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语言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课堂所需教材为《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教具:课件、课本、黑板、笔、橡皮、复印件等;3.其他:准备播放《月迹》相关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于月亮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月迹》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每小段课文进行阅读,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学生读音、读词。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3. 课文分析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语言亮点等。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4. 朗读•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5. 诗歌创作•让学生围绕月亮展开自由创作,写出自己对月亮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再次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月亮、自然的热爱。
四、课堂延伸•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赏月,体验月亮带来的美好和宁静。
五、课后作业1.总结课文,写一篇关于《月迹》的读后感;2.诗歌创作:继续写一首月亮相关的诗歌;3.家长带领孩子到户外观赏月亮。
六、教学反思•教学效果评估: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综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以上是本节课《月迹》的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3《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3《月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小作者童年时追逐月亮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插图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述性的语言有较强的感知力。
但是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插图、作者简介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丽。
然后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迹》语文教案[精品]
23.月迹学习目标1.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感受生活,培养自己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关于作者2008年10月25日第七届中国茅盾文学奖获奖揭晓,长篇小说《秦腔》以票数第一获此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的作者就是当代作家贾平凹。
散文《月迹》,被收录在《最美的一百篇散文》一书中。
贾平凹,原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整体感知倾听朗读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1)圈出生字词并注音。
(2)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下面的词语你掌握了吗?款款uǎn 屏气bǐng 倏忽shū袅袅niǎo嫦娥é嫉妒jí锨刃iān 粗糙cāo酥酥sū眼瞳tóng 掬着jū面面相觑qù累累的骨朵léi gū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探究研读作者为什么以月“迹”为题?而不是“月色”?研读2—3段作者写月亮的踪迹用了哪些动词?月亮的形态是怎样变化的?动词:悄没声地溜进、爬着竹帘儿(月亮是长了腿的)月迹:白道儿----半圆-----爬得高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月迹——月的踪迹(镜中月)研读4—30段探究月之义这篇富有诗意的文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眼中月亮的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下面这些语句寓意深刻,请同学们分组探讨思考一下。
[精品]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迹》教学设计与反思
《月迹》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整体感知课文:①快速阅读课文,把你收集到的词语展示出。
款款倏忽袅袅酥酥掬水面面相觑②找出本文中寻找月亮的地点,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明确: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瞳中;寻月三、研读课文。
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写月亮运行之迹。
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
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说一说。
板书:地点踪迹心情镜中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院内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羡慕、嫉妒、争执杯中一人一月,月亮入心人人拥有河中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高兴眼中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竟是这多2、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标注方法在文中标出。
3、对于不同地点的雨量的景象个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景致,你最爱哪一处,找出读一读,并简要说明你喜爱的原因。
(1)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道白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3)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4、课堂小结:作者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3 月迹》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3 月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悄没声儿”“满盈”“嫉妒”等。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及其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例如,文中“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通过对月亮动态变化的描写,将月亮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慢慢升起的过程。
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也营造出一种充满童趣和神秘的氛围。
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描写手法,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的美感。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如通过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在课文中,孩子们关于月亮在哪里的对话描写得十分生动,“三妹就乐了:‘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这些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性格和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从描写月亮的语句以及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例如,当孩子们发现月亮在水里时,那种兴奋和对月亮的珍视,背后其实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如“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语句充满了想象力和哲理,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理解其象征意义。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
文章以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对月亮的向往和追寻,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渴望了解世界的心理。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充满童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这篇课文纳入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童年时光的美好,同时,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以及运用作者的描写方法方面,还需要加强指导。
此外,学生对月亮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表面,对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了解不多,这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感悟、实践,提高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时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理解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图片等。
2.教材:准备课文《月迹》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3.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优质课教材。
课文通过描述一个小孩跟随父亲寻找月亮的过程,展现了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外,课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审美情感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对月亮并不陌生,但对于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插图,辅助教学。
2.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然后教师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文章。
课文通过对月亮的追逐,展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生活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是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同时,本文的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感悟课文中的情感。
但同时,他们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等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课文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2.难点:感悟课文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发现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3.准备一些重点字词的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的大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月亮的描绘。
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3《月迹》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3《月迹》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设计针对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3课《月迹》展开,这是一篇描写月之美的诗文。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将能够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通过教学,希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感悟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文《月迹》的内容和结构;2.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等;3.学习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4.辨别诗歌中的意境;5.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自然之美的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3.培养学生表达感受和情感的能力;4.引导学生从诗文中体会美的力量,激发其创造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3.培养学生用心感受、体味生活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主讲教师及合作备课教师;2.教学材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学生练习册;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4.其他准备:课堂设计PPT,诗歌朗诵音频。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课文学习(20分钟)1.课文朗读:由学生自读或教师朗读《月迹》一文,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韵律。
2.文本分析: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等。
3.课文理解: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第三步:语文活动(25分钟)1.综合训练: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课堂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训练。
2.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3.表现发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创作一些相关作品,表现个人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课堂讨论(15分钟)•开展课文内容相关的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自由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月_迹》教案_浮桥中学_费剑峰_重点、难点_1_体会文章表现出的优美的_.doc
《月迹》教案重点、难点1. 体会文章表现出的优美的意境和美好的感情。
2. 体会作者形象、充满童趣地表现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特点。
3. 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
4. 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
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
”“山石和明月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在我舞文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后,它始终左右着我的创作。
”(《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1983)《满月》《对月》二、本课字词1、易读错的字。
觑倏砌嫉酥糙2、辨字,注音组词。
袅:仰:偎:掬:凫:抑:猥:鞠:鸟:柳:煨:拘:三、学习课文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古诗和故事。
(一)咏月诗歌1、你还记得有关月亮的儿歌吗?月亮团团真正好玩我走它也走我站它也站我来看看它它也把我看我跟它说话它假装没听见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2、咏月诗江楼感旧(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引导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诠释《月迹》的内容和意境。
2.学习朗读和背诵《月迹》。
3.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方式。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月迹》的诗歌文字和图像。
2.音频设备:用于播放优秀的朗读版本,引导学生模仿。
3.诗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4.诗歌赏析工具:如画笔、纸张等,用于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月迹》的标题,引导学生围绕“月迹”两个字展开联想。
2.播放优秀的朗读版本,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韵律。
第二步:诗歌理解(20分钟)1.逐句讲解《月迹》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的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第三步:朗读练习(15分钟)1.分角色进行朗读练习,让学生感受诗歌中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模仿优秀朗读版本,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
第四步:情感表达(20分钟)1.让学生就《月迹》中的情感进行思考和表达,可以通过写诗或绘画的方式。
2.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月迹》的理解和记忆。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课后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月迹》的部分内容,并写一篇关于《月迹》的感受或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
2.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组织诗歌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创作。
以上是针对《月迹》这篇诗歌的优秀教学设计,通过细致的教学过程安排和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2019年秋最新统编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月迹》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月迹》这一篇课文,其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生动无比,对话极短,又使情节延伸发展,把孩子们中秋赏月的情景写得灵动而富有生趣。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相比《月迹》的前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借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还寄托了作者对旧式教育的不满与批评。
而后一课《三颗枸杞豆》通过描述三叔临终前的悔恨河和对我的教诲,还给读者以道理上的启发。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更侧重于让孩子品味近代文学大家写童趣的名篇,从不同角度,一方面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预习,孩子们既被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又对其中的不少词语产生了困惑,提出了不少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
预习过后,许多孩子自发地展开习作,在学习中多角度的理解月亮在不同人、不同心情时的不同含义,并在将来的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本课中学到的佳词妙句。
三、【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 理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四、【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
五、【教学难点】:理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深刻含义。
六、【课时】:1课时七、【课前预习】:进入教师BLOG,浏览“月”图片,在图片下写感受,课上交流。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月亮自古都是文人雅客书法绘画大家泼墨称颂的对象。
这些图片是从老师的个人博客中下再来的,很多同学已经对图片进行了赏析,并写下了很多的感想,有几位同学写得特别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课堂教学设计
月迹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月迹》这篇课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感受文学魅力。
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对自然和诗意世界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月迹》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难点:–理解和揣摩古代诗人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课文课件:课文相关图片、诗歌朗读音频;3.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4.教学素材:相关古代诗歌及注释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唤起学生对夜晚月光的印象,引出《月迹》这篇课文。
2. 学习课文(20分钟)•讲解诗歌《月迹》的背景、作者等信息;•分段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理解诗歌意境。
3. 阅读理解(15分钟)•听老师朗读《月迹》,学生跟读;•学生分组朗读、解读诗歌内容,提出自己的理解。
4. 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夜晚看到了诗中描述的月色,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5. 创意活动(20分钟)•让学生写一首自己的月亮诗,表达自己对月光的情感;•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欣赏彼此的创作。
6. 总结反思(10分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重点知识;•学生表达对诗歌《月迹》的感悟,老师进行总结点评。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诗歌内容;2.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月迹》•重要词汇:月迹、茫茫夜色、银峰、云涌、轻纱、皎洁、月之弯弓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月迹》,激发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词汇理解有限,表达情感能力有待提高,下节课需要针对性地加强相关训练。
以上就是对《月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月迹》教案.doc
《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2、3、能找出月亮的踪迹,归纳出每处月亮的特点;体会孩童寻月过程中的童真童趣,学习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能重点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奶奶”的作用。
一、导入------怀古寻月:同学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的。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与月相关的诗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介绍作者、检查预习)二、速读明大意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在文章题目前加上一个最合适的动词——“寻”;2、将上面短语(‘寻’月迹)扩展为一句话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月亮走,我也走——理思路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呢?试着归纳每处月亮的特点以及孩子们情思的变化。
孩子们的活动月之特点孩子们的情思总结情感线索及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三、月亮照我心——明主旨:师读“沙滩议月”部分,思考:说说你的理解。
总结:寻月的历程也是孩子追寻美,并最终得到满足的心路历程。
四、“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五、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欣赏(生动精彩、深刻哲理)六、总结:(引冰心诗)让我们架着云梯去追寻心中的明月,带着童真去尽情感受这个世界无尽的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3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3月迹》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23月迹》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位小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的奇妙经历。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词语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主要人物的感受和行为。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学意义,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通过教师介绍故事情节和核心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朗读表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教师导入:引入《23月迹》这篇课文,在黑板上写下标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情感教育:让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体验,并分享给同桌。
3.教师讲解:逐段解释故事情节和重要词语,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1.学生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23月迹》,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展示他们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3.课文分析: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探讨课文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意义。
六、课堂作业1.写读后感: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于《23月迹》的理解和感受。
2.单词记忆:要求学生背诵生词,并在下节课进行测试。
七、教学反馈1.课堂测验:下节课开始前,进行一次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于《23月迹》的理解程度。
2.学生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以上就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3月迹》的教学设计,希本能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愿每一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开启对知识的探索之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中秋节晚上,一家老小赏月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和他的家人在赏月过程中,对月亮位置变化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家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邃,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叙事性的文章有较强的兴趣。
同时,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产生共鸣。
但是,对于月亮运行的规律以及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月亮运行规律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3.生字词卡片。
4.月亮运行规律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故事,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月亮运行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课文内容相关问题,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在赏月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教师分享月亮运行规律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月亮的变化。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月亮运行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故事,并观察月亮的变化。
8.板书(课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共计50分钟,每个环节时间分配如上所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名师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名师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不同场景中月的变化,展现了月的美丽和作者对月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本文还涉及到了一些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学素养的熏陶。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逐渐增强。
但他们对于一些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3.欣赏和描绘自然美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月的美丽。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想象教学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月。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与月相关的成语或诗句,如“皎洁月光”、“明月几时有”。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组内互相检测。
2019年部编(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3、月迹 教案【精品】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描写了幼年时候,中秋节时从盼月到寻月再到议月的过程。
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告诉人们,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作者介绍】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课后作业一、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lěi()jǐ())累几骨lèi()jī()gǔ()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的桂树()的骨朵儿()的感觉()地爬高()地溜进()地闪着银光三、在括号里写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原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2.(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时间)孩子们寻找月迹的过程,他们先后寻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足迹,表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让人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重点段落品析。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我们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2019年部编(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3、月迹 创新教案【精品】
创新教案月迹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在寻月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
教学难点:1.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方法:品读、讨论、赏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古人经常用“月”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生自由答)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作家。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1952年2月21日出生。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8年以《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生朗读课文,总结,汇报时间:中秋的夜里。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并说一说文章的重点在哪里。
生读课文,并总结。
归纳:盼月----寻月---议月其中,寻月是重点。
作者详细描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
3. 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生总结,汇报归纳: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心理变化过程为:失望——争执——神奇——满足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板书:追求美的过程。
4.重点把握:快速阅读“寻月”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孩子的眼里究竟是什么?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表言论。
⒍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明确: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又使情节延伸发展,对话极短,这一篇课文,《月迹》其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生动无比,可以激起学生对美好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把孩子们中秋赏月的情景写得灵动而富有生趣。
活的热爱。
,借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相比《月迹》的前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还寄托了作者对旧式教育的不满与批评。
而后一课《三颗枸杞豆》通过描述三叔临终前的悔恨河和对我的教诲,还给读者以道理上的启发。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更侧重于让孩子品味近代文学大家写童趣的名篇,从不同角度,一方面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预习,孩子们既被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又对其中的不少词语产生了困惑,提出了不少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
预习过后,许多孩子自发地展开习作,在学习中多角度的理解月亮在不同人、不同心情时的不同含义,并在将来的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本课中学到的佳词妙句。
三、【教学目标】: , 理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深刻含义。
、理清文章思路1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3四、【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
五、【教学难点】:理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深刻含义。
1六、【课时】:课时,浏览“月”图片,在图片下写感受,课上交流。
BLOG七、【课前预习】:进入教师八、【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些图片是从老师的月亮自古都是文人雅客书法绘画大家泼墨称颂的对象。
同学们,1个人博客中下再来的,很多同学已经对图片进行了赏析,并写下了很多的感想,有几位同学写得特别好。
现在,让我们再和月亮作一次亲密接触,欣赏FLASH动画《星星月亮》,每当出现月亮时我聆听教师朗诵自制小诗,思考一下,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总会问/正在天上的月亮/你在做什么/你却总在满天闪烁的星星里/映着孑然的身影/而我在每个堆满书籍的窗口/守望着月亮/守望着被照耀/守望着美/终于/我看见/你披着雀的衣裳/满地全是你的金银/跳出云头、跳上树/又躲进新绿的藤萝/那样玲珑,那样美/在闪烁着星星的夜晚/我的月亮行在云中/轻漫的脚步在朦胧里驰行/仿佛旧照片滑过了灯下的朦胧的听力/打开窗/启开心扉/与月亮一起/追寻梦一般的美。
边欣赏,边教师指名谈感受。
在这样如梦的月夜下,让我们随贾平凹一起,循着月亮来学习新的课文《月迹》。
(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看见了什么?它在哪里?文中它具体是怎么样被描述出来的?你什么感觉参考答案(1),看见了月亮运行的痕迹a(第4小节)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板书——镜中b(第5小节)我们都跑出门去,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2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板书——院中月(第27小节)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第24小节)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c、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板书——杯中月(第28-30小节)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浸着一大片的净沙,d、全没白日的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每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板书——河中(第30小节)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每一处的e我想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里都有月亮了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板书——眼中(2),也同时看见了孩子们的心情心理情绪变化:失望→争执→人人拥有→处处都是→竟是这么多→满(3),看见了月夜的景色(第5小节)我们都跑出门去,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a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洁白,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名词作形容词,也品味“玉玉的,银银的比喻句。
符合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也有色彩:粗壮、稀疏、繁多。
运用叠词,有童趣品味“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3品味“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想象奇特而自然。
品味“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月明星稀,符合客观景象的特征。
(第28小节)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浸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b、日的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品味“细细的,净沙,灿灿地闪着银光”:水静、沙细、月明。
板书——景致美 4)看见了美:(先在同学个别回答,然后集体归纳。
?,闭目聆听配乐朗诵,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请在你的心里好好酝酿一先别急着告诉老师同学们一定听到了很多精彩的话语品位一番你听到的最深刻或最生动的话语,然后我们来交流一下参考答案(1),听见了孩子的话,生动、精彩“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a充满孩童的童趣。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b ”妹妹说。
“月亮是个好。
含着喜爱、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显出拙朴而诚挚。
孩子“所要的”就是美好的事物,月亮在这里就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的象征,妹妹所说的“月亮是个好”更是一语中的,点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化身。
(2),听见了奶奶的话,深刻、哲理: a 、“月亮进来了”传神之笔,奶奶也开小差,发现月亮,初现情趣。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b奶奶是个有心人:注重引导,鼓励孩子们去追寻发现发展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4、“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c奶奶善解人意,做法机智,语言巧妙,颇为有心。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d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奶奶引导孩子们寻找月亮是极高明的导师。
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人;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就没有孩童的寻月、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此处将奶奶这个线索人物进行分析。
板书——语言美(可以是质疑,也可以感悟)?3,心中默读课文,提问“你想到了什么”刚才,我们从课文中体会了景物美和语言美,同学们一定想到了很多其他的美,请在当然也可以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一起探组内交流一下,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提出来,讨一番,如果还是解决不了,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参考答案:质疑例:)、孩子们为什么要追寻月迹呢?明确:在孩子们的心里,月亮是美好的,可望而不1(可及的,于是孩子们向往它,追寻它)、课文开头说“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2什么?明确:不满足是因为孩子们好奇,求知欲强,但寻月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美好的事物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努力追求,心中也会有美丽的月亮。
(3)、“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印章,泛指图章。
在政府的文件上盖上印章,表明文件确由政府发出;在个人的字画书刊上盖上印章,表明属于自己所有;在条据或证明材料上盖上印章,表明自己对条据或证明材料内容负责。
总之,印章起着证明的作用。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个巨幅的纸页,纸页上的作品为“我”所有,“我”是天空的主人,“我”对天空的一切负责。
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
5拓展例,可以寻月拓展到寻美,想到自然界中的景物美,也可以想到生活中的人性美。
板书——人性美(三)、拓展延伸:中两幅图片中的一我们通过作者描绘的月迹而看到了美,你能不能也通过描绘PPT 200字左右。
幅,来感受你心中的美呢?(四)、课堂小结:我们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
无边无垠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的美好的事物。
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五)、作业:进行对比阅读理解分析,将答案写到回复中!到教师博客中,共同阅览对比阅读文章,附:板书设语言眼满自然河惊人性杯欢院羡慕、嫉镜高兴、失望6一个是寻美感悟。
一个是语言品味,这篇散文的学习,重难点很清楚,课后感受:(七)、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总是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条条框框里面,去学文章结构,去看人物语言,去品人生哲理,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了。
而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做老师的,只是穿针引线,其主导作用罢了!于是,在这堂畅游在月下满天的银光我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随贾平凹充满童趣童稚的言语,课上,中。
三个问题,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逐层深入。
从行文,到语言,再到领悟,从课本里面,到课堂外面,不都是孩子们自己再说吗?希望,这样的一次尝试,能够给孩子们一种启发,帮助他们在将来的语文学习中,也多提问题,哪怕是最简单的,相信,只要是动了脑筋的,一定会对自己有所提高的!而我,也将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多把孩子们的地位太高些,多让他们发言,更多地发现,学生心中的智慧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