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对外开放度比较分析
中考地理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划分与特点
中考地理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划分与特点经济发展区域划分是研究地理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中考地理考试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划分经济发展区域划分的标准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等。
在中国,通常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和开放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它的地理位置,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这些城市代表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便于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带,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份。
这些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
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和农业发展较为突出,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水资源等,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的投资。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
这个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但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4.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原本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但近年来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不过,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钢铁资源,政府也一直在采取措施促进东北地区的振兴。
二、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的特点1. 东部沿海地区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里的城市化程度较高,经济结构多元化。
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国内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过快,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分析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不仅对国内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呢?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达,资源丰富,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放缓,逐渐成为经济较为滞后的地区。
2019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相比有明显差距。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是中国的发展重心之一。
由于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这里有着如京津冀一样的发展优势。
此外,华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相当发达。
尤其是近年来,京津冀等地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正逐步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心。
3.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里包括了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若干省市。
作为中国的发展先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这里开始。
在经济发展中,华东地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指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五个省。
此外,中部地区还包括了重庆、广西等地。
这里的经济因地处中心位置,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完备的交通网络。
同时,中部地区也是中国的农业中心,农业资源丰富。
5.西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南地区坐落在中国的西部。
在经济上,西南地区一些城市像成都、重庆等也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投资。
此外,西南地区还是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
6.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地区内人均GDP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西部地区的发展与历史和地理环境有关,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相对匮乏,这也给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1.城市群崛起城市群的崛起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 东部 中部 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备受瞩目。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各个地区间的协同。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整体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的东部地区一直是经济的龙头。
东部地区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里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便于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同时,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中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明显改善。
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西部地区的经济主要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为主。
虽然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二、产业结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为主。
由于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其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例如能源、矿产等。
由于资源的丰富,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
三、人口流动差异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过快、人口压力过大等。
中国各类经济区概念
中国各类经济区概念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类经济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区是指由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地区或国家组成的地域经济整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较高的经济活动集聚度。
它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代表了这个区域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
中国的各类经济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可以按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功能定位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分类。
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国的经济区主要可以划分为东部沿海经济区、中部地区经济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区。
东部沿海经济区是中国最早开放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它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这些地区具有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和良好的港口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和开放的窗口。
中部地区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中原经济区、江汉经济区等。
这些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扶持和国家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还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部地区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这些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
它们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
然而,西部地区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各类经济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各类经济区的概念和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动态,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同时,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了解各类经济区的情况,有助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地区和行业,找到投资机会,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中部区域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济 圈间应 当加强合 作 , 势互 补 , 体推进 。本文 优 整
将 在 此研究 基础 上 , 一步 深 入 比较 中部 六 大 城 进
市群 相关指 标上 的发 展 差 异 , 而 更具 体 地 揭示 从
各 自的优劣 势 , 突出各 自的发 展重 点 , 更好 地实 现 “ 势互补 、 优 整体推 进 ” 的战略 崛起 。
究, 包括产业作用机制 、 贸易、 教育、 综合竞争力 等 , 对城市 群 间 的研 究则 明显 不足 。现 有 的有 而
关城 市群 的研 究 中 , 主要 是 比较 中部 城市 群 与东 部发 达 城 市 群 间 的发 展 差 异 , 如刘 承 良、 春 等 刘
确反映出哪些地区竞争力相 当, 哪些地 区竞争力
越来越源于城市囤特别是大都市圈。城市圈之问
的分 工 、 作 和 竞 争 , 定 新 的 世 界 经 济 格 合 决 局 ” _ 因此 , 应 市 场机 制 , 力培 育 城 市 群 的 。2 顺 努 快速 形成 , 区域 的整 体发 展尤 为重要 。 对
自中央实施 “ 中部崛 起 ” 战略 以来 , 加上 面 临
选取 若 干指标 , 分析某 一时点 上 的发展 状况 , 根 并
市群 ( 徽 ) 环 鄱 阳 湖城 市 群 、 原城 市 圈 ( 安 、 太 山 西) 。各 城市 群 问 纷 纷 角 力 , 欲 打 造 成 支 撑 中 意 国经济 发展 的又 一重要 战 略引擎 。 围绕 “ 中部 崛 起”, 学术 界 也进行 了较 广泛 的 研究 。这 些研 究 多是 围绕省域 范 围进行 的比较 研
东部 产业转 移 的 契机 , 中部 六 省均 提 出了各 自的 城市 群发展 规 划 , 分别 为 : 汉城 市 圈 ( 武 湖北 ) 中 、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河南省中部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新乡等城市。
这些城市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了中原城市群。
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探讨其发展潜力和提升方向。
一、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的中心区域,紧邻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的重要节点。
通过中原城市群,可以连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经济发展潜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华中崛起”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地区之一。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重要地位,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3. 文化传承和产业特色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城市群的文化传承非常丰富,其历史和文化遗产对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特色也非常明显,如郑州的航空、洛阳的冶金等产业优势。
二、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优势1. 区位优势中原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连接了河南、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可以为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优势中原城市群具有发展潜力和基础雄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中原地区的工业基础非常强大,如钢铁、有色金属、机电等重点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中原城市群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链完整。
3. 人才优势中原城市群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
其中的一些城市,如郑州,可以为城市群提供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群的发展。
此外,中原城市群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和孕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
三、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方向1. 发展制造业中原城市群应当围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和研发,深耕实体经济,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并且要通过开发新的科技型产业和综合性服务产业增加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二地理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与十大口诀
高二地理: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与十大口诀
一、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
1. 东部沿海地区
•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份。
这一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达的城市。
其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对外交往的窗口。
2. 中部地区
•特征: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省份。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工业基础,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工业中心。
3. 西部地区
•特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等省份。
这一地区地势高原和山地居多,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的扶持下,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了大力推进。
4. 西南地区
•特征: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份。
这一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和盆地等地貌类型。
西南地区气候条件适宜,云雾弥漫,植被丰富。
这一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如草药和特色农产品。
西南地区还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区域,有着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二、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十大口诀
1.。
“十四五”中西部省份高水平对外开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November, 2021
MODERN SOE RESEARCH 现代国企研究
8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三五”时期我国中西部省份对外开放现状
(一)国家顶层制度有益于中西部省份对外开放水平提升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 国家重大规划,东部各类开放平台逐步由沿海向内陆和沿边地区布局,促进了中西部开放要素 集聚,中西部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2018年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全国占比由2017年的12.5%上升到14.2%,实际利用外 资增长率分别达到15.4%和18.5%,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实现进出口总额6.2万亿元,占比 20.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3万亿元、进口额0.9万亿元,占比分别达25.4%和20.3%,其中中 西部省份国家级经开区的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23.1%和13.6%,远高于东部地区的9.5%。 (二)重点省市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果 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自身产业独特的发展优势,广西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对外开放取 得显著成绩,2019年,全区实现进出口贸易额4694.7亿元,其中进口2097.5亿元、出口2597.2亿
“十四五”中西部省份高水平对外开 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尹佳音
当前世界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再次陷入深度衰退期,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严峻挑战。 必须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突出促 进区域对内开放与政策对接,通过打通区域内互联互通壁垒,逐步建立起区域全面开放发展新 格局。
86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形成机理
2、时间协调度分析:从时间维度来看,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呈现 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各城 市群的协调度并未随之显著提升,说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还需进一步优化区 域内的资源配置和城市发展。
三、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协 调度的形成机制
1、经济发展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关键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城市间的经济和互动逐渐增强,进而促进城市群间的协调 发展。
人才引进方面,我国中部地区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我国中部地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 为提升耦合协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演示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 化分析,发现该地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不同省份之间的耦合协 调度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 面的工作。
5、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产阶层的壮大,中部地区的消费 市场需求日益旺盛。这种市场需求为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国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是政策推动、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 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面对未来的挑战,中 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仍需不断努力。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 的关系,如何提升区域内的整体竞争力,以及如何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
2、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优化 财税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施,提升区域整体竞 争力。
世界六大城市群地位与作用的比较研究
2 城市群形成 发展 的时代特征
城 市 群 是 当 代 社 会经 济 集 聚 与现 代 城 市 文 明 的 重 要
也 [城 ] 济 发 展 密 切 相 关 , 其 是 工 业 化 与 现 代 服 务 业 的 信 息 时 特 征 , 是 现 阶 段 全 球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总 体 趋 势 。3 市 群 尤 由 代 。 世 界 各 国 中 , 市 群 的 成 长 有 着 重 大 的 历 史 地 位 与 空 间 结构 模 式 是 各 要 素在 地 域 上 的集 中表 现 , 于 城市 群 在 城 地 区 内各 大 中城 市 具有 优 越 的 地 理 区位 、 雄厚 的工 业基 础 突 显 的 作用 。 市 化 的 快 速 发 展 导 致 了 人 都 市 的 急 速 发 城 并 展, 尤其 是 以 超 人 城 市 、 人 城市 为核 心 的 城 市 群 区域 , 与 经 济 实力 、 有 发达 的 综 合 交通 运 输 网络 与 信 息联 系 所 特 日 依托 , 步形 成了城市群集约化 、 代化 的时代特征 。 逐 现 趋完 善与发达 成熟 。
市群正在成 为一种具有全球 意义的城市 世界六大城 市群就是 当前世界各 国最具有 竞争 力的城市群 团。 文试 图研究 本
世 界 六 大城 市群 的地 位 与作 用 , 中反 映 世界 各 国 的 经 济 力量 及 其 特 征 , 中表现 城 市群 这 一 巨大 的经 济 团体 组合 的 集 集
7 6 预计2 l 年将达到5 1 。 00 1 个 目前城市 人 u超过 目前全世界有六大城市群 (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 、 五大湖 达到2 个, 地 区城 市 群 、 日本 东 海岸 城 市 群 、 洲 中不 莱茵 河 中下 游 地 8 万人 以上 的 巨 型 城 市 有2 座 , 中绝 大 多数 位 于 发 展 欧 0 0 8 其
对“中部崛起”中环境问题的思考——以中部地区大大城市群为例
孝感 、 成宁、 黄冈、 仙桃 、 潜江 、 天门等城市。面积 6 万平方公
里, 占该省 3 , E 占该 省 5 以上 。该省 6 的 G P 3 人l O O D 、
武汉 城市群 以武汉 为 中心 , 括 周边 lO 包 O 公里 范 围内 的黄石 、 鄂州 、
昌九工业走廊连接南昌和九江 , 全长 1o 2 多公里。“ 走
廊” 上建有 纺织 、 装 、 服 医药 化 工 、 细 化 工 、 电 仪 、 产 品 精 机 农
深加工等生产基地。20 年该地 区实现 G P 8. 6 03 D 70 6 亿元,
市两两相距不到 4 公里。长沙以电子信息、 o 机械等为主; 株
洲 以交通运 输 设备制造 、 色冶金 等为 主 ; 有 湘潭 以黑 色 冶金 、
工合作 , 带动整个晋北经济的发展 。
昌一几 一景城 市带
机电及机械制造等为主。长株潭“ 交通同环、 电力同网、 金融 同城 、 信息同享 、 环境同治” 五同” 的“ 规划全面实施。
飞跃 , 关键 在构建 城市 群 。中部 6 以 中心城 市和 交通 要道 省
为依托 , 加快发展城市群、 经济带等经济密集区是 中部 崛起 的希望所在。目前, 中部地区已形成六大城 市群体系 , 发展
速度较快 。
一
、
中部六 大城市 群 发展概 况
长 一株 一潭城 市群
以太原、 大同为双核心以太大高速为轴线。 覆盖朔州和 忻州 市大部 分地 区。面积 98 4 9平方公 里, 口 48 9 人 9. 万。 太大城市带是山西城市化水平、 工业水平最高和人文历史底
对“中部崛起”中环境问题的思考——以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为例
J un lo a n nT a h r olg o r a fG n a e c esC l e e
N 6 o.
De . O 6 e2 0
‘
第六期
对“ 中部 " 崛起 中环 境 问题 的思 考 ‘
电及机械 制造等为 主, 长株潭 “ 交通同环 、 同网、 同城 、 息同享 、 同治” 五同” 电力 金融 信 环境 的“ 规划全 面实施 . 武汉城市群 又名长江 中游城市群 , 以武汉为 中心 , 包括 周边 10公 里 范围 内的黄石 、 0 鄂州 、 孝感 、 成宁 、 冈、 黄 仙桃 、 潜 江 、 门等城市. 天 区域总 面积 6万平方公里 , 占该省面积的 3 % , V 占该省 的 5 %以上. 3 人 I 0 该省 6 % 的 G P 5 % 的地方财政收 0 D 、3 入 、 %的投资 、1 6 0 6 %的社会商 品总额集 中在这一 区域内 , 是湖北省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 中的核心区. 目前 , 武汉城市 圈实施 的
励东部地 区加快发展 , 形成东 中西互 动、 优势互补、 同发展的新格局, “ 共 ” 中部崛起 ” 问题 引起 了理论界 和实际工作 部门 的高 度重视,
中部六省 , 面积 占全 国的 1 .% , 口占2 , % , D 07 人 8 1 G P占全国的 2 . % , 食产 量 占全 国的 3 . % , 25 粮 0 8 在全 国具有重 要地 位, 大量事实表明 ,中部要崛起 , 城市必先行 , 中部要 飞跃 , 关键在构建城 市群. 国家发改委 已初步 制定政策支 持中部崛起 . 其 中之一就是指导和支持 中部 6省 以中心城 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 , 加快发展城市群 、 济带等经济密集 区. 是中部崛起 的希望 经 这 所在 . 目前 , 中部地 区已形成六大城市群体系 , 发展速度较快.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各市经济开放度评价
与其生产总值 之比。
实际利用外资额 :指实 际到位 的外 资
金额 , 该指标能够真正体现利用外资水平。
基 于 因 子 分 析 的 中 原 城 市 群 各 市 经 济 开 放 度 评 价
■ 王 鑫 ( 新 乡学院商学院 河 南新 乡 4 5 3 0 0 3)
本 文构 建的开放 型经济 综合评价 指标
体系包括对外贸易 、引进外资和入境旅游
设有 P个原有变量 . , , … ,且每 个 变量 的均值都 为0, 标准差都为 1 。将每个 原 有变量用 “七 ) 个 因子 组合来表示 ,则有:
X 1 =a 1 1 + 2 , l 2 + 1 十
・ ・
.
分 析 法 ,得 出 中原 城 市群 各 市 应 主要
从 扩 大 出 口 、提 高外 贸依 存 度 、外 资依
存 度 和 旅 游 开 放 度 四 个 方 面 提 升 开 放 度 的结 论 。并测度 出各 市 2 0 0 5 年至2 0 1 1
,
,
的线性
3 个一级指标 , 进 出口总额 、 实际利用外资
实际进出境的货物总金额
万美元
对外贸易
吏蕲出境的货物 总金额
进出 I I 总值 与地 区生产总值之比
万美元
%
市群 ” 。当前 , 建设 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
家战略 , 中原城 市群 必将成 为新的增长极 。
实际利 外 资额
外赘依存 度 旅游开放度
外资依存度 :指外 国投 资额 与地 区生
产总值 之比 ,可 以体现 地区经济对国际产
业资本的依 赖程 度。 鉴于数据 的可获得性 ,
我国中部6省经济比较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形势对比分析一、概述: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等6省。
近几年,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大开放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带动下,中部6省区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沿革及战略取向的差异,中部6省区域经济发展也显现出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不平衡的现象。
二、中部6省区域经济基本情况指标对比分析1、湖南经济总量居中,工业化进程落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2006年湖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三位,GDP增速排名第四,这对于在中部省份中面积最大、人口数量第二的湖南省来说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湖北省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各产业协调推进。
2006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二位,GDP增速与湖南省持平,排名第四。
作为中部面积第二、人口数量第四的省份,其经济发展较为平稳。
工业实力相对较强。
3、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6年中部6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6省的29.01%,GDP增速达14.10%。
河南省是中部面积第三‘人口数量最多的大省,而且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
4、山西经济发展有所倾斜,产业结构面临深层次矛盾,山西作为中部6省中面积第五‘人口数量最少的省份,2006年其GDP总量和增速均位居中部第五位。
由于山西省人口数量大大低于中部其他省份,加之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刺激了山西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倾斜发展,使其人均GDP水平稳居中部第一位置。
5、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第二产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有待加强。
6、安徽经济虽然增速加快,但总量不足,第二产业发展滞后。
安徽是中部6省中面积最小的省份,而人口数量却排名第三。
2006年安徽GDP增速加快至第二位,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但人均GDP水平排名最后。
三、资料来源:。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浅析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浅析作者:孙向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8期[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党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决策双重背景下,作者通过对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优势浅析,得出该地区在现在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具备八大优势。
如我们较早地认识到这些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无论对区域经济实践还是区域外资本或产业流入,对发挥出中部地区应有的战略地位和优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都具有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部六省经济优势一、中部六省简介(一)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计6个省份,总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0.7%,总人口约3.6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8.1%。
年GDP26348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8.1%,年产粮食14468万吨,份额占全国比重的30.8%(以上经济指标均来自新华网的2006年相关数字)。
且08年国家统计显示,中部地区GDP在07年增涨均在10%以上。
笔者认为中部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作业基地。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二、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探析(一)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中部六省,是我国地理版图的中部核心区域。
目前,经济学家公认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不可逆转。
由此看来,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这里既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腹地(安徽、江西紧靠长三角的上海,江西、湖南毗邻珠三角和港澳,山西、河南紧靠渤海经济圈。
),又是西部地区开放的前沿(湖北、河南是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的桥梁、纽带,);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新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使之初步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
基于营商环境指标下中部六省比较分析与对策
基于营商环境指标下中部六省比较分析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营商环境的改善工作,通过各种措施提升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和热情,增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就中部六省的营商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整体概况中部六省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湖南、山西、安徽处于中等水平,河南、湖北、江西处于较低水平。
从营商环境角度来看,各省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但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营商环境比较1.营商成本从营商成本方面来看,河南、湖北、江西等地的税收、用电等方面相对较高,劳动力成本较低,湖南、安徽等地相对中等。
这一方面需要各地政府调整税制、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也需要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
2.政府服务各省的政府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安徽、湖南、河南等地的政府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而湖北、江西、山西等省份在政府服务上表现中等。
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在各个层面加以完善,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建立一个高效的服务机制。
3.市场开放在市场开放方面,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相对较差,对外开放程度有限,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相比之下,湖南、山西、江西等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政府也在积极引进外资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三、对策建议针对以上发现,中部省份应提高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创造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提升其经济竞争力。
中部省份应当加强税收体系的改革,减轻负担。
同时,应当提高劳动力技能培养水平,提高人才素质,增强劳动力的竞争力。
各地政府应当建立一种高效的服务机制,加强政府间的协调能力,推进政府服务的标准化和电子化。
政府对于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促进企业的发展。
中部省份应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外资企业进入本地区,加强本地企业与国际化企业的合作,输血技术和产业,提高竞争力。
同时,可以发挥中部省份的地理优势,建设一个内陆沿海联动发展的经济区域,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产业链。
中部六大城市群,谁能扛起“中部崛起”的大旗
中部六大城市群,谁能扛起“中部崛起”的大旗我国的湖北、安徽、江西、山西、湖南、河南被称为是中部地区,合肥、郑州、太原、南昌、长沙、武汉是中部六省省会。
这里水陆空交通都发达,拥有迎东接西、贯南通北的地理优势。
但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使得中部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如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形成中部塌陷区。
中部六省武汉城市圈。
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
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位,是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武汉是六省会中的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在国家定位上,武汉高出其余五城一级。
六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次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新郑、堰师、荣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济源、巩义、新密、禹州等个城市,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陇海一兰新”地带经济重心区。
长株潭城市群。
以长株潭复合城市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江西萍乡在内的空间区域。
核心区域是长沙、株洲、湘潭个地级市,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
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宣城、马鞍山、滁州等城市。
皖江城市带是最靠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部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半径公里可以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
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
以南昌为核心,以昌九工业走廊为轴线。
包括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6 市,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这些优势可强化其在长江中下游的经济纽带作用。
太原都市圈。
以太原为中心,包括阳泉市、晋中市,忻州市、吕梁市等城市组成的空间区域。
介休、汾阳、孝义、忻州、阳泉、原平、离石、柳林、中阳等城镇密集区为外圈层。
中部六大先行试验区发展规划的比较研究
新 篇章 。
表 1 中部 六 省 经 济 地 位 比 较 (00年 ) 21 G P D 排 同 比 人 均 G P与伞 国 陷 D 塌 ( 亿元 ) 比重 名 增速 ( 美元 ) 相 比 盔 河 南 2 9 3 .6 2 4 5 7 % 5 0 7 3 3 1. % 50 8 % 1% l 9
合 ’ 5 3 14 %型社 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区
获批 ;09年 9月 国务 院常 务会 讨 论并 原 则 通 过 20
一
、
六大 区域 规划 基础 比较
《 促进中部地 区崛起规划》 20 ;09年 1 2月正式批
复 江西 省鄱 阳湖生 态经 济 区 ,00年 1 批 准 成 21 月
合配 套 改革 试 验 区 和 武 汉 城 市 圈 全 国资 源 节 约
湖南 l9 2 .0 5 0 4 O % 1 3 6 3 0 0 l. % 44
湖北 186 .7 5 0 3 9 % ¨ 3 2 3 3 1. % 0 1 ) 安 徽 12 3 .8 2 6 3 O % 1 2 9 2 0 4 l. % 97
立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0 0年 l 21 2
( ) 一 中部 六省 在全 国经 济 中 占有 重 要地 位 , 但“ 塌陷 ” 严重 。从 经济 总量来 看 , 中部六 省 在我 国 占有 重要地 位 ,00年实 现 生 产总 值 847亿 21 53 元, 占全 国 比重 2 .7 。其 中经 济 实 力最 强 的 14 % 是河 南 省 ,0 0年 G P达 29 3亿 元 , 居 全 国 21 D 24 位 第五, 占全 国的 57 % 。其 次 分别 是 湖南 、 .6 湖北 和安 徽 , 三省 均超过 万亿 元 , 在全 国 3 1个 省级 辖 区中分别 排 名 为 1 、1和 1 。江 西 和 山西 是 中 01 4
中国十大城市群利用FDI业绩和潜力比较研究
沿 用 上 式 ,其 中 INDi 指 城 市 群 i 的 业 绩 指 数 ,FDIi 指 城 市群 i 的 FDI 流入总量,FDIw 指十大城市群的 FDI 流入 总 量 ,GDPi 指 城 市 群 i 的 GDP 总 量 ,GDPw 指 十 大 城 市 群的 GDP 总量。
若 一 个 城 市 群 业 绩 指 数 大 于 1,则 表 示 该 城 市 群
这 些 指 标 得 分 变 动 区 间 为 [0 ,1] ,若 一 个 城 市 群 某 项 指 标 得 分 等 于 1,说 明 该 城 市 群 在 该 项 指 标 具 有 绝 对 的 竞 争 力 ,潜 力 指 数 越 接 近 1,表 示 吸 引 FDI 潜 力 越 大 ,竞 争 优 势 越 大 。 若 一 个 城 市 群 某 项 指 标 得 分 等 于 0 ,说 明 该 城 市 群 在 该 项 指 标 上 处 于 劣 势 ,潜 力 指 数 越 接近 0,表示吸引 FDI 潜力越小,竞争优势越小。
占 十 大 城 市 群 吸 引 的 FDI 的 比 重 等 于 该 城 市 群 GDP
占 十 大 城 市 群 GDP 总 量 的 比 重 ,说 明 该 城 市 群 FDI 业
绩正常。
(二)潜力指数
UNCTAD 用 8 个 影 响 FDI 的 变 量 得 分 的 加 权 平 均
值 衡 量 潜 力 指 数 ,变 量 分 别 为 :GDP 增 长 率 、人 均
表 1 十大城市群利用 FDI 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
城市群
业绩指数 排名 潜力指数 排名
长江中游城市群
0.4975
2
0.3402
4
哈长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0.3532
7
0.1386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经 济发 展策 略提 供一些 依 据 , 以促 进 该 区域 经 济
快速 、 高效、 健 康及 其可 持续 地发展 .
1 研 究 区 域 和 研 究 方 法
1 . 1 研 究 区域 概 况 2 0 1 0年 8月 国家 发 改委 发 布
1 . 2 对 外开 放度 的指标 选择 和 数 据来 源 一般 来
J a n . , 2 0 1 5
V0 1 . 3 8. No. 1
中 部地 区六 大 城 市 群 对 外 开 放 度 比较 分 析
赵 曦 , 吴通 宜, 李 磊 , 马 慧敏
( 武 汉 大 学 资 源 与 环境 科 学 学 院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9 )
部六大城市群整体对外开放度 向“ V” 字 型方 向发展 , 中部六大城 市群 之间对外 开放度存 在差距 , 但绝 对差
距在缩小 , 各 城 市 群 之 间对 外 开 放 度 趋 于 均衡 发展 . 关键词 : 中部 地 区 ; 六大城市群 ; 对 外 开放 度 ; 绝 对 差 距
中图分类号 : F 2 9 l
经济 、 出 口贸易及 优化 区域 产 业结 构 的 重要 选 择 之
一
( 狭义) 包括南 昌市 、 景德镇市 、 九江市 、 鹰潭市 、 上
饶 市 5个 地 市 , 核 心 城 市 为 省 会 南 昌市 ; 中原 城 市 群 包括 郑州 市 、 开封市 、 洛 阳市 、 漯河 市 、 平 顶 山市 、 新 乡市 、 焦 作市 、 许 昌市和 济源 市 9个 地 市 , 核 心 城
,
中部 地 区 的武 汉城 市 圈 、 中原 城 市 群 、 长株 潭 城
市群 、 皖江 城 市带 、 环 鄱 阳湖 城 市 群 和 太 原 城 市 圈
六大城 市 群是 中部地 区经 济 发展 的增 长极 , 对 中部
六大城 市 群及 其 各 城 市 群 内部 城 市 的对 外 开 放 度 进行 比较 分析 , 为该 区域对 外 开 放水 平 的提 高 和制
摘要 : 采用 2 0 o 6 —2 0 1 1 年 的数 据 对 中部 地 区 六 大 城 市 群 的对 外 开 放 度 进 行 测 算 . 研究 结果 表 明: 6年
来, 受2 0 0 8年全球金融风暴 的影响 , 2 0 0 8年和 2 0 0 9年 2年对外开放度 下降 明显 , 2 0 1 0年 以后缓 慢 回升 , 中
分析 对外 开放度 的问题 , 较 多学 者 主要 从 全 国 的宏
年, 中 部 地 区 六 大 城 市 群 实 现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5 7 6 0 3 . 5 0 亿元 、 进 出 口额 1 2 3 9 . 8 3亿 美 元 、 实 际利 用外商 直接 投 资 额 2 4 2 . 8 4亿 美 元 , 分 别 占当年 中 部地 区总 额 的 5 5 . 1 4 %、 7 6 . 2 2 %和 6 8 . 1 2 %. 中部
地 区六大 城市 群 包 括 太 原 城 市 圈 、 皖江城市带 、 环 鄱 阳湖城 市群 、 中原 城市 群 、 武汉 城 市 圈 、 长株 潭 城
观层 面
、 各省 ( 市、 区) 的 中观 方 面
来 进 行
研究 , 而 从城 市群 或城市 这 一微 观 的 角度 来研 究 对 外 开放度 的文 献较 少 , 尤 其 对 中部 六 大城 市 群对 外 开放 度 的研究 几乎 没有 涉及 .
2 0 1 5年 1月 第3 8卷 第 1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S i c h u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说, 衡量 一 国经济 的对外 开放 度 可 以用 总 量 上 的开
放 度和 价格 上 的开放度 2个 指 标来 衡 量 . 总 量 上 的
开 放度 主要 包括 贸易 开放度 和 金 融开 放 度 , 其 常 见
中国 自加 入世 界 贸易组 织 以来 , 沿海 城 市群 已 成 为 国家外 向经 济 、 出 口贸 易和 “ 世界 工厂 ” 的主要 地 区 . 培育 城 市 群 发 展 已经 成 为 推 进 中 国外 向
市群 , 下辖 4 0个 地市 , 如图 1 所 示. 其中, 太原城 市圈包括太 原市 、 阳泉市 、 晋 中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8 3 9 5 ( 2 0 1 5 ) 0 1— 0 1 4 2— 0 6
d o i : 1 0 . 3 9 6 9 /5 . 2 0 1 5 . O 1 . 0 2 3
对 外 开放度 又称 对外 依存 度 , 是 指 一个 国家 或 地 区的经 济对外 开放 或融 入 国际经 济 的程 度 , 它 是 衡量 一个 国家或 地 区 的经 济 与 世 界 经 济 融 合 程 度 的重 要 标 志 【 1 3 . 长 期 以来 , 从 区域 空 间格 局 层 面 来
市、 忻州 市 、 吕梁市 5个地 市 , 核 心城 市 为 省会 太原
市; 皖江城 市 带 包 括合 肥 市 、 芜湖市 、 铜陵市 、 安 庆
市、 滁州市、 巢湖市 、 马鞍山市、 池 州 市 和宣 城 市 9 个 地市 , 核 心城 市 为 省 会 合 肥 市 ; 环 鄱 阳湖 城 市 群
市 为 省会郑 州市 ; 武汉 城 市 圈包 括武 汉 市 、 黄 石市 、
鄂州 市 、 孝感市 、 黄 冈市 、 咸 宁市 、 仙桃市 、 潜 江市 、 天 门市 9个 地 市 , 核 心城 市 为省 会 武 汉 市 ; 长 株 潭
城市 群包 括 长沙 市 、 株 洲 市 和湘 潭 市 3个 地 市 , 核 心城 市为 省会 长沙 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