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多元史观复习
【高考历史必备】多元史观解读
(三)现代化史观念:
•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 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 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现代化的类型可 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 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近代化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F、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生态史观
(二)文明史观:
•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 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人类 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 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发展的纵向主线 是: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新石器 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 代(包括工场手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 时代)→信息时代等。从横向发展看,人类 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现代化史观念:
• 现代化史观思路梳理: • 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等) • 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 • 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 化、科学化等) • 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 代化等)
(四)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
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 • • • • • •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1)原因与结果 (2)继承与发展 (3)现象与本质 (4)主观与客观 (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6)共性与个性 (7)必然与偶然
“以多元史观备战高考”说课
讲授新课
⑴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基础知识学生给出史观含义
教师提出五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成果展示
教师总结点评升华
1
⑵小组合作,深度探究重点难点(实战演练,五种 史观的综合运用)
用革命史观评价1840-1911年的重大历 史事件及用现代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在 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作用。
(高考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 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 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 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 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 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 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 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⑵小组合作,深度探究重点难点(实战演练,五种 史观的综合运用)
用社会史观分析新中国在社会习 俗方面的变化
(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2题)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 念逐渐改变。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 改易的„„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 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 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 联。…..新婚姻法颁布以后, „„说可以到家庭妇联 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 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解放日报》)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多涉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目前,明确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
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简言之,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
二、分类介绍(一)全球史观: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1)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具雏形。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这是整体世界的深入发展。
3、高屋建瓴:(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二)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常见误谬:欧洲为中心史观;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二)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细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高屋建瓴:①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③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三)近现代化史观1、概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2、具体内涵:※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
复习史观比较全面
24
牛刀小试
1.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2.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 3.1689年《权利法案》获通过 4.1770年英国破产农民桑德斯来到伦敦当工人 5.1787年美《联邦宪法》通过 6.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7.1601年《哈姆雷特》问世 8.1787年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 9.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 10.1830年肯布尔开始首次火车旅程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2.1517年马丁·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牛刀小试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生 活
3.1689年《权利法案》获通过 8.1787年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 5.1787年美《联邦宪法》通过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6.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9.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 7.1601年《哈姆雷特》问世 12.1517年马丁·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2.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
关键词:社会、生活、环境等
32
社会史观
材料……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 的历史”。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 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 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备考指南
a.民生问题: 中国各时期民生问题、苏俄及苏联时期人民生活、经济大危机与 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 b.生活变迁: 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c.思想观点: 诸子百家、儒家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与发展 d.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化 e.教育发展:近现代教育 f.全球性社会问题:
高中历史复习:多元史观
①整体史观(2分)
举例: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明清小说、戏剧发展。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冲击着 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中---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 措施。 当今中国-----关注民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 展与完善。 10
(四)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向 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 新航路的开辟。
(二)生态史观
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来研究与解释人 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
举例: 1.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大规模垦荒---加剧了水 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2.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恶 化(如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修建水利如都江堰和郑国渠----较早预防水旱灾 害,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 文明的融合
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的相关 史实
中国儒家思想对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 (1)古代:
四大发明的外传。 西方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 生产技术(欧洲的水利技术)、科学技 术、宗教(佛教)等传入中国。
(2)近代: 中国的“西学东渐”,日本的“明 治维新”
(3)现代: 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之 间的相互借鉴等(苏俄新经济政 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 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 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 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 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 合。12分)
整体 史观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
关键词
从分散到整体发发展演进的过程。
交往、联系
世界市场
全球化
区域化
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
关键词
物质文明
横向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纵向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信息文明
儒家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
范围 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
社会史观
人类历史是和人民生 活息息相关的小事件 历史
近(现)代化史观 民主化、工业化、科学化
全球史观
世界市场、联系、全球化、集团化
文明史观
农业、工业、政治、物质、精神文明…
生活史观 生态史观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例题1
用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查韦斯: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 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
——革命史观 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 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观点 评述
信息 说明
2016年新课标卷1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
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 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 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 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 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高考历史复习 考向6 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考向6 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一、选择题1.史学家王国维在《古史新证》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王国维强调历史研究应( )A.善于对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的审定B.注意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结合印证C.注重对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真伪的考证D.重视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的来源的收集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
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
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
这印证了(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4.学者姜义华认为:从历史学来说,其实所谓的历史真相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我们现代的人研究历史只能依靠以前的资料,一步一步地去逼近历史真相,而不是说我找到了历史真相。
这主要是因为( )A.历史经过世代传承,难免出现失真B.历史学是人文学科,不具有科学性C.历史学家阐述历史,带有主观因素D.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并不真实可靠5.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
材料强调的是(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6.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多元史观的解读整理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多元史观的解读一、文明史观【理论阐释】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文明史观的主要线索:(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2)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代化,全球化例题1、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2、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3.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高考专题复习多元史观 解读历史 ppt
关注新史观:
(一)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
横向看
纵向看
物质 政治 精神 文明 文明 文明
采猎 文明
农业 文明
工业 文明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手工工场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认为;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关注新史观:
(二)全球(整体)史观
内涵: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 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 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 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 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 发展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
社会史观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 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
生态史观 人类历史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的历史。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 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从社会史观——
是中西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 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
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 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
高考历史复习——多元史观
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
①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 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 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 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 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 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 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 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 新的视角。高中历史新课程主要的 史学观点:现代化史观、全球(整 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一、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1.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也称近代化。现代化 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 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 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如:用现代化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概念: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 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 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 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二战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整体化 全球化趋势加强。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 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 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如:用全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打开国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高考热门话题1 高考命题中的多元史观
话题1
答案
(1)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
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3)经济: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与发展。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动辛亥革 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话题1
2.中国近代化(现代化) (1)起步阶段(1840~1895 年) 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创办军用工业和 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年) ①经济领域: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辛亥革命、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领域: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建立君主立宪 制;革命派成立资产阶级政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 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思想领域: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思想基础,宣传维新思想; 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 激进派提倡民主 和科学。
话题1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
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 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 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等方面。
话题1
请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20世 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 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 实现转型的? (4)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 演进的历史。请分别结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的政治文明实 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两 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高考多元史观解读
高考多元史观解读★近(现)代化史观1.基本内涵: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或者近代化。
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 基本内容●政治方面——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方面——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方面——城市化、福利化;知识拓展:由于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即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1)从现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原发型),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传导型),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
(2)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
(3)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3. 用近代化史观看中国近代史高考例证:1.(2011·海南单科,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2.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高考复习专题多元史观
高考复习专题——多元史观一、研究史学观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如何将新的史学观点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呢?一是尝试用各种史学观点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是明确多种史学观点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
学习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学习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学习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宽容、尊重、欣赏、开放”。
二、主要的史学观点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从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三、分点介绍1、唯物(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和有其特定规律的,其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可能促进或阻碍)。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会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此即斯大林所谓“社会发展五段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专练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
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研究()A.物质文明B.社会文明C.政治文明 D.精神文明2.以下是四位同学在评价李鸿章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时得出的不同结论,各结论所体现的历史史观依次是()①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机器大生产的第一步②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③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也引发了社会风气的新变化④洋务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朝上国”,而是远不如西方国家富强的世界各国中的一员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3.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4.有学者说:“20世纪中期到80年代,大陆全盘否定曾国藩,原因是他镇压农民起义,捍卫封建传统。
如今,人们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学问上肯定曾国藩,并形成热潮。
”现在,我们发现“曾国藩身上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其主要原因是对人物评价中坚持了()A.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B.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标准C.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原则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5.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6.“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解多元史观,整合历史知识——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历史复习五讲近年来,各地历史高考和历史水平测试卷的命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
因而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更新史学观念,引入了多元史观,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代”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新史学突破传统,历史解释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所以我们在新课程下的高考面前,必须学会用多元史观来解读历史。
正确理解多元史观的内涵,认识多元史观在课标和教科书中的体现,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战新课程高考的基础。
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工具,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图解多元史观,并尝试在多元史观指导下,重新构建和整合高中历史知识专题体系。
第一讲: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一、文明史观概述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他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
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在他的专业巨著《历史研究》中,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图1 文明史观概述文明史观中所说的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
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文明的发展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所以在教学和复习每一个国家、每一个阶段历史的时候,都要有意识地去探寻这三个方面的文明成就。
二、用文明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从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已注意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
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
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
在内容选择上,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称:“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
”表明也是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的。
在教学中可运用文明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的顺序,对课标和专题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
下列几张思维导图,就是根据文明史观重新整合的历史知识结构图。
图2 文明史观下的中国古代史整合中国古代史时,在把握历史线索和阶段划分时,我们要改变按社会形态“由低向高”的传统做法,以中国文明的发展演变为主导线索,按照中国文明在某一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征进行历史分期,并突出各阶段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文明成果。
(见图2)整合中国近代史时,我们要抓住中国近代化过程即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把近代史分为孕育阶段、启动阶段、整体发展阶段和曲折前进阶段。
找出各阶段的阶段特征,梳理出各阶段文明成果。
(见图3)图3 文明史观下的中国近代史图4 文明史观下的世界近代史图5 文明史观下的世界现代史三、应用文明史观进行教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能够准确地运用文明史观重新整合历史知识外,还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准确把握各种文明成果的核心内容。
如,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课标和教科书从文明史角度客观叙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雅典民主制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历史地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等重大主题。
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在中国史方面,重点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
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当代普遍关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总趋势。
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在必修课中,将反映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史内容提升到整个高中课程的三分之一的比重,并单列为一个必修模块,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人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和内容。
其次,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学会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
了解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还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方面的有益成果,引导学生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努力。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
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
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概括主要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意义。
在历史上,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第四,要正视和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会形成多种类型的文明。
如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文明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
我们应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
第五,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第二讲:近(现)代化史观与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一、“近代化史观”概述“近代化史观”认为,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
近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德国例外)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二、用近(现)代化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
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
政治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同时也开启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大门;经济上,民族工业在欧风美雨中成长,同时也启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西学东渐,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过程与成果。
而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近代化过程中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在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当代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在经济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历史进程;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侵略和两次工业革命,构成了经济上的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人文精神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基本内容。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应用现代化理论进行教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现代化理论对近代史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进行历史评价。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不能以伦理道德为标准,也不能以当时劳动群众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为尺度。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则以肯定为主,反之则以否定为主。
诸如圈地运动、海外掠夺和殖民扩张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就充满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它瓦解了封建制度,催化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其进步作用无疑是主要的方面。
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二是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历史中获取经验与教训。
近代史的学习,要注意运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获得经验与教训。
在考察英、法、美、德、日等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注意揭示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发现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考察我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进程中,注意揭示其影响因素,进而对我国的国情有更深刻的认识。
如:可以在了解近代政治进程的基础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历程的曲折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服务的理想。
又如:可以在了解近代经济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的国情,以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