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合集下载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篇1《马说》是传统名篇,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之一。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体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将深刻的寓意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

教材选入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阶段,而由“读字音”——“读文意”——“读文情”的逐渐深入课文的朗读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2、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但对文言虚词积累不够。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马说》教案篇2韩愈.知识教学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过程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听录音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马说》教案6篇

《马说》教案6篇

《马说》教案6篇《马说》教案篇1一、作家研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

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

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

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

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马说》教案合集6篇

《马说》教案合集6篇

《马说》教案合集6篇《马说》教案篇1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__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__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__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__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马说》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马说》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马说》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马说》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自读作业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奴隶人A、做奴隶的人B、农奴、家奴C、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D、仆役(既含B又含C)答(D)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A、等候B、等同、一样C、等于D、等级答(B)⑶策之不以其道A、道理B、规律C、方法D、道德答(C)⑷执策而临之A、面对B、驾驭C、到达D、光临答(A)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一食或尽粟一石A、或得日或否B、而或长烟一空C、或异二者之为D、或曰,此东海也答(B)⑵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策之不以其道⑤山之僧智仙也⑥越长城之限⑦愿陛下亲之信之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⑨杜少府之任蜀州⑩甚矣。

汝A、②③⑤⑥B、①⑧⑨⑩C、④⑦⑧⑩D、①②③⑤答(A)⑶其真不知马也A、环滁皆山也B、故自号醉翁也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答(A)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才美不外见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4、这篇__的主旨是: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__,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5、__的主要写作方法是: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C、托物寓意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答(C)二、课文分析1、关于《马说》的主旨: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__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文言词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马说》。

2. 文体介绍
简要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及作品。

4.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5. 深入研读
- 分析作者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 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含义。

6.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写一篇短文。

《马说》经典教案(优秀12篇)

《马说》经典教案(优秀12篇)

《马说》经典教案(优秀12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设计(A)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有许多人因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写下许多直抒胸臆的诗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马说》。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分析课文1.教师范读。

2.正音。

乐(祇()骈)槽枥()辱(食()食马者策()见()邪()石()粟()3.(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骄——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称——著称虚词: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

教师翻译(略)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虚词:或——有时其——代“千里马”是——这种,作代词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安——怎么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策之——用鞭子打执策——马鞭子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1《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

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

请仔细品味——1.__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__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__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__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__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__的寓意是什么?__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马说》教案【优秀9篇】

《马说》教案【优秀9篇】

《马说》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语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

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

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

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

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一、感知与积累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

(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

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

)(亮点之一)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古文《马说》教案

古文《马说》教案

古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使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和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马说》为例,分析古文的表达技巧和审美特点。

3.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马说》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

2. 搜集有关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介绍。

3. 准备与合作探讨相关的PPT或黑板,方便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马说》

文言文教案:《马说》

文言文教案:《马说》文言文教案汇编:《马说》《马说》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板书:一、理读1、读准2、读懂)1.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板书:二、解读1、内容2、主旨)1.说一说(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的千里马,因为……(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的'饲马者因为……2.辨一辨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食马者喻指。

3.议一议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4.想一想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共鸣)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马说》教案15篇

《马说》教案15篇

《马说》教案15篇《马说》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__议论的一大特色。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步骤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

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l.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课文分析“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文言文教案汇编:《马说》

文言文教案汇编:《马说》

文言文教案汇编:《马说》《马说》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板书:一、理读 1、读准2、读懂)1.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板书:二、解读1、内容 2、主旨)1.说一说(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的千里马,因为……(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的饲马者因为……2. 辨一辨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食马者喻指。

3.议一议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4.想一想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共鸣)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马说教案【5篇】

马说教案【5篇】

马说教案【优秀5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1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韩愈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马说》。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激发学生努力成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朗读与背诵《马说》。

2. 理解《马说》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韩愈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马说》中的抽象概念,如“人才”、“命运”等。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马说》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韩愈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马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总结韩愈的写作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人才”、“命运”等概念的理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激发学生努力成才的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说》的重要性和启示。

6. 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马说》的文意及写作技巧,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马说》与其他古代诗歌的异同,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探讨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

马说教案(多篇)

马说教案(多篇)

马说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马说为主题,通过讲解马的历史、品种、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马的特点,培养对马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的历史和特点,掌握基本的马术知识,培养对马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3 教学内容1.3.1 马的历史马的起源和发展马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1.3.2 马的品种和习性常见马品种介绍马的习性和行为特点第二章:马的解剖学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的解剖结构,掌握马的骨骼、肌肉、内脏等方面的知识。

2.2 教学内容2.2.1 马的骨骼结构马的骨骼分类和特点马的骨骼与人类骨骼的异同2.2.2 马的肌肉组织马的肌肉分类和功能马的肌肉与人类肌肉的异同第三章:马的生理学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的生理功能,掌握马的消化、呼吸、循环等方面的知识。

3.2 教学内容3.2.1 马的消化系统马的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的功能马的消化特点和饲养要求3.2.2 马的呼吸系统马的鼻、喉、肺等器官的功能马的呼吸特点和运动调节第四章:马的饲养与管理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的饲养和管理方法,掌握马的饲养要求、日常护理等方面的知识。

4.2 教学内容4.2.1 马的饲养要求马的饲料种类和营养成分马的饲养量和饲养时间4.2.2 马的日常护理马的梳理、清洁、蹄修等方面的知识马的保健和疾病预防第五章:马的骑乘与训练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的骑乘技巧和训练方法,掌握马的驾驭和沟通能力。

5.2 教学内容5.2.1 马的骑乘技巧马的骑乘姿势和调整马的步态和速度控制5.2.2 马的训练方法马的服从训练和行为矫正马的障碍跨越和表演训练第六章:马术运动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术运动的历史和分类,掌握马术运动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6.2 教学内容6.2.1 马术运动的历史马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各国马术运动的特色和成就6.2.2 马术运动的分类dressage(马术舞蹈)Jumping(障碍跳跃)Eventing(三项赛)第七章:马文化7.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掌握与马相关的文化习俗和艺术表现。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篇一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1、划分节奏2、翻译课文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马说教案(最新7篇)

马说教案(最新7篇)

马说教案(最新7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

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

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

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邪yé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马说》教案
王小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特征;
(3)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昏庸愚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刘邦的《大风歌》导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现了刘邦对人才的渴望。

相比刘邦的求贤若渴,唐代的韩愈却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为什么韩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这篇《马说》。

(二)解题——马说(说说千里马)“说”是古代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1、齐读
2、翻译接龙
3、指出重点字词,并请学生到黑板上当堂检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食.不饱以策之不以.其道其其.真无马邪食.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四)研习课文
1、齐读,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思考:文中塑造了哪三个形象?其中核心形象是谁?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形象——千里马、伯乐、食马者
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所以,如果没有伯乐的话,千里马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明确:“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被埋没
4、为什么没有了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概括一下,原因有哪些?
明确:”——直接原因
(千里马有特殊的食量要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根本原因
5、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明确:第3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章末尾,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慨叹?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慨叹呢?
明确:“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不识)(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五)总结
1、文章表面上说马,实际上喻人。

那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人呢?
明确: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指人才;
食马者喻指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2、本文作者以马喻人,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六)拓展延伸
探讨: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七)作业
1、复习并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马说(托物寓意)
韩愈
伯乐
(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决定)
千里马——遭遇:被埋没
(喻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
↑(不识)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食马者:愚妄无知——表现:
(喻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