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蜀相》 教案
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鉴赏诗歌的方法。
2、难点:对“自”和“空”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带我们又一次回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诸葛亮做出不同的解读,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眼中的诸葛亮,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蜀相》。
二、知识链接。
1、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字,河南巩人,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
杜甫的一生的四个阶段:(1)35岁前读书与漫游阶段。
代表作《望岳》。
(2)35至44岁长安蹉跎阶段。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帅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
(3)45至48岁陷贼与官的阶段。
安史之乱开始之后,他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竟为叛军所俘虏,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他弃官西行,最后定居四川。
代表作:“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49至59岁,漂泊西南阶段。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贫病而卒。
代表作:《咏怀古迹》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语文高二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一、教材分析《蜀相》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一篇自主赏析。
本单元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而自主赏析,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但由于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本首诗歌调整为赏析示例。
希望借对本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这样的赏析策略来赏析本单元其他自主赏析篇目。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受阅读面、阅历、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制约,品析诗歌文本、体悟诗境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品读文本中走入诗境、体悟情感,尤其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共鸣,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运用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节,结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开展教学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以意逆志”,对作品实现个性解读,并将自己的理解体悟诉诸笔端,学以致用。
三、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培养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诗中借景抒情抒情的方式,确立的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蜀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阅读中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并背诵古诗。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认识杜甫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的古诗。
《绝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独步寻花》2、学生介绍杜甫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成为“诗史”。
二、学习古诗在朗读中学会鉴赏、品味。
1、开头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学情分析对于杜甫及其诗歌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赏析,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感受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2 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是多情的典范。
柳永的离情寄托在“杨柳岸,晓风残月”间;苏轼的悲情彰显在“遥想公瑾当年”上;元稹的幽情体现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
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景、人、物、事无一不承载着他们心中那份沉甸甸、滚烫的情感。
于是,外界的山川草木、历史的点点滴滴,皆可做壶,装载诗人心中的那杯酒、那份情。
那么,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又用了一把什么样的壶来装载他那颗心、那份情呢?一起欣赏《蜀相》。
黑板上展示相关文学常识部分,请一个学生填空。
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②杜甫作品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有“诗史”之称③李白诗风俊逸豪放,杜甫诗风沉郁顿挫④杜甫工于律诗,精于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我们的梳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坎坷的诗人;一位颠沛流离的诗人,一位关注民生的诗人,一位壮志难酬孤苦的诗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王海丽【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经历,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鉴赏作品的主旨和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清情与景的关系,深刻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
3.认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幸,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与难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及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非常有名的律诗《蜀相》。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我们就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
三、参照资料,了解诗人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用这样一个句式“一个()的杜甫,因为()”介绍作者。
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短语?为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参考:一个壮志难酬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华横溢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四、初读感知,觅得诗心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韵味。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觅得诗心:如果要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发言明确:寻,泪。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学设计(注重“炼字”)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诵读法体会诗意;2.通过改诗法探究诗歌中的“炼字”;3.体会杜甫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2.初步感知:通过诵读品评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3.玩味诗意:运用增删改字对原诗进行再创作。
4.难点探讨:“咏史怀古诗”寄予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导入:幻灯片:(音乐师读)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
他走出书斋,登临绝顶,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贫穷成就伟大,困窘坚守内心。
满目疮痍他却仁厚深沉。
他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一位诗人—-杜甫。
师:杜甫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诗作,哪位同学能背诵几句?(生答)师:非常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诗作《蜀相》。
我们将通过三个环节来感悟这首诗歌。
一.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了解杜甫。
这一环节的内容由同学们自己完成,上节课我们已经留了课后作业,下面就有请请我们七班的表演团队上台为大家表演。
师:非常好!!从刚才同学的表演中我们对杜甫的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有了了解。
二.进入第二个环节:诵读品味。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中国古典名曲“阳关三叠”。
(幻灯片音乐有字)(配乐介绍:阳关三叠,源自唐·王维《渭城曲》,根据古琴曲改编。
乐曲情意真切,婉转沉郁。
)下面,在音乐的伴奏下我们共同走进杜甫的诗歌《蜀相》。
(生齐读,后生范读。
)师:初读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生:很凄凉。
师:为什么有这种感受?生:这首诗写杜甫来到武侯祠堂,想起了当年叱咤风云的诸葛亮,再想到衰老的唐王朝,比较感伤。
师:很好。
这首诗是杜甫的后期创作,根据书下注解1和3我们知道作者当时在成都观“武侯祠”,睹物思人,蜀相指诸葛亮,在观赏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慨,而这感慨之中又蕴含了哪些内容呢?三.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改诗法变换诗歌的“言”,把七言诗改成五言、六言,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
中国古诗始于“二言”,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1)

《蜀相》教案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三中肖瑛玉【教学目的】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原作】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②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③森森:茂盛的样子。
④自:空,白白地。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曾三次前往拜访,请教得天下的大计。
三顾,即刘备三顾茅庐。
频繁,多次相烦。
⑥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了辅助蜀国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救危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耿耿忠心。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创,匡济。
这里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⑦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数次出兵伐魏,希望统一天下,未获成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古诗今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白白地呈现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鸣叫声。
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竭尽老臣的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与解题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造诣为历代所推崇,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今存其诗1400余首。
《属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
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教案

《蜀相》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蜀相》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的诗歌,是第一单元“诗歌之部”中自主赏析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我将本模块的教学定位为: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加强诵读涵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引导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积淀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侧重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从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分析景物意象,锤炼字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有才无命,壮志难酬)。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内容和主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学生主体对话交流合作探究【教学环节】学生课前预习,做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问:古人为什么要写诗?(写诗的动机是什么?)《毛诗大序》:“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礼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简单来说,诗人写诗:物象和事象——诗人兴发感动——形之于言。
那么很多年前,杜甫在安史之乱的第五年,辞官入蜀,探访武侯祠。
他有哪些兴发感动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学生揣摩感情基调)。
(1)注意:字音“柏”bǎi “好”hǎo(2)诗歌的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作点评(表达伤感的字眼:自、空、死、泪等)。
朗诵指导: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感伤。
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死”要读得沉痛,“泪满襟”要读出感伤的语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自主学习】
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3、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讨论】
1、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质疑问难。
2、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形成组内较完善的答案。
【展示点评】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
问题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问题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这两句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问题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却始终没有机会。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