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探索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3(新版)鲁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 课时第周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有关分子的性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知识,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知识认识原子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物质的生成,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重点原子的构成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关键点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挂图、元素周期表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板书设计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结构二、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排布规律)2.原子结构示意图3.原子的分类⑴金属原子⑵非金属原子⑶稀有气体原子4.离子书写分类5.元素周期表6.原子序数7.电子云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二、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排布规律)2.原子结构示意图⑴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⑵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⑶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⑷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了解排布规律记忆1~18号(即H~Ar)元素的顺序、名称和符号分析P45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练习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H、C、N、F、S、Cl、Na、Mg、Al、K、He、Ne、Ar教学过程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3.原子的分类4.离子书写分类阳离子阴离子5.元素周期表6.原子序数7.电子云⑴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课 题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练习
由联系题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一问题过渡到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上,从而引出原子的质量非常的小,进而引出相对原子质量
给出公式,指导计算
由公式中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与学生的结果相互印证。
指导练习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出新问题,从而导出新课
感受科学的进步,并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有哪些问题
讲述原子的发展史,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
引导学生分析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
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原子核与原子的大小关系
并且过渡到原子核还能再分成质子和中子。
展示卢瑟福的行星原子模型与电子云原子模型
引导学生从原子不显电中得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这一规律。
感受原子核非常的小
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核还能再分
感受原子模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通过表格找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这一规律
再通过原子的结构理解这一规律
知识归纳,联系巩固
由数据理解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并且感觉原子质量数值太小,记忆使用很不方便。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计算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计算得出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课题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进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板书
1、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练习:
1.原子是()
A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由电子构成
C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一种最小粒子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
A核外电子总数B中子数
C质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3.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的核是()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 成
D不能再分
5.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为()
A.26 B.56 C、82 D.86
学生讨论
看书回答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比电子的质量大的多,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导入新课
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原子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子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讲解
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2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2 (新版)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教材分析《原子中的电子》是鲁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原子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着重让学生学习核外电子的有关知识。

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层离核的远近与电子的能量有关,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强调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是指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是原子核外的电子,从而为后面离子内容的学习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所有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且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但原子的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规律?用什么方法可以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原子核还是核外电子?这些内容他们都还不了解,所以本节课就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冲突,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3)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2)运用小组讨论法以及教师的讲解,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3)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像力、推理力和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3)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探索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3(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探索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3(新版)鲁教版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原子的构成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原子的构成的教学目标和原子的构成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原子的构成的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的构成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原子的构成的学习状态。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探索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3(新版)鲁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探索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3(新版)鲁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探索水世界的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等。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有初步了解。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子的构成,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化学原子结构知识体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过程。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原子的构成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原子的构成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原子的构成的问题。
最后,通过学习原子构成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原子构成研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理解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客观性,从而培养对科学的尊重和热爱。

【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doc

【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doc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教学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在前面已经学过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基础上展开的,继续探索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以及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是前面相关的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因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难点: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性质。

2、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有了前面微粒相关内容的铺垫,但仍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由于没有了宏观实验的辅助,学生们只能靠想象来学习,学习方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需要老师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设计思路: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又无法通过宏观实验加以展示,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电教资源:水分子分解的动画,金刚石的结构的flash动画;图片: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复习提问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同步教案 (新版)鲁教版-(新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同步教案 (新版)鲁教版-(新版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知识点(重点、难点):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原子⎪⎩⎪⎨⎧⎭⎬⎫⎩⎨⎧)()()()(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道尔顿——实心球汤姆森——西瓜模型——电子 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核 学习过程:【讨论分析】1、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生1:这种微粒带负电荷,因为这束射线偏向了正电极板。

生2:形成射线的微粒不是原子,因为原子不显电性。

【过渡】早在1897年汤姆森就做了这个实验,发现了这种带负电荷的微粒。

这种微粒就是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点,标志着人们终于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

那么原子中只含有电子吗?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这种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怎样构成了原子就成了当时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20世纪初已经提出了几种原子模型,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汤姆森的西瓜模型。

【实验探究二】a粒子散射实验flash动画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思考回答】观察实验的模拟动画,描述所看到的现象1、大多数α粒子没偏转近发展区,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热情。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大胆猜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体现了科学探究所倡导的理念,最后再呈现汤姆森的和他的研究成果,平地中突现高山,让学生心理得到强烈地刺激,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汤姆生发现电子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_8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_8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节内容,是继分子之后的又一微观知识。

为今后学好: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奠定了基础。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的方法把原子的构成类比为猪头的结构,便于学生明确原子有两部分构成,并且对于各个粒子显何种电性一目了然避免混淆记不清楚。

本节课内容枯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逐步分析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子构成及各微粒之间关系,从宏观到微观,了解了微观才能知道反应机理,体会人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支持,为此大家应该认真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观察电解水反应图片同学们思考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水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和氢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为氢分子和氧原子。

故化学变化实质: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原子在反应前后不变。

【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那原子是否能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原子的构成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相关原子的一些用途。

原子这么对人类这么大的贡献,那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咱们班谁都知道猪长什么样子吗?那我来画个猪图大家来看看他和你所知道的猪图有什么不一样。

【讲解】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研究这幅猪头,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个猪头没有嘴巴,还有两个鼻子不一样,记住它的特征哦。

如果把原子比作猪头的话,猪头包括眼睛和鼻子同样原子也由两部分构成。

鼻子就是原子核,两个鼻子有正号的是质子即质子带正电,另一个代表中子,中即中性的意思不带电。

眼睛里面是负号即带负电。

【师生互动】同学们是否能通过看图来总结原子的结构?并标注各微粒带电情况,表现原子结构,教师给予评价【质疑】我们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即不带电,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为何原子不带电呢?【小组讨论】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正电荷个数等于负电荷个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补充】:核电荷数概念: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个数即为质子数,注重以理解形式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3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3 (新版)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微观的化学世界。

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已认识原子中的电子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把微观知识宏观化,理性知识感性化,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佐证认识原子中的电子。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原子中的电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在上节课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本节课着重学习核外电子的有关知识。

而原子中的电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性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离核的远近与电子的能量有关,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强调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是指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是原子核外的电子。

知道离子的表示方法。

对原子、分子、离子进行比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解释微观世界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了解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知识的兴趣。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原子中电子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排布【教学难点】电子在化学反应的作用及离子符号的写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
3.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
4.(了解)每个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
提问:
第N层最多能容纳多少电子?那么教材中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18、18、8。
指导学生填表:1~18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找出规律。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提问
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小结
课堂练习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A.m+n+a B.m+n-a
C.a-n-m D.a+m-n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A.6 B.8 C.10 D.12
学生回答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质量小带负电荷,运动范围小,速度快,与宏观物体不同。
采用给氢原子照相的比喻来讲解电子云概念,将事先绘制的投影片逐张重叠放映出来,使学生对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情形有生动鲜明的印象,从而形成电子云的概念。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如何表示离子?
提问
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设疑
比较原子和离子
小结
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同步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同步教案(新版)鲁教版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
- 《原子物理学》(作者:理查德·费曼)
- 《元素的奇迹》(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
- 《原子与宇宙》(作者:保罗·戴维斯)
(2)视频资源:
- TED演讲:原子与宇宙的奥秘
- BBC纪录片:原子故事
- 科普视频:原子的构成与元素周期表
2. 拓展要求:
(1)阅读材料:
-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⑤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 结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
- 查找元素信息的方法
⑥原子的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化学反应:原子重新组合
- 物质性质:原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通过关键词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原子的构成的知识。同时,通过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使用图示表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或者通过实例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示意图、元素的概念解释等。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显微镜、模型原子核和电子、元素样品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对微观粒子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子的构成,巩固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的解释打下基础。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_26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_26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悉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2)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

【水平目标】(1)通过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理解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在探究中,学会分析、处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并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2)增强联系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注重与社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增强环保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对探究过程的体验。

原子的构成;2、难点: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秉承“课堂的设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以及伴随这个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准确的价值观”的课改理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问题驱动、合作解疑,借助视频、动画、图片等,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通过了解科学家们研究原子构成的历史过程,探究原子内部的结构。

将微观的想象、推理与直观的模拟图形相结合,协助学生理解原子,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围绕以下几个环节展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合作解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协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学习水平,真正做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提出问题】如果当时你在现场,发现这些现象后,你会怎样想?说明:在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单一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为自主探究生成知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化学史为线索,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索经历,在探究过程中持续的发现矛盾,积极思考,自我生成结论,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四)课堂小结:学生知识交流收获,畅所欲言。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_25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_25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课题2 原子中的电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

2、能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3、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通过度析不同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的得失情况,
了解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推理力和兴趣。

2、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性质的学习,理解到事物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
化的。

二、教学重点
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掌握原子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能够形成关于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
四、教法学法
问题探究、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各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四、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探索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3(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探索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3(新版)鲁教版
简短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原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原子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详细介绍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如水的电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实际应用或作用。
- 设计课堂小测试,如填写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变化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
-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如原子构成的短文或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
-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 设计作业评价标准,如内容完整性、逻辑清晰度、创新性等,让学生明确作业的要求和目标。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构成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3. 在学习原子的构成时,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理解抽象的原子内部结构,尤其是质子、中子、电子的相互作用;区分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等概念;将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联系起来,解释化学现象。此外,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和解读也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 实践活动:进行家庭小实验,如简易电池的制作,体验原子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推论物质的原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初步了解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等,变化的事实,但是对学到的微观知识认识的仍很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并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及模拟动画等,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想象和推理,从而促进理解。

【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电子(-)原子{ 质子(+)原子核{中子(不显电性)2、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公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4 (新版)鲁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4 (新版)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分析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带电情况。

过程与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原子的结构的发现史探究过程中,树立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主义观点,以及敢于质疑,科学探究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重点:原子的结构2、难点:对原子结构的微观认识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自读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教学教程:复习:1、分子有哪些性质?举例说明。

2、水分解,合成的文字表达式。

3、通过两个实验可以获得那些信息?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内容,乘上启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导入:通过学习我们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一种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呢?(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思考并做出有关判断通过提出的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释疑,合作交流: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球体呢?至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人们才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原子的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转换。

{出示}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图示利用多媒体投影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一部分改变了运动方向,而有少数的被反弹回来呢?{讨论}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总结点评}:绝大多数通过说明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

有很少的被反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微粒了。

并且说明这一部分带正电,且体积比较小那么这个质量比较大的粒子是什么呢?学生观察图,学生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汤姆森的观点,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对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原来抽象的事物变得比较形象直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微观的化学世界。

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已认识原子中的电子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把微观知识宏观化,理性知识感性化,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佐证认识原子中的电子。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原子中的电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在上节课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本节课着重学习核外电子的有关知识。

而原子中的电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性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离核的远近与电子的能量有关,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强调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是指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是原子核外的电子。

知道离子的表示方法。

对原子、分子、离子进行比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解释微观世界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了解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知识的兴趣。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原子中电子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电子在化学反应的作用及离子符号的写法。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原子中的电子
讲述: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自主学习课本P41-42页。

1、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
3、稀有气体、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达到稳定结构?
4、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阳离子?什么是阴离子?
展示:原子结构剖面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电子在核外空间里是怎样运动的?引导学生总结电子的排布规律,并把电子的运动比喻成学生平时在运动场上跑步一样。

展示:其它原子结构剖面图,学生归纳各层最多排布的电子。

【板书】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分层排布
2、各层最多排布的电子数:2n2 (n为电子层数)
(1)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3)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层时,是2个)
思考、回答
阅读、思考
学生认真观察并勇跃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归纳各层最多排布的电子数
回答
用学生熟知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便于学生接受。

培养学生从课本知识或已有知文字中获取有用信息及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

通过图形及恰当比喻使微观知识宏观化。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离子的形成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过度】知道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如何书写?
【板书】离子符号的书写
1、离子符合的书写:在元素符合右上角标上所带的电荷(先数字,1省略,后“+”、“-”号)。

如:Mg2+ O2- Al3+ Na+ Cl-
【牛刀小试】学生分组完成导学案活动三
【过度】钠与氯气是如何反应生成氯化钠?
讲解: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如何反应生成氯化钠
【小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讲解:交流共享
认真听讲
认真听讲
练习离子符号的书写
认真听讲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认识离子的形成
培养学生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中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对照学习目标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并进行小结。

归纳本节所学在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内容、完成作业
巩固新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分层排布
2、各层最多排布的电子数:2n2(n为电子层数)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表示意义
三、离子的形成
四、离子符号书写
八、作业设计:1、复习本节内容;2、完成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