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702 -Chiu J Gastnexteni , 2922, Vol. 25, No. 2•病例分析与个案报道•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谢转红1马文莉1李戟毗1 丁霏霏5王 祥6**D0I : 2. 52aa/j. imu. 1008-2025. 2222.12.215* 本文通信作者,Email : wanyxiang@ lze. edu. co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1 (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关键词胃肠道肿瘤;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治疗Primara MaUanane Melanoma of Gastraintestinal Tract : A Case RepolC and Review of Literathrr XIE Zhuannoog 4, MA Wenlc , LE Jipin , DIEG FeifeC , WANG Xiaag . 4 Thr Secong Clinical Meduao Collegd of Lanzhoo Unuersite , Lanzhon ( 730030) ; 2Dedartmedi of Gastroenterolowy ; O ic Secong HospUal of Lanzhon University , LanzhonCoirespoiidence to : WANG Xiang, Email : wanyxiang@ lze. edu. coKey worde Gastnintestinal Neoplasms ; Melanoma ;HisWhathology ; ImmunohisAchemistn ; Diagnosis ;Theeaps病例:患者女,49岁,因“食欲不振半年余,间断腹胀2余天”于2020年-月8日收治入院。

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因下 欲不振、腹胀,无其 道症状。

维生素A类药物抗恶性黑瘤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A类药物抗恶性黑瘤的研究进展

390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6 年 9 月第 22 卷第 5 期 Chin J Plast Surg, Spe. 2006 Vol. 22 No. 5
酶溶酶原活化剂) 的活性; & 对 c myc、c fos、c jum 基 因 mRNA 表达出异质性反应; ∋B act in( 肌动蛋白) 表达减少、而波形蛋白增加。提示: 维甲酸抑制 MM 的侵袭性, 是通过抑制 IV 型胶原酶的活性, 使基底 膜重建而发挥作用的。而且可能是通过复杂的癌基 因的影响, 最终影响细胞骨架来显示的。 5 3 Demetrion 等[ 16] 用维生素 A 及维甲酸处理 Balb 3T3 鼠成纤维细胞, 经培养后能诱导成纤维细胞分 化, 减少细胞生长, 增加胶原合成与沉积。 5 4 Baroni 等[ 17] 发现玻璃体结合蛋白受体在调节 瘤细胞的侵袭性及扩散上起重要作用。并发现全反 式维甲酸能抑制 MM 细胞的生长、诱导其凋亡。作 者对 M14MM 细胞, 用 10mmol L 1ATRT 处理。结果: 发现 48 h 后可引发 MM 细胞凋亡, 在此期间, F actin ( F 肌动蛋白) 聚合减少并使 MM 细胞对 Vn 受体的 黏附力减弱。提示维甲酸抑制 MM 的侵袭及转移与 受体的调节有关。 5 5 Sengupta 等[ 18] 认为, 瘤细胞的转移必需先突破 基底膜屏障, 而基底膜与转移的瘤细胞的相互关系 涉及整合素受体在细胞表面的功能。整合素是一组 、 杂二聚体蛋白, 在基底膜它能转导细胞内信号 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作者研究了全反式维甲酸 对 B16F10MM 细胞的作用后发现, 全反式维甲酸抑 制有高度转移性的 MM 细胞的转移, 是通过以下机 制实现的: ∃ 下调细胞表面整合素受体, 对抗细胞外 基质特别是层粘连蛋白及玻璃体结合蛋白; % 抑制 72 kb 胶原酶的活性。 5 6 N iles 等[ 19] 在研究维生素 A 类药物调节鼠的 MM 细胞生长、分化时, 注意到蛋白激酶 C( PKC) 的 作用。PKC 是通过使激活蛋白( AP 1) 磷酸化而改变 基因的转录。维生素 A 在 B16 细胞中可增强 AP 1 的活性, 而克隆表达阴性 A fos 基 因则可抑制 AP 1 活性, 使之对维生素 A 诱导的生长抑制及分化作用 不敏感。研究提示: 蛋白激酶 C 介导维生素 A 类对 B16MM 细胞的作用, 是通过非酶性蛋白- 蛋白的机 制; 或者是 通过另一 种 PKC 同功酶 的功能 来实现 的。 5 7 新近 Wu Xz 等[ 20] 就 N ( 4 hydrophenyl) 视黄醛 衍生物对肝细胞癌细胞和 MM 细胞的生物效应的研 究中证实, 其可抑制 MM 细胞的迁移、生长和侵袭, 并能诱发 MM 细胞的凋亡, 而且此作用大于全反式 视黄醛酸。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齐忠慧;斯璐【摘要】恶性黑色素瘤病死率高、预后差,但随着基础免疫学和肿瘤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过程所进行的免疫治疗正进入一个新时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获得可观改善.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围绕PD-1单克隆抗体、CTLA-4单克隆抗体、免疫联合治疗展开.Pembrolizumab、Nivolumab、Ipilimumab单用、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以及Talimogene laherparepvec均已被证明是有效和安全的,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该文概述了目前免疫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前景及挑战.【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7页(P997-1003)【关键词】恶性黑色素;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联合治疗【作者】齐忠慧;斯璐【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恶性程度极高,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20万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2万例[1]。

早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较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OS为24%~29%,ⅢC、Ⅳ期患者5年OS仅10%~19%。

传统化疗单药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均小于20%,BRAF抑制剂的ORR虽达50%,但存在爆发性耐药问题。

白细胞介素2、肿瘤疫苗、过继T细胞疗法因为不良反应重或疗效欠佳未得以推广[2-3]。

相比之下,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首的免疫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OS,降低死亡及复发风险,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淋 巴 结 清 扫 术(LND):对 区 域 淋 巴 结 转 移 灶 的 切 除,需将引流区的淋巴结、淋巴管连同脂肪组织等整 块切除。 对于 WHO 分期Ⅱ期以上的恶性黑色素瘤, 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必须的。 研究显示头颈部Ⅲ期恶 性黑色素瘤患者颈淋巴结清扫者 5 年总生存率为 26%,无复发生存率为 22% 。 [16] Ⅰ期恶性黑色素瘤患 者的 LND 属预防性的治疗,目前对淋巴结清扫术尚 存争议。 Kretschmer 等 对 [17] 需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的恶性黑色 素瘤患者进 行清扫后 发 现 ,315 例 行 腋 窝或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者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 为 11.3%,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4.1%;年龄>70 岁患 者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短期并发症发生 率为 50%,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也为 50%。 总的来说, 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但也有研究证实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可提高 5 年生存 率 ,肖 继 伟 等 研 [18] 究 中 清 扫 组 (30 例 )和 对 照 组 (26 例)5 年生存率分别为 64.79%和 33.68%(P<0.05)。 2.1.4 转移灶切除术
前哨淋巴结(SLN)是 指 最 先 接 受 肿 瘤 引 流 的 第 一站区域淋巴结。 一般认为,如果 SLN 没有肿瘤细 胞转移, 那么其他区域性淋巴结发生肿瘤转移的可 能性极小。 目前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是明 确分期, 决定是否淋巴结清扫及估计预后的手段 。 [13] Gershenwald 等认为 SLN 的状态是预测患者预后的 重要因素,伴有 SLN 转移患者的死亡率是 SLN 阴性 患者的 6.5 倍 。 [14] 有研究显示 SLN 阴性和阳性患者 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0.1%和 58.1%[15]。 2.1.3 淋巴结清扫

32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护理

32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护理

中 图分 类 号 : R 4 7 3 . 7 3
文献 标 识 码 : C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4 7 4 8 . 2 0 1 3 . 3 2 . 0 3 5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4 7 4 8 ( 2 0 1 3 ) 1 1 B一 3 0 3 0 — 0 2
1 . 1 一般 资料 我科 2 0 1 2年 3 月一2 O 1 3年 3月 共 收 治 3 2例 恶 性黑 色 素 瘤病 人 , 全消化道 1 例, 直肠 1 O 例, 食 管 7例 , 外阴4 例, 上 肢 2例 , 硬 腭 2例 , 胸 部 2例 , 眼 底 2例 , 足 底 2例 ; 年龄 2 2
冯爱 萍 , 周 琪琪 , 丁晓 艳
摘要 : 总结 3 2例 恶 性 黑 色 素 瘤病 人 的 护理 , 包括 入 院指 导 、 基础护理、 心理护理 、 胃肠 道 反 应 护 理 、 骨 髓抑 制护 理 、 出院 指 导 。 关键词 : 恶性 黑 色素 瘤 ; 免 疫 力低 下 ; 骨髓抑制 ; 护 理
间 段播 放不 同 的音 乐 , 以 转 移病 人 的 注意 力 , 给 病 人 营 造 了 一 份
1 . 2 临 床 表 现 ①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有 棕 色 、 黑色、 红 色 或 蓝 色 混
杂不 匀 , 如 果 出 现 颜 色 改 变 应 特 别 引 起 注 意 。 ②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的局 部 常呈 锯 齿 状 改 变 , 此 为 黑 色 素 瘤 的 肿 瘤 向 四 周 蔓 延 扩 展 或 自行 性 退 变 所 致 。③ 黑 色 素 瘤 的 表 面 凹 凸不 平 、 表 面 粗 糙 而

原发性恶性食管黑色素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恶性食管黑色素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关键词】原发性恶性食管黑色素瘤;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doi:10.3969/j.issn.1674-4136.2012.02.021文章编号:1674-4136(2012)02-0123-03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PMME)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仅占食管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1 % 0.2%[1]。

我院于2011年2月收治PMME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ˑˑˑ,男性,62岁,因胸骨后隐痛3个月,进食后梗噎感1周入院。

发病以来无恶心、呕吐、呕血等症状,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否认任何慢性疾病及传染病史。

入院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全身皮肤、甲床、足底、肛门、口腔、鼻咽部黏膜未见色素斑及色素沉着,全身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胸腹四肢未见异常。

纤维胃镜示进镜距门齿31 35 cm处食管前壁有一约2.5cmˑ2.5cmˑ2.0cm不规则隆起,表面黏膜糜烂伴有浅溃疡,质脆易出血。

内镜下钳取3块灰白粟粒大小黏膜组织活检,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团状弥漫性分布于鳞状上皮下(见图1),细胞大小不等,呈圆形、多角形及不规则形,核大染色深,核仁明显,胞质少。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HMB45(+)(见图2),S-100(+)(见图3),Vi-mentin(+),CK(-),LCA(-),CgA(-),Syn (-),CD99(-),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2011年2月15日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及食管胃吻合术。

术后组织标本大体检查:食管切段长7cm,距上切缘1.5cm处见一突向食管腔的隆起型肿块,大小为2.5cmˑ2.5cmˑ2.0cm,切面灰白实性,肿物主要位于黏膜下,肌层未见侵犯。

显微镜下见:肿瘤细胞紧贴局部黏膜上皮基底层,主要位于黏膜下层,未达肌层,肿瘤细胞呈巢片状或条索状分布,排列松散,细胞中等大小,卵圆形或多角形,胞浆较少红染,少数肿瘤细胞呈浆细胞样;细胞核卵圆形,居中或偏位,核仁明显(见图4)。

食管黑色素瘤报告一例报告

食管黑色素瘤报告一例报告

食管黑色素瘤报告一例报告【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60—01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皮肤,消化道黑色素瘤较少见,本文介绍一例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消瘦半年入院。

既往有反复胸骨后烧灼不适10余年,未正规治疗。

患者半年前开始有吞咽困难症状,以进食硬物时明显,至我院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距门齿30cm见一大小约0.6cm蓝黑色隆起,表面光滑,考虑为孤立性食管静脉瘤,因易发生医源性出血,故未活检。

未行超声检查。

近半年,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明显加重,仅能进流质,并有消瘦,体重半年内下降约10kg。

遂再次胃镜检查,内镜下见距门齿30cm见一大小约2.0cm肿块,表面呈黑色,有颗粒感,占据管腔3/4周,周围有斑点状卫星结(如图1所示),活检病理考虑为食管黑色素瘤,查体:全身皮肤无黑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无阳性体征。

完善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黑色素瘤,侵犯全层,切缘阴性,食管旁淋巴(2/2)。

免疫组化提示hmb-45,s-100阳性。

三月后患者死于肺转移。

讨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较为罕见高度恶性黑色素瘤,其发生率占食管恶性肿瘤0.1%[1],易发生误诊。

anderson等认为黑色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主要分布于皮肤,会阴,肛周。

pava在1963年报道了食管粘膜有典型的黑色素细胞存在,2.5%至8%普通人群食管粘膜内有典型的黑色素细胞,提示恶性黑色素瘤可作为一种原发肿瘤发生于食管。

该患者无有关色素代谢性疾病,查体未发现其它部位黑色素瘤,故认为食管为原发。

该病起源于食管上皮基底层,发生部位以食管中段较多,下段次之,上段发病较少[2],男女发生比例约2:1。

食管黑素瘤早期表现不典型:1症状无特异性,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多为进展期肿瘤。

clark等将皮肤黑色素瘤分为恶性雀斑样痣,浅表扩展型黑色素瘤和结节型黑色素瘤等三型,wanebo等认为恶性雀斑样痣是粘膜和非暴露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之共同表现。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P MME
术后

5
年 生 存率 极 低
¨…

O s h ir o

等认 为 内镜 发 现 黑 色 素 病 变 尤 其
6
是 伴 有慢 性 食 管炎 者 建 议 每

个 月 内镜 随访
35 c



”0

本病

例 术前 胃镜提 示 :食 管 距 门齿 苔
图4
2

m

39
c m
巨 大溃疡 覆 污
病 理 诊 断 :符 合 未 分 化 腺 癌

疗 生 存期 分 别 为 报道



个月
5
个月 和
”“

6
个月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t a
m
i


52
岁女 性

P M ME
伴食 管旁 淋 巴 结

个转移患者
经 顺 铂 化 疗及 手术 无 病 生 存 1 1 年
本 例 进 行 了根 治 性
” 0

食 管癌 切 除术 预 后 有 待 进

步 随诊

发 生 于 内脏 的恶 性 黑 色 素瘤 预 后 更 差

m
×
2 0

c m
×
1 5

c m
(图3 )
(

食管旁淋 巴结
2

12
枚 其中3

枚 有 转 移 胃 左 动 脉 旁淋 巴 结

枚无 转移

原发性食管贲门恶性黑色素瘤1例

原发性食管贲门恶性黑色素瘤1例

原发性食管贲门恶性黑色素瘤1例1 病例介绍患者,女,53岁,工人。

4月前出现进食梗噎,曾按“咽炎”治疗好转。

后因贫血(Hb 40 g/L),住院治疗期间再次出现进食梗噎、纳差、进行性消瘦。

经消化道钡餐摄片示:食管下段、贲门上有一长约10 cm之管壁黏膜破坏,左前壁有充盈缺损,其上段食管明显扩张,造影剂尚能通过,胃十二指肠未见器质性病变,符合食管贲门癌。

进一步行电子胃镜检查:距门齿30 cm处黏膜隆起并突向管腔,表面有污秽苔,狭窄无法通过,仅取活检。

病理结果:食管贲门恶性黑色素瘤。

无其他部位肿瘤发生史。

于2002年8月23日收入我科治疗。

8月29日行剖胸手术。

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下段至贲门,约7 cm×4 cm×6 cm大小,食管床纵隔处有多枚肿大淋巴结,贲门下方小网膜处有一8 cm×8 cm×8 cm的灰褐色肿物。

先切除脾脏后充分显露视野,顺利清除小网膜处灰褐色肿物及肿瘤段胃食管,胃食管弓下吻合器吻合。

术后恢复良好,住院13 d出院。

手术标本病理结果:切除食管下段及胃贲门组织11 cm×8 cm×1.5 cm,在食管下段与胃贲门外见一灰褐色肿物突出黏膜面,大小为7 cm×6 cm×4 cm,切面呈灰褐色质软,镜下见鳞状上皮黏膜下有片状多边形上皮样及梭形细胞浸润,细胞异型性明显,胞浆内及细胞外有弥漫性较多量粗大黑色素颗粒分布,因肉眼及镜下所见病变均较典型,符合食管贲门恶性黑色素瘤,未作免疫组化染色。

瘤细胞浸及肌层,手术切端切净,脾无异常。

随访患者成活7月后死于复发转移。

2 讨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多见于皮肤,口腔、肛管、阴道黏膜以及眼葡萄膜、脑膜,食管等也有发生,但均很少见报道。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食管上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其发生占食管恶性肿瘤的0.1%~0.3%[1]。

其临床表现尚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吞咽梗噎感或吞咽困难,少数伴有呃逆、胸骨后或胸背部疼痛。

原发性降结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

原发性降结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

原发性降结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
夏翠锋;李云峰;李强;潘定国;冯瑞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09()36
【摘要】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皮肤移行区交界痣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早期即发生血液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肛管直肠是仅次于皮肤及眼睛的第三好发部位,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罕见.本例患者在行根治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手术后确诊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行全身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效果佳,随访5年患者生存.
【总页数】3页(P3765-3767)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降结肠;诊断;治疗
【作者】夏翠锋;李云峰;李强;潘定国;冯瑞
【作者单位】云南省肿瘤医院大肠癌临床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R656.9
【相关文献】
1.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 [J], 郑德春;赖国静;许淑桂;鲍道亮;郑子清;陈英;陈韵彬
2.应与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相鉴别的滤泡性恶性黑色素瘤:一种黑色素瘤的变型 [J], Hantschke M.;Mentzel T.;Kutzner H.;牛新武
3.180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J], 孟辉;尹玉慧;李宜真;丁一;王立东;赵学科;宋昕;韩文莉;周胜理;孙莉;胡守佳;程让;王敏
4.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表现 [J], 陈妙玲;郑晓林;邹玉坚;梁满球;黄翔;高敏
5.表达CD34的皮肤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黑色素瘤表型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J], Breza T.S.;Magro C.M.;沈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概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发生于来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最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的粘膜,眼球的睫状体、虹膜、脉络膜,脑膜的脉络膜等处。

约9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很多病人可以治愈。

但本病恶性程度高,对肿瘤的直接刺激可引起肿瘤转移,易于发生血行播散,预后差。

一、发病情况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在我国和日本的发病率较低。

其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过去的40-50年间其发病率每10-15年便增加一倍。

除女性肺癌外,没有一种肿瘤有如此快的增长速度。

其死亡率每年呈5%递增。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地区和美国西南部地区是恶性黑色素瘤高发地区。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成年人,中位就诊年龄为50—55岁,男女性别比为1:1,男性者多发生于躯干和头颈部,女性者多发生于肢体上。

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日光(紫外线B)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就宿主而言,原先的病损(如发育不良痣、良性痣)、皮肤表型(蓝眼睛、红色或金色头发)、太阳灼伤引起水泡的病史(尤其在儿童期)、过度暴露于日光下、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及个人恶性黑色素瘤史是发生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危险因素。

特殊基因的突变(尤其是CDKN2A/p16)在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中起重要作用。

二、病理特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有以下4种病理类型:①浅表播散型,约占70%;②结节型,约占15%,预后最差;③雀斑样型,约占10%,预后最好;④肢端雀斑样型,约占3%一5%。

由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治愈率密切相关,为了正确估计预后,1969年Clark等提出了镜下肿瘤浸润深度的检测方法,将其分为5度:I度:肿瘤局限于表皮的基底膜内(原位恶性黑色素瘤);Ⅱ度:肿瘤侵及真皮乳头层,但未达真皮乳头与网状层交界;Ⅲ度:肿瘤侵满真皮乳头层并在其内扩展,但未超出真皮网状层;Ⅳ度:肿瘤穿透真皮网状层,但未达皮下组织;V度:肿瘤侵达皮下组织。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两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两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 Sa n c hez 等 90% 的肿瘤位 于食管中段 及下段, 对 原发性食 管恶性黑色 素瘤的研究 表明, 胃镜下 肿瘤呈边缘 不规则, 息肉状 ,
触之易出血, 偶有卫星灶或病灶周围黑皮症, 胃镜活检很难明确诊 断, 常被误诊 为阴性或低 分化鳞癌, 因组织 中无或只有 少量 的黑色素细胞[3]� 影像学( 上消化道钡餐 , 胸腹部 C T) 主要表现为腔内型肿块, 与常见食管癌很难鉴 别, 例 2 曾与有经验 的放 射科主任医师会诊后考虑食管静脉瘤, 食管腔内超声再次验证为食管静脉瘤, 因此 食管黑色素 瘤的影像学 诊断无特异 性�食 管黑色素瘤的病因学目前仍然不确定, 目前一般认为与食 管黑色素 增生相 关, 食管黑 色素增 多症本是 一种良 性病变, 但 当黑 色素在黑色素细胞中不断增加时, 便成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 癌前病变[4]� 然而 食管恶性黑 色素瘤病 例中只 有 2 5 % 的 患者 才具有黑色素增多症 色素瘤
[ 5] [ 5 -6 ]
� 慢性的刺激, 比如胃食管反流或邻近 肿瘤的 刺激能 导致黑色 素细胞 的增殖 , 从 而发展 比较困难, 本文两例病例术 前无一例 确诊, 同时 例 2 在 影像学 上考虑为 静脉瘤 可能, 因
此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A ll en 提出诊断食管黑色素瘤的标准为: ( 1 ) 具 有黑色素瘤 的特征 性结构并 含有黑 色素沉 着; ( 2 ) 邻近上皮可见黑色素细胞; ( 3 ) 肿瘤呈息肉状; ( 4 ) 起源于位于鳞状上皮内的交界性活动区域�但因部分食管恶性黑色素 瘤只 有少量或无黑色素颗粒, 因此分化差的恶性黑色素瘤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目 前临床上主 要根据免 疫组化 H MB45 及 S1 00 抗原阳性作为判断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金标准 �本文中 两例病 例术后 镜检均有 黑色素 颗粒, 同时 H MB45 及 S1 00 抗原均呈阳性表达�因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直接浸润 , 淋巴转移及血行转移, 因而确诊时有 5 0% 的患者发生 远处

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进展及应用

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进展及应用

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进展及应用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恶性肿瘤治疗的认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不仅有新的化学药物、放疗、手术等治疗手段相继问世,还涌现出了基于免疫学、遗传学等前沿科技的治疗方法,这无疑使得恶性肿瘤治疗向更加个体化、精准化和有效性更高的方向发展。

恶性肿瘤分为许多种类,不同种类的恶性肿瘤所使用的治疗手段也各有不同。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目前在各类恶性肿瘤治疗领域中的新进展和应用。

1.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是目前大部分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医生会使用不同的化疗药物。

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完善和新药的问世,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也在逐渐优化。

最近问世的一种新药是针对乳腺癌治疗的帕博利珠单抗(Pablociclib),它的研发根据人类细胞周期调控的新认识,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癌细胞增殖,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该药物已在欧美等地获得了上市许可。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常用于固体肿瘤治疗。

传统的放疗手段是采用X射线或伽马射线,给予患部持续或分次的照射,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

然而,这样的放射疗法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近年来,新型的放疗手段已逐渐发展壮大。

例如资生堂公司研发的“放射菊花素”技术,它采用原子核重离子束(Carbon离子)进行放疗,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的伤害,使得治疗过程更加安全和有效。

3.基于免疫学的治疗免疫治疗是针对一些不适合手术的恶性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

它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杀灭恶性肿瘤。

当前最热门的免疫治疗手段就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PD-1、PD-L1抑制剂等。

这类药物能够逆转肿瘤细胞的免疫逃脱,使得免疫系统能够重新发现肿瘤并对其进行攻击。

目前已经有不少类型的恶性肿瘤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例如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

近期研究还发现,免疫治疗对于一些胃癌、大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

4.基于遗传学的治疗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下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9例临床病理观察

下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9例临床病理观察

2 1一般 情 况
9 中 男 5例 , 4例 ; 龄 1 ~ 例 女 年 9
及 HMB 不 同程 度 的 阳性 反 应 , EMA 呈 阴 4呈 对 性 3例 , 阳性 反 应 1例 。 弱 3 讨 论
7 岁 。临床主要 症状为 大便 次数增多, 秘、 0 便 腹 泻交替出现, 混有 粘液, 血, 便 肛门瘙痒等 。肿 瘤 部位 : 回肠 1 直肠下端 5例, 例, 肛管 2 , 例 肛缘 1 例。肿瘤直径 2 m, ~8c 其中 2 m 例 。 ~5c 6 2 2病理 内眼所见 结节型或痣样型2 位于齿 例,
24 电 镜 所 见 肿 瘤 细 胞 呈 多 角 形 或 短 梭 形 , . 细 胞 表 面 有微 绒 毛 突 起 或 树 枝 状 突 起 . 质 内 有 较 胞
瘤抗 体( M 5 和上皮 膜抗原 ( MA) 疫组化 H ) E 免 染色。抗体均 为丹麦 D K 公司生 产, P法免 A O s
料后 探 讨 。
2 辽 宁 金歌医 院 修医师 省 进
织 学 、 徽 结 构 及 免 疫 组 化进 行观 察 , 探 讨 有 关 超 并 黑 色 素 瘤 细 胞 的来 源 问题 。 1 材 料 和 方 法 本 组 9例 . 占我 院 同 期 小 肠 、 肠 、 管 恶 性 直 肛 肿 瘤 4 7例 的 1 9 5 、7%。 所 有 标 本 用 1 福 尔 马 O%
肠 癌 不 同 , 常 侵 犯 临 近 器 官 , 较 早 出 现 血 行 淋 不 而 巴道 转 移 。
2 3组织学特点
瘤细胞多样 性, 同一肿瘤 中 在
常 可 见 上 皮样 排 列 的 癌 巢 和 肉 瘤 样 排 列 的棱 形细 胞 , 可 出 现 透 明 细 胞 , 见 二 种 上 细 胞 混 合 , 并 常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张 爱兵
( 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 病理科 , 江苏 高邮 , 2 60 2 50 )
关键词 : 肿瘤 ; 食管 ; 恶性黑色素瘤 ; 临床病理 中圈分类号:R7 5. 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3 32 0 )50 -1 6 22 5 (0 8 0 -18 10
食管 原 发 性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 MME) 常 罕 P 非 见 , 占食 管恶 性 肿 瘤 的 0 1 % ~0 2 1,占 约 .5 . %l J
黑 色素瘤 的组 织 学起 源 为 黑 色素 细胞 , 而黑
色素细胞来源于外胚层 的神经嵴细胞 , 以皮肤最 为丰 富 , 体其 他许 多组织 也含有 黑色 素细胞 , 人 如 眼球、 胃肠道 、 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对于食管 黏膜是否存在黑色素 细胞 曾存 有争议 ,15 93年 G ri l等 首 次 报 告 食 管 原 发 性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afke n 瘤体周围可见活跃的黑色素细胞 , 但未得到认可。 直到 16 年 Pv 报道食管黏膜上皮内有典型的 93 aa 黑色素细 胞存 在 , 认 为 其 与食 管原发 性 恶性 黑 并
( 、yoeai( 。详 细 询 问病 史 并 体 检 未 +)ctkrt 一) n
全部 消化道黑 色素 瘤 的 2 ,目前仅 有 2 0多 例 % 0 文献报道 , 国内 自刘 复生 17 9 9年首次报 告 以来 出 现 4 余例文献报道[ 。本文报告 1 0 2 l 例食管原发 性恶性黑色素 瘤 , 复 习相 关 文献 以探 讨 其 临床 并
病理特征 。
发现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有色素性病变。 病理诊断 :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 肿瘤浸 润至食管浅肌层。食管旁淋 巴结( /) 33 及另送大 弯淋巴结( /)小弯淋巴结 (/)隆突下淋巴结 11 、 22 、 ( /) 2 5及贲门旁淋巴结(/) 22 均见肿瘤转移。

恶性黑色素瘤的皮肤镜特征研究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皮肤镜特征研究进展

色素瘤 的 原位放 射生 长期 ,主要 表现 为扁 平 的皮损 , 随病程进展 ,皮损可能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 ,甚至表 面 出现破 溃 、出血 ,部分皮 损周 围可 以出现色 素晕 或 色素脱 失 晕 ,若 向周 围或 皮下 生长 ,可 以出现 卫 星灶 或皮 下结 节 。从 组 织 病 理学 上 区分 ,原 发 皮 肤 恶性 黑色素瘤有主要有四种类型 ,包括 :恶性雀斑样痣型 黑 色 素 瘤 (LMM )、浅 表 扩 散 性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SSM)、肢 端 雀 斑 样 黑 色 素瘤 (ALM)、结 节 性 黑 色 素瘤 (NM),除此之 外 ,黑 色 素瘤 还 有 其他 少 见 的特 殊类型 ,如无色素性黑色素瘤 ,结缔组织增生性黑色 素瘤 等 。近年来 有 研究 发现 各型黑 色 素瘤 的不 同特
基金项 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 目(2013GGB14065)。 通信作者 :辛琳琳 (E—mail:xinll158@sina.corn)
不 一致 ,可呈 黄 褐色 、褐 色 、黑 色 ,同时混 有 灰 白色 , 典 型皮 损边缘 多 为 扇 形 ,常 可 见 色素 减退 区 。我们
点与 其不 同的基 因变 异 有关 ,因此 目前 国际上 根 据 基 因特点 对恶 性黑 色 素 瘤进 行 了新 的 分类 ,即肢 端 恶性黑色素瘤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慢性 日光损伤型
低 。皮 肤镜 在恶 性 黑色素 瘤 的辅助诊 断 中具 有较 高 的应用价值 ,可显著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也是皮肤 镜 最早 的适 应症 之 一 ,因而 在 长期 的 临床 应 用 中发 展 出了多种 诊 断分析 模式 。
性模 式 ,黑 色素 瘤 往 往 在 85% 的病 例 中表 现 出 ≥3 型 黑 色素 瘤 与 ALM 无 论是 生 长 方 式还 是 病 理 变化 种 颜色 的改 变 ,40% 的病 例 中 出 现 ≥5种 颜 色 的 改 上 均有 所不 同 ,因此 目前 国 内更 倾 向于 采 用 肢 端 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ru b t n f e yh o ye l i r a ia i n e t r a i s o r t r e t i d o g z t .Bic i Bip y t o p n o o h m o h s Aca, 1 9 3 1 2 3 840 9 0, 0, 0 3: 9 - 4.
1 7 17 . 2 0. 2 2
8 Koia t - n mo A,Ra tn n J tr n a Ai a u o e ,Ra t n n N. I t re k n 1 r d c uo e nelu i一0 po u —
t n b o d b o d mo o u l a e l. d a rRe 。 9 7, i y c r l o n n c e rc i Pe i t o s s 1 9 41: 1 — 1 1 0 1 3.
6 Ren g l ML, a l rRP. r n f ro mmu e c mp e e r m r t r c t i a e T yo T a se fi n o l x s fo e yh o ye
C o mo s c h g s JI RIt ue ma mp a e . mmu o ,0 0, 6 1 7 1 8 . n l2 0 1 4:9 7—9 5
9 孟保 平 , 景萍 , 薇拉 . 张 刘 新生 儿免 疫功 能的测 定. 山西 医药杂 志 ,
2 05, 4: 0 0 3 1 5.
1 卢愿 , 6 林荣军 , 刑, 脐血 、 生儿 及新生 儿疾病 的红 细胞免 疫 韩 等. 新 功能检测. 临床医学 ,96,6:54 . 19 1 4 - 6 1 段爱华. 7 红细胞免疫 与红细胞 生成素 关 系的研究 进展. 河北 医药 ,
Tp ( R1 C 3 yeI C , D 5) o u n eyhoye. l mm nlI muo n h ma rtrcts Ci I u o m n— n
p t o , 9 4, 0: 0 - l . ah l 1 9 7 1 4 1 3
1 杨云华. 2 新生儿颅 内出血 的红细胞 免疫功能研究 . 南华大学学 报医 学 版 ,0 2 3 3 -8 20 ,0:73 . 1 武辉 , 3 霍淑芳 . 新生儿感染性 疾病红 细胞免 疫功能 及 S OD的变化. 新 生 儿 科 杂 志 ,9 8 1 :6 . 1 9 ,3 16 1 林丽星 , 4 余唯琪 , 张晓燕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免疫功能 等 的变化及其影 响因素 . 实用儿科 临床杂 志 ,07,2:l41 . 20 2 4 4 5 1 魏 丁, 喜 容.新 生 儿黄 疽 研究 进 展. 5 高 医学 临 床 研究 , 0 6 2 20 ,3:
7 Gi s n Na d W a ma . lto s i ewe n i b o n x n F Re a in h p b t e mmu e c mp e i d n n o lxbn ig
a d r la e a d t e q at a i e e p e so f t e c mp e n e e tr n e e s n h u n i t x r s i n o h o lme t r c p o , t v
分 3型 J ( ) : 1 浅表扩展 型 : 为稍隆起 的蓝 色斑块 , 下黑色 素 镜 细胞呈巢 状 、 派杰样水 平浸 润 , 常超过 3个表 皮钉突 ;2 结 节 () 型: 呈隆起结节或息 肉样 突出 , 易形成 溃疡 , 镜下 以上 皮样瘤细 胞为 主向深部 垂直浸润 , 向皮 下组 织 , 于发生 淋 巴血 道转 侵 易 移 ; 3 雀斑痣型 : () 常为 老人面部 扁平 黑色斑 , 下基底层 不典 镜 型小梭形黑 色素细胞增生 , 向两侧表皮 内水平缓 慢扩展 。恶性 黑色素瘤有两 种生长方式 : 1 辐射状斑块生长 : () 派杰样瘤细胞 沿表皮基底层 和真皮乳 头层 之 间离心性 地 向 四周 或 附属器蔓 延, 形成不对称 的 、 界限不清 的病 变 , 真皮 常有炎性 浸润和纤 维 化退变 。常见 于雀斑型 、 表浅蔓延型及恶性 黑色 素瘤的早期 阶 段, 可持续数年 ;2 垂直性结节 生长 : () 肿瘤 向真皮层 、 皮下组 织 深部形成 孤立 膨胀性结 节 , 向液 面形成 外生 性息 肉 , 细胞 或 瘤 异形性 明显 , 真皮 内常 见核 分裂 。见 于结 节 型黑色 素瘤 , 经 可 辐射生长 转变而来 , 也可 直接 进入垂 直生 长期 , 期易 发生 淋 此
可 医药 2 1 8月 第 3 北 0 0年 2卷 第 1 5期
H bi dcl ora,0 0, o 3 u o 1 ee Meia Ju l2 1 V l 2A gN . 5 n
21 01
5 To r m ii Bl n h r A, e a k m u n n l C, a c e L v n i C,e 1 S q e c v l t n a d e ta . e u n e e ou i n — o
2 0 3 21  ̄ 1 0 8, 0: 0 2.
1 陈宇 , 慧雯 , O 唐 王成效 . 缺氧缺 血性脑 病新生 儿血清 B 内啡肽含 量 一 及红 细胞免疫功 能的变化 . 临床儿科杂志 ,0 9,7 2 6 7 2 0 2 :4  ̄4 .
1 Pr d a W es rM , u e — a a s i K, t a . P r x d to —n u e 1 a h n D, ie L ml y S p n k , e 1 e o i a in i d c d
( 稿 日期 :0 0— 1—1 ) 收 21 0 2

综 述 与讲 座 ・
消化 道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研 究 进 展
樊建 平 刘 素丽 杜 美林
【 关键词 】 黑 色素瘤 ; 胃肠道 ; 断 ; 诊 治疗 【 中图分类 号】 R 76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7 8 (0 0 1 20 一o 0 2— 36 2 1 )5— 1 1 3
l a d b n i g P r p ri so mma in d fy a t e e e t r o h mo i n i d n o e t fma g e l ul n i n r c p o re e — a g f kn s I i e . mmu o e e is,2 0 n gn t c 0 4,5 6 2. 5: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