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新区域经济增长极
城市群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群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作者:范晓敏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16期城市群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若干地理空间相近、经济联系紧密、结构功能互补的城市,依托便捷交融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以一个或几个大都市为核心,城市间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共同形成的紧密型、协同化、多层次的城市集群。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历史交汇期,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深刻变革的新时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演进,产业和人口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源。
城市群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处于城镇化初期,1995年为29.04%,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9年为60.60%,城镇人口8.48亿。
当前,城市群处于发展黄金期。
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形态持续变迁,从大城市到中心城市,从特大城市到都市圈,从单核心城市到组团发展的多核心城市群,其空间组织形式也不断演变。
从增长极理论来看,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互相融合、协调发展,共同构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强大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集聚和辐射过程成为城市演进的基本动力,从理论层面阐释了城市群演化为经济增长极的嬗变机理。
城市群依托其人口、产业、科技和金融优势,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增长极。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其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都对城市群发展作出明确部署,提出要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等要求,我国城市群建设加速推进。
党的十九大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05
CATALOGUE
实证分析:某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制 定
某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01
经济发展水平
评估某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结 构、市场规模等,分析其经济发 展水平及潜力。
02
区域发展不平衡
经验总结
总结某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制 定的经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 参考和借鉴。
THANKS
感谢观看
辐射理论
该理论主张通过加强中心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其辐射能力,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施方式包括优 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增长极理论
该理论主张通过培育经济增长极,发挥其集聚和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施方式包括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创新驱动等。
适用条件的比较
辐射理论
该理论适用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 明显中心和外围地区的地区。在这些 地区,中心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可以带 动周边地区的经济进步。
正向辐射理论是指一个地区的发 展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正面的推动 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
负向辐射理论是指一个地区的发 展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负面的阻碍 作用,阻碍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
辐射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促进一个地区 的发展,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 射理论与增长极理 论
目录
•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 • 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 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的比较分析 • 区域经济发展中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的
三大战略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三大战略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新时期新阶段应实施轴带引领、群区耦合、开放合作三大战略推进中国区域发展,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构建以城市群、发展轴、经济区等为支撑的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日前,《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8》发布。
三方面原因导致不达预期效果报告认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尺度过大,无论是沿海内地两大区域,还是东、中、西三大地带和四大板块,都解决不了区域差异性问题,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是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三是齐头并进和遍地开花,除改革开放前10年设立特区、开发区等战略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之外,其他区域均是平均用力,利益均沾,没有聚焦,没有重点。
未来的区域战略取向,应以现代化目标为导向,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总战略,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
未来发展三大战略取向报告指出,实施轴带引领战略,就是通过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优化调整空间结构,逐步实现集中、集聚发展,让要素在轴带上集聚。
当前,中国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轴带可以概括为"四纵四横"。
"四纵"即沿海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包昆经济带和沿边经济带,"四横"即珠江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渤蒙新经济带。
"四纵四横"形成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主骨架"。
新时期,中国要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统领,加快培育形成沿海、长江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同时,各地区要围绕这些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积极谋划本区域的发展,加快与这些轴带的对接,实现与这些轴带融合发展。
就实施群区耦合战略而言,群区耦合战略中的"群"是指城市群,"区"是指经济区。
新时期:应把优化生产力布局作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时期:应把优化生产力布局作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作者:马庆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21期新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成为一个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中,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国家层面上,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等生产力要素进行科学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
在新时期,应针对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制订相应的政策,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善于运用“生产力布局”这个政策工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运用“生产力布局”政策工具的重要性所谓生产力,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生产的能力,一般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基本要素构成,也可以包括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工厂等硬件。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大包大揽,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投入产出表的一个指标,由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工厂等生产力的布局是一个行政指令的结果,或者说都是政府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要素可以划分为市场和政府两个领域,市场中最重要、最有活力的细胞是企业,企业的行为更多的是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选择,政府则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铁路、公路、机场,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的水电路气和垃圾处理等是政府可以发挥引导作用的“生产力”要素。
那么,这些政府影响下的“生产力”要素在哪里建、建多少、建设的融资方式等都需要遵循市场原则,同时也要体现政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图。
因此,在新的时期,政府善于运用“生产力布局”这个政策工具,发挥财政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促进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解决方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正确认识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就必须搞清楚我国的基本国情,搞清楚新时代国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前,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空间上看,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
虽然近几年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总体上差距还是很大。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很大。
不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也是如此。
公共基础设施、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远低于东部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着“先天性”的差异。
东部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占据了先天发展优势。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先进、人们市场意识较为浓厚,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最佳区位。
而中西部地区却相对处于内陆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尤其是西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较多。
气候与水土资源情况差,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既不利于人类居住,也不利于农业生产。
东西部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从南宋开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时期更加明显,尤其是清末各种因素更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
区域经济学之增长极理论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在增长极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影响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实践中,增长极理论往往难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为增长极的强大吸引力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的资源流失,加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增长极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是增长极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2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长极理论可以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
03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增长极理论可以提高城市群的发展质量,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增长极理论的定义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和城市,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
此后,增长极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包括对不同类型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及对增长极形成机制、演化规律的探讨等。
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在区域发展中,应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条,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优化产业布局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政策引导与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极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04
CHAPTER
增长极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法国巴黎地区
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路径探究
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路径探究I. 问题背景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全球共同的问题,中国更是面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的情况。
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不同,因此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差异。
如何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II. 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概念区域经济增长极指的是一个地区在全国或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影响力,能够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具有较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中心。
区域经济增长极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拥有相关的资源和产业优势。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等;2. 能够吸引企业投资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3. 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4. 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III. 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路径1. 制定产业政策,培育新兴产业制定产业政策是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新型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优化升级。
2. 建设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发展是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的交通网络和交通枢纽的便利性,增强区域间的联系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3. 优化营商环境,引入外资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建设区域经济增长极。
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进入,提供财政投资、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外资企业在区域增长极落户和发展。
4. 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是建设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必然趋势。
政府应该加强城镇化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
可以规划新城区和经济新区,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吸引人才和外资企业进入开发区投资和研发。
5. 加强政策引导,形成集聚效应政策引导是加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青岛海西经济新区规划
青岛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力争增长10%、大力实施蓝色经济区战略……昨日上午,青岛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全面总结2011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并研究部署2012年发展和改革工作任务。
会议强调我市今年发展的总基调为“稳中求进”,并发布了我市今年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其中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左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左右,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左右,全年消费品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一区一谷建设全面启动会议指出,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蓝色经济区战略,重点抓好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大沽河高效生态经济区、世园生态都市新区等经济功能板块建设。
其中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包括黄岛区及胶南市全域,陆域规划面积为2096平方公里,海域约为5000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39万人,今年将重点推进西海岸经济新区重点园区建设,其中新区核心区将建设新区行政、金融、商务、文化、科教中心,依托唐岛湾、灵山湾的滨海岸线,重点发展金融、现代商务、高端商业,构建人文新区。
此外还将推进董家口港区建设,加快青钢搬迁改造工程进度,加快建设国际生态园区、保税功能扩展区以及西海岸旅游度假区等。
“我们力争在不到十年时间内,打造一个创新开放的海洋新区,争取再造一个新青岛。
”蓝色硅谷规划范围为“一区一带一园”,“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海域全部,规划陆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今年将启动1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建设。
“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总长约50公里,今年将加快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落户,加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同时引进海洋科研领域领军人物。
“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规划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今年将重点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人才特区,使之成为我市蓝色经济区战略的重要支撑区。
高速铁路枢纽经济带形成机制
高速铁路枢纽经济带形成机制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标志性成就,不仅极大缩短了地域间的时空距离,还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其中,高速铁路枢纽作为关键节点,不仅承担着旅客与货物高效中转的功能,更是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探讨高速铁路枢纽经济带形成的机制。
一、交通便捷性提升与物流效率优化高速铁路的高速度和高频率显著提升了人员和货物的流动性,使枢纽城市成为区域内外联系的桥梁。
这种便捷的交通条件直接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为周边地区商品和服务的快速流通创造了条件。
例如,高效的物流网络能加速原材料和产品的周转,促进制造业的集聚和供应链的优化,进而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的。
二、产业集聚与经济辐射效应高速铁路枢纽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如高铁站商务区、物流园区等,这些设施吸引了大量商业活动的聚集。
依托交通枢纽的便利性,各类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商贸会展业等高附加值产业逐渐向枢纽周围聚集,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同时,这些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城市空间重构与功能升级高速铁路枢纽的建设往往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一方面,它促进了城市中心与周边区域的快速连接,使得“一小时通勤圈”成为可能,促进了人口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枢纽周边区域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从单纯的交通转换区转变为集商务、居住、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副中心,增强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吸引力。
这种空间重构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均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旅游与消费市场的激活高速铁路的快捷便利性极大地刺激了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对短途旅游和周末游的推动作用显著。
枢纽城市作为旅游集散地,通过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消费,带动了酒店、餐饮、零售等相关服务业的繁荣。
增长极理论与西藏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构建
增长极理论与西藏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构建圈吴玮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藏仍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产业建设刚刚起步,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人口与生产要素分散,建设和管理成本高。
经济关联度和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为了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我们有必要引进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1、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理论形成于20世纪5嘶0年代,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来的。
佩鲁认为,它是有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如政府所在地)等多种功能,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增长极”具有“支配单位”和“创新”的特征,即它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空间”,对周围的地区发生支配作用,或者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其他经济单位施加影响,迫使其产生相应的变化。
2、增长极对区域经济产生的作用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为了取得更高的收益,不断向增长极流动。
这种由于要素收益差距而产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和聚集的现象,就形成了“回波效应”。
但是“回波效应”不是无限的发展下去,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要素又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散,产生“扩散效应”。
事实上,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极化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
因而为防止区域差距过于悬殊,不应消极等待扩散效应而应该由政府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
3、打造增长极的必需条件(1)在—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
因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他们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能够进行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能通①佩鲁:<略论“增长极“的概念).见<应用经济学),1955(8)。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增长极理论成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有效路径之一。
增长极理论主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过发展某一特定区域来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增长极理论的内涵以及该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首先,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均衡分布在整个经济空间中,而是存在着集聚的趋势。
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多源于其具备的特殊资源和条件,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产业基础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
这种集聚趋势会形成增长极,该增长极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并形成一个辐射式的发展模式。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增长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产业和资本流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其次,增长极理论还强调了溢出效应的重要性。
溢出效应指的是增长极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仅局限于该区域,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周边地区传播。
这种传播可以是直接的,如经济活动的扩散和产业链的延伸;也可以是间接的,如技术创新的传播和人力资源的流动。
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增长极的发展更具有持久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机会和潜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增长极理论并非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万灵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增长极的发展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进而可能造成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其次,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依赖性加强可能导致整体经济的不稳定和外部冲击的传导。
此外,增长极理论也未能完全解释某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或失败,因为不同地区的发展因素和路径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在借鉴增长极理论的经验的同时,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经济差距的扩大。
其次,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联系,在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同时,培育多个增长极,以应对外部冲击和风险。
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加快兰州新区建设全力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访中共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
袁 占亭 : 区发 展 目标 是 到 2 1 年 , 区框架 、 中铁建 兰州新 区高端装备制造 基地 、j 一重工等项 目 新 05 新 三 产业体 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 系初 步形 成 ,交通及城 区 为龙头 , 构建先进装备制造 集群 ; 以大成科技绿色镀膜 构建新能源产业集群 ; 以吉 基础设施相对 完善 ,具备较 强的集聚效应和要素资源 及 太阳能示 范项 目为龙头 , 的吸纳能力 ,兰白核心经济 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明显增 利汽车扩能改造为龙头 ,构建汽车制造及配套产业集群 ;
l 8 发展 ・ 月刊
FzA ・ N M NA D 0 AH NF G l BOA E A
以中科药 源 、 大得 利为 龙头 , 构建生 物 医药产
封 面 报 道
招商引资和产业项 目建设方面 ,加强与央
业基地 ; 以玫瑰 、 鲑鳟 鱼深加工 、 啤酒酿造 等产 企 、 属企业 以及 国内 50强企业 的对接 , 省 0 努力 业 为龙 头 , 构建特色农业及农 产品加工 产业集 引进一批投资数额大 、 带动能力强 、 社会效益高 群 。充分利用 中川 空港 、 际铁路和公 路快速 的好项 目。今年 以来 , 城 共实施招商 引资项 目 3 8 通 道建设形成 的交通优势 , 大力发展 现代服务 个 , 总投资 2 3 亿元 , 中: 8. 9 其 基本建成项 目8 , 个
轴: 以水 系为轴 , 打造 行政 文化 中心 、 旅游
休 闲中心 、 商务金融中心和科技 研发 中心 , 形成综合服 两区 :构建北部生态农业示 范区和南部生态 四廊 : 依托城市水 系 、 山体等形 成贯穿南北的
新 区地处兰州 、 西宁 、 银川三个省会城 市共生带 的 务片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片区。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时间:2012年02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杜鹰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好区域问题,不仅关系到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大积极变化,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我国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中央完整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并日益呈现出细化、实化和差别化特征,推动形成了我国区域发展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一是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始终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十一五”以来,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逐渐被打破。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
2008—2011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
二是区域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
全国经济增长重心区从南到北、由东至西不断拓展。
京津冀地区迅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共同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完成新一轮产业布局,形成了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西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是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我国 “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主要特点
我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主要特点刘云中侯永志兰宗敏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1-17 5版近年来,我国针对典型经济区陆续出台了53项“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文件,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这些规划包括国家新区、区域规划、指导意见和综合改革区四种,涉及多个空间尺度。
按目标可分为:建设国际竞争力区域、推进重点地区发展和转型、推动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探索发展改革试点五种类型。
目前“国家战略”地区已经覆盖国土面积的38%,以东部居多,空间上呈现东中西大体均衡推进的态势,但重心逐渐向中西部倾斜,重点关注老少边穷、边疆和海洋经济三类地区。
此类规划打破了原有的发改、国土、建设系统“一级政府一级规划”的格局,丰富了既有的区域规划体系。
“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界定区域规划是国家进行空间管治的重要手段,一般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基于地区发展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综合整治做出的总体部署。
或者说,区域规划是为解决特定区域的特定问题或达到区域内特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某些战略、思路、布局方案和政策措施。
近年来,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
概括而言,“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是由国家出台,即由国务院批复、发文或讨论通过,亦即近年来常说的“国家战略”;第二是具有典型的经济区域导向特征,是针对特定类型地区的规划,而不是针对全国的整体规划;第三是区域发展规划,而不同于原有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市(城乡)规划和国土规划。
因此,很多由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地区产业规划和国土规划并不在本报告所分析的“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范畴。
根据以上的界定,以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始,截至2012年9月6日南沙新区的获批,共有78项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剔除针对大区域(如东北、中部、西部等)或省区(如新疆、西藏、青海、广西等)的战略或指导意见以及部分针对同一地区的重复规划,主要的“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文件共53项。
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城市群
性 的 中国表述 。国内学 者对 城市 群研 究较 具 代表 性 的 观点 有 : 士 谋 等认 为 , 市 群 是 在 特定 的地 域 范 姚 城 围 内具 有 相 当数量 的 , 同性 质 、 同类 型和等 级 规 模 的城 市 , 托 一 定 的 自然 环境 条件 , 不 不 依 以一 个或 两 个 特大 或大 城市 作为 地 区经济 的核 心 , 助 于综 合运 输 网 的通 达性 , 生 与 发 展着 纯 属 个 体之 间 的 内在 联 借 发 系 , 同构 成一 个相 对完 整 的城 市集合 体 ; 共 顾朝 林认 为 , 市群是 由若干 个 中心城 市在 各 自的基 础 设施 和 城 具有 个性 的经 济结 构方 面 , 挥 特有 的经 济社会 功 能 , 发 而形 成 一 个 社会 、 济 、 术 一 体 化 的具 有 亲 和力 经 技 的有 机 网络 ; 陈凡等 认 为 , 市群 是指 在一 定地 区范 围内 , 城 由各类 不 同等级 规 模 的城市 依托 交通 网络所 组 成 的一个 相互 制约 、 相互 依存 的一 体化 城 市 网络 ; 传 清等 认 为 , 市 群 是 指在 城 市 化过 程 中, 特定 地 吴 城 在
式, 是在 地域上 集 中分 布的若 干城 市和 特大城 市集 聚 而成 的庞 大 的 、 多核 心 、 层 次 城市 集 团 , 大 都市 多 是 区的联合 体 。戈特 曼认 为 , 大城市 群 的形 成有 五个 基本 条件 或标 准 :1 区域 内有 比较 密集 的 城市 ;2 有 () () 相 当多 的大城市 形成 各 自的都 市 区 , 中心 城市 与都 市 圈外 围地 区有密 切 的社会 经济 联 系 ; 3 有联 系方 便 () 的交通 走廊 把核 心 城市连 接起来 , 都市 区之 间没 有间 隔 , 联 系密 切 ; 4 必须 达 到相 当大 的规 模 , 口 各 且 () 人 在 20 5 0万 以上 ;5 属于 国家 的核心 区域 , () 具有 国际交往 枢纽 的作 用 。戈特 曼将 城市 群 归纳 为 两 大功 能 , 即枢纽 功能 和培 养功 能 。他是这 样理 解枢纽 功 能 的 : 城市 群 的 内外 联系 网络 和各 种流 的 汇集 就 如 同干 道 和交 通 的交 汇路 口一样 , 促进 了城 市群 的地 域扩 张 , 高 了其在 国内乃 至全球 经济 活动 的地位 , 提 由枢 纽 功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特定的产业形成的密集聚集现象。
它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规模效益、技术进步和创新升级,还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几方面重要影响。
一、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产业集群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在一个产业集聚的地区,企业可以共享供应链、人才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资源的集中利用也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冗余,提高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二、创造经济增长极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区域内的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协同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群不仅能够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还能够诱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支撑产业的配套服务业。
这种协同效应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形成经济增长的极点。
三、提升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一个产业集聚的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活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不断涌现。
同时,产业集群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要素,如人才、技术、资金等,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四、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提高整个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在一个产业集聚的地区,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竞争关系,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竞争的增加也能够激发企业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五、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能够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
产业集群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会带动周边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
新的工作机会和增加的收入将促进人口流入和消费水平提高,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经济增长极,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当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征程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广东省高新区“十三五”回顾及“十四五”展望
发展综述在新征程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广东省高新区“十三五”回顾及“十四五”展望文/苏瑞波 刘毅 周振江等回顾历史,广东高新区的发展始终与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同频共振。
1985年,深圳诞生了我国第一个科技园——深圳科技工业园。
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热潮。
1991年,在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名单中,广东就有6家高新区位列其中。
经过30年的发展,广东成功完成了“十二五”粤东西北国家高新区“零”的突破和高新区地市全覆盖的历史任务。
“十三五”期间,广东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历史机遇,坚持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不断汇聚创新资源与要素,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集聚了全省1/2的新型研发机构、1/4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和强大引擎。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各高新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积极推动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菲鹏生物等创新型企业科技战疫,加快病毒检测、疫苗药品等疫情防治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体现出了新时代的“高新”担当和强大的硬核实力。
一、谋跨越、促发展,广东高新区交出“十三五”精彩答卷“十三五”期间,广东高新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瞄准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发挥高新区先发优势,着力提升经济支撑能力,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对外开放,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高新”动力。
(一)坚持政策创新引领,打造全省深化改革创新的先行样本“十三五”时期,广东高新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站在了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前沿。
特别是2019年,省政府连续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省我国第一个科技园——深圳科技工业园䎛⚎넞倝⼓㤃⸂䒓넞餘ꆀ〄㾝倝䖄玐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等3个重磅文件推动高新区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全省高新区深化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西部大开发政策
西部⼤开发政策西部⼤开发政策各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实施西部⼤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战略部署。
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部群众奋发努⼒,西部⼤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才开发⼒度加⼤,特⾊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改⾰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明建设。
对扩⼤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东西互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巩固全国改⾰发展稳定的⼤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关于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符合实际的。
实施西部⼤开发是⼀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进⼀步推进西部⼤开发还⾯临许多⽭盾和问题。
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资源短缺⽭盾突出,教育、卫⽣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才不⾜、流失严重等。
解决这些⽭盾和问题,既要有紧迫感,⼜要做好长期艰苦奋⽃的准备,进⾏持续不懈的努⼒。
党的⼗六⼤和⼗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积极推进西部⼤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业基地,⿎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建设⼩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举措。
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关重要。
没有西部地区的⼩康,就没有全国的⼩康。
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
因此,要进⼀步提⾼对西部⼤开发重⼤战略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并深刻把握西部开发⼯作的规律性,把实施西部⼤开发作为⼀项重⼤任务列⼊重要议事⽇程,不断改进和加强对西部⼤开发的领导,充分调动各⽅⾯积极性,开创西部⼤开发的新局⾯。
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和优势
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立足于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繁荣、发展、强大的保证。
我国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具有根本优势,是因为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人民发展的客观愿望和要求。
在进一步巩固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问题上,需要妥善把握和正确处理三个问题:一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二是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巩固、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更加规范;三是要以马克思主义舆论正确引导、宣传和支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
面临的挑战: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面对世界贸易组织运作机制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较突出的有:1.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地区、行业、部门间相互封锁、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
市场运作规则不健全,一些法律法规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经济运行和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2.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3.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
当前政府职能定位不清,缺位、越位的现象并存,有法不依、机构重叠臃肿等现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4.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的要求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情况。
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公平竞争、政策透明等方面急需做出调整。
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多头管理,缺乏协调,缺乏一个灵活、统一、高效的国际贸易反应机制,缺乏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应对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分类施策。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其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目前正面临诸多发展瓶颈,应寻找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一是积极规划和完善产业政策,将经济发展重心向技术型产业倾斜,同时考虑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推动地区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发展品牌战略,提倡自主研发,逐步转移落后的代工企业;三是应继续保持原有优势,巩固已有成果同时实现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再飞跃。对东北地区而言,农业、矿产和机械制造业是其重要优势,在大力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极其适宜农业生产,应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科技开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壮大龙头企业,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东北地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以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环境为基础,因此要着力探索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制造业基础实力雄厚,还可重点发展以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设备制造业,以及以汽车、机车、飞机为代表的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过自身的基础优势将东北地区建设成具有高端技术水准的新型重工业基地。
纵观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历程,可总结出一些重要经验:要充分发挥各区域的自然优势;加大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的带动作用;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教育,使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突出重点,注重地区产业链的形成,等等。但我国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复制国外模式,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因此,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优化响应机制。对各区域而言,应努力加大西部地区技术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成果产出水平,并积极引导技术成果向经济产出转化。鼓励东北地区加大吸收外资力度,同时调整外资投入结构,吸收更多的高技术含量的外资企业,为外资溢出效应的发挥形成良好示范。提高科研资金投入力度是中部地区促进技术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应在财政拨款、政策奖励与补贴、应缴税款等方面重视这部分资金的投入,以技术资金的增长带动经济的提速。东部地区要特别重视技术型人才在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相应政策,为人才选拔和考核提供良好的环境。
强化系统思维。我们可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改善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压力状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计划生育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人口规模适度发展;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发展文化建设;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应发展养老产业,开拓老年人消费市场;完善户籍制度,降低城市准入门槛。资源环境方面,在区域经济开放过程中应协调好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承受力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环境破坏过于严重的地区,应进行人工干预,恢复其自我平衡能力;实施资源节约型战略,改变传统高消耗、低产出的生产方式,维护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资源的供给能力;调整资源消费价值体系,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经济方面,把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方面的效益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点,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形成新区域经济增长极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现各区域经济持续、有效、协调增长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人们不断地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意义方面的总结,试图通过这种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实现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加强理论研讨。随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不断深化,我国应加深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讨,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此同时,应进一步促进各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障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废弃物处理力度,以逐步关停资源浪费多、环境污染重的企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完善,进而实现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制度激励功能等方式,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产出效率;此外,还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强化政府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功能,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加大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投入,增加各地自我发展潜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