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_正心修身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_乔炳臣

合集下载

吴贻芳教育思想总结

吴贻芳教育思想总结

吴贻芳教育思想总结吴贻芳(1908年-1981年)是中国教育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学传统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等重要观点。

下面将从吴贻芳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其思想进行总结。

吴贻芳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在教育目的方面,吴贻芳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

他反对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应当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活动者,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在教育方法方面,吴贻芳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促使他们主动探索、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育评价方面,吴贻芳主张综合评价和个性评价相结合。

他认为,教育评价不仅仅应该看重学生的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他主张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考试评价、课堂评价、实践评价、个性评价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潜力。

总的来说,吴贻芳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和“启发式教育”的思想,并主张综合评价和个性评价相结合。

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敬畏教育原点 践行自育自学

敬畏教育原点 践行自育自学

敬畏教育原点践行自育自学自育自学的教学理论,是何炳章先生提出的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育人方法论,从人才成长的普遍原理出发,从生活到学习,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标签:自育自学自信成长何谓“教育原点”?我认为,教育原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领下,以课本为依托,以激起学生思维内动力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方式。

学生有了思维动力,就可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从而将知识内化吸收,为自己所用。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且闪耀着个性光芒的课堂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同时满足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如何让数学教学能从教育原点出发?在不断的教学尝试中,我收获了“自育自学”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思维发展、自学能力、时间管理带来的累累硕果。

“自育自学”是何炳章先生提出的一个创新型的教学理论,他在坚守教育本质的前提下,遵循着学生才智成长的规律,从而达到受益终身的教学成果。

这一理念具有远见卓识,体现了教育真正的内涵。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快乐且富有个性的过程。

所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交流反馈、互作评价,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创新能力、审美意识,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渐形成独有的个性。

我在自育自学的课堂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的。

一、熟稔课本,做一名称职的导游老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路人,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自学?何炳章先生把老师喻作“导游”,将学生喻作“游客”,导游将游客“引”到景点,介绍名胜典故,点拨精彩之处,回答游客疑问,这其中的“引导、点拨、回答” 是否得体、精彩,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游览心情和游览质量。

因此一位称职的导游,定能引发游客好奇,深情投入,饱览名胜,从而得到独到的体验。

因此一名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位称职的“导游”,必然熟稔课本知识结构,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引生入胜,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學生迸发思维动力,师生二者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心心相印中共享知识的升华,这是场多么美妙的数学互动啊!二、把控时间,做管理时间的主人自育自学强调教师引导自学,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自主拥有一堂课近80%的时间,因此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学习、探究、沟通直至新知生成。

试论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及其核心问题

试论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及其核心问题

试论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及其核心问题实施素质教育是兴国之本、强国之路,是目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及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和中心任务。

那么,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必须首先认清和解决以下两个根本问题:一、素质教育的系统性问题首先,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这种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及各种能力的尽量发展和综合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未来教育中,除了人人享受平等的学校教育外,还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受到全面的教育,并以此克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一切智力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发展都被可耻地忽视而滋生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弊病,从根本上结束和改变“局部个人”的情况,使每个人都成为能够通晓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全面的自由发展的人,整个人类社会也将成为“自由人联合体”。

把素质教育视作系统性、综合性的教育,视作对人的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这样才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

其次,从实践上看,现代科技革命和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共同决定了素质教育只能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化程度越采越高,社会信息量超倍积累,科学——技术——生产高度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显著,这势必要求当代的实践主体必须具备能够快速存储、整理、综合利用、整体评价与反馈各种信息的能力。

而人脑这个天然的“信息处理机”显得很不够用,必须借助于电子技术替代和延伸人脑的部分职能,从而将人的智力放大千万倍,全面提高人组织自然、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能力。

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社会实践本身要求具备整体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必须面对这种挑战,要对劳动者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

为此,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提出要进行以培养具有整体素质的现代人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措施。

论素质教育的立论依据与核心任务

论素质教育的立论依据与核心任务

论素质教育的立论依据与核心任务作者:乔炳臣来源:《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乔炳臣(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 以“人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本能’为论据,提出了素质教育应以人性论、性习论、学知论与发展观等哲学思想为立论依据的见解;强调素质教育应以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任务。

同时还详细论述了从训练与发展人的自然属性、思维属性和社会属性入手,如何开发智力潜能,怎样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 人性;蒙以养正;智力潜能;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2012) 03-0007-05任何一种新思想、新理论的提出,都始于问题;凡是科研成果的取得,都立足于探索;所有的发现、发明或创造,总要有一个思想转化与酝酿过程。

本文提出的见解,也始于当今教育现状的问题。

人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本能,是人生智慧得以发展的根源。

素质教育原本就应该以人性论、性习论、学知论和发展观等哲学思想为立论依据,实施人性化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自然属性、思维属性、社会属性与心理机制等天赋条件得到充分发挥。

从教育的实质看,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提供最优秀的传授知识技能与开发智力潜能的优化途径和科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因为学知识不等于有智慧,更不等于有创造力。

由知识转化为人生智慧,再由智慧升华为创造能量,需要一个以方法为中介、以社会实践为体验的转化过程,而这个转化过程必须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参与下才能实现。

而当今的素质教育现状,总是以传授知识和升学考试为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

但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办学习型学校;培育学习型人才,向学习化社会迈进。

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必须把“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放在首位,必须把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任务。

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教育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面,还要关注他们的素养水平。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一种个体在多元知识和技能上的能力,它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的一种基本素养,它是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稳定基础。

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培养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需要,也是一项战略性的国家任务。

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品德素养的培养。

思想品德素养是人格的基础,也是学习成绩和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信、正义、孝顺、礼仪等价值观念。

因此,学生应该在道德、法制、文化等方面积极进行思考和实践,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还要注重语言表达、文明礼仪、情感管理等方面的培养,增强沟通交流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成功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注重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也应该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挑战,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勇于创造出有价值的结果。

三、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

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意味着掌握信息技术,还意味着具备辨别信息、利用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

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方法,正确使用网络。

还应该学会从海量信息中找到合适的信息,理解信息中的隐含意义并加以应用。

四、国际视野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视野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素质。

学生应该了解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并掌握至少一门国际通行语言,为进一步的全球化合作做好准备。

可以专注于研究一个行业,特别是与其他国家合作开展业务的行业,通过海外游学、交换生等活动,拓展视野。

综上所述,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教育者角度,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国际视野;学生本身要积极参与学习,逐渐积累这些素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汇总表(经典实用,建议收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汇总表(经典实用,建议收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汇总表
1
附件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内容介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十八个基本要点。

2
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旨在明确和界定我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以引导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

核心素养,作为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关键能力,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本文将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这些核心素养,以及这些核心素养对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深入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不仅指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积累,更涵盖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必备品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这些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承,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欣赏并接纳不同的文化观念。

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这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同时,自主发展也要求学生具备自我管理与自我调控的能力,能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社会参与体现了学生与社会、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这包括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公共参与意识。

学生应当学会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丰富而全面的,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必备品格的培养。

这样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其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式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_人生感悟

中国式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中国式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_人生感悟中国式的教育其实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父母的选择而去选择的,孩子的真实欲望是什么,可能父母却没那么关心,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2018年5月20日晚,看到清华教授鲁白先生撰文:《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中国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出在我们的学生,家长,老师上,出在我们的功利主义的文化上。

我们是一个有很长很厚重的历史,却不太能领悟教育精髓的国家。

我们的国家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没有启蒙运动,也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

我们有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被老师家长们广为推崇的「至理名言」:「读破万卷书」,好像教育就是读书;「头悬梁,锥刺骨」,告诫你读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学而优则仕」,学好了以后就要去做官,现在可能是去赚钱。

因此,我们不需要动辄讲美国,而是应当先把本民族优秀的教育观念继承下来,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发扬光大。

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点。

“智再加上“计划生育”时期,国民重男轻女思想传统,男女性别严重失调。

在全民进城打工的浪潮中,女孩进城,一去不返。

贫困地区男孩找媳妇,就非常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呈现出一个如孟子所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样一个现实社会之中。

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不四处奔波挣钱,就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和生存。

自然整个国民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能上一个好大学,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出路而减轻社会压力的愿望。

然而,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想考上一流大学的愿望,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即便是都考上了一流大学,同样有好出路的,还是少数。

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之后,关键是怎样解决整个国民的后顾之忧——贫富差距,才是首要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住房问题,住房问题,目前已经是考验国民生存耐受至于说国民的素质问题,不可一概而论,要说中国人的素质最低,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苟同的,不要人言亦言。

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肩负扩大受教育的机会,加强知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智力和能力水平的进步。

只有通过健全的建筑教育能实现上述任务。

建筑教育应该培养各种建筑设计专业技术,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具备专业素养和技能。

同时,建筑教育也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的认知能力,从而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及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措施。

在实践教育中,要以有效的系统把室内设计、外部景观设计、施工技术、经济规划等教学齐头,让学生全方位深度掌握建筑设计学科。

此外,建筑教育还要培养学生欣赏非虚拟空间,鼓励学生探索自然环境,观察有机生态环境,让他们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视角,理解、掌握传统的审美标准,提高建筑的设计水平。

总之,中国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以提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通过建筑教育的深度定位,以健全的建筑教育体系,培养出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更加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建筑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发展。

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正心修身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

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正心修身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
了 “ 自然 文 明” ( 精神文 明和物质 文 明的基础 )并 逐 渐形 成 一种 辩证 的 、唯物 的、 朴实 的 “ 道 思 天 维” 。这种 思维是 自然形成 的 ,不是人 为的 ,更不
最后发展 成为 “ 于至善”的君子或圣人 。这种 教 止
育的 目的作用, 一是能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生命
求 ,更有 大量论说 。 如 先贤圣 哲们普 遍关心修 身 务本 ,发 展天性 ,
改变 习性;强调道 德修养 ,重视 “ 反情 治性,尽材
成德 ” ,主张 :“ 志于 学 ,志 于道 ,志于仁 ” ;要求 增长 智慧 ,发 展才 能 ,“ 晓万物 ” 知 天之理 ” 通 ,“ ;
然 规律 ,创 作 八卦 “ 以通 神 明之德 ,以类 万物之 情 ”以来 ,经 过三皇五 帝的共 同努 力 ,用智慧创立
受教 育者 的身心 发展与智 力潜能 开发 , 其论述却 少 得可 怜 。
注重发展 自己的生命 。
那 么 ,依据上 述 内容 ,如何本着 “ 古为今用 ” 、 “ 取其 精华 ,去其糟 粕” 的原则 ,去寻觅 中国教育 的智 慧与核心 问题 呢 ?又 怎样去 总 结 中华 民族 独 具特色 的教育教学 理论 , 并逐渐 建立起一种 关于如
第3 3卷 第 2期
教 学 研 究
Re e r h i e c i g sac T a hn n
Vo .3 .2 1 3No Ma .2 1 r 00
21 0 0年 3月
中 国教 育 的核 心 问题
— —
正心修 身 认识 自我 设计 自我 发展 自我
乔 炳 臣
( 尔滨 铁 道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黑 龙 江 哈 尔滨 10 8 ) 哈 5 0 6

现代中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现代中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现代中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一、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现代中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英才。

全面发展,一般以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加以概括。

具体而言,有些方面容易被忽略,要特别注重:(一)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应从中小学时代抓起。

(二)合理的理想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

不为小家小我而立志,不受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

(三)强大的心理素质要有适度的挫折教育,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和迁就。

让学生们懂得,有所不会,有所不能,是正常的。

整个人类的能力都是有限度的,何况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四)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合理分配学习、休息、锻炼、娱乐的时间,每个环节都健康阳光,尽可能地亲近自然,并逐步了解社会。

不可沉迷电子游戏,不可成为“手机党”、“低头族”。

二、第一重要的是品行教育有德有才,对社会有大益。

有德无才,对社会有小益。

无德无才,对社会有小害。

无德有才,对社会有大害。

三、要特别注重体育青年毛泽东著有《体育之研究》,把体育提高到强国强种的高度,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过上有纪律、有规律的生活,有足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一张一弛,文物并进。

四、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反对应试教育。

我们常常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举,往往夸大了其对立的方面,忽略了其统一之处。

应试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历史上无数栋梁之材,都是应试高手,其中不乏进士出身甚至状元及第者,如王安石、苏东坡、林则徐等。

历史上没有经过应试而成才的杰出人物,只是少数。

应试是最为公平的招生手段,其余招生手段,只可作为辅助、补充。

我们反对的是将应试教育绝对化,用单一的应试结果来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好坏。

五、具体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树立了启发式教学的传统。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的学习风格。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哪里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哪里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哪里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然而,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其核心问题究竟在哪里。

首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

这种理念导致学生过度关注分数,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让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提升。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另一个核心问题。

在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优质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

这使得一些孩子从起跑线上就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们需要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教育事业。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地区。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至关重要。

当前的课程设置有时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们应当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教学方法上,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模式,鼓励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环节。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不仅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还要综合考虑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等多方面因素。

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解读班会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解读班会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 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 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 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 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 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 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 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 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 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 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 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 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 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 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 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一句话
第一句话是台湾同行说的,即不要给学生背不 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不动的 书包里有什么呢?估计不是玩具,不是足球、 篮球,也不会是学具,而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辅 用书,一张又一张的试卷,装的是知识,是教 师和家人永不满足的分数。知识和分数可能是 带不走的,而能带走的是什么呢?是方法,是 能力,是智慧。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 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这句话道明了 教学的使命与目的。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 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 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 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 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 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 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 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大厦的基石,它直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发展以适应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育人、全面育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探究的课题。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教育这棵常青树的根系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些还是根深蒂固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是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的。

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认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科学充分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是建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框架之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教育理念,致力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大而言之,高中和中职教育也包含在基础教育的范畴里,通过多年的观察,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教育功能的单一性和认识的模糊性。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旧是偏重于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的简单文化课教育,这种教育似乎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一种惯性思维教育,一直以来忽视了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社会人的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做为一个独立人,学生应该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还应学会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鉴赏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生的平衡发展、终极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甚至远比学生背会几个公式定理要有用得多。

再者,做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建立起强烈的国家意识、道德感、组织认同感、责任感等等。

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来说,对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中国学生发展中心修养(全文)9 月 13 日上午,北师大力行了中国学生发展中心修养研究成就公布会。

这项历时三年威望出炉的研究成就,对学生发展中心修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门路等做了详尽阐释。

《中国学生发展中心修养》正式公布。

学生发展中心修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重点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中心修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向、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急迫需要。

整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中心修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来源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加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修养,详细细化为国家认可样十八个基本重点。

依据这一整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纪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详细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中心修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后形成研究成就,确定了以下六大学生中心修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重申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掌握和运用人类优异智慧成就,修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一致,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假如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术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感情态度和价值取向。

详细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味等基本重点。

2.科学精神。

主假如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想方式和行为表现。

详细包含理性思想、批评怀疑、勇于研究等基本重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重申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挖掘自己潜力,有效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质量的人。

3.学会学习。

主假如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背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价值定位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18个基本要点。

教育的几大核心问题

教育的几大核心问题
育活动。 4、观点评述: ⑴强调个体个性化,增进了个体的价值和能动性,促进了个性的自由解放。 ⑵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与人的随意性、破坏性的相存相伴。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发展历史:古已有之,成熟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 2、主要代表:涂尔干: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社会的我”;凯兴斯泰纳“一
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 3、主要观点: ⑴个人的发展依赖并受制于社会,人的各方面发展需要到社会中得到实现。 ⑵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4、观点评述: ⑴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 ⑵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作用,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造成人的
职业学校之分。
第六章 教育制度
㈢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1、癸卯学制(1904) ⑴打破了教育封闭的思想,树立了开放教育思维;⑵“中体西用”;⑶学科内容
更加丰富。 2、壬子癸丑学制(1912) ⑴教育系统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科教育三大系统;⑵女子教育;⑶现代
学制的初步确立。 3、壬戌学制(1922) 633制。 4、我国现行学制 ⑴ 我国现行学制的分层: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⑵现行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㈠强制性:国家意志、政府主张和政党利益的体现;政策和法律文本。 ㈡宏观性。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制定教育政策和法规的依据。 ㈢历史性。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主观选择。 ㈣理想化。预期性、理想化色彩。
Hale Waihona Puke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分类 ㈠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分: 1、正规的教育目的和非正规的教育目的 2、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㈡根据教育目的的结果指向分: 1、终极性教育目的 2、发展性教育目的 ㈢根据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分: 1、应然目标。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性、统一性等 2、实然目标。大众化、实践化、具体化、可操作性等。

我国学校教育的核心

我国学校教育的核心

我国学校教育的核心可以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一种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

而这一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在课堂上的传授,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足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国际社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综合素质才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大背景下,目标就要面对这样的挑战,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校教育的核心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孩子们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教育应该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让孩子们的个性得以自由发挥。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文艺活动、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教育的核心还需要注重社会责任教育。

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需要得到应用,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因此学校的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还要注重社会责任的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他们所学习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学校教育的核心需要加强家校合作。

教育是一个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的任务,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议、家长讲座等活动,了解孩子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及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交流,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和进展。

总之,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社会责任,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孩子们的未来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质量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在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教育制度僵化、教育质量不高、教育与就业不匹配等。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我国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特别是教育资源配置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更加集中。

这导致了许多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法普及到基层,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其次,当前我国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依然以教师授课为主,注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缺乏对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第三,教育制度的僵化也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前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过于固化,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同时,教育评价和选拔制度的单一化,偏重于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追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的培养,压力过大。

这种刚性的制度使得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大大受到限制。

第四,教育质量的不高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尽管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发展不充分,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教材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最后,教育与就业不匹配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尽管大学扩招政策使得更多人具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脱节问题日益突出。

许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很多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才能,导致了人才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2期教学研究V ol.33No.22010年3月Research in TeachingMar.2010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任务是什么?教育界各家众说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对于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应该抓住哪些根本问题,如何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去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与智力潜能开发,其论述却少得可怜。

教育应该如何直面人的生命,触及人的灵魂,发展人的才性,保护生态平衡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家园?据此,笔者通过考察中国哲学史、教育史、学习史与心理学史发现,这些问题,正是中国先贤圣哲们普遍重视的重要问题,在他们的经典名著与言论中,均可找到相应答案。

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人的生命意义、生命发展、生命价值与自然生态发展等,均有明确认识;对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养成、人际关系处理等社会生活要求,更有大量论说。

如先贤圣哲们普遍关心修身务本,发展天性,改变习性;强调道德修养,重视“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主张:“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要求增长智慧,发展才能,“通晓万物”,“知天之理”;最后发展成为“止于至善”的君子或圣人。

这种教育的目的作用,一是能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二是能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如何做人以及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三是能引导受教育者关心仁义道德修养,尊重、珍惜并[收稿日期]2010-01-11[作者简介]乔炳臣(1933-),男,河南内黄人。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

注重发展自己的生命。

那么,依据上述内容,如何本着“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去寻觅中国教育的智慧与核心问题呢?又怎样去总结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并逐渐建立起一种关于如何认识人与发展人的人学理论呢?这就需要遵循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把人自身就存在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发展因素,视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把人的正心修身、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与学会做人,视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即是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

1古今教育理念的反差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由古及今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与社会需要,对社会人的读书学习与发展成才,都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影响。

1.1古人的教育理念与读书学习目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自伏羲氏遵循自然规律,创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来,经过三皇五帝的共同努力,用智慧创立了“自然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基础)并逐渐形成一种辩证的、唯物的、朴实的“天道思维”。

这种思维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的,更不是装模作样的。

它把“我”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正心修身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乔炳臣(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论述的主旨是,“人为万物灵,厥(其)性智且才。

穷通由己。

”如何把人自身就存在的智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全靠自我的主观努力去探索。

古圣先贤指出:为学,需要有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的意志情感,要在良师益友指引帮助下,遵循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并在逐步认识自我与发展自我的过程中达到成功;教人,要把人自身就存在的智力潜能、能动性与创造性等发展因素,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要把人的正心修身、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与学会做人,视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即是中国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自我学说;正心修身;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2-0001-11教学研究分,强调“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有我的主见,我的思考,我的办法;别人的劳动不能代替我的劳动,我必须通过我的观察、思考、分析与判断,形成我的认识,最终达到与自然相通的自知之明。

伏羲八卦告诉人们:人生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定位,是人在自然界应该占据的位置与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知道应该怎样守位、守信,而不能乱来;要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做事才能有速度,见成效。

尤其《易经》出现之后,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自然规律的反应,对古代先人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他们认为,人与天、地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天地人三才”是并列的,这样才能形成大自然,从而说明,人是自然之子,人性是自然产生的。

这就是中国的祖先们所讲的“同其光,和其尘”的“天人合一”理论。

再从人的天性或本能来看,古书云“天命之谓性”,人性是生来就具有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本能”,而一切生物的本能又都是力求生存和发展的。

既然天或大自然一方面赋予人和一切生物极强烈的生存欲望,另一方面又赋予它们极强烈的发展扩张欲望。

所以,古人提倡:作为人,除了要通过学习达到“知天、知性、知人”的自知之明以外,还要注重伦理道德修养,懂得明辨善恶是非,学会做人做事等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人生一世,无论在宇宙间,在社会上,还是在个人思想里,找到自身所处的位置是十分关键的。

如果一个人能为自身找到一个恰当正确的定位,并使其思想、语言和行动方向都是正确的,那就接近了“自知之明”,也就是学会了认识自我。

先贤圣哲们认为,一个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人与大自然(天)的关系,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乔炳臣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正心修身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上述事实说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经典内容和智慧精华,不管社会发生怎样的更迭与变化,其中反映人性、表现人性和发展人性的自然规律与智慧内容,一定会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与核心价值传承下来,这才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真正火种。

1.2今人的教育理念与读书学习目的在现代教育中,无论是社会、家长或老师,都有“望子成龙”之心,都期望孩子多学知识,考好分数,改变命运,谋求人生;或者是上好大学,出国留学,将来谋得一份好的职业或官职,享受高薪,能赚大钱,从而过上高层次的幸福生活。

由于多数人是出于这样的读书学习目的,自然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显得非常功利性和政治化,因而形成了只重知识技能传授,强调考试分数定优劣的不良社会倾向。

而对于如何尊重人性、发展人性,适时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是不加顾及的;对于如何通过诵读经典,增强文化底蕴,提高道德修养的内容,也是很少论及的;对于如何培养人生智慧,发展创造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不断完善人格的内容等,更是少得可怜。

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些极其狭隘的教育思想,就必然导致狭隘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普遍存在。

以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可能是文化底蕴深厚、创造才能显赫的高素质人才。

不是么,事实胜于雄辩。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的学生千千万万,并显得非常勤奋聪明,考起试来成绩都非常优秀,但进入社会后,多数往往只能做人家的雇员,最多只是一个器才或将才,却很难成为帅才。

究其原因,中国人不是无知识,不聪明,更不是不爱国,无志气,而是文化底蕴较差,缺乏自主性创新思维与人生智慧。

为什么中国人能拼搏出很多奥林匹克冠军或世界级体育名将,却没有出现过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中国现代教育成绩辉煌,人才辈出,为壮大国威、复兴经济、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出现被世界公认的教育家,或其他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更没有出现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的著作。

究其原因,除了教育的政治化与功利性要求影响人才发展之外,最缺乏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积淀;最重要的是,忽略了人文文化对道德情操修炼、意志品德感染、人性人格熏陶、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其实是没有意识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是教育缺乏灵魂性,缺乏对学习者进行认识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教育和指导。

更不可思议的是,近年来在我国的高官高职中(部、省、厅级),政商企商中,经常出现被双规被法办者。

他们高职高薪,大权在握,享尽荣华,与民天壤之别,却仍然贪得无厌,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终成人民憎恨的罪人。

究其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们缺乏道德修养,不懂人性,不学做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没有自知之明。

其实这也是只重政治化与功利性教育的苦果。

1.3为孩子发展指出一条成功之路——修炼“童子功”中国人勤劳、苦学、聪明是世人公认的。

尤其近年来,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的青少年,每次都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但中国至今却没有出现过世界顶尖级的青壮年科学家。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人文教育未从娃娃抓起,缺乏熟练诵读经典的智力开发,没有很好接受与积累功底深厚的传统文化,没有修炼出穿透力很强的中华文化精神,缺乏人文文化的“童子功”,所以很难成为素质很高的创造性人才。

从古今读书学习的不同特点看,我们发现一种奇特现象:当今的学子读书学习,教材是先知者编写的现成的各科知识,并非都是躬行践履的亲知,学习者很难进行最重要的体验学习。

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向老师和书本学,老师向他的老师和书本学;老师怎样教我,我再怎样教人;学生整天围着书本知识转,去背诵,去分析,去应考;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无趣的;一旦学习失误,考试丢分,就要失去升学机会,因而承受着家长、老师和社会的种种压力。

再加上教学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天性发展与智力潜能开发,实际上也就剥夺了他们先天就有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而古人读书学习的古籍圣典,都是先贤圣哲们通过向天学、向地学、向人学、向大自然学、向动植物学过之后,亲自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也就是能够普遍反应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法则和规律,老子将其称为“道”或“常”。

此后出现的以《四书》、《五经》为经典教材的学习内容,其所以能常释常新,一直传承几千年,并越洋跨海流传于世界,就因为那些经典之作,都来源于中国先贤圣哲们的实第2期3教学研究践经验和智慧结晶,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穿透力有无穷无尽的常效功能。

不是么?请看上世纪我国二、三十年代出生的郭沫若、鲁迅、茅盾、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杨振宇、毛泽东、邓小平等科学家、文学家或政治思想家,他们多是三、四岁开始识字,从小诵读熟背经典,练就了一身有发展后劲儿的“童子功”。

成人之后,虽然不像现在学生学习那样多的数理化和外语等学科,但他们凭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发展了的智慧潜能根基,修身养性得来的如何做人和自知之明,有经风雨、见世面的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需要,科技文明必须的当时,再去攻读其他学科,学习比较潜近的应用性知识技能,乃至吸收外来科技,都会变得轻而易举,既显得得心应手而又会事半功倍。

说到这里,望子成龙的出路已经显露出来,那就是必须让孩子从小就熟读背诵经典书,注重正心修身与道德修养,为其创造一个人人读经典、人人读好书的优良环境,使其浸润其中,并做到与经典思想同行,与圣贤道德共鸣,与先贤君子为友,把数理化根植于中华文化与语文素养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