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关于供给的案例与分析
关于供给的案例与分析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其本质是在不完善的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求建立一种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其能够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交易成本。
本文将围绕现实生活中经典的三个案例探究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
1.某幢旧式楼房,屡次发生失窃事件。
每次发生失窃后,住户们都希望装上一扇单元防盗门。
向单位房管部门反映,但房管部门说住在楼里的已经不完全是本单位的人,费用不能由单位出,再说这些住房已经出售给私人,装防盗门应当由住户自己出钱。
于是,该居民楼一直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机构出面负责解决防盗门的安装问题。
老旧小区安装防盗门,首要的就是辨析防盗门是否属于公共物品。
从案例来看,安装防盗门,它的消费包含着公共性,但“公共”的范围是有限的,仅限于小区住户。
防盗门具有对外排他性。
在安装防盗门后,防盗门仅仅由小区居民共同使用,俱乐部成员平等分摊物品的供给成本。
同时,防盗门也具有非竞争性。
在2楼居住的居民并不会影响在3楼居住的居民对防盗门的使用。
因此,防盗门介于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属于俱乐部物品。
案例中,防盗门的安装可以有两种选择——私人提供和公共提供。
第一种私人提供的方式,是指每户都给自己家是安装了防盗门或是经过楼栋业主协商后,由业主集体出资购买安装防盗门,产权归业主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受益;第二种是公共提供,由政府部门负责防盗门安装及费用。
首先,从私人提供分析。
相较与公共提供,私人提供的效率往往较高。
安装防盗门,私人提供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每户都给自己家是安装了防盗门。
由于没有安装单元防盗门,富有的居民最担心家里被盗,率先给自己家里安装了防盗门。
由于富有的居民安装了防盗门,小偷就会光顾不装防盗门的家庭。
这样,原先没有装防盗门的居民也不得不安装防盗门。
最后导致家家都安装了防盗门。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家庭安装防盗门,总共支出远大于统一安装单元防盗门。
每户安装防盗门和安装单元防盗门的效果基本相同,但是显然,前者的做法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是不太可取的。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市场失灵:一个案例的分析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导致市场的总体效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以某个具体案例为例,对市场失灵进行分析。
关键词: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外部性、非对称信息、垄断一、案例引入假设某个城市共有100万人,每人每天需要消费一份早餐,因此市场需要提供100万份早餐。
然而,这个城市只有50万份早餐供应,显然市场供应不足,导致很多人无法享受到早餐。
这个案例反映了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失灵现象。
二、市场失灵的类型1.公共物品供应不足在这个案例中,早餐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物品,因为它是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消费的基本物品。
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早餐的供应量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就出现了公共物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2.外部性问题在提供早餐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外部性问题,例如提供早餐的商家可能会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损害。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商家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而不会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外部性问题。
3.非对称信息在这个案例中,市场上的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可能存在非对称信息。
例如,消费者可能不知道某些商家的早餐是否安全,而商家也可能不知道消费者对早餐的具体需求。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4.垄断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提供早餐的商家可能存在垄断行为,例如提高价格或限制供应量。
这种垄断行为会导致市场失灵,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三、解决方案1.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监管外部性、加强信息披露和打击垄断行为等方式来缓解市场失灵。
例如,政府可以设立早餐工程,提供廉价的早餐供市民消费,以解决公共物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2.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同时也能够加强监管力度,减少外部性问题的发生。
此外,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信息披露等方式,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减少非对称信息的问题。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市场机制通常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可能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分析市场失灵的情况。
案例一: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例如国防、路灯、公共卫生等。
以路灯为例,一旦路灯被安装,无法排除任何人对其使用,而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路灯的享用。
由于公共物品的这种特性,市场机制往往无法有效地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
假设在一个小镇上,没有政府干预,完全依靠私人企业来提供路灯服务。
由于私人企业无法向每个使用路灯的人收取费用,因为无法阻止未付费的人使用路灯的光亮,所以他们缺乏提供路灯的动力。
这就导致了路灯的供给不足,小镇的夜晚可能会一片漆黑,居民出行不便,甚至可能增加犯罪率。
这种情况下,市场失灵的原因在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致了私人提供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来覆盖成本,从而缺乏提供公共物品的积极性。
案例二: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教育。
一个人接受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还能够为社会带来好处,比如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科技创新等。
然而,在市场机制下,个人在做教育决策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私人收益,而忽略了对社会产生的正外部性。
这可能导致教育投资不足,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低于最优水平。
负外部性的常见案例是环境污染。
一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废水,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损害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但工厂在决策时通常只考虑自身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而不考虑对环境和他人造成的损害。
由于市场没有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工厂会过度生产,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
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
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卖家通常比买家更了解车辆的真实状况。
准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来源于腾讯大秦网
理论论述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 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 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 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 ,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 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案例分析
2.陕西商洛廉租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廉租房嫁接商品房
3.相关建议 (1)政府监督部门应积极审查和监督。 (2)扩大廉租房投资
准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陕西商洛廉租房建设缩水套取1600万专款
案例内容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关社区的柳家沟,2008年,当地政府计划在清理沟道、新建排污设施的基础 上,统一设计施工在这里建设仿古建筑。形成餐饮、休闲、娱乐一条街,并把这个项目定名为“柳家沟 综合治理工程仿古一条街”。在商州区城建局提供的项目规划图上记者看到,“柳家沟综合治理工程仿 古一条街”项目计划盖十栋楼,全部为商住楼。2008年底,在该项目还未开工时,陕西省要求符合条件 的地区申报廉租房项目。商州区政府就把廉租房嫁接在了“仿古一条街”项目上,计划从中选出A段和E 段共两栋楼建设廉租房。同时,项目名称也由“柳家沟综合治理工程仿古一条街”,变成了“柳家沟棚 户区改造配建廉租住房项目”。就这样,本来纯粹为商品房开发项目的“仿古一条街”,成了将商品房 和廉租房建设混杂在一起的“配建廉租房项目”。 原来,按照商州区上报的3万平方米、600套廉租房的建设计划,中央和陕西省两级部门将预算投资 1800万元,而根据国家要求,国家和省里投资1800万,商州区必须配套投资1950万元。在强调自己的配 套资金已经备齐之后,2009年国家和省里的1800万拨付到位。而此时商州区的配套资金却不知在哪里。 上报要建3万平方米、600套廉租房,却又打定主意只建1万多平方米、200套廉租房。当国家和省里的 1800万资金到位之后,有1535万元被以预付款的形式拨付给了开发商钰富公司。在商州区政府和钰富公 司签订的合同书中记者看到,商州区政府计划以每平方米1890元的价格,收购钰富公司开发的廉租房。 按此价格算,11600平方米200套房的总价约为2200万元。这样一来,照此计算,商州区政府只需再花 400万元,就完成了名为600套,实为200套的廉租房建设任务400万元,远非他们应付的配套1950万元。
第二章公共物品理论相关案例
第二章公共物品理论相关案例案例退耕还林的财政补贴政策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决定》提出林业的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体系。
从工程建设任务量看,2001-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战略规划任务占同期全国造林规划总任务的42%。
回顾1999年至2003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516.5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721.93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94.60万hm2;截止到2003年6月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279.34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640.87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38.47万hm2。
1999-2002年,中央财政已投入235.8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等基建投资64亿元,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的生活费和粮食补助167.8亿元,财政转移支付4亿元。
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中央将下拨种苗造林补助费53.5亿元,生活补助费21.7亿元,补助粮食133.6亿kg,折合资金达260多亿元[2]。
照此计算,到2010年,按0.147亿hm2的规划设计,可以匡算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今后每年补贴的粮食大约在100~150亿kg,每年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50~300亿元。
目前,国家对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粮食补贴年限是:经济林5年,生态林8年。
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参与退耕的农民不愿意投资生态林而热衷于种植经济林。
据调查,部分地区现已出现了“经济林灾”,比重超过了六成[3];部分地区不尊重自然规律,重林轻草,重乔轻灌,该退不退。
这些不能说与国家现行的财政补贴政策无关。
1、用所学公共经济学原理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财政补贴政策的必要性。
公管案例分析
案例1我国城市自来水、煤气等公共物品的频频涨价引来了公众的不满。
公众埋怨道:公共物品怎能一有亏损就涨价?2000年广州自来水涨价、南京煤气涨价,都因公众的不满而暂时流产。
对此,政府也是一肚子苦水。
公益物品成本与价格背离,公益企业的亏损,政府财力的有限,市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价格低下,其最大理由是“公共物品是市民生活的必需品”这个假定,认为其价格上升会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传统方法只关注供给方,即如何寻找资源,如何提高开采技术以增加供给,而对公共产品价格及其对需求影响完全不予考虑。
问: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答:一、公共产品偏好表达的困难:消费者想“搭便车”,正确的需求就难以知道;二、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困难:公共部门具有“单边垄断”,给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产生极大的困难。
具体表现在:1.信息不充分(偏好的显示问题)。
公共产品偏好的显示与传递机制问题;2偏好加总困难。
如何将民众对公共产品的观点集中起来进行权衡,以形成最终的决定并在最大程度上反映选民的意愿;3.政治家和消费者都有“近视”的弱点;4.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公共部门具有单边垄断的性质,给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产生极大的困难。
案例2一天,纽约市出现了一场灾难性降雪,负责扫雪的市公共卫生部门只有一半时间在工作,其余时间则消耗在工间休息、取暖、喝咖啡、添加燃料、午餐和洗涤上。
这件事引起了纽约市立大学管理系主任E·S萨瓦斯的兴趣。
经过研究,他发现私营承包商收集每吨垃圾的花费约为17美元,而市公共卫生部门却要花费49美元。
1987年,萨瓦斯对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的公私垃圾收集业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受合同约束的私营企业同公营企业一样负责,工作效率却要高得多。
问:分析评价私人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或服务的利弊。
答:利:1.淡化矛盾冲突,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2.提升城市品位,让多元化的服务方式造福民众。
政府职能公共产品案例
案例5:经济学中的灯塔
案例内容
英国灯塔制度的演变 英格兰和威尔士主要的灯塔机构是领港公会。它也是英国最主要的
领港机构。它经营疗养院,为海员及其妻子、寡妇、孤儿管理慈善 基金。它还负有许多职责,例如,检修“地方性的灯塔”,为法庭 的海事案例听证会提供海事顾问和领港船长。它是包括伦敦港务局 在内的港口委员会的成员。领港公会的成员在许多委员会(包括政府 委员会)中供职,处理海运事务。 领港公会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它大概是从中世纪经海员行会演 变而来的。1513年,一份要求成立行会的请愿书提交给亨利八世, 1514年颁发了许可证书。证书赋予领港公会以领港管理权。这一权 力和慈善事业在许多年中一直是领港公会最主要的工作。直到很久 以后,它才考虑到灯塔本身。
案例4:治安能承包给私人部门?
案例内容
浙东某县明伦村村民章伟忠,通过公开竞标,以
2.52万元的价格获得该村2003年度安全防范工 作的承包权。根据《安全防范承包责任制协议 书》,2003年明伦村治安刑事案件允许发案基数 12起,每增加1起,扣1000元;每减少1起,奖 200元。年终测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低于标 准的,每下降1个百分点扣100元;高于标准的, 每上升1个百分点奖100元。
由于领港公会的主要建塔活动开始于18世纪末,因此在
早期,私人灯塔的地位甚至更为重要。关于1786年的情 形,D.A.史蒂文森写道:“很难评价领港公会对当时 英国海岸灯塔的态度。根据它的行动而不是它的主张来 判断,行会建造灯塔的决心从来都不是很坚决的:1806 年以前,只要有可能,它就把建造灯塔的权利租让给承 租人。在1786年,它控制着四个地方的灯塔:卡斯特和 洛威斯托夫特(这两处用地方性的浮标使用税来管理), 温特森和西西里(行会在这两处立塔是为了阻止个人利 用国王专利权收取使用费谋利”)。
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案例分析
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案例分析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或无法实现有效配置的现象。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即一人的使用不排斥别人的使用,个人消费无法排斥不付费者的享受。
因此,市场作为一种分配机制,往往难以满足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优化配置,导致市场失灵。
下面将以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的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环境保护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案例。
环境公共物品(如空气、水源等)的消费是非排斥性的,一个人的环境享受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享受。
但环境保护的成本通常巨大,让市场难以有效提供。
例如,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成本往往是企业需要承担的,而环境的获益一般被所有人共享。
这就造成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缺乏积极性,甚至有时会追求营利最大化而忽视环境保护。
因此,政府的干预和规制变得非常重要,才能实现对环境的净化和保护。
其次,国防也是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的案例。
国防是一个典型的非竞争性公共物品,国家提供国防服务的消费不会使其他国家无法享受它。
但国防成本庞大,且国家之间的安全是非排他性的。
这就导致了自愿支付国防成本的问题。
市场无法为每个人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因为国家的安全需要整个国家共同承担,包括支付军费和遵守国防法规。
因此,国家往往通过政府行为来提供国防服务,并通过纳税的方式来强制征收国防开支。
再次,教育也是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的案例。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人的教育享受并不排斥其他人的教育享受。
但教育的成本高昂,而且在市场上很难进行有效的定价和分配。
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往往难以解决投资回报率不明显的问题,尤其是公共教育领域。
因此,政府往往通过公共教育系统来提供教育服务,并通过纳税的方式来强制征收教育开支。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的一个案例。
基础设施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即一人的使用不会排斥其他人的使用。
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巨大,很难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分配和配置。
另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一般由政府来负责,而非市场主体。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在公共经济学中,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理论,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市场失灵的案例。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有时市场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况。
比如,环境污染就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的成本,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或者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资源。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公共物品的案例。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任何人都无法排除其他人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妨碍其他人的使用。
经典的公共物品案例就是国防和公共广播。
国防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因为国防的提供者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国防,且一个人的国防使用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国防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国防,需要政府通过征税来提供国防。
另一个例子是公共广播,公共广播的提供者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公共广播,且一个人的收听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收听,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征税或者收费来提供公共广播。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外部性的案例。
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的影响超出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对第三方产生了影响。
经典的外部性案例就是交通拥堵。
当道路上的车辆增加时,会导致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到道路上的其他车辆,还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交通拥堵费或者提高停车费来内部化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公共经济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经济现象,还可以指导政府如何进行干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经济学的知识,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启示。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范例
为何要向游客收取门票来 保护遗产呢? 收取门票没有抑制客流的 作用,这只是对低收入者 的拒绝,而一旦游览世界 遗产成为有钱人的专利, 世界遗产也就失去了其存 在的意义 。
支持方——官&商
•
反方——民
•
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 门票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而是为了保护旅游场所, 永远发挥它的思想文化和 教育作用。 现行门票价格过低,不能 体现世界遗产的历史、文 化、和社会价值等内在的 无形资产价值。 景区经营成本的上升,服 务质量的提高,景区投入 的增加,因此收费合情合 理。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其他原因: 门票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过大,景区门票收入已成为 许多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就是“景区门票依 赖症”。 旅游资源是一种极其稀缺的物品,因而在被用作景区经营的 过程巾显现出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营商控制旅游资源通过 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这也是目前景区门票 价格之所以能够大幅上扬的前提。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2、门票上涨的幅度——越来越大 实际上,自2000年9月国家发改委将20个著
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权限下放地方政 府以来.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游览点涨价之 风便风起云涌.不断攀升。 传说具有“传统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短 短几年内门票价格从最初的30元分次涨至48 元、50元、60元、68元,2010年为100元。
我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 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 八达岭门票=40%人员工资 +40%县财政收入+20%维护。
十三陵门票= 50%文保+50%人员工资和区财政。
公共物品案例分析46601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 R.Coase)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研究了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
17世纪以前,灯塔在英国是名不见经传的,17世纪初,由领港公会造了两个灯塔并由政府授权专门管理航海事务。
科斯注意到,虽然领港公会有特权建造灯塔,向船只收取费用,但是该公会却不愿投资于灯塔。
1610-1675年间,领港公会没有建造一个新灯塔,但同期,私人却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
但在当时的灯塔制度下,私人的投资要避开领港公会的特权而营造灯塔,他们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希望政府同意授权向船只收费。
该申请还必须由许多船主签名,说明灯塔的建造对他们有益,同时要表示愿意支付过路费,过路费的多少是由船的大小及航程经过的灯塔多少而确定的。
久而久之,不同航程的不同灯塔费,就干脆印成册,统一收费。
私营的灯塔是向政府租地而建造的,租期满后,再由政府收回让领港公会经营。
到1820年,英国当时的公营灯塔有24个,而私营灯塔有22个。
在总共46个灯塔中,有34个是私人投资建造的.后来,政府开始收回私营灯塔。
到1834年,在总共56个灯塔中,公营(即由领港公会经营)的占42个。
到1836年,政府通过法规将剩余的私营灯塔全部收回,在1842年以后,英国的灯塔全部由公会经营了。
灯塔是经济学家探讨公共产品理论时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
从穆勒到萨缪尔森,都认为灯塔收费困难而只能由政府经营。
科斯的论文却提出了一个命题:公共产品非得由政府提供吗?科斯的挑战有没有成功呢?关于收购私营灯塔的理由,英国当局的解释并不在于私人收费的困难,而在于私人收费过高.科斯自己说,他调查英国灯塔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灯塔的私人收费是可能的,从而表明从穆勒到萨缪尔森关于把灯塔看作必须由政府经营的观点是枉费心思的.但是,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言,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我们要问,假若政府不许以特权,私营收费能否办到?”科斯似乎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例如,有人准备在适宜建造灯塔的地方购买或租借一块土地,并在公布其计划之后,就跑到船主那里要他们签约并支付买路费。
灯塔经济学__公共物品案例
5
案例—灯塔经济学
如此这般。私人灯塔制度终于维持不下 去了,没人愿意再出钱建立灯塔。 但是灯塔对于船只安全航行的必要性并 未改变,航海者还是需要灯塔这种服务。 最后,只能由英国临海的各地方政府出 资兴建和维护灯塔的运营。
6
案例—灯塔经济学
为什么灯塔这种产品最后必须由政府来提 供,而大多数一般的产品和服务,譬如汽 车这种产品或者搬运工的服务,都可以由 私人企业提供呢?原因就在于,灯塔是公共 产品而汽车或者搬运服务都是私人产品。
2
案例—灯塔经济学
作为早期的海上强国之一,英国的灯塔制度 是发展最早、最完善的。早期的英国,灯塔设施 的建造和灯塔服务,与别的产品一样,也是由私 人提供的。 为了满足航海者对灯塔服务的需要,一些临 海人家出钱建设了灯塔,然后根据过往船只的大 小和次数向船只收费,以此作为维护灯塔设施的 日常开支(维护灯塔的费用和人员费用),并获取 投资收益。
12
案例—灯塔经济学
同时,在由哪家私人企业提供灯塔服务上进 行竞争,对私人经营灯塔的收费水平予以监督和 核查,使其不至于利用垄断地位牟取垄断超额利 润,侵害船运公司的利益。 这样,通过完善制度,政府监管下的私人经 营就可以既解决私人经营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又解决政府经营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问题。也就 是说,政府要做的不是代替私人经营灯塔,而是 提供制度,对制的实施予以监督。 资料来源:王跃生,新制度经济学漫话,2000.9
在分析了私人灯塔制度和公共灯塔制度的利弊得失之后, 科斯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传统公共物 品经济学修正。 科斯认为,公共灯塔制度对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表明,由 政府代替私人生产公共产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英国早期的私人灯塔之所以演变为公共灯塔,原 因在于制度的缺乏。只要有关制度足够完善,私人灯塔的 效率是最高的。譬如,政府应该制定有关灯塔收费的强制 制度,对逃避付费的行为予以严厉惩罚以保证制度的执行。
国内外公共设施案例分析
国内外公共设施案例分析儿童活动空间是设计产业发展到一个阶段产生的细化分支,技术门槛和建造门槛很高。
丹麦公司康潘(Compan Playground Equipment)Compan代表了业内最顶尖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和建造水准,和很多建筑师以及景观师合作过,值得一览。
这个公司的作品很多,比如在德国境内有:柏林KAiAK儿童活动场,与NL Architect合作海登海姆(巴登符腾堡州)的桥下走廊,与Corocord合作Halle Saale(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沙地儿童活动空间,与Corocord合作Schwäbisch Gmünd (巴登符腾堡州)公园儿童活动空间,与A24 Landschaftsarchitekten 合作汉堡某儿童活动空间Liebesau(下萨克森州)的水景儿童空间国内儿童娱乐设施(麓湖云朵乐园)国内儿童娱乐设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都向国外借鉴,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国内的儿童有了产业还缺乏一个十分明确和权威的行业规范。
国内广告牌国外广告牌国外的广告牌更加立体,设计内容更能吸引路人眼球。
国外公厕国内公厕国外的公厕设计富有想象力也更干净整洁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庭院内的座椅废弃的木料经简单处理之后,有被有效利用。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排队等候的过程,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乏味﹑无趣的过程,设置临时倚靠设施,能让人们进行短暂的休息与放松。
日内瓦广场灯管设计概念来自于空间感中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增大灯管中心圆柱和周围树木之间的关系。
灯管通过加强树木与广场中心的相互联系,突出了这一区域中垂直因素的关联。
第二方面灯管是一种连接器,但是它也有着自己的存在形式,这种形式来源于进化增长的原则。
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一种形状,这种形状将树、圆柱和空间放置到了一种新的光亮之中,一种持续变化的颜色和薄膜结构支持了进化转化的概念,同时产生出来一种不断变化的风景感。
灯电话亭多间集中的电话亭适于布置在人流密集的场所。
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案例分析
品
基本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机构的检查、诊断、
公共医疗卫生产品
治疗、康复、护理,提供药
准
品、医用材料器具等
公 共
物
品
公共医疗保障服务 医疗保险等
❖毒蛇的抗蛇毒血清属于基本医疗服务,它带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此 案例中,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蛇毒血清的供给不足。据统计,在我国, 抗蛇毒血清的供给量只有需求量的五分之一。 ❖基本医疗服务面向的主体最广泛、在整个医疗卫生物品中所占的比例 也最大。此类服务具有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其供给状况主 导着人们的健康质量。这类医疗卫生服务是容易出现市场失灵的领域, 所以需要国家的介入和积极作用。
P0 DA+B(水平相加)
Q
O
DB DA
Q0
DA+B (垂直相加) Q
(1)私有物品供给量的确定
(2)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确定
❖公共物品的生产能力主要是政府财政投资形成,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最大 投资人。所以因其非市场化,一般导致这类产品的供给不足。
纯公
公共卫生服务 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
共物
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
案例
救命血清一剂难求,背后是“市场失灵”
据报道,19日上午,北京市一名16岁男孩被眼镜蛇咬伤,情况危急,急需抗眼镜 蛇毒血清救治,但北京的医院普遍没有这种血清。后来其家属和媒体多方寻找,却被 多地医院告知“已用完”。直到昨日12时,救命血清才从云南一医院送达北京相关医 院。查卫生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抗蛇毒血清中抗眼镜蛇毒血清赫然在列。但像 涉事男孩这样一剂难求、各大医院遍寻无着的案例,近年已多次发生。目前,我国只 有上海赛伦公司生产抗蛇毒血清,别无分号。抗眼镜蛇毒血清自2010年停产,至2013 年底再启生产,保质期至多3年,生产周期则要9个月,这也造成近年抗眼镜蛇毒血清 频频告急。而短缺的更深层次原因,则在于被剧毒蛇咬伤毕竟属于偶发,赛伦公司在 血清生产上长期处于单品亏损状态。由于需求量和利润都有限,涉事企业难免不感兴 趣。而使用率偏低、保质期偏短、报废率较高、需在特定温度下才能保存,也会让医 院选择弃用。正因“市场失灵”,抗眼镜蛇毒血清才会一剂难求。去年媒体曾报道, 苏州市21岁小伙被蝰蛇咬伤,因血清遍寻无着,抢救三天三夜,生命终为蛇毒吞噬。 而抗蝰蛇毒血清在10多年前就停产了。要知道,抗蛇毒血清有无之间,治疗结果大不 一样。有专家就说,有之,治愈率更高,几千元解决问题;若没有,以蝰蛇为例,综 合治疗成本将高达数十万元,还不一定治得好。
政府职能公共产品案例
同时,领港公会实行了一项既能保住权力又能保 住钱财(甚至可能赚钱)的政策。领港公会申请 经营灯塔的专利权,后向那些愿意自己出资建造 灯塔的私人出租,并收取租金。私人租借的先决 条件是保证进行合作而不与领港公会作对。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19世纪初的情况,就可以理解私人和私 人组织在英国的灯塔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843年灯塔 委员会在它的报告中声称,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42座灯塔 (包括浮动灯塔)属于领港公会;3座灯塔由领港公会出租给 个人;7座灯塔由国王出租给个人;有4座灯塔是起初根据 专利权后来根据国会法令属于私人业主。也就是说,在总 共56座灯塔中,有14座由私人或私人组织经营。在1820一 1834年间,领港公会建造了9座新的灯塔,购买了5个租给 个人的灯塔(除了那9座新建的灯塔之外,又在伯恩汉新建 了2座灯塔以替代1座买回的灯塔),购买了3座属格林威治 医院所有的灯塔(它们是约翰·梅尔德伦爵士在1634年左右 建造的,后根据他1719年的遗嘱赠送给格林威治医院)。 1820年的情况是,24座灯塔由领港公会经营,22座由私人 或私人组织经营。但领港公会的许多灯塔原先不是由他们 建造的,而是通过购买或租约到期而得到的(伊迪斯通灯 塔就是一个例子,租约于1840年到期)。1820年24座由领 港公会经营的灯塔中,12座灯塔是租约到期的结果,1座是 1816年由切斯特理事会转让的。所以,1820年46座灯塔中 只有11座是领港公会建造的,而34座是由私人建造。
案例1:警察该不该为居民代买早点
200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某市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说,他是一个工人,因前一天晚上加班太累了,不想起 床,但肚子饿了,指挥中心能否派一辆警车帮他代买一份早 点,并送到他家门口。考虑到公安部门曾经许愿:有事找 110,有困难找警察。该市110指挥中心最后还是派警察帮 这位工人代买了一份早点。
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公共物品案例分析公共物品指的是供公众共同使用的物品,如公园、道路、桥梁、图书馆等。
公共物品的使用和管理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体现,因此,在案例分析中,关注公共物品的使用、管理和问题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个公共物品案例分析的例子:背景:城市A的市中心拥有一座公共广场,广场是市民日常生活、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也是市政府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地。
然而,广场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长期没有更新设施、环境脏乱差等。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市民的不满和投诉。
问题:1.广场旧设施陈旧、破损严重,不满足市民的需求;2.公共设施及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对广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3.缺乏有效的广场管理机制,无法推动问题的解决。
分析:1.旧设施问题:根据市民反馈,广场设施已经超过十年未进行更新,很多设施破损,无法正常使用。
此问题需要由市政府或相关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更新计划和预算,并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设施更新。
此外,也可以通过市民参与的方式征集意见和建议,确保新设施能够满足市民的需求。
2.环境卫生问题:广场环境脏乱差会给市民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并影响广场的形象。
因此,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增加清洁人员的数量和频率,定期进行清扫和维护工作。
此外,也可以设置垃圾箱,并增加宣传教育市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市民的环境责任感。
3.管理机制问题:缺乏有效的广场管理机制是导致问题解决困难的原因之一、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并设立管理团队或机构专门负责广场的日常管理和问题解决。
在管理机制中,可以设立市民参与的机制,例如成立广场管理委员会或以民主的方式选举广场管理者,以确保广场管理与市民需求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解决方案:1.设施更新:市政府筹措资金,制定设施更新计划,并与企业合作进行设施更新。
同时,征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新设施能够满足市民的需求。
2.环境卫生管理:增加清洁人员数量和频率,定期进行清扫和维护工作。
设置垃圾箱,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境责任感。
西方经济学 公共物品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能使用且使用者之间互相不排斥的物品或服务。
在西方经济学中,公共物品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类型,其供给和消费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物品进行解释和分析。
1. 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使用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能力去使用同样的产品或服务。
公共物品通常是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的,例如公园、街道、警察保护等。
另外,公共物品一般是非排他性的,也就是说无法阻止一个人使用,其他人也可以使用。
2. 公共物品的特点公共物品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使用公共物品,无法将某一人排除在外;而非竞争性则说明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这两个特点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和消费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3. 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私人市场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
政府通常会介入并通过税收、资金拨款等方式来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改善社会福利,并解决私人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问题。
4. 公共物品的消费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中,存在“免费骑车”现象。
即因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一些人会将公共物品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来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和管理措施来调控和指导公共物品的使用。
5. 公共物品的经济学模型在西方经济学中,公共物品通常被描述为一种经济学模型。
这一模型表明,私人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来纠正。
对于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可通过税收和供给公共物品等方式来实现。
6. 公共物品的现实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的案例比比皆是。
例如公共公园、道路、桥梁、防洪设施等,都是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这些公共物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在提供和管理公共物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共物品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将 “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治领域。 “经济人”假设认为,政治市场的 行为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治 家、官员,与经济市场的行为主体--消费者、生产者一样,都是理性地 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人。 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就可以 为案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通过高 考查分收取高额费用提供合理、有 力的解释。
L/O/G/O
财政学
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公共物品
1
2 3 4 相关知识介绍 案例背景 案例分析 结论
相关知识
公共物品
分类
非排他性
纯公共物 品
特性
强制性
准公共物 品
无偿性
非竞争性
相关知识
公共物品的市场供应与非市场供应 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
相关知识
政府授权经 营 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 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 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是 像纯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 际成本为零。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 后,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 的效用。公共物品的分类以及准公共物 品“拥挤性”的特点为我们探讨公共服 务产品的多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对于小王摘花被罚款的事工作人员称公园本来就是免费设施需要大家共同爱护公园有硬性规定要求对破坏公物者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游客对公共物品的保护wwwthemegallerycom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公园是由政府出资所建其优美景观休闲设施是大众共享的不是以为某一人的享用而其他人不能使用故其具有非排而公园的草皮养护不会因为一人的增加而使养护更加困难成本大大增加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可见其具有非竞争性
(一)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提供方式:政府(主)、捐赠 等慈善方式(次) 提供基础:征税 关键问题:财政支出规模 (二)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提供方式:政府提供 市场提供 混合提供(政府提供+ 市场提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下列两个设计公共物品的案例,请任选一个进行分析。
海上的灯塔非得由政府来提供吗?——析论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一、描述著名经济学家科斯( R.Coase)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研究了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
17世纪以前,灯塔在英国是名不见经传的,17世纪初,由领港公会造了两个灯塔并由政府授权专门管理航海事务。
科斯注意到,虽然领港公会有特权建造灯塔,向船只收取费用,但是该公会却不愿投资于灯塔。
1610-1675年间,领港公会没有建造一个新灯塔,但同期,私人却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
但在当时的灯塔制度下,私人的投资要避开领港公会的特权而营造灯塔,他们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希望政府同意授权向船只收费。
该申请还必须由许多船主签名,说明灯塔的建造对他们有益,同时要表示愿意支付过路费,过路费的多少是由船的大小及航程经过的灯塔多少而确定的。
久而久之,不同航程的不同灯塔费,就干脆印成册,统一收费。
私营的灯塔是向政府租地而建造的,租期满后,再由政府收回让领港公会经营。
到1820年,英国当时的公营灯塔有24个,而私营灯塔有22个。
在总共46个灯塔中,有34个是私人投资建造的。
后来,政府开始收回私营灯塔。
到1834年,在总共56个灯塔中,公营(即由领港公会经营)的占42个。
到1836年,政府通过法规将剩余的私营灯塔全部收回,在1842年以后,英国的灯塔全部由公会经营了。
二、评析灯塔是经济学家探讨公共产品理论时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
从穆勒到萨缪尔森,都认为灯塔收费困难而只能由政府经营。
科斯的论文却提出了一个命题:公共产品非得由政府提供吗?科斯的挑战有没有成功呢?关于收购私营灯塔的理由,英国当局的解释并不在于私人收费的困难,而在于私人收费过高。
科斯自己说,他调查英国灯塔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灯塔的私人收费是可能的,从而表明从穆勒到萨缪尔森关于把灯塔看作必须由政府经营的观点是枉费心思的。
但是,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言,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我们要问,假若政府不许以特权,私营收费能否办到?”科斯似乎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例如,有人准备在适宜建造灯塔的地方购买或租借一块土地,并在公布其计划之后,就跑到船主那里要他们签约并支付买路费。
签约的船主得到灯塔的服务,当然就要按约交费,否则就会惹起官司。
这样一来,收费问题似乎就解决了。
但是更根本的问题是,有多少个船主肯签约?科斯在文中提到了船主联合申请的步骤,但究竟有多少船主会在申请上签名?船主的签名只是帮助灯塔建造者向政府申请特许权,而特许权被批准之后,不签字的船主也要交费,在这种情况下,又会遇到收费的困难。
因此,张五常教授指出,在灯塔的例子中,收费困难有两种,而包括科斯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将两者混淆起来。
第一种就是船主否认从灯塔中受益,从而不愿付费。
这类收费的困难不太大,因为船只进入港口在航线上显然是要经过灯塔的,否认是不容易办到的。
只是对于经过有灯塔的航线但未进入港口的船才与这种收费困难。
当然这种情况不多,因而第一种收费的困难并不重要。
第二种困难是“搭便车”,就是承认从灯塔中受益,但不肯付费。
对于这一困难,科斯没有提供解决的办法。
张五常教授的主要证据就是政府给予私营灯塔一个专卖权(Patent),这意味着每一艘船只要使用灯塔都必须交付费用。
这种专卖权就好像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一样,本质上是一回事。
用“专卖权”来压制“搭便车”的行为,是解决公共产品收费困难的可行途径。
必须指出,无论何种收费办法都难以彻底解决收费问题。
因为灯塔和其他公共产品一样,其自然属性决定了使用上的“非排他性”,要真正设计或发明一整套排他的装置和制度将公共产品“私有化”,必须考虑制度设计的成本以及执行和监督的费用。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成本是昂贵的。
这就是为什么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刺激和效率的根本原因。
可见,科斯的分析是在政府许以特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政府许以特权事实上就是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如果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不妨再举一个事例来说明。
据《新民晚报》1989年8月30日报道,上海市北京路上有幢房子,7户人家合用一个6平方米的灶间。
每当夜幕降临家家烧饭的时候,7盏灯齐放光明,把个斗室照得通明。
各家“划地为牢”,围绕煤气灶炸、炒、爆、煮。
殊不知,多少度电在“空耗”中白白浪费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公共走道、公用卫生间等地方也有发生。
这则并非虚构的故事告诉人们:公共产品(即电灯或灯光)的完全私有化(即每户拥有一盏灯)并非是一件好事,对于社会来说,公共产品的完全私有化会导致资源重复配置,造成浪费。
虽然公共产品的这般私有化解决了收费的困难,每户都按表付费,但由于公共产品已经变成每户的私人产品,因而,私有产权制度每户所缴纳的费用(即为购买灯光的价格)大致上等于7户人家构成的社团产权制度下所需费用的7倍,因为在私有产权下,电力资源的配置将7倍于社团产权制度下的电力供应。
显然,公共产品的私有化会造成费用的过多支出和重复配置电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可以证明公共产品的私有化并不是社会最佳的制度选择,尽管这一办法可以解决收费困难问题。
因此,在公共产品的私有化与公共产品的合理配置之间,也有一个比较成本的问题。
公共产品私有化的代价包括资源重复配置的浪费以及设计排他装置的费用(如每户要安装一个独用电度表和独用开关等),而对公共产品设计一种社团产权制度的代价只包括收费的困难或“免搭车”造成的逃费损失以及谈判的交易费用。
对这两种代价或费用的比较是考虑产权制度变革或制度安排的主要参数。
这个例子实际上反映了合用一间厨房的邻居关系的复杂性。
为什么7户人家当中没有一户出来提议由7户人家共用一盏灯而不要同时使用7盏灯呢?这里面大多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因素,是这些因素阻碍了这个建议的提出。
但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这些非经济的因素可以转化为成本的因素。
所有这些非经济的因素实则都是使合作的协议难以达成的“交易费用”。
因此,“交易费用”的存在阻止了从私有产权制度向社团产权制度的转变,而且参与者人数越多,这一交易费用越大,制度的转变难度也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推行社团产权制度,就需要外在力量(如政府、居委会)的努力。
居民楼里单元防盗门由谁安装更好?——析论安全服务的政府提供一、描述朋友一直抱怨所住楼房的安全问题。
原来他住的楼房是原所在单位管理的住宅小区,由于多种原因,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很不健全,小区的生活环境不太好。
某些家庭屡次发生失窃事件,原因之一是该居民楼里各单元没有加装公共防盗门。
每次失窃案发生以后,大家都希望楼里能装上一扇单元防盗门,各家进出有钥匙,朋友来了就在楼下通过电话喊一声,使整幢楼的安全性增加。
但防盗门一直没有装上。
向单位房管部门反映,说是住在楼里的已经不完全是本单位的人,费用难以协调;再说这些住房已经出售给私人,装防盗门应该由居民自己出钱。
于是该居民楼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没有一个机构出面负责解决“装防盗门”这样的公共事务。
二、评析先看着防盗门问题能否通过私人方式去解决。
在没有加装单元防盗门的情况下,一些最担心家里被盗、被抢的人首先出资给自己家里加装防盗门。
对个人来说,这要花更多的钱,但比起费时费力地去搞“制度创新”还是合算的。
从长远来讲,由于有钱的人加装防盗门,窃贼的盗窃难度大了,成功概率低了,盗窃行为的净收益小了,边际收益降低。
因此,窃贼要么设法提高盗窃技能,要么就是光顾那些不装防盗门的家庭。
这样一来,那些原以为自己没有多少钱,小偷不会光临,毋需加装防盗门的家庭会受到损失。
最后的结局是:不管有钱还是没钱、钱多还是钱少,家家都装防盗门。
对每一个家庭来讲,投资于防盗门的支出与自己对家庭财产被盗的预期损失是相关的。
也就是说,盗窃的预期损失越大,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大;盗窃的预期损失越小,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小。
就整幢楼而言,每个家庭用于防盗门的支出远远大于统一安装一扇单元防盗门的费用,两者之差额,代表一种制度成本,它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如何以公共方式提供的安全服务——加装防盗门成为可能?这种事情该由谁来管?怎样管?其实,加装单元防盗门应该是政府管的事,因为“安全”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第一,如果没有公共治安,犯罪必定泛滥,个人用于防治犯罪的成本大量增加,全社会用于防治犯罪的总支出也增加,不如建立公共治安体系来得经济,而防盗门的安装正是公共治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是说,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安装单元防盗门比大家各自投资更有效率。
第二,政府是社会中惟一能够合法使用暴力来保护产权的机构,也是惟一能够借助于强权来征税的机构,拥有提供公共产品的便利条件。
因此,加装防盗门这件事应该由政府来管。
当然,政府的职能是负责公共产品的供给,并不一定要由政府自己来生产防盗门。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相对而言的,是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的,因此,对公共产品的理解也是相对的。
从大的方面讲,公共治安在全国范围内是公共产品,每一个公民的消费均具有非排他性,公民享受这种消费通过公民纳税来支付。
从小的方面看,防盗门对于同一幢居民楼的消费者来讲,具有非排他性,他们应该为消费公共产品负责,也就是说,应该支付该公共产品的成本。
通俗地讲,谁受益谁付费,居民应该为加装公共防盗门付费。
虽然居民都是单元防盗门的受益者,但对于每一个居民来讲,他们实际的边际收益是不同的,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
举个极端的例子,对于家中没有什么财产的赤贫者来讲,根本没有财产失窃的可能,他是不愿意为单元防盗门付费的。
一个百万富翁就很愿意付费。
既然加装单元防盗门会给不同的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收益,因此,他们为加装防盗门而愿意支付的成本也不一样,即边际收益高的居民愿意付较高的价格,边际收益低的居民愿意付较低的价格。
当实际价格超出预期时,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上限就是心理价格。
人们的心理价格是不固定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最近发生的失窃事件,会提高居民愿意支付的心理价格。
由于团体压力的存在,出于对团体的认同,人们在共同商议的过程中,也会作出让步以便达成协议。
加装单元防盗门的成本如何分摊呢?假设一扇公共防盗门的成本为C,该幢楼有n套住房,单元防盗门给每户家庭带来的私人收益分别是V1,V2,……Vn。
只要∑Vi>C,防盗门就应该装。
为了防止每户家庭“免费搭车”最终导致防盗门无法安装,可以设计一个类似投标的机制。
由政府(户籍警、居委会、单位房管部门等)出面组织召开居民大会,让每户家庭认捐。
设每户家庭认捐的数额为P1,P2,……Pn。
假如∑Pi< C,单元防盗门就不能安装,政府将款项退回每户家庭;假如∑Pi>C,则可安装防盗门,多余款项按捐赠比例退回。
如果第一次失败,再让大家重新认捐,直到某次∑Pi>C 防盗门安装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