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高校的核心课程之一,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将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关性,并提出促进二者协同育人的建议。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可以实现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
思政课程立足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则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两者紧密结合可以实现教育育人的多层次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方面同步提升。
为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高校应该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加强内容的结合,使思政教育能够真正融入专业课程中。
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校还应该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估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对育人效果的定量评估。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良性互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思政课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思政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党的认同和信仰。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学科知识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差异高校“思政课程”是指在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和行为规范。
这些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课程思政”则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在各种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思政,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高校“思政课程”是专门设置的课程,重点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各类学科的教学中,更强调的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实践中,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综合运用两者,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面、系统地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被认为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被高度关注。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要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清晰、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创新,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
只有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字数:255】1.2 研究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在不断增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程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通过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定义新时代高校的“思政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程一直被视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课程思政”则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
高校“思政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色学科之一,其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效整合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能够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高校“思政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道德品质。
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很难达到这些目标,需要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是通过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在学生的思想上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热点讨论、举例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要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政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不仅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在大众化、多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高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如何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兼顾学科教学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以及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可以为高校教育提质增效,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通过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的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研究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思政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高校“思政课程”指的是在高等学校开设的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这些课程不仅涉及到政治理论、国情国策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学科课程相结合,在各类学科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推动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政课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设置和教学,而“课程思政”则是在各门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数: 248】1.2 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了解社会的运作和规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思政课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思政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思政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差异在内容方面,高校的“思政课程”主要是指政治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旨在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如何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成长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构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含义和目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以及实践案例分析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通过深入分析与讨论,探索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大学生活中必修的一门课程,思政课程通过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法规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思政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高校思政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2.2 课程思政的含义和目标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思政旨在通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的思考
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的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高校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了重要的一环。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思政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作用。
然而,仅仅开设思政课程并不能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还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协同来实现更加有力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协同,指的是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进去,取得教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
具体来说,需要在课程设计阶段就考虑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思政教育的渗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社会、人民群众的诉求,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
课程思政协同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首先,高校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的重视,提高对课程思政协同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思政教育的渗透,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学生需要在课程学习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
总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极其重要,通过课程思政协同,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社会人才。
- 1 -。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一、引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任务既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消极态度和对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和法治观念等。
它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基础。
2. 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在全面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思政要求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课程思政注重将思政要求与专业要求有机结合,以达到“育人崇德”的目的。
1. 整体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的两个方面,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导向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1. 培养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这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强化思政教育: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强化思政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社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设立“课程思政”岗位:高校可以设立“课程思政”岗位,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对各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和指导。
这样可以确保思政要求与专业要求真正实现有机结合。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政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授思政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4、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 明确各方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应加强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考核和评 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五、结论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 合、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 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并建立协同育 人机制等措施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 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影响。
五、结论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加强校园文化 建设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提 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可 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 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提供有力 保障。
三、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的协同育人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可以让 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效果。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专 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程的特点与意义,指出其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作用,强调了课程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提出了构建与实施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论证了协同育人机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学生思想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特点,意义,内涵,作用,融合路径,构建,实施,实践案例分析,重要意义,全面发展,学生。
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高校思政课程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高校发现单一的思政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其接受程度不高,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如何通过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方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深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政课程”是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一种专门针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核心价值观,强化党性觉悟与爱国主义情感。
而“课程思政”则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环节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有望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的特点与意义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为了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思政教育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了广泛重视。
在这其中,思政课程的作用不可忽视。
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中的强制性课程,其目标是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综合素质和意识形态素质。
与此同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
一、思政课程的作用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思政课程通过以下方式发挥其作用:1. 引导学生成为合格公民。
思政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国家宪法、法律、道德规范等基本知识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社会和人际关系观。
2.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思政课程强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身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信心。
3. 发挥道德榜样作用。
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道德榜样,了解先进人物的人生哲学,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努力精神,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
4. 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思政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具有全面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态度和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是指认真思考教育质量,构建人才培养的思想和理念,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课程思政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积极态度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程思政在以下方面发挥其作用:1. 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
课程思政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夯实道德理念,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课程思政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信心,倡导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建设健康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增强学生对抵御各种诱惑、保持心理健康的信心和认同感。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1.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过专门组织的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思政课程的设置和开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养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内容,通过学科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学科知识,更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现状目前,高校对思政课程的开设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体系,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思政课程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思政方面,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科教学中。
通过在学科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还不够高,两者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协同配合有待提高。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1.强化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在学校思政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程的支持和投入,完善思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体系,使思政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青年学子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思想品德熏陶。
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式,探讨二者的融合与互补,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梳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理念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全方位、全程度的育人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与联系,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深入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索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2. 正文2.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概念解析思政课程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感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而课程思政则是指在所有课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专门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价值观,而后者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和全员参与。
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摘要:高等教育核心内容和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具有同向性。
“思政课程”来说,即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操守,而“课程思政”即通过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融合,从而发挥多课程教学优势,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思政理论“盐”溶于大思政的“水”中。
两者相结合所形成的协同育人机制,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思政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路由于协同育人机制中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本文将从“思政课程”育人思路和“课程思政”育人思路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分析如何通过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如何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课程以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
具体如下。
一、高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高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总称,是保障大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源泉。
总的来说,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专注、开拓创新四部分。
对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敬岗爱业是最为基础的道德品质,精益求精是一种推动他们努力创新的目标,促使其能够在工作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专注是必要的精神品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大学生的主要目标,开拓创新是工匠精神对大学生的终极要求,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
二、“课程思政”的育人思路(一)通过学科融合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思政课程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毕竟十分有限,所以必须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丰富其教学资源,通过“学科内容渗透”的方式把思政课程变成“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学科,从而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
从根本上来说,通过学科融合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是“课程思政”最基本的育人思路。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科融合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更利于思政课程的渗透。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
第30卷第4期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12月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INSTITUTE Vol.30No.4D ec.2020%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赵美凤(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大同037000)摘要: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协同育人。
如何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现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关注的焦1。
本文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重1探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及出路,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890(2020)04-0072-03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概述“思政课程”由来已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特色化和专业化&不同课程将思政内容融入,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并创新发展了思政课程&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背景概述协同视角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起,在上海市德育工作会议上,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内容,融入各学段和各学科之中,提升德育实效。
第二阶段是2010年起,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衔接,提升德育实施的有机整体性。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起,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全面渗透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见,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的逐步发挥,课程思政将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在各个学科课程之中,思政“课程化”特点凸显,创新发展了思政课程,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大思政”育人合力&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思政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引领其他课程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课程质量,在课程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析从教育在当下的重要地位及社会发展角度,课程思政工作中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及其根本价值层面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阐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概念入手,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特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发挥的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做出了深入探讨。
当今,课程思政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提出及应用,其在思政课程教学育人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出来。
这种模式不仅是课程思政工作朝着科学性、理性性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思政课程教学育人进行新探索及新实践的重要途径。
首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要素是理论思政教学、学生自主性、跨专业交叉融合、多媒体技术应用、社会服务实践及社会问题分析等。
这几个要素构成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内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模式。
其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讲授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思考及社会实践相互贯通、素养能力及实践能力重点发展、面向未来教育服务以及社会问题分析研究等。
这些特点能够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本质,理解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意义,使得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育人更加实事求是。
此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把握思政课程实施的核心,坚持课程思政的多层次、多变型,强化学习指导形式的创新,强化综合素养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强化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加强团队合作等。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保证其实效性。
最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思政教育育人的科学性、有效性,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育人规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政治文化人才,完善高校思政教学育人的研究和实践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中国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政治思想支持,为高校思政教学育人提供学术支撑和实践指导,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服务等。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而高校教育中的“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是高效育人的重要手段。
思政课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而课程思政则是指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也能获得思政教育。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指在高校教育中,通过统筹安排思政课程和学科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效育人模式。
高校要明确思政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学科素养方面的作用。
思政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而学科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明确两者的定位和目标,可以确定其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任务,为后续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提供基础。
高校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在学校教育中,应明确思政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安排,通过跨学科教师团队的合作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科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思政教育的启发和引导。
还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高校要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
评价是教育的关键环节,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动力。
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应从思想道德品质、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既关注学科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师资是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结合。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
还应注重引进优秀的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的专家和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和教育研究的深入。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汇报人:2024-01-11•引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目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政策建议目录•结论与展望01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背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意义背景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研究目的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两者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和机制是什么?如何评价协同育人的效果?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问题0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
它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外延课程思政的外延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求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特点定位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践理念协同育人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各专业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各方力量之间,通过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
实践协同育人的实践包括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合作、高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等。
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高校可以与政府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首先介绍了思政课程的特点与作用,以及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施方式。
然后探讨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践,并提出了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方法。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该理念的实际效果。
结论指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是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协同育人理念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引领教育实践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背景、意义、特点、作用、内涵、实施、理念、实践、有机结合、案例分析、深度融合、重要举措、全面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教学中,传统的思政课程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如何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旨在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教育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惑,需要综合性的教育来引导他们成长。
思政课程作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使命,而课程思政则是思政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更注重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增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与实践,能够探讨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前教育环境的育人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作者:吕宁来源:《大学教育》2018年第01期[摘要]高校在专业知识传授和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上尚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本文尝试从解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入手,着力构建两者协同育人体系的“大思政”格局,为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122-03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党中央就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任务之一。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马列主义课的任务、地位和作用。
1994年,为适应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的要求,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4年中共中央针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长期以来,高校已经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依然存在脱节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属性没有得到完全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完全体现,思政课程和思政教育存在脱节现象;三是大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没有得到完全体现,专业教师队伍和思政工作队伍存在脱节现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即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学科资源、学术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困境与创新思路改革开放近40年来,虽然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创新和探索,但教育效果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
笔者认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困境在于教育对象的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方兴未艾,自媒体时代已经兴起。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青年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带来了全新变革。
信息时代的飞速变化导致每隔5年甚至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群体,即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的关注点、受众结构、接受习惯会发生颠覆性变化。
95后和00后大学生有他们自己更加独特的认知方式,他们的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识以及心理与以往的教育对象有较大的不同,他们有更加先入为主的思想认识,不再仅仅满足于个人尊严的获取、个性的彰显、能力的发展、需要的满足等个人诉求的实现,他们有着更为充满个性的多样需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方式和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呈现为过多地依靠理论灌输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渐脱离大学生实际,对学生群体的变化反应相对迟钝,只是被动地做一些微调,没有积极主动的进行系统应对,致使教育过程受到冲击,教育效果打了折扣。
这些问题将更为突出的体现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
因此,深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创新发展是破解困境的唯一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原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只轮子”发生了重大变革,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根据管理学中关于创新成功的理论,要实现创新就必须要在整合管理、制度突破、激励性治理、包容性文化、创新教育培训和独特范式等六个方面实现创新。
整合管理就是为满足各方需求而进行协调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各个职能部门,需要打破原先思政教育属于学生工作部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部的思想壁垒和制度障碍,从高校全局高度进行整合协调。
制度突破是造就人才、推动教育新模式产生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主要动力。
我们要加强制度创新,有效推动、激励创新的内在动力,为进一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奠定制度基础。
激励性治理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励机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值得探讨的课题,每位教职员工都有自身特点,要设计和运行一套适合教职员工特点的激励系统,才能更好的解决动力问题。
包容性文化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提升和个性特征齐头并进的两者融合。
创新教育培训,要注重对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灌输和强调教师在大学“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授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注重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集中进行案例的互相交流研讨。
独特范式即高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专业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尽最大努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私人订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推动“思政课程”创新,提升显性思政育人的有效性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有效性。
一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课程教学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敏锐性相统一,着力提升课堂吸引力;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实训相统一,提升教学说服力;坚持校内整合与区域协同相统一,以“整合力”提升“思政课程”的“核心力”,特别注重“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使“思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当前95后和未来00后大学生的需求。
二是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注重以党建为引领,做到将党性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注重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红”字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看红色经典、听红色一课、颂红色党史、寻红色之根等实践活动;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举办“先锋讲坛”,用劳模事迹鼓励大学生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中国哲学导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用中国儒家、道家文化解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大力创新试点课程。
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如上海高校将“大国方略”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试点课程,上海大学“创新中国”、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中国”、东华大学“锦绣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智造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中国”等“中国系列”品牌课程的相继推出,当然成了学生“秒抢”的课程。
通过形式方法的创新,既让学生们全面而深刻地从理念和现实两个层面了解国家的建设,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大大增长了学生们的视野和见识。
而在课程迎来好评如潮的同时,学生们也有了内心深度的思考。
三、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强化隐形思政创新育人手段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相同性,同时,教师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负有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责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要求,但长期以来却不同程度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因而“课程思政”成为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课程思政”要求突破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把对两者的学习变为一个协调同步、互促互进的过程。
首先要找准“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党员教师应成为“课程思政”的先行者,高校党委要积极发挥各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组织生活为平台,在党内组织教师党员对如何立足课堂主阵地,用好教学主渠道,探寻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开展大讨论,并开展征集“课程思政”教学改进方案的活动。
党员教师可结合所授课程,以突出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等内容,以体现知识、技能、价值观为主题,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其次要扩大“课程思政”的辐射面。
发挥党员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高校可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抓手,鼓励各教学团队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讨,将一批得到课堂教学印证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作为课程改革项目固化下来,并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具有思政育人元素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同时高校可依托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政育人的教学素养指导,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四、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学校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教师队伍的整合协同,进一步构建规范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一)建立“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制度从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入手,对课程进行修订。
首先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对教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验实践进行重新审视,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在课时分配中明确思政教育内容的讲授时间。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督导队伍针对具有思政教育元素的课程进行专项督导听课,在学生评教中,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部分进行专项评分,努力从教学工作层面对“课程思政”提供机制保证。
最后,教育管理部门依托各类教学水平评估或专业认证,把“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作为重要评估内容进行考察,鼓励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参加各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二)坚持“思政课程”的课程建设标准一方面,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和特色项目等共22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课程建设标准,并确立了对应的责任部门。
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建立起备课、听课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一方面,要将思政课教育贯穿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
依托分团委、学生会、学生党组织、理论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活动巩固思政课教学成果,最大限度的把思政课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