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诗经二首》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诵读欣赏《诗经》二首课件苏教版
关于《诗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 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 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原称为《诗》 或《诗三百》,后被汉代儒者奉为经 典,故改称《诗经》。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而唱的歌词, 按音乐和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其中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部分都是民 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有 105篇,大多是贵族所作的乐歌,只有小雅保 存了少量的民歌。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 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们用于宗庙祭祀的 乐歌,共40篇。 《诗经》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和“小雅” 中的民歌。
请大家深情朗读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重章 叠句的表现手法,并试做翻译。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 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 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 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 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 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 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 洲。
(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 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 “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白露为霜”、“白露 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 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 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 美”、“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 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 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 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九年级】《诗经》两首
【九年级】《诗经》两首《诗经》两首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1.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6《诗经》二首课件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
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 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 无止境的追求。
2021/12/12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形容心中有事(yǒu shì),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6、辗转反侧:
2021/12/12
第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字的用法 : “之”
(yònɡ fǎ)
v在河之洲
结构(jiégòu)助词“的”
左右 流之 v
(zuǒyòu)
代词,指“荇菜”
v寤寐求之 代词,指“窈窕淑女”
v求之不得 代词,同上
2021/12/12
双声、叠韵字。
2021/12/12
第十一页,共四十四页。
字词:
u注意下列句中不同(bù tónɡ)颜色的词:
在河之洲 黄河(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君子好逑 配偶(pèi ǒu) 左右流之 寻求(与下文“采”“芼”有动作上的先后) 寤寐求之 日日夜夜都在追求 寤寐思服 思念
琴瑟友之 弹琴鼓瑟,亲近(名词作动词用) 左右芼之 挑选
2021/12/12
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2021/12/12
蒹 葭
第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yīrén),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君子好逑。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诗经二首》课件1 苏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清晨露水变成霜。 伊人呀,你在哪?
逆流而上去寻她,
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
仿佛在那水中央。
12/12/2021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四页。
再读:想象(xiǎngxiàng)诗的画意美
12/12/2021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四页。
请你试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绘(miáohuì)诗中 优美的画面。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12/12/2021
第十九页,共三十四页。
小结 : (xiǎojié)
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 (dié jù)、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 的效果。
12/12/2021
第二十页,共三十四页。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水中高低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文静 美好的姑娘,(我)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
12/12/2021
第六页,共三十四页。
求之不得(qiú zhī bù dé),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追求(zhuīqiú)的愿望难以实现,(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我)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12/12/2021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总结(zǒngjié)
音乐(yīnyuè) 美 建筑美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含蓄美 文字简约、形象朦胧、余音绕梁
12/12/2021
第三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诗经》二首。《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约500年间 的诗歌305篇。在先秦古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
【苏教版】2018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6课《诗经二首》课件(2)
三、《蒹葭》内容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写景
蒹 葭 苍 苍 ,蒹 葭 萋 萋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为 霜 。白 露 未 晞 。 白 露 未 已 。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9:20:0709:20:0709:204/1/2021 9:20:07 AM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4.109:20:0709:20Apr-211-Apr-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9:20:0709:20:0709:20Thursday, April 01, 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9时20分 7秒09:20:071 April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9时20分7秒 上午9时 20分09:20:0721.4.1
谢谢大家
1、重章叠句。三章句式相同,每 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 和缠绵无尽的感情。2、借景起兴。
失表对这 望现意首 、了中诗 惆他人描 怅可的写 的望爱了 心而慕一 情不和个 。可追小
即寻伙 的,子
主要内容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4.121.4.1T hursday, April 01,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4.121.4.109:20:0709:20:07Apr il 1, 2021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诗经二首》教案 苏教版
24、《诗经》两首[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教材分析]:《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配套K12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诗经》二首拓展阅读素材 苏教版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诗经》二首拓展阅读
江南春
杳杳②烟波隔千里,白蘋③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④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注】①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
此诗是诗人晚年被贬岭南时所作。
②杳杳:深远的样子。
③白蘋: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开白花。
④汀洲:水边的小洲。
[考点必练]
1.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最后两句诗的抒情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②。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④!
相鼠有体⑤,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⑥死!
(选自《诗经·鄘风》)【注】①相:视,看。
②仪:威仪,礼仪。
③止:通“耻”,廉耻。
④俟:等。
⑤体:肢体。
⑥遄(chuán):迅速,赶快。
[考点必练]
1.本篇三章重叠,以起兴,反复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
第一章“无仪”,指;第二章“无止(耻)”,指;第三章“无礼”,指。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江南春》
1.描绘了一幅千里烟波,水气迷蒙,东风送暖,白蘋沁香的初春景象,渲染了凄迷清幽的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虚无缥缈的愁情比作具体可感的春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被贬的抑郁之情和思乡之情。
《相鼠》
1.鼠外表内心行为
2.人应该懂得礼仪廉耻,活得有尊严。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诵读欣赏(《诗经》二首)
九语上教案诵读欣赏(《诗经》二首)教材简析:《关雎》《蒹葭》是《诗经》中表达古代人民追求美好爱情的经典诗作。
这两首诗句式整齐、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清新,通俗易懂,就其内容和行文章法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引导学生对古代人民热烈追求美好情感的体会上,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和吟咏,引导学生体会并熟读成诵。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当堂背诵。
课前准备:1、查阅《诗经》的有关资料介绍,从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初步了解相关常识;2、大声朗读诗歌,并运用工具书和页下注释疏通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乐曲《梁祝》片段,让学生说出曲名并用一两句话介绍乐曲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教师由此引入新课:自古以来,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追求美好的爱情是永恒的话题。
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便是咏唱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1、学生交流所查阅的资料,教师从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汇总《诗经》的相关常识(投影出示)。
(见教学参考书)2、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见课文提示)指导学生学习和朗读《关雎》1、第一遍:读通方式:散读或组读要求学生朗读时字音正确、节奏清楚。
教师巡视,监听学生朗读情况并随机点拨。
2、第二遍:读懂方式:散读和个读要求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A、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在预习中理解诗句大意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B、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尽量用充满情感的诗意化的语言,以咏叹的语气语调说出诗歌大意。
这里教师可以先以第一段为例给学生作示范:“水鸟和鸣关关唱,歌唱在那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正是我追求的好对象!”注:对学生所作的尝试,教师应尽量减少点拨和指正的话语,更多的是给予肯定和鼓励。
3、第三遍:美读方式:齐读要求学生尽量用抑扬顿挫甚至吟唱的语气语调朗读,读出心中对美好情感的理解和那份感觉。
【配套K12】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诗经二首教案苏教版
16.《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
2.朗读并默写《关雎》和《蒹葭》。
3.理解诗词内容,探究写作特色。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世界读书日当天,许多学子与留学生穿汉服,读《诗经》,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置身于怡人的校园,巧笑倩兮的“伊人”在桥上齐声读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见,《诗经》在现代人眼中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里的名篇《关雎》和《蒹葭》。
二、预习展示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五六百年间的诗词305篇。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环境描写,烘托渲染气氛。
2.读准字音,理解词语雎.鸠(j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寤.(wù):睡醒。
寐.(mèi):睡着了。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洄(sù):逆流而上。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3.反复朗读《关雎》和《蒹葭》,读出意蕴美和情韵美,并背诵诗词。
三、合作探究(一)《关雎》。
1.朗读全诗,理解文意。
(1)这首诗讲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明确:描写一个男子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但又追求不得,身陷相思之苦,难以自拔的故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诗经二首》课件2 苏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第二页,共二十三页。
《诗经》的“六义(liù ” yì)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zhíyán)之也”。(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 兴) 12/12/2021
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起到了
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页,共二十三页。
12/12/2021
蒹 葭
第十页,共二十三页。
一、读准字音(zì yīn)
蒹葭 溯洄 晞
湄 坻涘
12/12/2021
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
重点 字词: (zhòngdiǎn)
1.苍苍、萋萋(又作凄凄)、采采: 茂盛的样子 2.霜、唏(干)、已(停止) 3.一方(一边)、湄(岸边)、 涘(水边)
12/12/2021
第十四页,共二十三页。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suǒwèi)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2/12/2021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三页。
(biǎoxiàn)
望 对这
、 意首
惆 怅 的 心 情 。
了 他 可 望 而 不 可 即 的 失
中 人 的 爱 慕 和 追 寻 , 表 现
诗 描 写 了 一 个 小 伙 子
12/12/2021
主要 内容 (zhǔyào)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诗经二首》课件1 苏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12/12/2021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约500年间 的诗歌305篇。在先秦古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 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 为《诗经》。
12/12/2021
《诗经》的“六义”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12/12/2021
小结:
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 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 梁的效果。
12/12/2021
译读:感知诗歌的内容
12/12/2021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坻 12/12/2021
12/12/2021
鱼鹰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水中高低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文静美好 的姑娘,(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水中高低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文静美好 的姑娘,(我)要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12/12/2021
各节大意:
第一部分:以雎鸠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 兴,直写男子的愿望,引出淑女是君子 的理想对象的联想。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诗经》二首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辅导素材 苏教版
《诗经》二首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诗经〉二首》的写作艺术《〈诗经〉二首》中的《关雎》《蒹葭》属于《诗经》三大题材“风”“雅”“颂”中的“风”(也叫国风),由于“风"是各地的民歌,因此它在结构上具备了民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
【课文在线】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含英咀华】这三章诗每章四句,每一章只改动数字,表达的意思也相近,即重章叠句。
诗人通过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把君子对淑女的深情仰慕和执着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在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含英咀华】与《关雎》相比,《蒹葭》的重章叠句内容更为丰富.每一章均是先描写秋天早晨的环境,接着写伊人所在的地理位置,然后写通往伊人所在地的道路曲折难行,最后才写主人公对伊人的不懈追求。
通过重章叠句的反复咏叹,来表现主人公不畏严寒和路途的艰难,对伊人的执着追寻.《诗经》中这种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艺术形式,既充分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追求,又使得诗歌结构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为后来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经》两首[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教材分析]:《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
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约义丰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七、布置作业: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24、《诗经》两首[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教材分析]:《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
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个组为主。
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
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
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