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教学》编辑部稿约
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_1
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发布时间:2021-11-09T03:54:58.16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7期作者:宋梅芬[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来积累一定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决策的过程中巧妙的应用平时的积累来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中的表达方式宋梅芬麒麟区第六中学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来积累一定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决策的过程中巧妙的应用平时的积累来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中的表达方式,并积极的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从而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用阅读以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有效结合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语文学习重读和写相配合是值得借鉴的,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写作来服务的学生,只有通过写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中的表达含义,同时阅读也是一个长知识长见识的过程,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积累更多优秀的语句和文章的框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写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强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库,让读书与写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一种习惯,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教学的意义语文这一门学科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与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和写作的内容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做到了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含义,并让学生通过写作的形式进一步的巩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6446871
开放的姿态 自觉与当今世界教育发
展 接 轨 ,共 享 国 际上 的教 育 信 息 资 源 ,深入 而 系统 地 研 究 中外 教 育理 论 和 实践 , 博观 精考 , 地 进 行总 科学 结 , 判 地进 行 选择 , 植 于本 国教 批 根
随 着教 育 改 革的 深 化和 教 育现
代 化 建 设进 程 的 加速 ,更 加重 视 和
维普资讯
科 研 园 地 教 育 科 研
域 ,以教 育 实 践发 展 与 教育 理 论深 化 为 背景 ,教 育学 科 内 部纵 向分化 出一 大 批分 支 学科 ,形 成 了教 育研 究 的 新 方 向 ,教 育学 科 与其 它学 科 “ 联姻 ” 向分化 形 成新 的 边缘 教 育 横 学 科 ,使 教 育研 究 须 综 合 多学科 的 知 识进 行 交 叉研 究 。 这种 系 统化 、 专 门化 且具 有 内 部逻 辑 联 系的 教 育学 日趋 成熟 ,并 呈现 出全 方位 、多 层 系的 科学 化 , 根 本 上说 , 是要 按 从 就 照 教 育 学科 的 内部 关 系 、结 构从 整 体 上 研 究和 发 展教 育 学 科 ,自觉促 进 教 育 学科 体 系 的高 度 分化 和 高度 综 合 ,进 而 以整体 的 功 能作 用 于教 育活 动 的各 个 方面 、 个 领域 , 各 以推 动 教 育 的全 面进 步 。 因此 , 育研 究 教 工 作 者 应强 化教 育 学科 群 意识 。
三 、 育 研 究体 系科学 化 教
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进行动态研
究 , 研 究 中建立 开 放 、 在 多维 和 创造
批判性反思 ,高度理性地把握和超 越所面对的教育现实 ,根据学科发
展的 内在逻 辑 建 构理 论 系 统 ,从 而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主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主参与学习发表时间:2011-03-11T17:06:10.483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12期作者:王桂芳李月林[导读]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
(诸城市林家村镇桃园小学山东诸城262223)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近几年来我曾观摩过许多语文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的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
但这样的课毕竟是少数。
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教师控制的,理解教师为主导是重“主”而不重“导”,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参与。
因此,语文课堂中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
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
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
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
关于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关于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集合七篇漂亮的小兴安岭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已经三年级了,虽已接触学习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把课文读通,也已初步具有肯定的阅读力量。
但,对“用词精确”这一方面还处于学习和积存阶段,而且他们的观看及表达力量也比拟有限。
因此,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风光,体会用词造句的精确,学习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不同风光的特点进展观看的方法,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材简析《漂亮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文章。
采纳“总——分——总”的构造,根据春、夏、秋、冬的挨次抓住每季景象的不同特点,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漂亮风光和丰富物产,表达了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文章第一自然段概括表达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其次至五自然段分别详细表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照应,紧扣题目。
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布满感染力。
由于它文质兼美,教学时不仅要对学生进展语言文字训练和学法指导,还要通过剖析风光美、文字美、构造美、情感美对学生进展审美教育。
三、目标预定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嫩绿、汇成、观赏、密密层层、拦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珍贵、药材。
又松又软”等词语。
2.体会用词的精确、生动。
学习抓住风光特点,进展观看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
4.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漂亮的风光、丰富的物产,激发喜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预备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师预备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全文学习生字词学习第一、六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宽阔,山河秀丽。
我们曾攀登过黄山的天都峰,曾巡游过河北的赵州桥。
今日我们将一起去东北的(板书:小兴安岭),领会它的漂亮与富裕。
课前你们已去收集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谁能向大家简洁地介绍介绍你所知道的小兴安岭。
35640849
S p r to nd Pr c nc n r to c i u n e to he m a e a a i n a e o e t a i n Te hn q e i Elcr t r l
Va o ia in I d c i ey Co p e l s tc l p rz to n u tv l u ld P a ma Op ia Emiso s in S e t o e r / a s S e to er p c r m ty M s p cr m ty
第2 8卷第 3期 21 00年 9月
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u a H bi n esyf aoatsN tr c neE io ) or l ue U i rt o N tnli ( a a Si c d n n v i r i ie ul e i t
实施"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发布时间:2023-02-17T05:20:59.534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第19期作者:林国妹[导读]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推进,素质教育、林国妹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墩南小学,515200摘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推进,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已成为各阶段教育者热议的话题。
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组织科学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更契合于当前时代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充足的自学空间下获得素养与能力层面的提升。
本文将主要针对“三段五环”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展开探究,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三段五环;新课改;自主学习;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高度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长足的、全面的成长。
通过运用“三段五环”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习得环节,保障课堂教学效率。
为此,应以“三段五环”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一、转变教学角色,夯实学生自主学习基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将课堂主导权紧握在自己手中,学生需要迎合教师的教学进度来调整学习模式,所得到的多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
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要义,导致学生缺乏完整的知识习得过程,并容易使得其陷入僵化思维,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基于此,新时期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运用音乐、视频、故事等工具,或是由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为切入,展示本节课自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所需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依据教师所设计的学习提纲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个体思考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内容,并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为后续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1]。
教育科学学院团委教科团情编辑部章程(暂行)
教育科学学院团委《教科团情》编辑部章程(暂行)(2007年06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教育科学学院《教科团情》编辑部是教科院团委直属的宣传教科团情风采的部门,由教科院团委宣传委员组织管理该部。
第二条《教科团情》编辑部的宗旨是宣教科风采,展基层动态,为教科院团委及各团支部做好宣传服务。
第三条编辑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拥护和支持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学校、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地促进学院团委文化建设和健康发展。
第二章组织机构编辑部成员为编辑部主编、副主编、责编、团讯联络人,编辑部成员以学院利益为重,严格遵守学校、学院和团组织各项规章制度,既明确分工,又互相协作。
编辑部主编任职与职责:一、任职1.主编由共青团教育科学学院委员会直接委任,主要由团委委员(增补委员、候补委员)接任,也可由其它团员接任。
2.主编直接对团委宣传委员负责。
3.主编一名,任期一年。
二、职责1.先制定编辑部的各项工作方针,协调编辑部人员工作。
2.做好与上级组织的联系工作,不定期召开并组织会议。
3.密切联系顾问和指导老师,加强对外联系交流,努力扩大《教科团情》的影响。
4.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各项制度的修改意见,经组织讨论后实行。
编辑部副主编任职于职责:一、任职1.副主编由共青团教育科学学院委员会直接委任,主要在前一任责编、团讯联络人中择优录取,也可由其它团员接任。
2.副主编对主编负责。
3.副主编1-2名,任期一年。
二、职责1.负责《教科团情》整体创意,做好对外约稿和交流工作。
2.协助主编开展工作,接受各支部建议并不断改进编辑工作。
3.指导责编的排版和约稿工作。
做好社员稿件数量登记工作。
编辑部责编任职和职责:一、任职1.责编任职由各团支部推荐和团员自愿申请两种方式,由编辑部主编、副主编及团委委员(增补委员、候补委员)择优录取。
2.责编对副主编负责。
3.责编4-5名,任期一年。
二、职责1.配合主编搞好刊物的审核与出版工作,对《教科团情》的稿件质量负责。
国家教委关于做好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评奖工作的通知-教备[1991]29号
国家教委关于做好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评奖工作的通知正文:---------------------------------------------------------------------------------------------------------------------------------------------------- 国家教委关于做好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评奖工作的通知(1991年5月28日教备〔1991〕29号)出版学术专著是高校出版社的重要任务之一。
据统计,十年来,高校出版社已出版学术专著6000多种。
为检阅高等学校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的成果,肯定广大教师、著者、出版者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出版事业的繁荣做出的贡献,决定在1991年进行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的评奖工作。
现将《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评奖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各高校出版社按照规定,认真做好推荐工作。
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评奖办法为检阅高等学校出版学术专著的成果,肯定广大教师、出版工作者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出版事业的繁荣做出的贡献,经研究,决定在1991年进行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的评奖工作。
一、评奖标准及范围凡高等学校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及有较高的出版质量,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报评奖:1.系统阐述本门学科理论,并且具有一定创见的反映国内外现有学术水平的著作。
2.创造性的总结和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并对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著作。
3.总结和探讨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或深入总结本人或所在单位科研成果,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著作。
4.系统整理我国文化遗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有较大提高和发展的著作。
5.国外名著或重要科学技术著作的优秀译本。
这次评奖的范围是从建社至1990年12月31日止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
推荐教师必读的50本书
推荐教师必读的50本书1.《基础教育论》周宏,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5月2.《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3.《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4.《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5.《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 8年3月6.《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7.《面向新世纪的跨越》周宏,长城出版社,2002年5月8.《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9.《学习心理论》左昌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9月10.《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 00年版11.《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6月12.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13. 《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4.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海南出版社出版,2001年10月15.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6.《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褚树荣老师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7.《中外教育思想全书》周宏等,经济日报出版社,中国物质出版社,1999年10月18.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陆俭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9. 《教育漫话》(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英] 约翰•洛克著,徐诚、扬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20. 《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1. 《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22.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2,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3. 《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8月1日24. 《儿童发展》[美]劳拉·E·贝克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25. 《透视课堂》【美】Thomas L.Good等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12月26.《非常教师》,(美)F. J. Stephenson 主编周渝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27. 《21世纪教育新概念全书》周宏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12月28. 《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29.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30.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美】布兰斯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31.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徐辉、徐仲林撰写,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1月32. 《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3. 《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34. 《教师人文读本》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 03年版35. 《顺生论》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6. 《中国的智慧》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37.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 1年版38. 《创造教育全书》周宏等,经济日报出版社,中国物质出版社,1999年8月39. 《教育的奇迹》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0.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41.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42.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3. 《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4.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5.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46. 《科学家论教育》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7. 《学习概论》左昌伦,长城出版社,2000年10月48.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49. 《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50. 《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晓梦lover发表的日志欢迎光临晓梦lover的博客2008-8-6 10:55:00特别推荐:1.《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学习》长城出版社周宏2.《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4.《学校督导评估操作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中国物质出版社周宏等5.《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课堂素质教育案例全书》长城出版社周宏等7.《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国]杨东平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8.《中国教育家评传》沈灌群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1989年全国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类硕士必读教材)9.《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质出版社周宏10.《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获1997年国家优秀图书奖11.《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朱永新博士(市长)主编1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3.《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义务教育管理》湖北教育出版社周宏14.《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黑柳彻子[日本]2003年8月15.《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屈雅君、刘铁英编译,珠海出版社,2002年7月16.《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7.《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 003年8月18.《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7月19.《素质教育学习提要》(教育部编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20.《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1.《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2.《特长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中国物质出版社周宏等23.《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4.《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6月25.《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 10-?))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26.《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 10-?))江苏教育27.《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28.《向孩子学习》主编:孙云晓;副主编:康丽颖。
《林区教学》编辑部稿约
殳题 I :( 1 不官 超过 2 字) 简 明 、具 体 、确切 ,能 概括 文 章 的特 定 内 容 ,符 合 编制 题 录 、 引 和检 索 的 0 应 索
:
多位 作者 的 署名 之 间用 逗 号隔 开 ,在 作 者署 名下 方 须加 圆括 号标 明作 者 的工 作单 位 全称 ,所在
有 来稿 做适 的修 改 和技 术性 处 理 ,如不 同意改 动者 ,请 送稿 时说 明 。 请 勿 一稿 多投 。 来稿 一律 不 退 , 自本 刊 收稿 之 日起 ,i个 月 内未 收 到处 理通 知者 可 自行 处理 。来稿 一
即赠 送样 刊两 册 ,并 视 具体情 况 酌 发稿酬 。 所有 来稿 应符 合 学 术论 文 的书写 规 范 ,其完 整结 构 依次 为 : 时 可加 副标 题 。
及 邮政 编码 。
:
以第 i人称 客 观地 反 映 文 章 主要 内 容的 信 息 ,具有 独 立性 和 自含性 ,不 分段 ,一 般不 超 过2 0 , 0字 本 文 ” 、 “ ” 、 “ 者 ”之类 的语 气叙 述 。巾文摘 要 以 “摘 要1 为标 识 。 我 笔 【 ” 越 川 :为 反映 论 文 主题 概 念 的 词或词 组 。—般 为3—8 ,应 尽 量从 《 语 主题 词 表 》巾选用 ,多个父 键 个 汉 分号 隔 开 ,中文 火键 词前 以 “关键 词】 『 ' ,为标 识 。
分 l : :按 照 《 巾同 网书 馆分 类 法 》f 版 ) 文 标 引分类 号 。 第4 对论 怀 :按 照 《中国学 术期 刊( 盘版) 光 检索 与评 价 数据 规 范 》的规 定对 论 文标 明相 应 的文献 标志 码 。
方向等。
简介 :在 篇 首 页地脚 列 出作 者 的姓 名 、出生 年份 、性别 、 民族 ( 族可 略 ) 汉 、籍 贯 、职务 、职 称 、学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布时间:2021-05-14T10:07:29.1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1期作者:李雪颖[导读] 情境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勿走进内容空洞、流于形式的教学误区。
李雪颖广西岑溪市筋竹中学 543200【摘要】情境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勿走进内容空洞、流于形式的教学误区。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43-02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英语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引入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结合学习课程有目的地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场景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活跃英语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直观情境构建,奠定英语兴趣基础对于当前的英语教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所提及,这不仅是学生乐于持久投入学习的重要精神动力,还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
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考虑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通常来说,学生兴趣的建立基本来自接触事物中的良好感受,自身的多种感官得到了满足。
为此,教师要初步构建直观的情境,即将课本中的内容以实物或者模拟的真实情境来表现,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增强英语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直观化的情境最终要唤醒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意识,所以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取良好的感受,发掘英语的魅力。
油松主要分布区林分碳储量特征与固碳潜力
第52卷第6期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52No.62024年6月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Jun.20241)中央财政项目(京[2022]TG05号)㊂第一作者简介:李畅,女,1999年9月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油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㊁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㊁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㊂E-mail:lch1999999@163.com㊂通信作者:贾忠奎,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油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㊁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㊂E-mail:jiazk@bjfu.edu.cn㊂收稿日期:2024年1月25日㊂责任编辑:段柯羽㊂油松主要分布区林分碳储量特征与固碳潜力1)李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油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任云卯刘嘉幸㊀熊双江㊀贾忠奎㊀㊀(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管理处)㊀㊀㊀㊀(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㊀㊀㊀㊀摘㊀要㊀根据北京市㊁河北省㊁辽宁省㊁陕西省㊁内蒙古自治区的油松(Pinustabuliformis)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结合油松含碳率计算中国油松主要分布区油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分析不同地区㊁龄组㊁林种㊁起源的油松林碳储量分布特征与固碳潜力㊂结果表明:油松5个主要分布区的油松林总面积为243.09万hm2㊁总蓄积为11175.75万m3㊁总碳储量为5043.38万t,平均碳密度为20.75t㊃hm-2㊂油松天然林碳储量为1660.14万t,碳密度为25.77t㊃hm-2㊂油松人工林碳储量为3383.24万t,碳密度为18.94t㊃hm-2㊂油松人工林碳储量高于天然林,占全部碳储量的67.08%㊂不同龄组中,碳储量最大是油松中龄林,为2032.38万t,占全部碳储量的40.30%;碳储量最小的为过熟林,占全部碳储量的2.32%㊂油松各龄组平均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㊂不同林种中,碳储量来源主要为防护林及用材林,共为4360.45万t,占全部碳储量的86.46%㊂5处主要分布区的油松林固碳潜力为5285.63万t,相当于现有油松碳储量的1.88倍,其中,中幼龄林固碳潜力为4904.46万t,是油松林固碳潜力所在㊂油松林具有明显的固碳增汇能力,其人工林为油松碳库的主体,中幼龄油松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需加强油松人工中幼龄林的抚育及管理㊂关键词㊀油松;碳储量;碳密度;固碳潜力;森林生物量分类号㊀S718.55CarbonStorageCharacteristicsand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ofPinustabuliformisStandsintheMainDis⁃tributionArea//LiChang(EngineeringandTechnologyResearchCenterofPinusTabulaeformis,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Administratio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P.R.China);RenYunmao(BeijingXishanEx⁃perimentalForestFarmManagementOffice);LiuJiaxing,XiongShuangjiang,JiaZhongkui(StateKeyLaboratoryofEffi⁃cientProductionofForestResources(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24,52(6):85-91.Basedonthesecond-classsurveydataofPinustabuliformisresourcesinBeijing,HebeiProvince,LiaoningProv⁃ince,ShaanxiProvince,and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thecarbonstorageandcarbondensityofP.tabuliformisforestsinthemaindistributionareasofChinawerecalculatedusingthevolumesourcebiomassmethodcombinedwiththecarboncontentofP.tabuliformis.Th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arbonstorageand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ofP.tabuliformisforestsindifferentregions,agegroups,forestspecies,andorigins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totalareaofP.tabuliformisforestsinthefivemaindistributionareasis2430900hm2,withatotalvolumeof111757500m3andatotalcarbonstorageof50433800t,withanaveragecarbondensityof20.75t㊃hm-2.Thecarbonstorageofnatu⁃ralP.tabuliformisforestsis16601400t,withacarbondensityof25.77t㊃hm-2.ThecarbonstorageofP.tabuliformisplantationis33832400t,withacarbondensityof18.94t㊃hm-2.P.tabuliformisplantationhaveahighercarbonstoragethannaturalforests,accountingfor67.08%ofthetotalcarbonstorage.Amongdifferentagegroups,P.tabuliformisforestsinthemiddleagegrouphavethelargestcarbonstorageof20323800t,accountingfor40.30%ofthetotalcarbonstorage,whileover⁃matureforestshavethesmallestcarbonstorage,accountingfor2.32%ofthetotalcarbonstorage.TheaveragecarbondensityofP.tabuliformisforestsineachagegroupincreaseswithage.Amongdifferentforesttypes,themainsourcesofcarbonstorageareshelterbeltforestsandtimberforests,totaling43604500t,accountingfor86.46%ofthetotalcarbonstorage.The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ofP.tabuliformisforestsinthefivemaindistributionareasis52856300t,equivalentto1.88timesthecurrentcarbonstorageofP.tabuliformis,andthe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ofthemiddleandyoungforestis49044600t,whichisthe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ofP.tabuliformisforest.P.tabuliformisforestshavesignificantcarbonsequestrationcapabilities,withplantationbeingthemainbodyofthecarbonsink,andmiddle⁃youngP.tabuliformisplantationhavingimmense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requiringstrengthenednurturingandman⁃agementofmiddle⁃youngP.tabuliformisplantation.Keywords㊀Pinustabuliformis;Carbonstorage;Carbondensity;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Forestbiomass㊀㊀森林是维持地球碳平衡的关键㊂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储存了陆地生态系统中50% 60%的碳,连接着地上和地下两个生态系统,有效降低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1]㊂森林碳储量评估及其变化是评价森林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贡献的基础,是国内外研究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内容之一[2-3]㊂目前已开展大量关于全球不同国家㊁区域㊁树种的森林碳储量㊁碳格局分布㊁固碳潜力等研究[4-10]㊂在 双碳 目标的背景下,精准评估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与固碳潜力,分析不同乔木碳储量对碳达峰㊁碳中和的贡献,有利于探究陆地碳循环的动态过程,这也是加强森林资源科学管理和制定固碳减排具体措施的前提㊂目前,计算森林碳储量的方法主要包括样地调查法㊁模型模拟法㊁遥感监测法等[11-12]㊂样地调查法以较为成熟的森林资源清查体系为基础,通过设立实地固定样地,定期进行抽样调查,得到森林蓄积量,再通过林分蓄积和生物量建立回归方程推算森林生物量,并结合森林含碳率得到森林碳储量[13]㊂模型模拟法是通过数字模型估算森林碳储量,此方法适用于测算理想条件下的区域碳储量变化情况,但该方法存在数据缺乏以及模型本身不确定性等问题[14]㊂遥感监测法是根据遥感信息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经验模型或半经验模型,测算出森林生物量后结合碳转化系数得到森林碳储量,此方法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正成为计算森林碳储量的主流趋势之一,但是遥感技术模型仍会受尺度转换或土壤㊁大气㊁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15-16]㊂总体而言,各类估测方法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且由于应用环境和现存数据不同,各类方法各有优劣㊂本研究采用样地清查法得到森林二类调查数据后计算森林碳储量,过往研究已多次应用该方法同时估算多个区域尺度的森林生物量及碳汇储量,且均得到了较高的评价[17-19]㊂森林固碳潜力是森林在当前环境及自然干扰条件下可以达到的碳储量与现实碳储量之差㊂估算森林固碳潜力既要估算森林的现存碳储量,又要明确森林未来碳储量最大值[20]㊂国外研究者通常使用模拟法估算森林固碳潜力,如模拟不同森林火灾等级和火灾处理方式[21]㊁不同森林管理模式[22]㊁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森林覆盖率的变化等[23]㊂国内学者则通常根据气候顶级生态系统理论探究森林固碳能力,该方法为假设森林演替到顶级森林生态系统后,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动态平衡,此时森林碳储量为最大固碳量㊂但森林演替到顶级生态系统的时间较长,且通常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部分研究通常将生长80 100a的成熟林作为气候顶级生态系统,将此时的森林碳储量作为未来碳储量的最大值,其与现有森林碳储量之差作为森林固碳潜力[24-25]㊂油松(Pinustabuliformis)作为我国主要的造林树种,分布范围广,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能力和经济水平[26]㊂我国油松总蓄积量已从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0.66ˑ108m3增加到第九次清查的1.60ˑ108m3,在全部乔木林蓄积量中排第13名[27]㊂迟露等[28]㊁王越等[29]㊁唐学君等[30]㊁黄晓强等[31]分别对不同区域油松乔木㊁枯落物㊁土壤㊁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等进行了研究,均认为油松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㊂因此,本研究根据我国5处油松主要分布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对不同起源㊁林龄㊁林种的油松林分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差异进行研究,探究油松林对我国森林固碳增汇的作用,为合理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及森林增汇对策提供参考㊂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㊁河北省㊁辽宁省㊁陕西省㊁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的油松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以小班为基本单位,内容包括省㊁市㊁乡镇㊁村㊁小班号㊁林班号㊁优势树种㊁龄组㊁海拔㊁坡度㊁平均树高㊁平均胸径㊁面积㊁蓄积㊁林种㊁郁闭度㊁地貌等信息㊂油松生物量估算:本研究估算的生物量为油松活立木生物量㊂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油松小班蓄积为基础,根据方精云等[32]得出的油松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生物量转换模型进行生物量计算,公式如下:㊀㊀㊀㊀㊀Bi=(0.7554Vi+5.0928)ˑAi;㊀㊀㊀㊀㊀B=ðii=1Bi㊂式中:Bi为第i个小班生物量;Vi为第i个小班每公顷蓄积量;Ai为第i个小班面积;B为小班生物量之和㊂油松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本研究采用植被生物量法计算碳储量,油松林碳储量为生物量与油松含碳系数的乘积㊂根据原国家林业局印发的‘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中油松含碳率(0.52)为计算依据进行测算㊂碳密度为单位面积森林生物量碳储量即生物量碳密度(简称碳密度)㊂公式如下:㊀㊀㊀㊀㊀㊀㊀CS=Bˑ0.52;㊀㊀㊀㊀㊀㊀㊀CD=CS/A㊂式中:CS为碳储量;CD为碳密度(t㊃hm-2);B为生物量(t);A为林分面积㊂油松森林固碳潜力估算:森林固碳潜力通常是指森林在当前环境条件及自然干扰的情况下达到的森林碳容量与当前(或某一年)森林碳储量之差[33]㊂本研究固碳潜力不考虑人为活动的影响,主要探讨在自然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5处分布区油松林未来固碳潜力的理论值㊂本研究采用Liuetal.[34]使6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2卷用的方法,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统计的碳储量作为现有森林碳储量,研究区油松成熟林平均碳密度为该区域近似气候条件下森林碳容量的参考水平,再根据小班面积对油松森林固碳潜力进行估算㊂小班森林碳容量与当前小班碳储量之差为小班森林固碳潜力,全部小班森林固碳潜力之和为该区域森林总固碳潜力㊂公式如下:㊀㊀㊀㊀㊀㊀㊀CSP=MCC-CCS㊂式中:CSP为固碳潜力;MCC为最大碳储量;CCS为现有碳储量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主要分布区油松林碳储量分布根据油松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我国油松5处分布区油松林面积㊁蓄积㊁碳储量㊁碳密度见表1㊂5处主要分布区油松林总面积为243.09万hm2,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陕西省(98.10万hm2)㊁辽宁省(71.03万hm2)㊁河北省(50.39万hm2)㊁内蒙古自治区(12.89万hm2)㊁北京市(10.68万hm2)㊂油松林总蓄积为11175.75万m3,蓄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陕西省(4734.16万m3)㊁辽宁省(3277.98万m3)㊁河北省(2348.89万m3)㊁北京市(421.20万m3)㊁内蒙古自治区(393.53万m3)㊂油松林总碳储量为5043.38万t,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陕西省(2123.48万t)㊁辽宁省(1478.57万t)㊁河北省(1058.14万t)㊁北京市(194.09万t)㊁内蒙古自治区(189.09万t)㊂油松平均碳密度为20.75t㊃hm-2,各分布区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陕西省(21.65t㊃hm-2)㊁河北省(21.00t㊃hm-2)㊁辽宁省(20.81t㊃hm-2)㊁北京市(18.18t㊃hm-2)㊁内蒙古自治区(14.67t㊃hm-2)㊂其中,陕西省的平均碳密度最大,较整体平均水平高出1.04倍;内蒙古自治区平均碳密度最小,较整体平均水平低1.41倍㊂从整体数据来看,陕西省为我国油松资源分布大省,且油松质量较高,该地区油松林面积㊁蓄积㊁碳储量分别占5处主要分布区全部油松资源的40.36%㊁42.36%㊁42.10%㊂内蒙古自治区油松碳储量相对较少,碳储量仅占全部碳储量的3.75%㊂2.2㊀主要分布区油松林不同起源的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5处分布区不同起源油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分布情况见表2㊂油松主要分布区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1660.14㊁3383.24万t,各占油松总碳储量的32.92%㊁67.08%㊂根据各分布区油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碳储量分布来看,陕西省油松天然林碳储量最高,为1269.68万t,占油松天然林总碳储量的76.48%;其次为辽宁省㊁河北省,分别为203.54㊁170.40万t,共占油松天然林总碳储量的22.52%;北京市㊁内蒙古自治区的油松天然林碳储量仅为16.51万t,占比不足1.00%㊂油松人工林总碳储量为3383.24万t,其中,辽宁省油松人工林的碳储量最高,为1275.03万t,占油松人工林总碳储量的37.69%;其次为河北省㊁陕西省,分别为887.74㊁853.80万t,共占油松人工林总碳储量的51.48%;北京市㊁内蒙古自治区的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184.38㊁182.30万t,共占比10.84%㊂由此可见,油松天然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人工林碳储量多集中于辽宁省,仅陕西省天然林碳储量高于人工林碳储量,其余地区均为人工林碳储量高于天然林碳储量㊂表1㊀主要分布区油松面积㊁蓄积㊁碳储量及碳密度地区面积/万hm2蓄积/万m3碳储量/万t碳密度/t㊃hm-2北京10.68㊀421.20㊀194.0918.18河北50.392348.891058.1421.00辽宁71.033277.981478.5720.81陕西98.104734.162123.4821.65内蒙古12.89393.53189.0914.67合计243.0911175.75--整体--5043.3820.75㊀㊀油松天然林整体平均碳密度为25.77t㊃hm-2,是油松人工林整体平均碳密度的1.36倍㊂各分布区天然林平均碳密度均高于人工林平均碳密度,其中,北京市天然林碳密度最大,为29.20t㊃hm-2,较碳密度平均水平高出13.31%,较天然林碳密度最小的省份(河北省)高出32.67%㊂各分布区油松人工林平均碳密度中,河北省人工林碳密度最大,为20.81t㊃hm-2,较整体人工林平均碳密度高出9.87%,较人工林碳密度最小的内蒙古自治区高出43.91%㊂表2㊀主要分布区油松林不同起源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地区碳储量/万t天然林人工林碳密度/t㊃hm-2天然林人工林北京㊀9.72㊀184.3829.2017.83河北170.40887.7422.0120.81辽宁203.541275.0323.8720.40陕西1269.68853.8026.7116.89内蒙古6.79182.3023.5214.46合计1660.143383.24--整体--25.7718.942.3㊀主要分布区油松林不同龄组的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不同龄组油松林碳储量㊁碳密度总体分布及各分布区分布情况见表3㊂从整体来看,不同龄组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㊁近熟林㊁幼龄林㊁成熟林㊁过熟林,分别占研究区油松林总碳储量的40.30%㊁24.78%㊁17.64%㊁14.96%㊁2.32%㊂不同龄组平均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过熟林㊁成熟林㊁近熟林㊁中龄林㊁幼龄林,呈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的趋78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畅,等:油松主要分布区林分碳储量特征与固碳潜力势㊂油松幼龄林碳储量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占幼龄林总碳储量的53.33%;其次为陕西省,占总数的36.04%;余下3个地区幼龄林碳储量均在50万t以下,仅占幼龄林碳储量总和的10.63%㊂油松中龄林碳储量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占中龄林总碳储量的52.27%;其次是辽宁省㊁河北省,其碳储量分别占总数的32.92%㊁13.03%;北京市㊁内蒙古自治区中龄林碳储量的占比不足1.00%㊂油松近熟林碳储量主要分布在陕西省㊁河北省,分别占近熟林碳储量总数的36.43%㊁33.21%,其余3个地区的近熟林碳储量仅占全部近熟林碳储量的30.37%㊂油松成熟林碳储量主要分布在河北省㊁陕西省,分别占成熟林总数的41.30%㊁27.09%,其余地区碳储量均未超过100万t㊂油松过熟林的碳储量主要来自陕西省,其比例高达69.17%;其余4个分布区过熟林碳储量均在20万t以下㊂在各个分布区中,从各龄组碳储量来看,北京市中成熟林碳储量占比最多,为49.82%;河北省㊁内蒙古自治区中近熟林碳储量占比最多,分别为39.22%㊁42.51%;辽宁省㊁陕西省中龄林碳储量最多,分别为45.25%㊁50.02%㊂从各龄组碳密度来看,北京市㊁河北省㊁辽宁省油松林的碳密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而陕西省㊁内蒙古自治区的随林龄增大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㊂表3㊀主要分布区油松林不同龄组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地区碳储量/万t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密度/t㊃hm-2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北京22.17㊀14.83㊀52.0496.718.357.1416.1420.8625.1127.27河北47.50264.88415.00311.7219.047.1716.3023.3932.8170.03辽宁474.36669.11247.1281.496.4914.2022.6839.9745.0246.70陕西320.561062.24455.24204.4980.949.1523.6237.3448.9547.11内蒙古24.8721.3280.3860.322.204.1516.5022.4631.0426.03合计889.462032.381249.78754.74117.03-----整体-----10.5721.8729.6235.4646.442.4㊀主要分布区油松林不同林种的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各分布区不同林种油松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情况见表4㊂不同林种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防护林㊁用材林㊁特殊用途林㊁薪炭林㊁经济林,前4个林种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62.36%㊁24.10%㊁13.32%㊁0.22%,而经济林的碳储量占比不足0.01%㊂油松碳储量最高的林种为防护林,其中,陕西省防护林碳储量最高,占防护林总碳储量的36.87%;其次为辽宁省,占总碳储量的30.17%;其余3个地区防护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32.96%㊂各分布区油松不同林种的碳储量也以防护林为主,油松防护林碳储量在各分布区油松总碳储量的占比均超过50.00%㊂用材林碳储量最大的分布区为陕西省㊁辽宁省,分别占总用材林碳储量的46.30%㊁34.09%;其余碳储量则分布在河北省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无用材林分布㊂从特殊用途林碳储量来看,陕西省特殊用途林碳储量最大,占总特殊用途林碳储量的58.04%;其次为辽宁省㊁河北省,分别占总特殊用途林碳储量的17.19%㊁16.78%;剩余两个地区的占比均未超过10.00%㊂油松薪炭林及经济林分布在陕西省,而这2个林种总碳储量在陕西省油松总碳储量的占比未超过1.00%㊂从不同林种的碳密度来看,特殊用途林和用材林的碳密度高于平均水平,其中,特殊用途林碳密度远高于其他林种,达27.14t㊃hm-2,比碳密度最低的经济林高出60.14%㊂表4㊀主要分布区油松不同林种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地区碳储量/万t防护林用材林特殊用途林薪炭林经济林碳密度/t㊃hm-2防护林用材林特殊用途林薪炭林经济林北京159.65-34.44--19.18-14.65--河北736.50208.90112.75--19.8823.0526.31--辽宁948.71414.36115.50--17.5534.2323.78--陕西1159.68562.77389.9111.010.1121.7117.4532.7820.6716.94内蒙古140.4829.4019.21--13.3629.0214.03--合计3145.021215.43671.8111.010.11-----整体-----19.2522.3327.1420.6716.942.5㊀主要分布区油松林固碳潜力评估根据各分布区现有油松资源,以不同分布区成熟林碳密度为基准,计算油松林固碳潜力,结果见表5㊂5个油松主要分布区的油松林固碳潜力为5285.63万t,最大碳容量为10329.01万t,比现有油松林碳储量高出2.05倍㊂从地域看,油松林固碳潜力总量最大的为陕西省油松林,其固碳潜力为2675.29万t,占全部固碳潜力的50.61%;其余分布区固碳潜力由8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2卷大到小依次为辽宁省㊁河北省㊁内蒙古自治区㊁北京市㊂从现有油松林碳储量来看,固碳潜力大于现有碳储量的地区有陕西省㊁辽宁省㊁内蒙古自治区,其中,陕西省的固碳潜力是现有碳储量的1.26倍㊂按龄组来看,未来油松固碳能力主要集中于中幼龄林㊂经估算,中幼龄油松林的固碳潜力达到4904.46万t,占总固碳潜力的92.79%,是未来油松固碳的潜力所在㊂表5㊀主要分布区油松林固碳潜力地区固碳潜力/万t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合计北京㊀55.78㊀8.23㊀10.60㊀74.62河北169.79268.45167.14605.38辽宁1029.46658.9531.231719.65陕西1394.911138.90141.482675.29内蒙古161.1918.7830.71210.68合计2811.142093.32381.175285.633㊀讨论3.1㊀油松碳储量与碳密度地域分布特征分析在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油松在全国树种重要值中排名第13,是我国主要的乔木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㊂据统计,全国油松碳储量为7.6ˑ107t㊂本研究中,油松5处分布区的总碳储量为5043.38万t,占全国油松林总碳储量的65.70%,其中,陕西省油松总碳储量为2123.48万t,占比最高,其余省份油松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辽宁省(1478.57万t)㊁河北省(1058.14万t)㊁北京市(194.09万t)㊁内蒙古自治区(189.09万t)㊂森林碳密度是反映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㊂本研究中,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0.75t㊃hm-2,各地区油松平均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陕西省(21.65t㊃hm-2)㊁河北省(21.00t㊃hm-2)㊁辽宁省(20.81t㊃hm-2)㊁北京市(18.18t㊃hm-2)㊁内蒙古自治区(14.67t㊃hm-2)㊂总体来看,陕西省油松林面积最大,质量最高㊂油松碳储量在各分布区的分布较为集中,其中,北京市油松碳储量集中在密云区㊁怀柔区和延庆区;河北省的油松碳储量集中在承德市;辽宁省油松碳储量集中在朝阳市㊁铁岭市和抚顺市;陕西省油松碳储量主要集中在商洛市和延安市;内蒙古自治区油松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㊂不同研究结果表示,油松分布区地势复杂多样,海拔㊁纬度等都会影响油松的生长分布[35-36],因此各分布区内油松林分布面积不同,且各分布区油松林碳储量大小通常与森林面积密切相关㊂研究发现,各省份油松林面积的大小排序与油松碳储量保持一致㊂3.2㊀油松碳储量与碳密度结构分布特征分析根据油松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提供的小班蓄积量,利用材积源生物量法与树种含碳率进行省域分布区碳储量估算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因立地条件差异对碳储量估算精度造成的影响[37]㊂本研究表明,在油松5处分布区共5043.38万t的碳储量中,按林龄计算,以中㊁近龄林的碳储量为主;按起源计算,以人工林碳储量为主;以林种来看,以防护林碳储量为主㊂这是由于我国油松林多为人工营造,人工林的面积显著大于天然林面积,同时,由于造林年份不长,现有油松主要为幼中龄林,因此,目前油松幼中龄林是实现固碳增汇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林龄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关系密切,唐学君等[30]㊁宋良友等[38]㊁陈东升等[39]的研究表明,乔木林碳储量与碳密度一般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大㊂在幼龄林到过熟林阶段,油松碳密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油松在生长过程中固碳增汇能力持续增加㊂由于天然林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林分结构比较合理,油松天然林碳密度相对高于人工林,固碳能力较强,因此保护天然林对于维持植被固碳能力十分重要㊂油松不同林种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防护林㊁用材林㊁特殊用途林㊁薪炭林㊁经济林㊂防护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力军,其具有重大生态效用,发挥其巨大碳汇潜力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㊁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㊂当前我国各地区应全面了解油松林资源特征,根据油松林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经营措施,使油松林恢复到合理的龄组结构,提升其固碳增汇能力㊂3.3㊀油松林固碳潜力及其不确定性在估算固碳潜力时,既要考虑森林现有的碳密度,又要预测森林未来能达到的最大碳密度值㊂通常,森林碳密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受到林龄㊁土壤㊁降水㊁温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34]㊂目前估算森林固碳潜力的方法包括空间代替时间法㊁连续清查法㊁限制因子法㊁情景分析㊁工程规划法等[20]㊂本研究采用的空间代时间法是以气候顶级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㊂现有研究发现,成熟林碳密度能够反应其所在区域林地平均生产能力㊁森林经营㊁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可以用成熟林碳密度代表相同气候条件下的最大碳密度以估算固碳潜力理论值[37]㊂本研究中,估算的油松林固碳潜力为5285.63万t,同时,幼中龄林的固碳潜力达到4904.46万t,占总固碳潜力的92.79%㊂这是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当林分达到成㊁过熟林时,森林固碳量已经达到最大值,几乎没有继续固碳的能力㊂根据成熟林碳密度计算森林固98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畅,等:油松主要分布区林分碳储量特征与固碳潜力碳潜力时发现,森林固碳潜力主要集中在中㊁幼龄林[40]㊂现阶段各区域油松的中幼龄林面积较大,占全部造林面积的72.85%,固碳潜力与造林面积现状息息相关,因此判断未来油松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41]㊂由于林分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即便现有林分在达到成熟前造林面积不变,若加强现有中幼龄林的科学抚育及管理,提高林分质量,也能够促进成熟林的天然更新,提高油松林固碳潜力㊂图1㊀各分布区油松碳储量分布情况4 结论本研究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油松林数据,估算了我国油松5处主要分布区的总碳储量㊁碳密度及固碳潜力㊂研究发现,我国5个油松主要分布区总面积为243.09万hm2㊁总蓄积为11175.75万m3,总碳储量为5043.38万t,平均碳密度为20.75t㊃hm-2㊂从起源结构来看,油松天然林碳储量为1660.14万t,碳密度为25.77t㊃hm-2;油松人工林碳储量为3383.24万t,碳密度为18.94t㊃hm-2㊂油松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人工林,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占油松总碳储量的67.08%;从龄组结构来看,油松碳储量主要集中在幼㊁中㊁近熟林,碳储量分别为889.46㊁2032.38㊁1249.78万t,这三类林分的碳储量占全部油松碳储量的82.71%㊂从林种结构来看,油松碳储量主要集中在防护林和用材林,两者占油松总碳储量的86.46%㊂随着油松造林面积增加,油松林较高的中幼龄林比例也保证了未来油松林固碳潜力相对较高㊂5处主要分布区油松的最大固碳潜力为5285.63万t,中幼龄林的固碳潜力高达92.79%㊂整体来看,油松林碳储量具有巨大潜力,今后应注意油松林科学经营管理,提高油松资源的数量及质量,优化油松森林结构,加强中幼林抚育,制定相关碳汇经营管理政策和规范,以提升油松固碳能力和其他生态效益,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KÖHLM,LASCOR,CIFUENTESM,etal.Changesinforestproduction,biomassandcarbon:resultsfromthe2015UNFAOGlobalForestResourceAssessment[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15,352:21-34.[2]㊀COSTAJF,RUZEJH,ALVESDSGG.Carbonstockanddy⁃0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2卷namicinthemiddleXinguforestsateasternAmazonia[J].Neo⁃tropicalBiodiversity,2022,8(1):371-380.[3]㊀路秋玲,王国兵,杨平,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碳库碳储量估算方法的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5):155-160.[4]㊀MAL,HURTTG,TANGH,etal.Spatialheterogeneityofglobalforestabovegroundcarbonstocksandfluxesconstrainedbyspace⁃bornelidardataandmechanisticmodeling[J].GlobalChangeBi⁃ology,2023,29(12):3378-3394.[5]㊀ZENGWS,CHENXY,YANGXY.EstimatingchangesofforestcarbonstorageinChinafor70years(1949-2018)[J].ScientificReports,2023,13(1):16864-16864.[6]㊀SARKODIEVYO,VAŠÁTR,POULADIN,etal.PredictingsoilorganiccarbonstocksindifferentlayersofforestsoilsintheCzechRepublic[J].GeodermaRegional,2023,34.doi:10.1016/j.geodrs.2023.e00658.[7]㊀张凌宇,赵庆,吴晓君,等.广东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研究[J].森林工程,2023,39(5):48-56.[8]㊀伏鸿峰,闫伟,陈晶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9):166-170.[9]㊀买尔哈巴㊃吾买尔,塔依尔江㊃艾山,玉米提㊃哈力克,等.塔里木河下游天然胡杨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J].森林与环境学报,2023,43(4):363-370.[10]㊀曾伟生,蒲莹,杨学云,等.我国5种主要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生长模型及其气候驱动分析[J].林业科学,2023,59(3):21-30.[11]㊀续珊珊.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6):28-33.[12]㊀赵苗苗,赵娜,刘羽,等.森林碳计量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9,39(11):3797-3807.[13]㊀黄韵宁.应用二类调查数据对塔林林场森林碳储量的估算[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8,46(5):12-16,37.[14]㊀吕浩,彭春良,吴惠俐,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碳库碳储量估算方法综述[J].湖南林业科技,2022,49(6):90-98.[15]㊀陈科屹,王建军,何友均,等.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碳储量及固碳潜力评估[J].生态环境学报,2022,31(9):1725-1734.[16]㊀田佳榕.基于森林类型的区县级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3.[17]㊀涂宏涛,周红斌,马国强,等.基于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的云南森林碳储量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3):185-193.[18]㊀王会荣,李爱琴,王晶晶,等.基于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安徽森林碳储量特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7):78-86.[19]㊀唐才富,张莉,罗艳,等.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青海乔木林碳储量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7,46(2):1-7.[20]㊀刘迎春,王秋凤,于贵瑞,等.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J].生态学报,2011,31(15):4277-4286.[21]㊀HURTEAUMD.Quantifyingthecarbonbalanceofforestrestora⁃tionandwildfireunderprojectedclimateinthefire⁃pronesouth⁃westernUS[J].PLoSOne,2017,12(1).doi:10.1371/journal.pone.0169275.[22]㊀KALLIOA,SALMINENO,SIEVÄNENR.ForestsintheFinn⁃ishlowcarbonscenarios[J].JournalofForestEconomics,2016,23:45-62.[23]㊀REINMANNAB,HUTYRALR,TRLICAA,etal.Assessingtheglobalwarmingpotentialofhumansettlementexpansioninamesictemperatelandscapefrom2005to2050[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6,545/546:512-524.[24]㊀朱万泽.成熟森林固碳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20,56(3):117-126.[25]㊀张继平,张林波,刘春兰,等.井冈山中亚热带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估算[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1):9-14.[26]㊀黄耀,王乃江,裴乔,等.庆阳市油松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1):74-81.[27]㊀肖军,雷蕾,曾立雄,等.不同经营模式对华北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31(11):2134-2142.[28]㊀迟璐,王百田,曹晓阳,等.山西中部油松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81-85.[29]㊀王越,栾亚宁,王丹,等.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1,38(5):1023-1032.[30]㊀唐学君,查印水,汤序军,等.内蒙古东部区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1):49-54.[31]㊀黄晓强,信忠保,赵云杰,等.林龄和立地条件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29(6):184-190.[32]㊀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5):497-508.[33]㊀刘迎春,高显连,付超,等.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J].生态学报,2019,39(11):4002-4010.[34]㊀LIUYC,YUGR,WANGQF,etal.Huge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inglobalforests[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2,3(3):193-201.[35]㊀李庆华,曹扬,陈云明,等.陕西油松人工林下枯落物层生物量及其碳储量[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4):24-28,54.[36]㊀刘艳.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量[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37]㊀茶枝义.云南省针叶林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9,48(4):7-12.[38]㊀宋良友,何功秀.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布特征[J].湖南林业科技,2021,48(1):71-75,94.[39]㊀陈东升,孙晓梅,张守攻.不同年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㊁碳储量及养分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12):3759-3768.[40]㊀LIX,AGUILALCR,WUDH,etal.CarbonsequestrationandstoragecapacityofChinesefiratdifferentstandages[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23,904.doi:10.1016/j.scito⁃tenv.2023.166962.[41]㊀曹旭平,申家朋,张文辉,等.陇东地区油松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3):359-364.19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畅,等:油松主要分布区林分碳储量特征与固碳潜力。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_1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发布时间:2022-05-20T01:43:29.6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2月第3期作者:胡晓林[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教师要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的重点从提升学生们的语文考试成绩转变为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将在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起到立德树人和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胡晓林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红科中学 615800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教师要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的重点从提升学生们的语文考试成绩转变为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将在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起到立德树人和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教学策略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后,学生们需要学习篇幅更加长的阅读素材,学生们也需要面对更加具备挑战性的语文学习任务,如何进一步根据学生们的个体情况进行语文层次划分,开展更加多元化的语文学习课堂,需要教师对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以激活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出发,帮助学生们以一种更加简单地方式学习语文知识。
一、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们语文学习兴趣。
首先是教师并没有将线下课堂教学与家庭线上进行有效结合,学生们也多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投入到语文知识学习中,当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语文学习任务后便不再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知识的拓展学习,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本身的课业负担重,无暇将自我的学习精力放在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中,同时也是学校班级内的功利化学习氛围太过浓重。
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学生们在漫长的积累式学习中无法感受到自我语文实践能力的成长,非常容易出现沮丧情绪而导致半途而废。
李吉林 特级教师简历_0
李吉林特级教师简历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
中共党员。
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李吉林- 简介李吉林,女。
江苏南通人。
1956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第二届副会长。
特级教师。
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撰有《从整体出发,着眼儿童发展》等文,著有《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
李吉林- 任职李吉林老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李吉林- 成长经历1938年,在母亲欣喜而苦涩的泪水中,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
在她还不懂得什么是父爱时,父亲已永远地离去了。
这个不幸的孩子就是李吉林。
童年的生活是苦涩的。
在暗如长夜的岁月里,她常常独自站在河边,望着月色下轻轻荡漾的水波,去想一个很美很美的梦……1949年国庆的礼炮,使李吉林梦想成真。
不用说,她是怀着怎样欣喜的心情去拥抱这个美好的社会,无忧无虑地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初中毕业了,李吉林在升学志愿表上只填了两个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和南通师范。
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一直都是美好崇高的。
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老师把她抱在自己的膝盖上,和她一起弹风琴;实习老师还送给她一只老大老大的皮球;每当交不起学费时,又总是老师帮助了她……这一幕幕情景,在她幼小的心田里,撒下了热爱教师的种子,她常常幻想着当一个教师是多么快乐而有趣啊!充满诗意的憧憬,使她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也许,因为她成绩优异,又多才多艺,幸运之神仍向她频频招手,不断地光顾她。
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之研究——以“日语基础丛书”为例
论文的构成如F:住第一章绪沦中,首先简单回顾中国人对|]i身的认U!过程, 清木编写rI语教材的情况,氏It4"寸期}_I语研究的概况等。其次,刚岫4Jl火研』,’芒的 基本情况,阐述本论文ff,J选题,卷义。第二章主要通过埘f={本学研究的{:冬附f占况的
论文第一章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回顾相关的研究情况。第二学 对日本学研究书目做量化分析,对日语教材进行考察,来削明民幽时 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的背景及概况。第三章对“丛书"的九种教材进 行考察,从而归纳其特点以及对今天的肩示。
关键词:民围;}_Ⅲi教材。研究 ——r日本蟊基磁哉害J意例岂L<
’徐一、l,编酱《II奉语言》。l:0享数f州I版朴,1999年9门笫l版,第208贝。
2
材的介绍,但不详细。李小兰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她在《清术同语教材之 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从中国史籍记载看中国人的日语知识》(《东北亚学刊》, 2001年第3期)、《清术同语教材的特点及其影响》(《同本学论坛》,《试论清木 东文学堂同语教科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04年第2 期)、《清季中国人编R语教科书之探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等论文中对清木中国人编写同语教材做了整理回顾,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另外, 章小丽的《清木中国人编撰的同语辞书》(《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许海华的硕士学位论文《近代中国同语教育之发端》、王坤的硕士学位论文《民 国期刊对R本文化的研究——以<同本评论>为例》等也涉及到了近代同语教材和 民国人对同语的认识等方面。从国外柬看,早稻F日大学的吉冈英幸对同本明治时 期的同语教材做了一系列研究,有《明治期口)只本捂会括教材》(《早稀Ff{大学R 本捂研究教育七:/少一纪要》,第13号)、《明治期回藉法型教材》(《早稻罔大学 同本捂研究教育七二/夕一纪要》,第15号)等论文。其研究方法很值得借鉴。
地理教学杂志投稿要求和格式规范
表2 草场门广场由西向东右转路口的数据
越线违停现象类别
观测总时间(秒)
通过车辆总数(辆)
每车通行时间(秒)
通过率(辆/分钟)
相对通行效率
越线违停现象严重
322
72
4.47
13.42
60.61%
越线违停现象较轻
135
46
2.93
20.44
92.32%
无越线违停现象
187
69
2.71
22.14
图3 研究地点位置图
3.数据准确性的测控办法
(1)多次观测记录求算平均值
不同观测时段路口通行车辆类型(包括车体大小、车身长短、恒常均速等)不一定相同,通行状况也会受偶然因素影响导致有较大的差异。为了减少各种难以控制的变量给观测带来的误差,我们采用多次观测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出相对准确的数据,同时选择两个不同的路口作两类案例,以减少单一路口研究的过于绝对以及减少路口条件、车辆类型不同等其他干扰因素带来的误差。
图宽尽量设为78cm或165cm两种规格本文中图均为78cm宽图5草场门路口右转机动车每车平均通行时间和每分钟通过率草场门广场由西向东方向右转进入虎踞路的路口在无非机动车越线违停越线违停现象较轻和越线违停现象严重的情况下每车通过观测断面平均耗时分别为271秒293秒和447秒通过率分别为每分钟2214辆2044辆和1342辆
(2)控制有无进行对比
观测时要对有、无非机动车越线违停的两种情况进行对比,而且只能对同一个路口进行对比。研究过程中,我们承担交警的角色,劝阻路口非机动车的越线违停,以保证能测量到无越线违停现象时的右转机动车通过数量。
三、观测数据和结果分析
1.西康路路口
表1 西康路由北向南右转进入北京西路路口的数据
教育期刊联系地址
JYDK@
eduyj@
jyyjzz@ Jykx915@ Zazhi1917@ JYJI@
jsgjzjs@
YANG@ jsbl@
Cher1234@ gdjy@ bjb@
cjse@ chong@ mis@ gddjzz@ aver@ etr@ teacher@ xdjyjs@ yyc@ zz@ itedu@ cet@ edu@ chinadisedu@chinadisedu
*高等理科教育 高等理科教育
高教研究与探索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教育探索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导刊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史研究 教育参考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教育与职业 *教育与经济 教育与经济 *教育评论 教育评论 *江苏高教 江苏高教 江西教育科研 教师博览 *教师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HNSK@
(哲学社会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南教育论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1号 院学报 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7号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重庆南岸区四公里街253号 贵州省瑞金南路124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133 湖北省黄石市沈家营 ahjy-xb@ bjjx@ xb@ liugongmao@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江苏省扬州市和平路57号 xnjylc@ xuebao@ 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 重庆市北碚区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25号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9号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 天津市和平区甘肃路40号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 四川省成都市狮子山路3号 吉林省四平市师大路8号 山西省临汾市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36号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265号 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