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软件过程模型

合集下载

计算机引论课件第3章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引论课件第3章 计算机软件

2020年7月2日星期四
计算机引论
29
3.4.8 软件测试与维护
确认(Validation)是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目的是想证 实在一个给定的外部环境中软件的逻辑正确性。它包括: 1)静态确认,不在计算机上实际执行程序,通过人工或 程序分析来证明软件的正确性; 2)动态确认,通过执行程序做分析,测试程序的动态行 为,以证实软件是否存在问题。 软件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测试,软件测试应该包括整 个软件开发期间各个阶段所产生的文档,如需求规格说明 、概要设计文档、详细设计文档,当然软件测试的主要对 象还是源程序。
第3章 计算机软件
2020年7月2日星期四
计算机引论
1
第3章 计算机软件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软件的分类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掌握程序设计基础 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2020年7月2日星期四
计算机引论
2
3.1 计算机软件概述
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总称为软件。程序 是指对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 是能够让计算机硬件工作并有效地执行各种操作 的指令。程序设计的过程成为编程,其最终结果 是各种类型的软件,计算机中的软件是人与计算 机硬件之间最基本的接口。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 程序内容所进行的阐明性资料。
2020年7月2日星期四
计算机引论
32
软件工程过程是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软件所需的软 件工程活动的总集。这个过程可能包括投入、需 求分析、规格说明、设计、实施、验证、安装、 使用支撑和文档化,还可能包括短期或长期的修 复和升级以满足用户增长的需求。
2020年7月2日星期四
计算机引论
20
3.4.4 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 ,SDLC)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 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 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 升级到废弃等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 、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 的质量。 1.问题的定义及规划 2.需求分析 3.软件 设计 4.程序编码5.软件测试 6.运行维护

软件设计师教程第五版

软件设计师教程第五版

软件设计师教程第五版准备阶段首先要对考试范围有个大概的认知,官方教程《软件设计师教程(第5版)》目录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

主要包括硬件组成、数据表示、存储系统、输入/输出技术、总线等知识点。

第二章: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成分和汇编、编译、解释程序的基本原理等知识点。

第三章:数据结构。

主要包括线性结构、数组与矩阵、树、图、查找、排序等知识点。

第四章:操作系统知识。

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概念及分类、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等知识点。

第五章: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软件生存周期、软件过程模型、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测试、运行和维护知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之路、软件度量等知识点。

第六章:结构化开发方法。

主要包括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原理、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WebApp分析与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知识点。

第七章:面向对象技术。

主要包括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测试及UML、设计模式等知识点。

第八章:算法设计与分析。

主要包括时间复杂度、分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回溯法、分支界限算法、概率算法等知识点。

第九章:数据库技术基础。

主要包括数据库的体系结构、三级模式结构、数据模型(E-R模型、关系模型)、关系代数、SQL语言等知识点。

第十章: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网络的分类及拓扑结构、网络互联硬件、网络的协议与标准、Internet及应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知识点。

第十一章:标准化和软件知识产权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ISO9000标准简介、ISO/IEC 15504过程评估标准简介、知识产权基础等知识点。

第十二章: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

主要包括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与实现等知识点。

看完要考的内容后是不是吓了一跳?这么多知识点怎么记得过来?其实也不用过多担心,再来了解下考试模式。

软件工程03-软件生命周期与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03-软件生命周期与开发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与开发模型
本章任务



本章任务-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史及常用的开发模型 知识目标: 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史 熟悉软件的生命周期 熟悉常用的开发模型 能力目标: 能描述软件的生命周期 能描述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及适用场景
1.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危机: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计算机 软件需求,从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严重 问题的现象。 表现形式: 软件开发费用和进度失控。费用超支、进度拖延的情况屡 屡发生。有时为了赶进度或压成本不得不采取一些权宜之 计,这样又往往严重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 软件的可靠性差。尽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系统的 正确性却越来越难以保证,出错率大大增加,由于软件错 误而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 生产出来的软件难以维护。很多程序缺乏相应的文档资料 ,程序中的错误难以定位,难以改正,有时改正了已有的 错误又引入新的错误。随着软件的社会拥有量越来越大, 维护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1.软件工程概述
传统软件工程

为迎接软件危机的挑战,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些努 力大致上是沿着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 第一个方向是从软件开发管理的角度,希望实现软件 开发过程的工程化,它包括软件度量、项目估算、进 度控制、人员组织、配置管理、项目计划等。这方面 最为著名的成果就是提出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瀑布式 ”生命周期模型,它是在60年代末“软件危机”后出 现的第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如图5-1所示
(1)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的各项活动规定为按 固定顺序而连接的若干阶段工作,形如瀑布流水 逐级下落,最终得到软件产品。 瀑布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简化,将功 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 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 开。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可行性研究与计划、 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 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 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如果需 求发生变化,而需要逐级返回,修改所有相关的 文档及代码。

第3章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第3章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软件项目启动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有: 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任命项目经理、组织 项目团队、获取项目许可证、签订开发协议、 准备好一切软件开发的基础环境等。
第3章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 分
第3章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 分
其软件开发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阶段性 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前一阶段工作完成以 后,后一阶段工作才能开始。 2)阶段评审 对每一阶段完成的工作都要进行评审, 以利于尽早发现问题,避免后期的返工,如 果评审不合格,则不能开始下一阶段工作。 3)文档管理 每个阶段都明确规定了要完成的工作。 如果文档没有完成,就认为本阶段的工作没 有完成。
第3章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 分
(4)模型的使用 在模型实际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现有的 开发模型,而是要深刻领会模型的精神,结 合自己软件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身 项目特点的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无法解决软件需求不明确或不 准确的问题,会对整个软件开发工作带来严 重影响,最终可能导致开发出的软件并不是 用户真正需要的,且这一点只有在软件开发 完成后才可以被发现,所以瀑布模型对于需 求简单、明确的软件开发项目比较适合。
问题定义通常很简短,但在性质上它是 一个相对独立的步骤,不应该和其他步骤混 淆,更不应该省略。问题定义清楚后,形成 一份关于该项目的规模、目标及成本粗略估 计的报告书。
第3章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 分
(2)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论证项目在时间、 资源、资金、效果、实现技术和方法等方面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包括经济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与操作可行性等方面。
第3章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 分
利用演化模型进行软件开发的最大优点 或特点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如果一次迭代 还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可通过下一次 的迭代完成,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软件开发的盲目性,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

软件工程第3章 软件需求分析(终)

软件工程第3章  软件需求分析(终)

第3章软件需求分析案例3: 图书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能提供借书帐号注册、登录功能,基于图书标题、图书编号、作者、出版社的查询,也可以同时多个选项进行同时查询提供图书状态的查询,如可借和不可借,完成借书登记、还书的登记,能帮助管理人员完成图书信息的管理,如图书信息的修改、新图书的增加、旧图书的删除,图书分类工作,从而使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信息化、快捷化,减轻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困难。

因此,“图书馆管理系统”对于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导入】通过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掌握软件需求分析的基本内容,需求分析的特征及评审。

能够完成项目的需求分析,确立正确的项目开发思路。

软件需求是一个项目的开端,是整个软件项目开发的基础。

即表示该软件经过可行性分析后确立有此需求,而开发该项目。

因此,需求分析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是项目开发的基石,基石的牢固程度决定了后期项目的进展以及项目开发完工后的产品质量的优劣,可以说需求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软件项目开发的成败。

软件需求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性能、行为、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

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是这样对需求分析做定义的:①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系统目标所需要的条件②为满足一个协议、标准、规格或其他正式制定的文档,系统或系统构建所需满足和具有的条件或能力③将需求要求条件进行文档化描述。

这个概念全方位阐述了需求的概念,较完整的表达了软件需求的内涵和外延,便于用户的全面理解。

而需求分析最终就是通过对应用问题及其环境的分析与理解采用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将用户的需求逐步精确化、完全化、一致化,最终形成需求规格说明文档的过程。

系统分析阶段产生的系统规格说明书和项目规划是软件需求分析的基础,分析人员需要从软件的角度对其进行检查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主要是需求规格说明书,该成果又是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直至维护的主要基础。

软件过程的定义与模型

软件过程的定义与模型
过程定义了运用方法的顺序,应该交付的文档资料,为保证软件质量和 协调变化所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以及标志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任务完成的里 程碑。通常,使用生命周期模型简洁地描述软件过程。生命周期模型规定了 把生命周期划分为哪些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执行顺序,因此也称为过程模型。
5
第二节
软件生命周期
• 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 • 传统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模型适用的范围极为广泛,但是对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29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软件需求常 常发生变化,强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更快速的开发软件,同时软件 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新。传统的方法在开发时效上时常面临挑 战,因此,强调快捷、小文档、轻量级的敏捷开发方法开始流行。 敏捷方法是一种轻量级的软件工程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软件工程 方法,它更强调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变化的必然性,通过团队成 员之间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合理的机制来有效地响应变化。
11
几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5.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步骤。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产品中存在的 软件缺陷,进而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在软件开发的实践中,软件缺陷的产生是必然 的。软件缺陷发现得越晚,弥补缺陷所需的成本就越高,损失也就越大。为了尽早发 现软件缺陷,有效地进行软件测试是必须的。按照测试点的不同,测试可以分为单元 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17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的基本思想是快速建 立一个能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原型系 统,让用户在计算机上试用它,通过 实践来了解目标系统的概貌。通常, 用户试用原型系统之后会提出许多修 改意见,开发人员按照用户的意见快 速地修改原型系统,然后再次请用户 试用……反反复复地改进,直到原型 系统满足用户的要求。

习题参考答案-软件测试技术(第2版)-谭凤-清华大学出版社

习题参考答案-软件测试技术(第2版)-谭凤-清华大学出版社

《软件测试技术》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软件测试基础一、判断题1、验证意味着确保软件正确无误地实现软件的需求,开发过程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T )2、调试的目的是发现bug。

(F )3、软件缺陷主要来自产品说明书的编写和产品方案设计。

(T )4、在实际的软件测试工作中,不论采用什么方法,由于软件测试情况数量极其巨大,都不可能进行完全彻底的测试。

(T )5、测试人员可以不懂编程。

( F )二、选择题1、软件是程序和(B )的集合。

A、代码B、文档C、测试用例D、测试2、严重的软件缺陷的产生主要源自(A)。

A、需求B、设计C、编码D、测试3、Fixed的意思是指:( C )A、该BUG没有被修复,并且得到了测试人员的确认B、该BUG被拒绝了,并且得到了测试人员的确认C、该BUG被修复了,并且得到了测试人员的确认D、该BUG被关闭了,并且得到了测试人员的确认4、降低缺陷费用最有效的方法是(B )。

A、测试尽可能全面B、尽可能早的开始测试C、测试尽可能深入D、让用户进行测试5、以下不属于应用系统中的缺陷类型的是:( B )。

A、不恰当的需求解释B、用户指定的错误需求C、设计人员的习惯不好D、不正确的程序规格说明三、简答题1、请简述一条软件缺陷(或者叫Bug)记录都包含了哪些内容?2、请简述软件测试的定义?第2章软件测试类型一、判断题1、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找出软件的缺陷。

( T )2、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

(T )3、测试人员要坚持原则,缺陷未修复完坚决不予通过。

( F )4、负载测试是验证要检验的系统的能力最高能达到什么程度。

( F )5、V模型不能适应较大的需求变化。

( T )二、选择题1、测试环境中不包括的内容是( A )A、测试所需文档资料B、测试所需硬件环境C、测试所需软件环境D、测试所需网络环境2、某软件公司在招聘软件测试工程师时,应聘者甲向公司做如下保证:(1)经过自己测试的软件今后不会再出现问题(2)在工作中对所有程序员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某个程序编写的程序发现的问题多,就重点审查该程序,以免不利于团结(3)承诺不需要其他人员,自己就可以独立进行测试工作(4)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把所有问题都找出来,绝不罢休根据自己所学的软件测试知识,应聘者甲的保证( D )A、(1)(4)是正确的B、(2)是正确的C、都是正确的D、都是错误的3、用不同的方法可将软件测试分为白盒法和黑盒法,或者(C)和静态测试。

软件工程各章名词解释

软件工程各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个三分 五个十五分第一章 绪论1. 软件2. 文档3. 软件工程4. 软件工程过程5. 软件生存周期6.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第二章 软件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开发计划1. 投资回收2. 纯收人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1. 需求分析2. 数据流3. 数据字典4. 加工5. 数据流图第四章 软件概要设计1. 模块2. 模块化3. 抽象4. 信息隐蔽5. 模块独立性6. 耦合性7. 无直接耦合8. 数据耦合9. 标记耦合10. 控制耦合11. 公共耦合12. 内容耦合13. 内聚性14. 偶然内聚15. 逻辑内聚16. 时间内聚17. 通信内聚18. 顺序内聚19. 功能内聚第五章 软件详细设计1. PAD2. 过程设计语言(PDL)第六章 软件编码1. 程序设计风格2. 程序可移植性第七章 软件测试1. 语句覆盖2. 判定覆盖3. 条件覆盖4. 判定/条件覆盖5. 条件组合覆盖6. 路径覆盖7. 环路复杂性8. 黑盒测试9. 白盒测试10. 驱动模块11. 桩模块12. 单元测试13. 集成测试14. 确认测试15. 调试第八章 软件维护1. 维护2. 校正性维护3. 适应性维护4. 完善性维护5. 预防性维护6. 软件可维护性第九章 软件开发的增量模型1. 原型第十章 面向对象的方法1. 对象2. 类3. 消息4. 方法5. 继承性6. 单重继承7. 多重继承8. 多态性9. 抽象10. 信息隐藏11. 链12. 关联第十一章 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1. 软件可靠性2. 效率3. 可维护性4. 可移植性5. 可互操作性6. 适应性7. 可重用性8. 软件设计质量9. 软件程序质量10. 冗余第十二章 软件工程管理1. 软件配置管理2. 软件配置项3. 基线4. 文档第十三章 软件开发环境1. 软件开发环境2. 软件工具3. CASE4. CASE生存期5. CASE工作台软件工程自考名词解释答案第一章 绪论1. 计算机程序及其说明程序的各种文档.2. 文档是有关计算机程序功能,设计,编制,使用的方案或图形资料.3. 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来定义,开发,维护软件的一门学科.4. 软件工程过程规定了获取,供应,开发,操作和维护软件时,要实施的过程,活动和任务.5.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一个软件从得出开发要求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6.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第二章 软件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开发计划1. 投资回收期就是使累计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的投资费用所需的时间.2. 在整个生存周期之内的累计经济效益(折合成现在值)与投资之差.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1. 需求分析是指开发人员要准确理解用户的要求,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将用户非不甘落后将用户非不甘落后 需求陈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再由需求定义转换到相应的形式功能规约(需求规格说明)的过程.2. 数据流是数据在系统内传播的路径,因此由一组成分固定的数据项组成.3. 数据字典(Data Dic onary, 简称DD)就是用来定义数据流图中的各个成分的具体含义的,它以一种准确的,无二义性的说明方式为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维护提供了有关元素的一致的定义和详细的描述.4. 加工又称为数据处理,是对数据流进行某些操作或变换.5. 数据流图,简称DFD,是SA方法中用于表示系统逻辑模型的一种工具,它以图形的方式描绘数据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过程.第四章 软件概要设计1. 模块在程序中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或者是单独命名和编址的元素,在软件的体系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2.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要求的功能.3. 抽象是认识复杂现象过程中使用的思维工具,即抽出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性而暂不考虑它的细节,不考虑其他因素.4. 信息隐蔽指在设计和确定模块时,使得一个模块内包含信息(过程或数据),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5. 模块独立性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的子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6.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序的一种度量.7. 无直接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模块的控制与调用,它们之间不传递任何信息.8. 数据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有调用关系,传递的是简单的数据值,相当于高级语言的值传递.9. 标记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是数据结构,如高级语言的数组名,记录名,文件名等这些名字即为标记,其实传递的是这个数据结构的地址.10. 控制耦合指一个模块调用另一个模块时,传递的是控制变量(如开关,标志等),被调模块通过该控制变量的值有选择地执行块内某一功能.11. 公共耦合指通过一个公共数据环境相互作用的那些模块间的耦合.公共数据环境可是是全程变量或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内存的公共覆盖区及任何存储介质上的文件,物理设备等(也有将共享外部设备分类为外部耦合).12. 当一个模块直接使用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或通过非正常口转入另一个模块内部,这种模块之间的耦合为内容耦合.13. 内聚块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14. 偶然内聚指一个模块内的各处理元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15. 逻辑内聚指模块内执行个逻辑上相似的功能,通过参数确定该模块完成哪一个功能.16. 把需要同时执行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模块为时间内聚模块.17. 通信内聚指模块内所有处理元素都在同一个数据结构上操作(有时称之为信息内聚),或者指各处理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或者产生相同的输出数据.18. 顺序内聚指一个模块中各个处理元素都密切相关于同一功能且必须顺序执行,前一功能元素的输出就是下一功能元素的输入.19. 功能内聚指模块内所有元素共同完成一个功能,缺一不可.因此模块不能再分割.第五章 软件详细设计1. PAD图指问题分析图(Problem Analysis Diagram),是一咱算法描述工具,它是一种由左往右展开的二维树型结构.PAD图的控制流程为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地执行.2. 过程设计语言(Process Design Language,简称PDL),也称程序描述语言(Program Descrip on Language),又称为伪码.它是一种用于描述模块自法设计和处理细节的语言.第六章 软件编码1. 程序设计风格指一个人编制程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习惯逻辑思路等.2. 指程序从一个计算机环境移值到另一个计算机环境的容易程序.第七章 软件测试1. 语句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被测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2. 判定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被测程序中每个判定表达式至少获得一次”真”和”假”值,从而使程序的每一个分支至少都通过一次.3. 条件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判定表达工中每个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出现一次.4. 判定/条件覆盖标准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出现一次,并使每个判定表达式所有可能的结果也至少出现一次.5. 条件组合覆盖是比较强的覆盖标准,它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的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6. 路径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覆盖被测程序中所有可能的路径.7. McCabe定义程序图的环路为程序图中区域的个数.区域个数为边和结点圈定的封闭区域数加上图形外的区域数1.8. 黑盒测试是功能测试又称为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9. 白盒测试是对程序中尽可能多和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检验内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是否有错,实际的运行状态与预期的状态是否一致.10. 驱动模块是用来模拟被测模块的上级调用模块的模块,功能要比真正的上级模块简单得多,它只完成接受测试数据,以上级模块调用被测模块的格式驱动被模块,接收被测模块的测试结果并输出.11. 桩模块用来代替被测试模块所调用的模块它的作用是返回被测模块所需的信息.12. 单元测试指对源程序中每一个程序单元进行测试,检查各个模块是否正确实现规定的功能,从而发现模块在编码中或算法中的错误.13. 集成测试是指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测试,故也称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14. 确认测试又称有效性测试.是为了检查软件的功能与性能是否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确定的指标相符合所进行的测试.15. 调试是为了确定错误的原因和位置,并改正错误所进行的工作,因此调试也称为纠错.第八章 软件维护1. 在软件运行/维护阶段对软件产品所进行的修改就是维护.2. 为了识别和纠正错误,修改软件性能上的缺陷,应进行确定和修改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校正性维护.3.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据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使应用软件适应这种变化而修改软件的过程称为适应性维护.4. 在犯罪分子件运行时期中,用户往往会对软件提出新的功能要求与性能要求.这种增加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提高软件运行效率而进行的维护活动称为完善性维护.5.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而对软件进行的修改称为预防性维护.6. 软件可维护性是指软件能够被理解,校正,适应及增强功能的容易程度.第九章 软件开发的增量模型1. 软件开发中的原型是软件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的版本,它反映了最终系统的重要特性.第十章 面向对象的方法1. 对象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从最简单的整数到复杂的飞机等均可看作对象,它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示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2. 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3. 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构造叫做消息.4. 类中操作的实现过程叫做方法,一个方法有方法名,参数,方法体.5. 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6. 在类层次中,子类只继承一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称为单重继承.7. 在类层次中,子类继承了多个父亲的数据结构和方法,称为多重继承.8. 多态性是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作用于多用户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结果.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多态性.9. 抽象是指强调实体的本质,内在的属性,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属性.10. 信息隐蔽是指所有软件部件内部都有明确的范围以及清楚的外部边界每个软件部件都有友好的界面接口,软件部件的内部实现与外部可访问性分离.11. 链表示对象间的物理与概念联结.12. 关联表示类之间的一种关系,就是一些可能的链的集合.第十一章 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1. 软件按照设计要求,在规定时间和条件下不出故障,持续运行的程度.2. 为了完成预定功能,软件系统所需的计算机资源和程序代码数量的程度.3. 找到并改正程序中的一个错误所需代价的程度.4. 将一个软件系统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移植到另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中运行时所需的工作量.5. 将一个系统耦合到另一个系统所需的工作量.6. 修改或改进一个已投入运行的软件所需工作量的程度.7. 一个软件能再次用于其他相关应用的程度.8. 设计的规格说明书要符合用户的要求.9. 程序要按照设计规格说明所规定的情况正确执行.10. 冗余是指实现系统规定功能是多余的那部分资源,包括硬件,软件,信息和时间.第十二章 软件工程管理1. 软件配置管理,简称SCM,是一组管理整个软件生存期各阶段中变更的活动是一组管理整个软件生存期各阶段中变更的活动2. 软件配置项是软件工程中产生的信息项,它是配置管理的基本单位.3. 基线是软件生存期中各开发阶段的一个特定点,它的作用是把开发各阶段工作的划分更加明确化,使本来连续的工作在这些点上断开,以便于检查与肯定阶段成果.4. 文档是指某种数据媒体和其中所记录的数据.在软件工程中,文档用来表示对需求,工程或结果进行描述,定义,规定,报告或认证的任何书面或图示的信息.它们描述和规定了软件设计和实现的细节,说明使用软件的操作命令.第十三章 软件开发环境1. 软件开发环境是相关的一组软件工具集合,它支持一定的软件开发方法或按照一定的软件开发模型组织而成.2. 软件工具是指为支持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维护,模拟,移植或管理而研制的程序系统.3. CASE是一组工具和方法的集合,可以辅助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软件开发.4. 一个组织中的CASE系统从被始需求到完全废弃这一生存期.5. 一个CASE工作台是一组工具集,支持像设计,实现或测试等特定的软件开发阶段.。

【软件体系结构】 复习

【软件体系结构】 复习

第一章1. 体系结构发现、演化、重用体系结构发现解决如何从已经存在的系统中提取软件的体系结构,属于逆向工程范畴。

由于系统需求、技术、环境、分布等因素的变化而最终导致软件体系结构的变动,称之为软件体系结构演化。

体系结构重用属于设计重用,比代码重用更抽象。

由于软件体系结构是系统的高层抽象,反映了系统的主要组成元素及其交互关系,因而较算法更稳定,更适合于重用。

2.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问题定义—>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软件实现3.评价软件体系结构的方法权衡分析方法(ATAM方法),软件体系结构分析方法(SAAM方法),中间设计的积极评审(ARID方法)第二章1. 建模结构模型:研究结构模型的核心是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以体系结构的构件,连接件和其他概念来刻画结构。

并力图通过结构来反映系统的重要语义内容。

框架模型:与结构模型类似,但不太侧重细节,而侧重于整体结构。

动态模型:是对结构和框架模型的补充,研究系统大颗粒的行为性质。

过程模型:研究构造系统的步骤和过程,结构是遵循某些过程脚本的结果。

功能模型:认为体系结构是由一组功能构件按层次组成,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

功能模型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框架模型。

4+1视图模型:逻辑视图、进程视图、物理视图、开发视图和场景视图逻辑视图主要支持系统的功能需求,即系统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服务。

在逻辑视图中,系统分解成一系列的功能抽象,这些抽象主要来自问题领域。

这种分解不但可以用来进行功能分析,而且可用作标识在整个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的通用机制和设计元素。

在面向对象技术中,通过抽象、封装和继承,可以用对象模型来代表逻辑视图,用类图来描述逻辑视图开发视图通过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模型图和子系统图来描述。

进程视图侧重于系统的运行特性,主要关注一些非功能性的需求。

物理视图主要考虑如何把软件映射到硬件上。

逻辑视图和开发视图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而进程视图和物理视图描述系统的动态结构。

软件过程管理 (4)

软件过程管理 (4)

用户测试 运行原型
chapter__3
32
原型开发过程
建立原 型目标
定义原 型功能
开发 原型
评估 原型
原型规划
框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
可执行原型
评估报告
chapter__3
33
原型模型分类
原型是项目系统中的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 面的工作模型。 l 抛弃型原型:用于试验某些概念,试 验完系统将无用处 l 进化型原型:原型系统不断被开发和 被修正,最终它变为一个真正的系统。
当你对一个定义得很好的版本进行维护或将一个产品移植到一 个新的平台上,可以采用瀑布模型。 在质量需求高于成本需求和进度需求的时候,可以采用瀑布模 型。
n
n
chapter__3
24
瀑布模型的缺陷
n
n n
n
n
在项目开始的时候,用户常常难以清楚地给出所有需求;用户与 开发人员对需求理解存在差异。 很少软件项目按照顺序模型进行,不能很好地支持迭代。 缺乏灵活性,因为瀑布模型确定了需求分析的绝对重要性,但是 在实践中要想获得完善的需求说明是非常困难的,导致“阻塞状 态”。反馈信息慢,开发周期长。 只有到了整个项目的后半段时间,客户才能看到软件的模样。一 个没有及时发现的错误,可能导致灾难。 虽然存在不少缺陷,瀑布模型经常被嘲笑为“旧式的”,但是在 需求被很好地理解的情况下,仍然是一种合理的方法。
一、生存期模型定义 二、常用生存期模型 三、案例分析

chapter__3
3
建筑工程类项目典型生存期模型
chapter__3
4
制药项目典型生存期模型
chapter__3
5
生存期模型选择

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第3章软件开发过程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第3章软件开发过程管理

3.4.2 质量体系、质量手册和质量计 划
质量体系
─ 指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或潜在) 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 成的有机整体。
质量手册 ─ 是描述企业质量体系的文件。
质量计划
─ 是质量管理(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 第一过程域 。
3.4.2 质量体系、质量手册 和质量计划
ISO9000
所谓“ISO9000”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一个质量保证标准,而是一 族系列标准的统称。
作用
─ 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份 额;
─ 获得了国际贸易“通行证”,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 ─ 节省了第二方审核的精力和费用; ─ 在产品品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有效地避免产品责任; ─ 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指导
ISO9000质量标准与CMM体系
3.4.3 项目质量计划的内容
项目实施总体目标
─ 质量 ─ 时间 ─ 成本 三者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其中任一项目标变 化,都会引起另两个目标变化,并受其制约。
项目分类
─ 质量倾斜型体系 ─ 工期倾斜型体系 ─ 成本倾斜型体系
3.4.3 项目质量计划的内容
SW-CMM简介
为了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199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 件工程研究所(CMU/SEI)将软件过程成熟度框架进化为软件能 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简 称SW-CMM),并发布了最早的SW-CMM 1.0版。
SW-CMM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 ,阶梯共有五级。
编码规格说明

第3章UML建模工具简介

第3章UML建模工具简介
StarUML(简称SU),是一种创建UML类图,生成类 图和其他类型的统一建模语言(UML)图表的工具。 StarUML是一个开源项目之一发展快、灵活、可扩展 性强。
3.2 StarUML安装与配置
本节主要从StarUML的安装过程及必要的配置进行介 绍。
3.2.1 StarUML的安装
(2)单击“Next”按钮,进入许可协议选择界面,如 图3.6所示。
3.2.1 StarUML的安装
图3.6 “License Agreement”界面
3.2.1 StarUML的安装
(3)阅读完相关条约后选择第一个单选按钮,出现 “Next”按钮后单击它,即进入安装路径的设置页面, 如图3.7所示。
首先下载StarUML安装包,本章及本书中介绍的是 StarUML5.0.2版本,也是现在用的最多的版本。
(1)双击启动staruml-5.0-with-cm.exe,进入安装向导 界面,如图3.5所示。
3.2.1 StarUML的安装
图3.5 StarUML5.0.2安装界面
3.2.1 StarUML的安装
PowerBuilder,Delphi,VB等相配合使用来缩短开发 时间和使系统设计更优化。
3.1.3 PowerDesigner
图3.3 PowerDesiU),是一款开放源码的UML开发工 具,是由韩国公司主导开发出来的产品,可以直接到 StarUML网站下载。
3.1常用UML建模工具
在UML的发展中有很多工具被使用,其中比较有代表 性的有Rational Rose、PowerDesigner等,这里提出四 种工具加以介绍
3.1.1 Rational Rose
Rational Rose是Rational公司出品的一种面向对象的统 一建模语言的可视化建模工具。用于可视化建模和公 司级水平软件应用的组件构造。ROSE是直接从UML 发展而诞生的设计工具,它的出现就是为了对UML建 模的支持,

建筑信息模型(BIM)概论第三章 BIM软件体系

建筑信息模型(BIM)概论第三章 BIM软件体系

·参数规则有局限性·不支持 复杂的曲面建模·当模型稍大, 运行速度会减慢
·模型工具功能强大,涉及范 围广泛·支持多种复杂建模方 式·多层次的支持开发自定义 参数对象和组件
·界面直观、易学·有海量对 象库·具有丰富的支持施工与 设备管理的应用
·界面繁琐,不易上手,不易 掌握·对象库较少
·对全局更新参数规则有局限 性·对大型项目的处理会遇到 缩放问题,需进行分割·建筑 功能较强,其他专业模块较弱
3.1.2 BIM应用软件的分类
• 在BIM的应用中,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进度、不同的使用方,人 们也意识到要完成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应用一个软件是很难做到的,它需 要多个软件的协同合作。
• BIM应用软件,是指基于BIM技术的应用软件,亦指支持BIM技术应用的软 件。也就是说,既包括在buildingSMART International(bSI)获得IFC认证的 BIM软件,也包括用于某一专业、某一周期的BIM相关应用软件。
BIM初步概念建模软件
SketchUp Pro: 操作简单,上手快速,简单的推拉功能就可以快速的生产3D几何形体,并自带大量门、窗、柱等组 件库,大大简化了三维建模的过程,能够让设计者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设计上。
Bim核心建模软件(BIM Authoring Software)
是BIM技术应用中的基础。它不再仅仅是建筑层面上的建模,而是涉及到结构、设备、施 工等专业多学科的综合协同建模。
开发了第一代CAD软件。如SKETCHPAD、 IGL等一系列交互式绘图软件。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
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 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
16位计算机的逐渐普及
CAAD系统发展:从建筑专业特点出发,以 二维图形为基础,将过去CAD中通用绘图功能结 合建筑技术加以改进,还具备了初步分析、评价 功能。

《软件工程》课件第3章 软件设计

《软件工程》课件第3章 软件设计
第3章 软件设计
第3章 软件设计
3.1 软件概要设计概述 3.2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 3.3 软件结构准则 3.4 基于IDEF0图的设计方法 3.5 软件详细设计 3.6 软件详细设计表示法 3.7 小结 习题
第3章 软件设计
3.1 软件概要设计概述
3.1.1 概要设计基本任务 1.设计软件系统结构(简称软件结构) 为了实现目标系统,最终必须设计出组成这个系
4.评审 在该阶段,对设计部分是否完整地实现了需求中 规定的功能、性能等要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关键 的处理和内外部接口定义正确性、有效性以及各部分 之间的一致性等,都一一进行评审。
第3章 软件设计
3.1.2 软件概要设计文档 概要设计说明书是概要设计阶段结束时提交的技
术文档。按国标GB8576—88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 件编制指南》规定,软件设计文档可分为“概要设计 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和“数据库设计说明 书”。
在大多数情况下,模块间的控制耦合并不是必需的, 可以将被调模块内的判定上移到调用模块中去,同时将 被调模块按其功能分解为若干单一功能的模块,将控制 耦合改变为数据耦合。
第3章 软件设计
(5) 公共耦合:指通过一个公共数据环境相互作 用的那些模块间的耦合。公共数据环境可以是全程变 量或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区、内存的公共覆盖区及 任何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和物理设备等(也有将共享外部 设备分类为外部耦合的)。
概要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引言:编写目的,背景,定义,参考资料。 (2) 总体设计:需求规定,运行环境,基本设计 概念和处理流程,结构。
第3章 软件设计
(3) 接口设计:用户接口,外部接口,内部接口。 (4) 运行设计:运行模块组合,运行控制,运行时 间。 (5)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 设计,数据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6)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出错信息,补救措施,系 统恢复设计。

软件工程第3章--软件需求分析

软件工程第3章--软件需求分析

2.4.4 用途
画数据流图的基本目的是利用它作为交流信息的工 具。分析员把他对现有系统的认识或对目标系统的 设想用数据流图描绘出来,供有关人员审查确认。 由于在数据流图中通常仅仅使用4种基本符号,而 且不包含任何有关物理实现的细节,因此,绝大多 数用户都可以理解和评价它。
数据流图应该分层,并且在把功能级数据流图细化 后得到的处理超过9个时,应该采用画分图的办法, 也就是把每个主要功能都细化为一张数据流分图, 而原有的功能级数据流图用来描绘系统的整体逻辑 概貌。
2.5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 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
任何字典最主要的用途都是供人查阅对不了解的条 目的解释,数据字典的作用也正是在软件分析和设 计的过程中给人提供关于数据的描述信息。
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共同构成系统的逻辑模型,没 有数据字典数据流图就不严格,然而没有数据流图 数据字典也难于发挥作用。只有数据流图和对数据 流图中每个元素的精确定义放在一起,才能共同构 成系统的规格说明。
5. 接口需求
接口需求描述应用系统与它的环境通信的格式。常 见的接口需求有:用户接口需求;硬件接口需求; 软件接口需求;通信接口需求。
6. 约束
设计约束或实现约束描述在设计或实现应用系统时 应遵守的限制条件。在需求分析阶段提出这类需求, 并不是要取代设计(或实现)过程,只是说明用户或 环境强加给项目的限制条件。常见的约束有:精度; 工具和语言约束;设计约束;应该使用的标准;应 该使用的硬件平台。
3.4 实体-联系图
为了把用户的数据要求清楚、准确地描述出来,系 统分析员通常建立一个概念性的数据模型(也称为 信息模型)。概念性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问题的数 据模型,是按照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建立的模型。它 描述了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数据,它反映了用户的现 实环境,而且与在软件系统中的实现方法无关。

软件工程第三章

软件工程第三章

3.2.1、结构化分析(SA) 3.2.1、结构化分析(SA)方法
2、数据流图 (1)、数据流图的组成 “ 四大组成部分:外部实体(也就是数据的源点或终 点)、处理、数据流和数据存储
3.2.1、结构化分析(SA) 3.2.1、结构化分析(SA)方法
2、数据流图 (2)、数据流图的符号 “ a、基本符号 b、附加符号: * ——表示数据流之间是“与”的关系。 + ——表示数据流之间是“或”的关系。 ⊕ ——表示只能从中选一个(互斥关系)。
数据流图实例:××培训中心管理系统

3.2.1、结构化分析(SA) 3.2.1、结构化分析(SA)方法
数据流图实例:××培训中心管理系统

3.2.1、结构化分析(SA) 3.2.1、结构化分析(SA)方法
3、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 “ 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当数据流图 和对数据流图中每个元素的精确定义(数据字典)放 在一起时,才能共同构成系统的规格说明
1、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 前期(20 世纪70 年代): “ 主要研究以处理数据为主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称 JSP(Jackson Structured Programming)方法 后期(20世纪80 年代): 集中研究软件系统的开发,称JSD(Jackson System Development)方法
3.2.4、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 Warnier方法 3.2.4、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Warnier方法 系统开发方法、
1、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 基本思想是从数据结构出发建立对应的程序结构, “ 适合于设计企事业事务管理类的数据处理系统。
3.2.4、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 Warnier方法 3.2.4、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Warnier方法 系统开发方法、

第三章软件过程模型

第三章软件过程模型

第三章软件过程模型1.简述软件过程、软件⽣存周期、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存周期模型)三者之间的概念区别。

(1)软件过程:软件⽣存周期中的⼀系列相关过程所涉及的活动(2)软件⽣存周期:软件也有⼀个从⽣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般称之为软件的软件⽣存周期或⽣命周期。

(3)软件过程模型:⼀个包括软件产品开发、运⾏和维护中有关过程、活动和任务的框架,覆盖了从系统的需求定义到系统的使⽤终⽌。

2.软件过程就是软件开发过程么?为什么?软件过程不是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存周期中的⼀系列相关活动所涉及的活动,⽽软件⽣存周期是软件从⽣到死的过程,包含软件的开发过程。

3.请选择两个常见的软件过程模型,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并对它们进⾏⽐较。

(1)瀑布模型:将软件⽣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设计、实现、测试、运⾏和维护这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上⽽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逐级下落。

从本质来讲,它是⼀个软件开发架构,开发过程是通过⼀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每个阶段都会产⽣循环反馈,是⽂档驱动型的模型。

(2)原型模型:利⽤原型法技术尽可能快地构造⼀个实际系统的简化模型。

⽐较:瀑布模型适⽤于已经确定好的、深思熟虑过的模型,⽽且⼀旦确定好,再进⾏加⼯或改动会造成很⼤的影响。

⽽原型模型适⽤于不能预先确切定义需求的软件项⽬,能够快速建⽴⼀个软件模型,⽽且软件的模型是在⼀次次的原型模型的迭代中修改完善的。

4.瀑布模型和其他常见模型有什么关联和区别?(1)瀑布模型与原型模型:瀑布模型适⽤于规模较⼤的软件,是⽂档驱动型的模型,⽽且瀑布模型⼀旦成型以后更改很⿇烦,但是原型模型更改很容易,⽽且采取原型模型的软件就是通过不断的更改达到对软模型的完善。

两者的关联是通过不断迭代(2)瀑布模型与增量模型:增量模型的某些阶段是按照瀑布模型的整体⽅式进⾏开发,但是两者的区别是增量模型将设计模块分成了⼏个部分,可以同时进⾏设计,原型模型不⾏。

《软件工程》各章课后习题答案

《软件工程》各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参考答案1.什么是软件危机?它们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决不仅仅是不能正常运行的软件才具有的,实际上,几乎“所有软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

它们有以下表现:(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普及深入的趋势。

出现软件危机的主要原因(1)与软件本身的特点有关(2)与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正确有关2.假设自己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总工程师,当把图1.1给手下的软件工程师们观看,告诉他们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时,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要求在错误进入软件之前就清楚它们是不现实的,并举例说:“如果一个故障是编码错误造成的,那么,一个人怎么能在设计阶段清除它呢?”应该怎么反驳他?答: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进行修改付出的代价是很不相同的,在早期引入变动,涉及的面较少,因而代价也比较低;在开发的中期,软件配置的许多成分已经完成,引入一个变动要对所有已完成的配置成分都做相应的修改,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逻辑上也更复杂,因此付出的代价剧增;在软件“已经完成”时在引入变动,当然付出的代价更高。

一个故障是代码错误造成的,有时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修改的成本是很小的,因为这不是整体构架的错误。

3.什么是软件工程?它有哪些本质特征?怎么用软件工程消除软件危机?软件工程是指导知道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技术方法结合起来,以经济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有效地维护它,这就是软件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的需求分析和定义 体系结构设计 构件库建立 应用软件构建 测试和发布
构件集成模型
需求分析和定义 体系结构设计 构件库建立 应用软件构建 测试和发布
1:N
构件集成模型存在问题
模型由于采用自定义的组装结构标准,缺乏通用的组 装结构标准,这样就引入了比较大的风险。
可复用性和软件高效性不容易协调,需要比较有经验 的开发人员。
瀑布模型示意图
瀑布模型
它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开发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阶段 顺序展开的。
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 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是维护软件产品时必不可少的,
没有文档的软件几乎是不可能维护的。 瀑布模型是一种文档驱动的过程模型
瀑布模型特点
顺序性和依赖性 推迟实现 质量保证的观点 是一种线性模型 强调文档的作用
不断地关注优秀的技能和好的设计会增强敏捷能力。 简单是最根本的。 最好的构架、需求和设计出于自组织团队。
核心工作流
统一过程准则
准则
迭代的开发软件 需求管理 基于构件的体系结构 可视化软件建模 验证软件质量 控制软件的变更
统一过程主要的优点是提高了团队生产力
3.7 敏捷过程
敏捷不是一个过程,是一类过程的统称。 敏捷方法的两大主要特征:
对“适应性”的强调 对“人”的关注
做法:
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 险;
Hale Waihona Puke 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 计划。
螺旋模型是风险驱动的模型
3.5 构件集成模型
构件集成模型是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 构件集成模型:
整个系统模块化 复用构件库中的软件构件
构件集成模型是演化形的,开发过程是迭代的 5个阶段:
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 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 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
增量方式包括:
增量开发: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开发部分工作软件
增量提交: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增量方式向用户提交工作 软件及相应文档
增量模型融合了线性顺序模型的基本成份和原型实现 模型的迭代特征。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是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 型模型的迭代开发模型
强调了其他模型均忽略了的风险分析:
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
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每一个周期都包括需求定义、风险分析、工程实现和 评审
螺旋模型示意图
螺旋模型活动
四个象限分别代表了以下活动: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开 发的限制条件;
快速响应:引入迭代式的开发手段 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分解为若干个小的迭代周期 获取切实有效的客户反馈 提出12条基本原则
敏捷开发12条原则
我们最优先要做的是通过尽早的、持续的交付有价值 的软件来使客户满意。
即使到了开发的后期,也欢迎改变需求。敏捷过程利 用变化来为客户创造竞争优势。
经常性地交付可以工作的软件,交付的间隔可以从几 个星期到几个月,交付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第3章 软件过程模型(内容提要)
瀑布模型 增量模型 螺旋模型 协同开发模型 面向对象模型 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
3.1 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称之为 软件的软件生存周期或生命周期(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
软件生存周期可划分为定义、开发和运行三个时期, 每个时期又细分为若干个阶段。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 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 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制 和管理。
3.6 统一过程模型
统一过程(Unified Process,UP) 是风险驱动的、基 于用例技术的、以架构为中心的、迭代的、可配置的 软件开发流程。
统一过程是以用例驱动的,以架构为中心,迭代和增 量的过程。
统一过程是一个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通用的过程框 架:
初始 细化 构造 移交
统一过程的四个阶段
增量构造模型
需求分析 设计 编码1 测试1
编码2 编码3
测试2 测试3
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一个可运行的完整产品, 而是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可运行产品的一个子集。
存在缺陷:
加入构件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 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使软件过程的控制失
去整体性。
3.4 螺旋模型
统一过程五个核心工作流
需求(Requirements Capture):致力于开发正确的系统 分析(Analysis):更精确地理解需求 设计(Design):深入理解与非功能性需求和约束相联
系的问题 实现(Implementation):实现系统与集成 测试(Test):验证实现的结构
在整个项目开发期间,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必须天天 都在一起工作。
围绕被激励起来的个体来构建项目,给他们提供所需 的环境和支持,并且信任他们能够完成工作。
敏捷开发12条原则(续)
在团队内部,最具有效果并富有效率的传递信息的方 法,就是面对面的交谈。
工作的软件是首要的进度度量标准。
敏捷过程提倡可持续的开发速度。责任人、开发者和 用户应该能够保持一个长期的、恒定的开发速度。
软件生存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项目计划、需求分析 、软件设计、编码与测试、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有 包含一系列的活动。
3.2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 和定义、设计、实现、测试、运行和维护这6个阶段 ,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 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从本质来讲,它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开发过程是通 过一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 产品发布和维护,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
瀑布模型存在问题
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 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用户只有在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 经常遇到等待其他成员完成其所依赖的任务情况。
3.3 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也称为渐增模型,是 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以一系列的增量方式开发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