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民族性

合集下载

试以民间谚语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

试以民间谚语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

试以民间谚语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

谚语总结了人类生活、斗争中的种种经验和智慧,具有传播知识经验训诫人们言行的功能,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宝贵财富。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

由于谚语来源于人类生活斗争的实践,而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意识、思想活动等精神生活本质上有很大的一致性,所以世界各民族的谚语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相同的一面,有可对译性。

但是谚语毕竟植根于各自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是吸收着本民族生活的营养产生发展起来的。

无疑,民族的种种要素(如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心理、习俗﹑信仰等)直接影响着谚语,使谚语染上浓重的民族色彩,体现了民族的个性,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认识和揭示谚语的民族性不仅对研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有积极意义;而且从语用方面说,对准确地了解掌握母语及外民族的语言都有较大的帮助。

民族共同语既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民族个性的一种体现。

谚语是语言词汇体系中特殊成员,它是以本民族的共同语为载体而存在。

不同民族的语言构造系统的各种规律、特征,在各族谚语的语言形态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众所周知,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每条谚语的语言形态的主体是由数个单音节语素所构成。

构成每条谚语的语素在听觉上是一个自然语音单位,即一个语素由一个音节构成。

每个音节都有声母和韵母,无复辅音。

它不同于印欧语系包括日尔曼语族、斯拉夫语族的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俄语。

它们的语素不都是由一个音节充当,复辅音、音素之间结合得较紧。

所以从外部语言形态上观察,汉语的谚语与印欧语系的谚语在声音语感上有明显的不同。

印欧语系中的不同语支里的不同语种的外部语言形态彼此也有区别,因为它们各自的语言系统不同,听起来的语感也不一样,从而使各民族谚语的外在语言形态的个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汉语谚语的外在语言形态的个性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为使谚语易于流传、说起来上口,汉语谚语特别强调上下句句尾的叶韵。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摘要:十九世纪中国古典文学接近尾声,二十世纪中国开启了现代文学之路。

中国现代文学有独特的特点,有独特的传统,具有本土性、民族性,以民族化的方式实现世界化。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进行了浅析,表达了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现代;文学;民族性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与西方文学的关系,进而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长久的话题。

与此相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品格定性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传统性”、“中国性”、“现代性”、“世界性”、“民族性”、“本土性”、“西方性”,这些性质概念长期困扰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民族含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的审视,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方案的设计,关涉到一个不能不解决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中国文学理论的身份问题,即如何处理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的关系,以确立中国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这就是民族性问题。

民族性是一个比较概念。

相对于其他民族,民族性划出了该民族和其它民族的界限,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属性才能够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标示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疆界”。

民族性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的合法性、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展示出的形象及其应有的地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

文学理论的民族性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据——即以什么样的精神内涵来统摄中国文学理论的形态及价值追求,如何面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传统、现代文学理论传统,又如何面对西方文学理论传统,才能既不自闭于世界文学理论发展格局之外,与世界文学理论同步发展,又能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境况中,不泯灭自己的合理价值,不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因此,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诸种复杂关系就是必要的和先在的。

在古今中西的文化较量与优胜劣汰的历史过程中,对域外文化的憧憬与向往、对民族传统的怀念与舍弃,反思、批判与接受和选择,构成了由现代化价值观和民族性诉求的共存而形成的张力状态,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焦虑。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法捷耶夫在《论鲁迅》中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墨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冯雪峰同志也曾说过,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

毛主席对鲁迅做了极为崇高的评价。

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妗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将,他的爱国热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示了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最可敬的一面,这二者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一、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他著作的红线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充满了祖的热爱,正是这些热爱驱使他追求新的知识,探索传统文化。

鲁迅起先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东渡日本去学医,后来受到刺激,决心弃医从文,他要用文艺唤醒人民。

回国后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阶级大搏斗中。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透彻观察中国之现实,认识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不可能解放。

为此他写了一系列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药》、《风波》、《铸剑》、《非攻》、《理水》等。

这些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想到处可见。

“狂人”是寻求正理、要求改革而被迫害成狂人的战士,他彻底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文明史就是“吃人”史。

《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巨大的历史内容,性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它已被译成几十种外文,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汉代文学的政治性与民族性

汉代文学的政治性与民族性

汉代文学的政治性与民族性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汉代文学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又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代文学的政治性与民族性。

一、政治性的体现1.宣扬皇权汉代文学中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对皇权的宣扬上。

汉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文学作品往往以歌颂皇帝为主题,宣扬皇权的威严和伟大。

例如《大风歌》中写道:“皇帝圣德,日月所照;四海之内,莫不承风。

”这种宣扬皇权的文学作品,旨在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增强人民对皇权的认同感。

2.批判腐败汉代文学也有一些作品揭露社会腐败现象,对当时的政治现状进行批判。

例如《七发》中写道:“贪污受贿者,官员之耻;贪污受贿者,人民之祸。

”这些作品通过揭露腐败现象,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当政者改正错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义。

3.歌颂功绩汉代文学也常常歌颂皇帝的功绩和治理成就,以提升皇帝的威望和声望。

例如《长歌行》中写道:“汉家天下,百姓安康。

”这种歌颂皇帝功绩的文学作品,旨在树立皇帝的威信,加强人民对皇权的支持和信任。

二、民族性的体现1.崇尚中华文化汉代文学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卓越性,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性。

汉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以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例如《古文观止》中的《上枢密书》提到:“中华之文,融融乎天人之际。

”这种崇尚中华文化的文学作品,旨在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文化自信。

2.讴歌民族英雄汉代文学也常常歌颂民族英雄,以彰显中华民族的英勇和智慧。

例如《木兰诗》中写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这种歌颂民族英雄的文学作品,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3.弘扬传统美德汉代文学强调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论语》中的《子路》篇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种弘扬传统美德的文学作品,旨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2009959036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2009959036

民族文学好世界文学的关系在讨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明白什么事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存在着相当的歧异和含混。

歌德之后,有许多学者想赋予‘世界文学’以明确的意义,但似乎都不十分成功。

这些看似令人惊异的说法其实来自对“世界文学”的特定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确定性。

“民族文学”的概念在中国的境遇似乎更尴尬,人们完全赋予它另外的含义。

这使有关讨论难以取得真正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实际上常常隐藏着西方中心论和汉民族中心论(大汉族主义) 的无意识。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世界文学不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学之外独立存在的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学或由民族文学构成的互相关联的多边文学。

从逻辑上讲二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

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

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

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人一看不知所云。

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

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

民族文学是文学民族性的反映,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

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

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所以民族文学具有其独特性,各民族文学之间是不会完全相同,多多少少都有其个性化的因素。

例如汉民族文学和美利坚民族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

民族文学在世界大融合的环境中依然保留其独特性。

文学的特点

文学的特点

文学的特点文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文化性、历史性、现实性1、文化性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2、历史性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3、现实性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

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除了三个基本特征之外,文学还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等特征。

纵观西方文论发展史,有关文学本质的论述经历了:模仿论——表现论其他关于文学本质的论点:弗洛伊德:文学是性本能的转移与升华。

海德格尔: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卡西尔:艺术是一种符号。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从文化途径看文学,文学是文化。

从审美角度考察文学,文学是审美。

从惯例立场看文学,文学即惯例。

中国当代学者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文学是关于生命的书写。

文学是通往心灵的时空隧道。

文学是精神的栖息之地。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是人心的呢喃。

文学是虚构的、审美的、让人愉悦的。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文学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生活。

(曹廷华)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童庆炳)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一,从存在形态看,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

(假定性和虚幻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点)第二,从审美认识看,是具体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通过选择、提炼、加工,创造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的本质。

高度的概括性是文学作品形象的内在特质。

第三,从艺术功能看,是表现性和感染性的统一。

表现性:表现社会心理内容;表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形象是情与理的统一。

感染性:形象在欣赏中要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以此来感染读者。

文学创作充满生机的灵魂——论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文学创作充满生机的灵魂——论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灵世界的新大陆,使人类 艺术化 的表现 自我
获得 了重要 进 展 ; 对 泛滥 的拜 物 主 义 的挣 脱 ,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 的蓬勃兴起 , 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发展 , 社会主
在文化世界性领域 , 把 对 内心世界的重视 , 对精神发展 的关注 , 体现 义运动面临的新 问题 , 把人 的生存价值 、 生存 了人 自身的又一次解放; 注重表现本真 、 无意 人 的问题凸现 了出来 , 人性等 问题凸现 了出来 。 而人的生存价 识, 对 艺术真 实, 对人类认识 自我 , 向前迈进 态势 、
辽 宁 /范 垂功
把 握 文 学 民族 性 与 世 界性 辩 证 关系 的精 种共 同的本 质 以后 ,就 以这 种 共 同 的认 识 为
髓, 是文学创作充满生机、 避免僵化的灵魂。
指导 ,继续向着 尚未研 究过 的或者尚未深入
地 研 究 过 的各 种 具 体 的 事物 进 行研 究 ,找 出 其 特 殊 的本 质 , 这 样才 可 以补 充 、 丰 富和 发 展
象, 但各有其 民族化特 点。从川端康成 的《 水


些 艺术家、 思想家否定人的生存价值 。
晶幻想》 、堀辰雄 的《 神圣家族》 等作 品来看, 英 国当代评论家柯林 ・ 威 尔逊 说: “ 我倾 向于 日本 作家没有原装 引进“ 乔 伊斯 ” , 而是在本 强 调人 的毫无 价 值 。 ’ 去国哲 学 家 巴斯 克 说 : 国文学艺术传统抒情格调和美文趣味 的基础 “ 人是一种怎样 的怪物 ……宇宙的垃圾 。旧
被称为现代文坛疗伤系的代表作家日本的吉本芭娜娜其作品橡果姐妹失去双亲的少女果子和姐姐橡子创办了一家名叫橡果姐妹的心理咨询网站热心解答网友们遇到的情感难题她们在勤奋构建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构建自我价值磨砺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灵能够感受到爱感受到自由

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学民族性问题分析

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学民族性问题分析
维普资讯
文 2 纪 8 代西方 g aztn 这 o i i O世 O年 社 会孕 育产 生并 逐渐 推 及全 球 的庞 然 大 物 , 入 了 进 世 界各 国文学 的视 野 。众 所 周 知 , 言 是 最 具 民族 语 性 的标 志 , 文学 则 是 一个 最 牢 固 的 民族 堡垒 。在 而 全球 化 浪潮正席 卷 社 会生 活各 领 域 的 今 天 , 有种 种
这 一方 面是 因为 西方 的汉 学界 长 期 以来 所 处 的边 缘 地位, 他们 对 中国文 学 的 了解 在 很 大 程 度上 出于 工
中外文学民族性问 中两大理论立场的论争 题
文 学 的民族性 , 顾名 思义 , 是指 文学 的 民族特点
所 达到 的鲜 明度 。而文 学 的民族特 点应是 某 一特定 民族 的文学在 内容 与形 式等方 面有 别于其 他 民族 的
当代文坛 2 0 第 5期 06年
的同时, 不仅体现出语言所表达的实际内容, 承载着 特定区域的社会文化 , 而且 , 语言所 内涵的一切还具
l9 3
维普资讯
文化与传姐
间所说 : 强大 的 民族并 不 总 是 正义 的 , “ 而正 义 的民 族 往往 并不 强大 。 ” 作 为 对 文化 进 化 主 义 的反 驳 , 出现 了 文化 相对 主义 。文化相 对 主义 的观 点是 德 国学 者斯 宾格 勒提 出的 。斯宾格 勒认 为 , 一 个 民族 的文 化 是 彼 此 隔 每
个性特征总和。突出民族特征 , 丰富世界文学 , 原本 是互为统一, 互为促进 的。但是 , 全球化使得中外文 学创作如同其他工业产 品的生产一样 , 被纳入一种 大批量生产 的文化工业程序 。它 的价值常常也要像 其他产品一样, 受到市场经济法则的制约 , 一切取决 于市场需要与否。由于全球化的推进往往体现着西 方 语 言 的普 及 和国 际互 联 网的广 泛 使 用 , 而互 联 网 上的文学作品又大量是用英语来传达 的, 因而在很 大程度上, 谁掌握了英语就等于谁拥有 了文学创作 的话语权, 有着英语写作技能 的人就能将 自己的文 学作 品快捷地发表在互联网上 , 使世界各地的英语 读者可以尽快地读到, 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传 , 造成 种 覆盖 面很 广 的影 响 。 目前 , 球 化 的风行 已将 全 英语 变为无 可 选择 也 无 法 抗 拒 的强 势 语 言 。其 实 , 语言在作为文学交流工具用 以传递信息、 表达思想

从创作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从创作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从创作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当代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中,民族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1、历史背景当我们谈论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时,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中国的历史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反映在文学中就是文学的民族性。

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变化,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的背景使当代文学在民族性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2、文学主题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主题上。

许多当代中国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描写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种描写往往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气息,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同时,在文学主题上,许多作家也会表现出一种对西方文化的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文化语境和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

3、语言表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中,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语言表达。

当代中国作家在创作中往往会采用纯正的中国语言,在语言表达上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甚至会采用许多方言和乡土词汇来表现地方色彩。

这样的创作方式反映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气息与风格,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的意义1、推动文化传承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具有推动文化传承的作用。

通过对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主题创作和语言表达,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而帮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2、凸显国家形象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在国际上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变得越来越频繁。

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在国际上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可以为中国树立自己独特的形象,带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在文学创作中也具有启示作用。

文学意象的民族性及其翻译

文学意象的民族性及其翻译
手法, 比如 双 关 , 征 , 喻 。 内 部 结 构 象 借 指 的是语 言 的风 格 , 述 模 式 , 空模 叙 时 式 。载 体 包 括 情 节 , 物 , 景 , 境 , 人 场 环 气 氛等 。蕴意则 指 的是文字 的哲 理意 义 。 这 四个 部 分 的 有 机 结 合 , 构 成 集 合 意 则 象 。而 单 个 意 象 则 主 要 是 指 修 辞手 法 所 表 达 的 意 象 , 着 重 考 虑 语 言 的 外 部 形
豳 窒
文 学 意 象 的 民 族 性 及 其 翻 译
口胡 良骥
(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00) 10 4

要: 学意象的理解 , 文 决定 了对整个文学作品的理解 。本文着重 阐释文学意象的民族性及其翻译 , 为读者提供可能的番
民族 性 翻译
关键 词 : 学意 象 文
a oh r n s o l a p a n
常见 。 比如 中文 中有“ 他瘦 得像 只猴 ” , 英 文 中 则 有 “ s h s ao 。 中 文 a i a s dw” tn a h
用 “ 像 只 铁 公 鸡 一 毛 不 拔 ”表 达 “ 他 吝 啬 ”而 英 文 中 则 用 “ s nodsrw” , a l e 。此 a c 外, 由于 文 化 的 差 异 , 学 意 象 的 个 性 文 还 体 现 在 “ 象 缺 失 ” 比如 “ 蚕 到 死 意 。 春 丝 方 尽 , 炬 成 灰 泪 始 干 ” 西 方 人 是 不 蜡 , 能 也 无 法 领 悟 的 。 因 为 在 西 方 , 们 对 人 “ 蚕吐丝而尽 ” 这一现 象不 明白。再 比如 用 谐 音 双 关 表 达 的 意 象 : 杨 柳 青 青 江 “ 水 平 , 郎 江 上 歌 唱 声 。东 边 日 出 西 边 闻

论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论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论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随着世界的日益全球化,文化交流的加深,许多学科都逐渐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

然而,在这一趋势之下,论文学是否也能够跨越国界,具有普适性的语言和内容呢?本文将从论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探讨论文学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论文学在表达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化特色所带来的独特性。

就语言而言,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词汇表达方式,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在论文学中的思考方式和表达能力。

例如,中文中有很多独特的成语和谚语,这些特色的短语不仅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能够更直接地传递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与此相比,英文可能更注重逻辑性和准确性的表达。

这些语言上的特点会直接影响到作者在论文中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

除了语言的影响,论文学的民族性还体现在文化特色上。

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这些对于论文学的发展和内容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纵观历史,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中国论文学的题材选择和写作风格上。

而西方的性格分析和逻辑推理则更多地反映在西方论文中。

正是这些民族性的差异,使得论文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展现出独特的面貌。

然而,虽然论文学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点,但它的国际性也不可忽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不同民族论文的冲突和融合也变得容易了。

现如今,许多国际会议和期刊都提供多种语言的论文投稿和发表机会。

这为不同民族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地的学者彼此交流、互相学习。

在这种国际交流的背景下,论文学也不再局限于特定民族的问题和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全球性的议题,例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这些议题超越了特定民族的关切,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此,论文学的国际性也随之而来,学者们借助国际交流的平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启发和补充。

总结起来,论文学既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点,也融合了国际的因素。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的论文在表达方式和内容选择上呈现出多样性。

文学理论简答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一、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根据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感受方面的不同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理事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从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看,古代是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期。

在古代文学类型浑然混合的总体状态下,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已初步形成。

近代是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期。

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使理想型、现实型、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

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是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使现实型文学得以深化。

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形态,使现实型和理想型文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以综合发展。

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基础上又兴起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得以突出、强化、演变。

二、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节奏性、韵律性。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和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和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逻辑必然

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逻辑必然

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逻辑必然民族性原本是政治学、人类学的概念。

当民族的“自我独特性”和“民族身份”处于需要强化的历史阶段,民族性话语往往会成为一支强大的话语力量。

近代以来,国势低弱、中西文化的不平等状况强化了中国学人自卑与自强的双重心理,面对“中西、古今、体用”等两难选择,民族性话语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在处理中西古今关系、解决资源配置及方法选择上的一种元理论话语模式。

然而,民族性话语毕竟是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具有浓郁的时代性、情感性、地域性,而这些自身问题往往又被带入文学理论的研究中来。

比如,历史地看,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均表现出不同的对外关系倾向:或保守的激进,过于强调传统的力量;或开放的激进,过于依赖西学资源的引入。

这种历史的情绪化表现显然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清理的矫正。

而诸如“民族性话语概念元素的逻辑关系”、“民族性话语的历史表现及其最终形态”等问题,则仍需要从根源上予以剖解分析。

惟如此,才能处理好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实现中西、古今的融会贯通,完成中国文学理论的时代性创生。

一、模糊与纠结:民族性话语的内涵及命运(一)民族性话语的内涵(二)民族性话语的历史纠结民族性话语是民族主义思想的衍生品。

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首先是近代的,其次是较为复杂的。

虽然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最深层的意识力量,然而,历史地看,无论是民族主义思想还是民族性话语,都存在着内在的深刻悖论:从情感上需要强化,在理性上却予以反抗;从政治上需要认同,在文化上却必须反对;从国际关系上必须重视,在国内关系上却必然淡化。

即表现为在此种场合的反抗和在彼种场合的尊崇。

但是,不管承认与否,民族主义文化心理永远是中国学者的指导意识,居于压倒性地位。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有三个原因也导致学者们的理性意识不能完全屈从于纯粹的情感形式。

其一,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是明显的,而全球化与地方化却在矛盾的张力中同时得到强化。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研究中经常被探讨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既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存在矛盾和冲突。

本文将从定义、关系和如何平衡两个方面对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进行探讨。

一、定义1、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的民族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表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方面的特征。

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在语言、历史、哲学、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特点。

2、文学的世界性文学的世界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类普遍文化价值和人类共同心理方面的特征。

它反映了人类在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共性,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二、关系1、相互依存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文学的世界性要以文学的民族性为基础,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独特性是形成世界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文学的民族性也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

2、矛盾和冲突然而,在实际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也经常存在矛盾和冲突。

一些文学作品过于强调民族性,忽略了世界性的普遍价值,导致作品缺乏开放性和包容性;而一些文学作品则过于追求世界性,忽略了民族性的独特性,导致作品缺乏个性和深度。

因此,如何平衡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如何平衡1、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保持文学世界性的同时,我们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只有深入了解和挖掘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才能保持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和特色。

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提升本民族文化的内涵。

2、尊重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保持文学民族性的同时,我们需要尊重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

文学作品应该反映人类的普遍价值和共性,而不是仅仅表现民族文化的狭隘性。

只有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才能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3、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了平衡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我们需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文学理论名解

文学理论名解

名词解释第四章1、文学价值观:是人作为主体于彼时彼地基于一定思想文化和实践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对于文学价值的体验、认识和判断尺度,也可以说是不同主体对待文学价值的选择和态度问题。

2、文学的认识功能:指文学可以帮助人获得多方面社会和人生的知识,可以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加深人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理解的功能。

3、文学的教育功能: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理境界、增强人们改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4、文学的审美功能:指文学可以具有满足人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在文学的审美体验中进入自由的境界,从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解放方向发展的功能。

5、文学的娱乐功能:指的是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心自由和轻松,带来精神与情绪的愉悦快适,带来怡情养性、消愁解闷的欢欣和抚慰的功能。

第五章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创作个性:是指一个作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

第六章1、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2、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3、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4、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5、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文学的民族性名词解释是什么

文学的民族性名词解释是什么

文学的民族性名词解释是什么文学是一种由文字组成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语言、情感、思想等方式传递人们的体验和理解。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传统,这种独特性被称为文学的民族性。

文学的民族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更代表了一个文化的独特风貌。

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都会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和传承。

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文学的民族性还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文学作品则是这种语言和文化的载体。

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在风格、叙事手法、意象等方面常常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俄国文学以其浓厚的宿命论和人性探索而闻名,而日本古典文学则注重描绘美的细腻之处。

另外,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作家的身份认同和历史背景中。

作家往往以自己所属民族的身份为根基,通过文学来表达和探索民族的意义和命运。

他们创作的作品往往充满对民族身份的自豪和对民族历史的思考。

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以其富有独特民族精神的作品而闻名,充满社会讽刺和对美国文化的思考。

此外,文学的民族性还与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例如,南美洲文学以其奇幻现实主义和对殖民地历史的反思而闻名,东欧文学则常常关注个人命运和对社会政治的探索。

总之,文学的民族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反映一个民族语言、文化、历史、地域等方面特征的独特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对民族身份认同和自我反省的表达。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同时也体会到不同民族的文学之美。

文学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变形和变位:马克思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布置。在 艺术创作中,通过想像,改变客观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叫变位:改变 客观事物的外貌、形状叫变形。 例如:王维的《雪里芭蕉》 于非的《牡丹》 任洪渊的《船》
2〉、以形传神,显示意蕴:
苏轼---对事物的描述趋近于形还不够,要“得其理,传其神”。 黑格尔---要显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说 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3〉、渗透个性,显达心灵 例如:比较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笑花只花是归毛 。烂把枝悬,泽 漫春俏崖飞东 时来。百雪 ,报俏丈迎 她。也冰春风 在待不,到雨 丛到争犹。送 中山春有已春 , --碾任雨昏寂陆 作群。独寞游 尘芳无自开 ,妒意愁无 只。苦,主驿 有零争更。外 香落春著已断 如成,风是桥 故泥一和黄边 , 。 ---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三、文学的其它特性
1、文学的民族性 意义: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 闻乐见。 其次,文学具有民族性,才会会的世界性。 2、文学的人民性 意义:a.是衡量和批评古代文学作品、区分文学遗产中 精华与糟粕 的重要尺度。 b.人民性比阶级性的内涵宽泛,也是任何时代衡 量文学作品的一个尺度。 3、文学的阶级性 a.文学阶级性的含义 b.文学阶级性的复杂表现
c.文学与人性
3、文学对济础 的反作用
三、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政治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政治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文学法律的关系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
文 学
道德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对道德的影响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文学的民族性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

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

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民族性是文学发展的一种不自由的结果,但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本质要求。

首先它是文学创作目的的要求。

在讨论文学产生的动力时,可以找到许多动力,但根本动力却是基于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及求美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得到加强。

其次它是文学对人类的一种认识的冲动之结果,必然把文学推上世界性的层次。

最后是文学的特殊性质就是文学表现美,是美的,是审美的。

这使文学具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不同民族的人因为美沟通了彼此的心灵。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事物呈现出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又是同一的,即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愈是世界的,愈是民族的。

首先,丧失了民族个性的作品,特别是不优先关怀民族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作品,不可能形成对人类的真切关怀。

缺少民族个性,便丧失了文学的本质特征。

所以文学的民族特性的发展愈鲜明、愈丰富、愈充分,就愈具有世界性。

其次,民族文学唯有置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之中,才可能得以发展与繁荣,民族文学的特性才可能得以保存与发扬,才可能以自身的不断发展、丰富,不断成熟而赢得世界意义和世界地位。

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客观事实,也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文学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各民族文学一经形成,不仅是自己民族的,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迟早要趋向于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引言“文艺”是一个综合的、广阔的概念,它是一个传承性的学科,是古代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历史产物。

面向新世纪的文艺,必须承接和吸纳古今中外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文艺应当以深化和优化“文”和“史”、“人”和“美”的关系为宗旨,以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为基础核心,深刻理解文艺的概念、特征以及文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一、文艺的概念“文艺”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括性的词汇,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我们一提到这个词汇就简单的理解为是文学和艺术的综合化,但是现在的很多学者很难通过一个标准的、严谨的段落词语对其进行解释。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文艺”是舞蹈、音乐、戏曲、书画、影视等这些给人们带来欢乐、趣味的审美艺技活动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是“艺术”中包含了“文学”的这一“语言分支”。

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思想的不断升华,决定着某一个时代的文艺特点、决定着文艺的走向和形成。

对“文艺”的概念在不断的发展,这一概念和概念所代表的学科内涵也不断面对文化形态和理论说明的挑战,我们不应简单的认为文艺就是什么、就不是什么,必须综合社会发展和人文思想等因素综合的去加以考虑,这也是“文艺”这一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其魅力所在。

二、文艺的民族性综合人类文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所有的优秀的文艺创作都是与其本国的民族特色相联系的,民族性对文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艺民族性的概念始于18世纪,同欧洲启蒙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密不可分。

首先提出文艺民族性问题的,是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者和浪漫主义先驱赫尔德。

他在《批评之林》、《关于人类历史哲学思想》等著述中,揭示了历史、民族和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强调了文艺创作的特点要受民族历史生活状况的制约,认为“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的面孔和有机体”,以此强调对象的个性特点。

例如:1791年11月4日赫尔德在致印度诗剧《沙恭达罗》德文译者福尔斯特的信中,称赞这部作品是“东方国家的真正花朵和同类之中第一部最优秀的作品”;认为“崇高和温存在这里如此紧密结合,即使在希腊人那里也无法想象:因为这里的地域、民族和诗人本人都充满了印度精神,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成熟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的民族性
对于讨论文学的民族性,首先这些名词要从内容上把握它们的含义。

民族是一个人类学的种族概念,文学上的“民族”或文学的民族性则主要是某一地域民族的主体性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立品格表现。

在某种意义上,独立性、主体性是民族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标志。

相比较于文学的民族性来说,文学的世界性具有多种涵义:一,它是对某种文学具有的世界所属关系的描述,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世界的“公共财产”。

二,它表明某种文学达到了为全世界各民族所认同和追求的深刻程度。

那么从文学的世界性的内涵上也可以简单的对文学的民族性下一个定义:某一个地域民族特有的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和表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而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的的缩影,是这个民族的心声,是这个民族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更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但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充满了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语声音。

各种西方文学思潮几乎被中国近现代文学界扫描了一次或几次,一些现当代的文论家常常用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即近现代彻底的反传统文化的姿态,必须依赖全盘西化的文论才能概括、提炼出一套“洋话连篇”的中国现代诗学,较少顾及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人(如郭沫若、茅盾等)身上留下的不可抹去的深刻印痕。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思想是渗透于现代文人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的,它不仅影响着现代文人对西方文论的选择与取向,而且决定着现代文人“中国式”解读的思维方式。

但是当代中国文学一直受到来自苏联,西方等一系列外来因素的影响,着意淡化了自我民族的文学认同,所以,现在对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认识上存在这极大的偏颇。

比较根本的是我们对于文学现代化的理解,一直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的。

因为历史的一些原因,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起就有了“西化即现代化”意义上的“世界文学”特征。

这种把西方文明当作普世理想的思维模式反而导致了对于自身文化的迷失,例如郁达夫的《沉沦》等自叙传小说的深层结构是“原罪”意识影响下的性罪恶感过度膨胀,因而自我放逐出精神家园走向绝望;巴金的《寒夜》把启蒙理想和传统价值化身为主人公汪文宣的妻子和母亲,汪文宣在二者的夹缝间根本无法生存,只能走向死亡和绝望;而张爱玲的《传奇》则写出了传统美学价值在“不中不西”环境中的种种挣扎,却只能通过畸变和扭曲来表达生存的绝望……诸如此类的例证尽管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深层意识上却有共同的模式,即无法产生立足自身的民族文学。

那么有诸如此类的问题下,我们应当怎样去发展我们的文化民族性呢?首先我们要对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解析,文学的民族性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以及其活力之源是文学的人民性。

文学的人民性就是指由有着形式的民主性的文学文本话语揭示、体现或流露出来的、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客观地具有对人民的关怀、纠正与精神提升效果的、渗透于所深刻描
述的现实生活图景中的一种进步的情感、态度、精神或倾向。

而我们的作家对人民性的有意疏离或拒斥使文学的民族性苍白萎顿、丧失活力与个性,终至于丢失在西方的文学体系中不得自拔。

所以说文学民族性的弘扬和书写需要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同人民大众相联系,必须努力贴近民族真实的、鲜活的历史,反映我们民族为实现自己的历史梦想而进行的百折不挠的奋斗以及在这一奋斗中经受的心路历程。

还有我们要考虑的是文化民族性和文化世界性的关系,很显然,当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那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文化上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对于处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我们现在应该摈弃“一切乞灵于西方”这种最偷懒的思维方式,把构建汉民族文化体系,呼唤汉民族自身的文艺复兴作为创作和批评的目标,并重新检索在过去那个知识、思想和信仰的连续性的思路中,还有什么资源可以被今天的思想重新阐释。

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对西方文明有了理解和解释的依据,也有了吸纳和化用的自信。

世界文学的“他者视野”,给中国当代文学引进了一种激励与竞争的机制,从而有利于优化和“个性化”本民族文学,真正以“民族”的姿态“走向世界”。

一个民族的文学,总是在自身与外界的交流互补中得到的进步,但是文学的民族性却是文学永远无法抛弃也不能抛弃的因素,因为它是文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文学的根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好好的保护和发展文学的民族性,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华民族文学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