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海观测计划概要

合集下载

潜海,解读南海的前世今生

潜海,解读南海的前世今生

一颗赤子之心
2022年4月,86岁的汪品先院士做客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作了题为《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的演讲。

他表示,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中国在大洋钻探当中的积极性,在深网当中、深潜方向的发展,都是引起全世界羡慕的工作。

汪品先是江苏苏州人。

自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成归国,便投身于祖国海洋地质研究领域。

一个甲子的风雨春秋,染白了他的鬓发,但对深海事业炽烈的爱却伴随他一辈子……在同济大学校园,常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骑着自行车匆匆穿过。

时间追溯至1999年2月11日,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港口。

一位精神矍铄的中国老人,带着简单行李,登上了停靠在港口的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奔赴南海。

临行前,他神色凝重,告诉老伴:“我这次能活着回来,就算赢了!”20年后,回首当年一幕,这位老人赢了!不仅赢得了辉煌的晚年学术生涯,更带领中国科学家赢得南海科学研究主导权!这位老人,就是汪品先院士。

当年,汪品先赴南海参加“决心”号IODP184航次,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也是在中国海的第一次大洋钻探。

汪品先是该航次两位首席科学家之一,又是在国际大洋钻探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首席科学家。

作为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不
潜海,
解读南海的
前世今生
※文/溪石
22
23
24力!”
潜海。

海军海洋调查内容

海军海洋调查内容

海军海洋调查内容
军事海洋测绘主要包括:
1. 海洋大地测量。

在海洋区域进行平面和高程控制的测量。

包括在海洋区域布设大地控制网,测定平均海面、海面地形、海洋大地水准面和海洋重力,以获取海洋大地控制、平均海面、海面地形和海洋大地水准面的数据。

2. 海道测量。

即为保证航行安全而对海洋进行的测量和调查,主要获取水深、底质、障碍物、助航标志、水文等军事航海所需资料。

3. 海底地形测量。

即测量海底起伏,是陆地地形测量在海洋区域的延伸,主要获取建立海底地形模型的全部信息。

4. 海洋重力测量与海洋磁力测量。

对海洋区域重力与磁力要素的测定,使用海洋重力仪、海洋磁力仪,多在测量船上沿测线进行测量。

为远程武器发射、舰艇导航、探潜反潜和船只消磁等提供数据。

5. 海洋军事工程测量。

6. 海图制图。

包括海图的编辑准备、原图编绘和出版准备工作,即将上述测量成果经过海图出版部门整理,编制成系统实用的图形、数字或文字成果,提供使用。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不同海域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与分析

不同海域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与分析

不同海域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与分析海洋环境中的地震波观测和分析是一项关键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它提供了海底地貌、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对海岸线防御和海域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不同海域中的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与分析。

南海南海是世界上海域面积最大的海区之一,它是一个地震活跃区域,经常发生地震。

南海各个海域的地震活动强度和频率不同,从而探测到的地震信号也各不相同。

在南海西部以及北部海域,由于板块活动频繁,因此地震波信号相对较强,但和其它区域相比,这些区域基本上还没有被探测到过地震波。

南非海岸南非海岸位于南大西洋中部,是一个地震活跃区域。

通过水下地震波反演技术,南非海岸地区已经探测到了该海域强烈地震活动,且已经发现了一些新的深海峡谷和火山口。

加勒比海加勒比海是第二大海域之一,它位于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和东部岛屿之间。

加勒比海洋底地形复杂,包括地壳拉伸、小型火山等。

加勒比海也是一个地震活跃区域和风暴频繁发生的区域。

在加勒比海,海底地形和地质条件都比南海更加复杂,水下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也更为困难。

针对加勒比海的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建立更为复杂的水下地震波反演模型和更为先进的观测技术的方法。

北极北极是一个独特的海洋环境,它的水下地震波观测和分析对于理解北极冰川和海洋的特性非常重要。

在北极区域,冰层很厚,地震波的传播受到很大的影响。

然而,北极海洋环境资源丰富,包括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目前正处于快速开发时期。

总结不管是在南海、南非海岸,还是在北极和加勒比海,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和分析是增强对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认识不可或缺的工具。

海洋科学家们不断升级观测技术,推进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加深对海洋环境的理解。

对于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和分析,提供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海洋底部的地貌与地质结构,以及可能出现的地震活动。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数据及其分析:南海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的数据,2019年至2020年,南海区域共发生了39次地震,其中最大地震级别为6.4级。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编(2014-2020年度)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编(2014-2020年度)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洋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

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

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深海探测技术——新兴领域

深海探测技术——新兴领域

深海探测技术——新兴领域深海探测技术是一门研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深海勘探、取样、研究的科学技术,它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深海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深海资源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深海探测技术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兴领域。

一、深海探测技术的意义深海是指海拔超过200米的海域,占地球表面的70%,是地球上最大、最深、最神秘的区域之一。

深海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其环境条件极其恶劣,这对于科学家们的探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深海还蕴藏着许多珍贵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硫化物、甲烷水合物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深海的自然环境、地质构造、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深海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深海探测技术还可以为海洋安全、海洋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提供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二、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深海探测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深海探测项目。

我国近年来也加快了深海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深海探测技术主要包括海洋声学、电磁、光学、机械、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各种技术手段相互协作,构成了完整的深海探测系统。

其中,声学探测技术是深海探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实现长距离无线传输并获取目标物的图像和信息。

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南极4500米深海光缆布放实验、潜水器“海神号”对南海深海区进行多次调查等多项海洋科学考察和深海资源勘探活动。

三、深海探测技术面临的挑战深海探测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深海环境条件恶劣,水压巨大、低温、高压缩、强酸碱等,对于深海设备的研制和采样等操作要求极其严格。

此外,深海探测任务周期长、成本高、危险系数大,也是制约深海探测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深海探测设备存在着瓶颈,需要借助人工操作,增加了操作难度和风险。

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总结

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总结

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总结一、南海海底地形的特点1.岛屿分布形态多样:南海拥有众多岛屿,包括中国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岛屿。

这些岛屿的分布形态多样,有的是火山岛屿,有的是珊瑚岛屿,形成了南海独特的岛屿风光。

2. 海域面积广阔:南海海域面积广阔,约为350万平方千米,其中水深较浅的海域占据较大比例,适宜渔业和资源勘探利用。

3. 海底地形复杂:南海海底地形复杂多变,包括海山、海沟、海脊等地质构造,地形起伏不平。

4. 海底地质沉积丰富:由于南海地处东南亚地块、澳洲板块、印度尼西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四大板块的交汇区域,南海海底地质沉积丰富,含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

二、南海海底地形的形成机制1.板块构造:南海所处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以及欧亚板块的交汇区域,形成了南海地质构造复杂的地质背景。

板块构造运动使得南海地表和地壳发生了变动,形成了种种奇特的地质地貌。

2. 弧-后陆盆体系:南海地区经历了古-中生代的弧-后陆盆体系演化过程。

地壳由火山岛弧、陆缘海盆向向陆分别演化形成陆缘弧凹性轴向盆地体系、陆缘弧破裂向海分别演化形成陆缘弧破裂向海海盆和陆缘海盆体系。

3. 热液作用:南海地处太平洋"环太平洋火山带"和菲律宾海"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处,地表火山活动频繁,地热活动强烈,地下岩石和矿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化,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热液矿床。

三、南海海底地形的地质构造1.海山:南海地区散布有众多的海山,形成了南海特有的海山地形。

这些海山是地幔柱状物质上涌的结果,有些地方还有海底热喷泉与热液喷口,其周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价值。

2.海脊:南海海底地形中,分布着一些海脊,它们通常是由地幔物质上涌,至海底表面、形成新的地壳,随后与周围海底地壳表面往两边扩张,形成新的洋壳。

海脊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是厄尔尼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深海探测

中国深海探测

中国深海探测作者:冯源立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8期科学家在3000米以下的海底工作、生活,是好莱坞大片里曾出现过的场景,但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幕也可能在我国实现。

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地球上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

“下五洋捉鳖”的难度不亚于“上九天揽月”。

“蛟龙”号下潜7000米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艘潜水器外观近似一颗胶囊药丸,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

在潜水器的前端,是一个密闭的玻璃,潜水科学家可以通过这里看到外面的世界。

位于深潜器最前方可乘坐3人的钛合金载人球壳能承载700个大气压的压力,实现了与航天相同的生命支持系统;该深潜器的浮力材料采用一种玻璃微珠聚合物,使其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浮定位能力,并实现了完全依靠自身重量的无动力下潜、上浮。

蛟龙号南海科考的猜想明年上半年,完成7000米级海试的“蛟龙”号将赴南海深潜科学考察,可望进一步揭开“海底下的海洋”的神秘面纱。

揭秘“黑暗生物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的6次下潜作业发现了11种可能的新物种,其中第5次下潜至7062米释放诱饵后,鱼、虾、海参等蜂拥而至。

在生物资源更加丰富的南海,“蛟龙”号明年的发现值得期待。

海面1000米之下就属于深海,阳光无法到达那里,人们熟知的光合作用无法在深海海底进行。

然而科学家早已发现,深海海底并非一片死寂。

20世纪70年代,随着海底热液和热液生物群的发现,科学家们意识到,“万物生长靠太阳”总的来说没错,但在海底,地球内部散发的热量或许替代了阳光,成为海底“黑暗生物圈”的能量之源。

南海深海典型海深环境下声场分析

南海深海典型海深环境下声场分析

式中,c 为声速,f为温度,s 为盐度,A 为深度。 数 据 选 取 2003~2007年 1 月 份 (冬 季 )的历史
数据平均值,三个位置处的声速剖面(Sound Speed Profile,SSP)如图2〜4所示,分 别 代 表 了 约 1500 m 、 2500 m 和 4500 m 的典型海深情况。从声速剖面看, 三处声速剖面结构较为相似,主 要 包括以下几点:
Y
CQp/Y/运
7O 8o


9o
S0
30 60 90 120 150 180
扑 离 /k m
( a ) 位置①
昨 與 /k m
( b ) 声源 300 m 图 7 传 播 损 失 二 维 图 (位 置 ③ )
对 比 图 7 (a) 和 图 6 (a ) 可以发现,位置③处 己经初具会聚区现象,海表面附近会聚信号区宽度 较大,可利用性提高;对 比 图 7 (b ) 和 图 6 (b ) 可以发现,位 置 ③ 处 300 m 深声源信号可形成较完 整的会聚区,从而其声影区结构也较为明显。
4 总结
围越小。 (4) 海 深 2500 m 情况下,近场探测范围较小,
第 一 会 聚 区 (声线反转与海底反射同时存在)可探 测范围很大,可 达 20 k m 以上;
( 5 ) 海 深 4000 m 以上时,近场探测范围较小, 第 一 会 聚 区 探 测 范 围 也 不 大 ,对装备探测深度提出 了较高的要求。
图 4 位 置 ③ 的 SSP
2 声场分析
利用声场射线模型,对三处典型海深环境进行声传 播分析,并总结其声场特征规律。仿真频率取1000 H z 。 2. 1 海 深 1500 m
针 对 深 海 水 下 目 标 ,其 工 作 深 度 通 常 较 大 ,本 文 以 100 m 、300 m 作为典型目标深度进行分析, 分别仿真不同深度下的传播损失结构,如 图 5 所示, S S P 见 图 2 。从仿真结果看,在位置①,当声源较 浅 时 (S l O O m 的情况),表面声道作用明显,声信 号 除 了 与 海 底 海 面 反 射 外 ,存 在 一 部 分 沿 表 面 声 道 传 播 的 声 能 量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表面声道 的 传播距 离较远,若 以 80 d B 的传播损失为参考,表面声道 传 播 距 离 可 达 20 k m 以上。深海表面声道传播可用 30

《2024年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范文

《2024年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范文

《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篇一一、引言南海西沙群岛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资源宝库,其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分遥感技术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动态研究,以期为珊瑚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高分遥感技术概述高分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高时效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地质勘查等领域。

在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监测中,高分遥感技术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地理信息,为后续的动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三、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一)监测方法针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特点,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进行监测。

通过获取卫星图像,分析岛礁的形态、植被覆盖、水体污染等情况,进而评估岛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

(二)监测结果通过高分遥感监测,可以清晰地看到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形态、大小、分布等情况。

同时,还可以监测到岛礁上的植被覆盖情况、水体污染程度等信息。

这些数据为后续的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

四、动态研究(一)研究方法结合高分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珊瑚岛礁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通过分析岛礁的形态变化、植被覆盖变化、水体污染变化等情况,了解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变化情况。

(二)研究结果通过动态研究,可以发现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存在一定的变化。

其中,岛礁的形态变化和水体污染变化是主要的变化因素。

这些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和动态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分遥感技术为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地理信息。

2. 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存在一定的变化,其中形态变化和水体污染变化是主要的变化因素。

浅谈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

浅谈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

浅谈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2015年3月17日,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缓缓停靠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意味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的国家。

它将为我国科学家自主开展深海热液环境下的生物、海洋地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支撑,为我国科学家引领国际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深海极端环境研究提供了可能。

在专业人士眼里,海平面1000米以下才能叫深海。

数千米的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原核生物。

然而,好奇心并不是海洋科学家探索深海的唯一原因,要知道,那里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它们对人类未来的生存意义非凡。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我国深海探测的话题。

一、深海探测的科学意义海面1000米之下就属于深海,阳光无法到达那里,人们熟知的光合作用无法在深海海底进行。

然而科学家早已发现,深海海底并非一片死寂。

20世纪70年代,随着海底热液和热液生物群的发现,科学家们意识到,“万物生长靠太阳”总的来说没错,但在海底,地球内部散发的热量或许替代了阳光,成为海底“黑暗生物圈”的能量之源。

在黑暗的海底,无论是肉眼可以看到的鱼虾蟹贝,还是数量庞大的微生物,都依靠来自地球深处的能量和物质,通过自身的化学作用制造有机质,并形成了海底的“黑暗食物链”。

科学家们还发现,海洋中的大型生物只占约10%,其他的90%都是微生物,在深海海底,微生物占的比例还要大。

在海底深处的沉积层甚至大洋地壳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这个生活在海水超高压强下的地球最大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还是知之甚少。

谈到能源,人们立即想到的是能燃烧的煤、石油或天然气,而很少想到晶莹剔透的“冰”。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

这种“可燃冰”在地质上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强降低,甲烷气则会逸出,固体水合物便趋于崩解,往往分布于水深大于300米以上的海底沉积物或寒冷的永久冻土中。

深海定位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深海定位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深海定位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深海定位方法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以下是可能的一种写法:1.1 概述深海定位方法是指用于确定深海中目标物体位置的技术手段。

由于深海环境复杂、水下视觉受限等原因,传统的定位方法在深海中并不适用。

因此,研究者们针对深海定位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提出了多种深海定位方法。

深海定位方法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深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求。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以及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对深海进行准确定位是深入认识和利用深海的重要前提。

然而,深海具有海水深压大、温度低、光线弱等特点,给深海定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深海定位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广泛。

除了在深海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深海定位方法还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海底工程建设等领域。

通过准确定位目标物体的位置,深海定位方法为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从深海定位方法的角度,介绍几种常见的深海定位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和思考,旨在为深海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还将对未来深海定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深海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可靠、高效的定位解决方案。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介绍了深海定位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深海定位方法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介绍深海定位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挑战。

2. 深海定位方法A: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深海定位方法A的原理和技术,包括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关算法和实现方式。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该方法所适用的应用领域,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3. 深海定位方法B:接着,我们会对深海定位方法B进行介绍,包括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其优缺点。

这一部分的内容将有助于读者对不同的定位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

4. 深海定位方法C: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深海定位方法C的原理和应用。

海洋测量施测计划与方案

海洋测量施测计划与方案

海洋测量施测计划与方案一、引言二、海洋测量的目的1.了解海洋环境:包括海洋水体的温度、盐度以及水的浑浊度、氧含量等参数的测量,以及陆源物质、石油、化学品等污染物的监测,用于了解海洋环境的污染状况。

2.研究资源分布:通过测量海洋生物和底栖动植物、底质的分布情况,以及海洋中的矿产资源的分布和赋存状态,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包括对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生长状况等进行测量,以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研究海洋气候变化:通过对海洋表面温度、气候变化指标以及海洋环流等参数的测量,研究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海洋测量的方法1.船载测量:利用船舶携带的各种测量设备进行海洋测量,包括采集水样、底栖生物采集、地形测量等。

2.潜水器测量:利用潜水器如潜水艇或遥控水下机器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海洋测量,以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3.航空测量:利用航空器携带的测量设备进行海洋测量,例如利用航空激光雷达进行海底地形测量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遥感。

4.卫星测量:利用卫星携带的遥感设备进行海洋测量,例如利用卫星测量海洋表面温度、盐度、海洋植被分布等。

四、测量工具和设备1.测温仪:用于测量海水的温度。

2.测盐仪:用于测量海水的盐度。

3.浑浊度计:用于测量海水的浑浊度。

4.氧分析仪:用于测量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5.水下相机:用于拍摄海洋生物和底栖动植物的图片和视频。

6.声纳测深仪:用于测量海洋的水深。

7.卫星遥感设备:包括海洋表面温度遥感仪、海洋盐度遥感仪等。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收集数据:通过上述测量方法和工具获取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海洋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参数。

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析、插值等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应准确、完整,以便后续研究使用。

3.数据分析:根据研究目的进行数据分析,例如通过对海洋环境数据的分析判断海洋污染程度,通过对生物数据的分析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海域巡查计划表

海域巡查计划表

海域巡查计划表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之一,其资源丰富,对人类的经济、环境和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海洋的辽阔和复杂性,海洋管理和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维护海洋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海域巡查计划成为一项必要的举措。

一、计划目标海域巡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安全。

具体目标包括:1. 监测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2. 预防和打击海洋污染,保护水质;3. 打击非法渔业活动,维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4. 防范和应对海洋灾害,确保海洋安全;5.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安全。

二、巡查区域海域巡查计划将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特别关注我国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重要海域。

这些海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海洋生态环境的关键区域。

三、巡查内容1. 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巡查人员将定期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珊瑚礁健康状况、海草床覆盖率等指标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2. 预防和打击海洋污染巡查人员将加强对海洋污染源的巡查和监测,特别是对排放废水、油污和垃圾等行为的打击。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海洋环境的清洁和健康。

3. 打击非法渔业活动巡查人员将加强对非法渔业活动的巡查和打击力度,特别是对非法捕捞、违规使用渔具和渔网等行为的打击。

通过加强执法力度,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

4. 防范和应对海洋灾害巡查人员将加强对海洋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特别是对台风、海啸、海洋溢油等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

通过加强海洋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及时发现和处置海洋灾害,确保海洋的安全和稳定。

5.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巡查人员将加强对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和保护,特别是对海洋边界的巡查和监测。

通过加强海洋权益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海洋权益的认识和意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稳定和安全。

关于我国深海探索的资料介绍

关于我国深海探索的资料介绍

关于我国深海探索的资料介绍近年来,我国深海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世界深海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深海作为地球上最神秘的领域之一,其探索对于人类了解地球进程、资源开发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深海探索起步较晚,但迅速迎头赶上,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2年,我国首次成功实施了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的试验性下潜,标志着我国进入深海探索的新阶段。

随后,我国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深海科学考察和技术试验,为后续的深海探索奠定了基础。

201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7062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新纪录。

这一突破性的成果使我国深海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之后,“蛟龙”还多次下潜到深海,探索了南海、西太平洋、印度洋等多个海域,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

我国深海探索的核心装备之一是潜水器。

除了“蛟龙”,我国还研发了一系列遥控无人潜水器,如海翼、海斗等,它们可以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深海观测和采样工作。

这些潜水器具备高分辨率、高精度的观测仪器,可以对深海地形、海洋生物、地质构造等进行详细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深海科学合作,与其他国家联合开展深海考察项目。

例如,我国与法国、俄罗斯等国合作,在西南印度洋海域开展了“第30次中法联合考察”,取得了丰富的深海科学数据。

这种合作有助于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

我国深海探索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深海资源勘探与开发。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多金属结核、油气等,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我国加大了对深海矿产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工作,通过搜集大量的样品和数据,为深海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深海探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深海环境极端恶劣,水压巨大,温度低,光线稀缺,对装备和技术要求很高。

此外,深海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人类活动可能对深海生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深海探索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以确保深海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初步研究

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初步研究
第3 3卷 第 2期 2 0 1 5年 4月






Vo l _ 3 3 No . 2
A pr i l ,201 5
AD VA N CES I N M A R I NE SCI ENCE
南 海 深 海 声 学 散 射 层 垂 直 分 布 和 昼 夜 变 化 初 步 研 究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1 0
资助项 目: 中 央 级 公 益 性 科 研 院 所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项 目— — 南 海 外 海 大 洋 性 头 足 类 声 学 评 估 技 术 ( 2 0 1 3 Z D 0 3 ) 和 频 差 技 术在南海外海多鱼种映像差别 中的应用 研究 ( 2 0 1 4 TS 1 8 )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项 目— — 南 海 外 海 捕 捞 技 术 与 新 资 源 开 发
刘世 刚 , 汤 勇 , 陈 国宝 , 张 俊 , 姚 壮 , 郭 禹 , 刘 华 波
( 1 . 大 连 海 洋 大 学 海 洋 科 技 与环 境 学 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3 ; 2 . 中 国水 产 科 学 研 究 院 南 海 水 产 研 究 所 , 广东 广州 5 1 0 3 0 0 ; 3 . 农 业 部 南 海 渔业 资 源 环 境 科 学 观 测 试 验 站 , 广东 广州 5 1 0 3 0 0 ; 4 .4 0 0 )
近年 来 , 渔业 水声 学技 术在 我 国得 到快 速发 展 , 但 主 要是 对 渔业 声 学 的基 础 性 研究 ¨ ] 和近 岸 、 淡 水及
岛礁 鱼类 研究 _ 1 , 关 于 深海 鱼类 和散 射层 声学 研究 的报 告不 多 见 ] 。本 文 利用 S i mr a d E K6 0科 学 鱼探 仪 和 中层 拖 网对 0 ~1 0 0 m和 3 5 O ~7 0 0 m水层 2 4 h内声学 反 向散射 强度 的变化 进行 了连 续 现场观 测 和研究 , 分 析 了南 海南 部 1 0 0 0 m 以浅 的深海 散射 层 的垂直 分 布和 昼夜 变 化 特征 , 并 研 究 了单 目标 回波强 度 与 深度 的关 系 , 旨在为 南海 外海 渔业 开发 和深海 鱼类 研究 积 累资料 。

南海内波流及海底沙波沙脊对深水结构物的影响和工程方案制定

南海内波流及海底沙波沙脊对深水结构物的影响和工程方案制定

内波、沙波沙脊现象在我国南海海域一直存, 对深海资源的开发、水下安全作业造成较大困难以及威胁,同时也由于深海作业距离陆地较远,受复杂多变海洋环境的影响下,对南海内波、沙波沙脊的观测十分不便,致使当前的检测技术也还不够完善。

内波、沙波沙脊对水下设施具有巨大危害,容易造成深海水下结构物损毁。

因此对南海内波流沙波沙脊研究受到各界相关人士重视,大家不断对内波、沙波沙脊活动频繁的区域进行相关研究。

一、我国南海某海区内波、沙波沙脊特征及影响由于海水密度温度盐度的原因在海水分布中形成一定的分层分布规律, 其流体层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而引起的流体的波动不断被称为内波流。

海洋内波目前最大的内波流是我国南海,能够达到上百米的程度,周期也高于海上的波浪。

同时,中国南海部分深水海域也出现了海底大型沙波沙脊现象,高度达到百米级,并且具有移动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二、海洋内波流、沙波沙脊对深水结构物的影响内波流的破坏力主要处于产生内波的跃层附近, 会形成相 反的内波流,产生相反的作用力,这种内波速度又很高,强度度很大,当水下结构物遇到内波流的时侯,就会很容易就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力,使水下结构物在内波流的影响区域中容易处在比较不稳定的状态,在冲击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位置移动。

1.内波流对平台导管、海管、PLET安装作业的影响。

平台导管、海管、PLET等水下结构物安装时遇到冲击力比较强的内波流时, 会由于安装船舶无法 抵抗这些冲击力的作用, 而使得船舶具体定位产生 误差和移动,无法进行正常的施工作业。

近些年以来,许多南海深海水下结构物安装作业都受到内波流的冲击和影响, 造成作业中断现象时有发生。

2.海底沙波沙脊对海底结构物场址选择、处理、设备的运维影响。

由于洋流的作用形成了海底的沙波沙脊,海底场址不平致使水下结构物无法安装,须对场址进行处理,困难极大。

由于沙波沙脊具备移动的特性,对水下设施的运维造成资金投入增大,后期海底影响处理次数增多。

海上勘察方案

海上勘察方案

海上勘察方案1. 引言海上勘察是指利用各种勘探手段和设备对海洋地区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工作。

海上勘察在海洋资源开发、海底地形测绘、海洋环境保护和海事事故调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档将介绍一个完整的海上勘察方案,包括勘察目标、勘察方法、勘察设备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2. 勘察目标本次海上勘察的目标是获取海底地形数据、测量海洋水体的物理和化学参数、了解海洋生物分布情况,以及收集海洋环境污染情况等信息。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为海事事故预防提供支持,同时也有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3. 勘察方法3.1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海域进行快速获取海洋地形及环境数据。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可以获得海域的浮游植物分布、海洋溢油等情况,同时也可以观测到海洋异常气象现象。

3.2 安装浮标和观测站在特定位置安装浮标和观测站,利用其装备的测量设备,如水文测量仪器、气象设备、浮游生物捕捞装置等进行实时观测和数据收集。

这些设备能够高精度测量海洋的温度、盐度、荧光值、各向异性传播等物理和化学参数,同时还可以捕捞到浮游生物样本用于研究。

3.3 人工潜水该方法常用于需要近距离观察海底地形和生物的勘测任务中。

潜水员携带相机和测量仪器,下潜到一定深度进行拍摄和数据采集。

人工潜水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海底图像和水下生物样本,并可以实时记录水下环境参数,如水温、流速等。

4. 勘察设备4.1 勘测船勘测船是进行海上勘察的重要工具,具备承载测量设备、作业人员和样本等功能。

根据勘察任务的需求,勘测船可以配备多功能船载设备,如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多参数水文仪等,以满足不同勘测任务的需求。

4.2 卫星遥感设备卫星遥感设备是进行遥感勘测的关键工具。

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等传感器,能够捕捉到不同频段的电磁辐射,并转换成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研究。

4.3 水文测量设备水文测量设备主要用于测量海洋的水温、盐度、溶解氧含量、荧光值和浊度等参数。

中国深度——深海逐梦作文素材+适用话题+素材运用范例-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速递速用

中国深度——深海逐梦作文素材+适用话题+素材运用范例-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速递速用

中国深度-深海逐梦作文素材+适用话题+素材运用范例“深海一号”:深海重器勇往直“潜”南海中央,深蓝的海水映照着明黄色的钢架结构,“深海一号”——这座源源不断输送天然气的钢铁巨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1年1月14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山东烟台交付启航,于同年6月25日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用于开发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新阶段。

凝结着几代中国海油人接力攻关的大国重器“深海一号”,把传说变为现实,无数中国海油人不畏艰难、奋勇争先、开创先例,叩开了超深海能源宝藏的大门,每天1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自海底1500米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最终抵达千家万户,化为袅袅炊烟。

挺进深海,创造的不只是新的中国深度,更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未来。

匠心锻造中海油勘探迈入“超深水时代”国际上普遍将水深超过1500米的海域定义为“超深水”,这里分布的油气大多处于“望得见、够不着”的状态,因为水深的量变带来的是开发难度的质变。

挺进深海,谈何容易?海平面以下,水深每增加10米,水下设备就要多承受1个大气压的水压;当水深超过1000米,海水温度也从均温十几摄氏度降至约5摄氏度,对油气的状态产生影响;到达海底,巨大而松软的沙坡沙脊会让生产设备难以稳固着陆,更不用提南海常见的内波流和台风天气。

2014年,位于琼东南盆地的“深海一号”大气田被发现,其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超过4000米,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平均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

深水油气田开发是世界级难题,对于海洋石油起步较晚的中国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海油的建设者除了要面临着来自海洋自身的巨大挑战,还要面临着技术挑战。

海上能源站建设不仅存在缺乏先例借鉴、建设工期紧的情况,还必须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等高质量标准设计建造,仅下部船体就由24万个零部件组成,设计建造极难。

我国深水探险发展历程

我国深水探险发展历程

我国深水探险发展历程我国深水探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积极探索近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开放,深海资源的探索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在深水探险方面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进行了深水勘探,开展了一系列的深海调查、地质勘探和采样工作,为后续深水探险奠定了基础。

1999年,我国在南海西沙群岛附近发现了第一个国内探明石油和天然气的深水油气田——潘多拉油田。

这一石油发现标志着我国深水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

接着,我国陆续在南海、东海和渤海等区域发现了一批深水油气田,积累了丰富的深水勘探经验。

为了加强深海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2009年,我国启动了“深海科技”计划,旨在推动我国深海领域的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

我国在船舶设计、海洋信息技术、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高了我国深水探险的技术水平。

2010年,我国首次成功下潜到海底7000米,成为继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四个能够进行万米级深潜的国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深水探险能力不断提升,先后成功自主研制了一系列深海勘探仪器与设备,并实施了多次大型海洋科学考察和深海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深水探险事业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8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海洋装备制造业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和深海装备制造基地,为深水探险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至今,我国已经开展了多次深海科考,发现了一批重要深海生物和资源。

例如,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通过远洋科考,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世界上最深的黑烟囱和深渊鱼类;而在西南印度洋中部海域,我国科学家发现了华斯氏之眼,这是世界首次发现的冷泉火山活动。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在深水探险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正逐步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2014-2020)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2014-2020)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洋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

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

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深海观测计划规划设计方案
1.年度工作目标
依据**规划,**拟承担南海深水区北部秋季航次水体综合调查任务。

利用3000吨左右的海洋水体科学考察船,对船只进行适应性改装,通过CTD、ADCP 等多种仪器及装备,对物理海洋、常规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高空气象、海洋化学、大气化学和海洋生物等多类海洋环境信息开展锚系浮标、潜标、走航、大面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观测,为南海深水区北部提供我国自主的海洋环境基础资料。

2.调查航次设计
2.1调查内容
1、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调查包括:物理海洋、常规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和高空气象
(1)物理海洋:水深、水温、盐度、密度、浊度、海流、波浪、海况、水色、透明度和海发光;
(2)常规海洋气象:海面气温、气压、湿度、风速和风向、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
(3)海气边界层:海气界面动量、感热、潜热和CO2通量,海表匹温、海气界面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梯度;
2、海洋化学
(1)海洋化学调查:pH、碱度、溶解氧、悬浮物、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溶解态无机碳和总有机碳等11个要素。

(2)大气化学调查:气溶胶调查包括MSA、碳、氮、磷、铝、钠共6个要素;二氧化碳调查包括连续观测表层海水和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2)以及海水中温度、盐度并收集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共8个要素。

3、海洋生物
调查内容包括
叶绿素 、初级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大中型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

2.2调查技术路线
1、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调查
物理海洋以船舶大面断面/走航调查和锚系潜/浮标观测为主,以XBT/XCTD/抛弃式测流仪等观测为辅,其间收集整理国内外可用的准同步遥感观测资料,对南海深水区北部物理海洋要素开展基础性调查。

南海天气系统基础性调查,根据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选择秋季一个航次在航线上,利用探空系统对南海季风、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的温度、气压、湿度、风等要素进行综合观测。

南海海气边界层调查,全航程连续观测,获取边界层温度、气压、湿度、风廓线,海气界面通量采用走航全航程连续观测,采用高频采样方式获取观测资料,并采用每5分钟平均输出一次通量平均值。

2、海洋化学调查
结合大面观测的方式,对海水和大气化学中PH、碱度、溶解氧、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和总有机碳、海水和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2)进行调查。

3、海洋生物生态调查
采用平板培养计数、海上取样与实验室镜检分析等方法,对叶绿素和初极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大、中型浮游生物、大
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等海洋生物生态环境进行调查。

2.3调查设计
依据** 2012年度南海深水区北部秋季航次水体综合调查任务,在2012年度南海北部秋季航次中设置2个锚系潜标、1个锚系浮标及8条走航断面,主要对南海东部中尺度涡对西部环流的影响、黑潮通过涡旋脱落对南海北部环流的影响及内波研究以及研究黑潮通过涡旋脱落影响南海北部环流,菲律宾外海气旋涡等重要海洋环流系统海区开展基础性调查(如图1所示);主要开展物理海洋、常规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高空气象、海水化学、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等要素开展调查。

图1 南海深水区北部调查断面位置示意图
调查断面:共8个断面,116个大面站,具体位置见表1。

在(12.500°N,113.000°E)、(21.500°N,118.500°E)各设置一个潜标,可以对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气旋涡及南海南部反气旋式大环流、南海西部金兰湾冷水舌、东沙群岛附近气旋涡及南沙海槽反气旋涡、南海北部海域内波特征进行监测,同时,对季风潮和冷涌等南海北部深水区海洋环境要素进行基础性调查,具体如表2所示。

表3是调查航线船时设计。

表1 南海北部调查断面
3.计划安排
3.1 调查准备
海洋调查专项任务的开展,包括海洋调查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海洋调查船的选择和升级改造、调查仪器的购买、安装和调试等。

3.1.1调查船
海洋调查船采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所的实验3号调查船,该船排水量为3000t,具有走航的ADCP(800-1000米),CTD等船载设备,航行速度16-18节,续航能力45天左右,载员60人,其中科考人员30人。

船上基本装备包括:万米水文绞车1台套、3000m水文铠装电缆绞车1台套、1500m以上水文铠装电缆绞车1台套、其它辅助观测用小型水文绞车2台套、现场作业时CTD可直接进出的湿实验室1间、大面观测干实验室1间、走航ADCP(38K)安装井一处、潜标布放龙门吊1台套、潜标布放绞盘至少1台套、潜标布放用小艇1艘、测波雷达安装平台一处、GPS安装位置至少2处、船舶气象仪安装位置一处、气象观测设备及观测位置一处、气象观测干实验室1
间、海气边界层观测设备安装位置1处、探空观测工作平台1处、资料处理实验室2间等。

海气边界层:为避免船体对测量的影响,走航通量观测系统需要安装在船首主桅杆上。

GPS探空系统需要一间2—3m2的工作室,安放GPS接收机并能提供220V/1A的交流电源。

3.1.2仪器设备
物理海洋、常规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和高空气象主要调查仪设备表见表3,海洋化学与海洋生物主要调查仪设备表见表4。

3.2 调查时间安排
2012年9月—11月,任务总用时约需45天。

4.工作量测算
南海深水区北部水体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调查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潜标、浮标的布放和回收,现场调查时间主要集中于大面断面观测,具体工作量如下:
5.调查经费概算
表7 南海北部水体综合调查2012年度秋季航次总经费
以上百分比按总数3000万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