疗程,每千克饲料添加的药物及用量如下:FS-6为2克;氧氟沙星为2克;呋喃唑酮为4克。
3.水体消毒:在杀虫之后的第二天和第四天,全池泼洒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每立方米水体所用的药物及浓度如下:90消毒剂为1.2g;ClO2为0.3g;呋喃唑酮为0.2g;福尔马林为10~15ml。
4.换水:从治疗的第六天开始,隔一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3,连续3~4次。
向池塘添加新水,商品鱼池应加入少许“老水”,既提高溶氧,又可降低有害藻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浓度,以减少对病鱼的刺激,加快鱼体恢复。
防治体会:
1.应早发现、早治疗:该病危害严重,死亡率高,一旦染病很快丧失食欲,2~3天后大批死亡,故应争取提早发现,及早治疗。
2.减少对病鱼的机械损伤:病鱼的毛细血管壁脆性增加,通透性提高,当鱼类受到诸如拉网、运输等较强烈的刺激时,鱼体的血流加快,血压升高,毛细血管的压力增加,使毛细血管末端的管壁破裂,形成出血,加重病情。
因而发病期间,严禁拉网、运输病鱼。
3.杀灭寄生虫后应及时对该病进行预防:在对感染该病的病鱼镜检时发现有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寄生于体表及鳃,随后即出现细菌性败血症的典型症状,说明该病是由于寄生虫寄生,造成鱼体皮肤及鳃部损伤,引起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而发生的。
因而在杀灭鳃部及体表的寄生虫后应及时进行细菌性败血症的预防治疗。
4.增强金鱼的抵抗力,避免近亲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