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

合集下载

[练习]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

[练习]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一、葛利高里形象矛盾性的发展的过程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的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中心主人公,他的性格的矛盾性是在急剧动荡的年代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加深的。

他的矛盾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其性格形成发展中是贯彻始终的。

首先它表现在葛利高里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上,葛利高里抱着尽军人天职的思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到底为什么打仗?他却不明白。

与贾兰沙的相识,在他思想上引起了深刻的变化。

贾兰沙对沙皇政府的揭露,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使葛利高里“思想觉醒了”,用他的话说“是个有仇恨的人啦”,他在皇亲贵族视察医院时所表现的大不恭就是明证。

然而获得乔治勋章后,受到家人和同村人的谄媚和尊敬,“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中种下的真理的种子给毁灭掉”。

再回到前线去的时候,就变成了另一个人,那种“培养了一生的哥萨克气质又战胜了伟大的人类真理”。

虽然他得到了一大串的十字勋章,但是“他再也不能象从前那样欢笑了。

然而正直善良的天性又没有完全泯灭,这就加深了他性格的矛盾性,这一矛盾性随着斗争的深入愈来愈尖锐,以至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十月革命的爆发,使葛利高里转向布尔什维克,但是哥萨克军官伊兹瓦林关于“顿河自治”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哥萨克的偏见有所抬头,相信哥萨克应该建立自己的政权、制度。

这时他又遇到彼得捷尔柯夫,革命思想的影响使他懂得了必须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消灭剥削、压迫,消灭战争。

在“经过短短的动摇以后,从前的真理又在他心里占了上风”,葛利高里在战斗中作战英勇,并担任了指挥。

此时革命的真理在他心中仅仅是占上风,但并没有扎下根来,当波得捷尔柯夫不经审判枪杀俘虏时,开始怀疑自己所走的是不是那条应走的路。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红军的“不仁道”使他对布尔什维克失掉了信任,实际上是伊兹瓦林的思想抬头,也就是说是他的哥萨克的偏见又占了上风,葛利高里思想的反复是他性格的两面性决定的,是其性格在尖锐激烈的斗争年代的反映。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摘要]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格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探讨格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对他性格中的内在的优秀品质的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哥萨克气质、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乡土情结、信仰与怀疑等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悲剧的根源,及其形象展示出的“人的魅力”这一深层意义。

[关键词]形象;悲剧根源;哥萨克气质;人道主义;乡土情结;人的魅力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哥萨克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苏联在对《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利悲剧命运的探讨上,出现过“个人反叛说”和“历史迷误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由“反叛者”变为“真理探索者”“俄罗斯悲剧命运象征”“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者”。

本文主要研究格里高利形象内涵,悲剧根源,性格意义,体味这一形象的魅力。

一、格利高里形象内涵格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徘徊与妻子和情人之间,他追求爱情,却又不忍心抛妻弃子和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

在十月革命与国内战争的严酷斗争中,他徘徊在十字路口,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

总之,他的一生都在摇摆中度过,特别是在国内战争中,他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1](p47)。

他的这一形象与他的个性特征及性格中的哥萨克情结密切相关。

1.性格的渊源——哥萨克情结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勇敢的人”。

15世纪至17世纪有大批的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沙皇的剥削压榨,纷纷从内地逃亡,到顿河地区落户,这些逃亡的农奴及其后代,便称为哥萨克。

他们既是军人又是农民,他们的土地较多,经济上优于内地农民,他们长期为沙皇服兵役,政治地位也优于内地农民。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分析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分析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形象分析摘要《静静的顿河》以史诗般谱写了人类的悲剧,小说的灵魂人物--葛利高里的生活悲剧。

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战争那个年代背景下人民的不幸遭遇, 也真实地感受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经历的痛苦生活,也理解到作家描写这场战争图景的真正用意, 那就是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 普通人身上的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精神。

同时葛利高里是满腔热情的真理探索者, 在残酷的环境中, 他自始至终没有丧失良知、同情心和人的尊严感, 他执着地追求自由, 表现出顽强的自由意志, 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他具有原始的、淳朴的生命意识,认为生命高于一切的高尚的理由,他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着生命意识的转变与人生的绝望和复活,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但葛利高里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

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在某种意义上,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关键词:葛利高里;性格特征;人性魅力;矛盾;悲剧前言《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

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6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4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

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

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俄国人葛利高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先后加入哥萨克和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他伤心的事,先是自己哥哥的战死,然后自己的结发妻子因为不愿意给他生孩子而自己堕胎时失血过多而死。

自己也因为没有文化而被别人瞧不起,最后不得不由师长降为了一个小小的连长。

因不满哥萨克们的战争无目的,后来他又投身红军,将自己对那些高高在上的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的将军的怨恨全都发泄到了战场上。

葛利高里的命运悲剧评析

葛利高里的命运悲剧评析
葛利高里悲剧命运 的因素 何在呢 ? 这 是一个 十分 复杂 的问题。需要联系哥萨克阶层的特点和当时历史社会环 境、 葛利高里的悲剧性格和葛利高里的悲剧爱情。 首先 , 葛利高里的悲剧是传统哥萨克的悲 剧。 ! ∀# ∃ % & ( 哥萨克 ) 的俄文意思是 不受约 束的人 , 脱离 任何管 制的 人。 大约从 15 世纪起 , 在奴 隶制 重压下 的大 批俄国 奴隶、 家 仆、 贫民 为 躲 避奴 役、 劳 役、 租 税 逃 亡 到 边 远 地 区后 , 沿 用 了 ! ∀# ∃ %&这一词。这些逃 亡奴隶 后来 逐渐 定居下 来 , 由游 牧过渡到农耕。哥 萨克 人为 了防 御 侵犯 , 为 了 自身 生 存需 要 , 习惯抢劫杀戮 , 逐渐形 成他们 自己强 悍的 武装力 量。哥 萨克骑兵骁勇善战 , 威震欧亚。当时沙皇十分害怕这 支军事 力量 , 采取拉拢招安政 策收买 哥萨克 , 让哥 萨克军 人享 受俸 禄 , 被封为近卫军 ; 士兵可以晋升为军官 , 军官可以享 受封赐 的土地 ; 哥萨克土地免租免税 , 终身享用 ; 哥萨克人不 负担劳 役 , 只服兵役 ; 承认哥萨克 地区的 相对自 治权 利。所有 这一 切都形成传 统 , 直到十 月革命 前在哥 萨克那 里还是 俄 国一 个保留着许多中世纪生活、 经济和风俗习惯特点的边 区富有 者、 中小土地占有者 的 特殊地区。 哥萨克 人民的 利益 与十 月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 , 但对沙皇的愚忠有私有制千 丝万缕 的联系 , 野蛮的中世纪 生活方 式、 未 开化的 蒙昧精 神状 态又 造成了这部分人接受十 月革命 的艰难 性。任性而 放荡 不羁 [ 收稿日期 ] 2004- 05- 17 [ 作者简介 ] 赵亚军 ( 1973- ) , 男 , 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 从事俄语教学及翻译研究 。 的哥萨克军人性格和 无政府 主义的 倾向增加 了他们 认识 真 理接受革命的困难 , 使这个 认识过 程变得 复杂 化了 , 从而 酿 成了哥萨克的历史悲剧。 而这一历史悲剧的 沉重负荷 就责无 旁贷 地落在 葛利 高 里 麦 列霍夫的身上了。从 作品的 大量章 节可 以看到 , 葛 利 高里的一生主要是作 为一个 军人活 动在历 史舞 台上。长 期 的戎马生涯 , 哥 萨克英雄的 特质和 哥萨克 军官 的地位 , 使 他 自觉地把为哥萨克人 的生存 权利战 斗作为自 己的天 职和 最 高使命 , 因此他的视野要比中农宽得多。葛利高里是一位 既 具有正统观念 , 又坚强 , 有才干 的哥 萨克传 统英 雄人物。 因 此他的所谓 摇摆不定 主要 是作为 一个哥 萨克的代 表为 开 拓哥萨克群体的生活 道路而 表现出 来的探 索和 追求。因 此 整部作品就是在写葛利高里以他独特的哥萨克英 雄气、 传统 的哥萨克观念和强烈 的哥萨 克自由 要求来反 抗历史 发展 总 趋势的悲剧过程。 葛利高里的悲剧原因是历史的必然 。具体的 说是战争。 战争是双方的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 , 它对于参 战 者或受战争炮火烧及的地区的人民 , 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 灾 难。作品中用大的篇幅 描写了 葛利高 里为了 哥萨克 的荣 誉 和利益而战斗的富于 牺牲 的精神 和行 为。从作 品中可 以看 到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国内战争中, 葛利高里表现得十

论文-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

论文-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中文摘要】《静静的顿河》主要讲述了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他的悲剧命运与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艰难历程息息相关,更多的还是他自身性格使然。

他对于政治立场和爱情的摇摆不定以及他不能有效地解决内心矛盾使得他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他惟一的小儿子和一个巨大、冰冷的世界。

【关键词】悲剧命运复杂性格内心矛盾摇摆不定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他的悲剧命运源于他自身悲剧式的性格。

葛利高里喜欢邻居潘捷莱的妻子阿克西妮亚,在得到她后却最终考虑到世俗伦理的压力遵父命答应娶娜塔莉亚,毅然决然结束了与阿克西妮亚的情人关系。

其实此时他发现娜塔莉亚虽然不是丑姑娘但有很多地方他并不喜欢,可是他还是跟她结为夫妻,而后却终因不喜欢妻子而抛弃她。

“你简直像个陌生人……就像这个月亮一样:既不会叫人感到冷,也不使人觉得热。

我不爱你,娜塔莉亚,你不要生气。

我本来不愿意说这些,可是不成,很明白,这样过下去是不成的……我很可怜你,这些日子。

咱们好像亲近了一点儿,可是我心里依然空空的……空得很。

就像这会儿的草原一样……”于是,他离开家,跟阿克西妮亚私奔。

可是当在他服役从医院中康复归来后,在他发现阿克西妮亚背叛他后又回到家与他的妻子生活在一起。

但是在与妻子有了三个孩子后又重新与阿克西妮亚相逢,再一次背叛妻子。

终于造成妻子私自堕胎身亡,阿克西妮亚在与他逃亡途中中弹身亡的悲剧。

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原因正是葛利高里在情感中的不坚定导致他做着反复无常的情感选择,以至于对两者都造成了深深伤害。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35个人物形象1堂吉柯德形象: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闪着人文主义光芒。

2哈姆雷特形象:有崇高理想,目光深刻和社会责任感,但性格内向,过于审慎。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变得精神忧郁,最由于敌人同归于尽。

3哈姆雷特:悲剧根源外在原因,黑暗势力的强大,内在原因自身的软弱,他是时代的悲剧,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哈姆雷特:由于和延宕它一旦杀死了国王,就不单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担负起颠倒混乱的政治局势,和国民命运,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的强大,一个人文主义者不可能发动和依靠群众,只会孤军奋战后被恶势力吞没。

5阿巴贡形象6达尔丢夫形象:表里不一的虔诚教士,贪吃贪睡贪色贪财的利用教会行骗的伪君子。

7浮士德形象:积极进取生无所息毅力超人的优秀知识分子,一方面沉迷于名利地位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又勇敢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有着灵与肉的冲突。

体现了人类复杂性和探求精神。

8米芾斯托米的辩证关系情欲的化身,淫荡无耻的本性,但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起到推动作用,如使富士德走出书斋生活投身到实践中,鞭笞人贪图安逸使人更努力,并且以一个虚无主义这眼光表现社会邪恶和人的软点,观点精辟嘲讽辛辣,有以毒攻毒之效果。

9堂皇形象:英俊,骄傲,胆大,热情,玩世不恭但不忧郁,没有反抗进取精神。

10埃斯米莱达:真善美的化身,爱自由富有同情心,品格坚贞。

11冉阿让:宽容仁善乐善好施。

12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受西方民族思想启蒙,具人道主义倾向,对现实不满厌倦上流社会的庸俗,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抑郁,玩世不恭的多余人。

脱离人民有不溶于上流社会的多余人。

13达吉亚娜形象:温柔善良感情丰富,爱自然人民,受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个性解放,珍视爱情,但无法脱离资产阶级。

14于连形象:复杂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复辟时期小资典型,精力充沛的伪善者,它是革命与复辟的产物。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冲突与压迫揭示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冲突与压迫揭示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冲突与压迫揭示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现出社会冲突与压迫的揭示。

这些揭示以各种形式呈现,例如人物之间的对立、社会阶层的冲突、性别歧视等。

通过对这些冲突和压迫的揭示,作品向读者传递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以下将以几个例子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

这个故事以主人公格里高利·索恩变成了一个巨大昆虫的事件为起点,展现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排斥。

格里高利原本是一个为家庭付出良多的人,但变成昆虫后,他无法再为家人提供经济支持。

家庭成员对他的转变感到恐惧和厌恶,将他关在房间里。

这个故事中的冲突和压迫表达了对社会中个体弱势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冷漠和不公。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一部揭示青少年压迫的经典之作。

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对社会价值观持怀疑态度的叛逆者。

他厌恶虚伪和功利主义,拒绝适应社会规范。

然而,社会对他的态度却是压迫和排斥。

他的老师认为他态度问题,将他开除出学校;他的父母对他的叛逆行为感到无奈和困惑。

通过霍尔顿的经历,作品表达了对社会对青少年的压迫和对个体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关注。

另一个例子,我们来看一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

这个故事设定在一个名为共和国的极权主义社会中。

在这个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基本人权,成为只能生育的使女。

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欧菲莉斯的女性,她代表着社会中被压迫的女性群体。

通过欧菲莉斯的视角,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她们被剥夺自由和尊严的痛苦经历。

这部作品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对女性抑制的现实,引起了读者对性别平等的反思。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社会冲突和压迫的揭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这些揭示呼唤着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索。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提供娱乐和美感,还能够让读者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和抱有对改变的期望。

总结而言,社会冲突与压迫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葛利高里的矛盾性格及其悲剧性

葛利高里的矛盾性格及其悲剧性

《葛利高里的矛盾性格及其悲剧性》如何理解葛利高里的矛盾性格及其悲剧性摘要: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个热情、英俊、勇敢、勤劳的哥萨克青年,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

而在这动荡的年代中,其这样的复杂经历又有着其必然性。

可以说,哥萨克最大的矛盾是:内心向往自由,身份上又是沙皇镇压自由的工具。

第二个原因,葛利高里不仅是一个哥萨克人,还是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

试想一个独立、渴望自由与真理的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找到独立和孤傲的世界里,这便是葛利高里的悲剧之所在。

关键词:哥萨克、矛盾性格、悲剧、动荡年代正文:小说主人公格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

其一生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逃亡途中,被枪打死。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穷途末路之际,他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时,他与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联系只是他幸存的儿子了。

葛利高里是一个矛盾的人物。

他身上有着对真理的追求,对没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他所理解的真理不是革命的真理,而是所谓“哥萨克的真理”,他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远离阶级斗争的宗法农民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葛利高里幻想的是走一条脱离阶级斗争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是现实所不允许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表明葛利高里追求的空幻性,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第三条道路是他企图解脱自身矛盾而实际只会加深矛盾的道路,对这第三条道路的追求最终是他走向毁灭,以至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昆虫记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昆虫记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昆虫记中的人物冲突分析昆虫记是法国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著名小说,以其独特而离奇的情节和形象,探讨了人性中的困境和冲突。

本文将从人物角度分析昆虫记中的人物冲突。

一、格里高利的内部冲突1.1 格里高利作为家中经济支柱的压力在小说开头,格里高利被塑造成一个勤劳踏实的商人。

然而,他的身体突然发生了不可理解的变化,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

格里高利面临着维持家庭生计的重任,但他无法出门工作或与他人交流,这使得他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冲突。

1.2 格里高利与家庭关系的矛盾格里高利的家人对他的变身产生了恐惧和厌恶,他们无法接受这个变成甲虫的事实。

而格里高利自己也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疏远,这使得他的内心感到无比的痛苦。

他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他的内部冲突,使他陷入了孤独和绝望的境地。

二、格里高利与社会冲突2.1 社会对格里高利的排斥格里高利变成甲虫后,他的同事、邻居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反感和排斥。

他们看不起并嘲笑格里高利,使得他无法被接纳和融入社会。

这种社会排斥加剧了格里高利内部的冲突,使他感到孤立和无助。

2.2 社会对畸变现象的冲突和拒绝甲虫化的格里高利成为社会上的异类,引发了围观和恐慌。

社会对他的存在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和紧张情绪,无法接受和应对这种畸变现象。

这种社会冲突让格里高利感到无法融入社会,进一步加剧了他的个人冲突。

三、父女之间的冲突3.1 格里高利与父亲的冲突格里高利一直是家中的经济支柱,但变成甲虫后无法承担这一责任。

父亲不能接受他的变化,对他充满了愤怒和失望。

这种父子关系的冲突使格里高利在内心感到受伤和无助。

3.2 格里高利与妹妹的冲突格里高利变成甲虫后,妹妹格丽达是唯一与他保持联系的家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格丽达也逐渐失去了对哥哥的关怀和理解。

她开始渐渐疏远格里高利,并认为他已不再是真正的哥哥。

这种关系的变化加剧了格里高利心灵深处的冲突。

结论:昆虫记通过格里高利的角度展示了人物内部冲突和与外部社会的冲突。

《变形记》读书笔记

《变形记》读书笔记

《变形记》读书笔记《变形记》读书笔记1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两点。

第一,人是自私的。

但很多时候的自私都是单纯的。

文中主要描述的是一家人,可是这一家人的联系程度在一个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也慢慢疏远,主要体现在对格雷高尔还是不是自己家人的矛盾和犹豫上,当家庭的顶梁柱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后——父亲:从回家后仍然穿着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自己的儿子由可以说是家庭的骄傲变成了一只可笑的甲壳虫后,他是生气的,甚至用苹果扔他,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舍,所以没有主动说放弃他,从本质上,他对家庭的爱是霸道的,一些情况看还是有限的。

母亲: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爱自己的儿子,而且不愿放弃,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没有主见,而且她的这种爱中更多带有一些无知,是她没有像格雷高尔的父亲和妹妹一样认为他永远是只虫子了,她还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认为他有一天可以再变回人类,所以说她的这种所谓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认为格雷高尔有可能变回人类他们还有可能变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础上的。

妹妹:这是一个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尔变成虫子后她是最关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她内心也许挣扎没几天后就认定格雷高尔就是一只虫子了,而她照顾格雷高尔出于自己内心的一是她觉得该照顾他,二是她觉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担起一部分责任,她的这种照顾并不是纯粹的对哥哥的爱,某个角度看是参杂着自私,从文中家里来了房客在听她拉小提琴的时候格雷高尔跑出来了,她委屈夹杂着愤怒,并且第一个提出放弃对格雷高尔的照顾中就可以看出。

我想这三个形象是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中的形象了,这三种自私也是最常见也最不被人当作自私的自私了,这些看起来都是正常的,无害的,但是又都是那么的伤害人——在格雷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

从格里高利性格看悲剧冲突

从格里高利性格看悲剧冲突

从格里高利性格看悲剧冲突姓名:班级:学号:有一个出身哥萨克的作家,他使得顿河赫然出现在文学的地图上,因为有了他——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才有了世界文学上辉映一代的顿河故事。

《静静的顿河》是他创作中的一部史诗性的力作,从1925年开始,15年的艰辛笔耕终于完成了这部巨作。

肖洛霍夫说他想在小说中“表现革命中的哥萨克”。

《静静的顿河》通过描写顿河边几个哥萨克家庭的悲欢离合,再现了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历程,描绘了这场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思想、感情、意识、风习等的震荡冲突。

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利的悲剧命运,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恩格斯曾经说过,悲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

在《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里高利的命运深刻阐述了这一观点。

“《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

”格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格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在与格利高里逃亡途中,被枪打死。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格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

《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

26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对阿克西妮亚的爱情既表现了他勇敢、刚毅、热烈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而传统观念对他也有影响,依然尊父命娶妻生子,也因此造成家庭的不幸。

在历史事件中,他同样处于矛盾斗争的焦点,先是同情废除沙皇统治,参加红军,同白军英勇作战。

但红军中的过激行为使他十分反感,便动摇到白军中去。

白军中的种种恶行他也无法接受,便觉得全俄罗斯共同的真理是没有的,只有哥萨克共同的真理,于是便当了哥萨克的叛军师长,与红军作战。

失败后又回家乡,还是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刚烈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同时也带着哥萨克世代相传的种种偏见。

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在性格上也体现出很多矛盾的因素,如勤劳与愚昧、勇敢与粗野、善良与残暴、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自尊与虚荣等等,这世元素交叉融合,既矛盾又统一,使他性格丰富,立体感很强。

但有一个根本的内在趋向,就是他追求真理的品格,这一品格与特定阶段的阶级、时代和民族内涵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

葛里高利的悲剧,是其独特气质和哥萨克自治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

他的生活道路典型而又特殊地表现了一部分,顿河哥萨克在国内战争中经历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矛盾的性格勤劳与愚昧,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它试图找出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第三条出路,是个球索型人物,最后落得脱离人民的结局。

实质上是它独特哥萨克气质和传统偏见对历史发展的抗拒结果。

是特殊环境与十月革命的产物下面资料为赠送的地产广告语不需要的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就可以,谢谢选择,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地产广告语1、让世界向往的故乡2、某沿河楼盘:生活,在水岸停泊3、一江春水一种人生4、某钱塘江边楼盘:面对潮流经典依旧5、海景房:站在家里,海是美景;站在海上,家是美景6、以山水为卖点的楼盘:山水是真正的不动产7、某城区的山腰上的楼盘:凌驾尊贵俯瞰繁华8、某地势较高的楼盘:高人,只住有高度的房子9、某学区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0、尾盘:最后,最珍贵11、回家就是度假的生活12、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我们造城——2、我的工作就是享受生活——3、我家的客厅,就是我的生活名片——4、在自己的阳台看上海的未来——5、公园不在我家里我家住在公园里——6、这里的花园没有四季——7、***,装饰城市的风景——8、***,我把天空搬回家——9、房在林中,人在树下——10、生活,就是居住在别人的爱慕里——11、到〖星河湾〗看看好房子的标准——12、好生活在〖珠江〗——13、爱家的男人住〖百合〗城市岸泊:城市的岸泊,生活的小镇生活之美不缺少,在于发现情趣不在于奢华,在于精彩生活有了美感才值得思考……玫瑰庄园:山地生态,健康人生卓越地段,超大社区一种完整且完善的环境,像原生一样和谐原生景象自然天成人本理念精品建筑知名物业智能安防诚信为本实力铸造比华利山庄:海岸生活——引领世界的生活方式海岸生活——22公里的奢华海岸生活——高尚人生的序曲海岸生活——人与自然的融合苹果二十二院街:人文自然现代铺的蔓伸荣和山水美地:让世界向往的故乡香港时代:时代精英开拓未来领衔建筑,彰显尊贵绿地崴廉公寓:金桥40万平方米德国音乐艺术生活汇都国际:昆明都心,城市引擎财富之都风情之都梦幻之都文化之都商贸之都西部首座巨型商业之城颠峰商圈的原动力,缔造西部财富新领地新江湾城:绿色生态港国际智慧城新江湾城,一座承载上海新梦想的城区上海城投,全心以赴建设知识型,生态型花园城区风和日丽:入住准现楼,升值在望湾区大户,空中花园大格局下的西海岸市中心:市中心少数人的专属颠峰珍贵市中心的稀世名宅正中心城市颠峰领地颠峰勾勒稀世名宅繁华不落幕的居家风景地利皇者尽得先机稀世经典180席阳光国际公寓:阳光金桥来自纽约的生活蓝本钟宅湾: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汇聚国际财富与人居梦想的绝版宝地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站在蓝色海岸的前沿,开启一个新的地产时代东南门户海湾之心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让所有财富的目光聚集钟宅湾,这里每一天都在创造历史上海A座(科维大厦):创富人生的黄金眼掘金上海!创富人生!远东大厦:花小公司的钱,做大公司的事未来城:无可挑战的优势无可限量的空间绿地集团:居住问题的答疑者,舒适生活的提案人茶马驿栈:精明置业时机享受附加值财富最大化雪山下的世外桃源茶马古道上千年清泉之乡金地格林春岸:城市精英的梦想家园繁华与宁静共存,阔绰身份不显自露建筑覆盖率仅20%,令视野更为广阔占据最佳景观位置,用高度提炼生活完美演绎自然精髓,谱写古城新篇章创新房型推陈出新,阔气空间彰显不凡365天的贴身护卫,阔度管理以您为尊金地格林小城:心没有界限,身没有界限春光永驻童话之城我的家,我的天下东渡国际:梦想建筑,建筑梦想齐鲁置业:传承经典,创新生活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思想创新远见生活嘉德中央公园:一群绝不妥协的居住理想家完成一座改变你对住宅想象的超越作品极至的资源整合丰富住家的生活内涵苛求的建造细节提升住家的生活品质地段优势,就是永恒价值优势设计优势,就是生活质量优势景观优势,就是生命健康优势管理优势,就是生活品味优势空中华尔兹:自然而来的气质,华尔兹的生活等级享受,没有不可逾越的极限所谓完美的习惯,是舒适空间的心情定格!临江花园:经典生活品质风景中的舞台美林别墅:源欧美经典纯自然空间住原味别墅赏园林艺术淡雅怡景温馨自然钱江时代:核心时代,核心生活核心位置创意空间优雅规划人文景观财富未来城市精神,自然风景,渗透私人空间泰达时尚广场:是球场更是剧场城市经济活力源时尚天津水舞中国未来都会休闲之居创意时尚天天嘉年华健康快乐新境界商旅新天地缔造好生意城市运营战略联盟,参与协作,多方共赢华龙碧水豪园:浪漫一次,相守一生东方莱茵:品鉴品位宜家宜人建筑一道贵族色彩品鉴一方美学空间品位一份怡然自得荡漾一股生命活力坐拥一处旺地静宅体会一种尊崇感受常青花园(新康苑):新康苑生活感受凌驾常规大非凡生活领域成功人士的生活礼遇拥有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等的花园社区在属于自己的宴会餐厅里会宾邀朋只与自己品味爱好相同的成功人士为邻孩子的起步就与优越同步酒店式物管礼遇拥有[一屋两公园前后是氧吧]的美极环境水木清华:住在你心里福星惠誉(金色华府):金色华府,市府街才智名门——释放生命的金色魅力真正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朋友,看他的对手。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葛利高里这一形象的基本特点:葛利高里在作品中首次出现时是一个生龙活虎的19岁的小伙子,他尊敬父母,热爱乡土、劳动和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厚的同情心、丰富的内心世界,性格倔强,并且富于反抗精神。

特别是在爱情问题上,他表现了追求自由和维护个性独立的精神。

和所有的哥萨克一样,他自幼受到哥萨克习俗和落后意识的深刻影响,从少年时代起,美好的天性就与旧意识的影响深深交织在他身上,并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葛利高里的摇摆性:在国内战争中,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白军叛乱。

他摇摆不定的原因是他想走既不是白军又不是红军的第三条道路——符合“哥萨克真理”的道路,这是由以下三方面决定的:
(1)哥萨克旧思想的影响;
(2)中农出身;
(3)独特的个性特征。

葛利高里悲剧的根源:他追求个人幸福的社会理想与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生了矛盾,这种追求变成了对历史总趋势的对抗,因此失败是必然的。

肖洛霍夫对葛利高里抱同情态度。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型的悲剧意义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型的悲剧意义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型的悲剧意义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性的悲剧意义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人类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现实生活并不能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而命运的悲剧更发人深省,从最初的人类追求自身力量和自然力量,命运力量抗衡,人神混争;到中世纪的禁欲,对神的质疑,人性的追问和反思,才子佳人频频出现;近现代的认识自我,以小人物的悲剧色彩来反映整个时代或者整个国家,民族。

命运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

悲剧的产生,是一切社会矛盾恶化导致的必然和最终结果,具有阶级性和强烈的因果关系。

在不断积聚的进程中,这种结果,这种斗争和对抗犹为突出。

古典悲剧多见于阶级性,由阶级压迫为主,其间穿插着各群种之间冲突所产生的事件。

而现代悲剧则突出人性,突出现代社会各种客观的残酷和不稳定性。

正是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肖洛霍夫的《静静地顿河》,诉说的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混乱,阶级斗争加剧的俄国现状。

描绘了沙俄向苏俄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俄国南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的反抗,斗争史,充满了背叛与被背叛,斗争与被斗争。

全书在俄国革命的广阔背景下,以一个普通的哥萨克人——格里高利的经历透出那惊心动魄的革命年代。

肖洛霍夫自小生活在顿河流域,萨克人崇尚自由,但是他们的历史却总是身不由己,在沙皇的双面策略下,哥萨克人成了维护沙皇政权的“鹰犬”,文中经常看到劳作的场面,其实哥萨克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土地而战,英勇的哥萨克人是用马蹄包围家园来确保耕耘,他们的土地收获的是用哥萨克人的血浇灌的,“播种头颅”“装饰守寡的年轻妇人”其实他们并不喜欢战争,虽然战争为哥萨克人带来了荣誉。

这个在出征曲中就有写到“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恐怖。

白天我们浑身湿淋淋,夜里战兢兢,整夜都不能入睡。

野外的空地上,每天每夜,时时刻刻,都是恐怖和悲伤。

”肖洛霍夫为《静静的顿河》定下的基调就是反对战争,追求哥萨克自己的独立自由。

格利高里人物形象分析

格利高里人物形象分析

“不能自主”“摇摆不定”的葛利高里形象剖析葛利高里是20世纪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男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个艺术形象,集中了十月革命前后一批哥萨克人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逐渐揭示出他淳朴善良、热情勇敢、坦率真诚、热爱乡土等一系列的特质。

但这只是他作为中农劳动者性格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作为哥萨克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中农私有者,在家庭生活和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又经常表现出动摇和彷徨。

而他的“不能自主”、“摇摆不定”的特性集中表现在婚姻生活和与革命立场两个方面。

他在个人生活中,葛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然而,她到临死前,仍然是原谅他了,依然那样深刻的爱着他,但小说却没有安排葛利高里和娜塔莉亚最后的诀别,没有爱,没有恨,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另一面在阿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的逃亡途中,原以为两个人可以度过难关,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好好生活,然而却被枪打死了。

对妻子的爱和对情人的爱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葛利高里最终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这样的爱情结局确实让人心痛。

正是这一矛盾导致了娜塔莉亚阿克西妮亚的悲剧,同时又加深了葛利高里内心的痛苦和显示了他性格上的“摇摆不定”。

在革命立场中,他同样处于矛盾的焦点。

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叛匪,一直徘徊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

他虽然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但并未走向现实生活中已被布尔什维克所证实的真理,而是在反革命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十月革命前,他的亲身经历,以及同共产党员贾兰沙的交往,曾使他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反动性,激起他对统治阶级和旧军官们的强烈仇恨。

但他回到家乡以后,父亲及乡亲们因其获十字勋章而表现的谄媚、尊敬和欢乐,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里播下的真理的种子给毁灭掉,那种从娘胎里带来的、培养了一生的哥萨克气质,战胜了伟大的人类真理。

昆虫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

昆虫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

昆虫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昆虫记》是法国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创作的一部小说,它以虫子哲学家格里高利·萨姆萨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黑暗和绝望的世界。

在这个小说中,卡夫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每个人物的特征和思想。

本文将重点讨论《昆虫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

一、主人公格里高利·萨姆萨格里高利·萨姆萨是《昆虫记》的主人公,一个曾经是商人的男人,由于某种奇怪的变异,他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

卡夫卡通过对格里高利形象的描写,强调了他的孤独、无助和被遗弃的感受。

他的外表被描绘为一个巨大的甲壳虫,身体呈现出黑色且坚硬的外壳,这一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格里高利被困在虫身中的绝望感。

格里高利一开始很难接受自己变成虫子的现实,但后来他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

卡夫卡通过描写格里高利的思想和行为,展现了他与家人之间的疏离和沟通困境。

格里高利不再理解人类语言,而他的家人也不再能够理解他的思想。

这种无法沟通的隔阂使得格里高利在心理上变得更加孤独和绝望。

二、格里高利的家人们格里高利的父母和妹妹是小说中其他重要的人物形象。

卡夫卡通过对他们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家庭关系的破裂和人性的冷漠。

格里高利的父母被描写为对他的变异感到厌恶和恐惧,他们试图避开他并与他保持距离。

卡夫卡透过他们的言行和动作,展示了他们对格里高利的排斥和自私。

父母的态度进一步加深了格里高利的孤独感,使他感到自己不再属于这个家庭。

与父母不同,格里高利的妹妹在开始的时候对他还保持一定的关心和照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妹妹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当家庭陷入经济困境时,妹妹开始嫌弃和憎恶格里高利,并主张将他关进一间小房间。

卡夫卡通过妹妹的形象,揭示了家庭中的斗争和金钱的影响。

三、其他次要角色除了格里高利和他的家人,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次要的人物形象,他们对情节的推动和主题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司的三个职员是格里高利在工作中的同事。

《变形记》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分裂

《变形记》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分裂

变形记:揭示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分裂概述《变形记》,是法国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所著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寓言般的风格而广为人知。

通过描绘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不可思议的转变,作者探讨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分裂,并呈现出对自我认同的深入思考。

社会压力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利突然被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

这个象征性转变使他从原先社会角色中被排斥出去,无法再履行常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恶化情况让他感到极度困惑和绝望,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体非正常状态下的容忍度之低。

家庭关系由于格里高利身份的改变,家庭成员无法接受他这种新身份。

原本亲情浓厚、相互依赖的家庭关系开始崩溃。

父母对儿子格里高利十分失望和愤怒,甚至将他关进狭小的房间中。

这种疏离和冷漠展示了社会和家庭之间对于不符合期望的个体的对立。

内心挣扎与孤立格里高利内心深处感到自己与他人的隔绝。

他渴望被理解和接纳,同时也为了生存而努力顺应家人和社会的要求。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畸形的外貌以及被视为怪物的身份。

这种内心挣扎、孤立感揭示出了社会压力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对自我认同的思考《变形记》中格里高利逐渐接受了自己新身份,并开始探索自我的真实价值。

尽管社会不断排斥、歧视他,但格里高利通过内省和反思,逐渐发现自己在情感层面上超越了常人。

这个过程提醒读者们重新审视社会给予我们定义和价值的方式。

结束及启示小说结束时,格里高利死去并被家庭成员迅速抛弃如同无用之物一般。

通过格里高利残忍而冷漠地被处理的描写,作者暗示了社会对于边缘个体的无情和冷酷。

这一启示提醒我们思考社会对于个体多样性的困扰,并坚持追求人性尊严与尊重的关系。

总结而言,《变形记》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分裂。

通过描述格里高利从一个正常人逐渐沦为昆虫,小说呈现出了社会压力、家庭关系、内心挣扎与孤立等问题。

这部作品引发读者对自我认同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从中获得对于包容和尊重多样性的启示。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性的探索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性的探索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性的探索简介《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短篇小说,于1915年首次出版。

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利·萨姆萨为中心,描述了他突然从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只巨大昆虫的奇异情境。

通过这个悲剧性的转变,作者试图探索人性和社会的主题。

主题1:自我认同与外貌观念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利被迫接受他新身份作为昆虫,并且面临着家人、社会以及自身对于外貌、身份认同的质疑。

这引发了关于自我认同和外貌观念的深度思考。

作品提醒我们审视我们对他人外表的刻板印象、社会对外表标准化的崇拜,以及个体如何适应或反抗这种标准。

主题2:孤独与社交隔阂格里高利的变形导致和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无法解释和理解的隔阂,也让他在社会中完全孤立。

这触发了作品中对孤独和社交隔阂的探索。

读者可以从中思考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联系、互动以及如何处理个体的异化状态。

主题3:权力与被压迫在作品中,格里高利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工作环境的压迫力量,他成为一种“怪物”被社会所排斥。

这引发了对权力关系和被压迫状态的思考。

读者可以反思社会如何将弱势群体边缘化,以及个体在面对权势时可能经历的挣扎和无能为力。

主题4:人性的复杂性《变形记》通过描绘格里高利的自卑、愤怒、恶心等情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虚弱而易受伤害的个体,在重重困境中丧失了尊严与存在感。

通过塑造这样一个角色,作者试图探索人性内部深处的冲突、欲望和矛盾。

结论《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哲理之作,在探讨人性问题上发出了深沉而令人震撼的声音。

通过对自我认同、孤独、权力和复杂性等主题的探索,这部作品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本质的思考和反思。

作品中所描述的怪异情境不仅揭示了个体身上的弱点和脆弱性,也饱含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度洞察。

以上字数:301 字。

引导思考道德问题:《变形记》中的道德困境与个体选择

引导思考道德问题:《变形记》中的道德困境与个体选择

引导思考道德问题:《变形记》中的道德困境与个体选择1. 引言在《变形记》这部作品中,作者卡夫卡通过刻画主人公格里高利·索雷姆的奇特遭遇,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困境和个体选择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变形记》中的道德问题,并探究主人公如何在这些困境中做出个体选择。

2. 道德困境的揭示2.1 家庭责任与自我价值冲突格里高利惨遭变形后,他面临着一个道德困境:是否应该继续承担家庭责任并保持工作,还是专注于追求自己的价值和幸福?2.2 社会排斥与自我认同之间的矛盾随着格里高利身份的转变,他逐渐被社会所排斥。

他在生活中经历了对他自身尊严和认同感的打击。

然而,为了生存,他必须隐藏自己。

2.3 救助他人与保护个人利益的两难抉择在小说发展过程中,格里高利日益减少与家人接触的次数。

他曾面临是否应该牺牲个人利益以保护家人,并如何在救助他人与自我保护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3. 个体选择的考量因素3.1 道德准则主人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会受到各种道德准则的影响,包括宗教信仰、伦理原则和社会价值观。

这些准则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格里高利所做出的个体选择。

3.2 自我认同个体选择也受到自我认同的影响。

格里高利由于变形而感到自卑和羞愧,但同时也希望成为一个有尊严和自主性的个体。

在作出决策时,他试图找到能够满足自己认同需求的选择。

3.3 家庭关系角色格里高利面对家庭关系时存在着爱与责任之间无法抉择的内心挣扎。

他必须衡量是否要坚持承担起照料家庭的责任,或是放弃这份责任,追求更大的自由和幸福。

4. 个体选择的后果与反思4.1 后果分析每一次个体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在小说中,格里高利的选择导致了他与家人之间的疏远和互不理解,同时也对其自身造成了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害。

4.2 道德反思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格里高利所做出的个体选择,深入思考自己在道德困境中应该如何权衡利益与价值,并反思我们自己在类似情况下可能面临着怎样的道德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一、葛利高里形象矛盾性的发展的过程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的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中心主人公,他的性格的矛盾性是在急剧动荡的年代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加深的。

他的矛盾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其性格形成发展中是贯彻始终的。

首先它表现在葛利高里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上,葛利高里抱着尽军人天职的思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到底为什么打仗?他却不明白。

与贾兰沙的相识,在他思想上引起了深刻的变化。

贾兰沙对沙皇政府的揭露,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使葛利高里“思想觉醒了”,用他的话说“是个有仇恨的人啦”,他在皇亲贵族视察医院时所表现的大不恭就是明证。

然而获得乔治勋章后,受到家人和同村人的谄媚和尊敬,“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中种下的真理的种子给毁灭掉”。

再回到前线去的时候,就变成了另一个人,那种“培养了一生的哥萨克气质又战胜了伟大的人类真理”。

虽然他得到了一大串的十字勋章,但是“他再也不能象从前那样欢笑了。

然而正直善良的天性又没有完全泯灭,这就加深了他性格的矛盾性,这一矛盾性随着斗争的深入愈来愈尖锐,以至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十月革命的爆发,使葛利高里转向布尔什维克,但是哥萨克军官伊兹瓦林关于“顿河自治”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哥萨克的偏见有所抬头,相信哥萨克应该建立自己的政权、制度。

这时他又遇到彼得捷尔柯夫,革命思想的影响使他懂得了必须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消灭剥削、压迫,消灭战争。

在“经过短短的动摇以后,从前的真理又在他心里占了上风”,葛利高里在战斗中作战英勇,并担任了指挥。

此时革命的真理在他心中仅仅是占上风,但并没有扎下根来,当波得捷尔柯夫不经审判枪杀俘虏时,开始怀疑自己所走的是不是那条应走的路。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红军的“不仁道”使他对布尔什维克失掉了信任,实际上是伊兹瓦林的思想抬头,也就是说是他的哥萨克的偏见又占了上风,葛利高里思想的反复是他性格的两面性决定的,是其性格在尖锐激烈的斗争年代的反映。

哥萨克的暴动加深了葛利高里的矛盾,虽然最初他是被风暴卷进去的,是不自觉参加暴动的,但他的哥萨克偏见最终战胜了真理,他把战争的罪过全部推到布尔什维克身上,认为苏维埃政权“是庄稼佬的政权,是来抢夺哥萨克的土地和利益”。

于是“葛利高里渐渐地憎恨起布尔什维克了”,他决心不妥协地“要和他们斗争,把用哥萨克的血浇灌过的,顿河沿岸的肥沃的土地拼命地从他们脚底下夺回来”。

尤其他的哥哥彼得罗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布尔什维克、对红军的仇恨。

为了给哥哥报仇,竟一反常态下令杀俘虏。

葛利高里作战凶狠,被任命为顿河叛军师长;但是他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以自己能指挥这么多人而自豪,感到一种虚荣的愉快,另一方面心里“又有着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情和酸涩的痛苦的滋味沉重地翻滚着”,不知道自己率领着这些人去反对什么人,也不知道谁是对的。

这一切都说明葛利高里内心充满着矛盾,他自以为“他的道路很清楚了”,实际上在反人民反革命的道路上愈陷愈深:一方面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敏感地觉得自己所走的是一条滑向深渊的路;一方面他在战场上疯狂地杀人,帮助叛军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有方,每战必捷,另一方面又陷入内心的矛盾痛苦不能自拔,为了摆脱痛苦,他不断地找寻刺激,找女人,寻欢乐以求解脱,但这不仅不能够解脱,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生活对于他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他向妻子诉说内心的痛苦:“在整个生活都变成一片漆黑的时候,哪儿还有什么良心可说……你杀人……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我心里一直很难过,难过,血都要流干啦……生活的道路不对头,也许我就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罪人”。

葛利高里内心的痛苦是其矛盾性造成的,是他性格的两面性所造成的矛盾性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的深化和不能统一调和的结果,他的偏见使他选择了一条与人民为敌的道路,他内心的良知又使他感到自己走错了路,而正是这一矛盾使葛利高里这一形象变得更加深刻,更具有典型性。

葛利高里身上有着对真理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他所理解的真理不是革命的真理,而是所谓“哥萨克的真理”,他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远离阶级斗争的宗法农民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这就使他既不愿与红军为伍,在白军中又感到自己是个异己者,在国内战争的最后阶段白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他虽然“模模糊糊地想着是不是能使哥萨克讲和”,然而“他的本心也是不能和他们讲和的,但是他再也不愿意保护那些精神和他格格不入的,对他又非常仇视的人”。

葛利高里幻想的是走一条脱离阶级斗争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是现实所不允许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表明葛利高里追求的空幻性,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第三条道路是他企图解脱自身的矛盾而实际只会加深矛盾的道路,对这第三条道路的追求最终使他走向毁灭。

在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也明显地表现出葛利高里性格的矛盾性,他敢于同哥萨克传统挑战,公开自己与阿克西妮亚的关系,追求热烈真挚的爱情,但又不得不遵从父命,同自己所不爱的富农女儿娜塔莉亚订婚,并打算割断同阿克西妮亚的爱情。

他对阿克西妮亚的爱,使他终于同家人闹翻,决心带着阿克西妮亚“一同到库班去,远远地离开这儿”。

但是一想到要入伍去尽他的军人天职,一想到土地,就决定“不能离开村子到别的地方去”,于是到了离家不远的地主李斯特尼茨基家中去当马夫。

阿克西妮亚委身于李斯特尼茨基使他的爱情遭到挫折,最终回到家中。

娜塔莉亚的善良、忠贞,尤其是对孩子们的爱,使他对妻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然而对阿克西妮亚的爱仍在他心中无法磨灭。

对妻子的爱和对情人的爱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

正是这一矛盾导致了娜塔莉亚的悲剧,反过来又加深了葛利高里内心的痛苦和性格上的矛盾。

由此可见,过去把葛利高里看成无矛盾的十足反革命,从而否定《静静的领河》和肖洛霍夫,不是实事求是的。

二、葛利高里形象矛盾性的根源任何事物的矛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它特定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也是有它的根源的。

从客观上说,首先,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有它的历史、时代、社会的根源。

葛利高里所经历的时代是俄国社会异常动荡的大变革时代。

在短短的十年间就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两次战争,经历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两次革命,葛利高里同俄国其他阶层的人民群众一样,被战争和革命从狭小的个人圈子推向了广阔的社会的天地中,去经历社会的变革,在动荡的时代里沉浮。

但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绝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一九一七年底因为十月革命而在首都失去天堂的科尔尼洛夫、克拉斯诺夫、邓尼金及士官生们,都拥到了顿河下游,“希望依靠反动的顿河人的支持,妄想从这块土地展开和指导对苏维埃俄罗斯的进攻”。

他们勾结外国武装干涉,企图把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时代的矛盾,革命与反革命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必然反映在人的身上,葛利高里的矛盾就是时代的矛盾斗争的一种反映,作品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时代的矛盾斗争在葛利高里摇摆性上留下的印痕就是一个证明。

其次,葛利高里的矛盾性有其阶级根源。

我们上面说时代的矛盾斗争必然反映在人物身上,形成人物的矛盾,这仅仅是造成葛利高里矛盾性的大前题。

而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才是产生葛利高里矛盾性的根本的原因。

作为“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的葛利高里,在作品中一开始就是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登场的。

从第一章里,我们就看到麦列霍夫的家庭是怎样的一个殷实富裕的中农家庭。

它不同于鞑靼村的首户富农柯尔叔诺夫家靠剥削发家,也不同干柯晒沃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麦列霍夫家这种经济地位决定了作为家庭一成员的葛利高里既是劳动者同时又是私有者的身份。

列宁在谈到小私有者时是这样说的:“小资产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及其生活条件使它不能不欺骗自己,并且,必然不自觉地时而倾向资产阶级,时而倾向无产阶级。

他们在经济上是不可能有独立‘路线’的。

他们的过去使他们向往资产阶级,他们的未来使他们向往无产阶级。

他们的明见使他们倾向后者,他们的偏见使他们倾向前者。

”列宁在这里正确揭示了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中农的阶级本质和特点。

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后之所以经历了几年残酷的国内战争,其中一个原因是决定革命成败的广大小资产阶级在革命的紧要关头表现出动摇性,这一动摇会对革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农中的大部分最终摇摆到布尔什维克一边,这是革命最终胜利的原因。

但也有一部分从摇摆到毁灭,这是革命之所以反复的原因。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决非纯属个人因素,而是这种小资产阶级两面性和摇摆性的反映,尤其是后一部分人的矛盾性的反映。

可见,葛利高里的矛盾性是其阶级地位、经济地位决定的。

再次,葛利高里虽然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但不是一般的中农,而是哥萨克中农。

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本来是从俄国内地逃出来的农奴,在顿河地区落了户。

哥萨克富于独立精神,十分彪悍,性格奔放,酷爱自由,崇尚正义,无所畏惧,比一般农民更有集体感。

哥萨克对贵族、农奴主十分仇恨,对他们曾进行过英勇的袭击,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拉辛、布拉文、布加乔夫等都是哥萨克。

哥萨克使沙皇政府十分惊恐。

为了使哥萨克成为自己的驯服工具,沙皇政府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进行收买和胁逼,使哥萨克就范。

用赏赐土地的办法规定了哥萨克必须服兵役的制度,并用灌输等级偏见和鼓吹军人应尽天职的精神来培养他们必须效忠沙皇的观念,使他们养成看不起俄国农民和工人的某些优越感和特殊感。

在《静静的顿河》中作者通过人物的口说明了这一点:“哥萨克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是军人,沙皇制度培养成他们爱上司,爱‘首长就是父亲’的习惯……,他们把哥萨克欺骗了三百年。

”哥萨克的特殊的经济地位(哥萨克的份地比俄罗斯的中等份地高出五倍,甚至五倍以上),使他们在俄国政治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勇敢、善战、热情奔放,富于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又十分愚昧、保守、落后,而他们的勇敢善战的特点又因为他们的愚忠和偏见而变得十分残酷。

由于哥萨克有这样一些特点,列宁指出的一般小资产阶级的摇摆性在十月革命空前激化的阶级大搏斗时期的顿河哥萨克中农身上不能不表现得更加尖锐和剧烈。

葛利高里的矛盾性就是哥萨克阶层特殊性的反映。

葛利高里矛盾性的主观原因在于他独特的教养和性格。

如前所说,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沿岸的一个殷实的劳动的哥萨克家庭,哥萨克传统美德的教养和生活环境养成了他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性格。

一望无际的富饶的顿河大草原更增强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大自然的长期陶冶培养了他敏感的天性,热情奔放的感情,对自由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而麦列霍夫家的气质——倔强、不屈服、富于反抗的精神从小也影响着葛利高里。

作品从追述麦列霍夫家族的历史开始,几乎以第一章的整章篇幅回忆了葛利高里的祖父普罗柯菲的罗曼史,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正是这种“麦列霍夫”的气质对葛利高里的一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增加了其性格的矛盾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