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案例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到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并认识到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实例,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24
☆教学设计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二课 时)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 “认识区域” 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 个地理区域。前一节介绍的东北三省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区域的 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本节介绍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
土景观为特征的特殊地形区,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 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5. 请你参加黄土高原退耕 的讨论
读图回报回答, 并记 忆。 谈对生物措施的体 会,讨论黄土高原退 耕问题。
对保持水土提出 一系列的可行性 措施,体会这些措 施的作用,进而形 成人地和谐的地 理观。
课堂小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
师以口诀形式进行总结。
汇报回答,也可自编 总结回顾,形成总
口诀记忆。
体印象
6.还有哪些方面能引发黄土 高原的水土流失?
1. 从 黄土 高原 的 植 被、土质、降水强度 等方面综合分析黄 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自然原因。 并思考引起水土流 失的其他自然原因。
2. 从 人类 活动 方 面 分析其水土流失的 人为原因。 3.口诀记忆。
从多方面分析黄 土高原水土流失 的原因。渗透引起 某一地理现象既 有自然原因,又有 人为原因的地理 思想。培养学生多 角度分析问题的 能力。
新授
活动 2、你能全面分析吗? 1.展示植被多少与水土流失 的关系图,观察植被的变化 以及水土流失的情况。你能 得出什么结论? 2.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 状况,分析其水土流失与植 被的关系。 3. 展 示 黄 土 高 原 的 土 质 状 况,分析其水土流失与土质 的关系。 4.举例说明土质与水土流失 的关系。 展示延安的气温降水图,分 析其水土流失与降水强度的 关系。 5.从黄土高原的植被、土质、 气候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本课共分六个环节进行)一、导入新课引入课题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看完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这节课的学习,课堂能够始终围绕问题展开。
二、自主学习位置范围以及地表形态特点这些浅显的基础知识放给学生自己解决,查阅课本自主完成。
这里如果时间允许与黄土高原相关的地理事物可以适当提一提,新旧知识结合,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地理事物的概况。
黄土的形成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辩论课堂通过学生正反两方辩论,化难为易。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通过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视频引入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通过辩论的形式分析黄土形成的风成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探究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小组分任务探究首先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让学生发现本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然后分组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危害、以及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利用一组实验,把水土流失相关的自然因素地面坡度、降水、地表植被直观的显现出来,然后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特征黄土高原地区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便水到渠成。
这里我就插播一段甘肃洪灾视频,更直观的认识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降水集中与夏季,再加上黄土质地疏松,便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对于课本69页活动2的对话为了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然与人为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设计了一个穿越的游戏,带领两意见不一的同学穿越到古代,古时的黄土高原植被繁茂繁衍生息,认识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上人类起到引发和加剧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19
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要求学生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要求学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教学难点】1.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如何治理黄土高原。
【教学方法】讲述、读图指导、讨论【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可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景观河黄土风情的视频与图片,充分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
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地区的景观,然后进入本节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文明的摇篮1、引导学生读图“黄土高原的地形”,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2、黄土高原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图片展示:陕西的黄帝陵、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等。
3、活动: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风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风吹来的黄土1、关于“风成说”,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假说,然后读图和文字,分析每条证据分别说明了说明问题。
八年级地理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黄土高原(教学案)2.理解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对策。
2. 为什么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简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及其根源?挑战自我一、选择题1.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十分尖锐的根本原因是 ( ) 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D.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2.下列地区中,以生产谷子(小米)为主的是 ( )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 A.下游修筑大堤 B.上游兴修水库 C.中游保持水土 D.下游开挖新河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多旱涝灾害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B.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道淤积严重,洪水排泄不畅C.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平衡D.没有任何防洪抗旱措施5.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多,最主要的支流是 ( ) A.湟水 B.渭河 C.洮河 D.汉水6.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除黄土高原外,水土流失也很严重的地方是 ( ) A.南方低山丘陵 B.新疆塔里木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西北土石山地区7.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是 ( )①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②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③人口增长过快④环境遭破坏后,恢复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 ( ) A.开发历史悠久,可耕土地已被全部开发 B.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C.耕作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 D.自然灾害频繁9.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面崎岖不平,是个多山的高原 B.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C.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的地方 D.高原上多沟谷、湖泊10.下列四组城市中,都位于黄土高原上,又是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的一组是 ( ) A.兰州、西安、太原 B.太原、西安、包头C.延安、太原、兰州 D.郑州、西安、兰州1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措施是 ( ) A.平整土地 B.修筑梯田 C.深耕改土 D.植树种草12.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是在出现了人类之后发生的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C.水土流失的治理应当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D.要彻底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必须全部退耕还林13.要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应当 ( ) A.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B.大量迁移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C.停止在黄土高原上开采煤矿D.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引进世界各地速生树木、花草14.材料:在2002年和2003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黄河水利委员会在2004年6月一7月,又成功进行了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特点以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黄土高原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及其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及其治理措施。
2.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土高原的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
教师可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提出的治理措施,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方案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流程图
新 课
情 景 导 入
观 看 归纳 典 型 的 黄土 景 观
探究问题
观看思考 分析水土 流失的成 因 严重的水 土流失 引导分析 讨论水土 流失的后 果
读图分析 黄 土高原的 位 置范围
最 大 的黄 土 堆积区
材料分析 思考黄土 来源学说 风成说
总结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20%
小实验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能力
加强读图归纳能 力
4.研讨活动: 对课本 69 页活动 2 谈 谈自己的看法?在两种说法中都提 到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什么? 总结: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探究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结合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图和 课本文字探讨: 1.水带走了什么?对农业有何影 4 响? 2.水流走后,地表会出现怎样的景 观,对农田、村庄带来什么影响?
引入
学习目标 展示
对每个目标作简单的说明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
2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世界最 大的黄 土堆积 区
认真观察并回答:黄土 高原的地貌表现为 沟 壑纵横 , 有很多黄土堆 积,黄土高原景观主要 有黄土塬、黄土峁、黄 土梁三种类型。 读图回答:黄土高原东 起太行山、 西至乌鞘岭、 探究二: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你知道黄土高原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吗?播放黄土高原位置图并结合课 属于我国四大区域中的 本 P66 “图 8.1 黄土高原的位置” 北方地区,跨越了山西 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区域界线,填 省、陕西省、宁夏回族 绘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 自治区、甘肃省等。在 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 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的 厚 度 一 般 超 过 100 米,这就是世界最大的 黄土堆积区。 观看视频并讨论回答: “黄土的厚度均匀” 探究三: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 1. 说明黄土 是从上空 —“风成说” 不是流水 播放视频: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吹来的, 冲来的。 思考: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 “从西北向东南颗粒 来呢?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教师 2. 介绍;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 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 土是从哪里来,科学家曾经提出过 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 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 南。 、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 和“风水雨相说”其中, “风成说” 3. 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 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 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 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 同,却与中亚、蒙古等 吹过来的。 分四组讨论“风成说”的每一 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 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 ” 条证据都说明什么问题。 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 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探究一:典型的黄土地形景观 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阅读课 本 P66“图 8.2 黄土高原景观” ,说 说:黄土高原的地貌有什么特殊 性?典型的黄土地形景观有哪些? 4.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 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 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 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 的。
八年级地理下册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二、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认识跨省区域的方法和思路。
(二)、设计理念:以《地理课程标准》为要求,突显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认识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认识和理解黄土高原各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教材分析:1.黄土高原是本册教材第一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它与前面省级区域的不同,其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的。
所以黄土高原的X围基本都是自然形成的,并且跨越了多个省级行政单位。
教材在一开始就给出“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高原景观”。
塬、梁、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3.67页“活动2”“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各种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教材将时间断面截至目前,而将历史上的因果关系安排活动让学生讨论。
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造成黄土高原现状的人为原因包括: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状况的关系。
7.图8.7的对话。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上,教材恰恰就是利用这种矛盾引起学生思考。
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的状况来讲的。
同时这也说明了在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另外还应注意,两个学生在讲原因时都提到了植被破坏,这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15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知道这里是文明的摇篮及其原因;3、结合图文资料,知道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结合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渗透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要注意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讲述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幻灯片出示黄土高原的相关图片,学生欣赏。
你知道图片中出现的景观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授导学1、指导学生读课本图6.25,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边界地理事物画出,用语言描述其位置。
(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行政区。
(3)根据颜色判断海拔。
归纳总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位置:中国中部偏北,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省级行政区: (甘、宁、陕、晋、豫)学生回答:因为地表覆盖着许多的黄土。
提问:这里到底有多少黄土呢?教师出示黄土覆盖的资料。
师生归纳得出结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提问:这么多的黄土到底从哪里来?2、教师介绍多种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相成说”,但是关于“风成说”得到广泛的认同。
读课本26页黄土“风成说”的资料,学生读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风成说”认为黄土的老家在哪里?当时这里的自然环境如何?怎样来到黄土高原的?(2)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选几位代表谈一谈自己观点,鼓励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猜测然后并寻找证据。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17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第一课时文明的摇篮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3、明确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及文化艺术
4、理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写出人文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
2、难点:自然环境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联系、讲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我国四大高原景观图,导出我们家乡所在地,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读图、看书、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地形图》,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地
貌特征。
3.结合《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和《中国干温
地区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本区的河流及植被特点
5.结合课本,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及文化艺术。
6.小组讨论:“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展示图片)
①窑洞②信天游③秦腔④白羊肚手巾
7.播放歌曲,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8.小结: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小结
9.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本中活动题②完成填充图。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二
板
书
设
计
教学
反思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知识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知识点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的练习:
课本67、69页活动题
2、拓展练习:
(1)黄土高原分布于哪些省级单位?
(2)说明黄河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3)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阶梯。
(4)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集中在每年的月。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具
难点
1、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2、明确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学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举出分布于黄土高原的旅游名胜?
二、新课: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知识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
知识点2:黄土高原跨越的省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课题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1
教学方法
教学
目标
1、黄土高原的位置。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3、黄土高原的形Biblioteka 原因。4、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5、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后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作业:
1、《同步训练》P50—P51页
2、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
3、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等地的荒漠、戈壁吹
八年级地理下册《8.1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8.1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特殊地形区,以其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而闻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和生态环境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地理下册。
2.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图片。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图。
4.案例: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地图,介绍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周玉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1.黄土高原的录像(VCD)剪辑;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四.课件设计思路: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
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
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
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五.教学实施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
(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
投放视频:黄土高原概况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视频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
(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
)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落实到地形图上)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
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
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
学生:从教材P6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
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
教师:介绍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
(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8.4归纳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
(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参考P72延安降水量图)(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
(P6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引导: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从地形、地势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构建知识结构:与生在回顾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构建起下列结构。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
效果很好。
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