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案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下面这4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4. 第四节: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及其主要思想内涵。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
3. 采用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理解其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和资料。
4. 讨论材料: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
六、第六节: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差异,如南北方的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
七、第七节: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变,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8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8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中华武术的风格、作用,对中华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根据图示大胆探究马步、弓步、掌、拳等武术动作,会用动作表现音乐的特点。
3.萌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1.了解一些常见的武术动作。
2.教师教学资源《中国功夫》(音频、视频);武术动作图示;北京奥运会、春晚节目中有关武术的视频。
活动过程:1.请幼儿欣赏歌曲《中国功夫》,感受音乐强悍、有力的气势。
提问:这首歌曲,听起来怎么样?你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你对歌曲的感受?请幼儿用动作自由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2.幼儿自主探究武术动作,感受中华武术的风格。
(1)提问:为什么大家喜欢中国功夫?武术有什么用?小结:中国功夫可以帮我们强身健体,还可以用来保护自己。
武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武术动作变幻多端、刚劲有力,用武术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是最合适的。
活动反思:在本次教学活动当中,孩子们的表现很积极,而且兴趣较浓,和老师的互动很好,目标基本完成。
但由于人数较多,在活动中的常规较乱,有个别幼儿出现捣乱的现象,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在组织活动的常规养成和纪律性方面加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2设计意图新年快到了,老师在教室里挂上了中国结。
古朴而又漂亮的中国结给教室增添了节日喜气的色彩。
小朋友们不认识中国结,他们好奇而又热烈地讨论着“老师,这是什么呀?真漂亮啊。
”“老师,我家里的墙壁上也有这个东西的。
”“老师,为什么要挂这个东西呢?”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
别小看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反映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我想,既然孩子们对中国结有这么浓的兴趣,何不组织一次这样的主题活动,以让幼儿从小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民间工艺的多姿多彩,从而萌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能力。
2. 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1. 《红楼梦》的导读与赏析2. 《水浒传》的导读与赏析3. 《西游记》的导读与赏析4. 《三国演义》的导读与赏析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情感线索及深层含义。
2. 重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历史背景。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及PPT课件2. 相关视频材料(如《百家讲坛》等)3. 教学软件(如“腾讯课堂”等网络直播平台)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已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
3.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口头报告。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故事导入:《红楼梦》中的“宝黛初会”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30分钟)讲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人物及情节。
分析《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情感线索及深层含义。
3. 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选择《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
4. 归纳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测试、观察学生的参与度。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初中校本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言而有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三则文言文,读准字音、读懂文意并谈感受。
2、通过对经典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行统一,把对经典的学习与鲜活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知道讲信用是一种传统美德,做人应该讲信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钦佩讲信用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教学过程一、诚信故事导入引入新课1、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免贵姓孙,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哎,你们怎么和我打个招呼呢?(你准备怎么招呼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你准备怎么和孙老师打招呼?)——咱班孩子可真懂礼貌,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诚实守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今天,孙老师带来了一个和“信”有关的故事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同学们请听:《范式严守信约》东汉时,山阳人范式同相隔几千里的汝南人张劭读书时有深交。
学成后话别,范式说:“两年后的今天,我将来府上看望你,并拜见伯父伯母。
”到了约定之日,张劭催母亲做饭准备迎接范式。
母亲笑着说:“范式远在几千里之外,怎能说来就来,两年前说的话,哪能当真。
”张劭说:“范式最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的。
”母亲说:“他若真来了,就是真君子,我一定为他酿酒。
”话音刚落,范式已到门前。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式?(表里一致,诚实待人,说话办事讲信用)中国自古重信,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失于民,可见信乃立身立国之根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十三课:言而有信二、学习【熟读精思】,联系文段解诚信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熟读精思部分的第一则,完成这两个学习任务,请看:任务一:大声朗读文段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任务二:默读文段,结合文意理解文段并在旁边批注上你的感想。
老师:好,那组愿意展示一下,老师注意随机点拨(找2 个组学生读,评价:读得通顺,再找一个解释文意,一个谈感想。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交流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艺术等,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如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习传统技艺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传统文化遗产、学习传统技艺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2. 学生课堂作业,如实践活动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如何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传承,它包含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医药、农学、历史等方面,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容,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如何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中既要准确传授知识,又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
首先,教育者应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和内涵,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使教育氛围正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如讲授、演示、讨论、实践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理念。
最后,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文化自信心。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防止其被淹没、侵蚀和遗忘。
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内在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价值。
如何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广泛宣传和传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固定传统文化的节日或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节日或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进而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共鸣。
其次,通过文化旅游、文化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
2. 第二节:儒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儒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第三节:道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 第四节:佛教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佛教文化的起源、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主要内容:介绍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习俗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的体会和感悟。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3. 案例资料: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活动材料: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所需物品。
5.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第六节:诗词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
七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2.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2.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
3.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及其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已知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分享一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逐一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影响等。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分享感受。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强调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
1.设计评价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了解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小测验结果,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
作业布置:
1.请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2.要求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他们心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写一篇短文。
初中说课传统文化教案模板
一、说教材1. 教材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
2. 教学难点:(1)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2)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学法:(1)自主学习: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相关知识;(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观察法:通过观察传统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实践法:结合实际生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新课讲授(1)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分享学习心得。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帮助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以及艺术形式,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能够正确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5.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介绍;
2. 中国传统道德准则的研究;
3. 中国传统文人雅士和文化名人的介绍;
4.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研究。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特点和意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观摩交流:组织学生观摩传统文化艺术表演,通过交流分享
感受和理解;
4. 实践体验: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书法、茶道、剪纸等。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3. 考试测评:根据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试测评。
六、参考资料
1. 《中国传统文化简史》
2.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3.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以上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的一个简要描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细节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然而,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危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教案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案,以启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准则;3.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千年古韵—诗词歌赋1. 指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华传统文学形式;2. 学习并分析经典传统文化作品,如《离骚》、《红楼梦》等;3. 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诗词作品。
第二课华夏传统美食1. 分享中华传统美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 学习中华传统美食的烹饪方法和食材搭配;3. 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传统美食,如饺子、月饼等。
第三课古今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1. 分析现代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传承;2. 探索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方式,如电影、音乐等;3. 引导学生创作具有现代元素的传统文化作品。
第四课中华传统节日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学习并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3. 讨论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第五课传统艺术体验1. 邀请专业老师进行传统艺术表演,如京剧、书法等;2. 学习传统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传统艺术表演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教学方法1. 组织课堂讲述与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3. 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估1. 考察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造力发挥;3. 参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导读》等;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 实验工具:烹饪器具、传统艺术用具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古代诗词、书法、绘画、传统音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精华;2. 学习古代文化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0分钟):- 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的仁爱、孝道、礼义、诚信等;- 分别举例说明这些价值观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的体现。
3. 学习古代诗词(15分钟):- 分享中国古代著名的诗词作品,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静夜思》等;- 逐一解读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核心情感。
4. 学习书法与绘画(15分钟):- 给学生展示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吴道子的《酒令图》等;- 简单介绍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点和技法。
5. 学习传统音乐(15分钟):- 播放传统音乐的录音,如古筝、古琴、二胡等;-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
6. 总结(5分钟):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演讲法:通过讲解,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直观的感知和理解。
3. 音频播放法:通过播放传统音乐的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文化元素和情感表达。
4. 互动讨论法: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发言和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 测验评价:设置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或问答题,测试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课程名称:中华传统文化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学会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介绍中国书画艺术: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古代诗词:教师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中国书画:教师讲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中国传统戏曲: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诗词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书画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3. 戏曲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传统戏曲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3. 教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道德准则。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一份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教学需求,结合相关教学理论,设计一份针对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和目标一、教学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下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来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自豪感;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4. 启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 四书五经的传统(2) 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传播(3) 中华传统音乐、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4) 传统节日和礼仪等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实意义(1) 培养和传承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2) 形成文明和包容的态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 丰富个体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自信二、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解:通过讲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3. 视频观摩: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音乐、舞蹈、绘画作品等,通过观摩视频来感受和欣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互动演练: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礼仪表演、绘画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互动等。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五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五课第一篇: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五课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五课无义则乱教学目标:1、理解“无义则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无义则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无义则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无义则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孔子的伦理观念里,义是人们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节制机制,义以“只当如此做,不当如彼做”的判断形式,過制主体的行为向恶的方向发展,并把它导向善。
因此,义的缺失将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孔子认为,如果没有义的节制,某些被人称赞的品质、性情也会失去道德的价值。
例如,孔子认为勇是构成君子人格的要素之一:“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但他又认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这就是说,只有受义节制的勇才是善的,否则,勇反而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恶。
又如,孔子教导学生要“敬事而信”,“主忠信”,但同时他又认为,忠信必须合于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不合义的忠是愚忠,不合义的信是小人之信。
如果没有了义,就连勇、忠信这样的品质也会失去道德价值,其他自不待言。
二、新课教学1、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列子·说符》语译:做人不顾道义,只会吃喝,就是鸡狗了2、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交:一起,同时。
②征:争取,取。
语译: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远千里而来,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君王!何必谈利!讲求仁义就行了。
君王说:怎样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家族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在争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古代诗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传统文化故事: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诗词,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
2.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他生活在哪个朝代?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王之涣的生活年代、诗歌创作的背景等。
2. 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传统文化故事讲解(10分钟)1. 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岳飞忠诚于国家、民族的崇高品质。
2.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传统美德?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2. 提醒学生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二、深入学习诗词(15分钟)1. 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体会诗句的韵味。
2. 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开展诗词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 各组展示接龙成果,教师点评并奖励。
四、传统文化故事讲解(10分钟)1. 继续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德。
2. 讨论:如何将岳飞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讲课讲稿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而有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则文言文,读准字音、读懂文意并谈感受。
2、通过对经典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行统一,把对经典的学习与鲜活
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知道讲信用是一种传统美德,做人应该讲信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钦佩讲信用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诚信故事导入引入新课
1、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免贵姓孙,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哎,你们怎么和我打个招呼呢?(你准备怎么招呼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你准备怎么和孙老师打招呼?)——咱班孩子可真懂礼貌,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诚实守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今天,孙老师带来了一个和“信”有关的故事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同学们请听:
《范式严守信约》
东汉时,山阳人范式同相隔几千里的汝南人张劭读书时有深交。
学成后话别,范式说:“两年后的今天,我将来府上看望你,并拜见伯父伯母。
”到了约定之日,张劭催母亲做饭准备迎接范式。
母亲笑着说:“范式远在几千里之外,怎能说来就来,两年前说的话,哪能当真。
”张劭说:“范式最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的。
”母亲说:“他若真来了,就是真君子,我一定为他酿酒。
”话音刚落,范式已到门前。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式?
(表里一致,诚实待人,说话办事讲信用)中国自古重信,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失于民,可见信乃立身立国之根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十三课:言而有信
二、学习【熟读精思】,联系文段解诚信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熟读精思部分的第一则,完成这两个学习任务,请看:任务
一:大声朗读文段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任务二:默读文段,结合文意理解文段并在旁边批注上你的感想。
老师:好,那组愿意展示一下,老师注意随机点拨(找2 个组学生读,评价:读得通顺,再找一个解释文意,一个谈感想。
最后全班齐读)
下面同学们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第二和第三则,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自
己的感受与收获。
(找两个组齐读并展示读后收获,)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论语公冶长》
翻文: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人
名可不译)。
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
不)?"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裘:泛指衣服。
"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
"裘":本指皮衣。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敝:使动用法。
憾:懊恼)。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愿的古义)听听您的志
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
小结:看来一个人,只有能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
板书:信是为人之本。
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以下内容:虚心涵泳
三、学习【虚心涵泳】,结合故事懂诚信
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这两篇有关诚信的故事,组内交流并回答以下问题:1、张堪死前为什
么把妻儿托付给朱晖?
2、朱晖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3、你是怎样看待季札挂剑的?
师:两位古人在诚实守信上可谓一诺千金、诚信根于内心。
古往今来,“诚信”便是英雄们惺惺相惜、成就大业的根本,无论儒法,还是老庄。
“诚与信”总是作为君子最重要的美德出现,刘备正因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
而梁山上,那些英雄好汉,一诺千金,为诚信两肋插刀的豪情,更被写进话本名著,感动着千百万后人。
同学们,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明月,他的光辉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处处可见。
现在请大家来联系我们身边的生活和故事讲一讲你所理解的“信”,讲讲你身边的有关“信”的故事
四、学习【切己体察】,联系生活讲诚信
请你搜集身边关于朋友之间“言而有信”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百字左右)课堂小结:
师总结:同学们,言而有信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是为人之本,孔子说过:“人无信而不立。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漫漫人生路上,你需一生坚守的就是“诚信”,如果我们能将诚信融入自身,可使人格熠熠生辉;将诚信融入社会,可使国人其乐融融;将诚信融入民族,可使国家实现复兴。
作为祖国的少年,我们要言而有信!
六、板书设计:
言而有信
信是为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