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10034956)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各题。
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品令·茶词黄庭坚① 。
金渠② 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回来对影。
口不可以言,心下快活自省。
【说明】① 孤令:孤零。
② 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仿佛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干净的金渠仔细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明晶莹。
C.词人在松林饮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觉十分舒适。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饮茶过程,下阕侧重写饮茶的感觉,语言清丽,感情诚挚。
(2)请联合全词简要剖析词人是如何表现对茶的喜欢之情的。
【答案】( 1) C( 2)① 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绘,表现了饮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② 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
③ 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以外赶来相遇的感觉抒写饮茶后的舒适。
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欢、赞叹之情。
【分析】【剖析】( 1) C 项,“在松林饮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由于“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
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
“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
应选 C。
(2)本题回答“请联合全词简要剖析词人是如何表现对茶的喜欢之情的”,要第一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可以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如同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舒适,进而借理解内容领会技巧。
剖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绘;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回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行言传,这些都表现了诗人对茶的喜欢。
联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 ① 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绘,表现了饮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唐]高适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案】(1)C(2)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解析】【分析】(1)C项曲解诗意。
“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错误。
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
本诗借拜访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
故选C。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营造了古朴幽深的意境为;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蓄势,作铺垫。
按照意境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20211110041807)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下边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量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成效。
(2)请联合整首诗剖析诗人形象。
【答案】(1 )选用初春湖畔的典型光景;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尔后又到远;视听联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亮,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响应;表现出初春独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川的欢乐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沉着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分析】【剖析】( 1)本题诗的颔联选用初春湖畔的典型光景,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
从视觉角度描绘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
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绘了作者在湖畔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才奏起的笛声。
视听联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亮,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响应。
这两联主要采纳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为生动形象,自然开朗,富裕情味。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漂亮的春季风景,“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沉着随性与自由。
“风景无量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面对无量的美景,诗人尽兴放歌,尽兴饮酒,享受余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⑴选用初春湖畔的典型光景;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尔后又到远;视听联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亮,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响应;表现出初春独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川的欢乐之情。
⑵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沉着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10042704)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下边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川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绚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 此诗作于公元762 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 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闪避战乱走开长安,往荆州依赖刘表。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二句描绘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况,从正面描绘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B.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开才忽自觉,缄默顷刻,四散而去。
C.本诗既借景抒怀,又运用典故,寄望了深沉的感情。
D.写山中湿气浓厚,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心里的沉郁。
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心里的孤单的外化。
(2)请剖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感情。
【答案】( 1) A(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世,流浪不定,不由感叹不已。
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愁闷,飘零异乡的哀思,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分析】【剖析】( 1) A 项,“从正面描绘出”错误。
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向来到中正午分,雾气才散尽。
“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绘,应当是正面与侧面联合写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应选A。
(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
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悲伤无奈。
而后就想到了“我”——这一世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由发出一声惋惜。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
但是,无穷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异乡的哀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隐士,得藤字[唐]高适幕府日多暇 ,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 ,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 ,深斋垂古藤。
边城惟有醉 ,其余更何能。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产,自己在幕府多安闲,交代了拜见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 ,表达了诗人不可以够常常乘兴拜见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感觉对待杨七隐士的招待无以回报 ,只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道谢。
D.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怀 ,语言未故意雕琢 ,却能够于朴素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创造了如何的境界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C(2)第一问 :巷子冷清简陋 ,树木掩映 ;斋院深深 ,古藤环绕。
创造了深太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 :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加强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怀蓄势、铺垫。
【分析】【剖析】( 1) C 项误解诗意。
“无以回报”“只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道谢”错误。
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
本诗借拜见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愁闷心情。
应选C。
(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创造了古朴幽静的境界为;这两句诗在构造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愁闷心情”蓄势,作铺垫。
按照境界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第一问 :巷子冷清简陋,树木掩映 ;斋院深深 ,古藤环绕。
创造了深太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加强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怀蓄势、铺垫。
【谈论】⑴本题考察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要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查核,查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依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归纳,另一种是对诗歌特点和手法的赏析,剖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感情、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妥,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点归纳不妥。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20211110034220)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 2019?浙江)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沉着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豪传,欲立功绩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________。
首联中“_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到形象的?请联合诗句剖析。
【答案】( 1)拜访;朱门(2 )① 经过环境描绘,如“高树蝉声”“沉着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所的幽静寂静和书斋的素净精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兴趣。
② 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涵养。
③ 经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豪传”等动作、神情描绘,写出了李将军的豪迈和志趣。
【分析】【剖析】⑴题目的意思是,早秋节气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见他,“过”的意思为“拜见”。
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这样的冷清,仿佛主人在闲居之中。
“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⑵ “蝉声”“秋巷”“沉着”衬着了幽静宁谧的氛围,进而衬托出宅院主人的安逸文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部署,“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文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绘有礼仪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绘。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绘,“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绘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迈,“爱读英豪传”“欲立功绩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经过直接描绘和侧面衬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味文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迈、心胸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拜访;朱门;⑵ ① 经过环境描绘,如“高树蝉声”“沉着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所的幽静寂静和书斋的素净精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兴趣。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
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1)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故选C。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 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 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B(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B项,“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故选B。
(2)此诗的颔联写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答题时注意根据“角声”“月色”概括孤寂悲凉的氛围,根据“悲自语”“好谁看”分析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B;⑵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B(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10040420)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以下小题。
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
【说明】①元和十四年( 819 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本诗即作于上任途中。
② 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描绘此时此地情形:清早,山岚雾霭十分浓厚;江山辽阔,此地却特别荒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双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迎面,雾气洋溢、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绘沿途所见漂亮而陡峭的风景中包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表露出诗人欲立刻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梦想。
(2)颈联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联合诗句简要剖析。
【答案】( 1) D(2)上句说远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期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愁闷;下句说思乡时,感觉雨点忧如在一滴滴地滴到内心,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返乡不得的悲伤。
【分析】【剖析】( 1) D 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好依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调解心中孤单,表达了诗人不甘孤独而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应选D。
( 2)上句“望”,望京城,期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期望被重用而不得的愁闷。
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返乡不得而悲伤。
故答案为:⑴ D;⑵ 上句说远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期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愁闷;下句说思乡时,感觉雨点忧如在一滴滴地滴到内心,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返乡不得的悲伤。
【议论】⑴该题考察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察要点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剖析、感情剖析、诗歌形象的掌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察诗歌感情的掌握。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杜鹃花科。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2)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②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④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分析】(1)本题,“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
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
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20211110033536)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夕阳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 ,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试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
【注】① 鸣髇血污:鸣髇(xi 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
② 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 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传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认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讨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夕阳塞尘起”开篇创造氛围,正确衬着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势。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剑拔弩张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从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难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代军队虽规模弘大,却终归一触即溃,令人惋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英姿飒爽的少年锐进之气。
D.全词上阕颇类英豪史诗初步,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表现了辛词一向的风格。
(2)请简要剖析词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B( 2)①少年时英姿飒爽、发奋报国的壮志激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立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② 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适悠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1)C(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写初见钓鱼岛。
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 “江城”诗中指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 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2)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
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
【解析】【分析】(1)D项,“邀请京城的朋友”错误,“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后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老朋友,而前一句中的“约定”的不是京城老朋友,结合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可知,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故选D。
(2)“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意思是“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D(2)“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
故选D项。
(2)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
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颔联写渔人披蓑衣。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其二)杜甫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C.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D.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2)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浑’‘总’……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错,“浑”“总”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
这两个字不是写观画的感受,而是描绘画面的。
故选C。
(2)颈联是“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范蠡”春秋时越国大臣;“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
此二句用典,意思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我飞升”。
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1)五盘岭:亦称七盘岭,位于梁州利州交界咽喉处。
即今陕西宁强、甘肃成县与四川广元交界处,有石磴七盘而上,号称西秦第三关,诗中五盘亦指五盘岭。
(1)请赏析“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一联。
(2)试分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1)①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
(或可着重炼“斗”、“攒”两字也可)②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
(2)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
中间八句着力于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
【解析】【分析】(1)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出句把山崖人格化,因江流曲折,两岸山崖对峙写成两岸山崖互斗。
对句把群峰人格化,日出之前,群峰相连,说成群峰聚集在一起。
在这一联中“江回”对“日隐”,“两崖”对“群峰”,“斗”对“攒”,对仗十分工整。
这一联之中有两个字“斗”、“攒”运用的十分传神,赏析时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斗”、“攒”两字。
(2)仔细阅读诗歌,本诗中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为“点”,中间八句为“染”,开头两句“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直接点出时间“平旦”,地点“出五盘”(进入蜀地,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及入蜀事件。
然后运用的“染”的手法,由远而近,层层皴染,写所看到的景物——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10032828)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南唐词,达成下边小题。
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
此夕相遇,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片写情侣的相遇和追想,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织在一起。
B.上片抒写的感情挨次是再次相遇的惊喜——追想往昔的欢喜——又将离其他难过。
C.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分别之痛。
D.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表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点。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答案】( 1) B(2)①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经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其他伤痛;② 经过细节描绘,“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张、矛盾的心理;③ 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分别之苦。
【分析】【剖析】( 1) B 项,“上片抒写的感情挨次是再次相遇的惊喜——追想往昔的欢喜——又将离其他难过”错误,此词上片的意思为:以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
今夕相遇,却赛过初识乍见。
低声密语以前的欢娱,她屡次转面,双眉紧锁凝集着的离恨,好似春季模糊的远山。
此中,“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想往昔的欢喜;“此夕相遇”突然拉回到今夜;“却胜当时见”,又立刻将今日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此刻的情况。
故选 B。
(2)通读下片,“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目睹蜡烛哭泣,耳听羌笛发出哀怨。
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冷。
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狂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其他《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而后逐句剖析其表现手法,如“蜡烛泪流”“羌笛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主人公离其他伤痛之情;“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运用了细节描绘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主人公心烦意乱,不忍离其他奇妙矛盾的心境;“阳关”化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运用典故再次表达离其他伤痛;“肠千断”使用夸张的修辞,使主人公的分别之痛达到极点。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古诗,达成以下小题。
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说明】① 亭皋:水边的平川,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境界。
③ 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感情。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想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况交融。
斜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伤心的喊声衬托思妇的难过。
D.尾联照顾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叹息来年春季,游子应穿上轻浮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望关切想念之情。
(2)《梁书》中记录,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 1) D( 2)①想象(或虚实联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暮秋情况,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现在也应是秋云飘飞的节气,表达了对游子的想念之情。
② 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忠诚地期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委宛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期望游子回来的情况。
③ 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想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
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址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季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拥有动向美。
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 寓情于景,情况交融。
采用“木叶下”“秋云飞”等拥有悲秋景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1)B(2)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
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②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解析】【分析】(1)B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
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
故选B。
(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
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
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是讽喻寄托。
从注释“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牛砺角”和“牛斗”痛惜“残竹”,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
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B;⑵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
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②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感愤王令①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未甘身世成虛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政权的进扰。
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
玉蜕,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
④去:作“来”讲。
⑤浑: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
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B(2)直抒胸臆。
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①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②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分析】(1)B项,“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错误,依据“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由“未甘”和“待见”可知,应是抒发了诗人不甘心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由此可知,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场。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感愤”指有所感触而愤慨,这是直接抒发情感,即直抒胸臆;然后看诗歌内容,首联“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蛻横”,这是说诗人作为二十岁年纪的年轻人本应该血气方刚,一腔热血,有着横扫一切的勇气和精力,但是此时却是形容枯槁,面色如冰,毫无生气,表现出内心的愤激之气;颔联“未甘身世成虚老”表明了作者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而老于户牖之下,也绝不能虚度此生,而是要自强不息,“未甘”二字表现出诗人在困窘处境中的强烈心态,“待”表明作者有着宏大的志向;颈联中“狂去诗浑夸俗句”中“狂”字是诗人洒脱不羁的写照,表明诗人有着超常的才情,“醉余歌有过人声”中“过人声”表明慷慨的忧国忧民的激愤之情;尾联“……不信吾无万古名”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立功的英雄之气。
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主要使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故答案为:⑴B;⑵直抒胸臆。
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①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②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苏轼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
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
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
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
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⑴C;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