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八课 百家争鸣(1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百家争鸣(1课时)【摘要】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意味着百家学派的争论和交流。
本文从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含义、代表性思想学派、主要观点和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通过对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和争论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思想争鸣的丰富多元,启发学生思考不同学派的观点,拓展思维。
文章探讨了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影响,以及百家争鸣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辨证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百家争鸣、历史背景、含义、思想学派、观点、影响、现实意义、学生思考、讨论1. 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百家争鸣》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探讨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思想的重要影响。
课程背景介绍中,我们将向学生介绍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智慧的璀璨绽放,体会到思想碰撞的魅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意识。
在本单元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百家争鸣了解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激发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氛围,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学生将能够了解到不同学派的主要观点,并体会到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多彩之处。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含义,学生将能够深入思考并探讨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意义。
1.2 学习目标设定1.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将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了解其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学派。
2.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学派的主要观点,同时理解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3. 学生将能够掌握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意义,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共26页文档
打制石器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用一块石 头去敲另一块石头。二是把石头向另一块较大的 石头上摔击。三是把石块放在一块比较大的石头 上,再用另一块较大石头砸击。无论采用哪种方 法,都留下了人工打制痕迹。有些石器还有修整 痕迹和使用痕迹。打制石器也叫旧石器,主要利 用它锋利的刃和尖。
山 顶 洞 人
约 三万
年
和现 代人 基本 相同
开始掌 握磨光 和钻孔 技术
人 工
取 火
采懂
集 和 渔
得 氏族 爱 公社
猎美
氏族公社
▪ 血缘纽带:氏族成员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 来。
▪ 财产公有:一起居住在比较固定的地方, 使用公有的工具。
▪ 平等相处: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 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 那时候,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强弱病残, 大家都是平等的 、自由的, 既尊重彼此的 权利,也自觉承担个人的义务。一切问题都 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 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
巩固小结
▪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讲到了三种代 表。其中, 元谋人 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人 类”,北京人 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 骨和生活痕迹最丰富的遗址, 山顶洞人 的 模样已经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年代分 别是 约170万年 、 约70万到20万年 、 约3万年 。
3. 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
北京人的头部特征
古
北
现
京
代
猿
人
人
项目 前额 眉脊骨 颧骨 吻部 下颌 古猿 低平 粗壮 低凹 前伸 很不明显 北京人 低平 粗壮 高突 前伸 很不明显 现代人 高耸 细柔 高突 后敛 明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八课 百家争鸣(1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百家争鸣(1课时)
《百家争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八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各种学派的兴起。
教材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和学术学说相互交锋、各抒己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独特现象。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纷纷涌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各家学说的主要观点
教材将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各家学说的主要观点。
儒家主张仁政,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倡导“无为而治”的哲学,强调顺应自然;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法家强调法制和刑罚;兵家注重战争和军事实践。
这些学说各有特色,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各家学说的兴衰
教材还将介绍各家学说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各家学说在历史上的兴衰变迁。
通过对各家学说的兴衰变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深入理解。
教材还将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知识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百家争鸣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各种学派的兴起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八课 百家争鸣(1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百家争鸣(1课时)一、课时目标本课时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其思想成就和影响,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2.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四、教学内容1. 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讲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各国力量对比和兵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学派的兴起。
2. 百家争鸣的思想成就介绍兵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让学生了解每个学派的主要思想内容。
3. 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讲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所起到的影响,分析不同学派的优缺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战国时期各国力量对比和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让学生了解各派思想的特点和内容。
3.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就百家争鸣的思想成就展开讨论,每组就不同学派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再次对百家争鸣的思想成就和影响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手段2.小组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互动式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表现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关的指导和鼓励。
2.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对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历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分析
及教学建议
冯良
【期刊名称】《现代特殊教育》
【年(卷),期】2024()7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依据《盲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要求,编写了《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在编写思路方面,精选基本且重要的史实,辅以历史细节和拓展内容;在编排设计方面,设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栏目,多角度呈现历史,并充分尊重盲校学生特点和盲校教育规律,有许多体现盲校特色的专门设计与创新栏目。
建议教师在深入认识教科书编写思路、充分认识每一课重点内容和栏目设置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冯良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61
【相关文献】
1.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与1992年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比较
2.关于文化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版《中国历史》七
年级上册谈起3.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与1992年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比较4.《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音乐(三年级上册)》特点分析与教学策略5.《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特点分析和教学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余桂元一、课时安排依据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
上册用一学期,有35课时。
新教科书实际只编写了22课,每课教学为1课时,共需22课时。
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包括4节活动课和1节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以及讲授乡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等。
二、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
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这是一种国情。
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还缺乏了解,不易把握纵向脉络,因此,新教科书采取了以主要朝代的兴衰更替反映时序的办法,予以弥补。
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
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又因为侧重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有的用楷体字简略叙述,有的干脆不涉及。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
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
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优秀版)PPT课件
学生归纳总结,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 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18
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在险恶的环境里,凭 着极原始的工具同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不断进化、进步。那么,十几万年之后的山 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19
三、山顶洞人
• 距今时间:距今约3万年 • 发现地点: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 • 发现的遗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
思考: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2
“人 类 起 源” 说 法
古 中国:“女娲造人”说 代 社 会 西方:“上帝造人”说
3
• (西方)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 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让二 人结为夫妻,他们成了人类的始祖,他们生 活在伊甸园,生活美满幸福。后来,一条蛇 引诱他们偷吃了树上的禁果,他们懂得了爱 情、羞耻,心明眼亮,变得聪明起来。但是 他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 到了人间,他们就成了人类的祖先。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年
(1)会制
生产 作和使用石
生活
器,主要是 刮削器
情况 (2) 会
使用火
(3)吃野
果和一些小
型动物
(4)群居
(1 )会打制 (1)会制作使用
和使用刮削器、 工具多种工具,
砍砸器、尖状 能制作骨针,懂
器等石器以及 得钻孔
骨器 (天然火)(2)缝制衣服和 (2)使用火 各种装饰品
会保存火种 (3)会人工取火
生活 器,主要是
情况
刮削器 (2)可能
砍砸器、尖状 器等石器以及 骨器
能制作骨针,懂 得钻孔 (2)缝制衣服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课件
● 语文:阅读理解、作文、文言文等 ● 数学:代数、几何、概率等 ● 英语:词汇、语法、听力等 ● 物理:力学、电学、光学等 ● 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实验等 ● 生物:细胞、遗传、生态等 ● 历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等 ● 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 ● 政治: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 ● 音乐: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 ● 美术:绘画、雕塑等 ● 体育:田径、球类等 ● 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编程等 ● 劳动技术:手工任感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保活动、公益活动等 社会实践的组织: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社会实践的评价:注重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反思
鸦片战争:中 国近代史的开 端,改变了中 国的社会性质
和历史进程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历史上规 模最大的农民 起义,对清朝 统治产生了重 大影响
感叹词:表示惊讶、喜 悦、愤怒等情绪
名词:单数、复数、所 有格、主格、宾格等
形容词:比较级、最高 级、原级等
介词:时间、地点、方 式等
代词:人称代词、物主 代词、指示代词等
冠词:不定冠词、定冠 词等
听力材料:选择适 合七年级学生水平 的英语听力材料
训练方法:采用听 写、跟读、复述等 方式进行训练
训练频率:每周 至少进行一次听 力训练
课文内容:介绍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句型等 单词讲解:讲解单词的发音、词义、用法等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写作手法等 练习题:提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动词:时态、语态、语 气、非谓语动词等
连词:并列、转折、因 果等
副词:比较级、最高级、 原级等
数词:基数词、序数词 等
●
口语训练:描述自己的环保意识,包括环保行为、环保理念等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半坡出土的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 1.时 间: 距今约四五千 • 2.地 点: 黄河流域的山东泰安 • 3.生产农具: 石镰 石锄 •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 5.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 贫富分化出现。
大汶口陶器
大汶口晚期的墓 葬里,为什么有 随葬品多少悬殊 的现象出现?
原始 距今 居民 时间
约四、 黄河流 农耕经济 五千 域山东 有了更大 年 的发展
练一练
•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 B C D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D
)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两种农作物是 ( )
C
A B
C D
小麦和玉米 小麦和水稻
水稻和粟 水稻和玉米
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生活 地区
原始 农耕
磨制石器
原始家畜 饲养业
原始 手工业
制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 原始乐器 制造彩陶、 织线 制造黑陶、 白陶,手工 业更大进步
河 姆 渡 半 坡 大 汶 口
约七 长江流 耒耜耕地 饲养家禽 千年 域浙江 种植水稻
磨制石器 约五、 饲养猪狗 黄河流 六千 石刀 耒耜 等动物 域陕西 年 种植粟
B C D
生活习惯
地理与气候 生产生活能力所致 历史传统
• 假如你来到原古居民家中做客,下面这个房 子住的是( C ) A 元谋人 B C D 北京人 半坡人 河姆渡人
课件制作: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张文烈
神农一名即 农之神,是 主管农业的 神人。神农 氏教人类播 种五谷。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 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的 国 家 。
我 国 是 世 界 上 种 植 水 稻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解读】义务教育教材内容解读课件
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
讲“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时可以将“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这一原理作为本课的一个大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将马 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一 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一原理同样可以迁移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课的学习。
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 式。它强调教学的整体性、递进性和生成性,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以实 现大单元教学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之间的关系
● 大单元教学则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 强调教学理解的过程性。 它以大概念为统 领, 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 通过学生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 达到迁移到 其他知识的目的。 大单元教学不仅容量大, 而且要求教师围绕统整体教学的思 想设计教学思路, 从整体上观照到教材的统整对学生发展的真正促进。
● 课时教学作为基础的教学单位, 关注于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 通常侧重于 课堂内的即时教学和评估。 课时教学是大概念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实施环 节, 通过每一课时的学习, 逐步积累知识和技能, 为理解和应用大概念及大单 元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第二课第二个变化就是增加“仰韶文化”;第二课第三 个变化就是图片增多,而且增加龙山的“蛋壳陶”图片。 3、第三课由“远古的传说”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上增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和“良渚古城和 陶寺古城”,变化较大。
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变化较大,主 要是缩小初高中教材的差距,减 少知识空白,以便初中生进入高 中学习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基础。
秦王扫六合
长城一带
陇西
东 海
秦朝疆域,东到____, 东海 陇西_____ 西到____,北至 长城 一带,南到 ______。 南海 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 大国。
南海郡
一 选择题
1.秦统一中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230年 C B.公元前225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1年
2.秦朝的中央一级的官职中,御史大夫的职责为
课后思考题
秦朝的政策措施中,哪些对后世 有深远的影响?
①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最高统 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小政事都由皇 帝一人裁决。③在全国推行郡县制。④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⑤修筑长城。 ⑥开凿灵渠。
敬请各位老师指教
再见 Good-Bay
作者徐成海信息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灭六国条件
战国后期,经过商鞅变法的秦 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 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
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 御秦军,秦统一中国的局势已经形成。
2.秦灭六国
观看地图听讲解后,回答:
230 年至公元前_____ 221 年, 公元前____ 秦王_____ 嬴政 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 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 咸阳 。 权的封建国家,定都______
A.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 B.掌管水利 C.掌管监察 D.掌管军事
C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农民反抗 B.加强思想统治
B
C.为使秦国史书更好地流传 D.打击神仙迷信活动 4.秦朝开凿的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为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六辅渠 D.灵渠
D
5.对长城的正确而又全面的评价应当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课题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部分内容。
【核心素养达成目标】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
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
”历史课堂不只是枯燥死板的知识点,或单一的课本,更应当给学生呈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和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在《三国鼎立》课程学习中,我借用了地域优势,把本地历史资源和和古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效结合在一起,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时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案例背景】“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今天的荆州城又名江陵城,位于荆州市城区西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城名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
荆州为天下九州之一。
西汉时,改九州为十三刺史部(州),荆州居其中。
荆州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
“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按照我们学校高效学习教学模式,我们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根据老师所编写的导学案自主预习;第二部分,上展示课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片段】片段一:展示课的老师引入与荆州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感知三国:师:片段反映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大家课前都有看过此电视剧或者书么?生:有(或没有)师:“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我们的家乡——荆州,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的城池。
东汉末年至三国,众多重量级别的人在这里生活并留下经典故事,现在成为荆州重要的旅游资源。
那么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景点么?学生交流活动,回答总结:东门的“关公义园”、老南门的“关帝庙”新南门的“关公祠”大北门的“三国公园”。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
该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1.紧扣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的要求,精确把握课程目标和知识点。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探究和实践。
3.强调思辨性教学:教材突出历史教学的思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事物、发展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引导学生历史思维: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材的重点内容如下:1.中国古代史概述:教材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史的概况,包括中国古代的时代划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遗产。
2.先秦时期:教材详细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先秦时期。
3.秦朝和汉朝:教材重点介绍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兵马俑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特点,以及汉朝的历史和文化。
4.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材重点介绍了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5.隋唐时期:教材介绍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6.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教材介绍了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7.辽金时期和南宋时期:教材介绍了辽金时期和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是一本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的教材,该教材紧扣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历史教学的思辨性,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分析问题、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概述、先秦时期、秦朝和汉朝、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辽金时期和南宋时期等,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全面的了解。
中华书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要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和步骤:(三步走,一路问)1.结合提纲和笔记看书,并在书上打记知识要点。
2.结合试卷看书,补充知识和熟悉题型和解题方法与技巧。
3.做课外习题,查缺补漏。
4.如有不懂的问题,来问老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位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 170万年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3、北京人距今约 70—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5、元谋和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6、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7、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8、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9、农耕和医药的始祖是炎帝,号称“神农氏”。
10、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
11、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1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4、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1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16、西周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觐、纳贡,治理封国,战时出兵作战。
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1718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展而来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或钟鼎文。
19、商周是青铜器鼎盛时期。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20、“三星堆”文化(又叫“巴蜀文化”)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汉 代 牛 耕 图
汉 代 的 耧 车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铁: 煤作燃料(西汉) 杜诗发明水排(东汉) --比欧洲早1000多年。 著名的冶铁中心:宛、巩
2、冶铜:
汉朝的铜奔马
3、丝织: 著名产地---临淄、襄邑 使用提花机
汉 墓 帛 画
汉 长 信 宫 灯
马 踏 飞 燕
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水排 水排 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开垦者的铁锨举起多 如云,渠水流灌像雨一样滋 如云, 泾水夹带着河泥流过来, 润.泾水夹带着河泥流过来, 灌溉田地又施肥, 灌溉田地又施肥,促进禾苗 快快生长. 快快生长.京师众多人口的 衣食,全靠这条渠水啊! 衣食,全靠这条渠水啊!
类
别
兴修水利
成
就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 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 业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生产工具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技术 农作物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 方法
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的广泛种植
丝织
使用提花机,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要求: 要求:
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 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 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 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 效果如何? 理,效果如何?
汉 武 大 帝
结果:八十多年里, 结果:八十多年里,黄河下游没 有发生过大水灾
东 汉 明 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中国史前时代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第3课华夏先祖的传说第二单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第4课夏商周的兴替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6课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第9课在身边寻找历史——活动与探究之一第三单元秦汉“大一统”第10课秦朝的统一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第13课反击匈奴开辟丝路第14课东汉的兴衰第15课《史记》与汉赋第16课汉朝的科技成就第17课统一的历程——活动与探究之二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第20课数学、天文历法与农学成就第21课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艺术七年级下册2017年1月第1版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世华章:诗歌、乐舞与社会生活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第5课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第6课遣唐使的入唐之旅——活动与探究之一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分立与大统一第7课北宋的统治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第9课金朝的兴起与宋金和战第10课元朝大统一第11课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2课领先世界的科技第13课丰富多彩的宋元文化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4课明朝的兴亡第15课清朝前期的统治第16课海洋开拓与海疆危机第17课清朝对边强民族地区的管理第18课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第19课传统科技的总结第20课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1课评价历史人物——活动与探究之二八年级上册2017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国门洞开与社会初变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第3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单元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运动的开展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革命的兴起与民国的初建第8课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清末民初新景象第11课袁世凯独裁与北洋军阀的统治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讲历史,评人物——活动与探究之一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第14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5课国民革命第16课星火燎原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第18课文化的多元发展第五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9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第20课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第21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2课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与探究之二第六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第24课解放战争的转折第25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第3课战略大决战第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课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第9课历史影视片欣赏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第11课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第12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13课共和国的科技丰碑第14课登上国际舞台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第15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16课改革的全面推进第17课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第18课展示“历史”第五单元昂首迈入新世纪第19课春潮再起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第21课“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第22课中国走向世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从史前走向文明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第3课地中海沿岸的文明曙光第二单元中古亚欧文明第4课政教合一的帝国第5课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第6课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第7课“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讨论会第三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第8课吹响新时代的号角第9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0课美国独立战争第11课法国大革命第12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5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6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五单元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第17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18课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第六单元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第19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20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矛盾第21课“工业革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主题班会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第2课残酷的世界大战第3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4课战地记者前线报道第二单元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第5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第7课罗斯福新政第三单元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斗第8课法西斯势力的抬头第9课世界战火重燃第10课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第11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单元冷战局面下的全球性竞争第12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第13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第14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15课奋起直追的亚非拉国家第16课革命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五单元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第17课两极格局的终结第18课动荡不安的世界第19课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第六单元日新月异的科技与文化第20课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第21课触摸人类心灵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余桂元一、课时安排依据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
上册用一学期,有35课时。
新教科书实际只编写了22课,每课教学为1课时,共需22课时。
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包括4节活动课和1节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以及讲授乡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等。
二、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
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这是一种国情。
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还缺乏了解,不易把握纵向脉络,因此,新教科书采取了以主要朝代的兴衰更替反映时序的办法,予以弥补。
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
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又因为侧重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有的用楷体字简略叙述,有的干脆不涉及。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
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
从学术的角度看,这四个单元的题目,不一定能完全概括相应历史发展时期的所有特点,但它肯定注意到了如何适合学生的特点。
以第四单元为例,魏晋南北朝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如门阀士族统治等,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但从以前的教学情况看,像门阀士族制度一类的知识,距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
所以,尽管它们重要,在初中阶段我们还是暂不涉及。
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
每课书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
课题前设专题单元。
本册书按课程标准分为4个单元,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
另外还有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最后设一个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的活动课。
三、每课的基本结构一般的课,每课课文由10个部分组成,包括导入框、宋体字课文、楷体字课文、文献资料、图表、动脑筋、注释注音、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
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
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
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这部分内容对不同程度、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
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同时,有些内容,如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作用。
5.图表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插在课文中间,每课1~3个,以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使课文中没有讲出的结论,经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
另外,它的设计也能起到培养良好品德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7.注释和注音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安排在每课课文后面,有1~3项,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也有一些能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
活动方式很多,包括小讨论、小游戏、比一比、找一找、查找成语故事、寻找变革、判断、分析材料、制表、填图与思考、看图分析、看图猜字、故事会、朗诵比赛、短剧、小制作、动动手、小实验、欣赏与临摹、看一看等二十余种。
这些活动与探究供教科书使用者任选。
可多选,可少选,也可不选。
教师可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思路与模式,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自行设计其他的活动与探究。
10.自由阅读卡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
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此外,本册教科书还设有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活动课。
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如了解历史的途径、地图的识别与年代的计算等,为以后学习历史打好基础。
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学会获取教科书以外的历史信息。
人教版新教材既有成本较低的黑白本,也有装帧考究、印制精美的彩色本,扩大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广大师生的选择余地。
四、新教材的几个突出特点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特色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主要具备以下特点: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
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
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
如,讲完淝水之战,安排了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思考与判断,古代战争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这个内容教材中并没有谈到,需要学生发挥创造精神去思考;又如,讲述青铜工艺以后,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等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再如,学完佛教的兴起后,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古塔?此外,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里有不少小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中学历史七年上教材解析22.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1)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导入新课。
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用女娲造人和补天的传说,以及西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导入。
再如,用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导入“大变革的时代”一课,等等。
(2)在课文内容上,尽量插入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叙述。
如讲推恩令,新教科书的正文里没有出现“推恩令”这个概念,而是用生动的史实进行叙述。
课文中的阅读文字,更注意叙述生动的史实。
在文字上,则力求浅显、生动活泼。
(3)配以大量图片。
书前的彩图共33张,还配有地图和图表等,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地方还以图或图表代文。
如讲有关黄帝的发明,就安排了一张“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图。
在图片的选取上,为适应初中生的特点,尽量选取生动的内容,包括一些想象画。
如讲官渡之战,就附有“曹操赤脚迎许攸”图;讲巨鹿之战时,特配上项羽“破釜沉舟”图。
(4)在每课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里,也注意安排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和实践活动。
如讲到甲骨文,在动脑筋里就列出三个甲骨文字人、戈和伐,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伐”字是什么意思。
如讲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在活动与探究中设计安排了举行方言游戏会,让学生体会统一文字的巨大历史作用。
(5)自由阅读卡中也安排了许多引发学生兴趣的历史知识,如“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和“品种多样的饼食”。
有关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自由阅读卡,看似零散,但与七年级下册教材结合起来看,它们又似乎可成体系。
这种系列虽然很不完备,但这在客观上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为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3.注重教材的启发性新教科书的导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堂课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
新教科书还在课文中间,专设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栏目“动脑筋”,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自己领悟教科书上的内容。
如在“秦的暴政”里讲到那时“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学生并不能通过这个孤立的数字,了解暴政的情况,但后面的“动脑筋”特别给出了当时全国的人口数字等,又提出几个启发性问题,使学生通过计算、分析,自然而然地领会暴政达到的程度。
又如,“三国鼎立”中官渡之战,课文并未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战争结局,而是通过“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
4.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新教科书注意从几方面减轻学生负担,内容上尽量减少。
通过简明而清晰的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史前期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使学生对这一阶段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
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如下特点:(1)教科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注重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而不是干巴巴的一些要点。
这样,行文可能多一些,但比现行教材的宋体字生动多了,所以更便于学生学习。
(2)尽量减少头绪和概念。
如“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课,就省去了王莽建立新的头绪。
现行教材里一些学生难于理解、记忆的概念,如“氏族公社”“人牲”“人殉”“族诛”“连坐”“推恩令”等,新教材里都没有出现。
但在行文中叙述了有关内容,如“人牲”“人殉”。
以“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为例,新教材里的概念,比现行教材减少了三分之二。
(3)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用生动的史实叙述历史,论从史出。
如“商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战争”等,都是通过史实叙述的,而避免使用上述空泛的议论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