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角度
叙述要选好角度
示例:有限视角
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 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 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 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 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 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 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 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 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 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方法总结】
•第三人称
•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 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 叙述者也知道;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 •不足之处,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 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 者交谈似的。
•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转换叙述角度
【写作训练】
•教材p62第五题的材料:
•1.请从学生、清扫女工、教授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 来叙述这个故事。 •2.请选对人称。
【方法总结】
•第二人称
•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
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
•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
浓。
【方法总结】
•叙述角度的选择
•根据主题需要、作者的擅长选择角度。
•选择角度后要从所选角度来看问题、叙事
示例:有限视角
乌鸦角度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 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看样子 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 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 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 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 是这样?”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小说复习: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与练习
【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文学中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
文学中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其中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的运用对于塑造故事情节和传递信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方式,作家能够呈现各种风格迥异的故事,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一、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指故事中的叙述者所站立的角度和观察角度。
常见的叙述视角包括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多角度视角。
1. 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故事,直接参与其中。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让读者更加贴近故事中的主人公。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通过主人公自身的感受,让读者深入体验到其蜕变过程中的痛苦和绝望。
2. 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故事。
这种视角相对客观,可以展现更多的人物和场景,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整个故事发展。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通过描写各个角色的行为和对话,呈现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和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
3. 多角度视角多角度视角是指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来展现故事中的多个视角。
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感受,感受到故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运用了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通过多元的叙述视角,呈现了一个家族内部的争斗和矛盾。
二、叙事方式叙事方式是指故事的结构和呈现方式。
常见的叙事方式包括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和镜头切换等。
1. 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将事件按照一定的时间线索进行串联,呈现出故事的起伏和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叙述情节清晰、时间流畅的故事,使读者能够按部就班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线性叙事方式展开,清晰地呈现出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
叙事视角的定义及分类
叙事视角是指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
它分为三种类型:
1、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2、内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3、外视角:叙述者<人物。
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
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全知全能”的叙述,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只管看下去,叙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人物”叙述可以使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后视角”的叙述,给人无穷的诱惑力,并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韵味十足。
各种视角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不能把某种视角定于一尊,而又无条件排斥另一视角。
文字的叙述方式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
文字的叙述方式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在文字的叙述方式选择上,选取最适合的叙述角度是十分重要的。
叙述角度决定了读者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是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叙述方式应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叙述角度是指由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作为叙述者,以自我身份参与其中的叙述方式。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贴近故事中的人物,亲身感受到人物的思考和情绪。
例如,当我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来叙述一段悲伤的故事,读者可能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
二、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是指由一个旁观者或外部人物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客观地展现故事的全貌,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通过多个角色的叙述,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当我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来叙述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读者可以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三、交叉叙述角度交叉叙述角度是指在故事中交替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
通过不同叙述角度的切换,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叙述方式适用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或有时空转换的故事。
例如,当我们交叉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来叙述一段跨越数十年的爱情故事时,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四、环视叙述角度环视叙述角度是指叙述者在故事中像摄像机一样环视全景,全面展现故事的各个角度和细节。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全息式的故事体验,将他们置身于故事的中心。
例如,当我们采用环视叙述角度来叙述一场紧张刺激的战争场景时,读者可以感受到炮火纷飞、弹雨密布的氛围。
五、心理叙述角度心理叙述角度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的动机和目的。
例如,当我们采用心理叙述角度来叙述一个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时,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纠结和困惑。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是指作家通过哪种角度来叙述故事,传递信息和情感给读者。
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呈现不同的故事效果,给予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叙述视角,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及对作品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某个故事中的角色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感受来理解故事。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深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由于叙述者是主人公本人,也可能对故事进行主观处理,产生片面或有限的观点。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叙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对各类人物的看法和内心的矛盾。
同时,第一人称视角也使得读者在伊丽莎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她共情,加深了阅读的情感共鸣。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旁观者可以是一个普通的观察者,也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提供更客观的叙述,让读者跳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全面了解故事的发展和各个角色的情况。
同时,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允许读者了解到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信息,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
例如,J.R.R.托尔金的小说《魔戒》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中,旁观者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描述了中土大陆上的冒险和斗争,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角色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第三人称视角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主要角色不知道的线索和信息,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三、多人称叙述视角多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现多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增加故事的层次和深度。
多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展示出不同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高中小说知识点背诵人称及叙述视角
一、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叙述人称决定的。
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二、第一人称1.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2. 小说中“我”的作用①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思想。
②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③“我”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的故事情节。
④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
⑤小说可“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文章的主题。
【注意】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
“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三、第二人称1. 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我们很少见到,这里就不做讲解,只需学生记住其优点。
2.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四、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叙述视角分类
视角分类是指在叙述中,故事或事件的叙述者所采用的角度或立场。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视角分类:
1.第一人称视角:故事以第一人称(我、我们)的角度来讲述,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
思维感知故事的发展。
2.第二人称视角:故事以第二人称(你、你们)的角度来讲述,读者作为故事的直接参与
者,被直接引导到故事情境中。
3.第三人称视角:故事以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的角度来讲述,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
份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4.客观视角:叙述者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只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发生,不涉及个人情感或
评价。
5.主观视角:叙述者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和评价,将个人观点融入叙述中。
6.多重视角:故事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交替叙述,展示出不同角色对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7.限制性视角:故事从一个特定角色的视角进行叙述,读者只能获得该角色的观点和经历,
无法获知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
8.全知视角:叙述者具有全知晓的能力,可以揭示所有人物的思想、感受和动机等信息。
这些视角分类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中的叙述,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叙述形式,如电影、戏剧、新闻报道等。
视角的选择对于故事的传达和读者的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视角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述角度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以下是我能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叙述角度,以供大家参考!叙述角度小说的叙事角度决定了故事的讲述方式和进程。
常见的叙事角度包括: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意识流、第二人称叙事、主要人物第一人称叙事、次要人物第一人称叙事,以及上述叙事方式的组合体。
谁在讲故事对于读者非常重要,因为叙事的角度限制了我们对于小说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第三人称总给我们一种真实客观的幻觉,而第一人称则让我们对叙事者产生身份认同。
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小说多喜欢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而现代小说则热衷于交织不同的叙事声音。
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的好处是它只提供有效的真相。
叙事者的盲点和迷惑制约着我们对于故事的了解,也制造了悬念吸引我们继续阅读和探索。
我们甚至最终也无法获知一个客观的东西,而这种探索的过程和与真相角逐的张力正是小说给与我们的乐趣。
如果换成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这一切乐趣就消解了。
一部小说中往往不止一位叙述者,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作者虚构的声音。
如何让不同的叙事者发出不同的声音,是留给作者的难题。
不同的性别、种族、身份地位和年龄段的叙事者要被设计出不同的词汇、语法、节奏和叙事的内容,很考验作者的能力。
而正是多重叙事声音的互动制造出小说内部的张力和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叙述角度所谓视角就是叙述者:这个故事尤谁来讲述。
这是任何一篇小说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论是几百字的微型小说还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基本上常用的叙述角度无非就是“我”“你”“他”,即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
最常见的大概就是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同样是第三人称叙述也是不一样的。
一,第三人称叙述①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第三人称叙事也可以称为上帝视角,虽然这个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是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对它来讲都没有秘密,它什么都知道,不管是密室里的杀人案还是你脑子里琢磨的坏主意。
叙述的角度与视角
叙述的角度与视角引言在创作文学作品或者进行叙述性写作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和视角。
叙述的角度和视角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从叙述的角度和视角两个方面展开,对其含义、选择和影响进行探讨。
叙述的角度叙述的角度指的是叙述者对于故事事件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不同的角度可以呈现不同的效果和阐述不同的主题。
以下是常见的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角度:故事通过叙述者自身的视角进行呈现。
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感受到真实而亲密的情感共鸣。
2.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故事通过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只呈现该人物的感受和观察。
这样的叙述角度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但限制了读者对其他角色的了解。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故事由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进行呈现,可以自由切换不同角色的视角。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示更全面的故事情节和深入描绘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取决于作品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的需要。
如果作品着重于叙述个人成长和内心变化,第一人称角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如果作品关注于多个角色的关系和复杂情节,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能更为适合。
叙述的视角叙述的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在故事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
不同的视角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观察和叙述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叙述视角:1.主观视角: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具有丰富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通过主观视角,叙述者可以更生动地描写事件和展现角色的独特性格。
2.客观视角:叙述者是一个旁观者,没有参与到故事事件之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叙述事物的发展。
客观视角可以提供客观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呈现出更客观、冷静的叙述效果。
3.内部视角:叙述者站在故事中某个角色的角度,以其视角进行叙述。
通过内部视角,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角色的想法和感受,并且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选择恰当的叙述视角可以有效地传达故事的内容和意图。
如果作品着重于思考和探索人类内心世界,主观视角和内部视角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的复杂性和情感变化;而如果作品注重客观事实的呈现,客观视角则能更好地达到表达的目的。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与叙述技巧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与叙述技巧在小说创作中,叙事视角和叙述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和灵活运用各种叙述技巧,作家们能够创造出多样化的作品,让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叙述技巧,并分析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 叙事视角1. 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通过主人公或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来讲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提供了更加亲密的叙事体验。
例如,杰罗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主人公霍尔顿的角度叙述,使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反叛。
2. 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是指以故事中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既可以是客观的旁观者,也可以是受限的第三人称叙述。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叙述复杂的故事结构和多重人物关系。
例如,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系列采用了多角度的第三人称叙述,让读者可以同时观察到不同人物的行动和心理。
3. 全知叙事全知叙事是指作者从无所不知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叙述。
通过全知叙事,作者可以自由切换角色的思想和感受,提供全面的故事信息。
例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运用了全知叙事,将读者带入到整个社交圈的复杂关系中,揭示了角色的内心活动和隐藏的动机。
二. 叙述技巧1. 描述与展示通过描述和展示,作家可以向读者传递丰富的画面感和情绪。
通过精准的描写和细腻的语言,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中,勃朗特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主人公的情感反应,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浪漫的世界。
2. 对话与独白对话和独白是展示角色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读者可以了解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把握故事的推进方向。
同时,角色的独白也可以透露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如渡边淳一的《千针刺出一片白》中,通过主人公的自我独白,读者得以深入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写作的表达方式如何选择适合的叙述视角
写作的表达方式如何选择适合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决定了作品的叙述方式和效果。
选择适合的叙述视角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文将探讨写作的表达方式和如何选择适合的叙述视角。
一、写作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形式。
它们在不同的场景和目的下使用,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1. 叙述:叙述是一种客观、中立的方式,用来讲述事实或故事。
通过叙述,作者可以将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展现给读者,使读者了解事件的经过和发展。
叙述通常用于叙事文学作品中,如小说、传记等。
2. 描写:描写是一种通过形象、细腻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场景、物品等的方式。
通过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感知和感受。
描写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3. 抒情:抒情是一种通过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抒情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情绪。
抒情常用于诗歌、歌词等。
4. 议论:议论是一种通过辩论、分析等方式来表达作者观点和立场的方式。
通过议论,作者可以向读者传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判断。
议论常用于文章、评论等。
二、选择适合的叙述视角选择适合的叙述视角对于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叙述视角,并分析其适用场景和效果:1.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或事件。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思想。
第一人称叙述通常用于讲述个人经历或者传记等。
2.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或事件。
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读者可以客观地看待事物,了解各个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第三人称叙述通常用于小说、故事等。
3. 插叙叙述视角:插叙叙述视角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观点。
通过插叙叙述,作者可以向读者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内容解读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总体来说有四种情形: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和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考点分析【人称的分类】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A、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一鲁讯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B、“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C、“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D、“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斯,《故乡》中的“我”等等。
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早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标志语是“他”、“她”、“它”、“他们”。
内容概括:第一人称显真实;第二人称显亲切;第三人称最自由。
【示例解读】第一人称全文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行文,使文章读起来真实、感人。
叙事视角知识点总结
叙事视角知识点总结一、叙事视角的分类1. 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由故事中的角色或参与者亲自讲述,使用“我”来表达故事情节。
读者可以看到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视角。
2.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由故事中的角色向另一个角色讲述,使用“你”来表达故事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较为罕见,但可以增加读者的投入感。
3. 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由旁观者或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使用“他”、“她”等来表达故事情节。
通常包括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和客观视角。
二、叙事视角的选择1. 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设定: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角色会影响叙事视角的选择。
比如,如果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多个角色之间,可以选择第三人称叙述;如果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对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选择第一人称叙述。
2. 根据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效果:叙事视角的选择也取决于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效果。
比如,如果作者想要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角的内心经历和思想,可以选择第一人称叙述;如果作者想要展现整个故事世界和多个人物的关系,可以选择第三人称叙述。
三、叙事视角的影响1. 角色性格和情感表达: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影响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表达。
比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更真实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而第三人称叙述则可以更客观地呈现角色的行为和言语。
2. 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
比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通过角色的口吻和情感来渲染故事情节,而第三人称叙述可以以客观的视角来叙述事件发生的经过。
3. 读者的阅读体验: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比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角的内心感受,而第三人称叙述则可以让读者更客观地观察整个故事世界。
四、例子说明以下举例说明不同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
作者使用了霍尔顿的口吻和情感来渲染故事情节,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叙述的角度——精选推荐
一、定义:作家写作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
二、分类: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这两者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转换。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三、人称: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所有的叙述一般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承担的。
第一人称: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抒情,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③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主角进行人物交换. 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五、重点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
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
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
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
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学生练习后,出示示例。
版本一《我受骗了》: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
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
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
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
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
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
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
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
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
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
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
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
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
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
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
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
”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
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
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
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
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
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
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