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宋的建立背景及其与辽、西夏的关系。
(2)掌握辽、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与北宋的互动。
(3)分析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宋、辽、西夏的建立背景和发展过程。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三个政权的异同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宋的建立背景及其与辽、西夏的关系。
(2)辽、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与北宋的互动。
(3)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建立背景和发展过程。
(2)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互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建立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之间有哪些故事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宋、辽、西夏的建立过程。
(2)教师提问: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建立分别有何特点?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互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及其特点。
2. 请学生思考: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之间为何会出现战争与和平互动?这种互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2. 掌握辽、西夏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冲突。
3. 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辽、西夏与北宋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辽国的建立与发展:契丹族的兴起,辽朝的建立,辽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西夏的建立与发展:党项族的兴起,西夏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北宋的建立与发展:宋朝的兴起,北宋的建立,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4.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辽宋战争,西夏与北宋的战争,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外交关系。
5.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和团队合作。
六、辽国的建立与发展(续)1. 辽国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辽国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辽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3. 辽国的文化特点:契丹族的文化传统,佛教在辽国的传播,辽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
七、西夏的建立与发展(续)1. 西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西夏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西夏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第一章:北宋的建立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北宋的建立背景1.1.2 掌握北宋的建立过程1.1.3 理解北宋的建立意义1.2 教学内容1.2.1 北宋的建立背景: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1.2.2 北宋的建立过程:赵匡胤的起义和登基1.2.3 北宋的建立意义:统一中国,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北宋的建立背景、过程和意义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赵匡胤起义和登基的具体事件第二章:辽的建立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辽的建立背景2.1.2 掌握辽的建立过程2.1.3 理解辽的建立意义2.2 教学内容2.2.1 辽的建立背景:契丹民族的兴起2.2.2 辽的建立过程:阿保机的称帝和辽朝的建立2.2.3 辽的建立意义:契丹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形成南北朝格局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辽的建立背景、过程和意义2.3.2 案例分析法:分析阿保机称帝和辽朝建立的具体事件第三章:西夏的建立3.1 教学目标3.1.1 了解西夏的建立背景3.1.2 掌握西夏的建立过程3.1.3 理解西夏的建立意义3.2 教学内容3.2.1 西夏的建立背景:党项民族的兴起3.2.2 西夏的建立过程:元昊的称帝和西夏的建立3.2.3 西夏的建立意义:党项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形成南北朝格局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讲解西夏的建立背景、过程和意义3.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元昊称帝和西夏建立的具体事件第四章: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4.1 教学目标4.1.1 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背景4.1.2 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发展4.1.3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影响4.2 教学内容4.2.1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背景:南北朝格局的形成4.2.2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发展:战争与和平的交替4.2.3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影响:边疆稳定与民族融合4.3 教学方法4.3.1 讲授法:讲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背景、发展and influence4.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事件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5.1.1 总结北宋、辽、西夏的建立过程和关系发展5.1.2 反思北宋、辽、西夏的建立和关系对中国的影响5.2 教学内容5.2.1 总结北宋、辽、西夏的建立过程和关系发展:理解各方力量的博弈和影响5.2.2 反思北宋、辽、西夏的建立和关系对中国的影响:探讨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启示5.3 教学方法5.3.1 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北宋、辽、西夏的建立和关系5.3.2 研究性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第六章:北宋的政治制度6.1 教学目标6.1.1 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特点6.1.2 掌握北宋的主要政治制度6.1.3 理解北宋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影响6.2 教学内容6.2.1 北宋的政治制度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6.2.2 北宋的主要政治制度: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等6.2.3 北宋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影响: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6.3 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制度6.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北宋政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案例第七章:北宋的经济与文化7.1 教学目标7.1.1 了解北宋的经济特点7.1.2 掌握北宋的主要文化活动7.1.3 理解北宋经济与文化对后世的影响7.2 教学内容7.2.1 北宋的经济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7.2.2 北宋的主要文化活动:书法、绘画、诗词、戏曲等7.2.3 北宋经济与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文化繁荣与经济繁荣的典范7.3 教学方法7.3.1 讲授法:讲解北宋经济的特点和主要文化活动7.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北宋经济和文化在实际运作中的案例第八章: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8.1 教学目标8.1.1 了解辽的政治制度特点8.1.2 掌握辽的主要政治制度8.1.3 理解辽政治制度与文化对国家的影响8.2 教学内容8.2.1 辽的政治制度特点:封建制度与游牧民族的结合8.2.2 辽的主要政治制度:皇帝制度、宰相制度、科举制度等8.2.3 辽政治制度与文化对国家的影响:政治稳定与民族文化融合8.3 教学方法8.3.1 讲授法:讲解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制度8.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辽政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案例第九章:西夏的政治制度与文化9.1 教学目标9.1.1 了解西夏的政治制度特点9.1.2 掌握西夏的主要政治制度9.1.3 理解西夏政治制度与文化对国家的影响9.2 教学内容9.2.1 西夏的政治制度特点:党项民族的封建制度9.2.2 辽的主要政治制度:皇帝制度、宰相制度、科举制度等9.2.3 西夏政治制度与文化对国家的影响:政治稳定与民族文化融合9.3 教学方法9.3.1 讲授法:讲解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制度9.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西夏政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案例第十章:北宋与辽、西夏的冲突与和战10.1 教学目标10.1.1 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冲突原因10.1.2 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过程10.1.3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对国家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10.2.1 北宋与辽、西夏的冲突原因: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10.2.2 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过程:多次战争的具体情况10.2.3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对国家的影响:边疆稳定与民族融合10.3 教学方法10.3.1 讲授法:讲解北宋与辽、西夏冲突的原因、战争过程和对国家的影响10.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和和战的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辽、西夏的建立过程和意义解析:辽的建立背景是契丹民族的兴起,而西夏的建立背景是党项民族的兴起。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第一章:北宋的建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宋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条件。
使学生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培养学生对北宋历史事件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北宋的建立背景:五代十国的混乱和民众渴望统一的心情。
赵匡胤的起义和北宋的建立:赵匡胤的背景和动机,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过程。
北宋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特点,科举制度的改革,官僚体系的运作。
北宋的经济状况: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出现,城市繁荣。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北宋的建立背景。
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赵匡胤起义和北宋建立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北宋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的特点和影响。
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北宋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第二章:辽朝的建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条件。
使学生理解辽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培养学生对辽朝历史事件的兴趣和认识。
2.2 教学内容辽朝的建立背景:契丹族的兴起和与唐朝的关系。
阿保机的起义和辽朝的建立:阿保机的背景和动机,辽朝的建立过程。
辽朝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的实施,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辽朝的经济状况:农业、畜牧业和贸易的发展,辽朝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辽朝的建立背景。
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阿保机起义和辽朝建立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辽朝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的特点和影响。
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辽朝时期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情况。
第三章:西夏的建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夏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条件。
使学生理解西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培养学生对西夏历史事件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西夏的建立背景:党项族的兴起和与唐朝的关系。
元昊的起义和西夏的建立:元昊的背景和动机,西夏的建立过程。
西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的实施,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西夏的经济状况:农业、畜牧业和贸易的发展,西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
课题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义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西夏的建立,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
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地图册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查学诊断
复习宋朝建立,统治措施相关知识
二、示标导入:
《天龙八部》,乔峰、虚竹、段誉。
三、导学施教
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完成表格:
政权名称建立民族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北宋汉族赵匡胤960年东京
辽契丹耶律阿保机10世纪初上京临潢府
西夏党项元昊11世纪前期兴庆府。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辽朝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2. 掌握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辽朝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辽朝的兴起:契丹族的起源、阿保机建立辽朝、辽朝的疆域扩张。
2. 辽朝与北宋的关系:澶渊之盟、辽宋战争、和平时期的贸易往来。
3. 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辽朝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辽朝与北宋的关系,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
4. 分析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二章: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对抗教学目标:1. 掌握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对抗。
2. 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冲突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西夏的建立:党项族的起源、李元昊建立西夏、西夏的疆域扩张。
2. 西夏与北宋的对抗:夏宋战争、和议时期的矛盾。
3. 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西夏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夏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西夏与北宋的对抗,理解两者之间的冲突。
4. 分析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三章:北宋的应对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北宋在面对辽朝和西夏威胁时的应对策略。
2. 掌握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北宋的应对策略:加强边防、改善内政、推行科举制度。
2. 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宋的建立过程和宋太祖、宋太宗的统治措施,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辽、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认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
二、教学重点:1.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特点。
2. 辽、西夏的建立及其与北宋的战争。
三、教学难点: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2.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其影响。
3. 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1. 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脱离地方势力。
b. 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知州,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中央财政。
c. 财政上,实行“两税法”,简化税收制度。
3. 辽的建立: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国。
4. 辽与北宋的战争:1004年,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说,勉强留在澶州督战。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
5. 西夏的建立:11世纪初,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6. 西夏与北宋的战争:西夏向北宋提出和议,宋仁宗拒绝。
双方互有胜负,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
深入剖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7.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北宋在澶渊之盟后,虽然与辽保持了和平局面,但与西夏的战争却持续不断。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
教案8: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教材来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华书局版2013年版内容来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辽宋夏金元课时:共1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 李莉娜目标确定依据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1、知道辽、宋、西夏等政权的并立。
2、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北宋的建立2、契丹的兴起与辽宋和战3、北宋和西夏的关系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1世纪中叶北宋和西夏和议,大约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
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北宋和辽、西夏并立的史实;第二个阶段: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
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目标1.牢记北宋和辽、西夏并立的史实,提高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民族之间的战与和,学会辩证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评价任务1、自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认识辽宋夏的发展及和战。
2、能熟练识记历史形势图,并简要叙述辽宋夏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根据我国历史上辽、西夏、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创作的武侠小说。
那么历史上辽、西夏、宋等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学习新课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本课内容作了一些调整,重新进行组合和拓展。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2.掌握辽、西夏、北宋三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能够比较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特点定位及历史地位,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和国际关系。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内容本课重点教学内容为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辽国建立和扩张的背景和过程;2.西夏的兴起和存在的原因,以及西夏和北宋的关系;3.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4.辽、西夏、北宋三者的地位和历史地位。
3. 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讲授、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重点内容和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性左思右想,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政权?2.这些政权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知道辽、西夏、北宋全称吗?第二步:学习教材按照教材的内容,依次讲授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第三步:深入了解政权关系按照预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讨论题目。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尝试回答问题。
1.辽国与北宋之间有哪些历史事件?2.西夏为什么选择和平发展?3.你认为辽、西夏、北宋谁更强大,为什么?第四步:总结教学内容,展开交流老师将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消化所学的知识。
同时,进行问答环节,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唤醒学生积极性。
4.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学生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理解情况、问题思考能力、讨论互动能力等方面。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深入,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导入的设计考虑到学生们往往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以知识回顾的方式介绍了课程的内容,比如:“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政权?”,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回顾,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第一章:北宋的建立1.1 学习目标:了解北宋的建立背景和过程,掌握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1.2 教学内容:1.2.1 背景介绍: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战乱不断。
1.2.2 建立过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1.2.3 政治特点: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皇帝的权力。
1.2.4 经济特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商业贸易。
1.2.5 文化特点: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繁荣。
第二章:辽的建立2.1 学习目标:了解辽的建立背景和过程,掌握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背景介绍:契丹族在北方崛起,统一各部落。
2.2.2 建立过程:阿保机建立辽国,定都上京。
2.2.3 政治特点:实行封建制度,设立官职体系。
2.2.4 经济特点: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开展对外贸易。
2.2.5 文化特点:吸收汉文化,创制契丹文字。
第三章:西夏的建立3.1 学习目标:了解西夏的建立背景和过程,掌握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背景介绍:党项族在西北地区崛起,受辽、北宋的压迫。
3.2.2 建立过程: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3.2.3 政治特点:实行封建制度,设立官职体系。
3.2.4 经济特点: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开展对外贸易。
3.2.5 文化特点:吸收汉文化和吐蕃文化,创制西夏文字。
第四章: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4.1 学习目标: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掌握三国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4.2 教学内容:4.2.1 北宋与辽的关系:战争与和平交替,最终达成澶渊之盟。
4.2.2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战争与和平交替,最终达成和议。
4.2.3 战争原因:领土争夺、势力范围冲突。
4.2.4 和平交往:文化交流、贸易往来。
5.2 教学内容:5.2.1 北宋:统一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5.2.2 辽:建立封建国家,推动北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5.2.3 西夏:建立封建国家,保持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文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1.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议,共同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2.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风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分析并评价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的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关系;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提高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1.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介绍;2.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4.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并带出“并立”的概念。
二、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统治者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同盟、争夺和和平时期;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三、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商贸关系以及经济交流的重要性;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影响;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经济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四、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彼此文化的影响;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并立现象,以及这种并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2.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3.分析法:通过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历史辞典》;2.周明勤,《中国历史简明教程》;3.《中国通史》。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第一章:北宋的建立1.1 学习目标:了解北宋的建立背景、建立过程以及主要的政治制度。
1.2 教学内容:1.2.1 背景介绍:讲述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以及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
1.2.2 建立过程:详细描述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的过程。
1.2.3 政治制度: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等。
第二章:辽的建立2.1 学习目标:了解辽的建立背景、建立过程以及主要的政治制度。
2.2 教学内容:2.2.1 背景介绍:讲述契丹族的兴起,以及辽的建立背景。
2.2.2 建立过程:详细描述阿保机建立辽的过程。
2.2.3 政治制度:介绍辽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第三章:西夏的建立3.1 学习目标:了解西夏的建立背景、建立过程以及主要的政治制度。
3.2 教学内容:3.2.1 背景介绍:讲述党项族的兴起,以及西夏的建立背景。
3.2.2 建立过程:详细描述元昊建立西夏的过程。
3.2.3 政治制度:介绍西夏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第四章: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4.1 学习目标: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关系,以及影响和战的主要因素。
4.2 教学内容:4.2.1 和战关系:讲述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关系,如澶渊之盟等。
4.2.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北宋与辽、西夏和战的主要因素,如地缘政治、民族矛盾等。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学习目标:总结北宋、辽、西夏的建立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和战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2 教学内容:5.2.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北宋、辽、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和战关系。
5.2.2 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北宋、辽、西夏的建立和和战关系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第六章:北宋的政治和经济6.1 学习目标: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6.2 教学内容:6.2.1 政治制度:讲述北宋的政治制度,如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等。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直观地呈现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北宋的建立(1)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契丹族的崛起。
(2)北宋的建立过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收复中原及南方地区。
2. 第二课时:辽的建立(1)辽的建立背景:契丹族的崛起;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2)辽的建立过程:阿保机称帝,建立辽国;辽国的疆域扩张。
3. 第三课时:西夏的建立(1)西夏建立背景:党项族的崛起;元昊建立西夏。
(2)西夏的建立过程:元昊称帝,建立西夏;西夏的疆域扩张。
4. 第四课时: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澶渊之盟;和平相处与边界贸易。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战争与和平;边界贸易。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1)总结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分析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3)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建立过程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之间关系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概况。
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1.2 教学内容:介绍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状况。
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第二章:辽国的建立与发展2.1 学习目标:了解辽国的建立过程和辽国的发展历程。
理解辽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掌握辽国与北宋的关系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辽国的建立过程和辽国的发展历程。
分析辽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探讨辽国与北宋的关系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第三章:西夏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3.1 学习目标:了解西夏的兴起过程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理解西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掌握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协议。
3.2 教学内容:介绍西夏的兴起过程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分析西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探讨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协议。
第四章: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4.1 学习目标: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理解北宋的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
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分析北宋的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
探讨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第五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5.1 学习目标: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理解并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掌握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5.2 教学内容: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分析并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总结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六章: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与和平6.1 学习目标: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发生的重大战争事件。
理解战争对三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签订的和平协议及其意义。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展示《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契丹文字》,提出问题:从上述图片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族又有哪些发展?(2)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买牛契约西夏货币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但是在1044年与西夏签订了宋夏和约。
提出问题:西夏节节胜利,[板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攻宋2.宋夏和约。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8: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教材来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华书局版2013年版
内容来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主题: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辽宋夏金元
课时:共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李莉娜
目标确定依据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
1、知道辽、宋、西夏等政权的并立。
2、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北宋的建立
2、契丹的兴起与辽宋和战
3、北宋和西夏的关系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1世纪中叶北宋和西夏和议,大约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
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北宋和辽、西夏并立的史实;第二个阶段: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
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目标
1.牢记北宋和辽、西夏并立的史实,提高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民族之间的战与和,学会辩证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评价任务
1、自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认识辽宋夏的发展及和战。
2、能熟练识记历史形势图,并简要叙述辽宋夏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根据我国历史上辽、西夏、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创作的武侠小说。
那么历史上辽、西夏、宋等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学习新课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本课内容作了一些调整,重新进行组合和拓展。
以民族关系为主线,首先明确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确立,再探讨它们与宋朝的关系,从而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
问题探究一:北宋、辽与西夏的并立
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预习案,对各个政权的建立已基本明确。
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2、通过多媒体展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使学生明确三个民族政权的建立、所处的位置,说明当时多个政权同时存在,宋朝没有完成国家统一,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政权并存局面一目了然,从而为学习下面的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3、、关于几个政权的并立局面,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多媒体演示,而是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问题探究二:辽、宋、西夏的战和
此目内容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宋朝与少数政权的战和情况如何?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分析认识到,两宋与当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用兵后,进行议和,签订了不同的和约,但共同点都是宋向对方交纳岁币
2、你认为应如何评价
“澶渊之盟?”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从盟约订立的背景、内容作用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把历史现象和历史作用结合起来,进行辨证分析。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双方结束了战争,出现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通过这个问题,举一反三,分析宋夏、宋金和议同样可用这种方法,得出类似的结论。
3、拓展延伸:两宋时期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可适当联系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和判断,初步形成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老师归纳概括: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
各民族有战有和,但和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只有和平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社会才能进步。
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小结:通过歌谣的形式进行小结,教师多媒体总结展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