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当代中国铀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doc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doc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而改革开放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判断,就是近30年来我们所推进的这场体制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这是与邓小平同志当年关于“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一脉相承的。

无论是“第二次革命”还是“新的伟大革命”的提法,它都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而改革开放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仍然必须继续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重申了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意愿。

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认识由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逐步深化发展为内涵更加丰富的以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等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发展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的必由之路—教育教学论文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的必由之路—教育教学论文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的必由之路中小学汪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了十七的改造,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已经不是国家的主要矛盾了,国家该走向何方?如何才能让社会主义更有生命力?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1976年,经历挫折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邓小平同志的复出。

经过讨论与斗争,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4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40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40年。

改革是有目标和方向的。

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判定的基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一切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句话,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能保障中国长期发展、长期稳定。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 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 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当我们回首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决策之一。

它犹如一道明亮的曙光,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为国家的繁荣与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那么,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呢?首先,改革开放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70 年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而当时的中国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难前行。

经济增长缓慢,技术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若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就必须打破封闭,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大门,使我们能够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其次,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通过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激发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

再者,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封闭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开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过去,中国的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如今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Open and Reform: The necessary way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newal of Chinese Nation——Study Comrade Hu Jintao's important speech in Party School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作者: 韩振峰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大连干部学刊
页码: 4-5页
主题词: 改革开放 发展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
路。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对于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识记;易考选择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考点: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原因】1.从国内情况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2.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3.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考点: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和重要法宝】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识记;易考选择题)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考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他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

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缺乏科学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出现偏差等原因,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转折点,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改革开放的实施是中国长期封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面临巨大困境的结果。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经济滞胀、粮食危机等问题,人民对生活水平的期望越来越高,而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改革开放势在必行,是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初期成果改革开放的起点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封闭的局面。

在经济改革方面,中国采取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启动了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农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土地使用权。

此外,中国还引进了外商投资,开放了海外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改革开放的最大成果——经济发展的巨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崭新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8年期间,中国的GDP实现了高速增长,人均GDP从1978年的171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9761美元。

同时,中国还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巨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使中国充分释放了其内在的潜力,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以科技为引领的产业链不断壮大。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一个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的含义?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的含义?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的含义?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怎样理解改革开放的含义?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这一判断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样一个变化,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这一判断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唯一性。

“关键抉择”和“必由之路”说明我们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是正确的。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过,经过5年半的发展,这条路是可行的,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到了1992年,他更明确地说,不搞改革开放,死路一条。

这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新路,是“必由之路”。

在这条路上,我们越走越有信心。

而只有沿着这条新路继续前进,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这一判断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结论。

对改革开放作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的判断,说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过去我们常讲两句话: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并不是很清楚的。

基于29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总书记在报告中作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的判断,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立场和对改革开放伟大作用的深刻认识。

这一判断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30年,是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30年。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

要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在历史转变关头代表中国人民作出这个关键抉择的,就涉及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国内外形势及其所提出的问题。

国际形势最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世界主题发生转换。

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强大的社会革命潮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革命的潮流。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支持和影响下,掀起了民族解放革命高潮,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到上世纪70年代,有100多个国家宣告民族独立,资本主义经营了几百年的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

这是20世纪社会革命所取得的最彻底的胜利。

到上个世纪中期,以越南战争的结束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为标志,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

二战后,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革命潮流成为过去,又兴起了势不可挡的两大潮流——新科技革命潮流和改革潮流。

在世界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转变观念,不再依靠战争与革命,而是通过适应世界大潮,在科技革命和调节改革中,加快发展社会主义。

二是东西方的形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二战后国际形势最明显的特点是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系对峙的格局。

资本主义在二战后,整体实力有所下降,并经历一段社会动荡时期,但是通过新科技革命和调整改革,社会逐渐稳定,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上有较快发展,出现了年均增长6%以上的“黄金时期”,以后虽然不能保持这种势头,但仍持续发展,表现出具有很大的弹性和活力,没有死亡迹象,它已“死里逃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体 ,贸易总额 为世界第 三大 国 ,外 汇储备第 一大 国 。中 国对 世 界 经 济增 长 的贡 献 也 日益 加 大 。从 20 0 5年起 ,我 国对 世 界 经济 增 长 的 贡献 占 1%以 4 上 , 逐年 提高 , 次于 美 国而 排世界第 二位 。如果 并 仅 按照 我们 3 年均增 长 率 9 %的速度 计算 ,中国 0年 . 7
创 新 人手 , 晰知 识产 权 的 财产 所 有权 、 益权 , 明 收 确
格尔 ,他们对中国的制度都推崇备 至 。然而随着
14 8 0年鸦 片 战争 中 国战败 ,满 清政 权 闭关 锁 国 、 固
步 自封 , 拒绝 改革 , 拒绝 开放 。 最终 沦为 “ 亚病夫 ” 东 。 释放 发 展动 力 ,是 中 国改 革 开放 的最 终 目的 。 改革 开放 , 从根 本上 讲 , 是唤起 发 展能量 的一系列 制
G DP总量 可 望在 3 后超 过 美 国 位居 世 界 第 一 。 0年

跨世纪 崛起 的奥秘 : 中国特 色 的制度创 新
这一 切 ,都 得益 于改革 开放 。胡 或制 度 变迁 所 制 带来 的发 展机 遇和发 展动力 , 可能是 突 变性 、 越式 跨
的。
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 中说得好 , 只 有社 会 主义才 能救 中国 ; 只有 改革开 放 , 能发展 中 才
国。
历史上 ,中 国在世 界上 曾拥有灿 烂 的文明和卓
人类 文 明史上 , 一个 民族 的崛起 , 必然 体现 为一
个 国家 的强盛 和 国际影响力 的扩展 。崛起 在英 文直
改革开放 : 当代 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是 最快 的 ,中 国为 08 % ,欧 洲为 06 %, 日本 为 . 5 .8 进 , 能简 单 地停 留在放 权 、 励 机 制 的创 新 上 , 不 激 必
02%。 .l 这是 中 国最 辉煌 的 时期 。 欧洲 启蒙 学者 和黑
须重点放在打造利益均衡 、可持续发展机制上。其
译 中 有 陡 然 上 升 ( i hrl R s sa y) 或 迅 速 凸 现 e p ( megn e 的含 义 。当代 中 国的崛 起 , E re c ) 其基 本 内涵 就 是财 富生 产 能力 迅速 的上升 , 国际影 响 力 的大 幅
1 4
越的大国地位。有资料显示 ,在 10 年的时候 , 70 中
发展 , 必须重点放在打造利 益均衡、 可持续发展机制上。其中重要的在 于构造 自 主创新机
制 、 立 生态平衡 的法规 制度 、 立有 效竞 争 的市场 体 系 、 建 建 构建 公平 正义 的社会 保 障体 系。
中国的对外开放要 由“ 环绕卫星” 成为“ 经济恒星” 其中重在确立全球规则意识、 。 谋划全球
改革开放 : 当代中 国
和平崛起的必 由之路
杜辉
提 要 : 当代 中 国 自 1 7 9 8年 以来 的跨 世纪 和 平 崛起 , 益 于 改革 开放 的战 略决 策 。 得 中国改革 开放从根 本上讲 , 唤起发展 能量 的 一系列制度 安排 。 是 它主要体现产 权制度 和资 源 配置方 式两个 方面创 新。 世纪新 阶段 , 新 为实现 人 与社 会 、 与 自然 的和谐 , 人 实现 可持续
国 的 经 济 总 量 占世 界 的 比 重 为 2 .% , 日本 占 31
45 欧洲 占 2 .%。 了 1 2 . %, 3 3 到 8 0年 , 国在 世界 国 民 中 生产 总 值 中 占 3 . 24 %,欧洲 占 2 .%, 日本下 降 为 66
3 %。 10 12 7 0 8 0年 中国 的经济 增 长 率在 世界 中也
战 略布局 、 索现代 共赢机 制 、 身 国际金 融 中心行 列 。 探 跻 关键 词 : 改革 开放 当代 中国 和 平 崛起
作 者杜 辉 , 军大连舰 艇 学院 、 海 教授 ( 邮政 编码 16 1 ) 10 8 。
14 9 9年 , 泽东 同志 站在天 安 门城 楼上 庄严 宣 毛
中 国的改 革开放 , 也好 似法术 一样 , 间从 地下 唤起 瞬 了 巨大 的经济 能量 。

供 的 G P约 占世 界 的 3 , D % 人均 收入 水 平处 于 全球 最低 国家行 列 。短短 的 3 0年 , 国经 济 占世 界经济 中
总量 迅 速上 升到 7 %以上 ,一跃 成 为全 球第 四大经
提高 。中 国人 口约 占世 界人 口的 2 %,0年前 所提 2 3
布, 中国人 民从 此站起 来 了 1 9 8 , 的十一届 三 7年 党 1 中全会做 出 的决 议 , 具 有划时代 的意 义 , 向世 同样 它 界 宣布 , 国向现代化 开始新 的长征 。以 17 中 9 8年为 界 , 3 年 中国负 重前 行 , 3 前 0 后 0年 的 中国 , 示 了 展 惊 人 的经济 腾 飞 。马 克思 曾经 说过 , 近代 大 工业 如 同法术一 样 , 下子从 地底下 唤起 了 巨大 的生产 力 。 一
度安 排 。它主 要从 两个方 面实 现制 度 的创新 。一 方 面 是产 权制 度 的创 新 , 过 变更 财 产 所 有 和 占有 关 通
中重 要 的在于 通过 制度 创新 , 构造 自主创新 机制 、 建 立 生 态平衡 的法规 制度 、 建立 有效 竞争 的市 场体 系 , 构 建 公平 正 义的社 会保 障体 系 。 首先 ,构 建 自主创 新 的体制 机制 。突破 技术 壁 垒 、 快 产 业升 级 转 型 、 加 实现 高 附 加值 、 能耗 低 物 低 耗 的持 续增 长 , 关键 在于 提高 国家 的 自主创新 能力 。 为 此 , 制 度上 培育 自主 创新 能力 , 从 一要 从产 权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