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民族性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行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载体,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条件、社会习俗、自然产物等相关的具有较强历史性的故事。

4.民间故事: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

5.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是关于宏达的叙事。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忧于其他故事。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6. 笑话: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一针见血的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和。

8. 叙事诗: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9.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10.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开展的叙事。

11.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2.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干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绪论

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学学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经过能动创造的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

举例:鲁迅笔下的阿Q是封建社会的群氓,但他又超越了群氓。祥林嫂来源于封建时期的妇女,但是她又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妇女,知道要自己找工作,主动追求幸福。

(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

一、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二、文学的倾向性

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三、文学的民族性

(一)文学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等,文学家们长期生活在所属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熏陶,自然会用本民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

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从个人使其创作具有民族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作品中的表现

1。在内容上的表现

叙事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上。

论中国散文的民族性

论中国散文的民族性

论中国散文的民族性

摘要:散文是我国最具民族传承性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就散文概念的产生、文体的发展,还是就散文的审美特征、散文的创作实践而言,中国散文都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直接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散文传统特质的认识与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对散文民族性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散文;文体;审美追求;创作技巧;民族性

“五四”以来,我国的散文创作无疑有过于诗歌、小说。但在百年来的散文研究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过于看重外来的影响,对民族的传承重视不足,研究者过多地将力量投注于资料的梳理,过多地专注于散文本体论的讨论等。其实,无论是就散文概念的产生、文体的发展,还是就散文的审美特征、散文的创作实践而言,中国散文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直接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

一、从文体概念看中国散文的传统性

在中国,散文无疑是最具民族传承性的文学样式。它和传统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首先,在中国“散文”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国产”概念,它与横向的引进关联甚少。“散文”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明清两代,有人继续沿用“散文”这个名称。但是,截至“五四”,“散文”始终未能取代“古文”这个流传甚广的文体名称。“五四”以后,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里,均郑重使用了“散文”的名称。从此,散文开始广泛地指代韵文之外的广义散文,以及文学领域里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狭义散文。

其次,散文这种文体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散文,是一种跟韵文相对的文体。按约定俗成的说法,最初的无韵文(散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尚书》,散文的成形铸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南北朝有了“文笔说”。《文心雕龙》中区分了“文”和“笔”:“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的“笔”指散文,“文”指诗。此处的“笔”尚包括哲学、历史等论述性质和记事性质的散体文章,文史哲很难分开。当代的大散文,其实也有些沟通文史哲的意味。唐代出现了“散”、“骈”对峙,“文”、“笔”合一的文学现象。韩愈、柳宗元发动了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复古,意欲承续先秦诸子散文的文风。宋代的欧阳修等人发动了诗文革新运动,使散文的表现手法灵动舒展,文学的成分大大增加。有人因此把唐宋散文

论西洋歌剧的民族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文学艺术民族性的经典论述

论西洋歌剧的民族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文学艺术民族性的经典论述

90

2020/10

论西洋歌剧的民族性(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文学艺术民族性的经典论述

On the nationalistic traits of Western opera (1):Classic Marxist ideology on literature and art

展开正文论说之前,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首先,本文的主题关键词只有一句话:民族

性是世界歌剧的共性。

谓予不信,那么,证据之一:歌剧的老祖宗西洋歌剧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也许有人会说,世界性才是共性,民族性只是个性。这个没错,但应该看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不是僵死的、固定不变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

OUTLINE / For decades, China’s operatic scene has been shrouded by “foreign accents and foreign tunes,” generating much debate and controversy. Playwright and librettist Huang Qishi, who served as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a Opera and Dance Theat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nationalism in Western operatic history, shedding light o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opera.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

法捷耶夫在《论鲁迅》中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墨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冯雪峰同志也曾说过,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毛主席对鲁迅做了极为崇高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妗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将,他的爱国热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示了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最可敬的一面,这二者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一、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他著作的红线

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充满了祖的热爱,正是这些热爱驱使他追求新的知识,探索传统文化。鲁迅起先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东渡日本去学医,后来受到刺激,决心弃医从文,他要用文艺唤醒人民。

回国后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阶级大搏斗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透彻观察中国之现实,认识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不可能解放。为此他写了一系列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药》、《风波》、《铸剑》、《非攻》、《理水》等。这些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想到处可见。“狂人”是寻求正理、要求改革而被迫害成狂人的战士,他彻底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文明史就是“吃人”史。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摘要:十九世纪中国古典文学接近尾声,二十世纪中国开启了现代文学之路。

中国现代文学有独特的特点,有独特的传统,具有本土性、民族性,以民族化的

方式实现世界化。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进行了浅析,表达了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现代;文学;民族性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与西方文学的关系,进而与中国

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长久的话题。与此相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品格定性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性”、“中国性”、“现代性”、“世界性”、“民族性”、“本土性”、“西方性”,这些性质概念长期

困扰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民族含义

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的审视,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方案的设计,关涉到一

个不能不解决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中国文学理论的身份问题,即如何处

理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的关系,以确立中国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这就是民族

性问题。民族性是一个比较概念。相对于其他民族,民族性划出了该民族和其它

民族的界限,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属性才能够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标示出

一个民族文化的“疆界”。民族性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的合法性、在世界文

化格局中所展示出的形象及其应有的地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文化格局

的形成。文学理论的民族性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

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据——即以什么样的精神内涵来统摄中国文学理论的形态及

价值追求,如何面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传统、现代文学理论传统,又如何面对西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2009959036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2009959036

民族文学好世界文学的关系

在讨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明白什么事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存在着相当的歧异和含混。歌德之后,有许多学者想赋予‘世界文学’以明确的意义,但似乎都不十分成功。这些看似令人惊异的说法其实来自对“世界文学”的特定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确定性。“民族文学”的概念在中国的境遇似乎更尴尬,人们完全赋予它另外的含义。这使有关讨论难以取得真正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实际上常常隐藏着西方中心论和汉民族中心论(大汉族主义) 的无意识。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世界文学不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学之外独立存在的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学或由民族文学构成的互相关联的多边文学。从逻辑上讲二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人一看不知所云。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

民族文学是文学民族性的反映,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充满生机的灵魂——论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文学创作充满生机的灵魂——论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生存 态 势 、 人 性 等 问题 绝 不 是 铁 板 一 块 , 了一大步 。 这些共同本质, 产生于具有不同民 值、
族性的作 品,构成 了心灵化叙事方式 的世界 内部存在着鲜明的对立。
性意义。
在 生 存价 值 方 面 ,存 在 着 追求 生存 价 值
心灵化叙事方式,已经成为国际文学现 与 消 解 生存 价值 的对 立 。
象, 但各有其 民族化特 点。从川端康成 的《 水

些 艺术家、 思想家否定人的生存价值 。
晶幻想》 、堀辰雄 的《 神圣家族》 等作 品来看, 英 国当代评论家柯林 ・ 威 尔逊 说: “ 我倾 向于 日本 作家没有原装 引进“ 乔 伊斯 ” , 而是在本 强 调人 的毫无 价 值 。 ’ 去国哲 学 家 巴斯 克 说 : 国文学艺术传统抒情格调和美文趣味 的基础 “ 人是一种怎样 的怪物 ……宇宙的垃圾 。旧
这种共 同的本质的认识 ,而使这种共 同的本
文 学 民族 性 与世 界 性辩 证 关 系 的精髓 。 质 的认 识不 致 变 成 枯槁 的和 僵 死 的东 西 。 ’ @
从 这 里 我 们看 到 , 普 遍 人 类 的认 识 秩 序 , 从个 别 到 一 般 , 从一 般 这 就 是 从一 般 到 个 别 , 到个 别 , 如 此 不 断往 复 , 实 现 了人 类 认识 的不 性 对 特 殊性 具有 指 导 意义 ;特 殊性 可 以发 展

浅谈民族性在普希金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浅谈民族性在普希金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浅谈民族性在普希金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作者:郎朗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6期

【摘要】文章例谈《叶甫盖尼·奥涅金》作品中民族性特征的表现,并提出了民族性文学创作的出路。

【关键词】民族性;普希金;文学作品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普希金的躯干那么文艺思想就是他的灵魂,二者同时诞生,又同时发展,构建成一个深刻到难以想象的普希金。这种文艺思想最早出现的时间要追溯到普希金在皇村学校求学时期,那段时期在普希金创作的诗歌中可以隐约的看到这种文艺思想的雏形。之后随着普希金学识的增长,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这种典型的普希金式的文艺思想也逐渐的成熟起来。普希金将文艺与社会功能结合,将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结合,纵观他的作品,从作家的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从文艺的创作性和文艺的评判性,许多的看似矛盾的极端因素组合在一起,恰恰就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学人民性思想。

一、例谈《叶甫盖尼·奥涅金》作品中民族性特征的表现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公认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为在文中成功塑造了“多余人”的文学典范。《叶甫盖尼·奥涅金》代表了俄罗斯一个时代土生土长的民族的文化典型。就像杜波罗留夫所说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多余人形象涵盖了俄罗斯几乎所有的艺术家特性,那些无论是严肃的还是放纵的艺术家全都脱不出这个典型。

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爆发于19世纪20年代,这批后来被认为是俄罗斯解放运动第一代斗士的贵族革命家,经过艰苦的酝酿、计划、筹备、爆发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思想的萌发却留下了宝贵的种子。当时俄罗斯经历了1812 年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胜利,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对专职农奴制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势下,贵族青年中开始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一部分青年人也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十二月党人,这些青年血气方刚,不满足现存社会制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现状;另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生活在同样的圈子内,但是这些人依然留恋骄奢淫逸的生活,想方设法的保存现在享有的各种贵族特权;而第三种人则是贵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不甘心和贵族阶级一道灭亡,但阶级的局限又使他们没有勇气与能力去参加革命斗争,也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即染上了当时人们所说的“时代的忧郁病”。

从创作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从创作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从创作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当代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中,民族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1、历史背景

当我们谈论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时,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中国的历史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反映在文学中就是文学的民族性。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变化,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的背景使当代文学在民族性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2、文学主题

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主题上。许多当代中国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描写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传承等方面。这种描写往往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气息,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同时,在文学主题上,许多作家也会表现出一种对西方文化的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文化语境和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

3、语言表达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中,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语言表达。当代中国作家在创作中往往会采用纯正的中国语言,在语言表达上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甚至会采用许多方言和乡土词汇来表现地方色彩。这样的创作方式反映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气息与风格,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的意义

1、推动文化传承

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具有推动文化传承的作用。通过对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主题创作和语言表达,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而帮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文学意象的民族性及其翻译

文学意象的民族性及其翻译

为“ 可 行 舟 , 可 覆 舟 ” 水 亦 。而 不 包 的 刀 和 切 手 指 的 刀 是 同 一 把 如 “雨 后 春 笋 ” 译 作 “ pit sr n muho ms是 比较 合适贴切 的。 sro ” 淡 化 主 要 用 于 “ 象 缺 失 意 “ 没 料 到 半 路 会 杀 出 个 程 咬 他 翻 译 。“ 咬 金 ”是 中 国文 学 f 程 象 , 在 翻 译 是 时 候 适 合 采 取 淡 为 “ie dd te ep c ta l r i h x et h t: U
丰 富了汉语的表达 。 替 换 主 要 用 于 “ 象 错 位 意
“ h a n f u sb e d a d f t e s me k i c t r a n e i
当 中 。 中 国 古代 著 名 的文 学 评 论 家 刘 勰 在 《 心 雕 龙 》中 引 用 该 词 , 明 清 时 文 到 代 ,许 多 诗 人 很 重 视 诗 学 意 象 , 因 此 , “ 象 ” 的 内 涵 变 得 十 分 复 杂 丰 富 。 而 意 “ 象 ” 词 , 到 二 十 世 纪 在 国 外 文 坛 意 一 直 才 频 繁 出现 , 德 是 意 象 派 的代 表 。 庞 在学术 界, 者 从不同的角度对“ 学 意 象 ” 词 进 行 定 义 。 从研 究 的 角 度 出 发 , 一 本 文 中 , 象 即 承 载 主 观 情 感 的 客 观 物 意 体 。狭义 的说 , 象包 括 明喻 、 喻等 。 意 暗 比 如 , 斯 用 “ 红 的玫 瑰 ” 指 代 美 丽 彭 红 来 的 爱 人 。广 义 上 来 说 , 象 是 借 助 语 言 意 符 号 的 解 读 , 唤 起 读 者 视 觉 听 觉 的 印 象。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作者:蒯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9期

七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就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尴尬接受状况这一话题做了一次演讲,他围绕着“了解中国文学的人很少”、导致“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比较小的原因”以及中国文学的突破与完善三个问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学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应当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在演讲开始,徐则臣就遗憾地陈述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很小”这一事实:这些年国外了解中国文学的人依然很少,在国外的书店里,零星散落着几本中国文学书,许多国外学生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也仅仅只停留在老子、孔子、曹雪芹等几个人身上,有的甚至只知道张艺谋的电影。针对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这一尴尬接受现状,作为一个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作家,徐则臣表现出了十分的惋惜与无奈。

导致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比较小的原因很多,在演讲中,徐则臣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首先,汉语和汉语文学表达的独特性造成懂汉语的外国人相对较少,汉语文学翻译传播的障碍影响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其次,中国文学的独特性与民族性,造成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学文本的困惑与不解,这不仅与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关系,也与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弘扬了中国文化传统,满足了中国读者欣赏习惯,体现了民族性的中国文学为何难以走进世界文学之林?这不禁引人重新思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当然,也不能由此定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无法相容。徐则臣指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并不是单纯的以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更为庸俗的爆料来满足外国读者的阅读与审美需求,而是应该展示中国文学的艺术追求与价值取向,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与世界文学的共通性结合起来,取其精华,而不能因陈守旧,固步自封。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研究中经常被探讨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存在矛盾和冲突。本文将从定义、关系和如何平衡两个方面对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进行探讨。

一、定义

1、文学的民族性

文学的民族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表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方面的特征。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在语言、历史、哲学、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特点。

2、文学的世界性

文学的世界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类普遍文化价值和人类共同心理方面的特征。它反映了人类在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共性,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二、关系

1、相互依存

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文学的世界性要以文学的民族性为基础,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独特性是形成世界性的前提。另一方面,文学的民族性也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

2、矛盾和冲突

然而,在实际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也经常存在矛盾和冲突。一些文学作品过于强调民族性,忽略了世界性的普遍价值,导致作品缺乏开放性和包容性;而一些文学作品则过于追求世界性,忽略了民族性的独特性,导致作品缺乏个性和深度。因此,如何平衡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如何平衡

1、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在保持文学世界性的同时,我们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只有深入了解和挖掘本民族的

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才能保持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和特色。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提升本民族文化的内涵。

文学的民族性名词解释是什么

文学的民族性名词解释是什么

文学的民族性名词解释是什么

文学是一种由文字组成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语言、情感、思想等方式传递人

们的体验和理解。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传统,这种独特性被称为文学的民族性。

文学的民族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首先,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人文

精神。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更代表了一个文化的独特风貌。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都会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和传承。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文学的民族性还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每个民族都

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文学作品则是这种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在风格、叙事手法、意象等方面常常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俄国文学以其浓厚的宿命论和人性探索而闻名,而日本古典文学则注重描绘美的细腻之处。

另外,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作家的身份认同和历史背景中。作家往往以自己

所属民族的身份为根基,通过文学来表达和探索民族的意义和命运。他们创作的作品往往充满对民族身份的自豪和对民族历史的思考。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

以其富有独特民族精神的作品而闻名,充满社会讽刺和对美国文化的思考。

此外,文学的民族性还与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域的文

学作品往往会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主题。例如,南美洲文学以其奇幻现实主义和对殖民地历史的反思而闻名,东欧文学则常常关注个人命运和对社会政治的探索。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学的民族性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民族性是文学发展的一种不自由的结果,但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本质要求。首先它是文学创作目的的要求。在讨论文学产生的动力时,可以找到许多动力,但根本动力却是基于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及求美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得到加强。其次它是文学对人类的一种认识的冲动之结果,必然把文学推上世界性的层次。最后是文学的特殊性质就是文学表现美,是美的,是审美的。这使文学具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不同民族的人因为美沟通了彼此的心灵。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事物呈现出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又是同一的,即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愈是世界的,愈是民族的。首先,丧失了民族个性的作品,特别是不优先关怀民族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作品,不可能形成对人类的真切关怀。缺少民族个性,便丧失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文学的民族特性的发展愈鲜明、愈丰富、愈充分,就愈具有世界性。其次,民族文学唯有置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之中,才可能得以发展与繁荣,民族文学的特性才可能得以保存与发扬,才可能以自身的不断发展、丰富,不断成熟而赢得世界意义和世界地位。

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客观事实,也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文学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各民族文学一经形成,不仅是自己民族的,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迟早要趋向于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文学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4、表现:表现是指文学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
审美理想。是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方法上偏重于理想的表现 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喻意、夸张、 变形以致抽象的艺术语言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 自我,改变客体,表达理想。表现具有感憾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的特点。 例如:《西游记》
3、文学作品倾向性的表现
a.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不应当特别的把他指点出来。 b.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读后,你想 到了什么? 例如: 《我遥望》曾卓 1〉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 2〉 经历了狂风暴雨 惊涛骇浪
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 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二、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a.经济条件是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1、经济基础对文 学的制约作用
文 学 与 经 济 基 础 的 关 系
b.经济基础不仅决定这文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同 时也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变化 a.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
2、文学的相对 独立性
b.文学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a.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b.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作用 c.在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又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 立
而今我到达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的民族性

对于讨论文学的民族性,首先这些名词要从内容上把握它们的含义。民族是一个人类学的种族概念,文学上的“民族”或文学的民族性则主要是某一地域民族的主体性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立品格表现。在某种意义上,独立性、主体性是民族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标志。相比较于文学的民族性来说,文学的世界性具有多种涵义:一,它是对某种文学具有的世界所属关系的描述,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世界的“公共财产”。二,它表明某种文学达到了为全世界各民族所认同和追求的深刻程度。那么从文学的世界性的内涵上也可以简单的对文学的民族性下一个定义:某一个地域民族特有的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和表现。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而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的的缩影,是这个民族的心声,是这个民族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更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但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充满了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语声音。各种西方文学思潮几乎被中国近现代文学界扫描了一次或几次,一些现当代的文论家常常用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即近现代彻底的反传统文化的姿态,必须依赖全盘西化的文论才能概括、提炼出一套“洋话连篇”的中国现代诗学,较少顾及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人(如郭沫若、茅盾等)身上留下的不可抹去的深刻印痕。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思想是渗透于现代文人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的,它不仅影响着现代文人对西方文论的选择与取向,而且决定着现代文人“中国式”解读的思维方式。但是当代中国文学一直受到来自苏联,西方等一系列外来因素的影响,着意淡化了自我民族的文学认同,所以,现在对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认识上存在这极大的偏颇。

比较根本的是我们对于文学现代化的理解,一直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的。因为历史的一些原因,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起就有了“西化即现代化”意义上的“世界文学”特征。这种把西方文明当作普世理想的思维模式反而导致了对于自身文化的迷失,例如郁达夫的《沉沦》等自叙传小说的深层结构是“原罪”意识影响下的性罪恶感过度膨胀,因而自我放逐出精神家园走向绝望;巴金的《寒夜》把启蒙理想和传统价值化身为主人公汪文宣的妻子和母亲,汪文宣在二者的夹缝间根本无法生存,只能走向死亡和绝望;而张爱玲的《传奇》则写出了传统美学价值在“不中不西”环境中的种种挣扎,却只能通过畸变和扭曲来表达生存的绝望……诸如此类的例证尽管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深层意识上却有共同的模式,即无法产生立足自身的民族文学。

那么有诸如此类的问题下,我们应当怎样去发展我们的文化民族性呢?首先我们要对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解析,文学的民族性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以及其活力之源是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人民性就是指由有着形式的民主性的文学文本话语揭示、体现或流露出来的、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客观地具有对人民的关怀、纠正与精神提升效果的、渗透于所深刻描

述的现实生活图景中的一种进步的情感、态度、精神或倾向。而我们的作家对人民性的有意疏离或拒斥使文学的民族性苍白萎顿、丧失活力与个性,终至于丢失在西方的文学体系中不得自拔。所以说文学民族性的弘扬和书写需要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同人民大众相联系,必须努力贴近民族真实的、鲜活的历史,反映我们民族为实现自己的历史梦想而进行的百折不挠的奋斗以及在这一奋斗中经受的心路历程。还有我们要考虑的是文化民族性和文化世界性的关系,很显然,当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那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文化上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对于处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我们现在应该摈弃“一切乞灵于西方”这种最偷懒的思维方式,把构建汉民族文化体系,呼唤汉民族自身的文艺复兴作为创作和批评的目标,并重新检索在过去那个知识、思想和信仰的连续性的思路中,还有什么资源可以被今天的思想重新阐释。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对西方文明有了理解和解释的依据,也有了吸纳和化用的自信。世界文学的“他者视野”,给中国当代文学引进了一种激励与竞争的机制,从而有利于优化和“个性化”本民族文学,真正以“民族”的姿态“走向世界”。

一个民族的文学,总是在自身与外界的交流互补中得到的进步,但是文学的民族性却是文学永远无法抛弃也不能抛弃的因素,因为它是文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文学的根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好好的保护和发展文学的民族性,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华民族文学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