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1.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相关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并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教学系统设计有什么不同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最初是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开始的,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教材、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等作产品来进行设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多指课堂教学,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习者,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里所指的系统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比较复杂的教学系统,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
3.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当代学习理论分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在教学中采用小步子呈现教学信息,当学习者出现正确反应时应及时予以强化。
行为主义学派重视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外显行为与强化的思想,以及尊重学习者自定步调的个别化学习策略。
认知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应该按照信息的心理加工顺序准备教学活动。
4.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建构主义所持的知识观是主观主义的,即人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主观建构(1)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策略变量细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递策略。
(2)细化理论:早提出者是瑞格卢斯,它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该理论的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如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学说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点)精品资料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点)精品资料⼀、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的,运⽤系统⽅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标、教学内容、教学⽅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2、教学⽬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达,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现有技术⼿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3、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4、⼴义的教学⽅法指为达到教学⽬的、完成教学任务,⽽采⽤的⼀切⼿段、途径和办法的总称。
5、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的⼿段和谋略。
6、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的的媒体,⽤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7、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义:泛指学⽣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狭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过程,进⽽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和创造能⼒。
8、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际关系的⼀种动态的组合。
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际互动的因素。
9、认知⼯具是⽀持和扩充使⽤者思维过程的⼼智模式和设备。
10、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切有效的技术⼿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11、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法。
⼆、填空题1、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深⼊发展四个阶段。
2、教学系统设计⼀般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教学产品层次、教学过程层次、教学系统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及答案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学习理论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形式的结构形式。
2、形成性练习是指按照(教学目标)而编制的一组练习题,它是以(练习的形式)考核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基本概念和要求的掌握程度。
3、教学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4、教学系统设计ID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两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5、学习目标描述中马杰的ABCD法则的英文全写:A是(对象)、B是(行为)、C(是条件)、D是(标准)。
6、在教学内容分析方法中,(归类分析法)适用于具有分类学特征的内容分析;(程序分析法)适用于分析操作过程或问题求解过程有关的教学了;(图解分析法)法适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
7、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点: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交互界面人性化,信息传输的()。
8、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9、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教与学的结合);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重视(可操作性)。
10、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
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1、根据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教育技术的设计子范畴包含四个主要方面(ABCD)A、教学系统设计B、学习者特征C、教学策略D、讯息设计E、教学目标设计2、“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ABD)A、组织策略B、传递策略C、评价策略D、管理策略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ABC)A、记忆B、运用C、发现D、知识4、影响教学系经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ABD)A、教学条件变量B、教育方法变量C、教学模式变量D、教学结果变量5、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ABC)A、社会的需要B、学生的特征C、学科的特点D、媒体的选择6、在编写教学目标是应注意的是(BCD)A、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B、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C、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D、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7、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有具有下列哪些特点(ABD)A、理论依附性B、动态性C、可扩充性D、系统性8、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ABCD)A、情境性B、建构性C、操作性D、动态性9、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知识结构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D)A、体现知识内容的关系B、体现学科教学的规律C、体现知识教学的策略D、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10、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有:(ABCD)A、以小组活动为主体B、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C、强调目标导向D、强调总体成绩作为激励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8分,对的打“√”,错的打“×”)1、教育技术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名词解释:第二章: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2、教学方法:通常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
3、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5、解释结构模型法第三章:1、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他是反应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第四章:1、实地试验:实地试验是教学系统设计结果实施前形成性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执行人员(通常指教师)要在一个与教学材料最终使用环境尽可能相像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评价。
2、进行中的评价:进行中的评价是指在教学实施之后,就教学对学习者的学习、工作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5、协作学习: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6、启发式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第五章:1、学习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
2、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3、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每个4分,共20分)填空题(20个,每个1分,共20分)简答题(5个,每个分值不定,共42分)论述题(1个,共18分)第一章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是感测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整体。
2、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①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②开发——开发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③网络——建设国家、地区、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系统;④产业——发展教育信息产业;⑤人才——培养掌控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⑥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材多媒化。
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得多媒体化,它们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视频及模拟的三维动画图像等多种教学信息。
②资源全球化。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学习者共享。
③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④学习自主化。
由于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趋势。
⑤活动合作化。
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
⑥管理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它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内在功能⑦环境虚拟化。
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网络教育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⑧系统开放化。
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支持按需学习、弹性学习和终生学习。
4、教学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多媒体教学系统复习资料(第2部分)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教学系统》第二部分复习练习资料一、选择题1、微课程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B)(p102)A、乔纳森·伯尔曼B、戴维·彭罗斯C、布卢姆D、亚伦·萨姆斯2、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B)(p107)A、10分钟以下B、10~15分钟C、15~20分钟D、20~25分钟3、微课程的核心组成内容是(C)(p108)A、教学分析B、教学设计C、教学视频D、教学课件4、微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C)(p110)A、认知主义学习理论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5、以下哪一项是教学起始阶段的重要任务?(B)(p119)A、制定教学方法B、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C、安排教学内容D、教学反思6、以下活动属于微课的整体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教学设计阶段的是( C )(p121)A、确定教学目标B、确定教学内容C、制定教学策略D、ppt课件的制作7、以下哪一个选项是微课制作的核心阶段?(D)(p122)A、教学分析阶段B、教学设计阶段C、教学评价阶段D、教学开发阶段8、在微课体系中,课程的最小组成单位的是( C )(p123)A、章B、节C、知识点D、学时9、在教学语言的构成中,以下属于特殊语言技能的是( B )(p156)A、语音和吐字B、言简意赅C、音量和语速D、语法10、在教学语言的构成中,以下属于基本语言技能的是( A )(p155)A、语音和吐字B、言简意赅C、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D、有节奏感11、一节课采用何种板书形式主要取决于(C)(p160)A、教学对象B、教学目标C、教学内容D、教学策略二、填空题1、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知识传授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程,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
(p105)2、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的传递,第二阶段是吸收内化。
(p108)3、由一定的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活动就构成了特定的教学模式(p108)4、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
复习一------1、根据技术的二形态划分,教育技术可分为有形的物质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
------2、根据技术的三形态划分,教育技术可分为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
------3、有形的物质技术:以一定的物质外形为基础的技术,是指人类劳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工具和设备。
------4、无形的智能技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的应用,是人类根据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而开发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
------5、基于教育科学的教育技术:把依据教育科学原理而生成的技术称为基于教育科学的教育技术。
教育科学是关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教育技术则是关于利用教育科学原理优化教育过程的知识。
------6、教育系统科学的教育技术: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其中系统工程与方法是技术层次的系统科学。
20世纪中期,系统工程和方法被引用到教学领域,人们开始应用系统方法规划教学过程。
这种方法逐渐发展形成的教学技术,就叫做教学系统设计。
------7、AECT’94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8、电化教育: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宜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9、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
如今中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为①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本质-功能-历史②有形的物化技术——媒体-资源-环境③基于教与学理论的技术——教学策略与学习技术④基于系统方法的技术——教学系统设计----10、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①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②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教育学科③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1、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化过程示意图:早期的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整体教育技术直观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早期教学准备过程系统理论影响下的教学设计------12、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①泛智教育的思想②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③直观教学的思想a直观是一切知识的起点b直观是提供知识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可靠证明c 直观可以增强知识的巩固性④班级授课制-----13、技术理想主义者:当一种新媒体技术出现时,往往会激发一批人的热情。
教学系统设计习题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答案仅供参考以下为陶江伟一、概念题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编写学习目标ABCD模式:为了便于记忆,研究者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u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4、媒体内容:是指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的符号成分。
具体包括:画面资料、画面组合序列、教师的活动、语言的运用、刺激的强度等内容。
5、随即进入教学策略: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6、认知结构:奥苏贝尔的定义,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广义)何克抗的定义,指个体关于特殊只是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侠义)7、学习需要分析:它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9、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教学设计》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教学设计》期末复习范围2012年7月用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代表性模式包括肯普模式和 ( A ) A .狄克—凯瑞模式 B .史密斯—雷根模式 C.史密斯模式 D.雷根模式2.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代表性模式有 ( B ) A .狄克—凯瑞模式 B .史密斯—雷根模式 C.史密斯模式 D.雷根模式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四个发展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 ( D ) A .实质运算阶段 B .感性运算阶段 C .理性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4.目前网络教学设计模式的五种主要类型是讲授教学、个别辅导、讨论式、探索式和( A )A .协作式 B .发现式 C .研究式 D .探究式5.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 B )四个方面。
A .教学艺术 B.教学媒体 C .教学过程 D .教学功能6.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的五种类型是问题表、矩阵选择表、流程图、经验之塔和 ( A ) A .算法型B .整合C .综合D .分析7.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包括指导性、整体性、操作性和 ( A ) A .创造性 B .艺术性 C .连续性 D .目的性8.在斯腾伯格的理论中,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 ( A ) A .知识获得成分 B .感性认识成分 C .理性认识成分 D .信息提取成分9.一般认为,人类学习动机的来源主要有好奇心、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 ( A ) A .意志努力 B .满足感 C .自信心 D .针对性10.分析学习者学习需要的两种基本方法为内部参照分析法和( C )A .表层参照分析法B .深层参照分析法C .外部参照分析法D .中间参照分析法11.按照ARCS模式,学习动机的来源包括注意力、针对性、自信心和 ( B )A .意志努力 B. 满足感 C .兴趣 D .针对性12.教育目标包括的层次主要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 ( D ) A .课程目标 B .单元目标 C .课时目标 D .教学目标13.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 ( A ) A .标准功能 B .方向功能 C .调动功能 D .评价功能14.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大致要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 ( A ) A.形成教学艺术风格阶段 B.个性化教学阶段 C.独特性教学阶段 D.稳定性教学阶段15.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中的三个领域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 C )A .知识领域 B .感性领域 C .动作技能领域 D .智慧技能领域16.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一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 ( A ) A .技术理论 B .媒体理论 C .教学理论 D .课程理论17.教学情境设计的一般方式有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 ( A )A .问题化情境B .课堂化情境C .现实化情境D .知识化情境18.构成物质教学环境的因素有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 D )A .师生关系 B .教学技术 C .教学媒体 D .教学组织形式19.班级教学的具体形式包括全班上课、班内小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班组现场教学和( D )A .分组教学B .个别化教学C .集体教学D .复式教学20.构成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的四部分是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 C )A .过程分析B .内容分析C .评价D .实施21.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包括的三种主要类型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B )A .团体活动B .群众性活动C .集体活动D .共同活动22.从人与外部接触的不同部位器官来看,教学媒体包括的三种类型是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 A )A .视听媒体B .交互媒体C .单向媒体D .多向媒体23.从物理形态来看,教学媒体包括的五种类型是印刷媒体、光学媒体、音响媒体、视听媒体和 ( D ) A .视听媒体 B .交互媒体 C .单向媒体 D .综合媒体24.霍恩斯坦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四个领域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C )A .知识领域B .感性领域C .行为领域D .心理领域25.教学评价应该贯彻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和 ( D )A .结果性原则B .目标性原则C .过程性原则D .科学性原则26.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四个发展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 D )A .实质运算阶段B .感性运算阶段C .理性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27.教学评价的功能包括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 ( D ) A .评估功能 B .考试功能 C .过程性功能 D .教学功能28.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过程,其主渠道是 ( A ) A .课堂 B .教学内容 C .教学目标 D .教学方法29.目前网络教学设计模式的五种主要类型是讲授教学、个别辅导、讨论式、探索式和( A )A .协作式 B .发现式 C .研究式 D .探究式30.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模拟型、游戏型和 ( C ) A .综合型 B .整合型 C .问题求解型 D .指导型31.构成心理教学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和( A )A .教与学的形式B .师生关系C .教学媒体D .教学技术二、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教学方法2.教学艺术3.教学情境4.教学环境5.学习风格6.学习方式7.教学设计8.教学过程9.形成性评价10.总结性评价11.表现性目标12.教学组织形式13.教学设计模式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有哪些?2.学习方式中的几个关系是指什么?3.教学设计的共性要素包括哪些?4.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有哪些功能?5.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有哪些?6.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档案(袋)评价?7.教学设计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8.在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哪几点?9.选择教学媒体有哪些依据?10.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主要功能?11.学习方式中的几个关系是指什么?12.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有哪些步骤?13.教学评价的种类有哪些?14.设计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5.教学设计模式的功能有哪些?16.教学设计的一般任务是什么?17.设计教学情境应注意哪些问题?四、论述题(15分)论述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XX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学系统设计》复习试卷
XX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学系统设计》复习试卷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选题(共H题,总分值n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下面哪些属于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A)(1分)A.软件B.人才培养方案C.课程大纲D.专业课程设置2.“细化理论”的提出者是(C)β(1分)A.加涅B.史密斯C.瑞格卢斯D.梅瑞尔3.哪位教学设计专家提出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突出了教学设计的设计本质(C(1分)A.杜威B.加涅C.帕顿D.迪克4.ID2的代表性模式是(D)(1分)A.瑞格卢斯模式B.梅瑞尔模式C.加涅模式D.史密斯・雷根模式5.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可被认为是(C)(1分)A.理论学科B.基础研究C.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D.尚未形成学科6.提出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习得律、泛化、分化(辨别)的是哪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C)(I分)A.桑代克B.斯金纳C.巴甫洛夫D.华生7.教学系统设计关注理解和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八)(1分)A.促进学习者学习C.促进收益B.提高培训实效D.发展教师专业水平8.(A)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已经确定的目标(或工作要求)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工作)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折方法。
(1分)A.内部参照分析法B.外部参照分析法C.内外结合参照分析法D.绩效分析法9.遗忘曲线是由哪一位心理学家发现的?(D)(1分)A.巴特利特B.凯勒C.华生D.艾宾浩斯10.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B)。
(1分)A.系统论,哲学,传播理论,教学理论B.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C.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传播论D.系统论,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传播理论11.奥苏贝尔将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称为:(C)(I分)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需要内驱力二多选题(共5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一、概念题(共28小题)1、教学系统设计:2、系统方法:3、认知结构:4、学习需要:5、认知发展:6、学习需要分析目的:7、认知策略:8、教学媒体作用:9、媒体内容:10、生成型教学策略:11、替代型教学策略:12、先行组织者:13、掌握学习教学策略:14、学习策略:15、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16、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17、支架式教学策略:18、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19、认知工具:2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21、信息化学习环境及特征:22、有意义学习:23、“整合协调”策略:24、发现学习的特点:25、引导性材料:26、绩效技术:27、学习绩效:28、教学绩效:二、填空题(共51小题)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 、、、和)。
5、ID 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三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 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 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三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
6、教学系统包含了(、、和)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系统的()结构。
7、ID1的代表性模式应推肯普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需着重解决(),要适当安排()。
8、在ID1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和();而在ID2中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与()。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 )和( )的综合。
10、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包括(),(),()。
11、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和(),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课程代码262290)一、名词解释1、系统方法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3、认知发展4、学习风格5、学习需要分析6、教学策略7、支架式教学策略8、最邻近发展区9、抛锚式教学策略10、研究性学习11、“先行组织者”12、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二、简答题1、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论。
2、简述梅格卢斯的细化理论。
3、简述克内克的学习风格研究中对学习者的情况分析,举例说明。
4、简述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
5、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
6、简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7、简述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原则。
8、简要分析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
9、试述教学设计的定义,并简述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0、简要叙述网络教学评价的过程。
11、应如何理解教学设计的定义,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2、简述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13、简述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14、简述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步骤。
15、简要说明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
17、简述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
18、简述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的步骤。
19、请简述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并说明其基本教学过程。
20、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以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过程为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模式。
2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为什么以学习理论的发展作为依据,是怎么划分的?22、简述维果斯基的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并用它解释自主学习中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23、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24、简述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含义及其区别。
三、论述题1、试述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策略与设计内容。
2、试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结合所学内容,归纳总结网络课程/课件脚本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流程。
4、列举某一“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说明其特点及其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
5、结合你的实践经验,试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试题
最后,阐述《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网络环境下应采用哪些策略,如案例学习、专题研讨、设计实践等。
2.答案要点:
首先要对所选取的单元内容做简要介绍,说清楚是哪个单元,包含了哪些知识内容,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
3、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先进,教学媒体仍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4、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前期的一项工作,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
5、创设情境就是提供一些相关的情节、景色和现象。
6、自主学习设计应体现: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7、协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小组讨论、协商。
A、教学系统设计 B、学习者特征 C、教学策略 D、讯息设计 E、教学目标设计
2、“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
A、组织策略 B、传递策略 C、评价策略 D、管理设计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
A、记忆 B、运用 C、发现 D、知识
(3)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C、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
3、多媒体教学软件有六种基本类型,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请配对: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基本类型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
(1)课堂演示型 A、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提供可更改参数的指标项,便于学习者进行模拟实验
1.(答案:1B、2C、3A、4D) 2.(答案:1C、2A、3B) 3.(答案:1C 2E 3A 4F 5D 6B)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重点
第二章1、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论系统科学三原理系统分析方法教学系统方法2、系统科学三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性原理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行为主义:1.规定目标:将教学期望明确表示为学生所能显现的行为,保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方面—可观测的反应;2.经常检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复习和修正,以便保证能够适当地形成预期的行为;3.小步子和低错误率:将学习材料设计成一系列小单元,使单元间的难度变化比较小,达到较低的错误率;4.自定步调: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速度;5.显式反应与即时反馈:课程中通常包含频繁的交互活动,尽多地要求学生作出明显反应;当学生作出反应时应立即给予反馈;认知主义:1.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关系;2.学习材料的呈示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这儿所说的由简到繁是指由简化的整体到复杂的整体;3.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4.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定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
5.学习者自定目标是学习的重要促动因素;6.学习材料既要以归纳序列提供,又要以演绎序列提供;7.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冲突,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4、教学理论基础、流派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5、传播学基础6、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第三章1、模式的特点和功能模式具有概括性和简明性的特点模式具有现实性的特点模式具有预见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功能2、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包含三个要点1.它是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再现;2.它是理论性的,代表着教学设计的理论内容;3.它是简化的形式,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精心简化。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过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狭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8、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
9、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10、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5、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6、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
7、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学中,它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和测度功能。
8、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9、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育目标分为归为三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7、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包括: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18、常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有传递—接受程序、引导—发现程序、示范—模仿程序、情境—陶冶程序。
19、与获得认知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
20、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有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
教学系统设计原理(整本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原理(第二版)1. 教学系统设计在教育技术学中的作用美国学者伊利(Donald P. Ely)在谈及教育技术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时,曾经言及教育技术学发展的三条历史线索,其中之一即为教学系统方法。
正是由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系统方法的引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才开始了历史转折,一批心理学家才为教育技术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系统化设计教学,并逐渐把教学系统设计发展成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核心。
2. 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第一节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假设教学设计专家罗伯特·加涅(Robert M. Gagné)在其著作《教学设计原理》一书的开始讨论了教学设计的若干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成为教学系统设计立论的前提,并且已经为人们广泛认可。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包含两层意义:(1)通过创设教与学的系统,帮助学生大限度地获取社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2)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其关键在于认知策略的掌握。
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是教学系统设计的直接目的,而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则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最终指向。
二、系统设计的教学能够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两方面。
学习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学习的目的。
教学系统设计通过帮助学习者的学习来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发展。
三、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而阶段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对应于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
一般来说,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四、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系统观要求以系统论的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系统观指出,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习者。
它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要考虑教学过程的要求,又要考虑学习者已有的准备状态,力求所设计的教学从最恰当、有利的位置起步。
《教学系统设计》课后答案
第一章1名词解释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系统方法:就是根据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么做,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关注的对象不同,前者关心的是设计问题,后者关心的是具体教学问题。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是以“教”为主和“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
2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以及这些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
(P12-P14)答: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和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指导教学者从学习理论的视角提出教学设计的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了解答问题的方式,以学习理论的措辞方式建构教学设计的措辞方式,从而促进教学设计研究方式的转变;教学理论则在理性与创造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具有简单而新颖的设计特色,提出基于核心概念、生成性话题及综合主题设计的任务分析法;系统方法为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基基础及系统方法论的取向的反思;人们对传播理论的研究由早期的“枪弹论”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交互模式”,使得教学设计由先前的“单向灌输”的理念逐渐转变为现在“多向交互”设计理念。
3举例说明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不同层次。
(P10-P11)答: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及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等当做产品来设计,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系统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确定,有时还吸收媒体专家和媒体技术人员参加,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评价;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如信息化教学教案的设计,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现有的教学资料,选择、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和策略完成目标,这个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一般由教师自己来完成,必要时,也可由教学设计人员辅助进行。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一、填空题2.传统ID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两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3.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4.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
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5.巴纳西强调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提出了宏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6.加涅教学设计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条件7.__梅瑞尔__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阐释:“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cience-baed-technology)。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__学习经验__和__学习环境_。
8.教学设计是运用_系统方法__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__教学目标__,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__评价__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__修改__的过程10.1900年__杜威__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12.20世纪90年代,__建构主义学习理论__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
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13.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等属于以__产品__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
14.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大纲等宏观系统等属于以__系统__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
15.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教学属于以__课堂__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
16.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依赖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__特定功能__的有机整体。
17.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3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大纲第一章1、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6、如何区分ID1和ID2?区分基点:理论基础——学习理论ID1:第一代ID模式的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理论基础。
ID2:第二代ID2模式标志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第二章1、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3、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将教学活动索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散打领域。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创新、机械动作、适应、有指导的反应(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6、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并能在具体例子中区分A、B、C、D;(1)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2)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3)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4)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第三章1、学习需要的定义;定义: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1)内部参照分析法(2)外部参照分析法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主要依靠视觉、听觉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
(2)前运演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能够运用思维方式来接触外部世界,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动作,智慧技能的学习。
如模仿、动作重复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认识方面已逐步由简单到复杂,能够对较为复杂的行为进行学习和运用。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这一阶段的人已经具备自我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态度观,能够独立思考并完成相应的动作、技能。
4、认知结构的定义;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够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7、学习动机的定义;定义: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8、Keller的ARCS模型;(1)A即注意力(Attention):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2)R即关联性(Relevance):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近。
(3)C即自信心(Confidence):教学中应提供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4)S即满足感(satisfaction):每节课都应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满足。
10、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特征分析;(1)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的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6)学习目标多样化(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第四章1、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学策略:是指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先行组织者的定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阶段)(1)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要比原有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含水平,并且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阶段1:呈现先行组织者a.阐明本课的目的。
b.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
c.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阶段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a.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b.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c.保持注意。
d.显示材料。
e.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阶段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a.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b.极的接受学习。
c.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3、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理论来源、最近发展区的定义、主要步骤)(1)理论来源:这种教学策略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2)最近发展区的定义: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3)主要步骤: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②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③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谈论。
⑤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7、CSCL的主要形式;(1)实时同地CSCL,(2)非实时同地CSCL,(3)实时远距CSCL,(5)非实时远距CSCL,第五章1、学习环境的定义;(1)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2)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3)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4)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2、教学媒体的特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受控性3、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和方法;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学习者特征(4)依据教学条件方法:(1)问题表(问卷式)(2)矩阵式(3)算法式(4)流程图4、学习资源的定义;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5、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1)作为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2)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信工具(4)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5)概念图工具(6)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第六章1、教学评价的定义及功能;(1)定义: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2)功能:①诊断功能②激励功能③调控功能④教学功能⑤导向功能2、教学评价的分类;(1)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相对评价:是指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体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略。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尤略。
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其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
一般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而正常的教学活动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如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后的小测验,相对进行得比较频繁。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做“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定量评价: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
3、评价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应考虑的因素;(1)完整性和规范性①教学目标的阐述,②学习者特征的分析,③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④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⑤教学过程的设计,⑥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⑦总结和帮助(2)可实施性①时间因素,②环境因素,③教师因素,④学生因素(3)创新性4、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6个阶段;6个阶段:自我评价、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以及进行中的评价。
第七章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类型;(2)类型: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为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和资料工具型等类型。
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1)项目定义,(2)教学设计,(3)系统设计,(4)脚本编写,(5)数据准备,(6)软件编辑,(7)试用评价,(8)形成产品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根据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可以将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归纳为8个步骤:(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
开发网络课程,首先要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和需要,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
(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
作为完整的网络课程,应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
(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
确定网络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块,建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
(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
将每一教学模块划分成若干个栏目,并规划好它们在屏幕上的具体位置。
(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
根据具体情况,详细说明每一屏幕的呈现方式和链接关系,编写成脚本卡片,并收集有关的素材资料。
(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
选择网络课程的开发语言和编著工具,如FrontPage、Dreamweaver等,根据脚本卡片建立网络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片段模型。
(7)开展教学实验,进行评价修改。
利用已经完成的片段模型,设计教学应用方案,实施教学活动之后进行评议修改。
(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
对片段模型不断充实和完善,并完成整门网络课程的开发,经技术测试后,申请注册,上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