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1

合集下载

12第十二讲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汇编

12第十二讲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汇编

2、关于四声八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yí)著《四声切韵》, 提出四声说:
❖四声:指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四声 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诗歌 则可以根据字声调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 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 富有音乐美的效果。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 到诗歌创作之中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 (一)永明体 ❖ 1、永明新诗体的产生。 ❖ 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
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齐、 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因为这 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世呼为“永 明体”。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是在诗 歌形式上的探索。最大的诗人聚集之地是竞陵王 萧子良的西邸,核心成员是萧衍、沈约、谢眺等 “竟陵八友”。在这个诗歌创作中心,诗人们讲 求声律,提出了“四声”、“八病”的声律说, 诗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使诗歌 形式出现了新面貌。
❖ (2)由于讲求了诗歌的韵律美,这就矫正了晋宋以 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通 畅。
❖ (3)由于新体诗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容许过去 那样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才华学问的写法,这样明净、 凝练的作品开始多起来,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意味深 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 第三,提出了著名的为文“三易”说,此说见载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其中云:“沈隐侯曰: ‘文章当以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 易读诵,三也。’”所谓“易见事”,就是指隶 事用典必须明白晓畅,“易识字”是反对用生涩 僻奥的字词以争奇炫博,当然也是对创作的合理 要求。所谓“易诵读”,则主要指声律的和谐。

诗歌鉴赏分类解读

诗歌鉴赏分类解读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 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 时无?
•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 金
• 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 南朝乐府《西洲曲》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 。温庭筠《菩萨蛮》
•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 抨击社会现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亭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 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 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边塞诗
•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 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 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 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 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 1.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 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 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对照, 一边叙现实,一边写梦境,虚实相生,用 意工妙。情深词苦,感情凄楚,凝聚了诗 人对牺牲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思乡怀人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 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 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 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 处不起思乡之情。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 表达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12讲)

诗歌鉴赏(12讲)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
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诗歌分类鉴赏》课件

《诗歌分类鉴赏》课件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概述诗歌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详细描述
诗歌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 的文学形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 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诗歌的分类与流派
总结词
介绍诗歌的分类和主要流派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标准,诗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等。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 社会背景下,也形成了各种诗歌流派,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这些流派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 上各有特色,展现了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诗歌分类鉴赏》 ppt课件
目录
• 诗歌概述 • 古典诗歌鉴赏 • 现代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方法 • 诗歌鉴赏实践
01
诗歌概述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简述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详细描述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艺术形式,通过语言和韵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 具有节奏感、音乐性和意象丰富的特点,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
感和思想。
意象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具体形象和 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
意象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意境
探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和情境 ,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境来表
达思想和意义。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联系, 深入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
义。
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总结词
通过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解读 ,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现代诗歌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代表诗人
艾略特、庞德、叶芝、里尔克等 。这些诗人都是现代诗歌的杰出 代表,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一)——写景抒情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掌握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写景抒情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熟练运用写景抒情诗的解题步骤。

一、诗歌鉴赏分类1、写景抒情诗2、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意趣)3、托物言志诗(梅兰荷菊松竹鹤雪)4、怀古咏史诗5、边塞征战诗二、分析写景抒情诗鉴赏步骤:第一步:找出写景的词,看他们的色彩。

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景词:黄鹂、翠柳、白鹭、千秋雪、万里船色彩:翠、白色调:明快、暖色情绪特点:欢快第二步:根据景词的色彩揣摩诗人的感情写景明快的那么作者的感情也一般是愉悦的。

写景寂寥的作者的感情也一般是寂寞愁苦的。

依次类推。

解析绝句背景:写在安史之乱之后。

情感:景色如此美丽,色调如此明快说明作者内心是愉悦的。

所以诗人除对山河热爱外,还包含着一种对万象更新的企盼和预买舟东下的欢悦。

切忌随意贬低或拔高。

三、练习(一)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二)05北京春12 读下面的词,完成(1)—(3)题。

(7分)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景物:碧云天,黄叶地,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

第12讲 诗歌鉴赏(学生用)

第12讲 诗歌鉴赏(学生用)

第十二讲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目标】训练学生的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内容】【佳作赏析】从“立春”、“惊蛰”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惊蛰“妈,水烫吗?”奶奶仰起头,问祖奶。

祖奶艰难地摇了摇头,于是奶奶坐在了那个棕红色的木凳子上为祖奶洗脚。

那个凳子是奶奶出嫁时的嫁妆,上面刻着精致的花纹,原本发亮的颜色也因年代的久远而褪掉了。

凉风吹拂着她们,祖奶伸出手,缓慢地为奶奶理好被风吹乱的发丝。

奶奶抬起头,像个孩子一般对着祖奶憨憨地笑,然后她起身,蹒跚地走到了窗边,关上了窗户,重新坐回凳上。

祖奶的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流,滴进了木盆中,奶奶注意到水中泛起的层层涟漪,抬头一看,扑哧一声笑了。

她立刻起来,擦净手,用身边的手绢为祖奶擦干净嘴。

她轻轻地为祖奶揉搓着脚。

那是何等小巧却饱经沧桑的脚啊,三寸金莲,脚骨定是被压弯了。

奶奶轻轻舀起水,撩在那双布满皱纹,竟有些萎缩的脚上。

我耳边突然响起了一支曲子,是祖奶在轻轻哼唱,奶奶也摇晃着头跟着唱,这是……是奶奶在我儿时哄我入睡的摇篮曲!我听着这熟悉的曲调,看着祖奶在打着节拍,心中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我就这样一直倚在门边,父亲从身后搂住我的肩,递给我一件衣服,说:“去给你奶奶披件衣裳,她光顾着我奶奶,忘了她自己。

”我接过那件充满爱意的衣服,为奶奶披上,奶奶宠爱地望着我,笑了。

祖奶撩起发丝的动作,奶奶为祖奶擦涎水的行为,父亲的衣裳……仅仅是洗脚,却像连环扣似的,将四代人的爱融汇在一起。

这是惊蛰吗?偶然的画面,不经意的动作将我唤醒,这一惊蛰唤醒我,原来爱可以传递,原来爱是长久不息的。

【满分理由】【诗歌鉴赏】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里的一朵奇葩。

它以丰富的思想感情、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

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分类鉴赏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分类鉴赏
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
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 户捣衣声) 。
读羁旅怀人诗的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发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诗 歌 分类 及思想感情鉴 赏
二、按题材分: (一) 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大多以自 然山水、田园风光以及安逸恬淡的隐 居生活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 人的情感。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情 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对山水景物的爱好(赞美) 2、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3、显露出作者归隐田园的愿望 4、对清闲安逸生活的敬慕或自得之情 5、从侧面反应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 恶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 的高洁品行。
羁旅怀人诗常见主题 1、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 寞以及对故乡、亲人、朋友无尽的 思念 2、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3、对时光易逝的人生感慨。 这类诗歌在写作上的特点:或触景 生情或感时生情、或因梦寄情
如: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
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
(四)、闺怨诗——以闺中思妇的情怀 和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
常见主题: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
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 功立业的情怀;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 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 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不同朝代边塞诗的特点

诗歌鉴赏——分类

诗歌鉴赏——分类
荣 成 六 中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特点是作者笔下的山 水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怀,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 亣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此类诗首先把握形象的特 征和寓意,迚而感受诗歌中情景亣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 写景所表现的感情。如: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够麦田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表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 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 “归”字。
三、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唐 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放, 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敀 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 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 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 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 了,家国之愁多了。因此,边塞诗的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展 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此类诗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 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表现了在艰苦的环境里,久战疆场的将士们的铁衣 都被黄沙磨破了。但他们守边报国的壮志却被磨炼得更加坚 定:不击破侵略者决不还乡。
这是作者在剑南东川节度使府作幕僚时,正值 秋天夜雨绵绵,池塘水涨,诗人见物生情,产生 了对妻子的怀念,于是即事抒怀,写了这首诗, 表现了夫妻之间的亲密感情,和归心迫切的情怀。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
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 文学作品。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也不能 忽视。 很多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 多非常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分类-课件

诗歌鉴赏分类-课件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古人常常 因事不得不与 家人、情人或 亲朋好友离别,
送别 诗涉及的 范围极广, 有君臣官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 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 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
危栏等。
①天涯漂泊羁旅 愁。叙写客居他乡的 艰难,抒发漂泊无定 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 愁。感念亲情之深,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 怨之情。或表达人生 感叹,流露年华易逝 的苦闷;或抒发独居 他乡,怀才不遇,报 国无门的孤独寂寞、 幽怨愤慨之情。
(1)借景抒情(或 叫“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①标题中往往
①依依惜别的不
(1)寓情于景,以景
有“送”“别” “赠”“酬”。
②常见意象:
舍与伤感;②离别后 衬情,情景交融。
的思念与牵挂;③对
(2)烘托:不直接写
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 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
标 “柳”“酒”“月 情 己的心态;⑤抒发对 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
怀”“古
感或哀思。
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迹”“古 人名” 等。
③借论古之得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
失,托古讽今,忧 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国忧民。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武昌怀古 栖一①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②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 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 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 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1、诗歌分类赏析1

1、诗歌分类赏析1

• 赏析:
•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 寓意的。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 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 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 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 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 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 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 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 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 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 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 了。
• 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素蝶作穷形尽相的描 摹,“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二句,进一 层展示了它的情感。诗句以素蝶自诉的口吻说: “百花万万不要凋谢,这嘉树乃是我所要依靠 的啊。”这一情感的表白,透露出素蝶内心对 未来的不安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全诗由此而更 显蕴藉深厚。 • 诗人一方面借洁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的品质的 高尚与纯洁,另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 受到官场的多次沉浮之后依然对仕官的渴望与 追求。然而诗人素物寄意,已将物象与意念融 为一体,故既得题中之精蕴,又有题外之远致, 读者或作咏蝶欣赏,或作寄慨体味,均可感其 妙。
• ●关键词:咏物
• 一、咏物诗的类型 •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 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骆宾王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 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 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 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 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 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 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 “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 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 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诗歌讲解第十二讲韦庄词课件(35张)-优秀课件

诗歌讲解第十二讲韦庄词课件(35张)-优秀课件
•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 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 绿窗人似花。
• 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金缕 绣罗襦。”宋王庭珪《点绛唇》词:“花 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
• 4.长安及四川时期(58-75岁)
• 五十八岁时的应举,不幸又落 第,带给他不小的打击。但他 仍不放弃,终于在五十九岁进 士及第,任校书郎。六十二岁, 被李询辟为判官,奉使入蜀诏 王建罢兵。王建拒不奉诏,韦 庄在六十五岁前返长安,且自 右补阙改左补阙。六十六岁第 二次入蜀,为蜀掌书记,从此 终身仕蜀。
韦庄
• 1.长安时期(出生-46岁)
• 韦庄在四十二岁之前,活动 范围多在长安附近。四十二 岁至四十四岁虽移居虢州 (河南省灵宝县),但四十 五岁回长安应举时,不幸遇 到黄巢为祸,身陷贼乱之中, 又与弟妺在兵乱中失散,便 留居长安,直到四十六岁与 弟妺相遇为止。
• 2.洛阳时期(47-48岁)
弦上黄莺语
——韦庄词
《女冠子》
•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见。语多时。依旧桃 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 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 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 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 第一,以一个男子的情感和口吻,直接抒 发自己对女子的爱情相思。
• 长安既已一片混乱,韦庄深 知长安不可久留,便离开长 安,寓居洛阳,<秦妇吟> 即作于此时。而后讨贼的军 队屯师洛阳,对百姓的残害 与黄巢不相上下,洛阳竟也 残破不堪,韦庄只好再度动 身前往江南避祸。
• 3. 江南时期(48-58岁)
• 韦庄在江南长达十年之久,先 在周宝门下当食客,<秦妇吟 >即在此时献给周宝。而后周 宝被牙将所逐,韦庄只好辗转 流离江南各处求仕求食,经常 贫病交迫,生活困苦。而长安 局势不佳,又无法归返,因此 这时期的作品,沈郁悲凉,少 有意兴昂扬之作。他心中仍想 有一番作为,五十八岁那年, 便只身回长安应举。

诗歌鉴赏分类十二讲

诗歌鉴赏分类十二讲

诗歌鉴赏分类十二讲:(一)悼亡仙游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①悼念亡妻深情。

②现实中不得意,借梦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

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二):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特点: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抒写羁旅相思之情,抒写离愁别恨(三):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四):咏史怀古诗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内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凭吊古迹凭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感情:1.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年已老、想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

2.感慨历史兴衰、国家兴亡、寄托哀思,为了提出自己的看法,引以为鉴。

3.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讽刺现实政治、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手法: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含蓄。

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五):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子内容:眼见耳闻而触发的或对遥远故乡的眺望。

感情:凄凉孤独、思乡思亲、对家乡的憧憬。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主客移位(对面落笔)(六):边塞征战诗内容:①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开阔、雄浑,奇特壮丽或者萧条、荒凉)和风土人情。

感情:②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③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④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

⑤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默武的统治者。

(七):山水田园诗(闲适隐逸诗)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稍稍不得志也会常常去借山水抒写自己的郁愤。

感情: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2.流露隐逸避世之情,3.只是借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唐宋诗词鉴赏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唐宋诗词鉴赏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 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 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 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名句欣赏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 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 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 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 人 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 的极端痛恨。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岳阳楼》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 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
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 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 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 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 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 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 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 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我们可以清晰地听 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感时伤事
感时伤世,这里的“时”、“世”应指 ①诗人现实所处的时代; ②一般专用于“变乱”之世, 如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宋金 兵南侵、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等。 “国家不幸诗家幸”,乱世中的诗歌,往往会奏出时 代的最强音。诗人们,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或感慨系之。 他们用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高妙的技巧反 映时代、折射内心、彰显精神,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感 人至深的诗篇。 代表诗人有杜甫、李煜、陆游、辛弃疾等。

唐诗20讲-第十二讲-登览(1.无可解答的疑问)

唐诗20讲-第十二讲-登览(1.无可解答的疑问)

第12讲登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命体验有两个层次:我们客观上的生理存在即身体体验;主观上的心理存在即精神体验。

我们的身体何在?这不是问题。

我们的精神何在?我们的身体与精神何时同在?何以见得?却一直困扰着人类。

生活的规则是满足身体的需要,艺术的追求是满足精神的需要,在已知的人类活动中,宗教之所以独具魅力,是因为它指向身体与精神永恒的满足。

登览作为古代祭祀山泽的礼术积淀,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接近天堂的人类活动。

登的艰辛与超越感,览的愉悦与现实感可以把生存的双重体验刻画得最为鲜明,从而纵深激发人们追求永恒满足的欲望。

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把它诠释得最为明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一个晴朗的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1,自然界的森严万象顿时扑面而来——巍峨的中条山脉绵亘起伏,宛如矫健的游龙从东北往西南飞越而去,飞向遥远的天边,在那里和正在徐徐降落的太阳会合。

北国晴空下的落照依然熠熠耀眼,群山披上了金丝织就的坎肩……听!万鼓齐鸣,那砅崖转石的黄河怒涛,正掀起雪山般的巨浪,滔滔汩汩向东呼啸而去,一路冲刷泥沙,百折不回,注入浩淼汪洋的大海……面对如此胜景,观赏者足以踌躇满志、一涤万虑了。

但诗人激荡的情思却如后浪推前浪,这万类竞逐的世界既有无穷魅力,如何能使它尽入吾人彀中呢?正是这种热望,逼出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不动声色地把我们从一个开阔的自然环境,一下子引入到一个高远的感情境界。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攀登,浅尝辄止者是难以领略壮美的生活的。

有所待才能有所为,有所追求才能日臻至美的理想之境。

如果说,大自然中运动着的万物尚能自强不息,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如何能甘心于在生活的沙滩上搁浅,止步不前呢?“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如果在登览中得到的,是王诗中沉着豪迈的洒脱姿态,奋发向上的人生动力,何为而不成呢?这就是登览带来的第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

诗歌的分类鉴赏课件

诗歌的分类鉴赏课件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的分类鉴赏
结束语
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 加强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仅可 以增强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也 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诗歌的分类鉴赏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 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 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 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 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诗歌的分类鉴赏
咏史诗范例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
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 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诗歌的分类鉴赏
五、思乡怀人诗
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 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 情。
诗歌的分类鉴赏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神韵,求其“神似”。
3、从表现手法看,一般用托物言志,常用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 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诗歌的分类鉴赏
咏物诗范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歌的分类鉴赏
思乡怀人诗范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词鉴赏十二讲

诗词鉴赏十二讲

诗词鉴赏十二讲洪方煜诗歌根据题材划分,主要有以下十二类: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等。

下面分类结合实例进行介绍。

(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下面这首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之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

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

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1: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

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

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

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