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流动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些流动人口中,有很多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儿童往往面临诸多教育问题。
本文以一名流动儿童的案例为基础,探讨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二、案例描述小王是一名九年级学生,来自农村,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
小王家庭居住在城市边缘的一个流动人口聚集区,该区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小王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对小王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且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小王的学习和生活。
小王在学校表现平平,学习成绩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小王无法参加课外辅导或特长培训,也无法购买足够的学习资料。
同时,小王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新文化的挑战,这使得他在学校中感到孤独和自卑。
三、问题分析根据小王的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出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背景差异:流动儿童家庭大多经济条件较差,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儿童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这导致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足够的支持。
2.教育资源不足:流动人口聚集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较少,无法满足流动儿童的学习需求。
此外,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流动家庭往往无法为孩子购买足够的学习资料和课外读物。
3.文化融入困难: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新文化的挑战。
这使得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感到孤独和自卑,难以与城市孩子平等地学习和交流。
4.教育缺失与不连续: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流动儿童往往面临转学、换校的问题。
这导致他们无法保持连续、稳定的学习环境,也难以与老师和同学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
四、解决策略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策略:1.加强家庭教育: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宣传和指导,提高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例如,开展家长培训、亲子阅读活动等,帮助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以D市为例
教育产业与教学实践257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以D 市为例杨舒琳(上海政法学院)摘要:在城市化人口流动加剧、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均等化的多重背景下,如何使流动人口子女享有教育公共服务,成为我国当前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以广东D市为例,对该市政策内容、就学方式进行调研,并从政府、学校、家庭的角度,梳理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城市生活的融合者,为城市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然而,因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同城市户籍人口子女一样,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截至2018年底,D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105.3万在校生,其中流动人口子女占78.06%,是本地户籍人口子女的3.56倍,增速与规模都位于全国前列。
如何保障D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是一项很大的治理难题,具有深刻的探究价值。
(一)政策内容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总体框架下,广东省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2017〕48号),着力改革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在此原则指导下,D市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出台实施的教育政策及方式如下:一是实施“积分制”入学制度,通过量化积分的方式,从高分到低分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
二是将“增加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学位供给”纳入政府“十件实事”。
三是主动与优质民办学校合作,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学位。
(二)就学环境通过新闻报道、政府报告及实地调研了解到,D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很低,小学段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率约为8.9%,初中段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率约为5.4%。
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在民办学校及民办学校公办班就学。
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日益突出,大量处于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己达1.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父母进入城市的6岁一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范先佐,2005)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流动儿童在城市并未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待遇,他们被排斥在义务教育体制之外。
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人口流动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对策。
一、农村人口流动对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的挑战1.对以户籍为依据的就学资格的挑战新修订的于200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为解决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从法律的实施到现实的贯彻执行尚需时日。
同时,学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升学制度,使得流动儿童不得不中途转学回家乡读书,使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地域上的连续性难以保障。
居住权和义务教育权利得不到有效整合,导致了一些流动儿童尽管居住甚至出生在城里,却享受不到法定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李永道、林琳,2005)2.对“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挑战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即向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解决,教育经费预算也是按照户籍学生人口数由当地区县财政下拨给学校。
流入地政府没有用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专项资金,所以从法律上讲,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不负主要责仃这样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给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带来了矛盾: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平等对待(雷世平,2005)3.对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挑战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教育财政过度分权,越是高一级的政府,其所负担的教育投资责任越小。
浅析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因成绩跟不上 , 面临老师不公正 的待遇 。由于经济收 入 、 文 化背景以及教学质 量等 构成 的城乡 差别 , 在 农 民工 子 女 进 城 学 习过程 中 , 学 习基础 差 , 出现成 绩跟不 上 的现象普遍 存在 , 这 就 致 使 一些 对 农 民工 子 女 有 偏 见 的 教 师 , 在 对 待 城 乡 孩 子 的 态 度 和行 为 上 往 往 会 出现 一 些 不 恰 当 的做 法 。 由于 教 育 资 源 本 身 的 有 限 性 , 公 立 学 校 不 可 能 做 到 全 部 接 收。对公办学校来说 , 近些年来 , 新 生 入 学 人 数 和 在 校 生 的 缩 减 趋势, 使 之 具 有 了 接 受 外 来 人 员 子 女 入 学 的 条 件 。但 是 , 相 比 于 外 来 人 员 子 女 的数 量 , 城镇小学可接 收的学生 人数有 限, 这就致 使 流 动 人 口子 女 被 城 市 学校 拒 之 门 外 的 现 象 频 频 出现 。 这样一来 , 使得部分务工子女被推 向城郊学 校 , 给就学带来 了 不 便 和 困难 , 使 得 其 中 另 一 部 分 被 逼 迫 留在 老 家 上 学 , 很 可 能 又 会 变 成 社 会 已经 关 注 的 留 守 儿 童 , 造 成 教 育 问题 的 恶性 循 环 。
法 规 形 式 规 定 下来 , 当 地 政 府 要 把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就 学 问题 纳 入
育 问题 也 日渐 突 出 。 流 动 人 口子 女 教 育 存 在 的 问 题 , 有 家 庭 环
境 的影 响 , 也 有 流 入 地 学 校 条件 限 制 , 更 有 政 府 支 持 不 够 以 及 现 有 的制 度 壁 垒 阻 隔 。为 此 政 府 必 须 从 法 律 政 策 等 方 面 入 手 加 大 解决力度 , 流入地学校也必须积 极创造条件 , 家 庭 也 必 须 承 担 起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成因论文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摘要:大量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真实反映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指出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就学过程不平等、失学辍学情况严重,客观分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流动人口经济收入低、流动人口家庭社会交往面窄、教育经费影响和父母文化素质影响等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成因流动人口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系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系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系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就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就是让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的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
1998年3月,公安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发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只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如下规定:流动儿童少年,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接受义务教育。
这个规定解决了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使其有了就学的场所,但在规定中表述的是“借读”、“附属教学班”等却表现了一种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让流动人口子女只是有学可上,无法上好学校。
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即使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因为要交纳一定数量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而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成了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拦路虎。
2、就学过程不平等虽然流入地政府部门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开始关注,但明显地保障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就是在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就学的途径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在公立中小学借读。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流动儿童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流动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发现我国流动儿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也存在不足和空白之处。
本文将从流动儿童的概念、现状、教育、健康和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综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儿童问题也日益凸显。
流动儿童是指在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他们常常需要随父母在不同城市之间流动。
研究流动儿童问题对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如教育公平、社会融入等。
本文将综述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
文献综述1、流动儿童的概念与现状流动儿童是指因父母工作原因而在城市暂居或流动的儿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约为2.4亿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约1800万人。
这些儿童大多来自农村地区,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他们面临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挑战。
2、流动儿童的教育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
研究显示,虽然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入学率较高,但他们在城市的就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
此外,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流动儿童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
3、流动儿童的健康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由于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流动儿童在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流动儿童的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加强健康教育、改进医疗保障制度等。
4、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社会融入是流动儿童面临的又一挑战。
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可能会受到歧视和排斥。
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往往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部分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工作、发展而迁徙到城市的,他们的子女面临着特殊的教育问题。
本文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问题调查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大约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其中的70%至80%涉及有子女的家庭。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籍迁移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中享受与原籍相同的学籍权益,这给他们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扰。
2. 接受教育资源不均:由于落户限制和人口密度,一些城市教育资源始终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他们通常只能被安排到一些较差的学校,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学校适应问题:对于来自农村或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适应城市学校的环境和学习压力是一大挑战。
他们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二、对策研究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对策:1. 政策倾斜:政府部门应该出台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享有与本地户籍学生相同的学籍权益,并优先安排他们就近入学。
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加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
这包括优化校内设施、提升师资水平等。
3. 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评估: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就读的学校,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被客观评估和监督。
4. 引入特殊辅导机制:针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可以引入特殊辅导机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导和支持。
5.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与家长的交流会,分享教育经验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相关分析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相关分析外来务工子女指的是跟随父母外出打工,迁徙至外地的农民工家庭子女。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外来务工子女问题日益突出。
他们面临着就学难、适应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为此,需要进行相关的分析。
首先,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存在就学难的困扰。
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们必须留在农村或寄居在亲戚家中,与家庭相隔甚远。
这给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带来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得到学校录取的信息,错过了报名时间;也有的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招生存在歧视。
缺少监督,加之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导致不少外来务工子女不能顺利上学。
其次,外来务工子女面临适应难的问题。
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巨大,从生活方式到文化习惯都存在差异。
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来说,他们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氛围,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然而,因为常年在农村生活,他们对城市文化接触较少,对学习的适应度也相对较低。
同时,城市学校的教学内容较农村学校更为复杂和深入,给他们带来了学习上的困难。
此外,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的重要方面。
城市的教育设施、教育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高,而农村则相对较低。
这导致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农村学校落后于城市。
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大多在农村学校就读,所以他们只能接受相对较差的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教育状况。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关怀力度,加大对外来务工子女的资助力度。
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上出台优惠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并提供相应的学费和生活费资助。
其次,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关注和照顾,出台特殊的教育方案,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比如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招生名额,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等。
同时,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和学校学习。
此外,建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互通机制也是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浅析
注 的 热 点 , 多 学 者 对 这 一 问 题 进 行 了研 究 。 文 从 流 动 众 本
人 1 女 教 育政 策 出台的 背景 出发 .归纳 了相 关核 心 政 3子 策 及 其 执 行 过 程 中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就 进 一 步 加 强 对 流 动 人 口子 女 教 育 权 益 的 保 护 。提 高 政 策 执 行 效 度 方 面提 出 了 一 系列 具 体 的 建 议 。 关 键 词 : 动人 I子女 流 3 ' 教育政策 政 策执 行
父 母 或者 其 他法 定 g 护人 工 作或 者 居 住地 接 受 义 务教 育 i
19  ̄ 国家教 委 和公 安 部联 合 正式 颁 布 了 《 动 儿 9 8 F, 流 童就 学暂 行 办法 》在 一 定程 度 上 打破 了必 须 以 户籍 所 在 , 地 政 府 为 主 接 受 教 育 的 壁 垒 :但 其 所 规 定 的 对 农 民 工 子
这 两个 基 本原 则 至 今仍 然 作 为解 决农 民工 子 女 教育 问题
的 基本 立 足 点 。
20 年 1 1 03 月 5日 , 务 院 办 公 厅 印 发 了 《 于 做 好 农 国 关
一
、
流 动 人 口 子 女 教 育 政 策 的 背 景
民进城 务 工 就业 管 理 和服 务 工作 的通 知 》要 求 流 人地 政 。 府 接 收 农 民工 子 女 在 入 学 条 件 等 方 面 与 当 地 学 生 一 视 同
女 收 取 借 读 费 ,鼓 励 社 会 力 量 办 学 以 接 纳 农 民 工 子 女 等 措 施带 有 明显 的歧 视 色彩 , 别 政 策理 念 仍然 很 明显 。 差 2 0 年 , 务 院 颁 布 了 《 于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的 01 国 关 决 定》 首次 正 式提 出农 民 工子 女 教 育 问题 的解 决途 径 . ,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流动人口数量增加。
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亿,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和未来,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质量,已成为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1.学校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经常迁徙,他们需要不断换学校,因此,学校切换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学校席位不足,导致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难度和转学难度较大。
在城市的一些基层学校,流动人口学生甚至难以进入。
有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在劳动力市场和民办学校中接受教育。
由于他们转学频繁,教育水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2.文化差异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本地孩子的文化差异很大,这给他们的学习和适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流动人口的文化进步相对缓慢。
城市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储备显得格外不足。
在校园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常常不被人注意因而失去了自信,而自卑感和异化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3.家庭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普遍不太稳定,父母往往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
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智,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指导和鼓励力度不够,这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家庭安全感与归属感。
4.体育锻炼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生活也面临着缺乏体育活动的困难。
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业和生计压力下,无法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缺乏体育运动,孩子们身体素质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
二、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研究1.学校问题解决减少流动人口的不安定因素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
学校需要制定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方案,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有大量的儿童。
这部分儿童往往会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而频繁地换学校,这使得他们的学校归属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他们往往面临着学校换班、缺乏稳定的校友关系、缺乏校园文化认同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1.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换班频繁,缺乏稳定校友关系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流动人口子女经常需要换学校,这导致他们缺乏稳定的校友关系。
他们可能会因为频繁搬迁而失去原来的朋友,难以在新的学校中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2. 缺乏校园文化认同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换班频繁,他们往往难以完全融入新的学校文化。
这使得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够强,对学校的归属感较低。
3. 家长缺乏教育规划许多流动人口家庭由于工作需要而频繁搬迁,他们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科学的教育规划。
1. 加强学校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学校应建立起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信息和学习情况。
这有助于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助。
2. 提供专门的欢迎和辅导服务学校应提供专门的欢迎和辅导服务,帮助新生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中设置专门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关注和帮助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3.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教育规划学校应积极引导流动人口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规划。
可以通过家庭访谈、家长会等形式,和家长们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4. 建立学校社会支持网络学校可以建立起学校社会支持网络,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学校教育救助体系,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可以邀请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到学校关爱计划中,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义务辅导或心理支持。
5.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提要“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从而使得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结合对北京、上海、浙江(杭州)三地的流动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对流动子女的教育状况作出具体分析,最后从教育观念、政府、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存在的问题(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状况。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就学的方式,主要是在正常缴纳借读费后进入市区公立学校;进入收费较贵的政府批准的私学校;在非法或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据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小学和民工子女学校入学的小学生人数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如上海浦东新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4万余人,在公立中学借读的共2.86万人;闵行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6万人,加上在公办中学借读的共有2.22万人;宝山区、嘉定区民工子女学校分别有2.56万人和1.13万人。
市中心区和远郊人数较少。
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往往是受户籍制度、教育投入机制影响的结果。
没有城市户籍或是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外地务工的流动人口在农村交纳教育附加费,在城市打工也缴纳工商税、暂住费等费用,他们负担了城乡的双重费用,但他们的子女上学,却仍然要另外缴纳很高的费用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服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民工子女入学接受应有的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一、论文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在城乡间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
其中,受带着孩子来到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影响,城市中儿童流动人口也日渐增多。
据统计,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9亿,这其中就包括很多带着孩子的家庭。
这些孩子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
儿童流动人口家庭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较为贫困、社会资源供应不足的状态,造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困难。
在外面工作的父母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而在城市中的环境与孩子们的家庭背景差距较大,造成了孩子的适应问题。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得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城市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其所在地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这意味着孩子接受合适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遇到了子女流动人口的需求,容易让资源不足的情况出现。
2. 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由于孩子的流动,很多时候都无法在一个城市生活超过一年,不同地域的家长教育观念不同,即使是同城不同区域也有很大的区别,这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另外,由于很多家长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3. 孩子的适应问题由于孩子生活的环境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差异很大,孩子们常常难以适应新的城市和学校环境。
一些孩子因为来自穷困家庭,甚至还存在着基本的生活条件问题,这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生活压力非常大。
4. 参加学校的困难有时候,由于家长繁重的工作习惯或者低收入等原因,孩子们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的学校系统,而只能接受较为简单的自我学习,这使得孩子们的学习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教育干预方案1.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政府部门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解决孩子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调查,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列入政府教育计划中,为孩子们提供适宜教育资源。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分析与建议
7 3 5 1 0 0 )
、
1 . 家庭 条 件 不 同 . 教 育 方 式 不 同
流 动人 口作 为 特 殊 性 的 群 体 , 他 们 的组 成 五 花 八 门 , 其 中 大 部 分 来 自农 村 , 他们虽然生活在 城市 , 但 其 生 活 理念 、 方 式 却 未 能 真 正融 入 城 市 , 常常被边缘化。 尽 管 其 中有 部 分 条 件 相 对好的 , 但 大 多 数是 收入 微薄 、 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商贩 、 “ 打 工 族” 。他 们 一 般 会选 择 地 点 偏 、 环境差 、 价 格 便 宜 的地 方 居 住 . 而这些地方人员杂 、 素质相对低 、 生 活设 施 简 陋 、 学 习条 件 匮 乏, 缺乏读书学习氛 围, 在 耳 闻 目染 中 , 这 些 孩 子 难 免 会 受 到 影响。 2 . 家 长本 身的 素 质 影 响孩 子 的教 育 。 外来 流动 人 员 一 般 文 化 素 质 不 高 ,对 孩 子 的 教 育 意 识 比 较 淡 薄 。 一方 面 , 他 们缺 乏必 要 的现 代 家 庭 教 育 方 法 . 难 于 指 导 孩 子健 康 成 长 。对 孩 子 的 教 育 方 法 停 留 在 简 单 放 任 或 粗 暴 阶段。 另一方面, 本 身 劳动 强 度 大 、 劳动 时 间 长 , 没 有 太 多 时 间 和 精 力指 导孩 子 学 习 成 长 , 把: 大多 家 务 强 加 在 孩 子 身 上 , 耽误 了学 生 的 有效 学 习时 间 。更 有 甚 者 。 某 些 家 长 晚上 在 家 喝酒 、 抽烟 、 打牌 , 导致孩子在家不能正常完成作业 , 不 能按 时睡 觉 , 影 响 了第 二天 的听 课 。 二、 重 视 孩 子 的成 长 。 对 家长 提 出合 理 、 有 效 的 建 议 1 . 为孩 子 营造 良好 的 家庭 学 习环 境 。 家庭 生 活 环 境 直 接 影 响 孩 子 的 成 长 。 古代 “ 孟母三迁 ” 的 故 事 充 分 说 明 了生 活 环 境 对 孩 子 学 习 的影 响 。老 师 建 议 家 长 在 力 所 能及 的情 况 下 选 择 周 边 环 境 相 对 好 的 地 方 居 住 .在 为 孩 子 配 置 房屋 时要 选 择 那些 光 线 充 足 、 空气通畅的房间。 父 母 何 尝 不想 孩 子 有 所 出息 , 虽然生活压力大 。 但 更 渴 望 下 一 代 能 脱 离 自己一 样 的处 境 , 有 好 的发 展 。为 此 , 老 师 要 建 议 家 长 学 会 在 家 中关 注 孩 子 的教 育 ,引 导 孩 子 分 配 好 学 习 时 间 和 休 息 时间 , 引 导 孩 子 养成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 , 力 所 能 及 地 为 孩 子 提供 学 习 上 的 帮助 , 孩 子学 习 、 生 活 中的 困 扰 , 要及时解决 , 培 养 孩 子 的 学 习 兴趣 。 2 . 做 孩 子 的 “良师益 友 ” , 宽 严相 济 , 促进 孩子 个性 发 展 。 父母 是 孩 子 的 第 一 任 老 师 , 也 是 最 好 的老 师 。为 此 , 老 师 要 利 用 家 长会 , 教 给 家长 教 育 孩 子 的方 法 , 使 他 们 明 晰 现 代 教 育 思 想 的方 式 和 方 法 一 “ 既 民 主又 严 厉 ” 、 “ 既宽松又严格” ; 清 楚 如 果 对 于子 女 管 理 过 于 宽 松 , 放 任 子 女 的个 性 发 展 . 容 易 使 孩 子 养 成 不 良 习惯 和 行 为 ;如 果 采 用 管 制 式 、高 压 的 方 式 教 育, 就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 . 不 利 于孩 子 的 个 性 形 成 . 只 有 宽 严 相 济才 是 促 进 孩 子 个 性 发 展 的 最 佳 手 段 。 明 白父母 对 孩 子的行为 , 表扬 更 需 掌 握 分 寸 , 批评要 注意方式方法 , 既 让 孩 子认 识 到 不 足 ,又 不 伤 害 其 自尊 心 ;既 让 孩 子 得 到 及 时 的鼓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流动人口指的是那些在不同地区之间迁移居住的人群。
由于就业、生活或其他因素,许多人选择在异地定居或频繁迁移。
他们的子女常被称为流动人口子女,他们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首先,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研,全球超过1.5亿儿童在生活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迁徙,其中大部分是流动人口子女。
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体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和资源。
然而,流动人口子女面临许多教育问题。
首先是流动性带来的学校转换率高和学校之间差异的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的迁移性,他们常常不得不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会导致学校转换率的增加。
每次学校转换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可能难以获得一致的教育资源和质量。
其次,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可能面临适应问题。
他们的父母可能不具备充分的教育背景和资源,无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
同时,流动人口子女可能经历不同地区和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对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造成了挑战。
这些因素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尊心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方面,他们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真实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制定政策和项目,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提供了特殊的教育服务,如暑期学校、教育咨询和心理支持等,以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未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趋势将朝着更加综合、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研究将进一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它也与社会经济、教育公平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他们在城市里谋生,但很多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而他们的子女又如何接受教育呢?本文将谈一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研究。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1.入学难流动人口子女的平均年龄较小,他们需要接受教育,但由于流动人口常常不具备常住户口,在城市里的入学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没有常住户口,他们在城市里的入学相当困难。
一些学校甚至不接受非本地的学生,那么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就会失去读书的机会。
2.教育质量低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身份不稳定,他们往往只能就读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导致学校的名师名校资源很少。
而贫困的学校很难保证教育的质量,这让流动人口子女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低的现象常常发生。
3.学习环境差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家庭,他们所生活的地方通常环境较差,环境不好,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可能存在的长期的人际隔离和流动性也不利于他们接受适当的教育,更会加剧“贫困循环”的现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改善的解决研究1.政策解决研究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
例如,在就业时,对流动人口的学历不应该加以限制。
其次,在公共服务中,不应该加以区分,不应该因为教育问题而对他们优先权加以限制。
在入学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废除城市常住户口制度,推出普及公共教育的整合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优先录取。
同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推行“两免一补”政策,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分配可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
2.社区支持研究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在发挥社会能量和发挥公益作用方面的研究发现,应当充分利用使用非政府组织的公益力量,搭建一个友好的交流平台,让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支持。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中谋求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移民风潮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由于许多流动人口家庭并没有稳定的居所,子女经常需要换学校,这给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缺少稳定的学习环境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可能面临着频繁的搬迁。
这会导致他们的子女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无法连续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优越,然而,流动人口通常会选择居住在城市的社区和村庄,但是,这些地方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比城市更加优质。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往往会受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
三、顶层设计不健全与固定居住人口的子女相比,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不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基础教育保障。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困难。
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案:一、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针对流动人口的子女,需要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他们提供教育保障。
教育部门需要积极扶持和资助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确保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应该将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根据流动人口的需求,设置特别的学习机会,降低学费标准,加强特别扶持政策。
三、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学校管理的监督,确保学校能够落实教育权益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管理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情况,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和学生分配工作。
四、提升师资水平除了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外,提升师资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教学研究V ol.30No.32007年5月Research in Teaching May 200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闸门松动之后,农村劳动力外流如潮水之势奔涌不息。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1]。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流动儿童在城市并未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
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达9.3%。
在已入学儿童中,有半数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严重,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14周岁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
在9个被调查的城市中,近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学习,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达46.9%[2]。
而已入学流动儿童中有不少因家庭贫困难以维持学业。
与被父母带进城市接受教育的流动儿童相对的是规模更大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了一系列心理、性格、情感、学习、安全等问题。
从世界人口流动的大图景看,近现代人口流动是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轨迹交织在一起的。
自19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先后迈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
农村人口大量[收稿日期]2006-10-31[作者简介]华灵燕(1983-),女,安徽潜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涌入城市,各种矛盾和冲突被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
而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对于像中国这样“外生后发”型发展中国家来说,困难还不止于此。
就教育领域而言,工业化、城市化“内生先发”型国家的社会转型与公立学校运动,和义务教育体制的形成和确立是同步发生的[3]。
而今天我国的城市化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数量骤然增加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且还有如何打破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业已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
这是我们审视和思考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问题时必须直面的社会历史背景。
1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城人口流动及流动人口子女1.1“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制度安排从历史上看,我国走的是“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所谓“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是指我国近代工业化以“外发型”的非自然模式为主导,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中央政府凭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优势,实行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来支撑,主要包括:建立一种不依赖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制度和高强度积累制度;大幅度降低重工业发展成本的制度。
具体到经济要素流动方面主要有:“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制度,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实现农业服从工业,农村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华灵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
我国“外发后生”型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的边缘地位和业已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是审视和思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时必须直面的社会背景。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背景。
[中图分类号]G40-0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3-0207-04教学研究务城市的社会资源分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和限制性乡城人口流动制度。
在“一五”计划实施后不久,城市里就出现无法完全吸收到城里谋生的农民,政府曾于1953、1954、1955、1957年4次发出指示,劝阻农民不要盲目流入城市[4]。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禁止农民进城。
自1958年以后,由于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和“大跃进”使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挫伤之后,城镇连自身劳动力的就业安排、粮食供应及生活设施都出现了困难,更不用说为农村进城人口提供就业和生活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实施彼此封闭的二元就业制度,即城镇中的统包统配的“低工资—高就业制度”和农村中无条件的“自然就业制度”。
1958年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条例》,将中国公民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大类。
该条例对乡城人口迁移流动制度作了具体规定,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的转换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前提,而农村人口改变农业户口身份并取得向城市迁移资格的渠道极为有限,而且转化条件苛刻,通常只有国家劳动部门统一招工录用、大中专学校入学录取、参军并且被提干、土地被征用的农转非补偿指标这几种途径。
并且,二元户籍具有封闭性和继承性,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子女生下来即有“非农业户口”,农村人口的子女只能获得“天生”的“农业户口”。
二元户籍隔离制度以及围绕其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是严格限制乡城人口流动与迁移的一道道闸门。
在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下,中国的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
由此积蓄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政策的闸门有所松动,便会如潮水一般涌入城市,即所谓“蓄之愈久,其发必速”。
自80年代中期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的“民工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2人口流动的趋势80年代以来,政府逐步解除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长期积蓄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城乡比较利益的驱动下纷纷选择进城打工,从开始的跑单帮到现今的举家迁移,乡城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
纵观8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的状况,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流动呈现以下两大趋势:1)流动就业的规模会继续扩大。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全国农村住户和行政村的调查结果表明[5],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为1.1亿,比2002年增长8.6%;2004年为1.2亿,比2003年增长3.8%,其中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按照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80%进入城镇、50%跨省流动计算)。
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达到7500多万,年均转移为1500万以上。
从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来看,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城市化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城镇化水平1990年为26.4%,2000年为36.1%,2004年为41.8%,2000年至2004年期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约为1000万左右,很显然,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增加将互为影响,相互促进;2)外出就业时间延长,举家外出比重增大。
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显示,2003年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占9.7%,4个月~6个月的占14.5%,半年以上的占75.8%。
目前每年离家外出经商务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已达1.4亿人[6]。
流动农民在城市就业的时间越长,其经济收入就越稳定,就越有可能将妻儿带入城市一起生活。
农民工流动就业形式已由过去的个体流动为主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家庭式流动和个体流动并存。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1]。
2004年农民工举家外迁的有2470万人,比2003年增长1.6%,约占农村外出人口的20.9%。
1.3人口流动带来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子女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且举家外出比重增大,必然带来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子女,由此也就带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他们的子女或为流动儿童或为留守儿童。
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
其中18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
另有数据显示,2003年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1]。
段成荣的研究指出,14周岁以下流动儿童2082007华灵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为14096842,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78%,其中,跨省流动儿童3386316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24.02%,省内跨地区流动儿童4928421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4.96%,县市内流动儿童为5782105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41.02%[7]。
虽然目前对于留守儿童的规模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但毋庸置疑,它相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
段成荣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出全国14周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共有2290.45万[8]。
2城乡二元义务教育体制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体制背景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政府统筹,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和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新体制。
它将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框架内获取不同的教育资源。
城市的义务教育由政府负担,农村的义务教育则由农民自己买单。
城乡公共教育经费差距巨大。
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77%用于城市,而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占70%的农村孩子只能获得其余的23%[9]。
从2000~2003年各年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来看,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2000~2003年分别为679.81元、817.02元、960.51元、1052元,而农村相应支出分别为533.54元、656.18元、795.84元、871.79元,农村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27元、160.84元、164.67元、180.21元。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2000~2003年全国分别为491.58元、645.28元、813.13元、931.54元,而农村相应支出分别为412.97元、550.96元、708.39元、810.07元,农村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61元、94.32元、104.74元、121.47元。
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000~2003年全国分别为74.08元、83.40元、104.21元、127.31元,而农村相应支出分别为38.67元、44.95元、66.58元、85.01元,农村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41元、38.45元、37.63元、42.3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