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二课时)区域差异比较学案
地理高考热点专题复习第1篇高频考点聚焦专题九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地理信息技术
专题九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地理信息技术【考点精要】1.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1)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2)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
其中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突破口,如下图所示: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3.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
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图所示:但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到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4.“3S”技术手段的选取(1)“点”与“面”判断GPS :GPS 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 和GIS 技术的工作对象——“面”。
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 或GIS 。
(2)“想”与“看”区分RS 、GIS :GIS 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 。
RS 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 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
做题时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火势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报”这一事件中,使用卫星监测是RS 技术的应用,卫星定位则是GPS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处理预报信息则是GIS技术的应用。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地理复习教案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地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域差异的概念及其表现;(2)掌握区域交流与互补的意义;(3)能够分析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与互补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观察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2)运用比较法,分析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3)采用案例分析,探讨区域交流与互补的实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差异的概念及其表现(1)地理区域的划分;(2)区域差异的体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
2. 区域交流与互补的意义(1)区域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3)提高全国整体竞争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区域差异的表现;(2)区域交流与互补的意义;(3)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与互补性分析。
2. 教学难点:(1)区域差异的深入理解;(2)区域交流与互补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图、图表、案例资料等;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3. 教学环境: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区域差异的概念;(2)提问:什么是区域交流与互补?它们在我国地理环境中有何重要性?2. 教学新课:(1)讲解区域差异的表现,结合地图和图表进行分析;(2)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3)分享区域交流与互补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与互补性;(2)汇报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区域,分析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与互补性。
5.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对区域差异和交流互补的理解程度;(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021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学案 区域特征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
区域特征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细盘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命题新声音区域特征分析和不同地区的差异比较,既是对所学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总结,也是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与选择。
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典型例题例1(2020·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如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A .风俗习惯改变B .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 .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答案(1)A (2)D答题必备知识点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特征(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区域要素具体内容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地形特征地形种类、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势起伏、地形成因、地形对所在区域其他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气候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气候要素(主要指气温和降水)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河流特征水文特征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流程、流域面积、干支流、河网密度、落差、河流分段与注入海洋等开发利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河流流量大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是开发内河航运(2)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区域要素具体内容农业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人口特征从居民的语言、民族、宗教、人口数量与素质、性别比、人口年龄构成、人口迁移、城市人口比重等方面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过程如下所示:区域定位方法(1)根据经纬网定位: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如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大洲、海域、岛屿、国家(地区)、地形区、地形剖面、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区、农业区等。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九章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区域差异比较 中图版
图2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图3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读图指导 1.读图名确定类别
一幅图的图名往往反映出该图的专题属性,能体现出该图 的主要地理事物。如图1为“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范围示意 图”说明该图的空间信息是“全世界”,时间信息为“1 月”,地理事物为“避寒区”。 2.根据图中信息定位 根据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典型地理事物及轮廓、重要 标记和图例等,如图3根据经纬度和地形分布可知该图为 我国的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地区。
结冰
不结冰
煤、石油、天然气
有色金属
(3)人类活动差异
要素
北方
南方
耕作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
制度 年两熟
耕地
旱地
农作物 _小__麦____、棉花、杂粮
一年两熟和__一__年__三__熟__
__水__田___ __稻__谷___、茶叶、蚕丝
水果
_苹__果___、梨、桃、杏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
民居建筑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解析 由图可知:与南岛相比,北岛纬度较低,热量条 件较好;地势平坦,平原面积相对较大;机场数量较多, 路网密度高,交通便利;首都位于北岛,城市数量相对 较多。 答案 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 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 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解析 第(1)题,由经纬度位置、水系、交通线布局可知, 甲城市北部是山脉,冬季能阻挡冬季风南下;而乙城市 地形比较平坦,冬季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故1月平均气温 甲城市高于乙城市。在夏季时,除青藏高原、天山、大 小兴安岭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故在7月份甲、 乙两城市的平均气温差别不大。第(2)题,首先要了解我 国主要地形区大致的经纬度,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24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标内容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这种分异多沿方向变化。
【特别提醒】在地域分异规律中,都要考虑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
特别注意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
3.垂直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即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由下而上随延伸逐渐变化更迭。
(3)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特别提醒】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三个因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4.地方性分异规律(1)规律①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出现。
(2)成因①地方地形、、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②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1.区分依据:的特征。
2.影响因素:和水分条件。
【特别提醒】(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地理复习教案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地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2)掌握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3)能够分析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记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1)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2)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3)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以草地和荒漠为主,畜牧业发达;(4)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以高原草甸和冰川为主,畜牧业发达。
2.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1)自然环境差异:气候、地形、植被等;(2)人文特征差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3)区域联系:交通、通信、贸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 教学难点:分析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分析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2. 选取两个不同地理区域,分析其差异和联系;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特点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差异和联系的能力。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常考点(2) 分析区域差异
[对点训练] 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 云南瑞丽试验区是沿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 柱产业主要包括红木加工、农矿产品物流、摩托车组装等。贵 州贵安新区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 电子信息制造、航空制造、大数据处理等。 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 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可结合材料二对比两个经济区,并结合两个经济区的 工业企业及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分析 两区的工业区位优势。
常考点(二) 分析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是深化区域认知的方式和途径。区域差异对比类 题目多以某区域为背景,以文字材料和区域图为信息载体,设 置一定的情境,考查考生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获取区域位置、区 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联 系地理原理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近年来的命题方式和考查重 点主要有两种,如表所示: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的名句。漓江 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 组成,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的 核心。如图示意桂林在广西的位置和漓江的景观。
(1)推断漓江夏、冬两季河水含沙量大小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2)分析漓江河床多卵石的原因。 解析:第(1)题,漓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 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 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 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含沙量 小。第(2)题,卵石应从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角度分析。据 材料可知,漓江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 床由砂、卵石组成。从上游来的河水,水流急,搬运作用强,可 携带砾石;搬运过程中砾石碰撞摩擦,棱角消失;在漓江河段, 流速变缓,携带的卵石在此处堆积。
高二地理上学期《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教学案 必修3
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
学生
自学
反馈
教学过程
新知导学
备注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寒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弱,
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壤的盐碱化③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克服旱涝灾害④改良盐碱地、涝洼、沙荒地,使黄土地变成黑土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的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 )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
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改革开放:从东部向西部
(1)东部季风区依据积温可分为哪四个亚区
(2)东部季风区主导差异因素是什么
(3)南方区与北方区以哪个地理界限为界?耕作制度、耕作方式上有什么差异?
当堂检测
备注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别。据此完成1—4题。
1.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国土整治工作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是( )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01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和地理信息技术
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和地理信息 技术
从 考
查
形 式
上
看 ,
本
讲 多 以
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1.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 体思路和过程如下所示:
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对比分析我国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北方与南方在自然和人文方面存在较大差 异,综合分析时可从气候方面的差异为切 入点,逐步展开分析。如下图所示:
1.图中d为一般区,则最舒适区是( ) A.a B.b C.c D.e 2.影响甲地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风带 C.地形 D.河流 3.仅考虑气候舒适度状况,游客前往该省休闲旅游最佳的 月份是( ) A.3、4 B.5、6 C.7、8 D.9、10
解析:第1题,题干中d为一般区,则在d以北的e、a平均气 温较低,降水较少,故不可能是最舒适区;与b相比,c地处 长江沿岸,空气较湿润,相对湿度较适宜,c两侧为丘陵地
形,风速较适宜。第2题,从图中可以读出,甲地等高线较
密集,地形崎岖不平,会使平均气温降低,气压变化幅度增 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风速随之变大,故地形是影响甲 地气候舒适度下降的原因。
第3题,3、4月份雨带还未推移到该地区,相对湿度达不到 70%;7、8月天气炎热,且有伏旱现象,相对湿度下降;9、 10月份雨带南退速度很快,降水不明显,相对湿度变小,同 时冬季风实力增强,风速增大。 答案:1.C 2.C 3.B
D.可以在GPS技术的指引下设计最佳配送路线
解析:第(1)题,RS技术可以从高空或者外层空间快速获取地
面信息,对上海的土地利用状况的了解就是靠RS技术来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考点二区域差异比较
主干精讲
1.分析内容
(1)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纬度位置、地势地形→气温差异;大气环流、海陆位置→降水差异;洋流→沿岸气候特征差异。
②地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和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
③水文:气候、地形和植被等。
(2)人类活动差异的影响因素
2.复习侧重点
(1)地理位置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
①回归线附近的巴西圣保罗与印度加尔各答,可从气候类型、矿产资源、主要农产品、工业和经济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②印度河与恒河入海口都位于23°26′N附近,可从气候特点、主要农产品、附近的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进行比较。
③30°N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从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和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
①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土地和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交通、农业、工业和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比较。
②比较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③比较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④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⑤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⑥马达加斯加岛和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比较二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⑦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黄河站和泰山站的位置进行比较等。
3.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的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方法技巧
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
命题点地理区域差异比较[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为“世界某两地区区域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冬季降水较多,共同的影响因子有( )
①太阳辐射②大气环流③山地地形④沿岸暖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乙两地所在区域的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但主要粮食作物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地形
D.降水
答案 1.B 2.A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知甲地为日本的本州岛,乙地为海南岛,两地冬季降水较多,都是由于冬季风从
海洋吹向陆地,受岛屿上山脉的抬升作用,易形成地形雨,影响因子属于大气环流和下垫面。
第2题,甲
地位于暖温带,热量相对乙地较少,仅能满足水稻一年一熟的需求,乙地位于热带,热量丰富,水稻可以
一年三熟,所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专题训练: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2.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灾害
3.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
①亚欧大陆桥西端 ②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1.B 2.C 3.C
解析 第1题,甲地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多阴雨天气,光热不足是限制发展种植业的因素;乙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且有山地阻挡,降水不足是限制种植业发展的因素。
第2题,乙地气候干燥,蒸发旺盛,而不合理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盐碱化;而灌溉不会引起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第3题,甲国最大港口是鹿特丹,它位于亚欧大陆桥西端,与亚洲联系密切;北海航线是很繁忙的航线,而该港口扼北海航线要冲;通过陆路和水路与欧洲相连,其腹地覆盖欧洲大部分。
综合题
4.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相同的自然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植物具有根系发达、树皮厚、树叶叶面有油质包裹等突出特征,简要解释植被特征形成的原因。
(2)比较、归纳是学习地理的常用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答案 (1)根系发达是为了获取更多水分, 树皮厚、树叶叶面有油质包裹为了减弱植物蒸腾作用,减少水分蒸发,存留水分在植物体内,以适应当地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2)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甲经纬网知,该区域位于伊比利亚半岛,阴影部分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植物蒸腾作用旺盛,为保留植物体内水分,具有根系发达、树皮厚、树叶叶面有油质包裹等突出特征。
第(2)题,结合图表比较项目,在调运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填写相关内容。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区域地理环境及资源示意图。
材料二 湖北省和新疆是我国两个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地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变化。
见下表:
(1)图中M 城是新疆东部重镇,请根据图中信息资料描述M 城的气候特征。
(2)新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地,简析该地区天然气开发的限制性条件。
(3)据材料二,说出湖北省与新疆地区相比棉花生产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1)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2)新疆当地市场需求量较小;通往内地的输气管道工程量大,资金需求量大;天然气主要分布地区开发环境恶劣等。
(3)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远不及新疆(比新疆少);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逐渐减少。
湖北省面积比新疆小,棉花种植面积不如新疆,且后备土地资源少,故种植面积和产量远不及新疆。
湖北省人口和城市密集,种植棉花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经济效益低(劳动力、价格、技术等因素均包含在内);湖北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快,土地占用面积增多,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湖北省种植的棉花不如新疆的棉花质量高。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信息,从气温和降水及其变化说明M城气候特征。
第(2)题,从市场、资金、建设工程和需要克服的恶劣环境等方面说明。
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两省区在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均有较大差异。
可从省区面积、土地资源、经济效益和棉花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