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模块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专题仿真演练
高考地理专题二 第一讲:地球的运动规律
答案 (1)A (2)B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知识点二
地球运动的意义
1.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计算 (1)时间的相关计算 ①光照图上的时间信息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昼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 夜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方时为12点或24点。 ②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③两类日期界线(自然日界线0时和人文日界线180 经线)。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 昼越短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极夜范围扩大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 南回归线 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 小 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日—次年春 南半球 分日
二分日 赤道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论: 1.直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且 出现极昼. 2.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数与直射点纬度 数互余. 3.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同,且一年内该纬 线上两次相同,关于二分或二至日对称. 4.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上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越大. 6.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另一半球相 反.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为0°。例如太阳直射在15°S、60°W时,太阳
高度的分布如下图H所示。
H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论: 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 同一纬线上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但有年 变化. 同一地点,直射点移动度数等于正午太阳高 度变化度数,且靠近时增大.
)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和方法大全精选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和方法大全精选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和方法篇1第一、是要狠抓基础、提高能力。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
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是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中心就是主干。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三、是要形成两个习惯。
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
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第四、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
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2.1.4 地壳的运动规律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主干知识再现
考点分类突破
2 基础夯实 一、岩石圈物质循环 完成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的相互转化)示意简图(写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名 称,以及→所示的地质作用)。
答案: 上:岩浆 左:岩浆岩 下、右:沉积岩、变质岩(可互换) 地质 作用有: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而对于外力作用,也要综合分析不同的外力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沿海
地区,尤其是河口处,当泥沙沉积的速度大于海水侵蚀强度时,海岸线会向海洋
方向推进,反之向陆地方向推进。由此可反推,根据海岸线的变动情况,判断某
一河口处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的强弱关系。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2.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
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
答案: B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主干知识再现
考点分类突破
(2017·江苏单科)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2~3 题。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主干知识再现
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考点分类突破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主干知识再现
考点分类突破
解析: 第 2 题,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岩浆岩丙的形态反 映出,岩浆活动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 乙。甲岩层形成晚于丙,因此选项 B 正确。
2024届高考地理各模块知识点总结
2024届高考地理各模块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了解并掌握地理各模块的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是对2024届高考地理各模块知识点的总结。
1.自然地理模块1)地球与地图地理坐标、经纬度、地球仪的使用、经纬度的计算、地理网格、标志物等内容。
2)天气与气候天气现象、气候因素、气候类型、气温、降水、风、气压等内容。
3)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循环、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水污染、水处理等内容。
4)土地利用与农业农业资源、土地利用类型、耕地保护、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5)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洪水、干旱、草地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成因、预测和防治等内容。
2.人文地理模块1)人口与城市全球人口分布与变化、人口问题、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等内容。
2)区位与交通区位条件、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交通建设等内容。
3)工业与资源工业布局、工业区划、资源类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内容。
4)贸易与市场国际贸易、市场与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内容。
5)文化与旅游全球文化多样性、旅游资源、旅游业特点与规模、旅游开发与管理等内容。
3.区域地理模块1)亚洲与非洲亚洲概况、亚洲的地理区位、亚洲经济合作与亚洲一体化、非洲概况、非洲的地理区位、非洲的发展问题等内容。
2)欧洲与大洋洲欧洲概况、欧洲的地理区位、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的城市发展、大洋洲概况、大洋洲的地理区位、大洋洲的一体化与共同发展等内容。
3)美洲与南极洲美洲概况、亚洲的地理区位、美洲经济合作与美洲一体化、南极洲概况、南极洲的地理区位、南极洲的发展问题等内容。
4.地理实践与地理技术模块1)地理实践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结果分析等内容。
2)地理技术卫星遥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应用与操作等内容。
以上是对2024届高考地理各模块知识点的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4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地理(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思维方式一 区域认知
【示例剖析】 第(1)题,地理事物主要分为点、线、面三种情况。可考查 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共6种空间分布特
征( C32 排列组合)。此题考查的是面与面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答题格式
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本题图中没有纬度,所以不用写纬度 位置。但有海陆位置,根据图例可以叙述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 及雷州半岛地区。其他图例可根据相对位置关系来写。答案还要有总体 空间分布特点,此题没有时间因素的特点。(注意:相对位置关系以广东省 还是广州市为依据。)
【示例剖析】
第(1)题,
步骤
分析
定要素 地形要素对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进而对里海产生影响
明机制
地形隆起改变了地貌分布和地貌类型;改变了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阻挡水汽进入,使气候变干
山脉隆起,使里海与古地中海分离,使原来是海域的地方成为湖泊,原
联情境
来的洋盆成为湖盆;里海再也无法与古地中海进行水体交换,汇水面 积大大减少;山脉隆起阻挡了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使里海流域降
(2)尺度效应 ①内涵: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的背景;小尺度上的 地理事象构成大尺度上地理事象的诱因;局地尺度与全球尺度之间相互影 响,互为因果;从不同尺度观察地理事象的特点得出的结果并不相同;在一 种尺度上获取的信息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种尺度。 ②举例:因气候暖湿化,卓乃湖水位上涨而溢出,造成清水河以上河段(卓乃 湖、库赛河、库赛湖、海丁诺尔、盐湖)贯通,使长江水系北源流程延长拓 展。(小尺度上的地理事象构成大尺度上地理事象的诱因)
③举例:青藏高原的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属于河 谷农业,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即河谷内地势低,气温高,热量较充足,得以发 展种植业。此事象产生的背景是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原面气候寒冷,热量不 足,不能发展种植业。青藏高原这个大尺度区域的热量条件是河谷农业小 尺度种植业发展的背景。(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 的背景)
高三地理复习教材整合
高三地理复习之教材整合众所周知,高三这一年是对高一、高二知识的复习提升。
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整个高中的知识进行复习且能力要有所提升。
高三地理复习不仅包括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还有初中地理知识,复习内容多,且知识较为灵散。
教材整合是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矛盾的必要途径。
通过教材重新整合,以重新构我们地理学科教学体系,大专题与小专题相结合,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具体。
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一、整合依据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订和颁布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我们高三复习的主要依据。
高中地理教材版本较多,但高考出题不会按照某一版本教材,而是按照课程标准。
因此,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在复习过程中就不会偏离轨道,做无用功。
教材毕竟是我们教学与学习的依据之一,要依托教材。
我们现在所用教材为湘教版教材,此版教材里面大量的阅读和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和活动中获取知识。
因此,一些重点知识,更需要总结、提炼。
因此,要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尽量发掘教材文本和各活动隐含的重要内容与知识点,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快速理解。
依据学情,教师可根据经验,分析学生对每专题知识的学习能力,能够达到的水平,也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或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以此对某些内容进行整合。
二、具体整合内容整个高三复习的地理主要有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区域地理(主要是初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环境保护。
其中必修Ⅰ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必修Ⅱ主要是人文地理知识,必修Ⅰ和必修Ⅱ主要是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必修Ⅲ主要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Ⅰ和必修Ⅱ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在区域中的应用;区域地理主要学习的是世界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但高考是必考内容,且以综合题形式出现,题的位置是36题,卷二的第一道大题。
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学案)-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地壳的运动规律【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学生能够判断出地质构造类型或地貌类型,进而分析出其形成的主要构造运动,描述出形成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2.学生会运用内外力的原理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成因,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学生能说明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并解决相应问题,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4.学生能说明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提升要素综合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基础巩固-查漏补缺】1.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的区别?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2.地壳运动的含义?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这两种运动往往是相互伴生的。
3.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对比(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学案P6左)4.举例说明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岩石圈学案P6)5.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岩石圈学案P6)(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2)判断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背斜与向斜、断层——地垒与地堑)(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判断图中地理事物形成过程)6.板块运动与地貌:能判断出板块边界类型;在世界地图上,能画出板块边界,用板块理论解释安第斯山脉、马里亚纳海沟等的成因;地中海、红海、大西洋面积变化的原因;西藏和冰岛多地热的原因。
一轮学案6第3页右面7.构造地貌:(1)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2)说明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3)断层形成的地貌,并能举例一轮学案6第6页8.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找油、气资源的在哪?原因(2)找煤矿在哪?原因(3)找地下水的位置?原因(4)采石场位置?原因(5)建隧道的位置?原因(6)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为什么避开断层?一轮学案6第7页9.外力作用包括?外力作用的表现包括?(学案P7左)风化和侵蚀的区别?(学案P7右)堆积作用的沉积顺序?冰川堆积作用颗粒物沉积顺序?(学案P7右下)10.冲积扇形成过程,地貌特点?三角洲形成过程,地貌特点?(学案P8左)11.河流上中下游河谷形态和主要外力作用?(学案P8右上)12.河漫滩、江心洲形成位置?形成过程?(学案P8右)13.河流阶地形成原因?(学案P8右)宽浅河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8右下)曲流、牛轭湖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9左下)1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学案P10左下)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学案P10右下)15.风成地貌的成因?(气候条件、物质基础、动力条件)(学案P11右上)16.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案P11右)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选择的影响?(学案P11右)17.四种类型的地震的成因?(学案P4左侧表格)18.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学案P4右)【基础题练习】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浙江江郎山风景区观察丹霞地貌景观。
浅谈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方略
浅谈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方略摘要: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虽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仍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注重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重视知识重组,加强训练,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卷,非常侧重考察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三地理后期复习应注意知识的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就高三地理的第二轮复习谈几点做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
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
所以第二轮复习也必须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但复习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应是将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复习,将基础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延伸,以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具有地理特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1、自然地理,应吃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弄清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2、人文地理,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学会知识的迁移。
3、对于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
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要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关于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知道并掌控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篇1】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高三二轮复习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部分考试内容为根据,复习时,不再寻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而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通过公道的专题划分,按专题重点复习。
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和关注知识结构质量,建立更加完全、完善而清楚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络,到达将多个模块的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轮复习是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关注热门,以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和技能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选修地理Ⅲ旅行地理、选修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地理Ⅵ环境保护的复习,以及高考地理二轮、三轮的复习。
高考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的综合性专题的突破,主要针对高考的大块考点;三轮属于高考前的冲刺。
三、教学进度第二章区域可连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连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第二节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二轮专题突破专题一地理基本技能第一讲地球仪、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第二讲等值线的判读第三讲统计图表的分析第四讲地理数据分析与运算技能培养专题二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结构第二讲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二讲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第三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五人文地理事项与原理第一讲区位因素分析第二讲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第三讲人口、交通和城市专题六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第一讲区域空间定位第二讲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第三讲国土整治和可连续发展第四讲区域特点分析与差异比较专题七选修部分第一讲旅行地理第二讲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讲环境保护考前冲刺专题八题型突破与答题建模第一讲挑选题常用答题技能第二讲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专题九热门问题专题十规范答题要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篇2】一、学生基本情形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江苏专用大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一考试大纲四项基本能力112含15命题动向
(4)进行规范的针对训练(xùnliàn) 通过仿真训练(xùnliàn)总结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经验,摸索、 感悟并形成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技巧规律,从而更加自如娴熟 地调动和运用知识,提高单位时间的解题效率。
第十三页,共22页。
[培优演练] 1.(2014·南京模拟)读北美洲局部区域气候分布(fēnbù)图,
方面表现为
问 海洋影响,所以该地区形成
( ) 中 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A.含沙量小、冰期短
获 终年降水较多,河流流量稳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取 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小 信
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息
第八页,共22页。
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C.③④ D.②④
() A.重庆
B.武汉
C.南京
第二十页,共22页。
D.上海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城市长江西北区的商品房均价 总体比东南区高;商品房均价最高的区域有可能(kěnéng)靠 近该城市地价最高的中心商业区;两条曲线的起伏都较大, 但东南区并非呈阶梯状变化;分别读出各地的房价和地价可 知,各处的商品房均价并不都是住宅土地均价的三倍。第(2) 题,由图可知,该城市的城区分布在长江两岸;且该城市西 北有汉江、东南有东湖,故其应是湖北省的省会——武汉。 答案 (1)B (2)B
第二页,共22页。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认识”和“说明”是试题的有关规定(guīdìng)和要求, 它决定了应用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角度、广度和深度。如设 问中有“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是什么”主要是 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的掌握,而“为什么” 则强调如何运用知识,所以在认识和说明问题时应准确地 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回答。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
第一节:地理概述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涵盖了广
泛的内容。
在高三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第二轮专题是进一步深入了解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案例和实践。
第二节:自然地理
在自然地理方面,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地球的物理特征和自然环境。
这包括地球的结构、板块构造和地质运动等地球内部现象,以及大气、水文和地貌等地球表面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形成过程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人文地理
而在人文地理方面,我们将关注地球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人地
关系。
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相应
的影响,并形成不同的地理格局。
通过了解人文地理的内容,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案例分析和实践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是
密不可分的。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
问题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意义。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如地质考察、景观观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结语
高三地理学科的第二轮专题,是地理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理学科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
专题四 水体运动规律河流补给形式和河流特征[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上海卷)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
回答(1)~(3)题。
(1)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 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 A .1~2月 B .3~4月 C .6~7月 D .11~12月 (2)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 A .冰川、地下水 B .雨水、地下水 C .雨水、海洋水 D .海洋水、冰川 (3)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 A .丰水期a 变小,枯水期b 变大 B .丰水期a 变小,枯水期b 变小 C .丰水期a 变大,枯水期b 变小 D .丰水期a 变大,枯水期b 变大 【思路分析】 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主旨词为“月份”,限定句为“箭头a代表的补给”,解题思路是结合图分析长江水与洞庭湖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第(2)题,关键是甲代表的“水体类型”,解题思路首先明确水体有哪些基本类型,然后确定与长江水、洞庭湖水存在互补的水体类型。
第(3)题,主旨词为“退耕还湖”,解题思路是退耕还湖会增大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使得汛期长江补给洞庭湖的水量增大,枯水期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水量增大。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不同水体相互转化关系”可知图中水体之间具有________关系。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1)水体之间有的是单向补给,有的是互补。
(2)不理解退耕还湖等措施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2.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包括内容:主要有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
(2)影响因素①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与蒸发关系。
②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
③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
④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
专题04水体运动(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浙江专用)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 域示意图。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 减少地表径流量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考点一 陆地水·【技巧解密】
命题点01 水循环 4.影响水循环的主要因素: (3)影响下渗的因素
考点一 陆地水·【技巧解密】
命题点01 水循环 5.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改变地表径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
流
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 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 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 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专题04 水体运动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
(浙江专用)
目录
CONTENTS
1 专题网络·思维脑图 2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3 高频考点·以考定法 4 核心素养·微专题 5 创新好题·分层练
01 / 专题网络·思维脑图
02 /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高考考查内容
核心价值: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各类水体之间的 相互关系,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学科素养: 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地球上的水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促进人地协调 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掌握河流的补给来源, 分析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的分布规律。 3.区域认知:归纳不同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 特征,掌握不同区域海水性质的差异和洋流的分布 规律。 4.地理实践力:观察身边的河流,归纳其特点及成 因,调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意义。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目录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目录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是可以帮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深入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课程,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我们提供了一份完整的高三地理二轮专题目录,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精选课题课题1:地球表面构造与地质演化1.1球表面构造1.1.1壳构造1.1.2地构造1.2质演化1.2.1造运动1.2.2山活动课题2:地质调查与实践2.1质调查方法2.1.1质调查仪器2.1.2质调查技术2.2际操作2.2.1质勘查2.2.2质抽样课题3:风、水、土的变化与利用3.1的变化3.1.2的变化规律3.2的变化3.2.1的分布3.2.2的循环3.3的变化3.3.1壤种类3.3.2漠化及其预防3.4用风、水、土资源应用3.4.1水措施3.4.2地利用3.4.3资源的有效利用课题4: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 4.1域发展4.1.1域经济发展4.1.2域城乡发展4.2境保护4.2.1境污染及其预防4.2.2态平衡与环境保护课题5: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5.1球变化5.1.1候变化5.2持续发展5.2.1能减排5.2.2源合理利用以上就是高三地理二轮专题的完整目录,结合当前的学习特点,学生们可以根据各个课题,深入掌握和巩固地理知识,让自己在高考中取得佳绩。
这里主要介绍了高三地理二轮专题的基本内容以及目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各个课题的内容。
首先,课题1中涉及地球表面构造和地质演化的内容,学生们可以通过掌握地壳构造、陆地构造和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知识来加深对地质现象的理解。
其次,课题2涉及地质调查与实践,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质调查仪器和地质调查技术,进行地质勘查、地质抽样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下面,课题3中研究风、水、土的变化及利用,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大气环流、风的变化规律、水的分布及循环、土壤种类、沙漠化及其预防以及节水措施、土地利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精选】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学科能力篇专题四常考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1.4.2常考地理图表的判断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要点就是老师们在备课中准备的讲课大纲。许多老师在讲课正式开始之前会告诉大家,同学们对此要格外注意。例如在学习物理 课“力的三要素”这一节时,老师会先列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一堂课的要点。把这三点认真听好了,这节课就基本掌握了。
二、听思路。
2.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 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 河流径流量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 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岩浆、各类岩石 等的循环运动过程,揭示了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关系。
(3)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指导下综合分析试题情境,明确试题 的来龙去脉,将复杂的情境分解,还原到基本模式;
(4)针对问题特点,选择、优化解题策略与方法,组织材料, 完成答题。
编后语
听课对同学们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听得好好,直接关系到大家最终的学习成绩。如何听好课,同学们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审题流程] 第一步:审材料,获取信息 第二步:审图表,知识对接 第三步:正确解答
[答案] B
[探究追问] 依据上题中信息推断云杉的生长习性。 [解析] 本题依据北美北部的气候和地形特征回答分析。 [答案] 耐阴、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排 水良好的土壤。
地理示意图的答题步骤 (1)感知情境,明确核心。在分析、比较试题情境材料的基础 上,通过筛选、认定、归纳,概括出情境材料的核心,明确试题 解答的关键所在; (2)根据核心信息展开联想,发现和挖掘出隐含的地理原理和 地理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第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4地表形态及变化命题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师
命题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真题再研· 明技法典例2 (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 )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C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命题解读】该题组以新西兰南岛上山脉变化为情景材料,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能力,体现高考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
【思维点拨】核心知识· 精归纳1.外力作用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分析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1)侵蚀地貌扇)三角洲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风力堆积地貌风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挟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上的冰碛丘陵等3.外力地貌的应用(1)根据沙丘特征判定风向(2)根据不同地貌的颗粒特征判定风向(3)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水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在河流弯曲处,由于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流平直处,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2018年创新思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限时训练:第一部分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限时训练]一、选择题(2017·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如下图)。
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底部岩石按成因属(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A.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B.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沉积C.沉积——地壳抬升——火山喷发D.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解析:第1题,底部岩层有分层构造,应为沉积岩。
第2题,蘑菇石顶部应为喷出岩,岩浆喷发应发生在沉积岩形成之后,再经历风化侵蚀形成现在的景观。
答案:1.C 2.A(2017·全国5月联考)海洋蓝洞表现出与周边水域不同的深蓝色,仿佛是大海的瞳孔,呈现出深邃、神秘、诡异的自然景观。
它是地质历史时期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形成的四壁陡直、敞口朝天的有水洞穴,有的在海洋中,有的在陆地上。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海洋蓝洞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区形成B.多形成于板块交界处C.在干燥少雨的环境下形成D.由流水溶蚀和侵蚀作用而成4.海洋出现蓝洞现象反映了( )A.海陆升降变迁B.全球气候变暖C.地震火山频繁D.海洋深不可测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海洋蓝洞是地质历史时期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形成,碳酸盐和二氧化碳、水可以发生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即碳酸盐地区发生流水溶蚀作用易形成洞穴,所以海洋蓝洞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由流水溶蚀和侵蚀作用而成的。
第4题,根据上题结论,洞穴形成的地质历史时期是处于地表环境,现在海洋里出现蓝洞现象,说明该地区发生了海陆升降变迁。
答案:3.D 4.A(2017·重庆市二诊)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目标和策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目标与策略合肥一中高级教师康体鹏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一般把高考地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即一轮、二轮和三轮。
一轮复习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二轮复习突出提高能力,三轮复习突出解题技巧。
其中二轮复习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是大幅提高高考地理成绩的关键。
一、二轮复习的目标1.构建知识网络,建立知识联系一轮复习形成的知识基础相对松散,各模块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和知识网络还没有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这是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因此,从模块和章节之间联系的角度入手,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重组,构建具有多维立体、有机联系的地理知识体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2.强化主干知识,突破难点问题所谓主干知识,是从课程标准、高考纲要,结合历年高考试题,总结提炼出来的重点知识,是地理的核心内容。
在一轮复习当中建立起来的知识基础还并不巩固,需要不断的温习强化。
在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突出主干知识,突出高频考点,才能提高复习效率,让高考复习更有针对性。
此外,难点知识在一轮复习当中往往不能很好的解决,或者被刻意的回避。
这是因为由浅入深是科学的认知规律,在一轮复习建立的基础知识之上,再回过头来解决各章节中的难点问题,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3.突出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高考地理的考核目标有四个层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这四个层次的目标是由浅入深、有机联系,且不断提高的。
其中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最高,也是学生难以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
有计划的、系统性的进行针对性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能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考分。
二、二轮复习策略科学的复习策略是达成复习目标的保证。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二轮复习策略总结如下。
1.通过知识网络图,建立章节间的知识联系。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实战演练 第二部分 专题与热点 专题四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
【金版教程】(全国通用)2015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实战演练第二部分专题与热点专题四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一)世界地理[2014·福州质检]2014年2月7日至23日冬季奥运会在俄罗斯索契市举行。
下图示意索契市位置。
完成1~3题。
1.索契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解析:索契位于黑海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答案:A2.与阿尔马维尔比较,索契的气候特点是( )①降水较多②终年气温较高③日照时数较长④气温年、日较差较小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阿尔马维尔位于大高加索山以北,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强烈,气温低得多。
索契受海洋影响较大,加之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在西风影响下全年降水多于阿尔马维尔;索契气候海洋性较强一些,冬季气温较高一些,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小。
答案:C3.索契举办冬季奥运会的最主要有利自然条件是( )A.黑海沿岸降雪丰富B.附近山地降雪丰富C.终年温暖湿润D.四季阳光普照解析:大高加索山冬季多降雪,地形条件也适宜滑雪场建设。
答案:B[2014·四川高三“联测”]下图为欧洲南部沿北纬42°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②地气候(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解析:该区域位于地中海周边地区,为地中海气候。
②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干热晴朗;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锋面气旋活动,温和多雨。
答案:A5.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洋流B.大气环流C.地形D.纬度位置解析:①地年降水量明显少于②地,这与①地位于山地以东有关。
冬季西风带带来降水时,①地位于背风地带,受西风影响减弱,降水明显减少。
答案:C[2014·山东泰安高三模拟]读南美洲局部图,完成6~7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福建师大附中质检)图1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1
1.图1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图2中的岩浆岩与图1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1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是被外力侵蚀,顶部岩层缺失。
随后受沉积作用,有上覆沉积岩层形成,最后发生了岩浆侵入,岩浆岩层切断了沉积岩层。
第2题,图1中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物质①是岩浆。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②是岩浆岩。
碎屑物质形成的④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
所以图2中的岩浆岩与图1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②。
答案: 1.D 2.B
(2017·沈阳市郊联体考试)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③②① B.⑤⑥③⑦
C.⑥②⑦① D.⑦⑥③①
4.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
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
D.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
解析:第3题,在岩层没有倾覆的前提下,越靠近地表的岩层年龄越新,越远离地表的岩层年龄越老;因此图中岩层由新到老的排列为⑥③②⑦⑤④①。
第4题,读图,根据“断层”信息可知,飞来峰与断层左侧岩体原属于同一岩体;因此首先应明确断层的形成过程,图中断层是在强大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由于构成飞来峰的岩层和飞来峰下部的岩层的分布序列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知构成飞来峰的岩层是断层左侧岩体向右推移形成的;而飞来峰与断层左侧岩体不能连续分布是由外力侵蚀所致。
综上可知,B选项正确。
答案: 3.C 4.B
(2017·湖北枣阳一模)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
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
读图,完成5~6题。
5.甲处属于( )
A.背斜成山B.背斜成谷
C.向斜成谷D.向斜成山
6.若在Y2处钻30米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1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 A.25米B.35米
C.45米D.65米
解析:第5题,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Y2、Y3之间有河流发育,地势较低且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所以甲处属于背斜谷。
第6题,读图知,图示中等高距为20米,可求得Y1与Y2的相对高度介于20米至60米之间,由Y2的钻探深度为30米可知,Y1的钻探深
度介于50米至90米之间,故D项正确。
答案: 5.B 6.D
(2017·郑州三模)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
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读图回答7~8题。
7.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D.背水坡,流速慢
8.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D.②坡和④坡
解析:第7题,图示①坡后期沙波剖面高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是堆积坡,依据材料可知该坡为迎水坡,因坡面阻挡而水流较慢,泥沙堆积。
第8题,图示②④两坡后期沙波剖面低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以侵蚀为主。
答案:7.B 8.D
(2017·安徽淮南二模)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
下图为全新世(1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10.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
11.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解析:第9题,图示a位于陆地河流入海处,则该三角洲应是河流泥沙堆积而成;b 位于潮汐通道处且三角洲由外海向潟湖发展,则应是外海涨潮时海浪堆积而成。
第10题,图示岩层沉积物由下向上依次为:沼泽沉积、潟湖沉积、沙坝沉积和浅海沉积,说明该处由沼泽逐渐演变为浅海,则海平面不断上升。
第11题,海平面显著下降,则通过涨潮进入潟湖的海水会逐渐减少;同时陆地水体进入潟湖后,潟湖水体不断流入外海;必然使潟湖水体盐度降低。
答案:9.D 10.A 11.B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陕西省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悠久,西安(古称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图1为陕西局部地区示意图,图2为某野外考察组绘制的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1)秦岭的北坡出现多个三角形的山崖(如图),试说明其形成过程。
(8分)
(2)秦岭山脉对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分析其对南北两侧气候的影响。
(8分)
(3)郑国渠兴修于公元前206年,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穿行于渭北高原脚下,灌溉了
关中平原4万余顷的田地。
据图说明郑国渠选线的优越性。
(6分)
解析:第(1)题,图示三角形山崖的成因的分析,既要考虑内力作用,又要考虑外力作用。
第(2)题,从秦岭对冬、夏季风的阻挡作用两方面分析。
第(3)题,结合等高线信息,从灌溉面积和自然引水两方面说明。
答案:(1)断层南侧地层抬升(北侧地层下陷),形成陡崖;经过流水侵蚀下切,残余部分呈三角形。
(2)阻挡夏季风北上,北侧气候较为干燥(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阻滞冷空气南下,南侧气温较高。
(3)位于山麓地带(靠近渭河平原),居高临下,可以灌溉南部更多土地;地势西高东低,可自流引水。
13.(2017·南昌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下图中的桃花河位于我国鄱阳湖平原地区某村,村民为了方便灌溉,开挖了两条水渠,并在河中修筑两条低矮的水坝(低于河水水面)。
(1)简要说明图中水坝的作用。
(6分)
(2)推断图中水渠利用率较高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8分)
(3)甲处泥沙堆积较快,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其原因。
(10分)
解析:第(1)题,图中水坝低于河水水面,主要起拦截水流的作用,使入渠口水位抬高、水流减慢,增加水渠流量。
第(2)题,水渠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方便农业灌溉,故农业用水缺口最大的季节,水渠的利用率最高。
根据图示区域所处位置可知,夏秋季节是农业生产需水量最大的季节,而夏秋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缺水严重,需要大量灌溉。
第(3)题,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看,甲处位于地势平缓的地区,水流速度慢,泥沙易沉积;从河道位置看,甲处位于凸岸,加上水坝建成后的拦截作用,该处水流速度进一步减慢,泥沙大量沉积。
答案:(1)减少水坝下游方向的流量(降低水坝上游方向的流速),提高(水渠入口处)水位,增加水渠增量。
(2)夏秋季节。
(鄱阳湖平原)夏秋季节有伏旱现象(气温高,蒸发量大),此时农作物播种面积大,需水量大。
(3)位于河流凸岸,受地形影响(等高线由密变稀,地势由陡变缓,上游方向侵蚀能力强),水坝阻挡,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