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的五种维度:
学科(领域)维度: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
经验维度: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
活动维度: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计划维度:课程就是教学计划
目标维度: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的分类标准: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如下几种: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
德育课程(政治类、品德类等)
智育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
美育课程(音乐、美术等)
体育课程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
分科课程(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
相关课程(将彼此独立的某些学科予以沟通,以产生联系,如音乐与美术)
融合课程(同一领域的不同学科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如“美国社会”由美国史和美国文学合并而成)
广域课程(比融合课程更为综合化的课程,如美国的“社会研究”课程)
核心课程(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如环境教育)
活动课程(根据儿童经验或团体生活统整起来的课程,如“五指活动}课程)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分为
认知性课程(重在促进学习知识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情意性课程(重在学生情感的熏陶,意志磨练,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4.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分为
显性课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影响,又称为正规和形式课程) 隐性课程(没有列入教育计划,甚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没有意识到当却实际产生的影响)
5.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
理想的课程(观念层次的课程,由研究机构、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和应该如何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
领悟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实际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体验层次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反复讨论认定)
所谓的各种活动就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基础性:是学制的最初环节;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
非义务性: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但有灵活性。
发展适宜性: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适宜发展并不等于适应发展,并不代表要一味地迎合。迁就儿童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
幼儿园课程要素
幼儿园课程的最为核心的方面是该课程所依据的教育哲学以及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之所在。
幼儿园课程的其他成分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课程的理念一旦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课程的各种成分就有可能在课程理念的统合之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目标模式优缺点:
定义: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被看做是经典模式、传统模式。
1、优点:使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
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2、弊病
(1)由课程开发者确定的课程目标,往往难以与发展中的儿童相适合。
(2)按行为目标的方式确定课程目标,与学龄前儿童整体地学习知识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3)容易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为的方面,如内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过程模式优缺点:
定义:是以过程和程序为焦点,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主张课程开发的任务是选择活动内容,建立有关学科的过程、概念和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
优点:1、强调教育和知识内在的、本体价值;
2、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对具体情境的诊断;
3、强调“教师即研究者”所应发挥的作用。
弊病:1、虽然论证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却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使得人们在运用中难以把握。
2、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对教育的评价往往因缺乏客观标准而带有过多的
主观色彩。
3、赋予教师过分理想化的角色和过高的要求,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地而使该课程
模式不易推广。
幼儿园目标的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
定义: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特点:把教育宗旨和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的特点,对所有的教育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
优点:为教育者阐释教育目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用任何情境与需要。
缺点:模糊、泛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行为目标
定义: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具体、精确、客观性、可操作性
优点:克服了普遍性目标模糊性的缺陷,对儿童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有益。
缺点:容易使教师只见目标不见个性,钳固儿童身心;人的很多高级心理素质很难用外显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
(三)生成性目标
定义: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强调在儿童、教师与教育情景的交互作用
特点:生成性目标取向关注过程,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反映的是儿童经验成长的内在要求,反映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强调在儿童、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
优点:有利于促进儿童有意义的学习和教师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
缺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有相当强的研究能力;操作有难度。(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个性化,目标指向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表现性目标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景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多被运用于艺术领域中,追求儿童反应的多元性。
•表现性目标适合表述那些情感、态度类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
制定幼儿园课程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
(一)对幼儿的研究
原因:幼儿园课程是为支持、帮助、引导幼儿学习,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设置的,课程目标是对其在一定期限内的学习效果。为了建立合理的期望,必须研究幼儿。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儿童,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他们发展的需要。这里所谓的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的发展”(应该能够达到的水平)与“现实的发展”之间的距离。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的发展需要
(二)对社会的研究
原因: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让儿童为积极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在考虑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时,必须研究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和社会生活的需求。
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既直接反映在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各种有关文件中,也反映在家长的要求中,还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很多教育目标都反映了社会的期望,请参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三)对人类知识的研究
原因: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传递社会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因此,知识是课程必不可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