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一年级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有几枝铅笔教学案例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有几枝铅笔教学案例9篇有几枝铅笔教学案例 1第一教时:有几枝铅笔一、预期效果1、应掌握的知识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应发展的能力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动手操作,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3、应培养的情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要旨1、课标解读本学段课标指出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未强调用数的组成作为计算依据的情况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难点是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3、学情认识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
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
4、经验介绍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
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引出新知,在学生摆桃子的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说一说、算一算中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堂中一静一动,学生学起来比较快乐,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但这节课我觉得还应注意的地方是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多动口。
三、实施要领1、课前准备:教师:(1)、摆桃子的课件;(2)、各种奖品,如:红星、桃子、苹果;(3)、书本上的图片(除主题图外)2、教时安排:1课时3、教学流程:序号教学流程学生活动教学辅导一、二、三、四、五、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魔术:猜数奖励探究新知,体验发现1、在活动中体验加法的含义(1)、师:你猜、我猜、大家猜,这是几?请你用你的手指表示(2)、师:演示铅笔合并过程:“5”是怎么来的?(板书:2+3=5)(3)、指导认识加号并板书。
一年级数学上册《简单事物中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的特点和应用。
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AB排列和AABB排列有什么区别吗?”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或校园里的简单事物,发现并记录下来至少三个有规律的现象,尝试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们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
b.这些规律有什么作用?
c.你们能举一个例子,说明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鼓励他们用画图、表演等方式展示规律。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简单事物中的规律,如AB排列、AABB排列等,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校园内外的具体场景,如教室里的书本排列、操场上的跳房子图案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规律。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情境创设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3篇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篇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的各种分拆,并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2、掷双色片,会统计和记录红蓝片的数目,且用红蓝竖杠“∣”表示。
3、能正确书写数字“8”和“9”。
能力目标会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感受投掷结果的可能性(随机性)。
情感目标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掷双色片,统计和记录红蓝片的数目,且用红蓝竖杠“∣”表示。
2、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
教学难点:对随机结果的认识和有序地猜测。
教学准备:教师方面1、每小组5个一次性水杯,其中一个写上“5”,其余的写上“7”。
2、双色片(教具)(若没有,可用红、蓝磁性贴代替)。
3、每小组一张工作表。
学生方面1、双色片10片。
2、红、蓝彩色铅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复习师:小朋友们,上个星期我们学到了什么?生:1234567的分与合,几个与第几个的区别师:几个表示了什么?第几个表示了什么?生:几个表示了物体的数量;第几个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一、游戏引入1、揭示课题师:今天,老师请来了我们的数学好帮手“双色片”一起学习。
(板书:双色片)2、猜猜教师手中双色片的个数。
师:在我的手中有一些双色片,不满10片,谁知道我的手中到底有几片双色片?3、将手中的双色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学生数一数共有几片。
(向猜对的小朋友表示祝贺。
)二、探究新知1、10以内数的分拆师:请小朋友数一数红的有几片?蓝的有几片?(在黑板上记录)再随机扔掷双色片,依次请小朋友上台数一数并记录红蓝色个数,在黑板上做好板书记录。
(哦,小朋友们,我们再来猜猜还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呢)师:小朋友们,我们看,我们掷8片双色片出现了几种情况?生:9种师:每一次掷双色片,我们是不是都很难猜到红的有几片,蓝的有几片?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很随机的,这就叫做随机性师:我们再来看看这9种情况,我们怎样来排列能更容易记住呢?左边一列由小到大排列,右边一列有大到小排列(左边的树越来越大,右边的数越来越小)或者左边一列由大到小排列,右边一列由小到大排列小结师:掷双色片时,可以用数字来记录红蓝双色片数目,投掷的结果有多种可能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交流知道自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加强学习常规教育,能够遵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通过讲故事等,了解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倾听、发言先举手等习惯。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数学活动(一)教师自我介绍(1)师生问好(2)谈话导入:小朋友,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这是很光荣的。
(3)教师简单介绍自己请孩子猜猜教师的年龄,谁猜对有奖。
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数学活动(二)了解数学1、老师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有一个聪明的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曾经用骡子运过盐。
有一次,一头骡子滑倒在小溪里,盐洒了一部分在水里,大家知不知道,盐遇到水会怎么样啊?那么这头骡子负担减轻了不少,于是这头骡子每次经过小溪时就故意在水中打一个滚。
商人为了改变这头牲畜的恶习,就让它改驮海绵,那你知不知道海绵遇到水会怎么样啊?吸水之后,重量倍增,这头骡子再也不敢偷懒了。
”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它已经收录在的《伊索寓言》中了哦,你一定看过,可没想到,这头骡子的主人是一个数学家吧?泰勒斯,听说过吗?我敢保证,泰勒斯是所有数学家中最有趣最神奇的一个。
关于他,流传着许多的故事呢!2、在这个故事中,就有比一比这样的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知识呢。
你想学数学吗?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数学中藏着许多秘密等待大家去探索。
数学活动(三)学习数学常规要求教师逐条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试着做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数学书、作业本、口算本、练习本、文具盒),铃声响轻轻进教室。
2、课中:遵守纪律,不做小动作,要认真听,动脑筋,想办法。
发言先举手,声音响亮,同桌交流时轻声细语。
拿学具、文具速度快,轻拿轻放。
3、课末:整理学习用品,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数学活动(四)学习小组的建立1、划分好合作学习小组,确定每组临时小组长,以后每周小组内表现的同学为下周的学习小组组长。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动物乐园优秀教学案例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动物乐园优秀教学案例9篇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动物乐园优秀教学案例 1教学目的:1、认知目标:雕塑动物由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确定动态,用加、减法,采用粘结、切削、刻、划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
2、技能目标: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切、刻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
3、情感目标:贯彻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珍稀动物,关注艺术,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圆雕的基本知识,学习用基本形体塑造动物形象。
2、作品的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教学准备:彩泥、剪刀、直尺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动物园吗?放映录像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动物世界,观察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及特征。
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动物世界。
二、赏析探究。
1、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件用泥捏成的动物作品。
3、你们来比较一下,泥捏的动物与真正的动物有什么区别?生:分析艺术作品中大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大象的区别;分析艺术作品中兔子、老鼠、长颈鹿等动物与现实生活中这些动物的区别。
分析步骤:形状更夸张、更可爱;颜色更鲜艳;省略了动物的很多细节地方;抓住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
4、观察老师制作;1)可以把动物的身体分成两大部分或整体制作身体;2)添加眼睛、耳朵、鼻子等细节部分。
3)添加花纹,整理完成。
5、在我国民间早就有了各种动物的泥塑作品:惠山泥人中的蚕猫。
蚕怕鼠害,在养蚕季节,农民称泥猫为“蚕花猫”,买回去以保障一年一度的养蚕。
从艺术上看,蚕花猫通体金黄并点缀着散笔绒毛,长长的胡子和大大的眼睛,生相给人一种机警敏锐之感,非常有特色。
这件作品以有百年历史了。
三、创作表现。
1、首先来作个热身操,搓一搓、捏一捏,让泥又软又有韧性。
2、分小组制作。
3、介绍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方法。
4、找找你还有哪些更好的表现花纹的方法?熟悉泥塑的基本方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作业小结
1.课堂作业:
a.根据课本练习,完成序数排序和描述任务。
b.结合生活实际,用序数词描述一个场景,并画出来。
2.家庭作业:
a.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序数应用,并进行记录。
b.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家长解释序数的概念和作用。
3.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2.案例分析法:精选一些典型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序数应用,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
4.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本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此外,案例中还体现了以下亮点:
1.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序数,提高学习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学习中,《第几》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基础的数数能力培养,也是序数概念建立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序数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应用能力。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案例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如排队、比赛等,引导他们感受“第几”的概念。同时,结合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运用序数进行描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的紧密结合。
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优秀教学案例
1.观察教室内的前后位置关系,并记录下来。
2.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图片,找戏,体验前后顺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前后”概念,教师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情景创设法。首先,利用教室内的真实场景,如学生的座位、讲台等,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前后位置关系。其次,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故事,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前后”关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动态的“前后”关系,如动画片中的角色排队、车辆行驶等,增强学生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前后”概念。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发现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共同进步。通过分工合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前后”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表达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技能目标: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4-5课时。
第1课时前后教学内容:前后教学目标: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一、导入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请提问题。
3、说一说: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4、你还想知道什么?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
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6、出示:(小黑板)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
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2详细介绍: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案例一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加法运算,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运算的概念,如使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图形展示。
随后,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加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
案例二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减法运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实物教具,如计数棒和抽象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减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
(继续分析其他案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豆子》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长辅助孩子用豆子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拍照记录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价值。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同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有条理的思考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豆子,学习数的概念。
2.通过数豆子,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数的读写方法。
3.利用豆子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让学生理解数的构成。
4.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运算。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培养他们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4.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反思和概括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促进成长
本案例强调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高能力。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彼此的成长。
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棵树》优秀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通过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本案例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2.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关注同伴的优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幅五彩斑斓的树林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中有多少棵树吗?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数这些树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各小组讨论如何用数字和图形表示树的数量,并进行分类和统计。
3.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4.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数、分类和统计的方法,强化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集锦6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集锦6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第1篇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已有的知识与做法解决新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主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一定去过游乐场吧,你都玩过哪些项目今天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我们先来计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无。
引导学生审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仔细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道题吗3、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带到小组交流中。
(4)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说一说,并把方法进行归纲整合。
(5)小组汇报中。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演竖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无论是12X5还是5X12,用竖式计算时,通常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较大数作为第一个乘数。
计算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5先与2相乘,二五一十,满十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0,注意要把进位的1写在十位的下面,要写得小一些。
2、13个人要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呢(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6X13(2)拿出练习本试着来独立尝试笔算,算好了吗(3)要是有14人,15人,16人坐电动火车要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列一个算式,自己算一算吧。
汇报时还是让学生说一说算法,老师问算理,这次你算对了吗同桌之间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书55页第1题。
学生完成后要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书55页每2题竖式计算,一边做一边在心里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更有针对性。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大家一起来总结。
看一看,数一数优秀教学案例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3.小组分享: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数数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直观的物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数数的基本方法,如一一对应、按顺序数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数的基本技巧。
2.数量与数词的对应关系: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和示例,向学生讲解数量与数词的对应关系,如1个苹果用“一”表示,2个苹果用“二”表示等,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数词之间的联系。
4.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数学的规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导向下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我相信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培养出扎实的数学素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乐园》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乐园》作为开启学生数学学习之旅的重要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本教学案例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高数学素养为核心,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数字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树立自信心。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注、细心、坚持等,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塑造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毅力。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本案例注重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技能。
3.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通过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字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本案例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生活实例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字的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同时,教师以鼓励、赞赏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案例(通用4篇)
数学教学案例(通用4篇)数学教学案例篇一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数学教学案例篇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可爱的企鹅教学案例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可爱的企鹅教学案例9篇可爱的企鹅教学案例 1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加减法,第八课时----可爱的企鹅.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能根据情景图做有关的加减法.(二)教学知识目标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三)教学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五)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二,说教学过程一,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情景图----可爱的企鹅1)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一)活动一:观察讨论,学习新知1(观察图片:可爱的企鹅1)教师:仔细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2.教师提问(1)想一想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又表示什么(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6+3=9(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自由交流)(二)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1.(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2)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仔细看图,完整地说一遍图意.(2)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企鹅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3.小组汇报(三)动手操作.(展示课件3)三.巩固练习,启发思维(完成练一练1---3题)四.小结可爱的企鹅教学案例 2一、说教学内容《可爱的企鹅》这一课是在“跳绳”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提高的。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36~37页。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巩固8或9的加减法,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8和9的加减法。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从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并能用8和9的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小鸡吃食》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小鸡吃食的情境,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加法是表示数量增加,减法是表示数量减少。
2.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如:教师展示3只小鸡吃食,然后再加入2只小鸡,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2=5,并解释算式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小鸡吃食等。
3.培养学生口算和笔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小鸡吃食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本案例以一年级学生喜爱的农场小鸡为题材,创设了小鸡吃食的生动情境。这样的情境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具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运算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生活化教学,学以致用
本案例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认识1 - 1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 - 10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 - 10各数。
2. 使学生掌握1 - 10数的顺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3.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1 - 10各数的认识和读写。
2.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二)教学难点。
1. 数的书写规范,特别是数字3、5、8等的书写。
2. 比较数的大小中,理解“>”“<”“=”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游戏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装有5个苹果的果盘。
- 教师:小朋友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果盘里的苹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数的认识。
(二)新授(20分钟)1. 认识1 - 5各数。
- 教师指着果盘里的苹果一个一个地数:1个、2个、3个、4个、5个。
边数边在黑板上贴出相应数量的苹果图片。
- 教师:像这样1个、2个、3个、4个、5个,我们就可以用数字1、2、3、4、5来表示。
(在苹果图片下面写出对应的数字)- 教师带领学生认读1 - 5各数,采用多种方式读,如开火车读、个别读等。
- 让学生伸出手指表示1 - 5各数,加强数与形的联系。
2. 数的书写。
-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写1 - 5各数,边写边强调书写的要点。
- 写“1”时,要从上到下,稍斜一点。
- 写“2”时,要弯弯像个小鸭子。
- 写“3”时,两个半圆要写得圆润些。
- 写“4”时,要注意第二笔的横要长一点。
- 写“5”时,横要平,竖要直。
- 学生拿出练习本,在田字格中练习写1 - 5各数,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写法。
3. 认识6 - 10各数。
- 教师再拿出一些小棒,先拿出6根小棒,问学生:这是几根小棒呀?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引导学生说出6。
- 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认识7、8、9、10各数,在黑板上贴出相应数量的小棒图片,并写出数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11~20各数的认识》案例案例背景: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授《11~20各数的认识》的过程中,一直在迷惑,学生需要“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吗?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了吗?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根数”时,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学极少。
因此,学生通过比较没有达成共识,只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接受”了十进制。
当然,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解题答题。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训练“记住”了知识,“记住”了数的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没有建立数的概念。
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及老教师指导,我又一次重新设计并执教了《11~20各数的认识》的研讨课,感受颇深。
案例描述:一、课前谈话促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个金苹果。
我根据班级的实际,轻松地与学生聊了起来。
师:“今天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生:“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金苹果,因为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
”[从现实材料入手,几句谈话既组织了教学,又渗透了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为下面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
”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许多铅笔的笔筒,“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
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
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
[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枝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1.摆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8种摆法,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同学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
”“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只是安排了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
师生一起观看课件,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学生无奈地摇摇头。
第二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学生又是无奈地摇摇头。
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出现时,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21根。
其实三幅画面上出现的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并初步渗透十进制。
]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时,学生却遇到新问题:不会用橡皮圈扎小棒(每次执教前,学生会熟练地用橡皮圈扎小棒成为课前准备的主要容)。
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好小棒后,边看边说,一捆是(10)根,就是10个一,一捆有(1)个十,那10个一是这捆,1个十也是这捆,那么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理解10个一1个十。
]2.摆小棒,说组成。
师摆小棒,生说组成;生摆小棒,生说组成;学生看数,在头脑中摆小棒说组成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解数概念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3.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
借助直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数(顺数、倒数),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
“看到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开放地畅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邻居是18和20等。
可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20以各数。
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四、实践运用“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我用过这些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
如:整体认读音节16个,日常行为规20条,一盒水彩笔18色,今天是10月20日等。
[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充分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快乐。
]你抓一把糖大约有()颗,抓一把铅笔大约()枝,你的红花本上大约有()朵红花等问题的设计,在估测中,促使学生运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
“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圈一圈,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朵红花?”[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红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但每次的执教中时间总是显得仓促,效果不佳。
]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案例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并且在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
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扎一扎、比一比、说一说,还利用对比材料,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
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
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金苹果和红花之间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面均以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
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21根。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
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
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化知识,发展数感。
“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
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学号13号,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
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笔筒里有几枝铅笔?”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实践应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抓一把铅笔约几枝,红花本上大约有几朵红花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涵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的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1、素材真实性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
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