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三人改革的共同
点的认识和把握。三人改革都没有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虽然
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彻底改变“斯大林模
式”,走向单纯的市场化,但另外两人的 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 夫改革在政治上放弃了党的领导。故A、 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
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 产党的领导。(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 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不同程度 的改革。
益,挫伤了其生产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 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不满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解析:选B。材料的时间信息是“20 世纪20年代初”,由“骷髅化”知是 对当时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损害了农 民利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应 该选择B项。
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捍卫新政
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自身存在着
严重的弊端。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特点是“ 战时”和“共产主义”。1920年,国
内战争结束,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甚至出现农民暴动和兵
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 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
角 度 立 意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原因、启示类内容 的考查,侧重于透过历史史实看问题本质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等高频考点关注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 题立意侧重于体现“以史为鉴”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教材版本课题预计课时实际完成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1课时教学分析课标要求: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苏联是当时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唯一超级大国。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苏联的发展历程,从斯大林模式到最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也让我们对苏联有全新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对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但很多中学生在大量的作业中很难有思考的多余时间,所以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成败,使学生了解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借助材料与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探讨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3.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学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利用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北部种玉米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检测 1.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该环节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4.东欧剧变: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 1.内容: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 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方面。
2.结果(评价)
①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 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②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 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内因) 3、客观原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外因) b.西方和平演变 4、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多元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东欧剧变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改变
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解体,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加速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措施:① 政治方面;
②经济方面。
结果: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评价)林模式, 使农业形势有所好 转 ②但没有从根本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莫斯 科市 民排 队购 买日 用品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 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 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 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 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 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 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 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 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
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思考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去了总统职务。
此后没过多久,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师讲述东欧范围,并让学生观察PPT上东欧范围。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经互会”的建立;●全方位内部改造;●中苏互助;师展示经互会旗图片,斯大林图片、斯大林与毛泽东图片。
并注释。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
生: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结局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第18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演变
你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吗?
中国 越南
朝鲜
古巴
老挝
第18课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
演变
知识回顾:
十月革命 是俄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它 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一社会 主义国家的第一任领导人是 列宁 ,他为了巩固新 生的苏维埃政权,分别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实行“和平演变” 战略。
影响:苏联解体意味着冷战的结束,以两大军事集团对 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两极格 局被打破,多极化发展趋势出现。
1922年,苏俄改为苏联。1924年,列宁因病逝世,
继续领斯导大苏林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他所进
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称为
,斯大林模式
这一体制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情况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时期, 经济建设方面采用行政手段制 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 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 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 到严重影响。权力体制僵化最 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 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 峰造极的地步,民主、法治遭 到践踏,成为苏联继续发展的 障碍。而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 营以苏联为首,政治、经济建 设都模仿苏联模式,经济状况 不佳,社会并不安定。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汇报人:日期:•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目•结论:总结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录01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资源分配、价格制定等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特点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长期来看,存在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影响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特点影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经营,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经济波动等问题。
03西方市场经济体制0201特点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企业没有自主权,资源分配和价格制定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背景苏联在建国初期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目的是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
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长期来看,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01匈牙利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特点02引入市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影响03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提高了经济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多等。
02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国内战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指令性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排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少量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存在中央政府对各级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限制地方和企业自主权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后初期,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36年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进展缓慢03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带来的经济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影响二战后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农业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第一阶段:1921-1928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推进第二阶段:1928-1941年第三阶段:1941-1991年0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03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04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经济关系苏联在改革初期,重新审视了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苏联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改革的起源、目标和实施方式入手,探讨它在苏联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深远变化。
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内战,苏联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国家计划经济为核心的。
这种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包括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产目标等等。
这使得苏联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苏联经济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二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集体化运动。
在苏联农村地区,农民被鼓励加入集体农庄,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其次是工业化的推进。
苏联在1920年代末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个计划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工业基础。
此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苏联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需要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和调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等。
其次是人为因素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权力过度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浪费。
此外,苏联的经济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过程较长、较为复杂的过程。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苏联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如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式、面临外部压力等。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在苏联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基础,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变革。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内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内容。
2.通过学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三、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二战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等;亚洲的等;拉丁美洲的2、经互会(1)背景:随着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简称“经互会”。
(3)影响①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的轨道。
②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措施: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改行收购制;改革体制。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措施:①经济:推行,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同美国展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2)评价:①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状态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措施:①实施加速的方案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②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日益尖锐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战略;④改革的影响2、实质: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的市场经济。
16苏联的经济改革
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 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15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6
四、失败的原因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 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 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 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 影响改革;
7
失败 原因 措施
8
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
项目
工业
内
容
效
果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 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 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 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 限制等政策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 数量的牲畜
农业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业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 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5
三、评价
•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 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 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 中,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向 外宾介绍他的玉米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晓 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 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但是,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 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 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 是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为什 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案一、重点: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及其原因。
二、基础感知。
请按课文填写完整下列各题的空格。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社大1.成立经互会: 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苏联通过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中苏结盟: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3. 改革(20世纪50年代):(1)内容: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发展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4. 改革(20世纪60年代):(1)内容: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评价: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状态;高投入、、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5.戈尔巴乔夫改革(1)时间:从1985年担任苏联领导人开始。
(2)内容: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
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倡导“公开性”和“”。
(3)后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6.东欧剧变:(1)原因: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战略。
③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表现: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7.苏联解体:(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课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1.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建立,并最终成立苏联。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集体化运动也在苏联全面展开,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受苏联影响,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与改革1.苏联模式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活力不足。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引发社会不满和腐败问题。
2.改革与尝试— 1 —●赫鲁晓夫改革:试图调整农业政策和改善经济管理,但成效有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军事和工业的发展,但未能解决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匈牙利、波兰等国尝试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但多未能成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瓦解。
三、社会主义的反思与启示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2.坚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必须始终坚持其基本原理。
四、课堂小结— 2 —本课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以及遇到的挫折和改革。
通过了解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 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 代表大会。大会结束时, 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 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 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揭露由此造成的对民 主与法制的破坏。苏公 “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 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摆 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 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 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 人的原因,缺乏历史唯物 主义的科学分析,引起了 思想的混乱。
材料二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 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 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 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 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 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任期:1985—1991)
课程标准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 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 年--1964年)。1964年10月11 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讨 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国家 安全委员会对赫采取了特殊的 保安措施,从最初的预备会议 开始起,到14日最後决议通过 为止,对赫鲁晓夫进行了隔离。 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南方黑海 边皮聪大的中央别墅中度假, 这也是他度过自己政治生涯的 最后几天。
5、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结果 怎样?
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以失败告终
6、结合材料及p99大字第二段,总结 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九年级历史下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PPT
动
的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
展
史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说一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 哪些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 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 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社会主义力 1949年,经互会成立
社 量的壮大 会 主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
义
的
赫鲁晓夫改革
发 展 与 挫
苏联的发 勃列日涅夫改革 展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折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苏联解体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先提出改革的苏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 搞“乱”了,勃列日涅 夫改革把苏联搞“僵” 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 苏联搞“垮”了。特别 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 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 接原因。苏联的政治、 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 深,直接引发“八一九” 事件的爆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 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 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 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表现: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 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火车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火车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第18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维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等)。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1.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如“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展示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比较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教材分析:贯穿本课的主题是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改革,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失控,苏联解体。
对本课知识的把握就以此为主线进行。
第一部分是“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成效及其局限性;第二部分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应掌握勃列日涅夫前期在工业上推行的“新经济体制”及其效果以及农业改革措施,及其改革的局限;第三部分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掌握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及其影响。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
折》知识点归纳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但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模式,取消各国共产党自主权。
2、中苏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东欧剧变
(1)原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受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影响。
(2)措施: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
经济上,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
年底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高考历史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1
高考历史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12020.0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材料二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请回答:(1)请举例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观点的正确性。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措施调整经济体制,以恢复发展经济,主要有哪些措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些措施反映了生产的什么发展趋势?(3)材料一中布哈林认为“……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对此,苏俄是如何做的?其根源是什么?(4)材料二中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背景是什么?对中国的改革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 .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4,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B、高度集中的体制已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D、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5,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深远影响是A.平息了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而发动的暴动B. 改善了人民的极端困苦的生活C.恢复了国民经济D.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6,列宁谈新经济政策时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句话说明: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动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苏俄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是为了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7,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是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8,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苏联模式的僵硬化B、与美国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D、经济体制改革的失利9,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4 -3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2.方针和原则: 3.存在问题: 4.结果: 1991年,苏联解体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与里根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议会中祝贺挫败“8·19”事件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从中国与苏联改革的不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从中国与苏联改革的不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导入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 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 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 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的历史意义。 的历史意义。
工业 3.评价: 评价: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 成效; 得了一定的成效;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1. 提出的战略目标(建成共产主义)超越 提出的战略目标(建成共产主义) 实际 2. 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 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有很大的盲动性。 有很大的盲动性。 3.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急噪,反复无常) 急噪,反复无常) 4.根本上 没有突破旧体制的弊端 根本上:没有突破旧体制的弊端 根本上
20世纪 年代,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大量人力 世纪70年代, 美国军备竞赛, 世纪 年代 物力、财力。 物力、财力
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年代初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比 较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 较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 按陈规办事, 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 变革和转折, 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 进冒失的举动。 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 或讨论问题时, 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 大家发表看法, 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 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 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 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 所以,有人称他为“ 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 能手” 能手”
为斯大林送葬ຫໍສະໝຸດ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赫鲁晓夫
苏 共 “ 二 十 大 ” 现 场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赫 鲁 晓 夫 的 墓 碑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与斯大林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与斯大林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改变了斯大林时期
的经济体制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如何认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新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谈判桌上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66 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66— 1970 社会总 产值 国民收 入 劳动生 产率 7.4 7.8 6.8 1971— 1975 6.3 5.7 4.5 1976— 1980 4.2 4.3 3.3 1981— 1985 3.3 3.2 3.1 1986— 1990 1.8 1.0
自我测评 提示:( :(1)相同点: 指导思想: 提示:( )相同点:①指导思想:都为了解决斯大林 体制的弊端。 具体内容:都在农业、 体制的弊端。②具体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系列措施,进行调整。③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2)不同点: )不同点: 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 ①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 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 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是从所有制 的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 的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 ②结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一定的成 结果,赫鲁晓夫、 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而进行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 失败原因,赫鲁晓夫、 ③失败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为 未改变原有体制, 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 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苏 联 宇 航 员 加 加 林
1957年11月 1957年11月 前苏联“ 7日,前苏联“斯普特 尼克2 尼克2号”卫星将第一 个试验动物——小狗 个试验动物 小狗 莱伊卡 送上了轨道。 “莱伊卡”送上了轨道。
日 常 生 活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原因: 原因 2.内容 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农业 提高农产品价格;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评价: 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 评价: 评价 4.结果 结果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内容: 内容: 内容 农业 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 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 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 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 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1)破除旧体制的束缚,大胆改革。 )破除旧体制的束缚,大胆改革。 (2)改革要循序渐进,要实事求是。 )改革要循序渐进,要实事求是。 3)改革要全面考虑,目标明确, (3)改革要全面考虑,目标明确,在经过一段时间 的改革实践后,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 的改革实践后,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 (4)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体制改革的关系, 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5)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